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救援医学论文

2022-04-15

在阿尔及利亚地震救援行动中,第一次参加国际救援行动的中国国际救援队依靠先进的科技水平,成功搜救幸存者一名,挖出遇难者四名。是继法国救援队之后,在震区第二支成功搜索到幸存者的队伍。印尼海啸救援过程中,面对一名黝黑肤色患者的静脉注射,多支国际救援队一筹莫展。而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女医疗队员却临危不乱,一针见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震救援医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震救援医学论文 篇1:

多元化救援技术在地震救援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运用于地震救援工作中,大大提升了地震救援工作效率,为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本文简要阐述了传统地震救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多元化救援技术,对多元化救援技术在地震救援中的应用路径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多元化救援技术;地震救援;应用路径

地震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其具有突发性、破坏性特征;一般情况下,强烈的地震会引发地面断裂,导致地表建筑物变形、坍塌,且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的情况,一些地震灾害还伴有多次余震,不仅危害当地普通居民的生命安全,更会阻碍地震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如今,人们将多种先进科学技术引进地震救援工作中,形成多元化救援技术,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5G通信技术的优势,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一  传统地震救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地震救援工作中,存在较多的地震救援工作问题,具体如下:

第一,工作人员对地震救援应急机制认知不足。一些地区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虽然能够认识到地震救援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应急机制”缺乏认知,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够充分利用应急机制,且应急预案体系缺失,缺乏实际效用。

第二,对地震救援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在实际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些地区的地震救援设备较为陈旧,不能够提高救援工作的效率。因此,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的地震救援设备,从而提高地震救援效率。此外,在实际救援工作中,存在信息流通不畅的问题,各工作小组之间无法实现信息的实时沟通与共享,影响了地震救援的实际效用。

二  多元化救援技术分析

结合上述的“传统地震救援问题”,关于多元化救援技术建设的分析,可以分别从以下五方面入手,以此改善地震救援工作效率。

第一,遥感技术。利用这一技术,可以实现在不同条件下、不同时间段对同一地区的监测,且可以获取遥感图像,快速确定受灾实际位置,明确受灾范围及受灾程度,第一时间传输到有关部门,促使工作人员能够及时获取一手资料,制定应急方案,开展地震救援工作,提高地震救援的精准性与时效性。

第二,生命探测仪。结合上述的地震救援设备老化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积极引进“生命探测仪”,将其运用于地震救援工作中,促使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救援区域内的生命迹象,救出被困在建筑废墟、地下的人们。在实际过程中,这一仪器能够准确探测到500米范围内的生命迹象,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根据幸存者发出的超低频声波进行定位与搜索。

第三,远程医疗设施。考虑到地震救援工作的特殊性,建议引进远程医疗系统,利用远程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及大型医学中心的医疗技术,对经济水平较低、基础条件较差的地震灾区开展远程救援与服务,有效缓解当地有关部门资金不足的问题,提高地震救援工作综合效益。

第四,智能机械人。为了进一步提高地震救援工作效率,建议有关部门将智能机器人纳入多元化救援技术体系中,让机器人参与搜索与救援服务,比如:传递物资、自动探测生命迹象、深入工作人员无法进入的区域与角落等,能够大大提高救援工作效率。

第五,全景窥镜。在实际救援工作中,为了能够准确获得受灾人员的实际情况,获取灾区废墟中的实际情况,建议有关部门引进全景窥镜,针对实际情况制定窥镜的应用方案,将窥镜从缝隙中深入废墟,获取地下结构与情况,从而提高救援的安全性,避免伤害到地下的受灾人员。

三  多元化救援技术在地震救援中的应用路径

(一)强化横向联系,构建地震应急机制

要想充分发挥多元化救援技术的应用优势,建议结合上述的多元化救援技术,构建横向联动模式,制定地震应急机制,从而提高地震应急救援水平。在实际过程中,有关部门要认识到应急机制的重要性,加强对其他部门的联络,构建多部门的协同机制,一旦发生突发地震情况,则及时与其他部门采取联系,在最短的时间内落实各部责任,充分发挥应急机制的有效性,提高地震救灾效率。此外,还要构建完善的地震联动体系,构建区域之间、领域之间的联系,比如:救援领域与医疗领域的联系,明确各自分工,充分和发挥自身功能与价值,以此提高救援有效性,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二)加强信息处置力度,完善地震灾情处理机制

要想充分发挥多元化救援技术的应用优势,建议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处理力度,建立健全地震灾害信息处理机制,从而促使工作人员能够获得及时、准确、有效的灾情信息,获得科学的建议,提高地震救援效率。在实际过程中,建议灵活运用多元化救援技术,联合信息、数据处理系统,在使用遥感技术获得数据之后自动分类,剔除多余信息,开启数据分析,明确地震位置、等级、受灾情况等,且根据系统设置为工作人员提供救援建议,促使工作人员能够更加高效地开展救援工作,提高灾情信息的利用率。此外,要参照《突发事件应对法》《地震应急预案》等文件,制定统一的信息处理机制与要求,进一步规范信息处理与应用路径,提高地震救援整体水平。

(三)引进5G移动通信技术,搭建消防应急通信网络

要想充分发挥多元化救援技术的应用优势,建议把握设备发展趋势,将多元化救援技术与5G通信技术相融合,利用5G通信技术的高速传输功能与强大的覆盖能力,实现地震救援信息的快速、大范围、稳定传输。在此过程中,需要有关部门结合《消防救援队伍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文件内容,根据“5G技术规范”,提出详细的数据标准、采集路径与技术规范,保证各地区技术统一,避免重复建设、“技术留白”等情况,以此提升救援指挥中心的建设水平,搭建融合通信平台,提高各地区联合救援的工作质量。此外,建议有关部门将5G的应用计划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以此保证将5G应急通信网络的建设融入地区城市建设规划的总体规划中,获得其他部门与政府的支持,进一步实现地震救援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四)拓展区域覆盖范围,打造协同消防业务体系

要想充分发挥多元化救援技术的应用优势,要打造协同高效体系,加大地震救援基础设备的建设,充分发挥多元化救援技術优势,拓展救援覆盖区域。在实际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元化救援技术,实现内部数据的实时跟新,外部数据的流通共享,同时引进个人无线通信设备,结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加强有关部门与地区交通部门、医疗卫生部门、社会公益部门之间的练习,形成高效协作保障机制。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地震救援工作中运用多元化救援技术,工作人员要充分发挥多种不同先进技术的应用优势,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应用技术,以此提升救援工作效率。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应分别结合信息处理技术、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构建完善的地震灾情处理机制与应急机制,一旦突发地震灾害,能够及时做出反应,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展开救援工作。

参考文献:

[1]林永明.构建统一多元应急救援体系研究[J].中国应急管理,2019(07):42-43.

[2]宋宫儒.多元化救援技术在地震救援中的应用[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6,4(05):235.

[3]贾群林,贾思萱.地震救援中救援及医疗技术基地化训练的实践与探讨[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3,1(01):7-10.

[4]史培军,张欢.中国应对巨灾的机制——汶川地震的经验[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8(03):96-113,160.

[5]右一村.汶川地震救援的启示:必须建立和健全多元化社会参与机制[J].办公室业务,2008(07):34-35.

作者:王建刚

地震救援医学论文 篇2:

侯世科:解密地震救灾“国家队”

在阿尔及利亚地震救援行动中,第一次参加国际救援行动的中国国际救援队依靠先进的科技水平,成功搜救幸存者一名,挖出遇难者四名。是继法国救援队之后,在震区第二支成功搜索到幸存者的队伍。

印尼海啸救援过程中,面对一名黝黑肤色患者的静脉注射,多支国际救援队一筹莫展。而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女医疗队员却临危不乱,一针见血。

联合国人道主义协调办公室的官员这样评价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国际救援的大舞台上,中国国际救援队已经成为一支宝贵的力量。”

而在国内,同样是这支队伍,以中国国家救援队的身份,驰援在各个急难险重救援的最前列。

5月12日当天18:00,由国家地震局、工兵部队和武警总医院联合组建的国家地震救援队187名队员,携带两台专用救援车、一台指挥车、12条搜救犬和装备器材,在北京南苑机场火速集结。经过紧张装载,晚上8点40分,全体队员乘坐空军两架伊尔-76运输机,赶赴四川灾区,执行紧急救援任务——

“你们放心,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将尽100%的努力……正有一支140人的专业救援队伍马上就到。”自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以来,温总理这句关爱人民的话与被总理寄以厚望的140人专业救援队伍,给绝望中的人们带来了莫大的希望和感动,并长久地停留在无数国人的记忆里。

而这支被寄予厚望的专业救援队中,就有侯世科和他率领的中国国家救援队医疗队。

2008年6月6日,青联刊独家采访了刚从汶川地震救援现场回来的中国国家救援队医疗队队长、武警总医院医务部主任侯世科及其队员。

回来后经常泪流满面

在记者的对面,侯世科戴着付银白色边框的眼镜,瘦弱的身躯,在沙发上坐姿端正。虽然身着武警军服,却文雅十足。“我们这支队伍,对外称中国国际救援队,对内称中国国家救援队,由总理直接指挥。每名队员都通过了国际SOS机构严格的统一培训,获得了国际灾害救援资格证书,曾多次参加过国内、国外重大自然灾害救援,实战经验非常丰富。”

侯世科说:“医疗队的22名队员,主要分成6个小组。现场医疗急救组(需要钻废墟)、医疗巡诊组、卫生防疫组、心里疏导组、队内医疗组(负责整个救援队)、信息情报组,配备最先进的各种便携式野战医疗设备(其他部队不装备)。到达现场,就地展开,就如同一台精密的仪器,准确、及时、到位。一般情况下,容易救援的地方,由兄弟部队开展营救工作。我们这支队伍是冲在最难、最险、最复杂的地方救灾。因此,很多东西不是以数字来衡量的。我们背后印着‘CHINA·救援’的字样,就标明了我们的与众不同。”

“每次救灾,面对灾难造成的惨象,面对遇难的生命,我都会忍不住哀伤,感慨大自然的喜怒无常。每当看到在废墟中抢救出来的鲜活生命,我又会感怀生命的坚强。”侯世科说,在灾区的每个日日夜夜,他没有像普通人那样落泪,因为他是战斗的指挥者。“这一次次的救援就是一场场战斗,我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发出正确的救援指令和部署。但也许是环境的变迁,回到北京,灾区救援的一幕幕就像在放电影,总让我泪流满面。”

侯世科说,自5月31日回来以后,他才有机会看电视,才有时间和空间泪流满面。因为,在现场救灾只有紧张得快要凝固的空气,和与时间赛跑的紧急救援。“时间就是生命,我们去的地方都是救援工作最艰难的地方。那时,没有人来得及悲伤、来得及感动、来得及震撼,所有的一切都是以在第一时间抢救生命为宗旨。反而是在回来后,看电视、报纸上的消息,再回忆起经历的点点滴滴……”

尽管他一直在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此时也禁不住有些黯然。侯世科不愿意再去回忆在地震现场经历的一切,同胞的苦难就是他的苦难。

据其他队员介绍,他们很多人现在坐车时,还以为余震来了。回到北京后,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只休息了一天,而侯世科主任不仅没有休息,反而不顾劳顿主动连续加班,处理因去前线而搁置下来的工作。

9小时到达都江堰

“妈妈,你别走,我需要你。”病中的孩子哭泣着。

“宝贝,妈妈是军人,有任务啊,前线有更多的人需要妈妈。”

“妈妈……”母亲撇下嚎啕大哭的孩子,含着泪冲到了紧急集合地点。

这是5月12日下午救援紧急任务下达,武警总医院一名中国国家救援队女队员赶往集合点时的场景。

侯世科说:“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但我们的队员真的太可爱了!武警总医院22名各科医护专家有的是在手术台上做手术,有的在孩子的病榻前……但他们马上以最快速度赶到了集合地点。”

当晚8时许,天已经黑了,武警总医院的队员们已经携带280大类1000多品种的药品、器械、耗材和设备,搭乘专机由北京南苑机场启程。此时,每个人的心情都很复杂。“从接到命令到登机启程,我们没有一个人来得及与家里联系。但这时大家更在为前方的灾民祈祷。”侯世科解释说,让他们出动就说明灾情十分严重。

5月12日深夜,中国国际救援队作为第一支救援力量到达重灾区都江堰市。此时,外面漆黑一片,暴雨如注,而数以万计的同胞正在废墟下等待救援。

侯世科不愿意再去回忆当时的情景,用他的话说,太惨!队员韩承新说:“天很黑,远远地看着楼房倒塌就是一片废墟。但走近一看,心都在颤抖。到处都是小孩子的尸体。有的露出胳膊、有的露出脑袋、有的露出脊背……就像蜡像一样。虽然我们是医生,见惯了生离死别,而且我们参加过多次的国际救援。但是,面对同胞的遗骸,特别是看到小孩子们的尸体,我们的心都在滴血。我记得有个小孩子的头发被雨淋透了,搭在脸上,一点血色也没有……”韩承新咬了咬嘴唇、摆了摆手,示意说不下去了。

科学救援的奇迹

都江堰聚源中学坍塌现场。温家宝总理曾在这里亲手从废墟上捡起遇难学生的书包和鞋子。这里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整个中国的心房。

“救援队面前的三幢楼倒在了一起,很多学生被埋在下面。能救走的,早就救走了,我们是去最难的地点,做最难的救援工作。当时很多巨大的水泥板压在废墟上面,而且暂时形成了一个平衡的局面。如果一不小心牵动一角,就会造成大面积的再次塌陷。因此,救援形势非常紧张。”侯世科介绍说,他们的到来,让周围的学生和家长们看到了希望。一双双充满期待和渴望的眼睛,焦急地注视着这群穿着橙色衣服的人。

侯世科说:“我们用的全是专业设备,整个设备一展开就是一个野战医院。而且普通救援人员用锹和钢钎,我们用的电锯、液压顶等。所以,群众直觉上就认为我们给他们带来了希望。”

在废墟现场,侯世科马上研究地形,部署搜寻工作。经过五个小时的艰难搜寻之后,在一座倒塌的教学楼底,救援队员终于探测到微弱的生命迹象。

“是一个小女孩儿!周围的同学们都已永远地离去,只有她还在顽强地坚持着。经过初步判断,她的肩椎骨折。我马上安排队员进行施救。”侯世科介绍说,这是一整套科学的操作程序,只要发现幸存者,救援队就会像一台精密的仪器及时、准确、科学地运转起来。

一个小时后,终于在废墟中打开了一条通往孩子的逃生通道;

女队员马上匍匐前进,钻进洞里,握着小女孩儿的手进行心理干预。“宝贝,你别怕,阿姨在这里陪着你,你一会儿就可以出来了”;

突然,余震再次发生,很多石头从洞顶滑落,刚打通的逃生通道面临堵塞的危险。“阿姨,你赶紧出去,这里危险!”压在水泥板下面的小女孩儿发出她虚弱的声音……

“别怕,阿姨在这儿陪你!”一位女队员忍不住泪水,哽咽地说完这句话,坚持与女孩儿共渡难关。

四个小时后,救援人员用起重机终于移开了较大的水泥块;

6个小时后,队员们用专业的剪切钳剪断缠绕在孩子身旁的钢筋;

8个小时后,经过所有人的不懈努力,小女孩终于从废墟中被抬了出来。此时,第二组医疗队员马上冲上前去,用早已准备好的氧气瓶,快速、稳定地给小女孩输氧。紧接着用颈托和夹板固定,把骨折的小女孩稳妥地固定在担架上。

孩子脸上的惊恐消失了,看着眼前亲切的叔叔阿姨们,抿嘴一笑。救援人员也都笑了。这幕场景赢得了周围灾民的一片掌声。

5月21日,北川。距离地震发生已经过了164个小时。

救援黄金期早已过去,但没有一人想到过放弃。在每个救援队员的心里,都牢牢地记着总理那句话:“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100%的努力!”

“我们是受过专业训练的队伍,我们的责任就是救援。如果你在现场,也会马上融入到我们那种紧张的救援工作当中。当然,我们期待着每一次奇迹的出现。”侯世科说,此时寻找幸存者的难度就加大了。

这片废墟的楼房主体已经倒塌,只剩破损的楼梯还孑然矗立。这里已经被多支搜救部队进行过多次拉网式的搜寻,没有发现幸存者。但侯世科还是抱着一线希望继续搜寻。他拿着搜救仪,在附近勘探。走至一个废墟上的洞口,他跳下去,又过了一个拐角,他突然发现一只脚。上前碰了碰,还能动。

“还有人活着?”侯世科心里一阵狂喜。事后,他解释说,这栋楼房是往前倒的,而前面以前是条小河沟,具备生存条件,所以他坚决不放弃寻找。

果然,经过仔细查看,救援人员发现废墟下面压着的幸存者是名61岁的女性,叫李英翠。她全身被压,早已筋疲力尽,气息微弱。而周围残破的建筑挤挨着,随时有塌方的可能。救援的活动空间很小。

侯世科立刻安排队员进去输液。“先保住生命,救援再一步步开展。”此时,中央电视台正现场直播对李英翠的营救工作。作为营救现场的指挥,侯世科压力很大。“幸存者的生存环境很恶劣,已经这么长时间过去了,如果我们救援失败,我相信亿万国人会理解我们,但我不会原谅自己。另外,我要考虑防止二次伤害,所以每一步的营救工作都是十分仔细和周密。”

然而,仅仅用了一个小时,被困废墟下164个小时的李英翠就被顺利救出!生命的奇迹就这样被创造了。现场一片欢呼,电视机前更是一片雀跃。

“其实,奇迹这个词是大家或者是媒体用法。对于我们来讲,能救出幸存者,这比什么都重要。”侯世科说,在现场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救援在紧张地工作。

“我们讲究科学救援。首要搜寻,再找出逃生通道。至于病人的腿断了怎么办,病人的点滴怎么打,这由最专业的医生护士负责,在这方面他们比我强。我要考虑全局,哪儿有生命的迹象、哪儿可能会塌、哪儿可以进去、下一步的工作部署……” 侯世科说,既然党和国家交付他们这样的任务,他们就要承担这样的责任。

灾区感动的事太多

到达灾区的前三天,条件非常艰苦。由于交通中断,救援物资不能及时送达。侯世科必须统筹所有队员在此期间的吃喝住行,确保队员的身体能够承担繁重的救援任务。

“不夸张地说,我们每一个队员都是‘国宝’。但没有一个人因为补给跟不上而叫苦。大家都是单兵作战食品配给,只有当天上废墟上的救援队员,才能得到一块压缩饼干和一瓶矿泉水。然而,就是这么一块压缩饼干,那些上前线的队员却都不舍得拆开,往往是原封不动地、带着自己的体温留给了下一名救援者。”侯世科说,战友之情难以言表。

“一名叫杨轶的队员,怀揣着其他队员省下来的压缩饼干上厕所(随便找个地方)。一不小心,饼干掉进了大便里。堂堂七尺男儿顿时泪流满面。他觉得很对不起战友。起先,他执意要去捡起来。后来,在战友们的强拉硬拽下,他才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侯世科眼噙泪花说,在救援现场他们没有上下级之分,只有战友之情。

据队员张雪梅介绍,作为师级干部的侯世科从来都是以身作则。“由于水源紧缺,到达灾区的第四天,我们才第一次洗了头。为了节约用水,侯世科是用我们洗头水洗脸的。在前线的头几天,他和队员们一样,每天吃压缩饼干,坚持把水让给上废墟的队员喝,实在累极了就在装满设备的大卡车车厢里坐着休息一会儿。”

侯世科对此不以为然。“我们去的地方就是最艰难、最危险的地方,平时我们也这么训练,而且大家都是参加过多次国际重大救灾活动的。大家都明白,这很正常。所以,我认为这也没有什么可以说的。我们是受过特殊训练的专业人员,在常人眼里非常感动的故事,我们认为很正常。但,这次确实有两件事让我感动异常。”

原来,在聚源中学的援救现场,为了保证救援正常有序地开展,救援队采用轮休制。更何况现场的条件,也不允许所有人都钻到废墟里去救援。但,有少数群众不了解情况。他们看到有些战士在休息,就控制不住情绪,拿起板砖冲过警戒线打了战士。

“我们的战士和队员真实太可爱了!我只能用这样的词来形容。当时现场很混乱,队员们第一时间冲到设备旁保护昂贵的精密设备。而被打的战士,忍着疼痛,默默地站着。”侯世科说,他很能理解那几个情绪失控的群众。“后来,有很多群众自发地上前谴责那几个情绪失控的群众,帮助我们清理现场。这样的局面,是我没有想到的。”

让侯世科念念不忘的还有一件雨衣。在都江堰的一次救援时正值深夜,温差较大且大雨倾盆。队员们全都淋湿了,体力消耗很快,救援队员急需雨衣来保障救援工作正常开展。而雨衣当时只装备了一小部分,不能保证正常供给。此时,商户早已关门,很多人去向不明,就是有钱也临时买不到这么多雨衣。

正在这时,有两位附近的灾民听说了此事后,二话不说转身就走了。不大一会,他们就抱着成捆的雨衣直接找到侯世科,请求无偿献给队员后,便匆匆离去。

“我当时心头一热,鼻子直发酸。说实话,这是我在灾区惟一想哭的时候。感谢灾区的人民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在我们淋雨时,他们无私地送来几十套雨衣。感谢我的战友们,在艰苦的环境和强大的压力下,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真是平时工作20年,不如出去救灾一天啊!” 侯世科说到现在他还在寻找那两位同志,想当面表达感激之情。

在侯世科等人的带领下,中国国家救援队在17天里,转战都江堰、汉旺、汶川、北川绵阳五个重灾区,共救出了危境中的伤员49名,清理遇难者遗体1080具,救护灾民2105个,爬废墟钻地洞更是高达160余次。

当谈及其它国家救援队对我国地震灾区的支援时,侯世科说:“首先我要感谢这些外国同行,他们在危难时刻,能够不惧危险,解救我同胞。在这里,我想通过《中华儿女·青联刊》对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另外,我认为虽然中国的应急救援工作开展时间不长,但起点高,效率高。我们已经是一支一流的国际救援队。”

侯世科说:“我们总结了这几次的国际、国内应急救灾的经验,出版的《灾害救援医学》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现在应急救援已经提到国家层面,这是我国在救援观念方面的重大转变。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我们看到各省市都有救援队伍在现场救灾,但大部分还是以消防官兵为主。我想必须尽快制定相关规定,保证具有专业医务资质的人员进入救援队。毕竟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我们这22个人的医疗队力量还很薄弱。”

记者再次打量眼前的这几位救援队员,他们有的留着时尚的发型,有的随意地穿着件T恤衫。他们和普通年青人一样喜欢旅游、喜欢购物。走在大街上,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些人就是冲锋陷阵在废墟上的勇士。侯世科说:“他们至少都是硕士研究生毕业。有些朋友问他们钻废墟时真的没有害怕吗?你知道他们怎么回答。他们说,废话,能不害怕么!但是,只要在现场,你也会毫不犹豫地钻进去。”

作者:李 俊 梁 伟

地震救援医学论文 篇3:

刘东兴 急诊室里“最可亲的医生”

他将每一个病人都当自己的亲人,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16年间投诉率为零

“做好人,尽好责,医好病,救好人”这是山东省立医院急救中心主任刘东兴常说的话,他本人也的确是这样做的。

众所周知,急救中心作为综合医院临床工作的阵地最前沿,收治的病人往往病种繁多,病情凶险,发展迅速,有时为了抢救一个危重病人甚至需要医生连续工作24小时以上。而刘东兴恰恰将急诊医学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16年来一直致力于心肺脑复苏、呼吸衰竭、休克等危重病的治疗,挽救了众多危急重症病人,并身体力行,积极参加汶川地震救援、枣庄煤炭矿难等应急救援。

他将每一个病人都当自己的亲人,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16年间投诉率为零,被病人亲切地称为“最可亲的医生”。

16年坚守在急诊第一线

刘东兴于1972年生于山东聊城的一个小村庄,从小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他有一个简单而朴素的梦想,那就是好好学习考出去。而作为父母,他们希望从小有哮喘病的儿子将来能学医,用父母的话讲“最起码可以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1990年,他如愿考入山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本硕连读专业。“当时本硕连读的专业非常少,山东医科大学在当年是第三次招收本硕连读,在全国只招了30名,而当年我们中学全校只有两名学生考进本科院校。”

刚进校的前两年,刘东兴所在的本硕连读班学生都在山东大学学习基础课,“山东大学的学习氛围是开放的,学生思维是活跃的。而当我们两年后回到山东医科大学学习时,很明显地感觉到这两所学校的学风有很多不同之处,山东医科大的学生都很刻苦,学习扎实。所以,我们班级的学生可以说综合了这两所学校的特点,在毕业前的实习中非常受欢迎。”

谈及自己为什么没有选择人人向往的大外科,而是选择了内科,刘东兴说这源于一次偶然,“在当学生期间,有一次在宿舍里和同学做游戏,我突然发现自己的手有时候会抖,我当时就想肯定学不了外科了。但是,当我走上工作岗位后,我才发觉其实每一个人在高度紧张的时候都会手抖,这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当外科医生。”

七年后,取得硕士学位的刘东兴被分配在山东省立医院急诊科,十六年间,他始终坚守在急诊第一线。

“有时赶上患病高发期,我们一天忙得连口水都喝不上,就连上厕所都要挤时间,跑着去跑着回。有的患者明明人就在其他医院门口,却打120电话来省立医院看病。”刘东兴称这十六年来,忙,是他的工作常态。

“在急诊科,有一条原则是先救命后治病。不是谁先来谁先看,而是谁的病重谁先看,但是患者往往不理解,所以我要求我们的医护人员一定要有像空姐一样的服务态度。”刘东兴说,作为急诊医生,得有一项基本的技能,那就是能迅速判断患者的生命走向,通俗地讲就是死活,然后才能采取恰当的方式来急救,之后再转送给相应的科室做进一步治疗。

在很多人看来,急诊科医生应该是“全科医生”,什么病都会看一点。而刘东兴坦陈,“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急诊医生不同于全科医生,不仅要掌握常见病,而是要求更高,在和普通科室医生不同的是,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必须具备抢救技能。全科所有医护人员都需具备每一个专业领域应该仅次于这个专业专科医生的最高水平,能处理各个专业危重症患者。最娴熟的急救技能,分秒必争,挽救患者的生命。”

当医生难,当急诊医生更难。刘东兴坦陈,之所以16年一直坚守在急诊科,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急诊科的壮大贡献力量,“做好人,尽好责,医好病,救好人,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应急救援守护生命防线

作为急诊医生,医疗技术一定要过硬,因为在急诊科,时间就是生命。16年来,刘东兴一直致力于心肺脑复苏、呼吸衰竭、休克等危重病的治疗,挽救了众多危急重症病人。同时,作为急诊医生,他积极参加汶川地震救援、枣庄煤炭矿难等应急救援,他说这是一名医生的责任与担当。

2008年汶川地震后,2002年即加入国家应急队的刘东兴,立即参加了山东省首批抗震救灾医疗队,在震后24小时内赶到灾区。“汶川地震的第二天早上7点半左右,我正送孩子去幼儿园,突然接到电话,命令我8点半之前必须赶到机场,前去地震灾区救援。”时间紧急,刻不容缓。刘东兴告诉刚刚6岁的孩子就站在马路边别动,等待妈妈来。

“然而,我那天怎么也打不着车,后来,我情急之下找十字路口的交警,向他说明了我的身份,说我要去地震灾区救援,没想到,他二话没说就帮我拦下了一辆出租车。”刘东兴感动地讲述着。

5月13日下午1时许,医疗队抵达成都机场。“已达成都机场,小雨。来时匆忙,我欠你和孩子一个拥抱,但是灾区人民更需要我。我们早到1分钟,就多挽救1个宝贵的生命。别担心,我一定安全回来。为灾区人民祝福吧,愿他们早日重建家园。东兴。”这是刘东兴给妻子的短信。虽仅有寥寥几句,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他对家人、对灾区人民的爱。

“刚到灾区时,物资还没有到,我们就在车里吃凉水泡方便面。”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困难摆在面前,却阻挡不了刘东兴作为医生的一颗博爱的心。

5月15日,在都江堰,一位学校老师因为用自己的身体做支撑,保护了身底下的两名学生,而他自己却身负重伤。刘东兴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这位老师被送到救护站临时搭的帐篷时,气息非常微弱,心脏即将停止跳动。“这时,没有这方面经验的医生是不敢给患者插呼吸机的,因为一旦没掌握好分寸,患者将停止呼吸,死亡。当队友找到我时,我没有犹豫,用了几秒钟就插上了呼吸机,最后这位老师得到了成功的急救,并通过直升飞机送往大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这个病例在当时令我们非常振奋。”

在地震灾区,类似的病例每天都有。由于当时通讯不畅,突击小分队无法和外界联系,卫生部曾先后两次通告这支山东省医疗小分队去向不明。刘东兴笑着说:“苦些累些危险些,我们不怕,最难忍受的是信号太差无法和外界联系,我们明明活着,外界却以为我们死了。”刘东兴深有感触地说:“我经历过很多次灾难救援工作,对汶川地震的救援记忆尤其深刻。灾难无情人有情,当灾难来临时,我们每个人心贴心没有距离,也许我们个体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但是我们的力量加起来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打造急救中心里的“宁静”

急诊,突出的是一个“急”字,然而,刘东兴却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环境,“每天,阳光从山东省立医院东院急救中心大厅通透的玻璃洒射进来,显得宁静”。的确,这里虽是医生与死神搏斗最激烈的战斗区域,但是却看不到一丝慌乱。分诊台的值班护士及时将病人引导到相应科室,危重病人一被送达此地,不到一分钟就能被推到正对着大门的抢救室。

“在我们急救中心,地面上画有红黄绿三种线,分区治疗。红区:抢救区或者复苏区;黄区:急救区;绿区:非急救区。我们将患者区别对待,什么情况的患者进入什么区,这就有序多了。”刘东兴介绍道,“全国急诊科没有统一模式,发展起来非常困难。急救中心目前有护士100多名,医生才30来人,人才短缺。这里往往是多科累计,技术要求高,忙,累,医患纠纷多等等,所以难招人。并且,国外都是小门诊、大住院、大急诊;而国内则是大门诊,急诊并不受重视。”

面对众多困难,发展瓶颈,刘东兴大胆创新改革。他要求所有医护人员一定要做好记录工作,“记录非常关键,因为我们是轮流值班制度,如果没有记录,一旦出现错误就容易互相推脱责任,查不清,道不明。”

他还强调,就医流程也一样重要,创造一个好的流程,就解决了很多问题。“我们在一个建筑平面内,实现急诊所有流程,完全以患者为中心,这是国际标准急救中心的要求。全部急诊科室都位于一个平面,患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就诊。”刘东兴说,急诊,越是着急就越要有序。“急救中心不仅横着一个平面,在检查和手术上,竖着也形成一个平面。患者检查,乘坐电梯到二楼影像中心就行,如果需要手术,则直接上三楼手术室。”

在一楼急诊室,地面沿着墙壁边缘、心电监护、除颤仪旁边都标着物品摆放位置。“我们常说,急诊医生和消防官兵一样,越是情况紧急,越要井井有条。重症患者抢救,医生找不到抢救设备,这种事情绝不能发生。”刘东兴说,如果医护人员之间,医患之间都能够做到沟通好,也可以弥补流程的缺陷。

“有一次,我们急救中心收到一名儿童患者,经过急救后,我带他和家长去儿科打点滴。而来我们医院儿科打点滴的患者非常多,我告诉这位家长,平常要排队3个小时才能排到,我会争取在2个小时内给他的孩子打上点滴,结果实际上只排了1个小时就打上了点滴,家长非常满意。这就是事先沟通及时,如果我什么都没说,那么等了1个小时才打上点滴,家长肯定有抱怨。”

除硬件配备上引入高端设备,山东省立医院在急诊队伍的打造上,也是费尽心思。刘东兴提出了“人本团队、责任健康”的理念,并为急救中心制订了“三大纪律”:不准因任何原因与病人争吵,不准因任何借口延误患者的治疗,不准索要和收受任何红包和回扣。

“医生和患者应该是一家人,我们的每一名医护人员都要关心患者,重视患者。”刘东兴说,在护理上引入责任制护理团队,就是要求护士们言行举止都要对得起这个行业赋予的责任。“我们一切工作的核心都是尽最大可能确保病人的安全。”

责任编辑 张惠清

作者:李昂

上一篇:作文乐学教学论文下一篇:移动通信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