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育苗生产管理论文

2022-04-17

蔬菜育苗生产管理论文 篇1:

蔬菜漂浮育苗生产管理技术

漂浮育苗是指在温室、塑料大棚和小拱棚等薄膜覆盖条件下,将育苗基质填充在成型的膨化聚苯乙烯格盘上(泡沫穴盘),将格盘置于有完全营养液的水床中,完成种子萌发、生长和成苗过程的育苗方法。

与传统育苗方法相比,漂浮育苗有操作简单、管理方便,培育的秧苗整齐、健壮、不带病虫、商品性高,起苗时不伤根、便于运输、移栽,定植后缓苗快等优点,更能满足种苗产业工厂化的发展需求。现将蔬菜漂浮育苗技术总结如下。

生产准备

基质准备

漂浮育苗基质应选用疏松透气的轻质材料,如将锯末、秸秆、蛭石、泥炭土、膨化珍珠岩等粉碎配制,再经杀虫灭菌处理后备用。经多次试验筛选,发现将炭化谷壳、草炭及珍珠岩或炭化谷壳、食用菌渣及珍珠岩,按2:1:1的体积比配成的基质较适合蔬菜漂浮育苗。另外,蔬菜育苗专用基质,如广州护地公司的水上漂浮专用育苗基质、山东鲁青育苗基质等也可用于蔬菜漂浮育苗。

育苗盘准备

漂浮盘选用聚苯乙烯制成的泡沫穴盘,穴盘大小66cm×34em×5.5cm。目前有78孔、108孔、128孔、162孔、200孔等规格,均可重复使用。一般茄果类和叶菜类蔬菜选用200孔,瓜类蔬菜选用78孔。

营养液的配制

配制营养液的水最好为井水,自来水要静置1~2d后方可使用,pH值要求稳定在6.0-7.0。配制营养液的肥料可选用育苗专用肥,也可直接使用水溶性复合肥。一般营养肥在出苗后加入,否则会延迟出苗进程及影响幼苗质量。

漂浮池和育苗棚

①漂浮池的建造漂浮池应建在地势平坦、向阳、地温回升快、靠近水源、排灌及管理方便的地块。标准育苗池一般为长方形,长、宽以格盘刚好覆盖营养池、不见光为佳。通常池宽1.38-1.40m,每个池放2排漂浮盘,池深15~20cm,根据育苗盘及育苗场地大小可适当调整。池埂用空心砖或水泥砖砌成(也可挖槽),将池底整平拍实,消毒后用黑色塑料薄膜垫底,保证薄膜不漏水。薄膜的边缘要盖在苗床的边埂上。

②小拱棚的建造在漂浮池上用竹片或钢筋架搭建小拱棚,拱棚长、宽应稍大于漂浮池,高约0.8m即可。棚架搭好后,第一层盖防虫网,第二层盖遮阳网。

操作技术

育苗盘消毒

新盘无需消毒,旧盘必须消毒后方可使用。常用的消毒方法有3种:0.1%~0.5%高锰酸钾液浸泡苗盘4h:用1%-2%福尔马林液喷湿苗盘后用塑料薄膜覆盖24h;用10%漂白液浸泡10~20min后用清水洗净晾干。

基质装盘及播种

混配基质前,在地上铺一层干净薄膜,以防带入病菌。混配时,加入百菌清200g/m2进行消毒,基质湿度以达到60%,即以“手握成团、触之即散”为宜。每孔播1-2粒种子,种子要放在孔的正中,每盘播完后在漂浮盘上均匀撒盖一薄层细土或基质。覆盖基质应厚薄均匀一致,以使出苗整齐,覆盖太薄容易使种子戴帽出土,太厚易使植株串根而影响正常生长。

上池

在漂浮池中灌水至8-10cm深,撒适量漂白粉消毒后,方可将播好种子的漂浮盘放入漂浮池中。漂浮盘入池后的次日,及时检查,发现穴孔内基质表面松散、干燥、发白的,及时处理,确保基质吸水充足均衡。

苗期管理

①营养液管理不同蔬菜种类及发育阶段对肥料的需求量不同。在生产实际中,应根据幼苗的长势、种类、发育阶段等追施不同浓度的复合肥。施肥时应先将肥料溶于水后,再均匀倒入水池中。实际生产中,可根据幼苗叶片的颜色判断是否应该施肥,若叶片颜色呈淡绿或黄绿色,表明N素浓度过低,要增加肥料浓度:若叶片颜色呈深绿或墨绿色,表明N素浓度过高,不应施肥。

②温湿度管理温湿度控制是苗期管理的关键,温度过高容易造成徒长苗,温度过低又不利于幼苗生长。温度偏高时,及时打开育苗棚两端薄膜,通风换气,夏秋高温季节可通过遮阳网、湿帘等降温设备降温;温度偏低时,可通过覆盖多层薄膜保温。湿度一般不宜过大,经常通风换气,保证空气流通。

③间苗和定苗当幼苗长出真叶后,开始间苗、补苗,拔去小苗、弱苗,保证每穴1苗。

④苗期病虫害防治漂浮育苗只要在播种前进行严格消毒和规范管理,一般很少发生病虫害。一旦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根据为害病原喷药防治。一般冬春季节容易发生猝倒病、疫病、灰霉病,夏秋季节容易发生病毒病、虫害等,可针对不同季节提前预防。

⑤漂浮池青苔的防治一般按每标准苗床10-15g CuSO4来防治青苔。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青苔发生量适当增减CuSO4用量。

炼苗

适当炼苗,不仅可提高移栽成活率,而且有利于增强秧苗的抗性。一般在秧苗移栽前7~10d,通过增加通风和控水控肥进行炼苗,以便提高移栽成活率。

后期管理

漂浮育苗生产所必需的物资如育苗盘、池膜、塑料小棚和大棚等均可以重复使用。育苗完成后,认真做好育苗物资的清洗、消毒、存放等管理工作,保证物资重复利用,节约开支。具体工作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及时将育苗盘上残留的基质和残根清洗干净,包好后于避光处存放。

将池膜及小棚上的盖膜、防虫网上的灰尘洗净,晾干后于避光处存放。

将遮阳网、钢架或竹条等收集后,存放到固定位置。

防治物资贮藏点的鼠类,防止育苗物资受到损坏。

作者:童辉 袁祖华 彭莹 殷武平

蔬菜育苗生产管理论文 篇2:

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摘   要  从产销信息、生产管理、生产技术、产业服务等方面分析了当前蔬菜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蔬菜产销信息薄弱、连作障碍严重、规模经营不善、机械化程度不高、设施栽培效能低下、社会化服务滞后等,提出了促进蔬菜生产健康发展的7个对策:准确预警,建立有效调控机制;注重实效,改革产业经营模式;量化考核,优化用工管理方式;因地制宜,优化蔬菜种植结构;减施药肥,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有的放矢,破解重大技术难题;加大投入,夯实蔬菜产业基础等。

关键词   蔬菜生产;设施栽培;产业服务;经营模式;发展对策

近年来,我国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区域性布局不断优化,品种结构不断丰富,初步形成了全国蔬菜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市场趋于饱和,阶段性、区域性、结构性供大于求成为新常态[1],淡旺季概念逐渐模糊,周年均衡供应基本实现。据相关统计部门资料显示,2015年,全国蔬菜总播种面积2 200万公顷、总产7.85亿吨、人均蔬菜占有量574.7 kg[2];重庆市蔬菜总播种面积73.2万公顷(其中加工菜18万公顷)、总产1 780万吨、人均蔬菜占有量590 kg;万州区蔬菜总播种面积4.5万公顷(其中加工菜2.1万公顷)、产量102万吨、人均蔬菜占有量634 kg,分别较《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的年人均蔬菜消费目标量140 kg,高出

434.7 kg、450 kg、494 kg,足见数量之多。旺盛的产业形势,虽然使蔬菜市场有了保障,人们的美好生活得到较好满足,但是蔬菜产销平衡未能很好协调,生产者利益得不到保障,盲目性、掠夺性的生产经营方式仍很普遍,蔬菜生产中存在着诸多难以克服问题。

1 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1 产销信息方面

与当前蔬菜产销形势相适应的蔬菜产销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农民难以获取准确的蔬菜产销信息,盲目生产导致市场价格大起大落,蔬菜滞销经常发生。据了解,2001—2012年,我国发生622起蔬菜滞销事件,而在2013年至2017年上半年,全国农产品滞销达到1 612起,滞销事件发生越来越频繁,滞销程度越来越严重。特别是2018年上半年,山东、河南、江苏、四川、云南的蒜薹、大蒜、洋葱纷纷告急,迎来10多年以来的最低价,众多菜农束手无策。

1.1.1 缺乏准确的产销信息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蔬菜产销基础数据统计十分困难。蔬菜供给量涉及不同区域、季节、品种的面积和产量,以及灾异气候的影响等,其生产面大、分布零散、品种多、茬口复杂、影响因素多;蔬菜需求量包括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鲜销、加工、出口等方面数据,其消费面广、人口流动大、流通渠道多。现有的蔬菜产销信息系统,由于多种原因,统计口径、统计方法不一致,不能全面、及时、准确地完成相关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有的甚至互相矛盾。例如,2007年全国人均蔬菜占有量、人均蔬菜消费量、出口量、加工量、损耗量等相互减除后有33.5%的蔬菜不知去向[3]。这样的数据不仅不能真实地反映蔬菜供需状况,更不能对产销形势做出准确预测,进而正确指导蔬菜生产。

1.1.2 盲目生产势难避免

由于缺乏正确的信息引导,多数菜农简单地以市场价格为导向,要么“跟风”,要么“逆向思维”,碰运气、下赌注,心存侥幸地盲目生产,蔬菜生产得不到有效掌控,蔬菜市场总是呈现周期性“烂市”。万州区萝卜、甘蓝、大白菜、茄果类、榨菜等大宗蔬菜菜价的周期性波动较为突出。例如,万州区榨菜行情每隔4~5年就会出现一次较大起伏,有“好三年、坏三年、不好不坏又三年”的说法。据山东省农业厅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大蒜总产量达到632.8万吨,较2016年增加34.6%,同时库存量处于近5年最高位,蒜价从2017年6月就开始走低,当年蒜农效益已很不理想,可秋播时,多数蒜农仍坚持“逆向思维”,结果种植面积不减反增,加剧了2018年大蒜市场的危情。

1.1.3 地产菜压力越来越大

由于日益便捷的交通和物流条件,地区间菜价反应十分敏感,蔬菜优势产区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劣势区域蔬菜生产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以万州蔬菜市场为例,直接受到来自重庆、成都、荆州市场的巨大压力,重庆至万州鲜菜运输成本0.2元/kg、半天之内到达,成都至万州鲜菜运输成本0.24元/kg、1天之内到达,荆州至万州鲜菜运输成本0.30元/kg、1天之内到达。地产菜频繁受到外埠菜冲击,菜农缺乏必要的、准确的蔬菜产销信息指导,使其生产难以安排,效益难以保证,基地难以稳固。

1.2 生产管理方面

蔬菜生产人工成本高、管理方式落后,规模化经营者难以盈利。

1.2.1 劳动力缺乏,人工成本高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农村劳动力日趋减少,且多是老弱病残,用工风险高,劳动效率低。据调研,2015年全国大中城市日工价都在80~110元,部分蔬菜主产区日工价也达到60~80元,育苗嫁接工等特殊工种人员,日工价高达200~300元[2]。万州区老龄工日工价40~60元,青壮年工日工价100元以上。虽然相对于城市务工,农业务工单价并不高,甚至偏低,但由于蔬菜生产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用工量大,人工成本占比最高,总成本受人工成本影响大。万州一般蔬菜生产用工成本占总成本的50%~60%,最高接近80%[4],2015年全国蔬菜人工成本已占到蔬菜生产总成本的59.75%。

1.2.2 管理方式落后,规模经营困难

蔬菜生产环节复杂,量化考核难度大,用工管理是影响其经营效益的首要因素。目前万州区蔬菜生产主要分为家庭小农生产和业主规模经营。1)家庭小农生产是农民主要靠自有土地和劳动力,或少量租借其他闲置土地和季节性雇工生产,大多数蔬菜生产规模(耕地面积,下同)在0.33 hm2以内,少数达到0.67~1.33 hm2。优势是土地和人工成本低、生产效率高、市场竞争力强,由于不计本人用工,基本不存在经营亏损的情况,劣势是品种多、批量小,不利于规模化生产和远距离批量销售,多数是近郊直销或订单生产,是目前万州区蔬菜生产的主要力量。2)業主规模经营是生产经营业主完全靠租地、雇工生产,生产规模一般在3.33 hm2以上,多数在6.67~20.00 hm2。优势是规模大、产量高,便于集中销售,有利于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适于立地条件好、劳力充足、品种单一、直销不便的远郊生产,劣势是土地和人工成本高、用工管理难度大、生产效率低、市场竞争力差。

近年来,许多规模化经营者由于劳动力紧张、管理方式落后,普遍采用计日制管理,工作质量差、生产效率低,始终走不出低工资→低素质→低效率→高成本→低工资的恶性循环,多数年份处于亏损状态,且有规模越大、设施越好(折旧成本越高)、亏损越多的趋势,部分业主难以为继,拖欠农民土地租金多年,已成为社会稳定隐患。根据2018年4月对万州区8家典型蔬菜经营业主调查表明,有3家生产规模3.33~5.33 hm2,年盈利1 709~2 500元/667 m2,其余5家生产规模5.67~20 hm2,年亏损880~4 086元/667 m2。

1.3 生产技术方面

主要表现在耕作机械化程度低,对化肥、农药依赖程度高,土壤连作障碍严重,质量安全隐患未除,设施栽培技术落后。

1.3.1 农艺措施复杂,立地条件差,机械化程度低

蔬菜品种多,特性各异,在整地、育苗、定植、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植株调整、采收、加工等环节农艺措施复杂,除部分操作简单的农艺环节机械化程度较高外,大部分蔬菜生产过程机械化程度很低。2015年全国蔬菜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约20%,而同期我国小麦、水稻、玉米的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为93.7%、78.1%、81.2%。立地条件差,特别在南方山区,坡多地窄、交通落后、土地瘠薄、雾多寡照,园艺设施少、空间小,机械作业普遍存在“路难走、门难进、边难耕、头难掉”的现象[5],轻简技术难以推广,人工成本逐年攀升。排灌等基础设施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1.3.2 有机肥施用不足,土壤连作障碍严重

目前万州区普遍存在有机肥不足、化肥用量过大的情况,土壤酸化、盐渍化等连作障碍日趋严重,产出逐年下降,特别是一些规模化经营的地方表现更为严重。根据2011年重庆市物价局成本调查队对万州、九龙坡、潼南三区番茄、茄子、菜椒、黄瓜、甘蓝、菜花、大白菜、马铃薯、萝卜等9种露地蔬菜作物生产成本的调查表明,化肥和农药投入占物资投入的40.6%和23.0%,每667 m2每季投入分别为209.35元和118.69元,位居前两位。2018年1月万州区主要蔬菜基地投入品调查情况表明,万州区设施蔬菜每667 m2每季化肥施用量192.3 kg,露地蔬菜每667 m2每季化肥施用量106.9 kg,一般农户和业主每667 m2每季有机肥施用量1 000 kg左右,少数达到2 500 kg,仍有部分种植者全用化肥。

1)无肥可用。①数量少。由于农村家庭畜禽养殖少,养殖场粪肥利用不高,可用有机肥数量很少。②质量差。多数畜禽粪肥水分含量过高,养分含量低,肥效差。③发酵等无害化处理差,经常出现根腐病、枯萎病等病害;2)有肥不用。施肥技术落后,施肥用工成本高,人工挑粪施肥每人每天只能施肥400~500 kg,不少生产者不愿施用有机肥;3)用肥不当。普遍存在施肥结构不合理、施肥技术落后等问题。偏施大量元素,缺乏中、微量元素,肥料有效利用率低,蔬菜产量、质量不高。

1.3.3 农药依赖程度高,安全隐患仍然存在

1)对农药的依赖性仍然很强。相对于农业防治措施,化学防治使用方便、成本低、见效快,仍是当前大面积蔬菜病虫草害的主要防治手段,且生产水平越高,用药越好、用量越大。近年来,由于人工成本不断增加,除草剂用量也越来越大。据调查,万州区蔬菜通常每季用药2~8次,每667 m2每季用药成本30~240元,其中:一般蔬菜作物90~120元,番茄、黄瓜等180~240元,榨菜、萝卜、马铃薯等30~60元。山东、河北等环渤海暖温带区,番茄、黄瓜等设施蔬菜每个茬口用药6~25次,施药间隔期2~30 d,每667 m2施药有效成分量225~3 750 g,施药成本300~2 000元。2)缺乏科学施用方法。盲目用药、超量用药、不按规定安全期采收等现象仍然普遍。由于预防措施不到位,往往在病虫害严重时期才用药,造成用药量加大、防治效果降低。3)质量安全意识仍显不足,追溯覆盖面较小,违法成本较低,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1.3.4 设施栽培技术落后

我国设施蔬菜生产发展迅猛,在很大程度改变了传统蔬菜产销模式,也暴露出设施结构和配套技术等多方面的缺陷,影响了设施栽培效能的更大发挥。在万州区大棚生产上主要表现为:1)棚架强度不够,难以抗御恶劣气候,特别是春夏季的暴风雨危害。2018年5月,先后遭遇2次暴风袭击,直接摧毁大棚100多座,受损大棚200多座,损失巨大;2)棚膜开闭范围小、开闭不便捷,不便于大棚适时敞棚淋雨、降温,也不能及时应对急剧气候变化;3)棚膜积尘污染严重,不便清洗,对于光照要求高的作物(如草莓等),每年均需换膜,240 m2大棚每次更换薄膜需耗费1 000元以上,使用成本太高;4)棚室空间狭小,难以进行深耕深翻等机械化操作;5)连作障碍日益突出,由于过度使用化肥,加上缺乏雨水,大棚土壤酸化、板结、次生盐碱化严重,连作病害防不胜防,出现了大棚菜越来越难种的现象;6)棚内滴喷灌等水肥一体化设施差、应用不佳,导致棚内水肥条件不良,有的甚至不及露地,出现很多有棚无膜、有膜不盖的现象;7)大棚周年综合利用不够,种植模式欠佳,生产效益不高。

1.4 产业服务方面

1.4.1 基层蔬菜技术力量薄弱

区、县以下蔬菜技术人员缺乏、专业素质差,懂理论、有经验、能操作的技术人员越来越少,难以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蔬菜生产者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得不到尽快提高。

1.4.2 科技投入不足

蔬菜新品种、病虫绿色防控、平衡施肥、水肥一体化、设施栽培综合利用等实用技术投资乏力、推广力度不够。

1.4.3 缺乏专业的社会化、市场化服务

1)缺乏蔬菜專业懂技术、懂管理的社会化技术服务队伍,以及配套成熟的市场化服务机制,不能为蔬菜生产环节提供必要的市场化服务。2)缺乏兼具服务和管理职能的行业组织,既不能为广大生产者提供产销信息、生产技术、物资供应等方面服务,也不能很好实现从业者的自控自律。

2 促进我国蔬菜生产健康发展的对策

2.1 准确预警,建立有效调控机制

当前蔬菜生产的首要难题是“种什么”,其次才是“怎么种”。如何发挥蔬菜产销预警机制的作用,协调好蔬菜全国性大流通与区域性小生产的矛盾,解决好农民“种什么”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建立国家、省市、区县三级权威性蔬菜产销信息查询系统,实时预测、公布本区域主要蔬菜品种的产销动态,方便每个生产者随时查询自己所需的蔬菜产销信息;2)确保蔬菜产销基础数据的全面性和真实性。准确的市场预测基于准确的产销数据,区县级作为蔬菜产销信息的基礎,要成立专业的调查队伍,做好以下3个方面数据的准确采集:①本地不同季节主要蔬菜品种需求量(包括鲜食和加工),应考虑人口流动、出口量等影响因素;②本地菜的主要生产季节、播种面积、产量和销售方向(包括销往本地、外地的鲜食菜和加工菜),③外埠菜的主要季节、品种、数量及来源地;3)建立指导性调控机制。鉴于蔬菜生产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应建立适于我国国情的蔬菜产销调控机制,各级蔬菜管理部门要把蔬菜产销调控列为主要工作内容来抓。坚持因地制宜、适度规模生产的指导思想,全国统一协调,制订出不同区域主要蔬菜品种的年度产销计划,并自上而下指导落实,使蔬菜生产由放任自流变为可导可控,逐步改变各自为政、盲目生产的现状,既要保障城市蔬菜供应,又要确保菜农的基本利益。

2.2 注重实效,改革产业经营模式

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各类经营主体优势。术业有专攻,提倡“经营专业化、规模适度化、效益最大化”,因地制宜,做好做精产加销各个环节,避免盲目扩大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加强各类经营主体横向联合,打造蔬菜产加销产业集群,实现现代蔬菜产业与传统农业的有机结合。1)家庭农场(或个体农户)应专注于产中环节,发挥其生产效率高的优势,根据自身条件适度规模经营,做到精耕细作、优质高效,为蔬菜产业提供基础支撑;2)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应专注于产前、产后环节,充分利用产销信息,结合本地特点,与农民开展多形式产销合作,更好地组织产品流通和加工,实现以销促产、产销双赢。探索以企业为营销龙头、个体农户为生产单元,统一安排品种、统一提供农资、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回收的运行模式,推动蔬菜产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化进程;3)社会化服务组织应专注于生产及配套物资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让更多的生产活动专业化、市场化,减少农民或业主的劳动强度和生产管理难度,推动蔬菜产业实现规模化经营。4)在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可适度开展休闲旅游,以商补农,进一步增强蔬菜产业活力。

2.3 量化考核,优化用工管理方式

针对万州区蔬菜基地基础条件差、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成本高、生产管理落后等现状,加强蔬菜生产用工量化管理,推行多种劳动激励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出工不出力”的问题。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按不同蔬菜品种、栽培方式、生产环节,制订合理的工作量、工作质量和工资定额标准,根据不同生产阶段和技术要求,灵活采取分段量化、全程量化或产品量化的用工管理方法,有效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用工成本,提高蔬菜生产效益[4]。如万州区七曜山地区的萝卜生产模式:土地由经营业主流转,进行必要的宜机化改造后,包给农民种植,种子、肥料、技术等由业主提供,记账核算,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按0.44元/kg收购,按667 m2产5.0~7.5 t计,农民每667 m2毛收入可达2 200~3 300元。由于采用机械耕地、开厢、铺膜,每个农民每季可种植1 hm2,毛收入达33 000~49 500元,日工资可以达到120元以上。业主负责收购加工、销售,不仅有效地控制了生产成本,也很好地保证了产品质量,实现了小农生产与规模经营的完美结合。

2.4 因地制宜,优化蔬菜种植结构

坚持“因地制宜,供淡补缺”的原则,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蔬菜。万州区蔬菜结构调整应突出三大特色,即:高山秋淡蔬菜,榨菜、辣椒等加工蔬菜,以叶类菜为主的城镇保供蔬菜。1)适地适季,合理布局,多种植特色菜。根据万州区特点,海拔400 m以下低山早熟菜区,冬暖、春早,适宜种植春早熟、秋延后和越冬蔬菜;海拔400~800 m中山晚熟菜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种植春晚熟、秋早熟和越冬蔬菜;海拔800 m以上的高山秋淡菜区,夏季凉爽,适宜种植春早熟和秋早熟的秋淡蔬菜;城市近郊多种速生绿叶蔬菜。2)关注市场变化,不种植跟风菜,巧种空档菜。针对主要消费群体和消费习惯,充分利用蔬菜产销信息,生产适销对路品种,“逢贵莫赶、逢贱莫懒”,不盲目跟风。3)量力而行,多种植精细菜,创造品牌菜。基础条件好、技术能力强、劳动力充足的,提倡种植档次高、投入大、效益好的精细蔬菜品种,鼓励创造绿色蔬菜、有机蔬菜等品牌蔬菜。

2.5 减施药肥,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1)根据本地自然条件和蔬菜安全生产的相关规定,制订和修订科学先进、实用可行的蔬菜生产技术标准,并积极组织实施。目前万州区已制订了18个主要蔬菜作物的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2)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病害以农业防治为重点(选用良种、培育壮苗、合理轮作、深翻炕(冻)土、土壤消毒、平衡施肥、避雨栽培、深沟窄厢、合理密植、清洁田园等措施),虫害以杀虫灯和粘虫板诱杀为重点,优先使用生物防治,科学应用化学防治(对症用药、适时用药、轮换用药、安全用药),杜绝施用禁用农药,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化肥用量。3)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和质量安全追溯力度,改定点定期抽检为不定期随机抽检、重点基地抽检为全覆盖抽检,建立质量安全信用档案和“黑名单”制度,加大违法行为惩处力度,树立自觉守法意识。

2.6 有的放矢,破解重大技术难题

针对当前蔬菜生产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积极研究和推广费省效宏的实用生产技术。1)推广以有机肥为主的平衡施肥、水肥一体化、液肥深施等先进技术,处理和利用好畜禽粪便,增加更多优质有机肥源,有效降低化肥用量。2)推广菜地合理休耕、輪作、深耕、培肥制度,用地养地相结合,有效克服菜地土壤连作障碍,避免滥用土壤杀菌剂;3)研究解决大棚结构轻便强化、棚膜除污、全膜便捷启闭等问题,保持棚膜较长时间的高透光性,降低维护成本,增强对灾异气候的应对能力,进一步提高设施蔬菜种植水平;4)加强山地、棚室等狭小空间蔬菜生产机械的研究和推广,提高山区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全方位推广蔬菜轻简化栽培技术,大幅度降低蔬菜生产用工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2.7 加大投入,夯实蔬菜产业基础

充分利用国家惠农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蔬菜产业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以下几方面:1)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着重加强宜机化土地整治,以及道路、水利、园艺、贮藏、加工等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质量第一,拒绝好大喜功,集小胜为大成,逐年建成稳定的、高质量的蔬菜生产基地,并加以有效保护;2)科技支撑方面。完善基层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蔬菜技术人员的充实和培养,积极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建立和推广蔬菜生产市场化服务机制,大力引进推广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装备,全面提高蔬菜生产科技水平;3)运行机制方面。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探索新型经营模式,确保蔬菜产业健康发展;4)产业风险方面。探索推广以市场价格、灾异天气等为指示目标的蔬菜生产保险服务,保障蔬菜生产者的基本利益。

参考文献:

[1] 马兆红,司智霞.蔬菜供应新形势下,生产者如何积极应对?[J]中国蔬菜,2017(12):1-4.

[2] 王娟娟.我国瓜菜产业现状与发展方向[J].中国蔬菜,2017(6):1-6.

[3] 李崇光,包玉泽.我国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J].中国蔬菜,2010.

[4] 王爱民,王远全,邹瑞昌,等.南方山地蔬菜生产用工现状与优化管理对策[J].中国蔬菜,2015(8):11-13.

[5] 陈永生,胡桧,肖体琼,等.我国蔬菜生产机械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蔬菜,2014(10):1-5.

(责任编辑:敬廷桃)

作者:王爱民 邹瑞昌 王远全 郭芳 鞠丽萍 杜纪艳 王险峰

蔬菜育苗生产管理论文 篇3:

山东省冬春蔬菜生产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为加强冬春蔬菜生产管理,切实保障市场供应和质量安全,稳定增加菜农收入,特提出冬春蔬菜生产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一、科学应对灾害性天气

1.应对大风天气。为预防大风危害,要用加布套的压膜绳在拱杆间压紧,并防止压膜绳磨破薄膜。大风来临时,可在草苫和外覆膜上面,按东西横向压两根加布套的细钢索,可防止夜间将草苫(连同外覆膜)吹起。在大风天将通风口、门口均密闭,防止大风吹入温室,减少薄膜损害。

2.应对大雪天气。遇到下雪天气,要及早覆盖草苫,草苫上覆盖防雨雪薄膜。要及时清扫积雪,在下雪过程中,有条件的可利用手提式吹风机吹雪。同时,要事先准备一部分备用立柱,如果雪下得很大,可在距温室前沿3米处加上立柱,以防前屋面上面的雪下滑到温室前部压塌温室。

3.应对连续阴天和雾霾。(1)发生之前及时预防。应及时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在连阴(雪)天到来之前,提前喷防病药剂或抗寒剂,并尽量少通风,下午稍提早盖草苫,使温室内积蓄较多热量,还应适当增加保温措施。(2)发生期间采取措施。在连阴天期间,只要天气无雪,可于中午前揭苫,使作物见散射光。发生雾霾天气,要及早清理老叶、病叶、死叶,改善棚内蔬菜光照条件。在连阴、雾霾情况下,可采取人工补光措施,采用LED光源、碘钨灯、钠灯等进行补光,效果较好。若夜间温度低,有条件的则可以适当补温。(3)转晴之后规范管理。待天气转晴,特别注意不能一次全面揭开草苫,要隔一个揭一个逐渐揭苫,发现植株叶片萎蔫应随即回盖草苫,待植株恢复后再逐步揭开,防止造成光伤害。揭苫后若发现植株有萎蔫情况,也可喷施与室温相同的温水或营养液(浓度为0.2%~0.3%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混合液),也可喷施氨基酸类肥料,既可减轻萎蔫,又能补充营养。

4.应对极端低温。冬季若出现-15℃以下的极端低温天气,对棚室蔬菜危害很严重。为避免发生冻害,冷空气来临时要堵塞通风口。白天尽量增加透光时间,提高棚内蓄热;夜间加盖覆盖物,加强保温。可利用电热线、热风炉等,进行人工辅助加温。

二、加强棚室栽培管理

5.光照管理。光照是冬春蔬菜生产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应采取各种措施增加棚内光照。应坚持清扫棚面,可于每天早晨大棚揭完草帘后,将软布条捆在木杆上,自上而下把塑料薄膜棚面的灰尘和杂物清扫干净。也可以在棚面拴挂无静电布条,布条在棚膜上均匀分布并可随风摇摆擦除棚膜上的灰尘和草屑。同时,注意及时落蔓并摘除病叶、黄叶、老叶,增加通风和透光。

6.温度管理。为防冬春季节冷风由温室门口吹入室内,最好能建造温室缓冲间。在进入温室内的迎面处吊挂薄膜,防止出入温室时冷风直接吹拂室内作物。在日光温室北部顶端通风口下方斜挂一幅塑料薄膜(俗称“二道膜”),冬春季节通风时,室外冷空气不会直接吹到作物上,有利于作物的正常生长。

深冬季节不透明覆盖物应严格注意揭盖时间。上午拉开草苫后,以日光温室内温度不下降为适宜时间,不宜过早揭苫造成温室内二次降温;下午在温室内温度降至20℃时及时盖草苫,以尽量多保存热量,以应对夜间的热量散失。

7.肥水管理。(1)浇水。冬春季节要严格抓好水的管理,在12月上中旬选择好天气浇透水,并且在覆盖地膜的情况下可减缓土壤水分散失。在12月下旬至1月下旬的深冬季节,一般尽量不浇水,如果作物表现缺水时,可选寒流刚过,天气晴朗的上午,采用滴灌或膜下浇小水,以免降低地温。温室灌水宜用地下井水直接灌溉,灌溉的水温不能低于7℃,切忌直接使用河水、水库水和池塘水中的冰冷水灌溉。(2)施肥。深冬季节蔬菜作物生长发育缓慢,需肥少。若追肥,应以腐熟的有机肥和生物菌肥为主,尽量少追化肥。还可选择晴朗天气,配合喷防病药剂进行叶面追肥,可喷施浓度为0.3%磷酸二氢钾+0.3%硝酸钙+1%的葡萄糖液。待冬末初春天气转暖后,再适当增加浇水和施肥次数。低温雨雪天气,还可以叶面喷施0.5%氯化钙+1%的葡萄糖液,增强植株抗性。

8.气体管理。保护地蔬菜有机肥不足时,可施二氧化碳肥,作物生长需二氧化碳浓度在800×10-6~1000×10-6。同时,在中午气温较高时,打开通风口使空气流通,把保护地内的有毒气体如氨气、乙烯、二氧化硫等排出去,以免蔬菜受气害。特别是个别施用未腐熟有机肥的棚室,更要注意及时通风换气。

9.植株调整。冬春季节蔬菜植株一般长势较弱,特别是遇到异常天气时更明显。注意及早采收果实和适当疏花疏果,以免加重植株负担,导致植株生育更弱,降低抗逆能力。

三、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

10.降低棚内湿度。注意利用中午温度高的时候,及时通风降湿。在种植行间铺设干的秸秆,不仅能降低棚内湿度,还具有提高地温的作用。

11.害虫诱杀技术。(1)生物食诱剂。通过生物食诱芯持续稳定释放昆虫取食定位的植物挥发性物质,吸引害虫前往味源取食并集中杀灭。(2)黄蓝板和杀虫灯。在设施内悬置黄蓝板或杀虫灯,分别诱杀蚜虫、粉虱、蓟马和鳞翅目害虫等。

12.土壤消毒和修复技术。采用棉隆或石灰氮等进行处理土壤,同时使用“凯迪瑞” “多利维生”等微生物菌剂、生物有机肥进行修复,防治土传病害,活化根际土壤环境。

13.提高植株抗性。喷施26.9%石英水剂(硅鲨),在蔬菜表面形成二氧化硅晶体层作为物理屏障,有效阻止病菌侵入危害。冲施微生物菌肥、氨基酸寡糖等,增加根系活性,提高植株抗逆能力。

14.配置防虫网。在棚室出入口、上下通风口处,配置40目以上的防虫网,防止害虫进入。既可避免害虫危害,又能防止病毒病等病害的发生蔓延。

15.选择不同剂型和喷药时间。撒施硫磺或采用硫磺熏蒸,对预防白粉病、灰霉病等具有较好效果。采取化学防治时,尽量选用粉尘剂或烟雾剂,喷施液体药剂时选择下午喷药。

四、采取关键配套措施

16.覆盖性能优良棚膜。棚室覆盖应选择透光率高、保温性好、耐候性强的PO膜,注意选购正规厂家生产、信誉好的产品。

17.集约化嫁接育苗。冬春种植的瓜类、茄果类蔬菜,均可采用集约化嫁接育苗,提高秧苗质量,增强植株抗性,增加产量和效益。

18.水肥一体化。根据蔬菜需肥特点、土壤环境和养分含量状况,通过滴灌(或微喷)系统,定时、定量一起供应肥料与灌溉水,不仅提高水肥利用率,降低成本,减轻劳动强度,同时还能减少水体污染。

19.有机基质栽培。利用椰糠、菌渣、作物秸秆等制作栽培基质,进行蔬菜生产,可以克服设施蔬菜连作障碍,保障质量安全,改善产品品质。

20.熊蜂(或蜜蜂)授粉。在栽培番茄、草莓等蔬菜设施内,放置熊峰(或蜜蜂)进行授粉,可以提高坐果率。注意深冬季节应与人工辅助授粉相结合,并严格农药施用,防止毒害熊峰或蜜蜂。(山东省农技推广总站)

上一篇:毕业结构原则论文下一篇:都市农业经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