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一体工业工程论文

2022-04-19

摘要:针对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软件技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成果导向教育视域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训练课纵向打通,加强课程间和课程内的关联性,将分散的知识体系进行高效融合。整合课堂、工作室、网络教育和企业实践共同构建“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融合,真正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四位一体工业工程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位一体工业工程论文 篇1:

工业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当前工业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低、知识面比较窄、动手能力不强、教学模式陈旧、课程设置不完善、课堂教学与社会生产实践脱节、教学管理机制不完善以及师资队伍来源单一等。通过“课堂+工作室+实习基地+设计竞赛”四位一体的开放式办学模式在主要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中设置“课程套餐”,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探索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设计实践能力、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工业设计人才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工业设计教育 能力培养 四位一体

[作者简介]汤志坚(1962- ),男,湖南湘潭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设计开发、工业设计教育及设计理论的研究工作;吴爱菊(1978- ),女,广西桂林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教学工作。(广西 桂林 541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GXTSZY211)

一、引言

我国经济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促进了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快速发展,但是从当下工业设计教育中人才培养方面看,存在的问题却日益突出,如教育思想观念落后、师资队伍来源单一、课堂教学与社会企业脱节、人才培养模式陈旧、课程体系上的缺漏、管理机制和体制不完善等。如何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不断改革,从而培养出具有开阔的视野、综合的基础知识、扎实的设计实践能力、适应当前多元化的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对于工业设计教育的长远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二、工业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结合当前我们工业设计教育的实际情况,现从专业教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梳理,我们发现目前工业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层面。(1)由于工业设计专业放在艺术类招生,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比较低,特别是一些技术基础、专业基础课程,采用一般传统的理工科的教学方式难以使学生理解,而过去的小班上课模式又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师资力量不足而无法得到保证,影响教学质量。(2)我国现在高等教育强调的是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重视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但是在实际操作培养上却受各种制约及限制,特别是在课程设置上仅仅打通相近学科的专业基础课。作为应用型综合性学科的工业设计来说,虽然学生具有较宽的专业基础课知识及掌握基本理论,但是学生却很少精通其专业基本的技能,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

2.教学及管理层面。(1)培养模式陈旧,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要,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连续贯通性。由于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是根据培养方案规定安排在不同的学期里进行,而且培养方案的制订一般是由教学管理部门指定较权威的教师来编写,一经制定不再轻易改动或改动时只对内容作极少的变动,因此在较长时间内具有稳定性,无法满足工业设计这种应用型综合学科的培养人才目标的需求。(2)采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难以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由于公共必修课和基础课设置相对较多,导致专业技术类课程课时总量相对较少,学生课外实践和学习理解的时间极其不足,学生自主创新和实践的机会不够,学生理论运用到实践的综合能力较弱。(3)目前使用的教材,是按工科教学方式编写,方式单一、陈旧,不适应当前习惯与计算机和网络打交道的学生的学习特点,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满足新知识的需求。(4)教学内容相对较陈旧,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大部分老师按照现有教学大纲的规定要求给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范围往往落后于学科知识的发展,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会严重阻碍学生对新知识技能的掌握。(5)教学管理机制和体制不完善,教学管理行政权力一般由学校教务进行统一管理,院系教学管理缺乏自主权,很难根据自己专业的实际教学情况建立符合自己专业的教学管理机制和体制。目前工业设计教育管理很多采取的是理工科的教学管理体制,导致一些专业技能课,老师为遵守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不能很合理有效地安排授课计划,无法达到较好教学效果。(6)在教学上不太注重设计理论的系统性、设计过程的连续性、设计程序和方法论完整性,因此学生的知识面相对较窄,综合素养能力较低,无法适应社会企业所需。而作为综合性应用型学科,必须做到适应社会企业的需要。如果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教学水平再高也是空谈。

3.师资层面。(1)师资整体质量和数量都不足。(2)教育思想观念落后,满足于传统课堂中相对封闭的讲授和虚拟课题训练,教学内容缺少对当下设计发展、企业需求方面的反映。(3)师资队伍来源单一,从业教师基本是从高校到高校,脱离实践,缺少一批来自企业、实际设计经验丰富的师资。

三、工业设计教育的改革思路与对策

根据当前工业设计教育的实际情况,从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培养,强调适应当前多元化的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高级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这个目标出发,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教育部本科教学“四个能力”培养为指针,结合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工业设计教育的办学理念及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改革思路是:(1)办学理念上要把原有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变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针对生源特点,通过加强工作室、实习基地的建设,以设计课题、企业项目、设计竞赛等带动设计教学的开展,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目标。(2)优化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上,围绕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通过产品设计和人机工程等核心课程,配合以课题设计为纽带,将不同课程联系起来,有效扭转目前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基础和专业课程脱节、技术和艺术两大类课程互为壁垒的现象,形成更加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3)针对艺术类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弱的特点,加强基础课程和理论课程的教学。首先要建立理论对设计实践在设计思想和设计行为两个方面的重要规范和指导作用。除了强化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的内在联系外,通过开设通识教育,在主要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中设置 “课程套餐”,增加多学科不同类型的选修课程的数量和质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4)针对工业设计基础课程学时有限,而且艺术类学生注重感性思维而相对忽视理性思维的特点,在基础课程训练环节,强调理性思维的重要性,如在素描色彩等课程教学中加强产品结构、材料、透视和光、影等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讲解,将大大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效率。(5)在实践教学上加强专业技能训练。通过合理结合安排虚拟课题与企业实际课题、设计竞赛项目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不断更新实验设备,将现代科技融入实践教学之中,保持实验教学内容与实验方法的先进性和新颖性;通过加强与企业生产实际的联系,强化学生运用综合专业技能从事企业实际工作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参与设计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设计创新能力。

上述几个方面的综合改革,改变了原来相对封闭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提供了灵活、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通过与企业、社会联合,形成“课堂+工作室+实习基地+设计竞赛”四位一体的开放式办学模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将社会和企业的实际课题和设计比赛等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利用各种设计竞赛,让学生针对具体的实际项目做创意设计,培养学生设计开发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亲自实地到共建企业单位去实习、考察,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学以致用,能够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从而能够尽快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企业人才需求,才能达到适应当前多元化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高级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2.改革教学管理模式,提高办学效率。(1)结合特色专业建设,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特别是完善与设计教学、设计实践相关的奖罚机制,鼓励老师把精力用到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上来。(2)引入新的教学设备和手段,特别是注重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实现学生选课、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社会实践、课外辅导、成绩考核等环节的一体化管理,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3)根据专业教学特点,严格控制招生计划,保证“小班”教学的质量。(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积极进行教师队伍的团队建设,形成教学梯队,通过教授传帮带、外出培训、进修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制定相应的制度、培养计划、保障措施来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保障工作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增加师资力量,特别是要加强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同时注重引进具有丰富的企业实际经验的教师进入课堂,改变目前师资队伍来源单一的状况。(5)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建立专业的图书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校外实习基地等来促进教学的开展。(6)在教材选用管理上规范选用程序,除注重要使用教育部规划教材、国家级重点教材、省部级优秀教材外,还要注重教材的时效性,两者缺一不可。同时注重加强自身的专业教材的建设,深化教材工作改革,组成教学团队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符合专业需要、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培养模式的专业特色教材。

四、结束语

由于每个学校各自的专业背景不同,学生来源不同,办学定位和层次不同,各自面临的问题和改革思路也是不同的。近年来的不断扩招,办学规模急剧扩张、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滑,加上共同面临的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等,产生的许多问题是有其共同性的。反思和解决我们当前工业设计教学中的问题,对学科的健康和长远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上面结合工业设计办学情况,仅仅从具体的教学及其管理两个方面,对当前工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同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提出了初步改进的思路。总的来讲,只有强化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结合与各自专业人才培养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特点,形成有效的校、企、社会联合办学机制,建立与学生特点、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模式,才能有效解决当前工业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根.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当前产生的问题的根源及对策[EB/OL].http://www.idnovo.com.cn/article/2009/0309/article_54111.html,2009-03-09.

[2]孙正聿.理论及其与实践的辩证关系[EB/OL].http://www.gmw.cn/01gmrb/2009-11/24/content_1012113.htm,2009-11-24.

[3]汤志坚.以能力为核心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增刊).

[4]王新宇.工业设计教学中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09(20).

[5]张国辉.工业工程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4).

作者:汤志坚 吴爱菊

四位一体工业工程论文 篇2:

基于成果导向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

摘要:针对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软件技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成果导向教育视域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训练课纵向打通,加强课程间和课程内的关联性,将分散的知识体系进行高效融合。整合课堂、工作室、网络教育和企业实践共同构建“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融合,真正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与此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技能比赛和职业资格考试,探索以赛促学、以证代考的模式。从2018届毕业生调查反馈分析来看,教育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OBE成果导向;  能力驱动; 案例教学; 软件技术人才

一、引言

为了更好地适应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建设,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如何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挑战[1]。这就需要从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开始,不断引入如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悉尼协议、华盛顿协议等教育理念[2],其中基于OBE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有多年的理论与实践,已经被证明是培养工科人才中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3]。2008年,我国试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等人才培养标准,正是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导向的标准体系[4]。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当中,从汕头大学引入CDIO开始,不断涌现出尝试新工科、新模式的教育探索,工科教育开始与国际接轨,改变以往的以知识为导向、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模式[5]。

文章从培养创新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的困境出发[6],探索引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具有真实企业软件工程项目经验,能掌握从项目需求、总体设计、模块分解、编码实现、项目测试到项目管理全栈式的高技能人才。构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实践课和技术技能训练课程等完备的课程体系,以学生学习成果导向和真实软件工程项目案例为驱动,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改革。

二、软件技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软件技术是典型的工科类专业,着重于强调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动手编程能力的培养。以我院软件技术为例,以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为目标,基于学习成果导向,重在培养具有软件工程思想,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从前端设计、后端开发到项目测试及管理的全栈软件工程师。与之对应的学习成果为:具备扎实的软件技术基础理论和软件工程思想;具有项目需求分析、项目总体规划、模块化分解、编码实现和测试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算法能力,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真实软件工程项目开发经验。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分析认为,当前的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课程体系仍是传统的知识导向模式,这种模式普遍导致课程之间缺乏衔接性,形成知识孤岛[4]。二是课程体系内,课程知识结构没能形成很好的串联,前后关系往往存在割裂。以知识体系展开教材的编排,仍然是国内工科院校教材的主流编排模式,不重视知识点的前后关系和真实项目应用需求的知识结构体系。三是学生缺乏主动性学习动力,应用动手能力差。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体系下,以知识体系为驱动的教学,教学模式单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在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6]。

软件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学生动手编程能力的专业,重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软件工程项目的能力,当前主流的以知识点编排的教材、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软件工程师的市场人才需求。

三、成果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与实施

(一)以成果为导向,建立基于成果导向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目标

结合我院的人才培养的定位,软件技术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为:具备对项目进行需求分析且编写相关技术文档的能力,包括项目可行性分析、测试和验收等报告方案;具备基本的软件测试能力。能对项目进行黑盒测试、白盒测试和灰盒测试,并兼顾功能测试与性能测试;具备数据库系统管理与维护能力及网络操作系统配置与管理能力。对数据库和数据进行常规的增删改查,具有对数据库进行优化、备份和恢复的能力,具有常见Windows 2012和Linux操作系统运行环境配置与管理能力;具备移动终端软件及Web应用软件开发的前端及后端设计开发能力、从事相应软件技术开发与支持的能力;具备Java企业框架开发的能力,以及Web前端开发技术并能完成综合项目开发;具备移动互联网开发的基本能力,并能在Android平台上开发APP。

(二)以成果为导向,以培养能力目标为核心,制定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上,形成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和实践训练课程体系,其中实践训练包括创新创业训练、技术技能训练和实习设计,将培养能力分解在以学习成果、作品为导向的项目课程中,以培养Android开发工程师为例,课程体系设计如表1所示。其中技术技能项目為整周实训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以学生完成相应作品为考核标准。

(三)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倡导真实应用案例为导向的应用模式

以我院软件技术专业中Java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在教学中引入了“B2C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案例,对案例中涉及的知识体系进行合理归纳与总结,最终将项目拆分分解为九个子项目[5]。各个子项目都有清晰可见的学习目标,都是根据真实项目的需求进行设计,在对知识点进行全面覆盖的同时,兼顾各知识和子项目间的顺序性、连续性和可扩展性的有机结合,具体如表2所示。

(四)基于成果导向,以案例教学为驱动对知识体系进行重新设计编排,引入问题探究式教学

在具体的某一案例的实现上,打破传统的以知识结构为主体的展开方式,强调以案例应用为驱动,打破知识的边界,对知识体系进行有效合理的编排和设计。以《Java Web开发技术》中有关JDBC数据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为例,引入“用户注册与登录”典型的案例,该案例主要涉及的知识体系如图1所示。

由图1所示可知,在典型的用户注册与登录案例中,以JDBC为主线,主要涉及HTML表单设计、JQuery验证技术、数据表设计、数据字段规划。tt在数据处理中,主要涉及JDBC数据库技术、数据安全过滤、用户验证算法设计和会话技术,将知识体系通过案例进行有效的串联,达到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的目的。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登录与注册的全过程,学生可以对案例进行模仿再创新,可做出如商品添加的功能。

四、构建“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

(一)课堂教学

软件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必须以真实的企业工程案例为驱动,紧密围绕能力目标,才能真正形成项目经验。课堂是传统的授课为主的环境,在课堂上主要采用启发式、问题发现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以案例驱动开展教学。

(二)工作室项目

工作室是以项目开发为导向的教师工作室,学院成立科研开发中心,引入企业工程师入驻工作室,以真实的企业项目为导向,从项目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总体设计、模块划分、编码实现到测试与维护管理,学生能广泛参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网络教育课程

网络教育则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知识拓展性,特别是网络视频教学和视频直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课堂、微课、慕客等网络资源进行课入的自主学习。

(四)企业顶岗实践

企业实践是每个学生必须要经历的顶岗学习过程。立足于校企合作企业,使学生通过一个月的跟岗实习和半年的顶岗实习,真正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的开发与维护,确实提高学生项目工程能力和项目维护的能力。采用专兼职毕业实习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实习期间有学院专门负责毕业指导的教师和企业制定实习指导兼职导师,通过双导师制的方式指导学生完成毕业实习,提高就业专业技能。

五、搭建职业技能竞赛机制

通过技能比赛,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学院“软件协会”活动和技能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定期举办“新媒体创新设计大赛”“技能竞赛月软件测试大赛”和“泛珠三角中星杯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等赛项,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展现学生的风采,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广东省高职技能大赛、蓝桥杯等大赛,增强自信和竞争意识,形成技能竞赛和教学改革相互促进的模式,通过几届师生的努力,累计获得蓝桥杯国赛二等奖4个、三等奖3个,“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项目省赛 “二等奖”1次、“三等奖”多次,技能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广东省赛“二等奖”1次,技能大赛软件测试大赛广东省赛“三等奖”2次,言若金叶全国大学生软件技能大赛——寻找产品缺陷组获亚军2次。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技术与軟件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程序员》《程序设计师ESJP》和《软件测试工程师(赛宝)》认证,根据考试的分数给予相应的加分激励,促进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与提高,通过IT认证和竞赛[8],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六、学生就业质量跟踪

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各行各业对软件技术人才需求量巨大,为我院信息技术专业群发展提供了好的机遇。2018年我院软件技术专业共有84名毕业生,其中6人升学,78人就业,就业率为100%。经过两年的教改实践,通过回收的调查问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我院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从图2就业行业分布图可以看出,从2018届毕业生从事行业分布广泛,其中65%以上的学生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等行业工作,16%的学生在制造业行业工作,其它行业占19%;从图3学生就业岗位统计图可以看出,81%学生从事的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在的基层服务、销售及管理行政岗位;从图4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分析中可以看出,2018届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从事与专业对口率完全对和比较对分别占40%和29%,仍有12%的学生从事与专业完全不相关的工作,这说明了就业市场在软件技术方面的人才相对充足,部分学生对自身掌握的职业技能在专业岗位就业方面没有足够的信心,就业存在一定的压力,学生需要掌握比较高的技能才能更好地在对口专业的岗位就业。

从行业分布、就业岗位和专业对口率分布可以看出,教育改革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仍需要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引导做好职业规划,培养学生的专业和职业认同度。

(二)就业薪酬待遇分析

回收调查问卷时间为2018年5月1日至8月31日,因此,部分学生在反馈统计数据时,还没有正式转正,在薪酬填报上往往填报的是实习待遇而不是转正后的待遇,与此同时,学生填报薪酬时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如仅以扣除五险一金和个人所得税后实发工资来填报薪酬,这就一定程度上造成实习薪酬数据偏低的现象。

从图5工作满意度调查情况来看,2018届毕业生普遍感觉满意、很满意和基本满意,满意和很满意分别占比33%和29%,仅有5%的学生对当前的工作满意度表示不满意,想调换;从图6薪酬分布统计图可以看出,毕业生实习就业待遇在3500元以上的占比达46%,在5000元以上的12人,占比15.4%,仍有35%左右的学生实习就业薪酬低于3500元;从图7实习工资待遇评价图中可知,对实习工资待遇基本满意以上达到83%,仍有17%的同学对待遇不满意,没有达到自我预期。

从学生工作满意度、实习薪酬分布和实习待遇评价来看,达到预期的就业实习目标,还需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准定位、认清职业发展空间和提升技能水平。

(三)毕业生教学反馈分析

图8毕业生对总体教学满意度调查,认为很满意和满意的占比达71%,绝大部分学生对我院的总体教学情况表示满意,仅5%的学生认为不满意,说明教学改革赢得了95%学生的认可;从图9课程设置满意度来看,对课程设置认为非常合理和合理的占比达69%,认为不合理的仅占2%,较往届有明显的提升,达到预期的教学改革目标。

(四)用人单位反馈情况分析

在回收的68份企业调查问卷中,在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方面,表示很满意和满意的分别达到54.8%和35.5%;在专业技能和工作态度满意度方面,表示能服从单位工作安排,积极主动,不怕吃苦的占93.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技能方面的评价方面如图10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毕业生的文字表达水平、外语水平和综合知识水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用人单位中对外语水平认为一般的占到11人次,需要加强学生英文水平能力的培养。

七、结语

针对新时代、新工科教育的发展趋势,提出以OBE成果导向为指导,从人才培养、課程设计和教学设计出发,进行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结果表明:成果导向的教育模式,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训练课从纵向打通,加强了课程间和课程内的关联性;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以企业真实案例为串联,将分散的知识体系进行高效融合,真正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的目的。整合课堂、工作室、网络教育和企业实践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确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软件工程问题的能力与水平。通过广泛的技能比赛和职业资格考试,以赛促学、探索以证代考,取得了良好的引导效果。从2018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及反馈来看,教学改革的效果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志义,朱泓,刘志军,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29-34.

[2] 丁晓红, 李郝林,钱炜.基于成果导向的机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19-122.

[3] 曹凤萍,赵长利,王刚.基于成果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7,(4):74-76.

[4] 张爽,张其久.基于OBE成果导向的机械类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风, 2018,(7).

[5]  刘倍雄,曾德生,肖巧玲,等.高职院校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育案例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9).

[6]  姚江云.基于成果导向(OBE)理念的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大众科技, 2017,19(8):128-129.

[7]  姚年春,徐敏.基于OBE理念的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通讯, 2018,(2).

[8]  续钊.高职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河北职业教育,2018,2(5):29-31.

作者:刘倍雄 肖巧玲 肖新凤 曾德生

四位一体工业工程论文 篇3:

深化社会实践育人成效的探索与创新

摘 要:社会实践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实践基地建设是深化实践育人实效的重要载体。通过分析社会实践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发挥培养创新能力、全球胜任力、社会责任感的多重育人功能,随后介绍了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经过三十余年探索形成的“走向海外、走向国家大工程、走向创新创业制高点、走向前沿交叉学科和地方特色产业、走向基层”的“五个走向”基地布局及其育人成效。实践证明:“五个走向”基地建设对发挥社会实践育人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我国高校深化社会实践育人实效,广育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各类人才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社会实践;“五个走向”基地建设;研究生培养

社会实践基地作为发挥实践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推进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化、规范化、项目化、课程化,深化实践育人实效的重要保障。清华大学有着悠久的社会实践传统,早在1987年就将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程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自1990年开始,先后与一批省市党委政府部门、大型国有企业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截至2018年6月,清华大学共建立并运行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180家,其中校级基地60家,院系级基地107家,海外实践基地13家。实践表明:基地建设与实践育人密不可分,立足新时代实践育人功能,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社会实践基地,是深化实践育人实效的必然要求。

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清华大学围绕“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宗旨,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教育理念,逐步建立起以博士生社会实践为必修环节、以就业实践为职业生涯指引、以博士生实践服务团为服务品牌、以短期掛职为公共管理见习载体的“四位一体”的研究生社会实践体系。走进新时代,引领新实践。社会实践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着重发挥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全球胜任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多重育人功能。

1. 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从思想的变化到信仰与观念的确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过程。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课堂,通过社会实践,研究生亲身接触到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成果,切实体会到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强烈需求,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有利于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认同和自觉追求。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功能,就是要引领青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生动实践中坚定信仰,砥砺品格,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培养具有开阔思维的创新型人才。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与体现鲜明创新特色、依托于高新技术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实现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统一,打造出整合理论与实践、沟通课内与课外、联结学习与应用、贯通学术培养与认知发展、将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与全面素质的提升有机融合的新范式,为培养具有开阔思维的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重要平台。通过社会实践,研究生能够经历独立分析问题、制定方案、不断优化、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训练,有效地锻炼了其对专业知识的创新运用能力。

3.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化人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如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中国方案,如何能够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青年广泛参与其中。通过社会实践走向海外,研究生与当地员工和居民进行科技、文化和生活等方面的广泛交流与碰撞,有助于在深度考察、密切交流中提升开放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破除多元文化障碍,提升跨文化沟通与协作能力,有助于在参与项目建设过程中提升“四个自信”,形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德责任感。

4.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奉献型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需要广大青年踊跃参与,挥洒青春汗水,贡献青春力量。通过社会实践,研究生能够直面社会问题,参与解决问题,不仅发挥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作用,更在其中锤炼自己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并引领其就业、择业走向重点地区、重点行业,为国家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五个走向”基地的理念与建设

为深入发挥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功能,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全球胜任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人才,清华大学于2017年3月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清华大学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的管理办法》,立足“走向海外、走向国家大工程、走向基层、走向创新创业制高点、走向地方特色产业和交叉学科前沿”的“五个走向”理念,实行严格的“准入—过程管理—考核评优—退出”机制。通过持续推进基地转型升级,提高基地建设质量,将基地布局与社会实践多重育人功能更紧密地结合。

1.走向海外。清华大学于2016年启动研究生海外实践,并与中国路桥集团合作共建首个海外实践基地;2017年,与中冶集团、中土集团、四达时代等6家企业合作共建博士生海外实践基地;2018年,进一步与中国电建、中建一局、中国机械设备等大型中资企业合作共建海外实践基地,基地数量达到13家,实践地点拓展到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的17个“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研究生走向海外重点项目,与企业员工同吃、同住、同劳动,有利于在跨文化创新协作中培养全球胜任力,在深度体验国家发展异同中坚定“四个自信”。

2.走向国家大工程。国家大工程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对于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具有深远意义。清华大学着力拓展“国家大工程”基地布局,先后建设三峡集团基地,组织研究生前往乌东德、白鹤滩等世界级巨型水电站开展实践;青海大学基地,组织研究生参与“天河工程”等重大课题;商飞集团组织研究生参与C919、CR929等大型客机的研发;贵州省贵阳市基地,组织研究生参与FAST“天眼工程”项目。研究生走向国家大工程,有利于在开拓视野时培育创新思维,在攻坚克难中树立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与担当。

3.走向创新创业制高点。清华大学着力围绕“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面向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力、符合学校就业重点引导方向的企业、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创新标杆基地。计算机系与百度、腾讯、搜狗等共建实践基地,组织研究生参与“互联网+”、无人驾驶等前沿科技项目;电子工程系与科大讯飞等共建实践基地,组织研究生参与人工智能、5G科技尖端计划;工业工程系、航天航空学院与航天科工等大型央企共建实践基地,组织研究生参与高精尖军工课题。研究生走向创新创业制高点,投入攻克“卡脖子”技术,有利于开阔创新视野,砥砺爱国奉献精神。

4.走向前沿交叉学科和地方特色产业。发挥高校科研特色与优势,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清华大学着力推动实践基地紧扣区域需求,提出一批立足学科交叉前沿、有地方特色的好项目。安徽宣城基地依托当地特色宣纸产业,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河北石家庄基地依托当地特色的乳制品产业,捍卫提升国产乳品质量;辽宁盘锦基地依托当地特色石油产业,推进石油工业绿色发展。研究生走向前沿交叉学科和地方特色产业,扎根中国大地作贡献,有利于结合自身专业优势服务地方企业发展,推动产业创新升级。

5.走向基层。走向基层一线,直面基层百姓的生活现状和民生诉求,是开展好基层工作的前提。清华大学于2003年启动短期挂职,目前共在广西、新疆、湖南、福建、宁夏、河南、陕西、浙江等地设立17个短期挂职基地。通过组织在校研究生骨干利用暑期赴地方党政机关短期挂任县长助理、县局副局长等职务,对有志于从事基层工作的研究生进行实际锻炼。研究生走向基层一线,直观了解地方政治生态,有利于引导研究生识民情、接地气,深化对于当代中国国情的认识,在有效引导的基础上坚定毕业后到基层建功立业、奉献担当的勇气与信心。

社会实践的典型成效

1.夯实党建,在服务社会中坚定理想信念。研究生走向海外、走向国家大工程、走向创新创业制高点、走向前沿交叉学科和地方特色产业、走向基层,利用为期六周的暑期实践,用脚踏实地的调研考察,放眼社会现实、体察民生民情、触摸祖国乃至世界蓬勃发展的脉搏,在实现中国梦的具体实践中深受思想政治教育。2018年,99个必修实践支队设立了临时党支部,覆盖了90%以上的党员,实现了社会实践过程中党建工作不断线。各临时党支部依托实践基地特色资源,组织了红色教育基地走访、 “1+1”校地党支部共建、特色民主生活会、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宣讲、励志讲座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党建活动300余次,服务各类群体10,000余人次,有效地引导广大研究生缅怀历史、坚定信仰、感受使命、立志报国。

2. 融合创新,把科研做在祖国大地上。通过社会实践,研究生将自身专业优势与基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践密切结合。自1987年以來,累计约5万名研究生,在上万个单位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和文化服务工作,解决技术难题超过3万个,面向地方开展各类技术培训超过4,800次,面向地方各单位开展巡回报告超过500场。“学术新秀”唐城,在天津滨海新区基地实践,完成了3个核心技术和产品的设计,并申请6项专利。学校化学工程系博士靖宇两次赴佛山市实践,帮助企业将产品纯度由90%提高到99.88%,并实现大规模稳定生产,创造年产值约2,000万元。学校机械系博士杨忠良,助力黄石市中心医院通过HIMSS 7级评审,在Scientific Reports 发表论文一篇,申请了专利1项,现在正在联合申报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3.深耕海外,在“一带一路”倡议中贡献“中国力量”。三年来,近百名研究生走向海外“一带一路”倡议前线,围绕文莱跨海大桥、亚吉铁路、圣埃伦娜水利工程项目等重点工程和项目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积极贡献青春力量。2017年,学校水利系博士生孙洪昕奔赴肯尼亚,通过多次走访调研,为实践基地留下近五万字的《肯尼亚劳务管理研究报告》和《中国武夷企业社会责任指南》,解决了6个技术难题,完成了4万字海外标准的翻译工作。研究生在海外参与全球发展中所贡献出的“中国力量”,得到发改委、国资委、外交部等相关部门关注,新华社、人民网等媒体纷纷报道。海外实践故事的广泛辐射,不仅帮助中资企业树立了良好形象,而且还体现了研究生自身的勇气智慧,对广大青年起到了引领作用。

4.体验基层,在艰难复杂环境中磨砺成长。多年来,千余名研究生以“挂职干部”的身份深入到基层县、乡一级政府开展工作,从中提升对社会现状和国情的认识。在浙江金华金东区挂职的微纳电子系博士生宋政,主动要求多下基层,他跑遍了该区近500个行政村中的200多个村庄,从事农村垃圾检查分类工作。在河南洛阳辛店镇挂职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张磊,发挥专业优势,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面向乡镇党员干部数百人开展了六次宣讲。面对洪水来临,在江西九江挂职的软件学院硕士生罗优主动请缨,他白天巡堤,晚上上堤督查,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防汛工作。通过基层工作锤炼品质,砥砺成长,部分研究生还决心扎根基层,在基层的广阔舞台勇担使命、奋力奉献。

本文系清华大学学生工作研究重点项目资助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责任编辑:翟 迪]

作者:钱婷 刘鑫鑫 王竟达 王腾飞

上一篇:民族声乐教育教学论文下一篇:物资采购课程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