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属植物经济论文

2022-04-18

山茶属植物包括了举世闻名的观赏花卉茶花,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茶叶和食用油类重要来源的木本油料油茶。是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经济植物类群。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有着几十万种植物,而山茶属植物仅亚洲东南部有。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山茶属植物经济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茶属植物经济论文 篇1:

山茶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

摘 要 目的:为山茶属植物药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山茶属”“化学成分”“药理活性”“Camellia”“Chemical composition”“Pharmacological activity”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0年1月-2018年1月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山茶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情况进行论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05篇,其中有效文献54篇。山茶属植物中的化学成分主要为黄酮类、皂苷类、多酚类、植物甾醇类、脂肪酸类和生物碱类等,以黄酮类及皂苷类成分研究较多,其中黄酮类成分主要是黄酮醇类,以槲皮素、山柰酚以及芹茶素最为常见;皂苷类成分主要为齐墩果烷型的五环三萜皂苷。山茶属植物中,茶、油茶和山茶的药理作用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抗肿瘤、抗过敏、降糖、降脂、抗炎、抗氧化、保护胃黏膜等方面。近年来关于山茶属植物活性成分的研究报道日渐增多,但对其有效的药效基团阐明较少。在药理活性上,以总提物的活性研究较多,对单体化合物的活性研究也仅在细胞层面上,动物药理研究较少,且大多药理活性作用机制不明确。因此,有必要深层次研究山茶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

关键词 山茶属植物;化学成分;药理活性

山茶属(Camillia Linn.)植物属于山茶科(Theaceae),同时也是山茶科中最大的一个属。山茶属植物分为4个亚属,22组,280个原种[1],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山茶属植物在我国有238种,主要分布于西南至东南部,以云南、广西、广东及四川最多[2]。山茶属植物主要被用作药用的有茶(C. sinensis)、金花茶(C. nitidissima)、油茶(C. oleifera)、山茶(C. japonica)、普洱茶(C. assamica)等[3]。据《中华本草》记载,金花茶叶具有清热解毒、止痢的功效,山茶花及茶叶均具有抗癌作用,茶叶还具有降压、降脂、利尿及抗血栓等作用。普洱茶具有清热生津、辟秽解毒、消食解酒、醒神透疹的功效,主治暑热口渴、头痛目昏、痧气腹痛、痢疾、肉食积滞、酒毒、神疲多眠、麻疹透发不畅等[4]。目前,对于山茶属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园艺学、农业经济和林业上,药用研究较少。鉴于此,笔者以“山茶属”“化学成分”“药理活性”“Camellia”“Chemical composition”“Pharmacological activity”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0年1月-2018年1月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05篇,其中有效文献54篇。现对山茶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情况进行论述,以期为山茶属植物药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1 化学成分

山茶属植物中化学成分种类较多,成分复杂,包括黄酮类、皂苷类、生物碱类等。

1.1 黄酮类化合物

山茶属植物中的黄酮类成分较复杂,主要是黄酮醇类,其中以槲皮素、山柰酚以及芹茶素最为常见。山茶属植物中黄酮类成分含量及种类较丰富,而黄酮类成分作为重要的二次代谢产物,可作为山茶属植物分类学上的标志性成分之一[5]。山茶属植物中主要的黄酮类化合物见表1。

1.2 皂苷类化合物

山茶属植物中皂苷类成分较普遍,多为齐墩果烷型的五环三萜皂苷,糖部分由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阿戊糖、葡萄糖醛酸等组成。山茶属植物皂苷类化合物的结构母核见图1。

在目前的研究中,山茶皂苷多集中于茶、普洱茶、山茶以及油茶中。Matsuda H等[11]从茶中分离得到25个齐墩果烷型三萜低聚糖苷,即茶种子皂苷A~J、Chakasaponins Ⅰ~Ⅵ、Floraassamsaponins Ⅰ~Ⅷ和Assamsaponin E。Zong J等[12]从油茶种子中分离得到4个齐墩果烷型皂苷Camelliasaponins B1和3个新的化合物油茶皂苷C1、C2、C3。截至2017年,人们已从山茶属植物的叶、花和种子中分离得到113种皂苷类化学成分,现将其中58种列于表2。

1.3 多酚类化合物

多酚是植物中酚类物质及衍生物的总称,广泛存在于植物的皮、根、叶、花和果实中,是天然抗氧化剂,在食品、医药及其他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从植物多酚中筛选功能食品活性物质或药物有效成分是近年研究的热点。目前对于山茶属植物多酚类化学成分的报道较少,從山茶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多酚类化合物见表3。

1.4 植物甾醇类化合物

植物甾醇广泛存在于植物根、茎、叶、种子和果实中,分为4-无甲基甾醇、4-甲基甾醇和4,4′ -二甲基甾醇三类。山茶属植物中植物甾醇类化合物见表4。

1.5 脂肪酸类化合物

山茶属植物中的脂肪酸类成分主要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其他还有亚麻酸、花生酸以及棕榈烯酸等。Ma J等[34]分析了油茶籽油中脂肪酸的组成,其中油酸所占成分最多,一般在70%以上,而亚麻酸和花生酸均不足0.5%。红花山茶与之类似[35],茶油中油酸含量最多,亚麻酸较油茶中多,约占0.5%,但在红花山茶籽油中未得到花生酸。黄兵兵等[36]研究了茶叶籽油中的脂肪酸含量,表明茶叶籽油中含有17种脂肪酸,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3种脂肪酸含量总和大于80%,且不同品种的茶叶中脂肪酸相对含量基本类似。

1.6 生物碱类化合物

咖啡因和可可碱是最常见的嘌呤生物碱,在茶、毛叶茶和苦茶中均被分离得到[31]。Zheng XQ等[37]从苦茶中得到了嘌呤生物碱四甲基尿酸,Li YF等[32]发现普安茶中的四甲基尿酸含量为0.79%。

2 药理活性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山茶属植物具有抗肿瘤、抗过敏、降糖、降脂、抗炎、抗氧化、保护胃黏膜等多种药理活性。

2.1 抗肿瘤

Lin JN等[38]发现,金花茶提取物可诱导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凋亡,有良好的抗癌活性,同时在研究中还比较了不同种金花茶提取物的活性大小,研究表明,细胞毒作用东兴金花茶>瘤叶短蕊茶>显脉金花茶>金花茶>小果金花茶>凹脉金花茶,东兴金花茶具有最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也有较强的抗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活性。于大永等[39]比较金花茶花、种子和叶提取物对人组织细胞淋巴瘤细胞U937和人结肠癌细胞HCT116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金花茶花和种子的95%乙醇提取物对人组织淋巴瘤细胞U937均有增殖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金花茶叶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都能有效地抑制人组织淋巴瘤细胞U937增殖,也呈剂量依赖关系。于大永等[40]研究了金花茶种子正丁醇萃取物对人前列腺癌细胞PC3凋亡活性及其机制。结果表明,金花茶种子正丁醇萃取物诱导人前列腺癌细胞PC3凋亡作用与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依赖性线粒体途径相关。Rafieian-Kopaei M等[41]通过调节细胞信号通路,如血管生成、细胞凋亡和转录因子等途径,研究了茶及其成分抗乳腺癌活性。结果表明,茶中的儿茶素具有防治乳腺癌的作用。

2.2 抗过敏

王永奇等[42]用卵白蛋白和氢氧化铝的混合液致敏和诱发小鼠制备Ⅰ型超敏反应动物模型,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大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E(IgE)和白三烯(LT)的含量,研究了金花茶种子、金花茶果皮、金花茶叶3种提取物抗IgE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活性。结果表明,依活性强弱顺序,凹脉金花茶种子醇提物、凹脉金花茶叶醇提物、金花茶叶水提物均能明显降低大鼠血清中IgE和LT的含量。Matsuda H等[24]研究了从茶梅的花芽中分离得到的5个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类化合物茶梅皂苷Ⅰ~Ⅴ的抗过敏活性,检测大鼠嗜碱性白血病细胞RBL-2H3中β-氨基己糖胺酶的释放水平。结果表明,5个化合物对β-氨基己糖酶释放有抑制作用。Yoshikawa M等[43]研究了茶的抗过敏活性。结果表明,皂苷类成分Floratheasaponins A~F均显示出对白血病细胞RBL-2H3释放β-氨基己糖苷酶有抑制作用。

2.3 降糖、降脂

Matsuda H等[44]在检测橄榄油或蔗糖诱导的小鼠模型中三酰甘油、血糖水平时发现,茶中的茶皂苷ChakasaponinsⅠ~Ⅲ含量為50、100 mg/kg时能明显地抑制血浆三酰甘油和血糖水平增加。Yoshikawa M等[45]以蔗糖诱导大鼠血糖升高建立大鼠蔗糖负荷模型,考察了3个皂苷类成分Floratheasaponins A、B、C在不同浓度下的降糖活性。结果表明,降糖活性强弱依次为Floratheasaponins C>Floratheasaponins B>Floratheasaponins A,且呈剂量依赖关系。

2.4 抗炎、抗氧化

Tanwar A等[46]通过胶原诱导大鼠构建关节炎模型研究了茶的乙醇提取物的抗炎作用,分析表明,茶的乙醇提取物可降低氧化应激水平,降低自由基水平,恢复正常的造血级联反应,不仅是良好的抗氧化剂,而且有很好的抗关节炎活性。Thitimuta S等[47]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并通过体外实验确定了茶的叶子具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可以防止四氯化碳诱导的氧化应激中毒,在低温下有良好的抗炎、抗氧化作用,并均呈剂量依赖关系。茶的抗氧化及抗炎作用与绿茶相似,但茶的活性较绿茶好,且对小鼠骨髓基质S17细胞未见有细胞毒性[48]。

2.5 保护胃黏膜

Tu PS等[49]在体外研究中发现,油茶提取物能提高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RGM-1迁移能力以及增强热休克蛋白的表达,减少细胞凋亡蛋白的表达,表明其具有胃黏膜保护作用。Morikawa T等[50]从茶的种子中得到Theasaponin A,当其含量为5 mg/kg时具有抑制大鼠胃黏膜损伤活性,且活性优于奥美拉唑。

2.6 其他药理活性

山茶属植物还具有其他药理活性,如抗真菌[51]、减轻代谢综合征[52]、预防心血管疾病、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53]、抗骨质疏松[10]、抗血小板聚集[29]和抑制胰脂肪酶的活性[27]以及拮抗孕激素作用[54]。

3 结语

就目前的研究结果而言,山茶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其药用和深度开发利用的研究较少。山茶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复杂,现在得到的化合物多集中在黄酮类和皂苷类。在构效关系上,对具有活性的化学成分中有效的药效基团阐明较少。在药理活性上,以总提物的活性研究较多,对单体化合物的活性研究也仅在细胞层面上,动物药理研究较少,且大多数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机制不明确。因此,有必要深层次研究山茶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

参考文献

[ 1 ]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71.

[ 2 ] 王永奇,吴小娟,李红冰,等.药用山茶属植物的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6,27(4):47-55、58.

[ 3 ] 华应熊,刘诗发,杨振球.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55-577.

[ 4 ] 陈跃龙,冯宝民,唐玲,等.油茶叶的化学成分[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0,27(4):292-294、324.

[ 5 ] 李斌,罗永明.山茶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12(1):44-47.

[ 6 ] 石海峰,冯宝民,史丽颖,等.西南山茶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0,27(5):357-360.

[ 7 ] 彭晓,于大永,冯宝民,等.金花茶花化学成分的研究[J].广西植物,2011,31(4):550-553、568.

[ 8 ] PENG X,YU DY,FENG BM,et al. A new acylated flavonoid glycoside from the flowers of Camellia nitidissima and its effect on the induction of apoptosis in human lymphoma U937 cells[J]. J Asian Nat Prod Res,2012,14(8):799-804.

[ 9 ] MORIKAWA T,NINOMIYA K,MIYAKE S,et al. Flavonol glycosides with lipid accumulation inhibitory activity and simultaneous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15 polyphenols and caffeine in the flower buds of Camellia sinensi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by LCMS[J]. Food Chem,2013,140(1/2):353-360.

[10] 唐玲,馮宝民,史丽颖,等.山茶属植物的抗骨质疏松作用[J].中药材,2008,31(10):1540-1544.

[11] MATSUDA H,NAKAMURA S,MORIKAWA T,et al. New biofunctional effects of the flower buds of Camellia sinensis and its bioactive acylated oleanane-type triterpene oligoglycosides[J]. J Nat Med,2016,70(4):689-701.

[12] ZONG J,WANG R,BAO G,et al. Novel triterpenoid saponins from residual seed cake of Camellia oleifera Abel.show anti-proliferative activity against tumor cells[J]. Fitoterapia,2015.DOI:10.1016/j.fitote.2015.05.001.

[13] JOSHI R,SOOD S,DOGRA P,et al. In vitro cytotoxicity,antimicrobial,and metal-chelating activity of triterpene saponins from tea seed grown in Kangra valley,India[J].Med Chem Res,2013,22(8):4030-4038.

[14] LI N,MA ZJ,CHU Y,et al. Phytochemical analysis of the triterpenoids with cytotoxicity and QR inducing properties from the total tea seed saponin of Camellia sinensis[J]. Fitoterapia,2013.DOI:10.1016/j.fitote.2012.12.022.

[15] MYOSE M,WARASHINA T,MIYASE T. Triterpene saponins with hyaluronidase inhibitory activity from the seeds of Camellia sinensis[J]. Chem Pharm Bull (Tokyo),2012,60(5):612-623.

[16] CHEN JH,WU HY,LIAU BC,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antioxidants defatted Camellia oleifera seeds by isopropanol salting-out pretreatment[J]. Food Chem,2010,121(4):1246-1254.

[17] 张龙,刘彤.茶皂素提取和纯化工艺研究[J].广州化工,2012,40(4):14-16.

[18] ZHOU H,WANG CZ,YE JZ,et al. New triterpene saponins from the seed cake of camellia oleifera and their cytotoxic activity[J]. Phytochem Lett,2014,8(1):46-51.

[19] DI TM,YANG SL,DU FY,et al. Cytotoxic and hypoglycemic activity of triterpenoid saponins from camellia oleifera Albel. seed pomace[J]. Molecules,2017,22(10):E1562.

[20] ZONG JF,PENG YR,BAO GH,et al. Two new oleanane- type saponins with anti-proliferative activity from Camellia oleifera Abel. seed cake[J]. Molecules,2016.DOI:10. 3390/molecules21020188.

[21] ZONG J,WANG D,JIAO W,et al. Oleiferasaponin C6 from the seeds of Camellia oleifera Abel.:a novel compound inhibits proliferation through inducing cell-cycle arrest and apoptosis on human cancer cell lines in vitro[J]. RSC Adv,2016.DOI:10.1039/c6ra14467e.

[22] FU HZ,WAN KH,YAN QW,et al. Cytotoxic triterpenoid saponins from the defatted seeds of Camellia oleifera Abel.[J]. J Asian Nat Prod Res,2018,20(5):412-422.

[23] KUO PC,LIN TC,YANG CW,et al. Bioactive saponin from tea seed pomace with inhibitory effects against Rhizoctonia solani.[J]. J Agric Food Chem,2010,58(15):8618-8622.

[24] MATSUDA H,NAKAMURA S,FUJIMOTO K,et al. Medicinal Flowers. Ⅹ Ⅹ Ⅺ. Acylated oleanane-type triterpene saponins,Sasanquasaponins Ⅰ-Ⅴ,with antiallergic activity from the flower buds of Camellia sasanqua[J]. Chem Pharm Bull (Tokyo),2010,58(12):1617-1621.

[25] FUJIMOTO K,NAKAMURA S,NAKASHIMA S,et al. Medicinal flowers. Ⅹ Ⅹ Ⅹ Ⅴ. Nor-oleanane-type and acylated oleanane-type triterpene saponins from the flower buds of Chinese Camellia japonica and their inhibitory effects on melanogenesis[J]. Chem Pharm Bull (Tokyo),2012,60(9):1188-1194.

[26] NAKAMURA S,FUJIMOTO K,NAKASHIMA S,et al. Medicinal flowers. Ⅹ Ⅹ Ⅹ Ⅵ. 1)Acylated oleanane-type triterpene saponins with inhibitory effects on melanogenesis from the flower buds of Chinese Camellia japonica[J]. Chem Pharm Bull (Tokyo),2012,60(6):752-758.

[27] YOSHIKAWA M,SUGIMOTO S,KATO Y,et al. Acylated oleanane-type triterpene saponins with accelera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transit and inhibitory effect on pancreatic lipase from flower buds of Chinese tea plant (Camellia sinensis)[J]. Chem Biodivers,2009,6(6):903-915.

[28] YOSHIKAWA M,SUGIMOTO S,NAKAMURA S,et al. Medicinal flowers. Ⅹ Ⅻ. Structures of chakasaponins Ⅴ and Ⅵ,chakanoside Ⅰ,and chakaflavonoside A from flower buds of Chinese tea plant (Camellia sinensis)[J]. Chem Pharm Bull (Tokyo),2008,56(9):1297-1303.

[29] SUGIMOTO S,CHI G,KATO Y,et al. Medicinal flowers. Ⅹ Ⅹ Ⅵ. Structures of acylated oleanane-type triterpene oligoglycosides,yuchasaponins A,B,C,and D,from the flower buds of Camellia oleifera-gastroprotective,aldose reductase inhibitory,and radical scavenging effects[J]. Chem Pharm Bull (Tokyo),2009,57(3):269-275.

[30] YANG WS,KO J,KIM E,et al.Y. 21-O-angeloyltheasapogenol E3,a novel triterpenoid saponin from the seeds of tea plants,inhibits macrophage-mediated inflammatory responses in a NF-κB-dependent manner[J]. Mediat Inflamm,2014.DOI:10.1155/2014/658351.

[31] YANG XR,YE CX,XU JK,et al. Simultaneous analysis of purine alkaloids and catechins in Camellia sinensis,Camellia ptilophylla and Camellia assamica var.Kucha by HPLC[J]. Food Chem,2007,100(3):1132-1136.

[32] LI YF,OUYANG SH,CHANG YQ,et al.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emical compositions in Camellia sinensis var.puanensis Kurihara,a novel Chinese tea,by HPLC and UFLC-Q-TOF-MS/MS[J]. Food Chem,2016.DOI:10.1016/j.foodchem.2016.08.017.

[33] 肖義坡,张彬,邓丹雯,等.油茶籽油不皂化物成分分析与分离[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15,37(1):16-19.

[34] MA J,YE H,RUI Y,et al.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Camellia oleifera oil[J]. J Verbrauch Lebensm,2011,6(1):9-12.

[35] SU MH,SHIH MC,LIN KH.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eed oils in native Taiwanese Camellia species[J]. Food Chem,2014.DOI:10.1016/j.foodchem.2014.02.016.

[36] 黄兵兵,王晓琴,梁杏秋.茶树品种及提取工艺对茶叶籽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15,30(1):65-70.

[37] ZHENG XQ,YE CX,KATO M,et al. Theacrine(1,3,7,9-tetramethyluric acid)synthesis in leaves of a Chinese tea,kucha(Camellia assamica var.kucha)[J]. Phytochemistry,2002,60(2):129-134.

[38] LIN JN,LIN HY,YANG NS,et al.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anticancer activity of yellow camellias against MDA- MB-231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J]. J Agric Food Chem,2013,61(40):9638-9644.

[39] 于大永,时贞颂,史丽颖,等.金花茶花、种子和叶提取物对U937和HCT116细胞增殖抑制的实验观察[J].中成药,2013,35(9):2005-2007.

[40] 于大永,时贞颂,彭倩,等.金花茶种子诱导人前列腺癌PC3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0):2393-2395.

[41] RAFIEIAN-KOPAEI M,MOVAHEDI M. Breast cancer chemopreventive and chemotherapeutic effects of Camellia Sinensis(green tea):an updated review[J]. Electron Physician,2017,9(2):3838-3844.

[42] 王永奇,彭晓,唐前,等.金花茶组植物抗IgE介导Ⅰ型过敏反应的活性筛选[J].中南药学,2009,7(10):721-724.

[43] YOSHIKAWA M,NAKAMURA S,KATO Y,et al. Medicinal flowers.Ⅹ Ⅳ. New acylated oleanane-type triterpene oligoglycosides with antiallergic activity from flower buds of Chinese tea plant(Camellia sinensis)[J]. Chem Pharm Bull(Tokyo),2007,55(4):598-605.

[44] MATSUDA H,HAMAO M,NAKAMURA S,et al. Medicinal flowers. Ⅹ Ⅹ Ⅹ Ⅲ. Anti-hyperlipidemic and anti-hyperglycemic effects of chakasaponins Ⅰ -Ⅲ and structure of chakasaponin Ⅳ from flower buds of Chinese tea plant(Camellia sinensis)[J]. Chem Pharm Bull(Tokyo),2012,60(5):674-680.

[45] YOSHIKAWA M,WANG T,SUGIMOTO S,et al. Functional saponins in tea flower(flower buds of Camellia sinensis):gastroprotective and hypoglycemic effects of floratheasaponins an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using HPLC[J].Yakugaku Zasshi,2008,128(1):141-151.

[46] TANWAR A,CHAWLA R,ANSARI MM,et al. In vivo anti-arthritic efficacy of Camellia sinensis(L.)in 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 model[J]. Biomed Pharmacother,2017.DOI:10.1016/j.biopha.2016.12.089.

[47] THITIMUTA S,PITHAYANUKUL P,NITHITANAKOOL S,et al. Camellia sinensis L. extract and its potential beneficial effects in antioxidant,anti-inflammatory,anti-hepatotoxic,and anti-tyrosinase activities[J]. Molecules,2017.DOI:10.3390/molecules22030401.

[48] RODRIGUES MJ,NEVES V,MARTINS A,et al. In vitro antioxidant and anti-inflammatory properties of Limonium algarvense flowers’ infusions and decoctions:a comparison with green tea(Camellia sinensis)[J]. Food Chem,2016.DOI:10.1016/j.foodchem.2016.01.048.

[49] TU PS,TUNG YT,LEE WT,et al. Protective effect of camellia oil(camellia oleifera abel.)against ethanol-induced acute oxidative injury of the gastric mucosa in mice[J]. J Agric Food Chem,2017,65(24):4932-4941.

[50] MORIKAWA T,LI N,NAGATOMO A,et al. Triterpene saponins with gastroprotective effects from tea seed(the seeds of Camellia sinensis)[J]. J Nat Prod,2006,69(2):185-190.

[51] 張新富.油茶皂苷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3.

[52] YANG CS,ZHANG J,ZHANG L,et al. Mechanisms of body weight reduction and metabolic syndrome alleviation by tea[J]. Mol Nutr Food Res,2016,60(1):160-174.

[53] YANG CS,HONG J. Prevention of chronic diseases by tea:possible mechanisms and human relevance[J]. Annu Rev Nutr,2013. DOI:10.1146/annurev-nutr-071811-150717.

[54] 吴小娟,李剑,刘芸,等.重组孕激素受体基因酵母法对南山茶子拮抗孕激素作用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8):1817-1818.

(收稿日期:2018-03-18 修回日期:2018-06-08)

(编辑:余庆华)

作者:宋昱 史丽颖 卢轩 冯宝民 于大永

山茶属植物经济论文 篇2:

一片嫩叶惊世界:山茶

山茶属植物包括了举世闻名的观赏花卉茶花,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茶叶和食用油类重要来源的木本油料油茶。是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经济植物类群。

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有着几十万种植物,而山茶属植物仅亚洲东南部有。公元1753年,瑞典著名植物学家林奈倡立茶属Camellia Linn以来,经过250多年特别是近50年来各国植物学家的辛勤劳动,据统计,山茶属植物中已经发现并命名的原种达到400多个。茶花分类学家对其确切的数量意见不一,通过订正和归并,总数约在119~280个。山茶属植物主要集中分布于我国南部和西南部,以北回归线附近的云南、广西和广东为中心,向南北扩散而逐渐减少,其中除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宁夏、新疆、甘肃、青海、山西和河南等省(区)无分布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山茶属的分布,将近80%以上的原种产于我国,仅有20多个原来种扩散至毗邻我国南方的印支半岛北部,仅1种到达菲律宾和印尼,越南23种,缅甸8种,日本6种,老挝和印度各5种,泰国3种,不丹、尼泊尔和锡金各2种,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各1种。从以上分布就充分说明我国山茶属植物种质资源的丰富程度居世界之冠。因此,我国南部和西南部是山茶属的现代分布中心,更是它的起源中心。

人类不能或缺的植物

山茶属植物是山茶科中种类较多、系统上较原始的一个属。它包括了举世闻名的观赏花卉茶花,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茶叶和食用油类重要来源的木本油料油茶。是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经济植物类群。

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发现原始的野生山茶属植物,其叶、花、果都有实用价值,茶叶可作饮料用,茶果可供油料用,花朵则可作观赏用。于是,先民们根据不同需要,经过选育、人工栽培,发展成叶用茶叶、果用油茶、观赏茶花3个山茶植物的品种系列。早在公元前2700年殷周时期,先民就已知道用茶树的叶作药用,在周代已用茶叶作饮料,至宋代陆羽总结了汉唐以来对茶树的栽培、制茶技术和著茶饮用等经验,编制了《茶经》一书,直到今天,该书仍有参考价值。

茶油是我国南方各地人民主要食用油。它利用油茶的种子经压榨加工而成的油脂,是我国久经栽培的种类;其压榨后的残渣,称油枯或油饼,可作肥料或杀虫农药。近几十年来,南方各省科技工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发现了很多有食用价值的油茶树,如浙江的红花油茶,其果不仅能产油,其花型大,色红艳,耐寒,极有观赏价值。广东产的高州油茶;广西产的越南油茶、小果油茶;香港、广西、福建和浙江产的红皮糙果茶;湖北、湖南、江西产的长瓣短柱茶;云南腾冲的红花油茶和广东、广西的南山茶等,都曾作为各产区的食用油料而栽培。总的说来,山茶种子都或多或少含有油脂,除食用以外,还是工业用油脂。

中国茶花的食用不仅仅是茶油,先民们在寻求食物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了茶花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的探索。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朱有炖写了一本医药专著《救众本草》,记述“山茶嫩叶炸熟,水淘可食,亦可蒸晒作饮”。这是说茶花可做菜蔬、饮料。茶花的花瓣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蛋白质、脂肪、淀粉、各种微量矿物质和高效的生物活性物质,因而食用鲜花成为现代饮食文化的新潮。茶花酒、茶花粥、茶花羹、茶花鱼、用各色茶花配制的“沙拉点心”、用茶花花瓣拖油或拖面油煎后糁糖制成甜食;茶花与米粉或面制成茶花饼等,都是一种上等食品。

迄今发现最早记载茶花作为药品的,是成书于隋开皇十年(590年)的《野药集》。它记载产于两广、云贵的“南山茶”可入药,把南山茶列为野药之一。

茶花含有花白甙及花色甙等敛止血剂,有凉血、止血、散瘀消肿、清热和养心等功效,主治咯血、鼻血、血痢、血崩、肠风下血、痔疮出血、血淋及烧伤、烫伤、跌打损伤,创伤出血等症。中国古人早就发现了茶花这方面的药用价值。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了茶花疗疾的内服外用处方。书卷三十六“山茶”部曰;“花主治吐血、衄血肠风下血、。并用红者为末,入童尿,姜汁及酒调服,可代郁金。汤火伤灼,研末麻油调涂。”它又说:“子主治妇人发殖,研末掺之。”“子”即茶花种子。这是说茶花种子可治妇人头发黏结。

明王象晋的《群芳谱》也载:“宝珠山茶可代郁金,研末麻油调,涂汤火灼伤。”王玷桂的《不药良方》介绍了茶花治“吐血咳嗽”的良方:“宝珠山茶瓦焙黑色,调红砂糖日服,不拘多少。”又方:“宝珠山茶十朵,红花五钱,白芨一两,红枣四两,水煎一碗服之,渣再服;红枣不拘时,亦取食之。”

近期出版的药用花卉著作,介绍了不少山茶治病的处方。《鲜花保健与食疗》,就记载了山茶治咳嗽咯血的两个处方,治痔疮出血的两个处方,治痢疾的3个便方,治崩漏的两个便方,治白带的两个便方和治胃出血、跌打损伤的便方。更有价值的是,广西学者对金花茶资源进行综合研究后,发现金花茶的花、果,特别是叶中,含有锗、硒、锰、锌等多种微量元素,且锗、硒含量较多。锗具有较高的生理话性,能促进生理机能内诱导干扰素,刺激机体产生抗肿瘤因子,从而吞噬和杀伤癌细胞,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起到防癌、抗癌的作用。硒的抗氧化剂作用,能消除人体中的有害自由基,改变致癌物质的代谢方向,减少人体细胞和细胞膜成分的氧化损伤,抗衰老,保护心脏和细胞膜,降低胆固醇,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延长人的寿命。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亚硝胺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是胃、食道、咽喉、鼻和肝发生癌变的病因之一。金花茶饮料可以降低胃内亚硝胺含量,阻止或减少亚硝胺的合成,因而也可以起到防癌、抗癌的作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鸿发金花茶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金花茶袋泡”、“金花茶茶精”和“金花茶口服液”等一系列高级保健饮料,将其推向国际市场,远销东南亚各国,受到普遍欢迎。

茶花为常绿灌木或乔木,树姿优美,荫稠叶翠,花色艳丽多彩,花型优美多样,花姿优雅多姿,被公认为名贵的观赏花卉。而且,它从早花到晚花,一年四季,连绵不断地开花。其盛花期2~3月,又恰逢元旦、春节,正是百花凋零季节。因而它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不管是帝皇官宧,还是平民百姓,也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僧侣道士,都对它宠爱有加。

中国很早就成为园林发达地区,获得了世界公认的“园林之母”的称号。而最早记载园林栽种山茶的,是南朝陈代文学家江总的《山庭春日》诗。这是一处靠山的庭院。其中有“涧”、“洲”,有“河”有“池”,有“丘”(即小山)有“石”,又有花木山虫,俨然是个官宧园林。在这山庭院中,海榴(即茶花)盛开,照红了一池水。

唐代武宗时宰相李德裕在洛阳郊外30里处建平泉庄园,收集全国各地珍稀花木。据他的《平泉山庄花木记》载,其中就有茶花。宋诗中写园林庭院中茶花的诗也不少。如梅尧臣的《和普公东园山茶》,点明在东园中栽种的“越丹”茶花品种;朱文长的《次韵诗封使君和练推官山茶》,有“自称庭院玩”之茶花;明代王一心的《归田园居记》,记苏州归田园居。每至春月,茶花如火,玉兰如雪。清代诗人吴伟业的《咏拙政园山茶花》:“拙政园内有宝珠茶花三四株,交柯合抱,得势增高。每花开时,巨丽鲜妍,纷披照瞩,为江南所仅见。”

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人身的生存环境,重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强调回归自然。绿化美化环境也因此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近20多年来,中国的绿化工作,特别是城市环境的绿化美化,有了长足的发展。茶花不仅有观赏价值,而且有净化空气、环境的作用。茶花能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氯气、氟化氢、苯、甲酚和烟雾、粉尘等有害气体和物质,并具较强的抗性,能起到保护环境、净化空气、检测环境污染的作用。于是,大量茶花用于风景点、城市绿地、城市广场、公园、花坛、庭院、住宅小区绿化,茶花走进了千家万户和宾馆饭店、办公场所。

中国茶花的发展,同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物质产品的茶花,它具有食用、药用和商品的经济价值,是绿化、美化园林庭院,宫官寺庙和城乡景区的观赏植物。茶花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中国所特有的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渗透也愈加深广。而社会生活涉及的面又无比广阔。

中国茶花,最古老的栽培

茶花品种,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根据需要而创造的一群栽培植物个体。它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且比较稳定,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其主要性状表现基本一致。它又是一种生产资料。有一定经济价值。

目前,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茶花品种累计多达3万多种,但是有观赏价值的只有1000多种。中国茶花品种究竟有多少?从来也没有一个人能说清楚,我们也只能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少茶花专著对茶花品种进行描述和介绍。他们所介绍的品种大都是重复的,还有不少是同种异名。我们初步估计华东山茶有500种左右,云南山茶有200种左右,川茶、金花茶、茶梅有100多种。这样,中国的茶花品种初步估计总共有800种以上。

中国的茶花品种,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进化、最典型、最完美的观赏植物园艺栽培种。在三国时代,茶花已有人工栽培。但直至南北朝及隋代,帝王宫廷,贵族庭院里栽种的,仍是野生原始茶花,花单瓣红色。当时有关茶花的文献及文人吟咏的“山茶”,“海榴”诗,均未涉及品种名。

唐代丞相李德裕(787~850年)著的《平泉山居草木记》记载:“是岁又得稽山之贞桐山茗。”这是中国茶花文献上最早的茶花品种的记载,距今已有1200年左右。唐代诗人温庭筠(?~866年)的一首诗《海榴》,第一次写到重瓣茶花:“湘彩剪成丛。”这首诗写的是人工栽培的茶花。可见早在1100多年前的唐代,中国的茶花已从单瓣开始发展到重瓣茶花了。

自宋代起,栽培茶花之风更盛,品种也日见繁多,描述茶花品种的诗词赋及文献大量涌现。宋初,诗人梅尧臣(1002~1060年)的诗《和普公赋东园山茶》,首次提到‘越丹’这品种。越丹多为红色,花形似牡丹。

在唐代记载的茶花都是红色,可到了北宋出现白色茶花。诗人陶弼(1015~1017年)的《山茶》诗,提到了两个山茶品种:“浅为玉茗深都胜,大曰山茶小海红。”“玉茗”,黄蕊绿萼,瓣白如玉,为白茶花中的上品。陆游诗曰:“钗头玉茗妙天下,琼花一树真虚名。”可见这白茶花玉茗是当时“妙天下”的名贵茶花品种。著名诗人苏轼(1037~1101年)的《王伯扬所藏赵昌山茶》一诗,提到‘鹤顶红’在另一首诗又称‘鹤头丹’。温州状元王十朋的诗《族兄文通赠山茶》,则称‘鹤顶丹’。‘鹤头丹’,‘鹤顶丹’,明代称‘鹤顶茶’,也都是鹤顶红的别名。这个古代名种一直留传至今,为大众所喜爱。

明崇祯年间温州人吴彦匡所著《花史》中,翔实地记载了一树多色、一花多色的山茶品种。《花史》说:“五魁茶,一树开花,其状各异。”‘五魁茶’,现在温州称‘五色芙蓉’,花很大,芙蓉型,一株山茶树上能开出全红,全粉,全白,红白相间各色花朵。

明代,中国茶花品种不仅数量上大增,而且在质的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例如,首次记载了中国茶花中3个极为重要的品种。一是黄色茶花。园艺家王世懋(1536~1588年)的《学圃杂疏》说:“黄山茶、白山茶、红白茶梅,九月开。”二是紫色茶花。顾养谦在《滇云记胜书》中第一次提到了紫色茶花品种。三是有香味茶花。王象晋(157~1614年)的《群芳谱》说:“焦萼白宝珠似宝珠而蕊白,九月开花,清香可爱。”

到了清代,山茶品种更是层出不穷,不仅名贵品种不断涌现,而且出现了不少芽变种。其中“十八学士”是最有名的品种,在同一株上开放各样的花朵。例如红六角、白六角、红白牡丹。“九曲”是芽变分离的品种,花朵成六角型,红白两色混合,是十八学士的变种。“大白”,是古代名种千叶白,已传播世界各地。“绿牡丹”,花朵洁净透明碧玉,大如牡丹。“雪牡丹”,花卷瓣,花朵大如牡丹。大小“白荷”,白瓣黄蕊,卷瓣牡丹型。“东方亮”,属于宝珠型。“鹤顶红”,为古代名种。“朱红饼”,宝珠型,朱红色,花期较早。“宫粉”,古代名种。

中国古代的两本茶花专著,是李祖望和朴静子分别撰写的《茶花谱》。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福建扑静子的《茶花谱》记载了福建山茶品种44种。1846年,江苏李祖望的《茶花谱》记载了山茶品种48种。这两部茶花专著问世,使中国茶花品种的研究更系统化、完整化。特别是扑静子的《茶花谱》,内容极其丰富,有总说、茶花谱、茶花咏、茶花别名咏、拟咏钟欸茶花诗等。“拟咏钟欸茶花诗”里,钟欸茶花有5种,也都配了诗。更使人惊叹的是在“茶花咏”里,给44个山茶品种都配上了诗。朴静子的《茶花谱》诗文并茂,真不愧为中国茶花文化史上杰出的山茶品种谱。

据目前掌握的文献资料,中国古代茶花的称谓总共有153种。其中茶花别名及分类各有22种:山茶、海石榴、海榴、南山茶、红茶花、橙花、山茶花、曼陀罗、中州茶、蜀茶、滇茶、耐冬、川茶、漳茶和洋茶等。以颜色区分的有白山茶、粉红山茶、黄山茶、紫色茶花、二色山茶。以花期区分的有晚山茶、秋茶等。茶花品种的记载有131种。

古代茶花品种的命名,构思新颖,文字简洁,惟妙惟肖,生动传神。如“出炉银”,看到这品名就可以想象到一泓银水刚出炉时的色彩,既是红里带白银,又是银白带点红,是一种闪光的银里透红的颜色。“旧衣青”的“青”是一种旧衣服呈现的青色,那是一种灰暗的青色。又如“东方亮”、“粉孩儿”,这两个品种的颜色又不一样。前者是东方刚亮,白里透红,红里透白。后者是孩儿的脸,粉里透红,红里透粉。中国古代的许多茶花品种的名称,充分反映了我们祖先的艺术想象力。

中国古代茶花品种和它的品种文化,不仅是中国茶花文化的遗产,也是世界茶花文化的遗产。

作者:游慕贤 戚惠珠

山茶属植物经济论文 篇3:

赫章县油茶低产林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 要:针对目前贵州省赫章县油茶产业发展情况,本文重点分析了赫章县油茶低产低效益的原因,并对此提出了现阶段赫章县油茶低产林的改造技术措施,为提高赫章县油茶的经济效益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油茶;低产林;对策;贵州赫章

Key words: camellia olifera; low-yied forest; countermeasures; Hezha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油茶屬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是我国基本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1-3],我国在2 300多年以前开始栽培[4]。油茶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和我国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之一,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营养价值高[5]。油茶生长在中低海拔的较多[6],但赫章油茶生长于海拔1 800~2 700 m的范围内,因其生长环境比较罕见,当地人民不容易接受,所以赫章油茶从19世纪60年代发展以来一直没有太大的成效。

目前,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的油茶林由于自然灾害、放养牲畜以及人为破坏等原因,导致油茶林出现杂草丛生、密度不均、树种老化等现象;因为科技投入不足、懒于管理等原因,导致油茶落花落果、产量低、油茶籽质量差等问题;由于地方政府重视度低、老百姓认识欠缺等原因,油茶产业发展缓慢、难成产业等问题突出。目前赫章现有的油茶林80%以上产量较低或者未投产,如果要进一步发展赫章油茶产业,必须进行低产低效益林改造。通过改造低产低效益油茶林,赫章县油茶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对于助力精准扶贫、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赫章县油茶资源现状

1.1 赫章县油茶林资源现状

根据赫章县油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提供的资料表明,赫章县全县共有11.3万hm2油茶林,其中现有野生油茶林10万hm2,已经实施低产林改造面积为0.1万hm2,新种油茶林1.3万hm2。主要分布在财神镇、朱明乡、结构乡、河镇乡、辅处乡、可乐乡、水塘堡乡、野马川镇、雉街乡、兴发乡等乡镇的较高海拔区域。2015年以前,由于赫章县油茶野生低产林占大部分且完全属于失管状态,全县油茶林年产鲜果量极其不稳定,产量低的时候全县油茶鲜果低于50 t,产量高的年份全县油茶鲜果高于500 t,大小年现象特别严重。

1.2 赫章县油茶林基地建设情况

油茶在赫章县分布范围比较广,在海拔1 800~2 700 m的区域均有分布。2015年以来,赫章县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赫章县油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油茶产业逐渐呈现规模化、基地化和产业化的趋势。自2015年以来,赫章县新建油茶林基地1.3万hm2,其中水塘堡乡0.1万hm2,雉街乡0.8万hm2,安乐溪乡0.3万hm2,兴发乡0.1万hm2,结构乡0.8万hm2正在建设,赫章县油茶产业发展形势较好。

1.3 赫章县种苗现状

目前,赫章县主要发展当地特有的一些红花山茶品种,形成了以毕节高原生态油茶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的几家育苗公司,其中毕节高原生态油茶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双坪乡育苗基地只育山茶嫁接苗,规模为500万株·年-1的产苗量,罗州乡、威奢乡育苗基地等主要生产山茶实生苗。随着赫章县相关部门的支持力度加大,赫章县油茶育苗企业和基地逐渐增多,这也充分展示了赫章油茶产业逐步发展的趋势。

2 赫章县油茶林低产的原因分析

2.1 认知度不足,投资较少

受自然环境等的影响,赫章当地老百姓,甚至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油茶及油茶加工产品认知不足,导致缺乏资金投入及失管,全县大部分油茶林处于荒芜状态、杂草灌木丛生、产量低、大小年现象明显,除给当地人民提供放牧场所及柴火外,并没有太大的经济效益。由于失管,全县大部分油茶林被华山松、马尾松、青冈等高大乔木所覆盖,林内榛子树、马尾草等杂草灌木丛生,导致油茶鲜果产量低、油茶籽质量差。赫章县油茶树龄参差不齐、养分不足以及油茶园大多是种子自然发芽、生长形成等原因,造成林相严重缺株、自然更新能力差。种子成熟散落天然下种形成实生苗造林后,导致油茶林疏密不均的现象非常严重、异龄林或异源林多代同堂现象普遍,从而造成产量极低或者根本没有产量。在油茶林生长过程中,由于没有及时修枝整形,密度大的油茶林枝条相互挤压重叠,密度小的油茶林枝条稀疏,造成树冠混乱,单株果实产量低。由于长期未管理,病虫危害严重,影响油茶生长,削弱生理生化作用,影响光合产物的合成,降低产量[7]。

2.2 赫章县油茶林品种混杂

现有油茶林大部分是天然下种而长成的实生苗,除此之外,油茶是异花授粉植物,长期自然杂交导致品种鱼龙混杂,花期、花色、果型、单个果实油茶籽数量及油茶籽含油量等差异大,良种缺乏。根据调查发现,赫章县油茶品种从外形上看,小范围内存在好几个品种,红花、白花及淡红花。另外,果形有红色、红黄色及青色。良种未被选育,油茶林品种混杂,是造成赫章油茶低产低效原因之一。

2.3 花期受低温影响

赫章县油茶是冬春开花,异花授粉的虫媒传粉植物,花期适宜温度为12~13 ℃[7]。研究表明,花期突然的低温、连续阴雨和频繁霜冻会影响授粉昆虫活动和开花授粉,特别是-1 ℃以下的霜冻会严重损伤花器,造成落花落果[8]。赫章县受云贵高原气候影响,冬春气候基本都是低温、连续阴雨和频繁霜冻,-1 ℃以下的霜冻天气较多,进而造成赫章现有油茶产量低、品质差。

3 促进油茶低改的对策

3.1 提高对赫章县油茶低改重要性的认识

赫章拥有我国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中的核桃、油茶,核桃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产业化、规模化及标准化,但由于认知度不够,目前油茶的发展不尽如人意。油茶具有商品经济的共性,同时也具有其他经果林植物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身[9]。油茶低改符合毕节市“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要求,必须增加认识,给予重视。通过邀请专家人员进行油茶知识普及进行油茶低改的科学指导;培训专门的油茶技术员负责油茶低产林改造及抚育看护。各级领导部门、从事油茶生产及科研的同志要倍加关注和支持赫章县油茶低改,切实把改造赫章县油茶低产林作为振兴赫章县林业经济事业推向前进。

3.2 增加油茶低改投入

其一,增加科技投入。目前农业经济的发展依靠科学技术的投入,科技投入最终决定农业振兴的命运。赫章县油茶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产区农户缺乏应用相关科学技术的能力和学习油茶低改科学技术的动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打造一批高效科技低产林改造示范园、扶持一些典型科技示范户,以经济收入的提高取信于民,让老百姓看到科学技术转化为经济的作用,进而促进他们学习科学文化技术来进行油茶低产林改造。

其二,加大经济扶持力度。历史经验证明,经济政策措施的扶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赫章县农业产业发展的兴衰,赫章县核桃之所以快速发展且达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园区,跟赫章县实行多年行之有效的经济扶持政策直接相关。赫章县油茶低改直接决定目前赫章县油茶生产的兴衰,而赫章县油茶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政策措施是否能有效地调动农户及企业的积极性。基于此,赫章县相关职能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且相对稳定的油茶低改扶持政策来鼓励茶农及油茶经营企业进行油茶低改,促进赫章县油茶产业快步发展。

其三,加大赫章油茶产业的宣传力度,以旅游带动油茶产业的发展[10-12]。依托赫章县水塘国家森林公园和韭菜坪两个旅游景区,根据赫章县油茶冬春开花的特殊性,改造旅游景区周围的油茶低产林,开辟油茶花观赏区。加大赫章油茶产业的宣传力度,以旅游带动油茶低产林改造,大力推广赫章油茶,提升赫章油茶的知名度。

3.3 制订改造方案

根据赫章县每个连片区域油茶低产的原因,因地制宜制订适合本区域发展的油茶低改方案。杂木杂草丛生的进行杂灌清除、林地清理;林分密度不均、油茶树冠杂乱的进行密林间伐移栽、稀林补植补种及整形修剪;管理粗放、投资不足的结合经营主体资格的改变等方式进行土壤结构改良、土壤肥力改善;病虫危害的油茶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进行改造;油茶冬春开花,授粉昆虫少,可以结合赫章县土蜂养殖来增加油茶授粉,提高油茶挂果率。

4 结 语

油茶作为赫章县特有的木本原料树种之一,其近年来未受到重视导致发展不及赫章核桃。笔者对赫章县油茶低产低效原因做了浅析,并对赫章县油茶低产林改造提出一些宏观的改造措施。在实际的低产林改造中,应根据每个连片油茶区域低产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并制定适合本区域发展的改造方案,达到投入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等要求,做到真正让油茶产业成为带动老百姓发家致富的产业。赫章县野生油茶资源丰富,低改野生低效油茶林的经济利益立竿见影,给老百姓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因此赫章县可以先从低产林改造开始发展油茶产业,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自己加入到赫章油茶产业发展的队伍中来,促进赫章县油茶产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新富.油茶皂苷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3.

[2]陈秀炳,陈巧明,郭小平.油茶籽壳栽培香菇的应用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6):138-140.

[3]郑京津,徐永杰,邓先珍,等.油茶种植资源利用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天津农业科学,2015,21(9):140-144.

[4]游美红.我国油茶产业化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6119-6121.

[5]李彬青,吕立哲,金开美,等.信阳市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11):58-61.

[6]李瑞高.油茶的分布及其適应性[J].广西植物,1981,1(1):38-41.

[7]刘喻娟,张应中,丁晓刚,等.广东省油茶低产林原因分析及改造技术措施研究浅探[J].广东农业科技,2011,27(6):70.

[8]黎章矩,曾燕如,戴文圣.油茶低产低效的内外影响因子调查[J].林业科技开发,2009,23(5):26-31.

[9]倪志成.油茶低产林改造的思路及策略[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1,8(4):478-482.

[10]王霞,欧琴,杨晓红,等.玉屏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22):319-321.

[11]彭学库,蓝国平,朱富荣,等.景宁县油茶产业现状、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3):131-132.

[12]张婷,刘双青,董妍玲.湖北省油茶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11):53-56.

作者:杜美 成凯 夏光旭 吴胜

上一篇:食用菌营养价值论文下一篇:会计电算化作假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