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箱养殖技术分析论文

2022-04-16

摘要深水网箱养殖技术目前已成为海产品养殖发展的一种趋势,对养殖海域造成的污染也日益严重,而传统的水质采集受到人工或移动网络覆盖范围的限制。为解决这一问题,该研究介绍了一种基于北斗“短信息”服务的水质环境数据采集、监测系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网箱养殖技术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网箱养殖技术分析论文 篇1:

我国网箱养殖状况探讨

摘要: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淡水网箱迅猛发展,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做出了贡献。然而,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网箱养殖带来的环境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许多地方采取了限制和禁止的措施。本文通过对我国淡水网箱养殖现状的介绍,对网箱对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从网箱养殖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重要手段之一等方面,提出了网箱养殖要走可持续化道路,并给予了四个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网箱养殖;状况;探讨

网箱养殖起源于19世纪末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后传往世界各地。上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了网箱养殖,由于网箱养殖具有投资少、产量高、可机动、见效快等特点,因此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在全国各地的湖泊及水库蓬勃发展。然而近年来,随着网箱养殖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强,网箱养殖带来的水体营养化现象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为此,2014年我们先后到浙江、四川、海南等地开展了淡水网箱养殖状况调研,现结合调研情况对网箱养殖的发展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1.我国淡水网箱养殖现状

为了发展农村多种经营、提高农村经济收入、丰富优质水产品供给。我国的淡水网箱养殖在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起步,当时主要在一些水库、湖泊中利用网箱培育鲢、鳙大规格鱼种。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淡水网箱养殖的方式、种类和产业结构有了新的发展,从主要依靠天然饵料的大网箱粗放式养殖转变为投喂配合饵料的网箱精养,养殖的鱼类品种多达数十种。由于网箱养殖产量和成品化速度远远超过了原始的粗放式养殖和自然放养模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网箱养殖,全国各地的可利用水面被大量网箱占领,也使得网箱养殖对水面的影响凸现出来。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增强,要求对周围水环境加强保护,尤其是对饮用水源地的水质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于是,针对淡水网箱的整顿治理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见表1。

虽然各地禁止和取缔声不止,但2013年我国的淡水网箱养殖面积与2012年相比仍增长了4.64%,养殖产量达到了1388340t,远高于围栏养殖和工厂化养殖。

2.淡水网箱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各地采取禁止和取缔的措施,最主要的原因是网箱养殖对环境产生污染。不可否认,网箱养殖对环境确实存在影响。很多研究结果都表明投饵网箱区的TP、TN-般均高于对照区,透明度和溶氧低于对照区,pH和水温则无明显变化。底泥沉积物显示高硫化物、COD、无机氮和无机磷的高含量特征,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和生物量发生相应的变化。网箱养殖根据投饵情况可粗分为滤食性网箱养殖与给食性网箱养殖2种方式。滤食性网箱养殖主要是利用水域中的浮游生物,通过水流不断交换水体补给饵料,不投喂或少投喂人工饵料的养殖方式,对水体污染小,适合养殖鲢鱼、鳙鱼等。投饵给食性网箱养殖是饲养过程中必须不断投饵的养殖方式,适宜养殖品种多,可获得更高的产量,但是容易增加水体悬浮物和营养盐,降低网箱区和环境水体溶解氧,造成水体环境污染。

网箱养殖对环境污染源主要有残饵、排泄物、化学药品等。

2.1残饵

用网箱养殖给食性鱼类,需要投放大量的人工饵料。由于投饵量过大,超过鱼类摄食量等原因,相当一部分不能被网箱养殖的鱼类所摄食的人工饵料会沉入水底形成残饵。国内外有关文献表明,投喂的饵料只有25%~35%用于增加鱼类体重,65%~75%残留于养殖水域环境中。残饵中通常含有氮、磷和有机物等营养物质,分解时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分解转化为溶解态营养盐,增加水体污染。

2.2排泄物

鱼类摄食饵料,一部分被消化用于增加体重和活动消耗,而另一些未被消化吸收的将以粪便的形式排出,被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又有一部分转化为氨和尿素被排泄出鱼体,二者都溶入养殖水体中。一般认为摄食的饵料中有20%~30%被鱼类以粪便的形式排入水中。大量的氮磷进入水体,促使水体的富营养化。

2.3化学药品

网箱养殖鱼类密度大,一旦发生鱼病,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为了预防鱼病的发生,消除敌害生物,需要向水体直接泼洒漂白粉等各类化学药品(或通过挂袋的方式)和含药品的饵料,当水体的药剂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对水体产生污染,甚至可能会通过食物链的放大作用,危害到整个生态系统。

从网箱养殖对水体的影响来看,残饵和排泄物是主要的污染源,而且未被及时分解的残饵和排泄物沉入水底,在厌氧的作用下,还会发生二次污染。

虽然淡水网箱养殖会对水质造成一定的污染,但与其他污染源相比,对总体环境的影响是较小的。根据国家《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统计水污染情况(见图1),我国水产养殖业对COD的排放量为55.83万t,远远低于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更是远远小于同是农业污染源的畜牧养殖业,如果假设不同水产养殖方式产生COD的总量与产量相关,那么仅占水产养殖产量3%的淡水网箱养殖所产生的COD,还远远地低于垃圾处理厂的渗透水。

3.淡水网箱养殖应得到合理的发展

淡水网箱养殖会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那么网箱养殖该怎么办?我们认为淡水网箱养殖应走基于养殖容量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1网箱养殖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重要手段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人均耕地面积却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鱼类水产品属于优质蛋白源,人均占有量的多少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准的一个重要指标,据估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峰值时,以人均50kg计,还有2000万t水产养殖品的缺口,需要通过发展水产养殖来弥补。淡水网箱养殖是淡水养殖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比之传统池塘养殖,自然放流养殖等方式具有更强的集约化、机械化、经济价值等优势,而且食用口感也较好,因此也将成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方式之一。

3.2网箱养殖带来污染可通过养殖技术和装备的改进大幅度降低

为降低淡水网箱养殖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各地纷纷针对产生污染的残饵、排泄物、化学药品,开展环保养殖技术研究和环保网箱的研制,目前可采用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2.1套养技术套养技术目前广泛地用于各地的网箱养殖,所谓套养技术就是在大网箱内套若干个投饵网箱,在大网箱内养殖鲢、鳙鱼等滤食或刮食性鱼类,用于消耗投饵网箱漂出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有机碎屑,刮食网箱的藻类,从而有效地消化吸收水体中营养物质。实验证明,网养鲤鱼配养鲢鱼后,对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非离子氨、总磷、细菌、叶绿素、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开展网箱套养养殖模式,每生产1kg鱼的用工成本降低了12.3%,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了7.8%左右,饵料系数降低8.6%。这表明这种养殖方式不仅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节省了养殖水体空间,减轻对养殖环境的内源性污染,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效益好。

3.2.2投喂控制

残饵是网箱养殖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一个部分,因此有必要对投喂量进行控制。可采用自动投饵机,根据鱼的种类、数量和规格,进行事先设定,实行少喂、多投、自动的方式,达到定时、定量、定点的要求,从而减少饵料的损失。通过采用自动投饵系统的精准投饵控制,可节省饵料10%~20%,相应减少残饵的产生量。当然,也可以根据鱼类的摄食习性,在网箱内安置食台,将饵料投撒于食台上方,方便鱼类充分摄食,通过人工观察,减少饵料损耗,同时也可定期对食台进行清理,捞去残饵和腐烂物质,从而大大降低了残饵给水体带来的影响。

3.2.3网箱集污装置

网箱集污装置就是在网箱底部安装集粪漏斗和集粪桶,大部分鱼类的排泄物由于重力的原因落入集粪桶,再定期通过泵将粪便抽离水体进行处理。这种装置通过物理收集方法对鱼体排泄物进行收集,可降低网箱养殖产生的污染70%以上,减轻因投饵带来的氮磷对环境影响。经测试与传统未安装集粪系统的网箱相比,鱼体增重多27.0%~32.2%,死亡率低11.4%~25.8%,饵料系数低15.6%~19.9%。

3.2.4可封闭网箱

可封闭型网箱是采用不透水帆布类材料制成可封闭流水式网箱。当密封布袋上防水拉链拉下时,网箱呈流通状态,此时水流能够自由进行水质交换。当密封布袋上防水拉链拉上时,网箱呈封闭状态,能够隔绝网箱与外界水的交换。它的最大优点是当养殖的鱼类已经感染疾病时,可直接将网箱变成密闭的空间,对鱼进行药浴。治疗结束后,将药水直接输送岸上处理,避免污染外界水源。

3.3网箱养殖应在养殖容量的许可下得到合理的开展

网箱养殖可促进经济的发展,千岛湖湖区网箱养殖曾带动相关就业人员2万多人,经济效益巨大。事实上发展不投饵的滤食性网箱养殖也是一种碳汇渔业,养鱼的废物排放量在一定水平时,能够促进水体生物生产力的提高。经研究,千岛湖要想保持好的水质,必须常年保持440万kg以上的鲢鳙鱼资源蕴藏量,才能遏制藻类过度繁殖。而给食网箱对水质虽然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通过改造网箱养殖设施,使用环保网箱养殖,推广环保养殖技术,是可以减少外源污染,甚至可以养水。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网箱外种植水生植物既可进一步减少影响,还可增加附加值,进一步为碳汇做贡献。我们在享受网箱养殖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必须注意把养殖规模控制在养殖容量许可的范围内。近年来,我国水域养殖出现问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规划和控制,养殖户盲目扩大养殖规模,密度过大,使水域容量达到饱和状态,使部分水域局部或全部水体水质变化严重,富营养化速度加快,严重的变为劣质水。安阳市彰武、小南海水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按照最低500:1的自我净化比例,2006年水库网箱养殖面积为9.53km2,已超标,但仍继续发展,到2012年已达到32.5km2,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库水质属于劣V类,最终导致网箱养殖被禁止。

4.对淡水网箱养殖发展建议

我国的网箱养殖要做到绿色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加强管理协作,完善法律建设。目前在淡水养殖环境治理上,涉及了很多部门。如渔业管理部门、环境管理部门等都有一定的职责,由于考虑的角度不一样,难免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因此需要各部门加强沟通和协作,努力寻找经济与环保的平衡点。此外,我国有关水环境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没有直接涉及养殖内容,同样养殖相关法律也基本没有涉及到水环境的,因此也需要对相关法律进行完善。

其次,确定总体规划,加强养殖管理。养殖水域是否规划合理是该水域水产养殖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有关部门应根据水域的具体情况,预先进行规划。要严格按照规划,对网箱的养殖区域、密度等进行控制。规范水面使用证制度,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改“群众渔业”为“商业渔业”,推进养殖实体公司化,以利规范管理。对养殖人员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使水域得到合理利用。

第三,加强减排技术研究,推进环保技术的运用。应加强科研投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广大科研单位开展网箱养殖减排技术的研究,同时加强评价标准的研究,为网箱养殖管理提供依据。要大力推广环保网箱,可将环保网箱与环保养殖技术结合起来,努力降低网箱养殖排入水中的氮、磷含量。据研究在投饵网箱外套1个养殖滤食性鱼类网箱,可提高鱼类负荷量1.6倍,加网箱集污装置则可提高4倍以上。要加强饵料的营养搭配和质量的研究,提高鱼类对饵料的消化利用率,从而减少排泄物和残饵量。

第四,加强水质监测,开展养殖容量的研究。加强对水质量的监测,控制养殖区域和养殖密度,美国、东欧、日本等先进国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对网箱养鱼的水质情况作了较详细的监测。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好各区域的水质监测工作,建立水质监测档案,建立完善的预测预报制度,确实保障养殖生产以及安全水域环境。同时还要开展大水面的养殖容量的研究,养殖容量是网箱养殖发展的重要依据,70年代日本科学家就开始注意到容量对养殖的影响,而我国到90年代才对养殖容量有一定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规定静水域中,饲养给食性鱼类的网箱总面积应小于水域面积的0.25%,也有许多专家建议网箱养殖容量控制在1‰~3‰以内,但由于环境存在差异,具体到某一大水面的库容量还要深入研究。只有了解了,才能既使水面充分发挥养殖功能,又保护水体的其它功能(如旅游、饮用等)能正常地发挥作用。

作者:黄一心 赵平 孟菲良 丁建乐

网箱养殖技术分析论文 篇2:

深水养殖水质数据采集监测系统

摘要深水网箱养殖技术目前已成为海产品养殖发展的一种趋势,对养殖海域造成的污染也日益严重,而传统的水质采集受到人工或移动网络覆盖范围的限制。为解决这一问题,该研究介绍了一种基于北斗“短信息”服务的水质环境数据采集、监测系统。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实时地将不同天气、季节、海况等条件下获取的水质环境数据通过北斗导航系统网络实时发送回数据处理中心,便于对水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及预警。

关键词深水网箱养殖;水质;北斗导航系统;移动通信网络;采集系统

A

Key words Deep sea cage aquaculture; Water quality; BD navigation system;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Acquisition system

深水海域远离海岸且相对开放,水质较好,海水流动性好、自净化能力也较强。国外以挪威为代表的深水网箱养殖取得了巨大成功,相比传统网箱养殖,深水网箱养殖取得更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目前国家和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深水网箱养殖的引进、吸收、开发,先后在山东、浙江、广东、海南等地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使深水网箱养殖技术成为海产品养殖发展的趋势。全面发展深水网箱养殖,是转变渔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提升渔业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是引领渔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是优化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虽然深水海域海水流动性比较好,但仅仅通过海水流动性无法改善深水养殖场区的水质[1]。为了探索深水网箱养殖对养殖海域环境的实际影响,为理论研究和科学养殖提供可靠、有效数据[2-3],笔者介绍了一种基于北斗“短信息”服务的水质采集、监测方法,实时、动态采集水质数据。

1系统构成

传统的数据采集方式主要有2种:一是人工采集;二是基于无线通信网络的方式采集。人工采集方式无法做到全天候、实时采集,而且人力成本也比较高;而无线方式采集又严重受制于移动网络覆盖范围[4-5]。

针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覆盖范围也比较广 [6-8],同时可以提供有效的报文服务,因此设计了一个基于北斗报文信息服务的实时深水养殖水质数据采集系统(图1)。

将深水养殖区多参数水质传感器采集到的海水pH、水温、盐度、溶解氧、氮、磷等水质数据,及时可靠地经由北斗卫星系统传输回数据处理中心,数据处理中心接收数据后,将接收后的数据信息解析后存入水质因子数据库,并进行处理,如果发现超出阈值预警范围或系统设置要求,再次将数据信息及预警信息通过移动通信网发送到相关管理人员的手机。相关管理人员根据当前水质情况,可以经由移动通信网络或互联网及时将相关指令传回数据处理中心,如提高水质采集频率、修改水质预警阈值范围等,数据处理中心在接收用户指令后,通过北斗导航系统,将相关指令送达深水养殖中心站,中心站立即执行相关指令修改或查询。

1.1北斗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BDS),是继美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有短报文通信能力[9]。

1.2北斗“短信息”服务

北斗星通公司的北斗定位通信终端模块指令根据不同的功能分为6类,分别为状态类指令、定位类指令、通信类指令、查询类指令、授时类指令和GPS类指令。通信内容以指令的方式表示,指令内容用ASCⅡ码编码,信息以字符串形式进行传输。基于此,设计了一种北斗导航系统的北斗“短信息”服务,用于传输数据信息和指令信息。

1.3采集系统

深水养殖中心环境采集系统如图2所示。数据采集端的核心控制采用nRF24le1模块,利用模块上的集成单片机作为主控制芯片,模块上的集成无线芯片进行短距离的无线数据传输,采用防水封装的多参数水质传感器进行水质参数数据采集。系统的供电主要采用大容量的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进行供电。

中心站和各分站之间采用查询响应模式,中心站为主模块,各分站为从模块,各从模块响应主模块指令操作。其中从模块主要用于定时发送多参数水质传感器采集到的水质数据和响应主模块的各种指令请求,如查询指令、设置指令等,主模块将各从模块采集到的水质数据按一定格式编码并经由北斗导航卫星网络发往地面数据处理中心。

1.4数据接收中心

数据中心对接收到的水质数据信息进行解析处理,存入水质因子数据库,并实时形成各种水质数据曲线,当某项水质数据超过预设的阈值,数据中心系统将通过短信网关给相关管理人员发送预警信息。相关管理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使用自己的手机或互联网查询水质信息,或给数据处理中心系统发送相关指令信息,如提高采样频率、查询当前监测数据等,数据处理中心接收到相关指令信息后,使用北斗发送阵列将相关指令实时反馈给水质环境采集子系统的中心站进行响应处理。

2采集系统

2.1北斗接口模块主控端与北斗定位通信模块连接如图3所示。

BDGMF06型数据传输终端主要是针对远程数据采集自动传输领域设计的一款北斗终端产品。它采用的是标准的RS232接口,参数如下:

①传输速率:119 200 bps。

②传输格式:1 bit开始位,8 bit数据位,1 bit停止位。

2.2软件处理流程

该系统由分站模块和中心站模块两部分组成,2个模块之间采用无线通信模块进行组网通信。其中分站模块,主要用于响应中心站指令请求,进行水质数据采集工作,同时将采集到的数据经由三无线通信模块发送回中心站。中心站模块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

(1)中心站定时器计时到时,各分站下发定时采集指令,各分站实时采集水质数据,并将采集到的数据反馈给中心站,中心站选择短信息或北斗将各分站采集的水质数据信息传送到地面数据中心。

(2)中心站接收到地面数据中心实时采集指令后,给各分站下发实时采集指令,分站接收指令后,采集水质数据,并将采集到的数据反馈给中心站,中心站选择短信息或北斗将各分站采集的水质数据信息传送到地面数据中心。

(3)中心站接收到地面数据中心参数修改指令,及时修改采集计时数据或其他采集参数。

3数据接收中心

数据接收中心分别处理深水网箱养殖海域的水质数据信息和用户发送的管理指令信息,将采集到的水质数据经解析处理后,存入水质因子数据库,以供分析预警;而用户管理指令分为查询指令和参数修改指令2种,其中查询指令主要为要求环境采集系统实时响应采集、当前参数信息和系统运行状态,参数修改指令主要为要求环境采集系统实时修改系统参数。其执行流程分别如图5和图6所示。

4试验结果

试验地点位于东海岛养殖基地,实验时间为2个月以

上,试验主要进行北斗“短信息”数据误码率、失败率、重传率

和水质数据示意。数据中心采集系统如图7所示,试验结果数据如图8、9所示。

整个试验过程中,采集数据误码率约为0.09%,失败重传率约为0.23%。试验结果显示,该系统运行稳定,数据传输正常,通信可靠,设计方案可行。

5讨论

传统的水质数据采集方式,受制于移动网络覆盖范围,或受制于人力成本,无法实时采集。为此,该研究探讨了利用北斗导航卫星的全方位覆盖和“短信息”报文服务,提出建立一种可靠、快捷的水质数据采集方案,为探索深水网箱养殖投料、药物等可能对环境的影响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数据,为后续水质环境保护和预警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汉华,梁超愉,吴进锋,等.大鹏湾深水网箱养殖区的污损生物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2003,10(5):414-418.

[2] 叶廷东,程韬波,周松斌,等.海洋水环境网络化智能监测系统的建模设计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4,22(6):1697-1699.

[3] 李金文,杨俊,柳晓砹,等.网箱养殖水质监测预警方案探讨[J].三峡环境与生态,2011,33(6):38

[4] 谷春英,姚青山.基于无线传感器的水质监测系统仿真设计[J].计算机仿真,2013,30(1):340-343.

[5] 黄建清,王卫星,姜晟,等.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产养殖水质监测系统开发与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4):183-190.

[6] 成方林,张翼飞,刘佳佳.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长报文通信协议[J].海洋技术,2008,27(1):26-29.

[7] 彭伟,徐俊臣,杜玉杰,等.基于北斗系统的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传输系统设计[J].海洋技术,2009,28(3):13-15.

[8] 于龙洋,王鑫,李署坚.基于北斗短报文的定位数据压缩和可靠传输[J].电子技术应用,2012,38(11):108-111.

[9] 刘传润.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功能原理与前景展望[J].中国水运,2008,8(1):165-166.

作者:陈亮等

网箱养殖技术分析论文 篇3:

白龙湖水环境变迁背景下沙洲镇居民生计方式变化的研究

摘要:本研究以四川省青川县沙洲镇白龙湖的网箱养殖为研究对象,通过聚焦网箱养殖发展历程,将网箱养殖发展放在国家政策、全球消费和健康观念、市场经济的背景中,探索深嵌在特定地方文化语境中的当地人的调适性能力和地方知识,考察该地网箱养殖业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探讨该地生计方式、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变迁的复杂关系,分析网箱养殖产业化进程所带来的不可预期的诸多后果,如村落经济生活、生态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剧烈变化,寻求未来该地兼及当地人生活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及可能性,为宏观上探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个案。

关键词:白龙湖;网箱养殖;生计方式;变迁一、沙洲镇自然社会环境

(一)地理环境

研究一个社区的生计方式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首先要考察社区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不仅为社区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也为社区所消耗的物质资源提供了资源和能量的支持。社区所在环境的特殊性也在文化上打下了地方的烙印。在特殊的环境塑造下群体文化也可以体现出很强的适应性,特别是在维持群体和个体生存与延续而存在的文化上面。除了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外,社区同时也在利用文化按照自身的发展意图对环境进行调整。社区的生计方式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不仅受到地域、地理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人口、资源以及对环境的人为改变在生产实践中与自然环境发生着互动的作用。

青川县沙州镇位于川、甘、陕三省结合部,处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白龙湖的腹心地带,是宝珠寺水电站青川库区最大的移民镇,1992年10月由于建制调整,将原沙洲乡改名为沙洲镇。全镇幅员面积132.7平方公里,下辖两个街道(白龙街道、白水街道)和十一个村(南丰、居山、幸福、三堆、白土、青坪、田坪、大湾、松林、寺沟、江边),101个合作社,总人口12980人。设置镇中学、小学、中心卫生院、林业站各1所。①

白龙湖水库位于青川县和利州区境内,距广元市区约60km,控制白龙江流域面积28428km2,占全流域的89.4%。②地处龙门山与摩天岭两大山脉交汇处的低山峡谷区,属嘉陵江水系上游白龙江支流。该湖的形成是华电集团宝珠寺水力发电厂在白龙江流域下游的广元市三堆镇建了拦水大坝,形成水域面积达62km2的湖泊,库容量为25.5亿m3,极限死水位554m,正常蓄水位588m。③

(二)生计与经济

白龙湖有丰富的水体,并且水产养殖投资的回收期短,见效快,依据湖区的水面资源,开发水产业。在湖面,湖支流处发展网箱养殖,青川县沙洲镇以网箱养殖为主的水产业呈现出来一片蓝天,在2006年时,全镇已建标准化网箱1100箱,生态网箱1000箱,生产鲜鱼1150吨,年产值2270多万元,该镇网箱养殖户年收入15000元,捕捞户年均收入5000元。④

库区人口的文化素质偏低,在移民安置过程中,部分高、中文化的青年人被安置到企业,或招工招干、学习而去,中青年人口比搬迁前减少,老年人口比重偏大。据统计,移民现有劳动力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每100个劳动力中仅占37.8%,高中文化程度比例更小,小学文化程度占5%,尚有12.3%为初识字或文盲,这些移民对掌握的种、养、加工技术显得力不从心。在访谈过程中,一位C阿姨就说“我们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为读书读的少,只能用劳动力来赚钱,我们本地人就开始尝试着自己弄网箱,慢慢的政府引进网箱养殖,给我们进行培训,并给每家免费建两口,就这样网箱养殖在沙洲镇就发展起来了,连带着镇子里就开始有造船厂,卖养殖饲料的,卖渔具的,卖鱼干和特产的和饭店,虽然都是小本生意,但是在镇子里足以满足生活需要。

库区白龙湖的开发利用,由于库区位于甘、陕、川三省交界处,交通位置便利,又是经九寨沟的必经之路,根据当地的地理区位优势,形成了白龙湖旅游风景区,发展旅游业,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网箱养殖的发展历程

(一)白龙湖网箱养殖基本情况

1、网箱养殖的形成与发展

80年代,我国湖泊网箱养殖逐步发展起来。到2004年,我国内陆天然湖泊中设有网箱养殖的面积达到5310.2公顷,产量达到59.23万吨。优越的湖泊渔业环境与高产的网箱养殖技术相结合,改变了传统的单纯捕捞作业模式,生产出优质的水产品,形成了高效的市场竞争力,促使湖泊网箱养殖迅速发展。网箱养殖有很多种方式,选择浮筒搭建的浮动平台,水底部分用渔网圈养,形成一个天然的渔场是现在很多的人的选择。网箱养殖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高收益的生产方式,在国内网箱养殖迅速的发展。

2、随着市场经济和工业生产的出现,乡村市场化,城市化的步伐加快。使得自给自足的生计方式逐渐被纳入大的市场体系中,新的效益追求出现,如网箱养殖等生计方式,但与此同时带来了国内外对水产养殖的一系列争论;这些生计方式因其贡献受到了一定的扶持,于80年代后在中国迅猛发展,短期内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当地生活水平提高贡献很大,但因其过度利用环境,使得污染问题严重。而今,在国家新的政策如生态文明,休闲旅游等发展思路下,网箱养殖等生计方式面临转型。白龙湖是因水电站建设而形成的人工湖,为了让水库被淹区人民适应新的环境,在地方发展经济的目标下引入网箱养殖。

(二)白龙湖网箱养殖取缔情况

1、网箱养殖取缔的原因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决策,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建成生态青川,开始实施了白龙湖网箱拆除工作。

自1996年国家重点工程——宝珠寺水电站下闸蓄水后,在青川县的沙洲、木鱼、营盘、姚渡等乡镇形成了面积达14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4.5米、总容积达26.7亿立方米的白龙湖。白龙湖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人工湖。网箱养鱼一度是白龙湖库区居民的支柱产业,但是随着网箱养殖的快速发展,对白龙湖的水质污染日趋严重,同时白龙湖也作为四川省广元市的第二水源地,为了全面保护生态环境,扼制白龙湖水质污染,因此对白龙湖水域内的网箱养殖进行全部拆除,引导白龙湖库区居民发展木耳、香菇、竹荪、养猪、养鸡、油橄榄等特色产业增收致富,并在沙洲镇建立“幸福岛”现代农业园区。

2、具体操作

由于主体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存在差异,对于相同的客体,不同主体在认识和探索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和手段不同,因此主体对其通过认知所形成的知识也不尽相同。对于白龙湖的水污染,拥有权威话语的政府和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白龙湖水环境形成了具有地方性特征知识的龙沙洲镇村民所形成的认知并不一致。地方政府对水污染的认识在公权力的作用下成为权威,并通过宣传手段而为村民所知晓。

对于网箱的拆除工作,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根据青川县《加强白龙湖水体保护与管理实施意见》,网箱取缔分自行拆除和强制拆除两个阶段,在规定时间内自行拆除阶段拆除网箱的,将给予一定设施及经营奖励和补助;强制拆除的,不予以奖励和补助,并自行承担拆除费用。

由于网箱养殖是白龙湖水质的恶化的重要来源,在治理白龙湖水污染的初期,地方政府都将取缔白龙湖网箱养鱼作为治理水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先后颁布实施青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强白龙湖水体保护与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青川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白龙湖无证网箱养殖和非法捕捞作业专项整治行动通知;青川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白龙湖无证网箱养殖和非法捕捞作业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广元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扎实做好白龙湖保护与管理工作通知。

三、变动中的地方社会

在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背景下

作者:高智博 丁杨 刘瑞雪 侯晶晶 刘檬柠

上一篇:汉语拼音字母教学论文下一篇:古代社会农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