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造型建筑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目前许多高校艺术专业中建筑学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模式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基础造型训练层面上,没有引入到设计中,这将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因此对于建筑学的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提升学生对于色彩的表现力,使得这门课程能夠真正为设计服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结构造型建筑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结构造型建筑学论文 篇1:

回收纸质材料对环保的作用

摘 要:随着环保观念的盛行,回收废纸逐渐成为家具创新的一种途径。从部分国家废纸回收率的数据统计推算出纸制家具的发展前景,通过进行分析废纸利用途径的实验数据以及回收过程中对废液处理的改进,附以纸制家具装饰方面的末端流程以及结构造型的创新实践,验证了纸制家具近期的可实现性。

关键词:环保;废纸材料;结构创新;外表面处理

[2016年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级创新项目。项目编号:CL201642]

一、回收纸质材料处理

回收废旧材料并进行再利用,不仅会带来优良的经济效益,而且会改善环境整合与资源协调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节约利用资源,使废旧纸质材料变废为宝,各个国家正在争相研究废旧纸质材料利用的新途径,使其以多种形式物化为贴近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家具。

根据世界再生利用现状的总结报告,在废旧材料的回收利用方面,纸张的回收率普遍较高。据统计,日本的废纸回收率高达45%,排名位于世界第一,排名位于其二的国家为荷兰,回收率至43%,纸张的回收再利用使得垃圾的排放量降低了40%,由此可见,纸张的回收再利用不但节约了制造工业的成本,而且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森林的肆意砍伐。

废纸有众多的利用方式,好比制造复合性原料、制造生产包装所用的原料以及构筑房屋所需要的原料以及用于改善农牧业的生产、生产甲烷、生产葡萄糖、提炼废纸中的再生酶、纸浆模塑,等等。在此,简单举两个已被推崇使用的方法。在新加坡等地,人们利用旧报纸、旧书刊杂志等,卷成圆形细长的棍子。在外层附加一层塑胶纸,进行居家用具的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以各种家具的不同造型以及使用方式为根据,再编卷出不同的图案来增添家具的美观与实用性能。近年来,有一种废纸再生酶已被北欧地区研发,这种酶可将废弃纸张中的墨渍元素进行提炼并从纸浆中分离开来,其具体操作是将纸浆磨碎,在每吨纸浆中注入200~300ml的强碱,使得黑色油墨沉淀并从白纸中分离,此方法适用于任何印刷出版物的制作。

在纸张进行分析的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丙酮废液,为了降低其排放量的指标,我们根据强酸的特性,对酸碱中和产生的溶盐废液和盐分沉淀后的废液通过溶盐分馏法进行溶盐分馏和普通分馏。按此方法,溶盐分馏的产品的纯度将高达99.52%,这是回收废纸分析实验过程中废液回收与纯化的一大改进。

在此研究的基础上,购买的回收废纸通过上述方式进行加工处理,最终形成了绿色、生态、可循环使用的简易纸壳,并由此纸壳进行家居造型与结构上的创新创意研究。

二、家具结构与造型的创新

在家具结构方面,研究方向定位在了折叠家具,现有的多功能折叠式家具的结构样式有刚性折叠、柔性折叠等。刚性折叠包括:收启式折叠结构、单一轴心式折叠结构、多折动轴式、多轴心式折叠、组合式结构、螺旋式折叠结构、插接式折叠结构。柔性折叠包括:充气折叠、材料变形实现折叠等。现有的多功能折叠式家具的造型方法:通过对形体有计划地进行叠加、拆分、伸缩、折叠,设计出家具的立体造型。折叠家具是指某个或某些构件能够进行折动,并且呈现出合拢、展开或半展开状态的一种家具形式。

回收纸质材料经过处理后,经由团队成员的设计开发,使家具在具有一定强度的基础上,形成折叠式家具,便于在较为狭小的空间,例如高校寝室等空间内,实现小空间、大利用。

尽管各式各样简便的、豪华的、美观的折叠式家具琳琅满目,国外的设计实例数不胜数,但是对于折叠式家具的理论研究体系相对较少,也没有系统的设计方法基于国外折叠式家具作品及其他领域的设计分析,依据自身理解拓展出若干理论分析体系,通过构建一个理论实践体系在定义、类型、特征等方面对折叠式家具进行解读。家具是一个交叉学科,单从家具领域来看,很难对折叠式家具进行界定和分析,需要从专业的角度出发,结合哲学、建筑学、人性化设计、生态设计、情感化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等多角度、多学科的知识,针对折叠式家具在空间中的应用与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应尝试总结折叠式家具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以对面向消费群体的生产企业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理论知识。

纸浆模塑家具具有良好的疏水性、吸水性和隔热性,生产过程中如若加入特殊的助剂又可以使本產品具有防水、防油、耐高温等特殊性能,而且如果巧妙地利用力学原理和合理安排结构加强筋的设计,成型后的纸浆模塑家具还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既可以通过模具单体成型,也可以分体制件,然后通过钉结合、连接件结合与胶粘剂结合等方式复合成型。

针对废旧金属和木材组成的支撑部件进行结构(连接结构等)开发。应用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和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家具强度设计与研究、对家具部件进行力学等测试分析得出不同形状、不同强度、不同部分的家具部件;应用计算机设计辅助软件来进行造型、构造设计。由设计图连接组合家具部件并按需要设计新的家具部件,由技术局限、稳定性、舒适度等方面对家具半成品进行改进和新的设计最终制作出实体家具。

结构草图如图1。 实物展开图如图二。

三、表面装饰处理

接下来的步骤是丰富纸制家具给用户带来的外观感受,由此进行其表面的装饰化处理的研究,对纸制家具进行装饰一般是指通过在其表面添加可以附属的图案元素来表达此件家具的风格与情愫,旨在使其视觉上更加美观夺目,添置的色彩、造型、纹饰应与家具的造型和功能相吻合,家具表层的处理方式有覆面、涂饰、镶嵌处理,纸制家具常用的表面装饰方法有以下几种类别:

(一)贴面装饰。提升家具的理化性能方式以PVC薄膜、浸渍纸为主,此种方法旨在增强家具的防潮、防水、防热、防化学原料腐蚀功能,此外丰富了家具表面的纹理特征,带有各地域风情的图腾可作为用户的情感寄托与信仰,使家具富有情绪与表现力。

(二)雕刻装饰。在不破坏纸板表面强度的情况下,雕刻装饰分为平雕和线雕,其技术上的难度在于刻刀在作业面的力度与对原纸板外观的最大限度上的保护。

(三)材料装饰。通过材质的附加与混搭,以不同材质的性格特点来进行不同质感的对比,可汲取每种材质独特的方面,如木材的浑然天成、塑料的有机塑形、金属的前卫时尚和竹制品的古朴幽雅。

以上几种方式中贴面装饰较为简洁快速且功能性强,我们利用pvc薄膜进行贴面装饰,形成了丰富的纹理,符合简约审美。并在材料上结合活性炭,通过镶嵌的方式,使其具有吸附杂质与异味的功能。

四、结语

在本次创新项目的研究中,我们针对回收废纸材料的处理以及家具造型与结构和家具最终效果的表面装饰处理的创新创意研究,最终利用回收废纸。将纸浆磨碎,再往每吨纸浆中注入200~300ml的强碱,使得黑色油墨沉淀并从白纸中分离从而进行杀菌消毒,并在材料中结合活性炭,使得家具健康绿色。在造型结构方面,通过设计图设计以及计算机辅助软件和强度实验测试,使其具备一定的强度,形成可折叠、可拆卸式的家具,可广泛利用于小空间中。

参考文献:

[1]玉化信译.公害与对策——旧废纸回收利用日本占世界第一[J]新疆环境保护,1985,(01).

[2]金旺.废纸再生新用途[J].天津造纸,2001,(04).

[3]周雪冰.折叠式多功能家具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4]万辉.纸浆模塑家具的设计与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

作者简介:

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作者:刘淑娟 李剑晖 周洪辉

结构造型建筑学论文 篇2:

培养色彩表现力的建筑学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目前许多高校艺术专业中建筑学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模式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基础造型训练层面上,没有引入到设计中,这将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因此对于建筑学的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提升学生对于色彩的表现力,使得这门课程能夠真正为设计服务。

关键词:艺术设计;建筑学;设计色彩;教学模式;色彩表现力

色彩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属性之一,俗话说“远看色,近看形”,可见色彩对于人们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种感官体验,缺少了色彩世界都将变得暗淡。在设计领域里色彩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它能够充分影响到人们对于一件设计作品的生理以及心理感受,因此要设计一件成功的作品,必然要很好的运用好色彩,充分表现色彩的魅力。

设计色彩作为一门设计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就是一门训练学生色彩表现力的课程,它需要具备色彩的表现能力,它更要将这种表现能力引入到设计领域中去,为专业设计课做铺垫。但是,目前全国范围内很多高校对于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还停留在非常传统的旧模式中,影响了色彩训练的效果以及后续设计课程的教学,尤其是对于入校前没有美术基础的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较快掌握色彩的表现力,所以这些旧的教学模式亟待我们的改进。

一、建筑学设计色彩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建筑学设计色彩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建筑行业的发展,社会上对于建筑领域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全国已经有一百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建筑学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是我们审视建筑学专业在课程教学等方面还是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说造型基础中的设计色彩课程,它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与后续设计课程的联系上。其主要原因是一概而论,不能把握建筑学学生的特点、缺乏课程延续性考虑只着眼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目前,许多高校艺术学院的建筑学专业入学后都开设了造型基础课程,主要是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和构成课,每门课大约都是几十个课时左右。在设计色彩课程的内容设置上,主要以静物和建筑风景的写生和临摹相结合为主。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出身自理工生,入校之前是完全没有美术方面的基础的,即便个别学生之前有这方面的兴趣爱好,那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涂涂画画层面上,基本不涉及“造型基础”,由于理工生的这种特点,因此在该课程教学的中产生了一系列普遍存在的问题:首先,同样的课时量同样的教学内容,艺术生和理工生起点不一样,教学效果肯定会不一样。其次,谈不上对色彩表现力的训练,现在建筑学的设计色彩课名不副实,根本没包含“设计”的成分,最多只能称为色彩造型。

如果只满足于造型基础的练习,而不进行色彩表现训练的话,对于后续的设计课程学习的作

用是非常小的。

2、建筑学设计色彩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出现这种普遍现象的原因是我们国家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学生们从小到大都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化课程的学习之中,其它课程比如说音乐美术、体育、音乐等课程,一直是处于一种非常次要地位的,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似乎可学可不学,有的有时甚至取消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使得学生们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很少,更谈不上系统的美术课程学习。而作为高校的艺术类专业来说,对新生入学前的美术基础的要求不高,对于理工生完全没有美术基础的要求,建筑学专业就是主要只招理工生的专业,所以专业基础可以说等于零。这成为当前建筑学专业造型基础能力教学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因为建筑学培养的是将来在工作中具备较好的审美能力、熟练的表现能力、较强的创造意识的建筑设计师。

在进入高校建筑学专业以后,设计色彩等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教学内容里面重要的基础课程,但是全国范围内大多数高校建筑学专业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色彩造型技巧方面的内容,没有提升到色彩表现力训练的层面上来。在现代社会里,科学技术的普及,使得电脑制作效果图在建筑设计中广泛应用,如果色彩课程的教学还仅仅停留在基础造型训练的水平上,那么它的存在意义将大打折扣,所以传统的教育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认为传统建筑学色彩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建筑设计师培养的需求在变化,国内建筑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学生没有造型基础,所以如果不以表现技法训练为主,那么学生就无法具备完善的基础造型能力,但是光是注重造型基础训练而忽视色彩表现力的训练,那么学生日后设计的作品将缺乏表现力和感染力。建筑学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要结合建筑学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造型基础训练为主,色彩表现力与创造性培养为辅,研究一种新的适合建筑学专业特点的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模式。

二、建筑学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内容

设计色彩教学是建筑学专业课程中的起步课程,是很重要教学环节,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了对学生色彩表现力的训练,因此我们必须要对原有的色彩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近两年以来,国内有少数高等院校开始针对建筑学专业设计色彩课程教学的现状,积极探索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途径,开始形成两种主流意识,一种是以清华大学和东南大学为代表的强调创意性训练的教学理念。作为全国建筑学优秀代表的清华大学倡导西方建筑美术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其作品艺术性最大化为宗旨。课程的内容较为抽象,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强调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力;另外一种是以天津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强化造型基本功和扎实绘画技巧的教学理念。天津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对于造型基础教学坚持比较传统的训练方式,打好基本功,训练学生的造型与写实能力。[1]综合两种主流意识,我们觉得针对建筑学学生的特点,应该以色彩塑造形体训练为基础、色彩表现力训练为辅助,兼具客观写实造型能力和主观表现能力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较高素质的建筑设计师。高素质的建筑设计师要要具备善于运用色彩表现力的能力,因为色彩是在设计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视觉传达要素。不同的色彩能给人以不同的心理影响,能激发人的情感,使人在心理上情绪上产生共鸣。在设计中有目的地运用色彩,合理的运用色彩感情,强调色彩对主题的衬托,能让消费者在瞬间从色彩中产生相应的联想和感受,给人的眼睛与心灵以充分的愉悦、刺激和美的享受,从而提升作品的质量。[2]

因此,我们的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应该充分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1、把握色彩造型技法的训练

从强化造型基本功的方面来说,針对建筑学学生的设计色彩课程首先要保证足够的色彩造型的训练时间,因为他们普遍没有美术基础,只有通过一定量的色彩造型训练才能培养起对色彩的完整认识,使他们熟练的用色彩塑造形体,并且逐渐对色彩产生敏感性。往往从事艺术创作的画家和设计师对色彩的体认比没有经历过色彩训练的人更为敏感,这种对色彩的敏感就是画家和设计师经过长期色彩训练的结果。[3]对色彩的敏感性能帮助设计师敏锐的捕捉颜色,更好的处理色彩关系。

2、增强色彩表现力的训练

从培养色彩表现力的方面来说,建筑艺术是理性和感性、科学与艺术的学科,所以我们不单单只要学生具备造型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力。要培养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第一,要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可以结合科内课外的时间让他们多欣赏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和设计作品,从中感受色彩的魅力,逐步提高欣赏美的能力,开阔眼界。可以配合一定的临摹训练,通过亲自动手“复制”大师们的优秀作品,进一步分析和体会色彩语言表达的力量。第二,进行色彩的归纳、分析、提炼的训练,通过引导学生从物理性、心理性、生理性、文化性等方面分析色彩作品的色相、纯度、明度以及各层次色彩面积与量的均衡关系,将这些色彩因素提炼出来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重构色彩技法训练。第三,进行平面性色彩写生训练,平面性归纳色彩写生时,首先要改变常规的观察习惯,在物体受光情况下,自觉地排除光的干扰,弱化物体的透视空间和体积感,弱化空间色彩关系,着重表现对象的形式美感。此阶段最大的特点是强调平面化处理和表现。第四,进行意象性色彩创意训练,所谓“意”是指作者主观情意,“象”则指客观形象。主体在进行创作时,总是首先以自己的主观情意去感受外在物象,而又由于主体不同的知识结构、人生阅历、不同的心境等,其审美过程和结果也不相同,当主观性情意与外在物象互相契合时,头脑中就会产生一种具有美感的形象,这就是意象,然后通过物态化的形式表现于作品中,就成为了艺术形象。因此,意象是以意摄象、以象表意,而因为有象则重自主意识、思想、感情的发挥、创造。 所以,在此阶段的训练中,重点强调学生个性化的主观意念,尊重主体的审美经验、感情、理想、意趣。通过自我感情和审美判断的酝酿,引发种种创作构想,在寻求独特的形式和表现方式中,使作品展现出新颖的风格样式。

三、结束语

对于建筑设计来说色彩是非常重要的造型元素,五彩斑斓的色彩传递给人的是一种无穷无尽的感受,色彩的感染力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它的魅力是其他语言无法替代的。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们通过色彩表现建筑的个性、用色彩诠释建筑的情感表现,产生人性情感感染,实现力与美的和谐统一。正如大师塞尚所说:只要色彩丰富,形状就会饱满。这句话精辟的描述了色彩所具有的功能,利用色彩的变化对建筑物的形状、空间以及情感的表达完美的表现,全面的表达设计理念。 建筑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建筑设计师对于色彩的掌握以及表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它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件设计作品的效果,由于我们现有的色彩课程教学模式存在一些弊端,我们必须从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出发,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力放在教学的首位,并贯穿整个教学,促进基础教学与设计教学的有机结合,整体推进建筑学设计色彩课程教学的进程,[6] 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欣越.中欧建筑美术教学比较及建筑学色彩教学的改革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8):437-440.

[2] 刘琦.设计色彩课程中色彩感知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2,(3):108.

[3] 李智.建筑学色彩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4,(15),154-155.

基金项目:南华大学2012年教改立项课题:培养色彩表现力的建筑学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模式研究(编号2012XJG61)

作者:刘烨

结构造型建筑学论文 篇3:

美术文化的“大设计”观

摘要时代的发展,美术文化己辐射到社会各个方面,为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强化“大设计”美术类各学科的新交叉与融合,注重综合能力与设计文化素质的培育,从空间形式的民族内在精神文化的视觉表现角度,构建自己的现代设计模式。

关键词:大美术设计观 交叉与融合 现代设计模式与体系

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带动世界对于有关于中国的一切的关注,包括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切。当代美术文化己辐射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人文形象、城建形象、市政形象、社团形象、产品形象等方方面面。美术设计必须跟上时代的进步,以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美术设计社会化的领域会不断扩大,美术设计成为人类生活无所不在的构成,成为人工化的自然。人们在社会中接触的一切,都是人类美术设计的成果,尤其在城市里,人们几乎生活在美术设计的人造环境之中,从吃、穿、住、用、行、交往、工具、通讯、娱乐,直到最现代化的电脑网络系统、宇航飞船。这些人类制造的实体,都含有美术设计的元素。国内外的专家们在规划北京奥运形象的方案时,涉及城市的经济学、设计学、文化学、规划学、建筑学、生态环境学、人文社会学、管理学、美学、传播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这是“大美术设计观”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美术设计不仅仅是指某一种设计,我想强调的是美术“大设计”观。如果重新定义和划分美术的概念和范畴,必然走向一个美术“大设计”的新概念,从而实现“大设计”间美术类各学科的新交叉与融合。

一 设计观念与法则更新

“大美术设计”这个概念是顺应了时代潮流的。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关注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重视人类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内容。现代“美术设计”已涉及到各个学科,其本质逐渐体现在高科技的人文化、生态化上。不仅要具备对物体线条、形体、色彩、色调、质感、光线、空间处理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更需要遵循实用化求美法则,具有进行艺术表达和结构造型过程的能力,实现物与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功能设计,要求设计师参与到对文化的思考、建设中,心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因此,要更新设计观念,重新思考设计的含义,界定设计的范围,研究设计的法则,挖掘设计的深度,以“大美术设计”的视角,对美术设计进行有效整合、拓展、延伸,这是美术设计健康发展的趋势。而以“为单纯物品而设计”为目的单一设计思维,无论从思维观念、知识结构、以及内容方法上,都已经不适应时代进步的需要,甚至已经开始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负面因素。因此,美术设计要改变长期以来在各美术设计领域之间、各美术学科之间的割裂状态,甚至相互轻看、相互排斥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形成互补、互用、互动的整合之力;改变在单一设计意义上的单纯功利性,设计指导思想上的过于主观性,设计内容上的相对狭隘性,工作程序上的太过机械性。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现代设计与时代需求的最有效对接。

二 设计创新与社会文化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物质所构成的复合体。人们在现今社会,对文化和人性不仅有渴求,更有广泛关注。人们往往有着对人类社会的原生需求,由于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对个体的影响,人们与其社会文化的影响分不开。设计创新不应局限于市场,而应更多地来源于社会,来源于伦理道德规范,来源于哲学思想对新的形象设计的影响。

大美术设计,是一种空间形式的内在精神文化的视觉表现。它通过视觉形象透露出一种文化气息,体现出一种文化追求,焕发、显现一种文化精神!从而使可视形象具有实质意义。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品位进一步提升。人们想在现实生活中展现其自身的文化魅力,这就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不仅仅要关注功能,更要注重人的精神感受,要把设计变成一种文化的服务,让它感化人。这就需要设计师有足够的知识基础,来承载“大美术设计”所包含的各种各样的内容。只有转变为文化人的美术设计师,才能够理解在其空间中,通过指定的美术设计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进而把这种形式变成人们能够看见的美的视觉形象。

前卫的视觉设计风格,往往通过传统文化的视觉艺术语言、文化的视觉符号,解决空间在视觉传播上的问题。设计只满足功能的需求,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步伐,需要找出一个新的契合点,那就是对社会文化和人性的关注。人类也需求记忆文化的延伸,有的设计对于文化的表达,太过于抽象和概念化。设计要运用记忆文化,表达民族记忆文化的东西。中国的设计师若是想立足于世界设计之林,要符合自己的文化和需求,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艺术的优良传统,用中国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式样、自己的造型、自己的色彩,去提炼一种含义深、造型美、艺术性强的固定形象。

三 综合能力与设计素质

社会现代化的根本,是人的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层面,就会提出提高全面素质的要求,对于美术人的“现代化”来讲,我认为有两个重要内容,即:审美素养和创造能力,或者说,在审美修养控制下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早在德国的“包豪斯时代”,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就十分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与设计素质的培育,他们建立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当今的时代需要具有美术设计综合能力,表现在它兼有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特征,有绘画与建筑的空间性、视觉性。

现代的美术设计己是一个综合设计,它已不只是一个门类的某种设计,可能还要涉及到灯光、音响、服装、道具、化妆、美工、装置、特技及技术管理等。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不可能样样都学到,只要具有审美素养和创造能力,掌握基本的美术设计技能与技法,就可以在实践中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作为高校的美术教学,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与设计素质的培养。在保证设计基础、设计实践的大教学方向的同时,增设通感训练、设计心理学、设计管理、民俗考察等新兴课程,是些很有必要的创新。

四 设计内容与整合拓展

“大美术设计”需把设计的触角加以最大量化地拓展和延伸。因此,重新整合设计的知识结构,拓宽设计的知识范围,挖掘设计知识的深度,对设计的知识结构进行有效整合、贯穿和延伸,是培养适应中国改革开放市场需求,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型设计艺术人才的需要。

设计教育的现代化,应有符合时代的思考,需要不断进行设计教育改革,使设计教育与市场相结合,优化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专业课程覆盖面宽,基础厚、宽口径、系统性强,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为培养复合人才打好基础。在教学内容上关注设计前沿和科技发展的变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融西方现代设计理念与方法,在吸收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人文、民族文化的内容。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 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

首先,美术设计是严肃的艺术创作,是物质的造型化。造型艺术的点、线、面、色彩、体积与空间,是一切设计使用的共同语言之一。设计与美术渊源极深,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包豪斯时期进入学校的学生,必须修完基础课程,才可以进入作坊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所以说,好的美术设计师,也应该是美术家,就是说应该具有从造型语言的高度把握设计能力和视觉审美能力。设计师的创作,都是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的考试,一个有理想、有艺术功力的美术设计师,才能创作出好作品。现代设计更具综合性表现,它兼有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特征,有绘画与建筑的空间性、视觉性。美术设计用点、线、面、色彩、体积、空间等基本造型艺术语言,以文化的内涵、科技的手段参加到形象中来,这就要求设计者具有美术技能、理论、评论、鉴赏、科技等基本知识与技能,为以后的专业拓展作好铺垫。

2 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

我们的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的需求、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单纯为产品设计为目的设计技能与方法,在短缺经济条件下的物品设计思想,无论从思维、观念,还是内容、方法上,都已经不符合、不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设计专业基础教学要树立新的设计观念,熟知新的设计原则,端正新的设计态度,掌握新的设计方法。特别要学会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打破各种设计间的界限,学会从现代各门类设计的本质规律性高度,去审视与把握美术设计基本知识与技能,避免设计专业基础教学只强调各专业特点现象的发生。

3 专业设计知识与拓展

最重要的是培养、提高自身的专业设计能力——大设计的外延能力。现在,设计师巳找不到一个词可以完全地、形象地概括自己的所有工作内容。在这之前“设计”一词勉强可以,现在不行。所以,现在听到最多的一个新名词就是“大设计”。奥运鸟巢开幕式,声、光、电、水、火的完美结合,无与伦比的艺术表现,告诉我们要着重培养设计者将物质实体运用高科技手段与审美意识的结合的能力。要求设计者在了解以经验、感性、静态和手工式劳动为基础的传统设计的基础上,把设计放置到与设计对象相关的人文、科学与自然的环境中去,考虑专业设计的教育。

专业设计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要吸收国外先进的设计观念和方法;注重科技和功能的彰显;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设计中;加大专业选修课的范围,促进各专业间、学科的融合渗透,锻炼综合设计能力。在设计策划阶段、设计发展阶段的教学中,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专业设计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与社会,只满足功能需求的设计已不符合时代的步伐,让设计显现出一种气息,一种追求,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五 知识的承传与反思

我们的设计教学应建立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西方现代设计理念与方法,培养为我国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大美术设计人才。奥运鸟巢开幕式,就是现代和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目前我们培养的模式与要求存在距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一方面精于常规、技艺精熟传统设计法的传承,把技术设计作为全部,注重展示效果图,忽略了设计功能的战略性目标彰显,如设计对象物质功能、信息功能、环境功能、社会功能和市场、经济要求等。另一方面又一味地强调纯功能、纯理性的设计,忽略了人与社会与自然三者间的和谐互动的关系。

2 在现代设计活动中,往往把设计当作艺术活动看待,突出所谓自我艺术个性,对于对象的表达,太过于抽象和概念化。忽视对我们传统文化、记忆文化的研究与运用,诸如家庭个性化的符号,表达民族记忆文化的历史元素和故事等。设计要能符合自己的文化和需求。

3 不可不加分折地照搬、延续国外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现代世界的飞速发展,人们都更加重视自已的区域性问题,考虑自已的地域文化、民族传统等要素;人们也希望掌控自己的生活,注重自身及环境的协调与统一,考虑与形象设计的关系,考虑其展示的视觉效果与心理要素的关系。同时亦需考虑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等。所以国外的设计观念和方法,不可能完全适合本民族的社会需求。必须创建符合中国自己的式样、自己的造型、自己的色彩的一种含义深、造型美、艺术性强的现代设计模式与体系。这也是符合时代变革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

时代的发展,美术文化己辐射到社会各个方面,为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强化“大设计”美术类各学科的新交叉与融合,注重综合能力与设计文化素质的培育,从空间形式的民族内在精神文化的视觉表现角度,构建自己的现代设计模式。

注:本文系“大设计概念下的专业融通与整合研究”项目论文。

参考文献:

[1] [英]弗兰克•惠特福,林鹤译:《包豪斯》,三联书店,2001年版。

[2] 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王受之设计史论丛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3]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版。

作者简介:

张利华,男,1959—,安徽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油画创作与数字媒体艺术,工作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

娄莉,女,1963—,安徽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工作单位:南京金陵科技学院艺术学院。

作者:张利华 娄 莉

上一篇:国家安全和利益论文下一篇:数字化舞蹈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