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降耗根本对策研究论文

2022-04-15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无论是用于社会生产还是人们生活用电的需求量都变得越来越大。火力发电作为我国电力供应的主要发电形式,火力发电厂的安全、高效运行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用电体验,更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活力发电厂所消耗的能源以及产生的污染物质却同样十分巨大。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节能降耗根本对策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节能降耗根本对策研究论文 篇1:

地方社科研究机构实现科学发展的有益探索及其理论思考

摘 要:总结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实现科学发展的有益经验,探索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繁荣发展地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意义重大。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来说,实现科学发展,有以下规律是必须认识和遵循的:以“立足河南、研究河南、服务河南”为根本宗旨,以“咨政建言、传承文明、助推发展、融入社会”为职责定位,以“科研强院、人才兴院、开门办院、和谐建院”为基本方针,以打造党和政府“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新智库为努力方向,以建立河南特色、中原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为长远目标。展望未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努力做到:以解放思想为总开关,以推进科研转型为重点,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提高综合保障能力为基础。

关键词:河南省社科院;30周年;科学发展;新智库

在纪念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成立3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回顾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走过的30年光辉历程,总结和探索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实现科学发展的有益经验和客观规律,对于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有关精神,更好地履行地方社会科学院的特定职责和功能,使其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探索科学发展的有益尝试及主要启示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是中共河南省委和河南省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1979年12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在重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基础上成立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以下简称“河南省社科院”)。30年来,河南省社科院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全院出版专著800多部,发表论文8000多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0多项,各类省级社科研究项目280多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300多项。“八五”以来,中标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全国地方社科院位居前列。

(一)河南省社科院30年来探索科学发展的有益尝试

建院30年来,河南省社科院大体经历了初创起步、稳步发展、深化改革、全面提升四个阶段。

1.初创起步阶段:1980—1985年

河南省社科院刚成立时没有院址,人员分散在多处办公。随着“文革”期间四散的原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人员归队,又从各地招考了部分研究人员及科辅人员,河南省社科院人员达到近百人。

初创起步阶段的河南省社科院,坚持学术为本,不少质量水准较高的论著相继发表。《辛亥革命史》(下册)、《南宋陆学》,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反响。河南省社科院研究人员撰写的《延津县小潭公社统一经营、包干到户调查》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受到理论界及有关方面的重视。这期间,河南省社科院还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社会活动,如参与筹备召开了第二次河南省社联代表大会;参与恢复成立了河南省哲学学会、河南省经济学会、河南省文学学会、河南省语言学会、河南省科社学会;参与组织召开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讨论会、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学术纪念会、中国宋史研究会年会等。在首届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论著评奖中,河南省社科院有8项成果荣获等级奖。所有这些,对扩大河南省社科院的对外影响和知名度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稳步发展阶段:1985—2002年

这一时期,河南省社科院进一步明确了以科研为中心的办院思路,科研水平有较大提高。1991年,提出了“三兼顾三突出”科研方针。1993年,提出“树立精品意识,出精品、出力作”的要求。1998年,提出“以科研为主体,以改革创机制,以经营扩财源,以事业树形象,调动积极性,增强凝聚力”的方针。1999年下发33号文件,决定自1999年起每年举行一次学术年会。此项举措延续至今。

这一时期,河南省社科院的理论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巫继学对《资本论》进行深入研究,其代表作《自主劳动论要》受到理论界的重视。杨承训的《市场经济理论典鉴》获第8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南俊英的《邓小平治国韬略》、阎德民的《邓小平社会主义主体地位论》,在邓小平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郑杰祥的《夏史初探》,是我国第一部夏史专著。崔大华的《庄子岐解》、《庄学研究》代表了国内庄子研究的最新水平。这一时期,还先后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理解》、《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效对接论》、《中国清真女寺史》、《韩学研究》、《儒学引论》、《道家与中国文化精神》、《中原楚文化研究》等,均受到学界的好评。

这一时期,河南省社科院主办或与其他单位联办了多次学术讨论会,如全国《资本论》学术年会、全国宋史学术年会、国际老子学术讨论会、冯友兰国际学术讨论会、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学术座谈会等,对提高河南省社科院的科研水平,加强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深化改革阶段:2003—2007年

这一时期,河南省社科院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推动了各项事业发展。这一时期的改革可以分为改革破题和改革深化两个步骤。

第一步:改革破题。2003年初,河南省社科院党委提出2003年为“改革年”,在科研方面进行破题性改革。内容包括:一是改革科研体制机制。下发了《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管理暂行条例》、《重要学术成果奖励办法》。二是强化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围绕中原崛起开展研究,仅2003年河南省社科院课题组就在河南日报发表8个专版文章。三是加强学术平台建设。2003年创办内刊《领导参阅》,以反映“新情况、新经验、新观点、新建议”为宗旨,开辟了专家建言献策的“直通车”。

第二步:改革深化。一是推进科研转型。出台《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中央3号文件精神 努力开创社科院工作新局面的实施意见》,确立了“科研强院、人才兴院、开门办院”的办院方针。二是科研管理改革。进一步修改了科研奖励文件,扩大了奖励论文的覆盖面。开展了职称“以聘代评”改革试点。三是内设机构改革。2007年年中,对内设机构进行了撤、并、转调整,增设城市发展研究所、社会发展研究所、政治与党建研究所、哲学与中原文化研究所。

这一时期,河南省社科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河洛文化研究:河洛文化的内涵、传承和影响》,是河南省承担的第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丁巍《老学典籍考:二千五百年来世界老学文献总目》,被纳入《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河南通史》、《河洛文化研究丛书》、《道家与中国文化精神》、《所有制原理与当代中国所有制改革》、《魏晋文学与中原文化》、《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研究》、《河图洛书探秘》等著作相继问世。

这一时期,河南社科院先后举办了“河南向经济强省跨越理论研讨会”、“河南向文化强省跨越理论研讨会”、“推进和谐中原理论研讨会”、“朱芳圃与甲骨学殷商史研究学术座谈会”“河南省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研讨会”、“河南省寻根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等,活跃了学术气氛,推动了学术创新。

这一时期,河南省编办下发文件,同意河南省社科院成立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重点社科研究基地之一“中原文化研究中心”也在河南省社科院正式挂牌。

4.全面提升阶段:2008年至今

2008年以来,河南省社科院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即全面提升阶段。其标志:一是发展内涵提升。院领导班子认识到,在新的形势下,省社科院必须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准则;以“有为”求“有位”,在推进“两大跨越”中找位置,作贡献,求发展。二是发展方略提升。院领导班子在调研基础上提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省社科院的工作,应坚持以科研为中心,以应用对策研究为重点,以基础理论研究为支撑,实施“科研强院、人才兴院、开门办院、和谐建院”的方针,在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方面取得新突破,在履行职能、服务社会上取得新进展。“科研强院、人才兴院、开门办院、和谐建院”四位一体方针的提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标志着河南省社科院发展战略和办院理念的新提升。三是发展目标提升。院领导班子决定,要改变长期以来科研管理标准低、指标软、弹性大的状况,确定了“一二三五五”的年度科研目标:一年内力争10项对策性成果进入省委、省政府决策;出版20部有较高水平的理论著作;争取中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以上;在本院认定的A、B类期刊上发表论文达到50篇以上,其中,在中央党报党刊发表文章达到5篇以上。

近两年来,河南省社科院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先后建立了河南省姓氏研究认定中心、河南省廉正理论研究中心。正式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河南经济、中原文化三个重点学科。第一批首席研究员正式上岗。连续两年开展了大型省情调研活动。主办和承办了“国际金融危机与中部经济增长高层论坛”、“区域文化与区域发展高层论坛”、“第七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黄河文化研究会2008年年会”、“墨子与和谐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院学术文库第一、二辑,共12部著作入选。《河南改革开放30年》、《中国戏曲通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丛书》等标志性成果相继问世。

河南省委、省政府对省社科院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省委书记徐光春在听取河南省社科院工作汇报后指出:省社科院的工作很有起色,很有特色,为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的意识更强了,效果也更好了,并要求河南省社科院继续发挥理论引导和助推作用,在服务中心任务中提高社科院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二)河南省社科院30年发展经验的重要启示

30年来,河南省社科院发展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内容。但综观其发展轨迹,可以发现,有一条红线贯穿始终,这就是根植于中原大地,与河南的发展大局紧密相连。河南省社科院30年的发展历史,昭示了打造中原崛起新智库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打造中原崛起新智库,是河南省社科院30年历史发展的经验总结

30年来,河南省社科院在立足河南、研究河南、服务河南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广大科研人员不辱使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初创起步阶段和稳步发展阶段,河南省社科院专家总结的以葡萄酒生产为龙头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民权模式”,新飞集团《四全高档化管理法》,密县党员开展“两带一创”活动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03年以来,河南省社科院以更大力度推动科研转型。2004年8月,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到社科院考察工作,要求社科院抓住中原崛起和中原文化两大课题,并以此作为科研主攻方向。此后,以加强中原崛起和中原文化研究为标志的科研转型全面启动。近年来,河南省社科院围绕实现“两大跨越”,推进“两大建设”,保持“两个态势”,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对策性研究,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和鼓励。

历史研究证明,在新的形势下,河南省社科院要发挥更大作用,必须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为科研主攻方向,努力使自己成为省委、省政府“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中原崛起新智库。“中原崛起新智库”的定位,是总结河南省社科院30年发展历程后对自身功能、作用的新认识。

2.打造中原崛起新智库,是新时期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自2003年7月河南省委向全省人民发出实现“中原崛起”的号召以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2006年10月,河南省八次党代会作出了推进“两大跨越”、加快“两大建设”的决策。2007年12月,河南省委八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号召贯彻中央“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三项要求,奋力开创中原崛起新局面。2008年1月,省委书记徐光春提出,努力实现河南经济由主要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目标向主要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目标转变等“三个转变”,切实抓好把提高质量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等“三项工作”。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河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克服“重速度、轻效益,重生产、轻生活,重建设、轻管理”等“十重十轻”问题;着力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机制、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机制、财政分配调节机制等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十大机制”;统筹处理好扩大内需与拓展外需的关系、保持速度与提升质量的关系、促进增长与加快转型的关系等“八大关系”。

这些都表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兴衰进退的关键时期。作为省委、省政府直属的智囊机构,河南省社科院的广大科研人员应义无返顾地投身中原崛起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摸清“病灶”,开出“药方”,为河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

3.打造中原崛起新智库,符合中央和省委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要求

2004年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应主要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应用对策研究,有条件的可开展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河南省委的《实施意见》要求:“省社科院要以应用对策研究为重点”、“要深入研究回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服务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河南省社科院的工作多次作出批示,要求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克服研究工作中“空对空”、“一般化”现象,增强研究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中央、省委的指示和要求为河南省社科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简言之,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当把研究回答重大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作为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河南省社科院绝不能游离于河南实际,而应主动融入全省工作大局,与全省中心工作同步、合拍。全院科研人员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对策研究、咨询研究水平,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二、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实现科学发展要认识并遵循客观规律

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下发以来,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如何推进科研转型,实现科学发展,一直是各省市社会科学院积极探索的问题。从河南省社科院的发展与探索看,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要在新的形势下体现自身的价值,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应当自觉认识并遵循客观规律,坚定不移地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在理念、目标、战略、方针以及体制机制上,作出一系列重大调整。就河南省社科院来说,实现科学发展,有以下规律是必须认识和遵循的。

1.以“立足河南、研究河南、服务河南”为根本宗旨

从河南省委关于“省社科院要以应用对策研究为重点”,“要深入研究回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服务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要求看,河南省社科院“立足河南”是前提,“研究河南”是重点,“服务河南”是目的。所谓“服务河南”,主要就是要把研究回答河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际工作、回答时代课题的作用。多年来,河南省社科院就河南工业强省问题、河南城镇化问题、河南农业现代化问题、河南可持续发展问题、和谐中原建设问题、河南历史文化资源开发问题等,向省委、省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提交研究报告100多份。先后开展了“河南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河南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研究”、“河南农业现代化推进战略研究”、“河南省大企业生成的战略思路和对策研究”等专题研究。围绕河南区域协调发展、河南服务业发展、河南文化产业发展、河南扩大就业、河南节能降耗等问题,组织了不同学科的联合攻关。参与完成了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构建河南经济发展核心增长极、郑州航空港建设等重大战略问题研究。目前,河南省社科院科研人员正围绕河南实现“两个保持”(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持跨越发展态势),以及推进河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2.以“咨政建言、传承文明、助推发展、融入社会”为职责定位

就总体而言,哲学社会科学具有“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哲学社会科学界有五路大军,分别是高等学校、党校、军队院校、社会科学院、党委和政府政策研究部门。五路大军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方面,是各有侧重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规定:“国家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重点高等学校主要承担重大基础理论、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与前瞻性问题及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应主要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结合河南省社科院立足河南求发展的实践,可以把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职责定位为“咨政建言、传承文明、助推发展、融入社会”。3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河南省社科院专家参与了省内从“七五”到“十一五”计划前期论证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已成为中原崛起和中原文化的研究中心。几年来,河南省社科院以《领导参阅》为平台,以编写出版河南蓝皮书系列为抓手,开展了一系列应用对策研究。2009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部署,先后举办了“国际金融危机与河南的应对策略专题研讨会”、“促进河南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理论研讨会”,编发《经济形势分析研究专报》,分季度作出经济形势分析预测。其中,《2009年上半年河南经济形势分析及下半年经济走势预测》、《河南经济形势分析年度报告(2009)》等,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和表扬;《千方百计战危机 齐心协力保增长——2009年上半年河南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提出的“河南省全年GDP增速有望达到11%”的预测,受到各界广泛关注。

3.以“科研强院、人才兴院、开门办院、和谐建院”为基本方针

在总结过去发展思路的基础上,河南省社科院于2008年提出实施“科研强院、人才兴院、开门办院、和谐建院”方针,并在工作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更新办院理念。经过多年努力,河南省社科院逐步建立起了以应用对策研究为主体、以特色理论研究为支撑、以重点和优势学科为依托的科研体系,并大力倡导进入决策、关注民生、融入社会的科研理念和价值取向,主动融入全省工作大局,与全省中心工作同步、合拍。二是改革科研体制。制订下发《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管理暂行条例》、《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重要学术成果奖励办法》、《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制度暂行办法》,增加了对精品力作的奖励力度,进一步完善了社科成果评价体系。三是拓展研究领域。根据形势需要,拓展了城市发展、社会发展、文化产业、旅游经济等研究领域。四是强化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组织了大型省情调研,建立了院市、院企合作关系。组织有关学科围绕中原崛起和中原文化开展实证研究,开展了郑汴一体化研究、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研究、河南高速公路发展研究、艾滋病社会防控体系建设研究、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嵩山景区体制改革研究等,在服务决策、服务社会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4.以在中原崛起中“出大力、出大作、出大家”为价值追求

按照省委主要领导对河南社科界提出的“出大力、出大作、出大家”的要求,河南省社科院引导科研人员把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坚持崇高的学术追求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推出更多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一是“出大力”。坚持社科研究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组织科研人员跟踪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努力把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到位,把涉及群众利益的政策解释到位,把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导到位。2008年8月组织撰写《新解放 新跨越 新崛起——河南省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学习体会》系列文章,2008年10月组织编写《新论断 新概括 新要求 新举措——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的体会》系列文章,2009年9月组织编写解读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的系列文章,都受到省委领导的肯定与批示。二是“出大作”。相继出版发表了大量的优秀学术论著,取得了不少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三是“出大家”。坚持营造“出大家”的良好学术环境和氛围,一批学者当选全国性学术团体领导职务,有的学者被聘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特邀专家,提高了在全国学术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5.以打造党和政府“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新智库为努力方向

河南省社科院领导层认识到,无论是作为省委、省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官方定位”,还是作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的“学术定位”,省社科院取得“智囊”的“名号”或被誉为“智囊团”,都属自己的本分,不值得夸耀。真正的“智囊”或“智库”并非是官封,更不是自封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站在应有的高度,在党和政府需要的研究领域拥有领先的优势,在关键时刻做出积极的贡献。基于此,河南省社科院在2008年全省开展的“新解放、新崛起、新跨越”大讨论中,提出把打造中原崛起新智库作为努力方向。所谓“新智库”,是既不同于高校、党校等教学单位,也不同于党委、政府的政策研究部门,而是以理论创新为基础,以服务中原崛起为目的,以成果进入决策为评价标准的地方社科院发展新模式。其标准,就是达到省委、省政府“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水平。为保证“新智库”出思想、出智慧,通过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进一步赢得省委、省政府的信任、重视和肯定,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尊重,河南省社科院把深入研究回答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服务作为重中之重。创新工作机制,建立了重大现实问题快速反应机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的协作攻关机制、与地方党委政府联系合作机制。注意紧密跟踪和迅速应对省委、省政府决策需求,整合科研力量开展对策研究,高质量完成省委、省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交办或委托的研究任务,做好决策咨询信息报送工作,及时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咨询建议。

6.以建立河南特色、中原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为长远目标

建立河南特色、中原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关键是突出“河南特色、中原气派”,核心是按照十七大的要求,“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为了体现“河南特色、中原气派”,河南省社科院已经把河南经济研究、中原文化研究列为院重点学科,并组建了学术团队;把河南地方史、河洛文化、姓氏文化、河南县域经济、河南旅游发展、和谐中原建设、河南城市发展、河南党的建设等作为特色学科和重点研究方向。组建了中原崛起研究中心、中原文化研究中心、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河南姓氏祖地研究与认定中心、河南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组织力量,开展了“河南现象”、“河南模式”研究,推出了《中原崛起的内涵与实证分析》、《河南省GDP翻两番的综合支持系统研究》、《河南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实现中原崛起的若干政策研究》、《和谐中原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河南省实现节能降耗目标的政策研究》、《中原城市群联动机制研究》、《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原崛起研究》等课题,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在推进“三个创新”方面,根据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和思想库的模式确定学科布局,使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协调发展,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相辅相成,使科研成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同时,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手段创新,不断推进科研方法创新。

三、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实现科学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展望未来,在实现中原崛起的进程中,河南省社科院使命光荣,任重道远。要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为中原崛起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河南省社科院还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办院方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智库建设,并付出长期的不懈的努力。

1.以解放思想为总开关

打造中原崛起新智库的过程,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提升解放思想的新境界,积极主动地应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着力转变一切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永不僵化,大胆探索,敢于创新。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一是要在打造中原崛起新智库必要性上统一思想,增强使命感。要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咨政”功能和地方社科院的基本定位,把注意力集中到服务全省中心大局上来,关注热点、抓住难点、把握焦点、突出亮点,正确回答和解决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重大问题。二是在“有为”与“有位”关系上统一思想,以成果赢得尊重,以贡献赢得信任。三是在以科研为中心上统一思想,明确在全院工作布局中科研是中心,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科研来进行。四是在干事创业问题上统一思想,倡导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风气,形成全院上下齐心协力抓工作的良好氛围。

2.以推进科研转型为重点

科研转型的重点,是调整学科结构,构建有利于发挥新智库作用的学科体系。要使科研布局由过去的全面开花、齐头并进,向以应用对策研究和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为主转变。科研转型的关键,是健全和完善决策咨询研究的快速反应系统,及时提供有决策参考价值、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咨询和建议。要提高打快仗、打硬仗的能力和破解理论难题的能力。在为领导机关服务方面,要由反应迟,慢半拍,一般性的政策解释,向快速反应,快捷呈送和向超前性、前瞻性研究转变。科研转型的难点,是解决研究范式不适应的问题,改变传统的“书斋式”研究模式。具体说,要由个人单打独斗为主,向团队作战、联合攻关为主转变,由单一学科研究向多学科协同攻关转变,由侧重成果的数量计算向重视成果的质量和影响转变。

3.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支撑

要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科研生产力。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格局。坚持“按需设岗、按岗聘用,高职低聘与低职高聘相结合,激励与淘汰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人员聘用交流制度,建立健全各类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学科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步伐。实行科研经费向高端科研人才倾斜,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努力形成方向正确、导向明确、思想活跃、充满活力的科研环境。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来抓。重视培养科研人员的问题意识和综合素质。在科研人员中倡导勇于创新、敢于冒尖的风气,营建优秀科研人员脱颖而出的环境。坚持以事业激励人、以成果评价人、以环境凝聚人。通过实行课题学术助手制、导师制、参与省情调研等途径,加大青年科研人员培养力度。

4.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

一是构建决策咨询的快速反应机制。组织专门力量,高质量完成省委省政府交办和委托的重大课题研究任务,及时为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二是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和完善省情调研机制;建立健全以服务决策、多出成果、多出人才为导向的科研资助、促进机制,拓展发挥智库作用的空间和领域,加大对学术著作出版的资助力度,多出高水平的学术论著。三是建立和完善出精品出人才的激励机制。注重原创性和实际价值,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鼓励多出优秀成果、多出优秀人才。建立激励、竞争、淘汰、退出机制。四是要健全发挥智库作用的运行机制。包括创新课题选题立项机制、成果评价机制、成果转化机制、科研考核机制、科研激励机制。

5.以提高综合保障能力为基础

按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要求,切实抓好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以改善机关作风为着力点,提倡奉献精神,树立大局意识,努力提高行管和科辅部门的服务保障水平。按照“细化、量化、科学化”的标准,制定适合本院实际的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以制度管事管人。强化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机关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加强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和政风建设,建立健全机关工作制度、工作纪律和机关作风监督评议机制,逐步形成一支廉洁勤政、规范高效、严谨务实、反应敏捷、认真负责、甘于奉献、团结协作的机关工作队伍。

发展铸辉煌,盛世谱华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河南省社科院全院职工将更加自觉地肩负起历史的重任,以崭新的姿态、饱满的精神、创新的勇气,在未来的征途中迈出更加坚实的步履,谱写出更加绚丽夺目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喻新安等.在实践中探索地方社科院科学发展之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建院30周年纪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10—08.

[2]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崛起研究中心.倾力打造中原崛起新智库——纪念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建院30周年[N].河南日报:2009—10—14.

[3]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06—09—14.

[4]喻新安.积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N].光明日报:2002—05—25.

[5]张锐.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10—08.

责任编辑:浩 淼

作者:喻新安

节能降耗根本对策研究论文 篇2:

火力发电厂电气节能降耗技术研究

摘 要: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无论是用于社会生产还是人们生活用电的需求量都变得越来越大。火力发电作为我国电力供应的主要发电形式,火力发电厂的安全、高效运行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用电体验,更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活力发电厂所消耗的能源以及产生的污染物质却同样十分巨大。本文根据我国火力发电厂电气节能降耗的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火力发电 节能 技术

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的经济、科技等都取得了长足性的发展和进步,各个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但是,这些巨大的成就背后所带来的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问题,却更是发人深省。随着人民近年来对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等关注力度逐渐加大,环保问题也已上升到了政治问题的高度。火力发电厂作为我国电力供应的主要生产源,不可否认的是同样也是能源消耗的主力军。笔者就我国目前火力发电厂电气能源消耗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火力发电厂电气节能降耗的技术建议。

1 我国目前火力发电厂电气能源消耗情况

就我国目前的火力发电厂电气能源消耗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1 火力发电运行过程中电气操作不规范

我国很多的火力发电厂的电气电能管理制度以及运行操作过程中都存在很多漏洞,比如:电气设备的技术人员在运行过程中忽略火电厂的经济指标,或者工作人员对于用电率的重视程度不够等。这些漏洞会导致火电厂的电气损耗过大、用电率超出控制等问题,从而使得火电厂的效益达不到预期指标。而这种运行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多表现为选用的设备功率型号过大、废旧设备过多以及材料选用较多等。

1.2 火力发电过程中的照明设备消耗能源较多

由于火力发电厂在其运行过程中需要用大量的照明设备以保证工作顺利、安全进行,所以其消耗的能源肯定会比较大,再加上照明设备长时间的工作状态很容易损坏,必须经常进行设备更新和替换。因此,火力发电厂的照明设备的能源消耗问题也是令工作人员十分头疼的,同时也是节能降耗工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1.3 铁磁损耗严重

由于火力发电厂的电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通电线路肯定会产生电磁场,从而将电能转化为电磁能而损耗,这种磁滞朱砂和涡流损耗多与铁质线路关系密切。当交变电频繁供应时,铁磁性损耗持续发生,使线路损耗转化为热量积聚上升,容易造成线路老化,使装置性能不稳定[3]。

1.4 火力发电过程中一些不必要的能源消耗问题

火力发电厂应用感应电动机的时候,肯定会造成些许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万一电动机的参数还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节能降耗电动机保障,就会造成更大的、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再者如果在火力发电厂的静电除尘设备工作过程中发生电场短路的问题时,就会导致静电除尘设备不仅无法发挥除尘作用,还会加大火力发电厂的电气损耗。

2 火力发电厂电气节能降耗的技术

火力发电的过程就是利用能源热量,通过电气技术将其转化成电能的过程,因此,火力发电本身的用电率就比较高。针对火力发电厂电气设备进行节能降耗措施是使其能够有效迎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获得长久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举措,也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伟大工程。针对火力发电厂电气的节能降耗技术方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2.1 建立健全火力发电厂的相关管理制度和体系

完善制度能够使火力发电厂的运行有一套清晰、明确的标准给工作人员提供参考,使工作人员在其工作过程中能够做到有据可依、有度可循。这一套管理制度和体系是整个火力发电厂得以安全、高效、科学运行的有效保障。除此之外,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体系能够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的责任归因问题,避免在工作过程中或者出现问题的时候相互推诿责任而难以达到企业的工作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够将火力发电厂电气的节能降耗工作发挥真正的作用。

2.2 提高工作人员的节能降耗的意识

在火力发电厂的任何一位工作人员都可以是节能降耗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和实施者,只有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够意识到节能降耗工作的重要作用,才能够保证节能降耗工作落到实处。因此,火力发电厂必须定期针对工作人员进行节能降耗意识等思想政治工作的培训,保证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够在其工作过程中做到时时刻刻警钟长鸣。

2.3 降低照明设备等的能源消耗

火力发电厂电气的照明设备是其能源消耗的主力军,做好照明设备的调整和改善工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落实火力发电厂电气的节能降耗工作。比如:火力发电厂可以使用照明调压器来让整个照明系统的电压得到有效降低。如此一来,就能够在火电厂运行过程中提供照明需求的前提下,降低火电厂的能源消耗。除此之外,火电厂还可以采用合理、节能型的照明设备来减少获得了运行过程中能源的不必要损耗。

2.4 减少输电过程中的铁磁性损耗

为了降低或者避免火力發电厂的铁磁性能源不必要的损耗问题,工作人员可以在进行铁磁性的导体配置时,尽量避开那些铁质材料,而采用一些性能较为相似的、非导磁性材质,配套相应的设备型号,使设备参数在发电过程中,降低电磁损耗,降低电能向热能的转化,使得机具设备或导线等有了更长的使用寿命。同时,禁止应用导体支持夹板的零件或者单相导体支持钢结构搭建闭合磁路;科学布置线路和机具,避免出现易产生电磁感应的环形区域,并制作相应的屏蔽环来屏蔽可能发生的电磁感应[2]。

2.5 选择合适运行参数的电动机

一般来说,每一个火力发电厂的实际发电能力都是有其自己的标准参数,因此,在进行电动机的选择时,应当根据火力发电厂自身的实际发展需求和情况来选择科学、合理的电动机。比如:将低效的电动机更换为高效电动机。高效电动机具有节能、高效、低损耗以及高导磁的特点,它既能够满足发电厂的工作要要,还能够达到节能降耗的作用和效果,在促进企业效益实现最大化的基础之上,做到节能降耗的基本要求。

2.6 处理免调节操作设备

在火力发电厂电气的能源消耗中,存在一些根本无需调节或者操作的电气设备而造成了火电厂更多不必要的能源消耗问题,因此,必须予以调整和改善。比如:对于那些轻载电气设备就能够通过γ进行连接的措施来降低能源消耗。再比如:针对地区电气设备运行中的低荷载以及空载的情况,可以通过增加辅助回路来实现电气的节能降耗。

3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用电需求量都在逐渐加大,这无疑是给火力发电厂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众所周知,火力发电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并排放出很多的有害物质,这根本无法迎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节能降耗。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问题,更是影响到我国长久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行。因此,火力发电厂的电气节能降耗,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伟大举措。

参考文献

[1] 林畅.火力发电厂电气节能降耗技术措施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6(7):114-115.

[2] 武枷.火力发电厂电气节能降耗的问题与技术措施[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7):239.

[3] 王丙化.火力发电厂电气节能降耗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7(10):160.

作者:于洁 韩淑芬

节能降耗根本对策研究论文 篇3:

公路运输能源消耗现状及其节能降耗对策

摘 要:公路运输是我国的主要运输方式,本文介绍了公路运输能源消耗现状以及当前我国在公路运输中节能降耗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节能降耗的对策,以降低公路运输能耗,达到节能减排,改善环境的目的。

关键词:公路运输;能源消耗;节能降耗

公路运输方便、快捷、时间灵活,虽然运输方式日益多元化,但公路运输一直是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但是,公路运输也存在能耗较高,同时会对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等缺点。公路运输的节能降耗在我国已经开展多年,但是效果一直不太理想。分析公路运输能源消耗现状,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降低能耗,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公路運输能耗简介及现状

公路运输的能耗,包括直接能耗和简洁能耗两种。直接能耗是指车辆在运输过程中所直接消耗的能源。主要是指石油,当前还有部分车辆使用电能等。

影响公路运输直接能耗的因素有很多,如公路路况、交通条件、车辆特性、车辆行驶速度等等,都将对车辆的能耗造成一定的影响。间接能耗是指各种运输组织以及管理负责部门服务于运输活动所形成的能源消耗。主要有建设以及维护交通运营系统所需的能源,以及制造与维修运输车辆过程中消耗的能源。一般来说,等级越高的公路,维护成本越高,从而间接成本越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公路运输能耗普遍较高[ 1 ],以汽油货车为例,当前我国的汽油货车每运输100吨货物行驶一公里,需要消耗汽油8.0升,而英国和日本分别仅需要6.9升和6.4升。2015年,我国运输车辆消耗的汽、柴油超过8500万吨,给环境和能源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2 公路运输节能降耗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车辆的节能降耗上,但是当前所取得的效果仍然不理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车辆的技术水平。车辆的能耗水平对于公路运输的能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当前营运汽车中,大部分都是国产车辆,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能耗普遍较高。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运输车辆平均能耗比发达国家高15%左右。虽然我国对乘用车采取了如对大排量汽车征收较高的税费等间接形式控制汽车能耗,但是仍未对运输车辆制定一定的政策来进行能耗方面的限制。基本上是生产出什么样的车辆就使用什么样的车辆,给公路运输的节能降耗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从业人员意识不强。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小,而且供应充足、供应点密集。因此,运输从业人员在运输过程中只考虑到运输速度,通过加快运输速度完全能够弥补能耗的损失,节能意识不强、动力不足。

3)操作技术。运输车辆的能耗与驾驶员的驾驶技术密切相关。开设驾驶学校,对学员进行系统培训,是近些年才兴起的,以前的驾驶员,多数都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尤其是没有进行节能降耗方面的教育。而且,在驾驶员培训学校中,教练注重的也是如何才能尽快通过考试,而不会考虑能耗方面的因素。

4)交通条件。近些年来,我国的道路里程迅速增长,到2015年年底,我国公路总里程达到了457.73万公里。但是在一些主要城市以及运输车辆密集地区,道路规划不合理、道路建设速度跟不上需求的增长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交通状况不佳,拥堵严重,大大增加了车辆的能耗。

3 公路运输节能降耗的主要对策

随着能源的枯竭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公路运输的节能降耗势在必行。要改善上述的问题,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优化车辆结构。车辆是决定能耗的主要因素[ 2 ],要节能降耗,主要还是要从车辆上着手。一方面,制定专门制度,提高运输车辆的准入门槛,对运输车辆的能耗作出明确要求。另一方面,对于当前仍在运行的能耗高、效率低的车辆,通过一定的标准逐步退出市场。另外,车辆的发动机技术,是决定车辆能耗的根本。当前我国的车辆发动机技术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要加大发动机的技术开发投入,提高我国的汽车发动机技术,降低车辆能耗水平。

2)车身轻量化。车辆本身的重量对能耗也有着重要影响。降低车身重量可以有效降低车辆的能耗。实践表明,车身重量降低10%,其能耗可降低8%。当前材料技术发展迅速,一切低密度、高强度的材料逐步被开发出来,如合金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等。可逐步将其应用于车辆中,大大降低车辆自重,从而减少能耗。

3)改善运输车辆构成。柴油车的能耗较低,同等运力情况下,柴油车的能耗比汽油车大约低25%左右。另外,车辆的吨位提高1吨,同等运力的能耗将降低6%。开挂拖车的同等运力下,能耗比单车运输低30%左右。因此,通过合理优化运输车辆,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能耗。

4)改善交通条件。由于经济飞速发展,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我国的城市一直在进行建设。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建设速度仍然跟不上社会发展速度,尤其是在大中城市,交通拥堵状况较为严重。可通过合理的道路设计,来改善当前的交通状况,从而降低运输车辆的能耗。另外,道路状况也对运输车辆的能耗有着重要的影响。实践表明,同样的车辆在2类公路上行驶时能耗比1类公路高10%,在3类公路上行驶时能耗比1类公路高25%。

5)加强对驾驶员的培训。驾驶员本身的驾驶技术、驾驶习惯等,对能耗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当前运输成本中能耗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因此,驾驶员一般首先考虑的是运输效率,而不是能耗。而且,通过加快运输速度,可以弥补能耗的损失。因此,非常有必要对驾驶员进行节能降耗的系统培训,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良好的驾驶习惯对于节能降耗的作用,以及节能降耗的意义,促进节能降耗的开展。

6)推广新能源车辆。随着能源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世界各国对于新能源车辆的开发力度不断增大。当前一些新能源车辆已经逐步投入使用,如甲醇燃料车辆、电动车辆、燃气车辆等等。相对来说,这些车辆或者能耗较低,或者燃料清洁且可再生。大力发展这些新能源车辆,能够减少不可再生且污染较大的汽、煤油的使用,从而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4 结语

公路运输的节能降耗,是一个综合的课题,涉及到车辆本身、驾驶人员、交通状况等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从这些方面进行改善都能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但是,有的因素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并逐步改变,一些因素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效果。因此,可以分步进行,逐步提高节能降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吕荣胜.我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研究综述[J].交通世界,2012(3):21-22.

[2] 蔡凤田.公路运输能源消耗现状及其节能降耗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13(5):37-39.

作者:邹虎

上一篇:办公空间设计的合理性论文下一篇:石油化工投资风险评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