数学说课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及金融业深化改革进程对金融人才的要求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高等教育中金融学科教学管理模式的改进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日常教学管理体系体现为教学流程、教学手段和方法、实践教学及考核模式等的优化和不断完善。发现金融学科教学管理中的问题,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体系,为金融人才整体素质提高及金融高端人才培养提供保障。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数学说课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说课教学管理论文 篇1:

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心理波动原因探究

摘要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是连接学校教务工作和系部教学工作的重要枢纽,他们的素质水准和业务能力直接制约着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部分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的情绪化表现将会对院系乃至整个学校工作都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分析他们心理情绪波动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是高校管理队伍建设中紧迫而现实的一项工作。

关键词基层教学管理人员 心理

在高等院校,院系内的基层教学管理人员一般指院系内专职的教学秘书、教务员或是承担教学管理工作的办公室人员。他们的工作繁杂,除了要负责执行教务处的下达的各项教学管理政策外,还要负责协助院系领导处理内部教学事务,为师生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反馈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等工作。可以说,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是连接学校教务管理工作和系部教学工作的重要枢纽,他们的素质水准和业务能力直接制约着院系乃至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虽然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的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对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却缺乏相应的认同,呈现出不稳定的情绪波动,在工作中出现了许多负面的表现。大致为:工作热情不高,遇事能拖就拖,拖不了的就敷衍了事;在开展工作时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很多可以独立解决的工作宁愿推给教务处或是院系领导解决;与教师的关系不和谐,导致教学政策的执行和教学信息的反馈都因此受到影响;对待学生态度冷淡甚至粗暴,不能担负起“服务育人”的责任。

作为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枢纽”,部分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呈现出的上述的负面表现,不仅会妨碍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也会扩散性地对学校其它领域的工作产生负面影响,进而拖累到学校的整体工作,危害不可谓不大。因此探求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心理情绪波动的原因无疑是高校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1 高负荷的工作环境使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情绪容易急躁

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日常工作量大,事务琐碎繁杂,时效性要求高。一方面,他们要面对教务处安排的工作量核对、学籍处理、制定执行计划等教学运行工作。这类工作往往牵扯到大量的数据处理,稍有不慎即会出错,面对教学事故的严厉惩罚。为了不出差错地完成工作,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往往要进行反复的计算和核对,导致了工作量的倍增。另一方面,基层教学管理人员还要承担面对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服务工作,对教师和学生解释学校的各类政策,进行各类事务的通知等都属于此类工作。这类工作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大都属于岗位职责没有明确规定的边缘性工作。在同时肩负着教学运行工作的情况下,一名教学秘书或教务员往往要面对数百名师生的询问,这无疑是一种对耐心的严竣考验。

面对庞大的工作量,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经常处于疲于应付的工作状态。而高校对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往往制定得比较含糊,造成了基层教育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无所适从。他们事事操心,时时操心,经常忙得一天不得休息,有时还要为上级临时加派的急活而加班加点。在这种高负荷的状态下,他们急于完成手头工作而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干扰,情绪也变得非常急躁。在面对教师和学生的询问时,往往没有耐心进行细致的回答,一些负面的影响也就随之产生了。

2 与教师在心理上的抵触降低了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动性

在高校中一直盛行着管理人员与教师间是“管理”关系还是“服务”关系的争辩,这种争辩的背后隐藏着双方对彼此之间地位和工作关系上认识上的差异。

对很多教师来说,除了教学工作,其它的配套工作往往被视为无需认真地小事而不去重视,结果为基层管理人员带来直接的工作负担。比如,不严格按照学校的时间要求上交成绩单等教学文件,推诿四六级考试等监考任务,以自己方便为出发点干扰排课安排,身兼教学督导的教师不遵守督导任务的进度等等。而具有上述行为的教师的理由是:他们需要充足的时间进行备课和大量的精力从事科研、教研活动。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个职业道德和敬业心范畴的问题,但本质上这实际是一个对彼此工作认知不同的问题。在基层教学管理人员与教师之间的地位和关系上,管理人员和教师往往都有不同的看法。教师们认为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和灵魂,教师的地位是首要的。管理人员是做教学辅助工作的,他们有义务配合教师开展工作,因此管理人员与教师的关系应该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则认为,无论教师还是教学管理人员都是共同服务于教学工作的,基层管理人员只接受上级管理人员的领导,教师有义务完成管理人员基于学校管理政策提出的各项工作要求,双方是相互配合的关系。

这种认识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双方在行动上的协调性。可以想象,当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遇到了教师拖延上交材料等情况时,心理上难免会产生抵触情绪。而这种情绪势必会影响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师问询教学信息时的回答,从而催生了教师的抵触情绪。这种相互的抵触情绪一旦产生,必然会产生一种恶性循环,一步步地加深基层管理人员同教师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也必然会反映到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上来。

3 缺乏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降低了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事业心和进取意识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在社会中除了物质需求外.还有社会、心理等其它方面的需求。一个社会人能否敬业,与自己是否对所从事职业具有成就感密切相关。

从工作职能上看,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不仅具有完成本职管理工作的职能,同时也具有进行教研、科研工作的职能。尤其是工作在第一线的基层教学管理人员,他们对教学质量监控,学籍处理、教学管理政策效果反馈等方面都有着直观的把握,掌握着第一手的资料。他们宝贵的经验和心得如果能转化成相应的教研、科研成果,对提高一个学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管理水平都有着现实的意义。但是在现实工作中,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往往集中在了各类教学运行的事务性工作和对师生的信息服务工作上,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和教学管理研究。很多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都在感叹自己只是一个“打杂”的角色,是可随意替换的“非技术”工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都感觉自己在理论学习、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技能有了显著的退步,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了很强的危机感。

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大环境下,基层教学管理人员也往往处于一个被忽视的角色。长期以来,很多高校一直受到“教师是一线,管理为二线”的观念影响,认为高校基层管理队伍所从事的工作只是辅助性的服务工作,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而忽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在职称、职务、调资、评奖、学习和培训方面都少有机会。由于现阶段高校人员收入同职称紧密挂钩,而职称又同科研、培训、评奖、学历等条件紧密挂钩,因此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在薪酬水平上远远落后于教师。结果高学历、高素质、有经验的人才因缺乏发展前途而不愿涉足基层管理岗位,已在岗的人员则积心处虑想要离开教学管理岗位,对待工作敷衍了事,从而降低了整个教学管理队伍的工作质量。

面对这种局面,如何解决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心理波动问题,提高管理效能是一个非常现实而紧迫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解决:

(1)重视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采取相应措施调动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管理,教学管理工作是规范教学工作的框架,离开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和引导,教学工作也只能变成一盘散沙。“教学第一,管理第二”的观念已不可取,只有教学与管理并重才是正确之道。

重视教学管理,必然就要重视管理队伍的建设。对待基层教学管理人员要提高他们待遇,缩短他们与教师间的收入差距,同时也要在政策上一视同仁,在培训、评优、学习、职称等方面给基层教学管理人员与教师平等的机会。从而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凝塑他们对教学管理工作的事业心。

另一方面,在提高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待遇的同时也要科学、合理地设立对他们的考评机制。在重视科研考核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他们基础性工作量大的现实,根据岗位负荷的不同,灵活选用考核标准。考核中要重视平时工作表现,将年终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提升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平时工作的表现。

(2)理清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减少不必要的工作负担。现在各高校都奉行“精编高效”的原则来进行聘任,采用增加工作岗位的方式来为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减负是不现实的。因此,最合适的减负方式是理清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减少他们的边缘性工作。

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除了承担教学运行工作外,还要承担面对师生的信息服务工作,很多高校教学秘书还被视为系秘书而承担了办公室工作,这部分工作应该通过工作机制和技术手段来转移出去。在机制上,辅导员和班主任即担负着管理学生的责任,也担负着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义务,他们理所当然地应该被纳入到对学生的信息服务工作中来。正常的工作机制应该是基层教学管理人员负责向辅导员和班主任解释学校管理政策或传达针对学生的通知,再由辅导员和班主任向学生解释或传达。当辅导员和班主任或班主任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再向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求助。以辅导员、班主任不管学籍为由拒绝对学生进行学籍政策解答是逃避责任的行为,学校管理部门应该采取措施来纠正。

在技术上,可以考虑搭建连接internet的信息公示系统,使教师和学生可以在校内外都自由地查询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不是事事都要询问教学管理人员。目前,很多高校出于信息安全的角度,封闭了自己对外的信息端口,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3)开展各类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道德水准。随着高校教育观念的进一步发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基层教育管理人员作为院系一线工作人员,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实践上的具有责无旁贷的义务。而上级管理部门也一样有义务帮助基层教育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业务水平,从而提升整个学校的管理质量。这就要求学校一方面要设法为基层教育管理人员提供系统的业务培训,使他们深入理解教学管理工作的专业性,掌握教学管理工作的各项专业技能,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对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育人的思想,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1]何崇军.如何看待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人——科学管理学说和人际关系学说述评.高教探索,2009(6).

[2]马萍、刘丽娟.高校基层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初探.长春大学学报,2007.9(5).

[3]徐文花.浅议我国高校基层管理队伍的建设.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1).

[4]张凌.高校教学秘书工作刍议.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4).

作者:李 壮

数学说课教学管理论文 篇2:

普通高校金融学科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及金融业深化改革进程对金融人才的要求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高等教育中金融学科教学管理模式的改进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日常教学管理体系体现为教学流程、教学手段和方法、实践教学及考核模式等的优化和不断完善。发现金融学科教学管理中的问题,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体系,为金融人才整体素质提高及金融高端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关键词:金融学科;教学管理;管理体系

一、研究背景及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金融学科的发展伴随着经济发展的进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及对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别。我国金融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传承阶段、交融阶段和发展阶段。在这些阶段,我国金融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都有丰富内容[1]。传承阶段指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1949—1983年)。在这一阶段中,主要是学习前苏联教科书的方法,着力评论“资本主义”的落后性和反动性,及“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把对金融学科的认识,基本上限于“货币流通和信用”。交融阶段指改革开放后到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前(1984—1994年)。在这一阶段,在改革开放形势的推动下,专业人员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努力:一是评介外国金融学说。在这一方面有影响的著作有:刘敖教授著的《国外货币金融学说》(1983年出版)和陈岱孙、厉以宁著的《国际金融学说》(1991年出版)。发展阶段指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到现在(1995年至今)。在这一阶段中,我国广大学者在学习、借鉴西方金融理论和思想的同时,密切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并建立了反映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大金融理论和思想。赵家敏(2003)分析了金融学科发展趋势,提出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方法[2];焦瑾璞(2010)认为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金融学在社会科学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金融学科建设应适应迅速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新时期我国金融业的需要,为金融发展培养一流金融人才[3];陈雨露(2010)从金融学科的发展历程出发,展望了现代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4];刘锡良等(2010)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对金融学科建设带来的冲击与挑战,从我国金融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我国金融高等教育未来改革与发展的路径与重点[5];赵洪丹,邹之坤(2011)提出应明确金融学专业改革思路,建立科学的金融学专业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金融实践的日新月异和金融学理论的快速发展[6];陈长民(2012)认为现代金融学科是具有“学科群”特征的复杂体系,各高校的金融学科建设要契合自己的办学目标定位,形成各自特有的学科优势;金融学科建设应与社会需求相适应[7]。

二、金融学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1.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的总体需求。国内金融机构的深入发展,对金融人才的整体需求呈现持续发展态势。其中,对金融高端人才的需求量更大。如2010年10月,证监会发布的《证券投资顾问业务暂行规定》和《证券研究报告暂行规定》为证券投资咨询业务建立新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提供了制度基础。但证监会规定分析师、投资顾问从业资格须二选一,这就使分析师和投资顾问人才紧缺。其他金融人才,如高端金融财务管理人才、高端保险人才等需求缺口也较大。

2.注重交叉学科的融会贯通。社会分工精细化使学科交叉成为突出现象,金融学科的教学改革中也要体现这一要求。实践中,与金融相关性最强的交叉学科主要表现为:金融学和数学、统计、工程学等交叉,需要学习高等数学、数理统计、随机过程等课程;金融学和生物学、心理学等交叉,需要学习行为金融学、运筹学等课程;金融和法学交叉,需要学习金融法律和国际金融规则等课程。

3.国际化要求加强。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和开放的深入,中资银行加快海外发展步伐,涉外业务逐年增加;外资银行持续进入中国市场,这些都需要金融从业人员,尤其是高端人才适应国内金融业和外资金融机构的国际化需求,熟悉国际业务,有拓展境外业务的能力。这就要求加强金融英语、国际金融管理、国际结算等课程的学习和训练。

三、金融学科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传统教育方式和评价体系的禁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教学管理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模式的单一性。传统教育的观念和方式决定了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学生以听讲、记笔记、背诵、完成书面考试为特征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大学课堂的学习模式和中学没有质的区别。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对教材和教案负责,学生只是满足于完成考卷和获得标准答案,不能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固化。专业教学内容固定,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变化相对较少,课程设置缺乏弹性,实行学科划一的培养模式,使用统一的教材、采用统一的学时,教学门数多,但内容重复率高,教学效率低,难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实践教学缺乏。学生学习主要集中于课堂讲授,缺少真正实践教学环节。部分学校开展了实践教学,但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目的。多数实践教学采取在实验室运用沙盘或金融教学软件完成,实践教学转化成实验教学,学生缺少去实际金融部门的实践学习和经历,使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脱节,造成就业后的工作适应期延长。

4.评价体系的片面性。期末教学考核中,很少考虑评价标准的设置有益于学生创造性及创新能力,很多考试考核内容要求必须有标准答案,按卷面分时为标准。教学评价难以体现学生的自由想象、全面怀疑、大胆批判等创新思维。

四、金融学科教学管理流程设计

1.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是指按照教学大纲管理原理的要求,建立教学管理体系,各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和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基本原则。教学管理体系包括管理部门、管理程序、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基层教学管理以二级学院为主管部门,以专业教研室为具体管理单位,对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教材选编、集体备课、课堂讲授、专家听评课、教学过程测试、期末综合考核、教学质量反馈等教学管理、实践的全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完成整个教学管理的全流程管理。

2.建立集体备课制度。为了统一教学要求、贯彻教学重点、平衡教学进度、便于及时研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难点和其他问题,要求任课教师遵守集体备课制度,在每学期开学初制定统一的到校时间,建立集体备课纪录,由专人记录、整理和保管;期末,整理本学期备课记录并装订存档。

3.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要求任课教师在明确教学大纲基础上,准备完整教案,但在授课中基本完成脱稿讲授,注重基础理论讲解的同时,配合机动灵活的课堂提问、讨论,引发学生的思维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核心作用。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灵活授课手段,提高授课效果。运用网络教学方式,延伸课堂,补充课堂授课内容不足。鼓励有经验有想法的教师学习制作高质量视频课程和微课程,解决疑难问题,引发学习兴趣。

4.强化教学实践。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基本理论知识,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广泛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利用讨论金融领域新规定、新成果的方法,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小评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笔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充分运用金融综合实验室的各种金融软件,以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理性知识的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带领学生进入银行部门参加社会实践,在实际学习、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领略工作环境、工作程序和工作细则,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心理准备,确立学习方向。

5.构建立体化教学考核模式。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考核采用平时测试和期末综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平时测试包括课堂提问、课堂小测验、课堂出勤率考核。期末考核包括闭卷考试、开卷考查和撰写论文等方式。建立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立体化考核模式,达到考核效果。

总之,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作为培养金融专门人才的金融学科教学要改变不适合的教学模式,更新管理理念,深入研究人才培养目标、准确把握人才需求特点、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注重金融机构对高端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适当对金融拔尖人才加大培养力度,创新培养方式,建立适合学校特色,具有专业优势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挖掘教师的业务潜力,调动教师的创新激情,为人才培养积淀雄厚基础。

参考文献:

[1]曾康霖.我国金融学科的发展和建设[J].中国金融,2005,(12):10-11.

[2]赵家敏.从金融学科发展趋势看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03,(4):49-51.

[3]焦瑾璞.金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J].中国金融,2010,(Z1).

[4]陈雨露.中国金融学科60年:历程、逻辑与展望[J].中国大学教育,2010,(1).

[5]刘锡良,胡正,董青马.从世界金融危机看中国金融高等教育的发展[J].高校理论战线,2010,(11).

[6]赵洪丹,邹之坤.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

[7]陈长民.对金融学科建设问题的几点认识[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2,(3).

基金项目:该论文是2011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金融学科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温红梅,姚凤阁

数学说课教学管理论文 篇3:

开展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探索研究的几点体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需要人们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便成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在我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发现目前的课堂教学仍然普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共性问题:平铺直叙多,创设情境少;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随意提问多,激发思维少;低效互动多,当堂落实少;重复作业多,分层布置少;题海战术多,有效延伸少。 种种现象表明,新课程的理念还只是在教师的口头上,并没有落实到日常课堂教学中。针对这此问题,我在交贝石小学提出了开展课题立项研究《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探索研究》,并获批为新会区“十二五”重点课题。经过几年的探索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以课改为中心,扎实有效落实课题研究

1.整体把握课题研究方向,明确教学研究工作的重点。 首先我们明确思路,鼓励课题组成员用研究的方式对待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结合本课题的研究,让教师明确:无论是备课、上课还是课后反思或者做关于教育教学的任何一项工作,都要围绕两个问题进行思考:一是这项工作这样处理是否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是否是高效的行为?并以随笔的形式随时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逐渐使教师树立效能观,在日常工作中逐步形成思考研究的习惯。其次,从学科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针对存在问题,开展深入有效的专项研究,从面到点,点面结合,有效提高了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实效,也提高了课题研究的效果。

2.以高效课堂教学评价为主要手段引导教师深化对数学高效课堂的理解和思考,并在教学中开展探索。 我们根据高效课堂的条件和“以学定教”的评价观点,制定了《数学高效课堂评价表》评价表分教学目标、教学实施和教学成效三大指标,教学目标主要从目标设置的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及是否体现新课程要求两方面进行评价;教学实施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策略运用、教学素养等方面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成效主要围绕知识与能力、方法与策略、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表的制定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以及课后反思均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对照课题组制定的《数学高效课堂评价表》,每学期举行一次数学说课比赛或优质课比赛,推进高效课堂的开展。

3.以课例研究为主深化落实课题研究。课堂教学是本课题研究的主阵地,我们以课例研究为主要形式开展行动研究。每学期至少开展同一课例或同一课型专题研讨。每一个课例的研究教师都带着研究的专题,通过一人同课多轮或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研究。每个课例都经历了“理论学习、指导设计——同伴互助、讨论修改——实施设计、观摩研讨 ——反思内化、重构设计”的过程。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在学习、思考、实践、再思考中达到了自我提高。在课例研究中不断深化对教材的有效把握,对新课程理念的准确领会,对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等。课例的研究让老师们感受到课题研究的实效,都积极地投身到课例研究中去,研究的气氛浓厚,成效明显。

4.重视总结反思与评价,提升课题研究层次。我们课题组的老师重视每一次活动的反思与小结,并把自己的点滴体会和收获随时记录下来。课题组对每一阶段的研讨活动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好的策略,梳理存在的问题,重新审视我们的研究,在反思与总结中调整方向。每学期还组织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撰写论文,老师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反思,提炼总结,有效提高了课题研究的层次。

二、以课堂为主阵地,深入研讨促进课堂高效

1.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构建开放、和谐、愉快的高效动态生成性课堂。

(1)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转变。让教师从以往的知识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方法也灵活多样,由原来的单一的传授式逐步升华为“开放式”、 “合作式”、“质疑式”、“对话式”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开始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化为自主探索式的学习。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以“激趣导入——自主探究——发现规律——实践应用”为线索,通过让学生“剪、拼、摆”等动手操作的活动来主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精神。

(2)教师课堂上的适时点拨,提高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所以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老师的精心有效的指导,指导他们如何在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如在执教的《生活中的比》,通过“马拉松选手与骑车者的速度”和“哪个摊位的苹果最便宜”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比的意义,使学生在教师的有效点拨下,从自己的数学经验出发,主动获得发现。可见,教师有效的引导,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为有效。

(3)课堂上的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在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一改过去课堂“一言谈”或“优生谈”的发言局面,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参与面更广,学生的发言机会大大增多。在这种参与互动中,学生容易找到学习的渐进区,互动交流锻炼的机会大大增组内的每个同学都有体验成功的快乐。 课堂上教师变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学设计上更讲究的是主体意识、民主意识、資源意识、生成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比如教学《生活中的比》,在教学中,通过设计了两处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的环节,第一合作交流环节是在情境导入后,合作探究“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第二合作交流的环节是在了解比的意义及比的各部分关系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又如教学的一年级下册数学《分类与整理(二)》时,通过用课件展示了在游泳池游泳的人,让学生数一下在游泳有多少人,因为人数太多,排序没有规则,学生数不过来。这时,教师说:“想想办法,怎样分类?”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分工合作。在小组内,有按男女数的;有按大人小孩数的;还有按戴帽和没戴帽数的。学生顺利地完成了统计任务。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合作学习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合作的意识,还激发了学生的合作热情,提高了合作效率,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

(4)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新型课堂,形成,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由于积极创设各种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学习的教学情境,课堂真正成了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的平台。如教学《可能性》一课。课堂上老师教学热情高涨,语言生动有趣,师生互动交流融洽,体现老师的亲和力。整节课紧靠教材,利用直观的活动材料、课件、通过抽棋子、抽乒乓球、掷硬币等小组合作活动的形式,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自我探索、自我体验、合作交流的情境,使整个学习过程始终民主、平等、愉快。

2.变“学会”为“会学”, 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方法,使课堂教学省时而高效。

(1)学生变得爱学习数学了。课堂上与教师大胆对话、提问质疑,學习中与同学热烈讨论,互相交流。由课内引向课外,或收集、或调查、或实地考察……处处留下学生探究的足迹。

(2)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开阔了,养成多侧面、多角度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佳方法的习惯;掌握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寻求任何一个可能结果的策略;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从教室延伸到校园,从校园延伸到社会,从书本延伸到生活,从获取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

(3)合作学习更加有效了。首先是分工明确。在教师的引导下,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使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小组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其次建立机制。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

(4)学生学业成绩提高了。自从开展《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探索研究》的课题后,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全体数学老师积极钻研,大胆探索,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学生学业成绩也明显提高。

3.教师的科研意识得到加强,处理教材和总结反思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实践的过程。教师的备课就意味着他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学生需求的话题作为具体的载体,把社会实践的真实内容作为附着物,进行重组教材、有自我个性地把握教材、面向学生工作。因此,我们的教师的教学教案就增强了适应性,如教师设计“课后小结”、“分层作业设计”、“单元教学追记与反思”等内容,采取课前认真分析、思考,课中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许多教师在课前都能充分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拟定多种可能有的相应对策。注重花时间去认真琢磨学生、琢磨活的课堂,更多地走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教材的认识和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知识储备状况和他们特别关注的一些话题、社会现象等,并把大纲的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到这些学生的真正需要中。

高效课堂是相对低效课堂而言,客观上没有最高效的课堂,只有在原基础上更高效的课堂。只有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参与课堂教学,在课堂上人人有所学,有所得,在原基础上有最大限度的发展,高效课堂的构建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张金凯.打造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0(04)

[2]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陈厚德.有效教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作者:张灿洪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数学说课教学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实习前的数学“说课”教学09-11

说课教案教学管理论文04-18

高中数学如何说课04-12

三上数学说课稿04-23

初中数学数轴说课06-25

高中数学优秀说课07-02

初中数学说课稿08-06

上一篇:民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论文下一篇:工程项目管理制度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