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类的论文

2022-04-15

[摘要:我国舞蹈类电视节目的起步相比其他国家而言,时间较晚,起初舞蹈艺术是以伴舞的形式登上电视舞台,没有达到较大的重视程度。随着我国科技进步与人们的精神需求的不断增加,舞蹈艺术逐渐的被人们关注,并且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舞蹈类的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舞蹈类的论文 篇1:

高校舞蹈类课程教学的美育功能定位及实践

摘 要:高校舞蹈类的课程形式多样,诸形式的舞蹈课程对高校舞蹈类课程教学美育功能的定位及实践都有一定的作用。因为舞蹈赏析是舞蹈美育的重要的部分,加强舞蹈赏析课程,有利于对舞蹈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普通高校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还可以多方面的了解历史、生态和各地的风俗习惯。所以,本文将以高校舞蹈赏析课程为例,对高校舞蹈类课程教学的美育功能进行定位,并对高校舞蹈类课程教学的美育功能的实践进行了一定的探析。

关键词:高校舞蹈课程教学;美育功能;舞蹈赏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近几年,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国高校的招生人数不断地增加,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也日益明显,教学模式也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转变,高等院校在进行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也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舞蹈美育是一种艺术教育形式,并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能够促进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的德智体美的综合发展。加强高等舞蹈类课程教学美育功能定位及实践,能够有效地提升高等院校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笔者将以高校舞蹈赏析课程为例,分析高校舞蹈类课程教学的美育功能定位及实践。

1 高校舞蹈类课程教学美育的概念及与舞蹈赏析的关系

高校的舞蹈教育是一种艺术教育,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主要分为专业型和普及型舞蹈教育,舞蹈美育主要是普及型舞蹈教育,同时也是一种高等院校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方式。高等舞蹈类课程美育能够将舞蹈的内涵、动作与当今人们生活的各种需求联系在一起,将解读、实践、欣赏舞蹈和自我认识、自我挖掘、自我提升联系在一起,能够充分体现高等院校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要求。舞蹈美育是一种艺术教育形式,以普通高校非舞蹈专业的学生为教育对象,功能是学生通过学习舞蹈,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核心目的是唤醒和塑造人的心灵,内容主要分为舞蹈表演、舞蹈赏析和形体训练三大块内容。舞蹈美育组成部分中的舞蹈赏析中蕴含的欣赏与解读舞蹈是舞蹈美育重要的构成部分,也是实现高校舞蹈类课程教学美育功能的重要途径。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往往是通过观赏与参与两种形式来接触舞蹈,但是非舞蹈专业的高校学生欣赏舞蹈的机会往往大于参与舞蹈的机会,所以,利用舞蹈赏析来实现舞蹈美育的功能具有更大的可行性,并且舞蹈赏析也是我国非舞蹈专业高校学生解读舞蹈,提升自身艺术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虽然,我国的高校非舞蹈专业的高校学生可以利用电视、晚会、网络等多种渠道欣赏舞蹈,可是对舞蹈的审美能力还普遍低下。通过进行舞蹈赏析教学,不仅能够提升高校非舞蹈专业学生对舞蹈形式美的赏析能力,还能感受到舞蹈要传达的精神内涵,充分发挥舞蹈认识世界、理解社会、陶冶情操、交流感情等社会功能。此外,高校非舞蹈专业的学生通过对舞蹈作品的赏析,可以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舞蹈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并能通过对舞蹈的赏析,结合自身的思维模式,形成独特的审美观念。舞蹈赏析课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非常适用于非舞蹈专业的高校学生,并能有效的促进舞蹈美育的定位与实践。

2 舞蹈赏析促进舞蹈美育功能定位

舞蹈美育能够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当今社会的发展对高校学生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要求高校学生提升自身的政治、思想、创新、审美、思维等素质。舞蹈赏析是舞蹈美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升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对舞蹈美育功能的定位也有一定的作用。

(1)拓展高校学生的知识面,提升高校学生的文化素养。舞蹈是一门艺术,舞蹈教学也属于艺术范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舞蹈教学亦是如此。舞蹈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透过舞蹈艺术,高校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生活和理解生活。同时,舞蹈还是以视觉为主,听觉为辅的艺术形式,但是舞蹈的成功又离不开美术、音乐、戏剧等艺术表现形式的配合,所以,高校学生通过学习舞蹈赏析课,能够多方面的了解和舞蹈相关的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拓展高校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其文化素养。譬如通过赏析大型舞蹈剧《烟雨凤凰》,高校学生在欣赏湘西自治州土家苗族自治州民族风情与中国古典舞蹈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还能听到浓厚民族风味的音乐,还能对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2)增强高校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心灵和情感得到净化。通过舞蹈赏析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高校学生审美能力,加强对美的接受与理解能力,树立自身独特的审美观,增强自觉发现美的意识。美具有多种形式,例如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形体美等等。形式美和内容美是舞蹈的重要特征,舞蹈的内容美主要是通过舞蹈来使高校学生认识到自然美育社会美,形成美好的思想感情。形式美主要是舞蹈技术、人体动作、舞蹈造型等外在表现形式的美。通过赏析舞蹈的形式美,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增强自身的审美能力。舞蹈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引起观赏者的情感共鸣,使人们的心灵和感情得到净化。此外,舞蹈赏析教学的涉及范围广,高校学生通过舞蹈赏析课,能够欣赏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舞蹈,会给学生带来视觉及思想上的享受,提高高校学生的舞蹈审美能力。

(3)培养高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想象力得到发展。舞蹈艺术具有一定的抒情性,既能带给人们视觉的享受,同时也能激发人们思想的感悟。舞蹈不同于其他的艺术,主要是以人为物质载体,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也正是因为这两个特性,舞蹈所要传达的思想和精神具有抽象性,不能简单地用眼睛看,而是要用心去感悟,去理解。一般情况下,优秀的舞蹈作品往往会给人们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人们在观赏舞蹈之后,再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进行想象和思考,对舞蹈作品进行二次创作,进而发现舞蹈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3 高校舞蹈赏析教学实践

在现阶段,我国高校的舞蹈赏析课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播放舞蹈作品视频或者制作专门的教学课件;在师资方面,舞蹈理论老师可以胜任舞蹈赏析课的教学,师资力量雄厚;目前,舞蹈美育的作用在整个高校教学中越来越大,部分高校已经尝试着进行舞蹈赏析教学并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将舞蹈赏析作为实现舞蹈美育的主要途径纳入普通高校课程具有可行性。但是在进行高校舞蹈赏析教学实践时,要广泛征求上级与广大师生的意见,并不断完善,确保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舞蹈赏析课要根据普通高校公共必修课的安排进行灵活调整;舞蹈赏析课还要与音乐、戏剧、美术等的赏析结合起来;要借助多媒体,以弥补舞蹈语言和文字的不足,激发高校学生对舞蹈赏析的兴趣;要与舞蹈的基本语言相结合,以加深高校学生对舞蹈的认识,提高高校学生对舞蹈赏析课的美育功能。

4 结语

舞蹈赏析是舞蹈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舞蹈赏析教学,能够很好地实现舞蹈美育功能的定位,加强舞蹈美育的时间。舞蹈赏析能够培养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高校学生的舞蹈审美能力,发展高校学生的想象力,拓展高校学生的知识面。所以,要加强高校赏析教学,实现高校舞蹈美育的功能定位及实践。

参考文献:

[1] 纪芳芳.学科建设视野下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传承[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2] 刘珊珊.普通高校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实施舞蹈美育的探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3.

[3] 鲁霏飞.提升高校舞蹈类课程教学文化元素的路径思考[J].大众文艺,2014(04):234.

作者:鲁霏飞

舞蹈类的论文 篇2:

浅析我国舞蹈类电视节目的发展

[摘  要:我国舞蹈类电视节目的起步相比其他国家而言,时间较晚,起初舞蹈艺术是以伴舞的形式登上电视舞台,没有达到较大的重视程度。随着我国科技进步与人们的精神需求的不断增加,舞蹈艺术逐渐的被人们关注,并且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关键词:舞蹈类电视节目;发展]

一、我国舞蹈类电视节目的作用

电视作为媒介对于舞蹈艺术的内容拍摄角度能够完全的保留并还原舞蹈艺术的现场感,与此同时,也非常顺利的解决了平面媒体无法表达韵律、节奏、舞蹈表情等等重要性问题。而舞蹈类电视节目有利于大大的促进舞蹈艺术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进程,培养了大众对于舞蹈的欣赏能力。

这就导致电视语言可以用形象生动的画面为抽象的舞蹈语言作注解,进一步的填补了舞蹈肢体语音所不能做到的视觉空白。舞蹈类电视节目所表现的丰富元素已经远远超越了舞蹈自身可以完成的可能性,从而使得舞蹈艺术以更加完美的形式展现在大众视野中,收视率的提升与传播舞蹈艺术更所谓是一举两得。我国舞蹈类电视节目为舞蹈带来了观众群体,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舞蹈类电视节目使舞蹈艺术逐渐“草根化”、“大众化”,在电视节目中的所看到的舞蹈作品与传统的剧场式舞蹈有一定的区别,舞蹈表现张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舞蹈类电视节目可以以观众更能理解的方式对舞蹈进行诠释,因此可以获得很好的收视率。舞蹈类电视节目的出现对各个层次的学生和舞蹈爱好者都有了学习的机会,对舞蹈艺术的传播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二、国外舞蹈类电视节目对我国的启示

以《舞魅天下》为例,详细分析了该节目的成功因素并提出了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的方法。笔者认为国外的节目专业性较高,《舞魅天下》的评委专家与舞蹈编导都是来自各自领域的佼佼者,《舞魅天下》每个舞蹈作品的时长虽短但是舞蹈编创的内容精湛,并重视观众与节目的参与性与互动性,提高了观众对该节目的关注程度,大大提升了收视率。美国将舞蹈与电视艺术作为一个整体,充分把握舞蹈与电视本质的基础,我国也应善于学习借鉴他国先进的经验与技术,促进国内舞蹈类电视节目的发展。

我国的舞蹈类电视节目经历了从引进国外节目模式再到自我创新,从借鉴国外经验再到自我思考的一个发展历程。由于我国经济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生活也更加舒适幸福,各个年龄层次的人们都有更多的时间去娱乐与享受,收看他们喜爱的电视节目,这也使得电视节目越来越重视全民大众的参与性与互动性。

我国的电视媒体在不断地发展,我国舞蹈类电视节目逐渐迈向数字化。数字化虚拟手段是以舞蹈语言表现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技术再加上文学艺术与电影艺术与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通俗点讲,就是数字化虚拟手段是通过互联网络展现超越现实的效果,以结合创作环境的需要。从而大大的丰富了舞蹈叙事与抒情,从而高质量、直观的、全方位的展示舞蹈所带来的艺术魅力,电视机前的观众有很强的吸引力,抓住了观众们的眼球,对舞蹈逐渐熟悉并喜爱。

我国的舞蹈类电视节目的中心不仅局限于单个的群体,而是逐渐向大众群体化方向发展,变得更加的“亲民”,拉进舞蹈艺术与人们之间的距离。一方面是因为舞蹈类的电视节目编排模式认识到了以往旧的传统节目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与缺点。另一方面,我国舞蹈类的电视节目应当和当今时代的发展、全民大众的心理结构特点结合起来。作为传播媒介舞蹈类电视节目在不断更新发展,保证大众所感受到的舞蹈艺术信息与形式是新鲜的,就不会被发展迅速的信息化时代所淘汰。

国内的舞蹈类电视节目制作相比美国的《舞魅天下》等节目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在艺术水准上与商业成就上的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与之对比有三点启示值得国内所有的舞蹈类电视节目借鉴与学习。第一,要认真仔细地吸收其他成功的舞蹈类电视节目的编创经验,在节目录制中、场内外互动等环节中多下功夫,是对电视媒体的充分有效利用方式。第二,要在舞蹈艺术的水准上下功夫,只有编创出的舞蹈作品优秀才能够真正地激发出观众对节目收看的兴趣并吸引观众眼球。具体来说主要是在舞蹈类电视节目的专家评委和参加的选手嘉宾提高要求,这也是舞蹈类电视节目制作的重要核心内容。第三,是把舞蹈类电视节目与舞蹈艺术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参照,在充分把握电视节目本身和舞蹈艺术的特点的基础上,仔细思考如何将舞蹈和电视节目完美地融合为一体,并将其精彩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外国的舞蹈类电视节目专业性较高,节目里的评委、专家与舞蹈编导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舞蹈节目时长虽然短但舞蹈编排的内容精致,并重视观众与节目的参与性与互动性,提高了观众对该节目的关注程度,大大提升了收视率。美国将舞蹈与电视艺术作为一个整体,充分把握舞蹈与电视本质的基础,我国也应善于学习借鉴他国先进的经验与技术,促进国内舞蹈类电视节目的发展。

三、我国舞蹈类电视节目的意义

1.能够推动我国舞蹈类电视节目的发展

我国舞蹈类的电视节目有力的打破了舞蹈的阶级性,人们通过在电视机前的欣赏时,自己仿佛就是“身处现场”的观众。并且更好的促进了舞蹈自身的交流与发展,这使得舞蹈家们有了更多的机会让人们感受到舞蹈所带来的魅力,让更多不同形式舞蹈在互相交流中产生碰撞,迸发出绚丽的火花。通过电视克服各种地域障碍,在单位时间内进行更多的友好的交流。电视节目与舞蹈相互交叉成了一门艺术,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将二者结合。舞蹈类电视节目并没有像剧场舞蹈的优势,毕竟还是一门较为 年轻的艺术。舞蹈类电视节目无法取代传统的剧场舞蹈艺术,作品也不能“凭空产生”,而是对诸多传统舞蹈艺术的继承和融合,所以才形成了舞蹈新兴的美学意义。努力推进我国舞蹈类电视节目有利于我国的舞蹈藝术事业蓬勃发展;有利于舞蹈类编导与舞蹈演员们的专业水平提高;有利于弘扬人文价值与文化价值;有利于电视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大众人群的审美、幸福指数和舞蹈类电视节目的收视率。重中之重是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2.舞蹈类电视节目能够体现我国的文化价值与人文精神

在我国的电视节目中,舞蹈类电视节目日益成为传承传统民族文化、表达真善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相互传承相互交叉。传递着不同的中华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人文所特有的文化意涵。与此同时,节目的精心策划、较强感染力、高收视率的舞蹈类电视节目中弘扬人文精神的作用,首先是对舞者本身的极大肯定,其次是对舞者梦想的认可与鼓励,最后是还原公众的主题角色。更好地反映了舞蹈类电视节目在弘扬人文精神方面的独特作用。

义乌国际商贸学校  浙江  义乌  322000

作者:李秋莎

舞蹈类的论文 篇3:

论甘孜州音乐舞蹈类“非遗”的传承

[摘要]文章介绍了甘孜州丰富的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指出目前在保护与传承音乐舞蹈类“非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原样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建立“非遗”的精准档案库,培养专业的“非遗”项目管理人才队伍、传承人才队伍以及精品化打造“非遗”品牌等方式,推动甘孜州音乐舞蹈类“非遗”的能动传承。

[关键词]甘孜州;音乐舞蹈;非遗;能动传承

甘孜州,全称甘孜藏族自治州,是我国的第二大藏区,也是康巴的核心区。位于四川省西部,地处中国最高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属横断山系北段川西高山高原区,青藏高原的一部分。甘孜州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州。甘孜州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境内有藏族、苗族、彝族、羌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侗族、纳西族、满族、瑶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25个民族,其中,藏族占784%,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民族的地级行政区。全州辖康定、泸定、丹巴、九龙、雅江、道孚、炉霍、甘孜、新龙、德格、白玉、石渠、色达、理塘、巴塘、乡城、稻城、得荣1个县级市17个县。生活在甘孜州这片土地的先民们创造了灿烂多彩、底蕴深厚的康巴文化:情歌文化、格萨尔文化、红色文化、香巴拉文化、宗教文化、其他民俗文化。这里是东女、嘉良、白狼、牦牛羌等众多部落联盟繁衍生息的地方,更是吐蕃发展经营的地方。有浓郁的吐蕃文化、氐文化(嘉绒)、党项文化(木雅)之风,还有土著文化、纳西文化、蒙古文化、中原秦晋文化的遗风。这里是情歌的故乡、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格萨尔王故里、香格里拉核心区、嘉绒文化的中心、茶马古道的主线等,舞蹈巴塘弦子、甘孜踢踏、石渠真达锅庄享誉中外。还有国内仅存的白玉戈巴父系文化,道孚扎巴走婚习俗等独特的地域文化。红军长征途经甘孜州16个县,历时一年半之久,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甘孜州正是这样一个广袤神奇而又包罗万象的地方,孕育了多彩的文化,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甘孜州音乐舞蹈类“非遗”一览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简称非遗) ,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承、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1]。甘孜藏族自治州因其特殊的地域位置、文化交融、历史积淀,拥有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文化珍宝。

甘孜州共挖掘整理了4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有21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令人欣慰的是,这2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就有11项,包括:川西藏族山歌、格萨尔(说唱)、玛达咪山歌、德格藏戏、巴塘藏戏、巴塘弦子、真达锅庄、木雅锅庄、新龙郭庄、德格卓且、得荣学羌。有23项被列为四川省省级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除上文介绍的11项外,还包括:顶毪衫歌、康定溜溜调、色达藏戏、丹巴阿克曰翁(兔儿锅庄)、疯装锅庄、扎坝嘛呢舞、热巴舞、甘孜踢踏、灯笼卓钦、骨笛、德格劳动歌曲、巴塘歌卦。另外,还有石渠县的“箍箍卦”和甘孜县的“格达弦子”被列为甘孜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选拔认定工作中,一批优秀的民间音乐舞蹈及戏剧艺术家被评选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格萨尔(说唱)的传承人阿尼被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格萨尔(藏戏)的传承人塔洛、秋吉和巴塘弦子的传承人格桑罗布、扎西、洛松达哇5位被选为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甘孜州人民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又认定康定溜溜调的传承人毛云刚、风装锅庄的传承人阿布千千等34名民间艺术家为州级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这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都是这古老高原秘境中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见证。

二、找准载体,做好能动传承

1.建立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的精准档案库

甘孜州政府十分重视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对于这样一大批的宝贵资源,州文化局启动了摸底调研,建立了“非遗”档案。但在实地走访中,笔者调研发现,在甘孜州内,大部分县(市)已建立的“非遗”档案中,形式还较为单一,除一些文字记录外,基本都是一些简单的视频或音频影像资料,录制效果也是层次不齐。这使得能动传承音乐舞蹈类“非遗”在基础上就有缺失。最近,国家文化部全面启动了京剧“像音像”工程,工程选取当代京剧名家及其代表性剧目,采取先在舞台取像、再在录音室录音、然后演员给自己音配像的方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反复加工提高,留下最完美的艺术记录。笔者认为,在“非遗”档案的完善过程中,也可借鉴这一做法,运用现代化技术,保存下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最完美的记录。据笔者了解,甘孜州已启动“康巴歌舞数据库建设”项目,数据库分弦子库、藏戏库、山歌库、锅庄库、综合库。“非遗”档案库和“歌舞数据库”应充分整合,互相借力,这样可给两项工作都降低一些人力和经济成本,又可充实两者的“库存量”。对于建立音乐舞蹈类的“非遗”精准档案,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文化部门,而应该形成一种联动工作机制。《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就特别指出:“要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鉴于甘孜州在“非遗”保护方面能力尚且不足的现状,笔者认为邀请国内外在“非遗”保护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参与建档是首要之急,同时,由文化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社会团体、本土音乐人、“非遗”传承人、高校研究团队等,共同参与到建档工作中。多方联动,力争建立一个甘孜州音乐舞蹈类“非遗”的精准档案库,给能动传承打下原样保护的坚实基础。

2.培养一支专业的“非遗”项目管理人才队伍

在档案库建立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个保护与传承的基础问题:在甘孜州,目前还缺乏一批从事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更缺乏从事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保护工作的专家。在主管“非遗”保护的文化部门中,大部分的文艺干事,都是从各市县的优秀舞蹈演员或歌唱演员中选拔任用的,他们虽然有较为专业的表演技能和丰富的表演经验,但缺乏对音乐、舞蹈的分类整理、动态采录、文字记录等保护“非遗”的工作能力[3]。建议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有针对性的对当地文化部门从事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升他们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即便他们不是音乐舞蹈艺术的相关专家,但也绝对不能是“只看热闹的门外汉”。

3.重视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传承人的梯队培养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之所以对传承人予以特别的重视,是因为传承人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着具有重大价值的可以延续和发展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和本领,并具有最高水准层次。他们是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依靠他们的传承才能得以延续[4]。令人扼腕痛惜的是,随着时光的推移,甘孜州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批优秀的年事已高的代表性承认人陆续驾鹤西去,给保护和传承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也逐渐改变,过去那种家族晚辈就是自然的接班人的情况也早已改变。在甘孜州,多种因素导致这些音乐舞蹈类文化遗产也难逃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况。因此,由政府主导,培养一支年龄结构优、技艺水平高、艺术修养强的传承人队伍也是尤为重要的。要给予传承人较好的经济待遇、社会地位和职业前景,尤其是对具有很高历史、文化价值而不具舞台效果的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种的学习者,更需予以特别的关照[5]。吸纳更多的民间艺人走上职业化发展道路,成为“非遗”的代表性继承人和推广者。

4.借文化产业化发展之势,推动音乐舞蹈类“非遗”的传承

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是音乐舞蹈类“非遗”的能动传承需要大量的资金做保障。在甘孜藏族自治州,观其现状,对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相关部门的财政拨款,但资金量十分有限,尽管一些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在市场化运作中,能够产生一些经济效益,但对于需要庞大资金投入的保护和传承工程来讲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在这样的一种境况下,能动传承的经费保障必然需要另辟蹊径,最好的方式则是借助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大势态,尝试建立完善的音乐舞蹈类“非遗”品牌文化产业,在“非遗”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寻求一种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的状态[6]。甘孜州近年来将“圣洁甘孜”作为甘孜州公用商标,统领全州“酒、肉、茶、菌、果、蔬、水、药、粮、油、文化、旅游”等系列产品发展,大力实施“圣洁甘孜”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战略,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和经济效益。打造“非遗”品牌也可借助“圣洁甘孜”公用品牌的影响力,顺势而为,推出“圣洁甘孜”之“非遗”系列品牌。当然,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非遗”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保证音乐文化艺术的原有性特征。一味迎合市场的“流行化”改变只会阻碍“非遗”的能动传承。

5.依托高校,助推“非遗”的专业化传承

“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如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新疆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等已形成了相关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传承[7],这是非常可喜的一件事。在甘孜州境内有一所民族院校——四川民族学院,现已依托学校音乐舞蹈系建成“康巴民族歌舞研究所”,培养出一批致力于研究和推广康巴藏区、甘孜藏区民间歌舞艺术的专家,涌现出不少研究成果,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意识形态的支撑。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开设了《康巴民族民间歌曲演唱》、《康巴民族民间乐器基础》等课程。这些都为下一步在该音乐舞蹈系的教学中开设甘孜州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相关专业奠定了扎实基础。音乐专业、舞蹈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接受正规、专业的理论及技艺学习,具有较好的音乐素养和专业底蕴,在长达四年的大学学习中,他们都身置甘孜藏区,潜移默化中对这片土地产生了第二“故乡”的眷恋之情,在这样的学业背景、文化背景下,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学习、掌握甘孜州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的理论与技巧应该都有独特优势。另一方面,政府和文化部门也可借助高校的师资力量,组织当地的民间艺人来校培训,有针对性地的培养传承人。当然,也十分有必要邀请“非遗”的传承人走进课堂,参与到专业教学之中。总之,借助好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力量,积极推动“非遗”的专业化传承,必然有助于音乐舞蹈类”非遗”的能动传承。

结语

甘孜州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康巴藏区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对“非遗”的原样保护和能动传承理应成为一种文化自觉。甘孜州音乐舞蹈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起步相对较晚,还需借鉴国内部分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土实际情况,拓展传承渠道,努力构建科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能动传承体系,做好做实传承工作,使这宝贵的文化遗传世代相传。

[参 考 文 献]

[1]林颖.高校音乐教育在“非遗( 民间音乐)”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3(07):143-145.

[2]赵勇.甘孜藏族自治州音乐舞蹈类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述略[J].康巴研究第三辑,2013.

[3]邱敏.甘孜州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研究[J].音乐论坛,2015(22):66-67.

[4][5]樊祖荫. 发挥“传”与“承”的两个积极性促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音乐探索,2011(03):7-8.

[6]张小军,徐琨.论河北省音乐类“非遗”品牌构建与传承保护[J].河北学刊,2014(02):216-218.

[7]王玮.江苏第一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思考[J].中国音乐,2009(01):192-195.

(责任编辑:崔晓光)

作者:薛鳗

上一篇:国产电视剧论文下一篇:胆石病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