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能计量设备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电网建设的逐步完善,智能技术在电能计量领域得到了有效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系统化和网络化成为现代电能计量系统的发展趋势。本文简要介绍了智能电能计量系统,论述了智能电网中电能计量的特点,同时指出了当前智能计量系统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针对我国智能电能计量系统发展现状提出建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电能计量设备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能计量设备管理论文 篇1:

电能计量装置准确性优化探究

摘要:电能计量装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供电方和用电方的切实利益。因此,降低电能计量装置的误差,提高电能计量装置的准确性,做到准确、公正计量,是非常必要的。在实际运行中,影响电能计量装置准确性的因素较多,具体包括:电能表误差、二次回路误差、二次导线压降误差、电流互感器误差以及电压互感器误差等。为了优化电能计量装置的准确性,就应当采取选用合格的电能表,选用恰当的电流互感器与电压互感器,降低二次回路电压降以及强化管理等措施。

关键词:电能计量装置;误差;准确性;优化

作者简介:朱新文(1968-),男,陕西三原人,新疆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机场保障部电工。(新疆?乌鲁木齐?830016)

电能计量装置能够为供电单位和用户提供客观的电能计量信息,是电力系统进行经营管理的重要设备。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和用电需求量的日益增大,供电双方对电能计量装置的准确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深入分析影响电能计量装置准确性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尽量降低电能计量装置的计量误差,提高电能计量装置准确性。

一、电能计量装置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1.电能表误差

影响电能计量装置准确性的首要因素就是电能表误差。通常,电能表误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电能表不当使用导致的误差;电能表产品本身的误差;负载特性误差。

电能表不当使用和电能表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均会影响电能计量装置的准确性。在电能表计量中,电能表断线、接线错误等均会引起较大的计量误差,由于这类误差较为明显,容易被发觉。电能表使用不当或非正规接线造成的计量误差相对较小,所以此类误差不容易被发现、重视。电能计量装置作为结算交易的重要依据,必须满足合理、准确的标准。所以,即便是由使用不当或非正规接线造成的计量误差,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负载特性误差,指的是随着功率因素与负载电流变化而变化的基本误差。目前,电子式电能表被广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负载特性误差。不过,电子式电能表的功耗对电能计量装置的准确性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实际的接线中,如果三相四线电能测量时使用的是三相三线电能表,就会造成附加误差。

2.二次回路误差和二次导线压降误差

未配置专用电压电流互感器的电能计量装置,在二次回路上有过多的和电能计量没有关系的设备接入,容易导致二次负荷过大,进而使得电能计量装置产生误差。

电能表的输入端和电压电流互感器的二次输出端之间的线路中,存在空气开关、继电器触点、熔断器、导线阻抗等设备产生的接触电阻,电流会造成二次电在这条线路上的角度变化与压降。这对电能表而言,线路上的相移与压降使得电压电流互感器产生了附加误差,从而导致计量误差,影响电能计量装置的准确性。

3.互感器误差

早期的用户计量装置配置的互感器准确度等级较低,难以满足电能计量装置准确计量的规程要求。目前,国家有关规范明确规定互感器的准确等级标准,在0.8~1.0的功率因数范围内,25%~100%的额定负荷范围内,互感器的误差不得超过电压、电流互感器准确度等级规定。由此可见,只有在0.8~1.0的功率因数范围内,25%~100%的额定负荷范围内,互感器的准确度等级才有保障。超过这个范围的功率、负荷,均会导致互感器的准确度难以得到保障。在实际的电能计量中,电压、电流互感器的误差会影响电能计量装置的准确性。

二、电能计量表准确性优化的措施

1.选用合格的电能表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选用合格的、稳定性好、高精度的多功能电能表,能够有效地提高电能计量装置的准确性。在实际选用电能表时,需要根据规程要去和使用需求,选择适当的型式、基本电流、电压等级、准确度等级和最大额定电流。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式电能表的功能和技术已经较为成熟,误差基本呈线性,相对稳定。多功能电子式电能表可以进行正向有功、反向有功、正向无功和反向无功的电能计量,还具有追补电量、失压记录、脉冲输出等辅助功能。多功能电子式电能表功耗较小,过载能力较强。在具体运行中,如果负荷电流有着较大的变化幅度,经常在较低载负荷点运行,就将导致计量误差。因此,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引起的计量误差,就应当选用宽负载S级电子式电能表。

2.选用恰当的电流互感器与电压互感器

选用恰当的电流互感器与电压互感器,能够降低由电流互感器或电压互感器引发的计量误差。在实际运行中,可以选择S级电流互感器以满足准确度要求。分析电流互感器与电压互感器所引发的计量误差,使用恰当的配对组合,可降低电流互感器与电压互感器的合成误差。进行配对组合时,应当使两种互感器的比差的大小相等,符号相反;使两种互感器的角差的大小相等,符合相同。电流互感器变比需要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进行确定。如果实际负荷电流小于30%,就应当选用多变比的电流互感器或是S级电流互感器。此外,还必须正确选择电流互感器的二次容量。二次负荷具体包括:接触电阻、外接导线电阻和电流线圈阻抗。通常,二次容量应当在25%~100%的额定值范围内。

3.降低二次回路电压降

为了降低互感器的二次回路电压降,应当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正确选择二次回路导线截面。通过串接点或二次连接导线的负载电流,会产生压降,造成电能表的电压和互感器二次绕组端电压不相等,导致电能表的端电压会随着电压互感器二次绕组的端电压的相位与量值而变化,进而引发电能表计量误差。通常,可以采用缩短二次回路导线长度或增大二次回路导线截面的方法,降低二次回路电压降。一般而言,导线截面需要大于或等于25mm2。如果导线长度保持不变,就应当根据预计的电压降确定二次回路导线截面。其次,专用计量二次回路,尽量不和测量、保护同一回路。第三,计费用的35kV以上的互感器二次回路,可以配置熔断器,不应配置隔离开关辅助触电。计费用的35kV以下的互感器二次回路,不应当配置熔断器与隔离开关辅助触电。在具体的运行中,应当将熔断器的电压降维持在数十毫伏的范围以内。第四,减少电能表使用数量,尽量采用多功能电能表,降低二次负荷阻抗和二次回路电压降。

4.强化管理

为了优化电能计量装置的准确性,在选用合格的电能表,选用恰当的电流互感器与电压互感器,降低二次回路电压降的同时,还必须强化管理。首先,加强电能计量设备管理。在选用电能设备计量设备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型号,进行严格的验收,保证电能计量设备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在使用电能计量设备时,需要严格遵循电能计量设备的使用说明。在有着较高的动热稳定要求的场所,应当选用较高动热稳定性的产品。电能计量设备如果需要接地,就必须进行接地处理。安装户外计量互感器时,应当注意避雷保护,将其装设在避雷器后面。此外,还应当尽量选用具有较高防腐防污等级的产品。

其次,正确分析综合误差。通过优化配置电能表、电流互感器与电压互感器,降低综合误差。在选用电能表时,不但要考虑电能表的性能,还要综合考虑电流互感器与电压互感器的误差,尽量使电能表、电流互感器与电压互感器之间的误差能够互相抵消。按照电流互感器与电压互感器的误差,进行配对组合,降低互感器的合成误差。在调整电能表时,也需要综合考虑电流互感器与电压互感器的误差,争取相互补偿,确保电能计量装置的误差最小化。

第三,改造计量装置。老式的变电所和电厂的TV、TA设备,没有专用的测量绕组。同一个二次绕组由二次设备共同使用,造成TV有着过重的二次负担,增大了TV二次导线压降,进而增大了计量误差。因此,为了确保电能计量装置能够准确计量、可靠运行,尽量降低其他设备对电能计量装置的影响,就应当严格遵循现行的计量规范,改造计量装置,独立出计量二次回路,确保计量专用,保证电流互感器与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的功率因素和负荷因素能够满足相关标准。

最后,强化电能计量的过程管理。加强过程管理,制定完善的电能计量装置管理制度,严格控制确定电能计量方案、选用计量设备、设备订货验收、设备安装验收、设备检修保管等环节,并加强电能表随机抽检、电流互感器与电压互感器的检验、设备故障处理、周期检定等管理工作。安排负责人进行考核、监督,切实提高电能计量装置管理水平,进而提高电能计量装置的准确性。

三、结语

电能计量装置在促进电力系统经营管理,用户合理用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高电能计量装置的准确性,是确保电能计量公平合理的重要途径。针对电能计量时产生的电能表、二次回路、二次导线压降、电流互感器以及电压互感器等误差,在实际的管理中,需要正确选用电能表、电流互感器与电压互感器,降低二次回路电压降,加强运营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宗尧,崔建堂,孙超,等.影响在线电能计量装置准确性的主要因素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2).

[2]马风霞.影响电能计量装置准确性的因素及其改进方法[J].宁夏电力,2008,(3).

[3]孙良伟.互感器二次负荷在线测试在电能计量装置综合误差控制中的应用[J].新疆电力技术,2007,(4).

[4]杜涛.关于现场校验电能计量装置中的危险点与预控措施[J].供电企业管理,2009,(1).

(责任编辑:刘辉)

作者:朱新文

电能计量设备管理论文 篇2:

智能电网环境下的电能计量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电网建设的逐步完善,智能技术在电能计量领域得到了有效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系统化和网络化成为现代电能计量系统的发展趋势。本文简要介绍了智能电能计量系统,论述了智能电网中电能计量的特点,同时指出了当前智能计量系统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针对我国智能电能计量系统发展现状提出建议。

【关键词】智能电网;智能化;电能计量

引言

全球資源环境问题日趋严峻,能源价格波动剧烈,电力负荷快速增长,为全面支持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发展,提升供电质量和服务水平,国家电网公司在2009年提出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架网络[1-3,5],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具有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建成坚强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友好互动的现代电网。

电能是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极为重要的二次能源。电能计量贯穿了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各个环节,电能计量的公平、公正、公开直接关系到发电企业、电网企业和用户的利益,同时还涉及许多技术、社会和经济问题[2]。传统的电能计量已经无法满足分时电价、网上缴费等需求,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系统化和网络化[4-6]成为电能计量的发展方向。

1.智能电能计量系统

智能电能计量系统是利用高级测量、高速通信,高效控制等技术,实现数据采集、分析、存储及信息反馈发布的全程数字化和自动化,构建起数字信号传输、高度信息化、操控智能化的开放式计量系统[4,7-10]。智能计量系统主要由智能电能表、通信系统以及控制系统三大部分组成。

图1 智能电能计量系统结构图

智能电能表、互感器采集的数字化计量信息,通过高速通信网络上传至信息分析处理中心,经分析整理后的数据传送给供电公司和用电客户,并自动生成电量电费清单、故障处理指令以及各种统计分析报告[4,10-13]。图1是智能电能计量系统结构图。

2.智能电网中电能计量的特点

智能电能计量系统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智能电网的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和互动化的强大数据支撑。目前,国家电网公司供区的智能电能表应用量占全球的一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截至2013年年底,国家电网公司累计安装智能电能表1.82亿只,实现采集1.91亿户,不仅为生产、运营监控分析系统提供实时数据,还为大数据管理、云计算应用提供了海量数据[16]。

2.1 完善电能计量信息系统

智能电能计量系统运用先进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具有信息传输快、处理速度快、传输准确、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使计量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实现了一体化和实时化[17]。它通过先进、安全、智能的信息采集和测量技术,提供准确实时、详实可靠的数字化测量数据信息,为实现智能电网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17-19]。发达的数字化信息网络具备大信息流量和高速信息处理能力,有效地解决了目前运行监测数据传输慢、存储量小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电能计量装置运行监测水平,有效防止窃电行为、破坏计量设备行为的发生。对随时发生的计量设备故障和运行安全隐患可及时上传计量参数、故障现象等信息,方便计量人员及时准确地判断和处理设备故障和事故隐患,提高电能计量可靠性和安全性。

2.2 实现智能化管理

计量系统强大的数据信息网络,能够从各个不同的计量节点提取需要的信息,然后根据提取的信息制定或改进相关的管理策略,促进各个发电厂、变电站、输电线路和配变台区间的深入合作,最终为电力用户提供更加完善的电能服务[23-24]。智能电能计量系统中智能用电管理终端网络分布广泛,可以搭建电力用户与供电公司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构建电力公司与电力用户能量流、信息流、业务流双向互动的新型供用电关系。通过电能计量系统的数据信息网络,电力用户可以了解近期的用电信息,适当调整用电安排,改变用电消费行为。供电公司可以根据用户的建议和需求,适当调整供电管理策略,实现用电客户科学、经济用电,供电公司优质、高效服务[25-26]。同时这也促进了电网通信、分布式电源、微网[27-28]、高级计量架构(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AMI)[29-31]、需求侧管理(Demand Side Management,DSM)[33-35]等相关技术领域电能计量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电能计量的研究范围,有利于电能计量系统的完善。

2.3 提高检定效率和检定质量

计量检定中应用智能技术的数字化、自动化能力,将彻底改变传统计量检定作业模式[11,17-19,36]。室内检定的全部工作将由封闭式全自动检定流水线来完成,实现室内检定工作的全程自动化。在全封闭智能检定室内,检定台自动完成智能电能表和互感器接拆线、检定和打封,检定数据由计算机进行计算和判定,并自动存储、上传,生成检定证书。其检定过程无人工干预,杜绝了人工测量误差,节约人力和空间,极大地提高检定效率和检定质量。

现场检验将实现远程化和智能化[11,17]。在高压计量中[37-38],电能表以智能互感器提供的数字式信号作为测量对象,经通信网络传回实验室,再通过检测设备进行检验。计量人员无需携带校验设备奔赴现场,通过智能电能计量系统进行远程控制,就能完成电能表的现场检验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人员现场工作存在的安全风险。

2.4 全过程规范管理计量器具

国家电网公司在公司系统全面实施“三集五大”(即人力资源、财务、物资的集约化管理,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生产、大营销的五大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电能计量作为大营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化管理必不可少。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计量系统中的智能管理系统可以对所有计量器具从采购、存储到检定、配送直至运行、报废的全流转过程实施监控管理[11,17,36]。采用现代化物流管理模式,实现计量资产的自动出入库和配送操作,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对计量器具购置、校验、出入库信息、状态跟踪、标准设备管理、数据信息存储等一系列管理内容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

3.智能电能计量系统发展中的问题

(1)智能电能计量系统使用标准的制定。智能电能表、智能互感器采用了全新的测量方法和工作原理[5,46-48],这些新型电能计量器具,按照国家法规必须具有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认证。新型智能计量装置的制造标准、功能要求及通信规约,检定方法、检定技术的制定都需要同步开展,力求完善、统一。

(2)对于淘汰的电能计量设备的处理[11,18-19]。新设备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必定会淘汰一大批老旧设备,我们需要合理利用因建设智能电网而大批更换的计量设备,充分地发掘出其剩余功用,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3)新型计量人才的培养。电能计量智能化技术不成熟,缺少使用和维护的经验,操作人员对于电能计量的使用缺少必要的培训,技术生疏[49-50]。更换应用新的技术和设备之后,必须培养新型计量人才,提高人员技术素质,提升相关人员的管理水平,要求其对新技术和新设备有足够的了解,懂得新型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知识,并且能够熟悉地操作应用,才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準确性。

4.对我国智能电网下电能计量发展的建议

(1)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计量设备的标准和规范。电能计量设备包括电能表、TA,TV及计量箱等,在对系统的各项设备进行审批和考核时,必须要按照流程进行,实现电能计量装备资产的动态管理。

(2)改进关口计量。关口计量要实行设备的生命周期的安全监管,并及时传送监测信息。各子系统要进行计量装置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最终实现电网的智能化监管,确保电网安全可靠运行。

(3)对计量系统进行严格的质量监管。对电能表、互感器等要进行严格的校验,确保电能计量装置的质量。规范信息管理,保证每一只计量器具的全生命周期都在控制之中。

(4)对计量人员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智能化的计量系统需要专业人员的管理,要求对计量人员的培训、考核成绩等进行统计和比对,增强其专业技能、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还可建立专家团队为完善计量系统运维提供技术支持。

5.结语

随着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深入,贯穿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各个环节的电能计量得到了快速发展。不断深化的智能电能计量技术将推动电能计量设备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提高电能计量装置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检定质量和工作效率,提升计量人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电网公司和电力用户之间可构建起全新的和谐供用电关系,有效提升电网公司供电服务水平,实现电力用户广泛参与和需求自由响应。电力行业必须抓住国家强力推行改革的机遇,努力建设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和中国特色的智能电能计量系统。

参考文献

[1]瞿清昌.智能电网与计量标准[J].中国计量,2010(4):28-30.

[2]刘于超,孟祥甫,杜忻锐.“坚强智能电网”促进电能计量向智能化发展[J].工业计量,2010(S2):140-142.

[3]刘蕊蕊,石丽云.众人划桨开动高级计量架构帆船—记华北电网公司“面向智能电网的高级计量架构研究”团队[J].科学中国人,2012(14):56-59.

[4]崔绍华.浅谈智能电网背景下电能计量的发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20):19-21.

[5]李静,杨以涵,于文斌,等.电能计量系统发展综述[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11):130-134.

[6]刘宪明.探究电能计量系统技术发展及建议[J].广西电力,2012(2):58-61.

[7]李永会.论智能计量系统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功能和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19):129-130.

[8]雷莉.浅谈智能计量系统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功能和应用[J].科技风,2013(4):82.

[9]洪琳.探究电能计量在智能电网背景下的发展[J].电源技术应用,2014(2):254.

[10]高红贝.智能电网背景下电能计量的发展论述[J].经营管理者,2013(24):394.

[11]薛昌波,周飞龙.智能技术在电能计量领域的展望[J].中国计量,2010(4):31-33.

[12]Arif,A. Al-Hussain,M.Al-Mutairi,N.Al-Ammar,E.Experimental study and design of smart energy meter for the smart grid[C].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Conference(IRSEC),2013 International.IEEE.2013:515-520.

[13]田娜.浅谈智能计量系统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功能和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5).

[14]母红梅.浅谈智能计量系统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功能和应用[J].广东科技,2014(10).

[15]Bernieri,A,Betta,G.Ferrigno,L.Laracca,M.Electrical energy metering in compliance with recent European standards[C].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Conference(I2MTC),2012 IEEE International.IEEE.2012:1541-1545.

[16]董爱强,郭文静.国家电网公司建成世界最大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4(1):68.

[17]朱向阳.智能技术在电能计量领域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1(14):113-114.

[18]张夷忠.智能技术在电能计量领域的展望[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2):221.

[19]钟建斌.智能技术在电能计量领域的展望[J].硅谷,2011(13):28.

[20]熊学海.电能计量实时仿真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11.

[21]曾义秀.浅谈智能电表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8):33-34.

[22]周倩姝.探讨智能电能表的发展及未来应用[J].科技视界,2014(1):333,339.

[23]张海强,许娜.电能计量的智能化及发展前景展望[J].电源技术应用,2013(3):105.

[24]张炎.浅谈智能电网背景下电能计量的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7):268.

[25]陈树勇,宋书芳,李兰欣.智能电网技术综述[J].电网技术,2009(8):1-7.

[26]肖世杰.构建中国智能电网技术思考[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9):1-4.

[27]劉文,杨慧霞,祝斌.微网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2(14):152-155.

[28]周林,黄勇,郭珂.微网储能技术研究综述[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1(7):147-152.

[29]章鹿华,王思彤,易忠林.高级计量架构(AMI)对智能电网下供用电关系的影响[J].电测与仪表,2011(5):33-36.

[30]赵鸿图,周京阳,于尔铿.支持高效需求响应的高级量测体系[J].电网技术,2010(9):13-20.

[31]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AMI)[EB/OL].20100304.

[32]Seoung-Hwan Choi,Shin-Jae Kang,Nam-Joon Jung,l-Kwon Yang.The design of outage management system utilizing meter information based on AMI(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system[C].Power Electronics and ECCE Asia(ICPE & ECCE),2011 IEE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2011:2955-2961.

[33]李国栋,刘力华,袁锐.电力需求侧管理在芬兰的发展[J].2014(1):61-64.

[34]王梅霖.电力需求侧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35]Energy Manager Today Staff.Demand Response Tracker 2Q13[DB/OL].20130510.

[36]何立芳.电能计量领域中智能技术的使用研究[J].电源技术应用.2014(2):301,304.

[37]蔺菲,赵良德.电能计量在智能电网与特高压中的应用[J].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2014(1):29-31.

[38]Rong,Bo.Sensor-based HV electric energy meter and its application[C].Electricity Distribution-Part 1,2009.CIRED 2009.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on.IEEE.2009:1-4.

[39]Lin Guoying,Zhou Shangli,Lu Zuliang,Sun Weiming.Research for calibration technology of digital input electric energy meter[C].Electricity Distribution(CICED),2010 Chin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2010:1-6.

[40]Bernieri,A,Betta,G.Ferrigno,L.Laracca,M.Electrical energy metering in compliance with recent European standards[C].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Conference(I2MTC),2012 IEEE International.IEEE.2012:1541-1545.

[41]Yujun Bao,Xiaoyan Jiang.Network electric energy meter design[C].Electronic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EMEIT),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2011:485-488

[42]Liu Xian-chun,Xiao Yu-ling,Zhao Liang-qin.Design of three-phase multipurpose standard electric energy meter[C].System Science,Engineering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Informatization(ICSEM),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2011:263-266.

[43]Weijun Liu,Tian-Qi Yuan,Jiang-Wen Xiao,Zhi wei Wang.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est paper auto-generation strategy for electric energy measurement[C].Intelligent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ICICIP),2011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2011:1013-1017.

[44]Xiao Di,Yuan Tianqi,Wang Zhiwei,Xiao Jiang-Wen.Simulation research on electric energy measurement system based on Virtual reality technique[C].Control Conference(CCC),2012 31st Chinese.IEEE.2012:7658-7663.

[45]Nikolaev,N.Rangelov,Y.Valchev,V.Technique for indirect analysis of domestic power consumers based on power pattern recognition for smart energy metering[C].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Electronics & Microelectronics(MIPRO),2013 36th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IEEE.2013:971-974.

[46]譚绍琼.浅谈电能计量装置的发展[J].机械管理开发,2007(5):4-5.

[47]陆祖良.电能表计量现状和问题讨论[J].中国计量,2009(1).

[48]李晓华.探讨智能电网中智能电表的作用及应用前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6):110-111.

[49]方楚棋.对电能计量集约化管理的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4(10):64.

[50]张家民.智能化趋势下电能计量工作的思考[J].工业计量,2010(S2):196.

[51]吴涛.电网企业中电能计量装置管理探讨[J].华中电力,2006(3):34-35.

作者简介:蔡秀玲(1965—),女,技师,长期从事电能计量管理工作。

作者:蔡秀玲

电能计量设备管理论文 篇3:

电能计量联合接线盒防雷措施设计

【摘要】    电能计量联合接线盒的使用具备较大的现实意义,能够有效地在雷雨天气防范雷击事故给电能计量表所带来的损害,虽然在电力企业原有的防雷管控工作中实现了对电能计量装置的接地保护,但是相应的接地保护工作不能够100%避免相关设备受到雷雨天气的影响,而结合电能计量联合接线盒防雷设计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相关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以此来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对电能计量联合接线盒防雷措施进行设计和分析,并且给出相应的见解。

【关键词】    电能计量    联合接线盒    防雷设计

引言:

在新时期电力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需要对防雷相关工作进行定向化地管控,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而电能计量表作为一类电力计量装置在日常工作管理工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关键部件,但是相应的部件容易遭受雷雨天气的影响,电力企业结合联合接线盒防雷设计的管控措施能够极大地提高相关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确保整个电网系统能够更加高效、稳定地运转。

一、电能计量装置遭到雷击的途径以及装置损坏的原理分析

在当前电力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需要有效地防范雷击事故,然而雷击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是无法避免的。在雷电中既存在较高的渗透性高频能量也存在着低频的高能量,而由于雷电所产生的过压现象根据过压形成过程的差异可将其细分为直击雷电过压以及感应雷电过压。雷电的产生也会对现有的电气设備造成直接的损害,而常见的两种损坏方式包含雷电对输电线路以及相关电气设备直接损坏;而另一种是由对应的雷电击中输电线路由电磁感应使得设备由于过压而造成的损坏;此外,雷电沿着输电线路对周边的电厂以及相应的变电设备也会造成相应的威胁。

根据相关统计显示,电能计量表遭受到外部雷电冲击而造成损伤、损毁的概率相对较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电能计量表在雷雨天气遭受雷击之后能够正常运转,雷电往往是通过电磁感应来对相应的电能计量表产生造成间接性的损坏。比如相应的雷电感应可以通过电源线以及对应的金属导线将对应的电势能传输到电能表,从而给对应的电能计量装备带来相应的损坏。并且雷击事故还能够使得整个线路出现偶合反应,从而产生相应的电压,而相关电压可以高达几百千伏,并且当雷电产生较大的电压时也会使得沿途传输的线路引导对应的电能进入到相应的电表计量装置中,如果对应的电压值高于电能表所设定的电压阈值则会导致电能表被损坏。同时在雷击现场会带来瞬间的电磁场,电磁场会以辐射的形式传播到周边的空间,而电子设备在接收到电磁场的脉冲影响之后会影响内部电子元器件的输出功率,从而使得电能计量表遭受到相应的损坏。

总体来说,由于雷电使得电能计量表出现过压现象都会造成电能表相应的损坏,不管雷电是否直接击中电能计量表,还是间接影响电能计量表,都会使其正常、稳定的运转受到相应不良的影响,即便是雷电没有当场损坏电能表,但是在接收到雷电的电压冲击之后也会导致电能计量表内部的电子元器件的性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影响,从而使得电能计量表的整体性能下降,最终造成计量不精确的现象出现。因此针对电能计量表采取必要的防雷管理措施保护电能计量表的正常稳定运转具备较大的现实意义,能够进一步延长电能计量表的使用寿命。

二、电能计量装置的防雷措施分析

电力系统其内部所具备的设备型号、种类相对较多,并且在电网运转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各式各样电子计量表的使用,但是在每年度的雷雨时节遭受雷击损坏的电能计量装置也多不胜数。

根据研究表明,夏季一场高强度的雷击便能够造成相关区域大量的电能计量表遭受到损坏,从而给电力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使得后续的设备维护管理工作更加困难。因此,对电能计量装置实施全方位、立体式的防雷管控工作具备较大的现实意义,当前针对电力企业电能计量装置的防雷管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安装防雷装置

通过之前的分析探讨可以看出,电能计量表本身不具备抗击雷电的基本能力,根据我国相关规定可以发现,建筑物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开展防雷施工管控作业,确保建筑物的使用安全,同时还应当及时地安装对应的电子计量装置,结合相关装置的性能采取必要的特殊防范措施。

因此,当前电力企业在对电能计量装置进行安装的过程中应当融合相关建筑群或者输电线路设备的实际使用条件以及需求来设置防浪涌保护系统,通过防浪涌保护装置将雷电所产生的电流导入到地下,使得电能计量装置能够稳定、安全地运行。

因此,施工方需要在施工建设活动中,以及电力企业工作人员在安装电力设备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必要的管控作业,构建体系化的防浪涌保护系统,使得相关设备的使用更加高效、稳定。

(二)合理设置接地系统

在完成对防雷装置的安装之后,则需要确保相关装置能够正常接地使用,并且各设备均需要实现有效地接地处理,一方面减少静电给设备电器元件所带来的损伤;而另一方面则实现对雷电的有效导地处理,现有的接地系统主要是将设备与电位参照点(地球)实施在电气层面上的连接处理,使得相关设备能够对地表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电位差水平,而相应的接地装置则是由对应的金属连接体诸如钢管、角钢等来实现对大地的连接。

总体来说,防雷接地施工作业主要是通过对应的金属管道以及金属导线,将对应的雷电所产生的电流顺利地引入到地表,以此来减少过电压,确保设备、建筑的使用安全。但是防雷接地装置是否得到有效的安装以及其是否具备较高的使用功效直接影响着整个防雷管控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对设备防雷耐雷水平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在室内安装对应的电能计量装置其对应的接地线应当有效地连接到建筑物的综合接地线,实现对相关线路的汇流处理,将静电、雷电进行有效的导地处理,保护设备运行的安全和稳定。同时,施工人员还需要定期对接地电阻进行检测,确保接地电阻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为安全的数值。

(三)实施进线保护

线路的进线段通常是指距离变电所1~2km的线路,而对其实施必要的防雷管控措施能够保障变电站以及相关线路的运行安全。通过研究、调查显示,在当前变电所遭受雷电入侵的事故中有一半以上是由1km以内的线路引导雷电而造成的,从而给变电所内的设备带来相应的冲击影响,同时也有71%的雷击故障是由3km以内的线路而造成的。而电能计量装置往往需要设置在线路的两端,一旦出现对应的雷电袭击事故则可能会导致电能计量装置受到较为强烈的冲击影响。

因此,为了实现对电能计量表的有效保护,电力企业需要加强对线路进线段的安全防护工作,提高设备运行的质量和效率。

三、电能计量联合接线盒防雷和接地措施设计

在现有的电能计量装置中结合常态化的防雷管控措施虽然可以有效地降低雷击事故给相关电能计量装置造成运行异常的概率,降低装置损坏的可能性,但是并不能够完全实现对雷电的有效防护。

简而言之,原有的防雷工作只是提高了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但是不能够百分之百保证相关设备不会遭受雷雨天气的影响。当前在我国电力计量工作中常结合电子式电能计量表的使用,通过联合接线盒的形式来实施电能计量作业,相应的电能计量装置可以结合电能计量联合接线盒连接相应的避雷器来有效地解决相关电能计量装置在使用过程中遭受雷击事故而带来的过压影响,以此来提高设备运行的质量和效率。

电能计量联合接线盒,防雷以及相关接地保护措施所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多,具体来说需要在联合接线盒与电力计量表之间及时安装对应的过压避雷器,而对应的过压避雷器、三相避雷器以及接地网导线需要通过相应的三刀双掷开关有效地连接到接线盒区域对应的端口处。当电能表处于正常运转的状态时,对应的互感器会通过相应的联合接线盒来实现与电能表有效地连接,同时当对应的电能计量表处于检修状态时,则调整对应的端口位置,将电能表与对应的互感器进行有效的隔离,简而言之则是断开两者之间的连接。

而当相应的电表处于工作运行状态时,三刀双掷开关则需要将相关线路实现有效地连接,即联合接线盒需要将其电压端口连接到避雷器以此来实现防雷管控的功效。如果当电能表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时线路遭受到了对应的雷击,则可以结合互感器联合接线盒将雷电的电压传递到避雷器来实现对相关电流的释放,以此来起到对电能表有效的保护作用。

当对应的电能计量表处于维护、检修、保养的状态时,通过调整三刀双掷开关将接线盒端口有效地连接到地网,以此来起到对应的防触电管控功效,同时还需要与互感器断开连接,并且还需要确保相应的端子处于接地的状态,以免在对电能表进行更换操作的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而使得电能表受到相应的损坏。

总体来说,电能计量表用作为对电能使用的计量管控装置,相关设备通常包含着大量的电子元器件,并且在现有的电网系统、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结合联合接线盒的有效使用能够使得針对电能表的现场检验工作以及设备的更换工作得到有效的管控,使得相关工作的开展更加高效、便捷,并且联合接线盒的使用也相对较为普遍。通常来说,电能计量表在雷雨天气容易遭受雷电以及过电压、电磁的影响,设计科学合理的过压防范管控措施,利用多项位的开关装置时刻管控电能计量表的运行状态,能够实现对电能计量表地有效保护,电能计量联合接线盒具备良好的防雷功效以及接地管控功效,在当今防雷管控作业中具备较大的使用价值。

四、结束语

电力企业在当前的设备管理工作中应当全方位注重电能计量表的使用安全,确保电能计量工作稳定、高效地进行,保证电能计量工作稳定、有效地开展能够降低电力企业的线损,在此过程中通过对联合接线盒防雷措施的有效设计能够达成相应的管控功效,电力企业应当在工作管理的进程中进行不断地积累、总结,对相关设备运行的状况进行有效的分析、管控,提高相关设备运行的质量和效率,以此来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王忠宝    中国人民解放军32118部队82分队

刘海东    中国人民解放军31401部队90分队

参  考  文  献

[1]王上, 马练哲, 彭昕,等. 电能计量联合接线盒防雷措施设计[J]. 上海节能, 2019(4):3.

[2]孟昭显, 管良, 曹远,等. 输电线路防雷接地设计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 电子测试, 2019, No.427(22):87-88.

[3]伍程煌, 林魏, 林晓义. 一种新型电能计量联合接线盒, CN210269950U[P]. 2020.

作者:王忠宝 刘海东

上一篇:高校插图设计教学论文下一篇:核电设备采购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