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区景观设计论文

2022-04-17

摘要:以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海峡城住宅区为例,依据感性工学原理,探讨景观设计中常用材料的应用对消费者产生的生理、心理效应。运用现场调研和访谈的方式,分析用户人群对住宅区景观设计常用材料的感性认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住宅区景观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住宅区景观设计论文 篇1:

城市公共健康对未来住宅区景观设计的影响

摘 要:重大疫情之后,我国的住宅区景观设计即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社会对公共健康的关注为住宅区景观设计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住宅区景观设计对公共健康的作用和未来住宅景观设计成为一个热点议题。

关键词:公共健康;疫情;住宅区景观;景观设计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全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对从人民生活到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困扰。基于重大疫情对人的影响,住宅区的公共活动空间设计,针对城市中居住与通勤的公共健康安全展开了新的讨论。

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这次的疫情让城市住宅景观中的公共活动成为被隔离在家的居民的奢侈品。公共健康的问题给未来的住宅区景观设计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居民在公共活动空间中的健康问题也更加受到重视,因而住宅景观设计将提出更多关注公共健康方面的景观功能要求与景观设计思考。住宅景观公共活动区域的应急避难服务功能和活动体系将得到进一步的功能挖掘,同时景观设计理论体系将会更加完善。

一、重大疫情下与重大疫情后的城市住宅区

公共健康问题

在疫情防控期间,公共健康是受到病毒威胁的。病毒将住宅区域公共群众的活动分为健康和不健康,健康与不健康的人群被分开隔离。我国大多数城市疫情防控期间采取“封城”措施,倡导“居家”“无接触”的生活方式,这让城市的公共健康与出行与否决策联系,形成了新的线上生活的方式,公共健康得到城市居民的高度重视。

城市公共活动项目、事件对公共健康产生影响(表1),满足人对于自然的需求。通过接触绿色和适度运动,公众可以有效缓解焦虑和压力,然而在重大疫情之中,住宅区公共景观作为人群活动场所,在其中开展公共互动与活动存在传播疾病、威胁公共健康的风险。公共空间开放的前提是严格避免疾病在其中的传播风险。城市住宅区域是高密度人群集中地,疫情之后为应对未来可能影响城市住宅公共健康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解决好公共健康方面的问题,在景观设计方面做好设计非常有必要的。

二、重大疫情后住宅区景观环境公共活动体系优化

重大疫情之后的住宅区开放空间活动体系优化布局是一个新的热點议题,住宅区域的交往围绕着生活圈,住宅区域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疫情下户外活动受到限制,居民出行的目的不再是休闲,公共空间只发生必要性活动,而实际的其他公共空间活动也都被居家隔离生活所限制。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有效的控制,防控形势往好的方向发展,可以开展户外活动的住宅区开放空间成为居民释放压力和压抑情绪的一个重要场所。住宅区公共活动区域主要在居住区及近邻的周边,是居民开展多次、暂时、规律性活动(散步、锻炼、就餐、买菜等)的主要场所,满足居民最基本的日常活动需求。在住宅生活圈中,公共体系的优化可以分为:环境小微型优化、流线弹性空间优化、空间分层组织优化。

(一)环境小微型优化

住宅区公共景观环境加入小微型绿地,通过嵌入和整合自然元素,形成广泛的绿地健康场所。1909年,丹尼尔·伯纳姆提出了芝加哥规划,提倡对住宅社区进行分区和环境保护,之后,城市住宅区越来越强调采用简单、快速和低成本的途径来添加自然元素,创造可灵活使用的空间,并使其成为公共健康区域,形成小微型景观、微气候,对景观产生局部影响。住宅外活动中,居民在公共区域的交往与接触,在轻度的“视听接触”与其他形式的接触中相互关联,从简单的、无拘束的接触到复杂的、积极的参与交往,都是整个社会性活动的组成部分。根据接触强度值进行小微型空间空间划分和优化,形成一个环境元素整合,形成线性的活动轨迹,让公共活动空间的公共健康性提高。

(二)流线弹性空间优化

流线连通景观,形成区域人群互动与活动轨迹,相应地把阳光、洁净的空气、绿色引入流线中的空间中,可形成弹性空间。弹性空间的构成、尺度、功能与时间区域的分割,影响住宅区景观的空间可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动态地不断变化功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在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的相互作用下,在要素上进行整体考虑,在要素的平衡的过程中,分析了解居住区公共空间的健康空间弹性优化,形成封而不闭、间接空间、半隔空间的空间渗透与融合,形成室外围合空间和形式。

(三)空间分层组织优化

从小区的入口到整个居住区的景观流线布局,在住宅区的公共活动空间范围内进行空间层次的划分,有多运动空间、线性绿道、亲子空间等。不同的户外活动空间可达性和使用频率存在差异,在居民的不同程度接触下满足不同的使用和活动需求,应基于不同尺度和目标对空间进行差异性精细规划。

在城市住宅区的设计中,景观空间的优化与空间中的可移动景观模块的设计,建立起更加合理的互动参与性空间,最大化利用公共空间。通过注重住户的实际使用灵活性、场地中的空间小微型优化,与灵活性的住宅景观空间功能群落的集中设计,实现对重大疫情后的住宅景观区公共活动空间的体系优化。

三、重大疫情后的高密度人群集散空间的

韧性景观设计

在高密度人群集散的公共活动空间中,过于密集化接触和交往可能会产生环境与健康问题,空间越是紧凑,城市的绿地体系中的空间划分与高密度的人群集散空间划分这一空间设计问题越是重要。韧性景观是高度人群集散空间的空间安全设计要点,注重提高空间的“点”与“面”的结构方面的韧性,使整体的景观布局、功能、形式、结构等,在面临各类自然灾难、重大疫情和城市环境变化时可以做到自适应调整。

(一)应用公共活动空间的边缘空间

在公共活动空间的规划设计中,考虑空间可能会承受高密度的大流量人群,在不同节日中可能有大量人群集中形成自发性与“连锁性”活动,超出空间的公共健康范围,需要合理应用公共活动空间的边缘空间,以缓解人群过度聚集,要对空间的入口、集散广场、道路等进行合理的利用。

(二)保证内部功能的完整性与和谐

注重功能全面、设施布局和谐,同时考虑到公共健康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的需求,针对不同人群设计不同的区域与配套,形成一个相对隔离的“化零为整”和“化整为零”的空间结构,促使不同的功能区域与周边的景观设计有机融合。

(三)集散空间植物的经济适用性

通过设计经济性与耐用性强、管理难度低的植物配置,确保造景材料的应用做到经济适用。且考虑到公共活动下的公共健康,应设计无害、形态和谐、耐践踏性与安全性强、恢复力和适应力好的景观植物,顺应自然,为集散空间带来新的活力。

四、重大疫情后其他公共空间环境健康系统改善策略

公共健康是指人群的健康,研究对象包括居民行为与心理两个部分。社区街道空间以达成居民的心理健康与行为健康为最终目的,同时也能对生理健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居民健康的行为主要是指街道中以缓解生活压力、提升身体素质为目的行为,例如跑步、散步、交往等行为。健康的心理则是指居民处于街道空间环境中产生的积极心理,例如邻里感、安全感、归属感等。

城市是聚集的产物,聚集越多,空间结构就越复杂。城市系统中的景观不光能美化环境,也是城市环境的“防护带”与“避难”空间。为了更好地改善公共健康,城市中的景观与服务功能提供了公共活动与交互的放松空間,在享受公共活动空间的同时,也要引导城市居民行为习惯的转变,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公共空间的绿色空间,对于公共健康的影响机制不同,因此,要做好城市绿色空间的体系构建。公共空间的健康系统,要从空间尺寸、街区尺度、场所尺度等方面出发进行改善和优化。绿色空间是工业进化背景下的产物,在景观发展的现今,城市的公共卫生政策是公共活动空间建设环境健康系统中很关键的一环,其他公共空间环境健康空间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多尺度的绿色空间体系的构建,为城市其他公共空间的建设与健康城市的发展提供路径。

五、结语

如今,城市和城市居住者深刻体会到了户外活动的重要性、住宅景观的户外活动空间对于公共健康安全的重要性,因而注重对城市景观中的住宅景观的设计与空间、流线、系统进行优化,使景观设计易于亲近,发挥保障居民健康的功能。对于未来的住宅景观需要深入探索,从景观的硬件与软设施的设计,到户外活动空间的建设,既要有满足公共健康需求的弹性空间,也要提供公共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杜伊,金云峰,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规划编制[J].住宅科技,2017(2).

[2]马琦伟,阚长城,宫兆亚,等.城市活力恢复及其影响因子: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情景下的探索[J].城市规划,2020(9).

[3]王琳,赵俊三.城市群新冠疫情时空分布格局与分异机制的地理探测[J].生态学报,2020(19).

[4]许婵,文天祚,刘思瑶.国内城市与区域语境下的韧性研究述评[J].城市规划,2020(4).

[5]李倞,杨璐.后疫情时代风景园林聚焦公共健康的热点议题探讨[J].风景园林,2020(9).

[6]李帅.基于韧性景观的城市公园空间安全规划设计[J].美与时代:城市,2020(5).

[7]王燕,周清月,曾杨.健康社区视野下社区公共空间优化设计[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7).

[8]杨鑫,刘静.健康生活与城市公共空间:健康城市活动[J].城乡建设,2020(20).

[9]王世福,黎子铭.疫情启示的新常态:空间韧性与规划应对[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20(5).

作者:向佳佳

住宅区景观设计论文 篇2:

住宅区景观设计常用材料的感性评价研究

摘要:以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海峡城住宅区为例,依据感性工学原理,探讨景观设计中常用材料的应用对消费者产生的生理、心理效应。运用现场调研和访谈的方式,分析用户人群对住宅区景观设计常用材料的感性认知。分析对材料的感性认知可以使材料更好地为设计服务、为今后住宅区景观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又可以进一步系统地使用材料的感性特征、拓展设计深度与广度,为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带来新的设计亮点。

关键词:住宅区 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 常用材料 感性评价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当今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得以提高,人们对住宅区的品质需求亦随之提高,人们对自己的居住质量和小区环境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1]。现今社会的消费者已不满足于住宅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功能属性,消费者开始关注居住环境的整体品质、文化、氛围等更深层次心理层面的需求。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房时,会将居住环境能否达到满足其情感需求作为选择标准,居住区空间环境品质的渲染和营造离不开景观设计和设计材料的运用。

一、设计材料

设计材料是展现景观设计的基础,设计材料的选用是住宅区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因素,可以把景观设计从概念设计转向实物的基础。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公共设施区域常用设计材料主要为石材、木材、金属、玻璃及一些复合性材料,材料搭配植物可以营造不同的空间氛围,不同材料的肌理、质地各不相同,即材质感;材质感的区别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材质与材质的搭配组合又会营造不同的效果,用户直观感受也不尽相同。

在新时代下,用户需求的转变,也使得设计方式随之发生改变,设计评价有了新的发展。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居住区景观设计情感层面的诉求,因此就要求在景观设计阶段有一种感性的眼光对设计方案进行合理、科学、有效的设计评价,这样才可以更深层次地挖掘用户的情感需求,因此用户对居住区景观环境的感性评价营运而生。专业景观设计师同用户对住宅区景观设计使用材料的感性认知和情感需求是否一致,关系着最终设计成果能否被用户接受,这也是景观设计常用材料感性评价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研究消费者对景观设计常用材料的感性认知,可以了解到该住宅区的景观设计能否满足消费者对居住区景观环境的情感需求。

二、设计材料的感性概念

感性是指人对物所持有的感觉和意象,是人对物心理上的期待感受[2]。设计材料的感性指材料对于人的认知体验,包含人的感知系统因外力刺激而对设计材料作出的反应或从材料表面特性得到的反馈,它是基于生理基础上的,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材料做出的综合印象[2]。

(一)材料的质感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肌理和质地,即材质感。材质感有两个基本属性:一是生理属性,二是物理属性。材料感觉特性按人的感觉可分为触觉特性和视觉特性。

(二)材料的触觉特性

人们惯用触觉来甄别材料的质感,触觉质感是人们通过触摸材料而感知材料表面特征和体验材料的主要经验[3]。材料表面呈现的构造形式与用户的触觉质感体验联系紧密,触觉质感的不同来源于材料表层的质地和肌理。当消费者用手去触摸设计材料时,便会对材料质地产生粗细程度的感觉,一般情况下质地粗糙的材料给人以朴实、自然的感觉;质地细腻的材料给人以高贵、冷酷的感觉[3]。

景观材料是触觉体验的基础,通过对材料触觉特性的测定,选择人体触感舒适的材料搭配[4]。

(三)材料的视觉特性

通常情况下,设计材料的感觉特性是相对于人的触感而言的。由于人们长期触觉经验的累积,一些触觉经验就转化为视觉的间接经验。对于熟知的材料,可以根据以往的触觉经验通过视觉记忆来推断该材料的材质,从而形成材料的视觉质感[3]。

视觉质感是透过视觉来感知材料表面构造的,是材料表面组织被视觉认知后通过大脑的综合处理,生出一种对材料表面特性的感性认识。材料表面特征的差异会对视觉器官产生不同视觉刺激,从而会有不同的视觉感受。

三、景观设计材料的感性评价

从主观因素考虑,设计只是一种心理活动,利用创新手段调整对象,合理运用和把控材料及技术手段,符合良好的审美观,将其创造成一种优秀的形式[5]。

感性工学最早出现于日本,感性工学中的感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6],它会随着个人认知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表面看上去难于把控,但是人认识事物的基本感知过程,是可以借助现代生理和心理测量技术进行量化和分析的。研究分析人的感性与喜好物品间的关系,可以准确地把握用户对产品需求的感性信息,运用定性推理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一系列的消费者的感性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将用户对于产品的感性信息与产品设计元素有效结合起来,以获得产品设计的发展方向,设计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6]。

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设计材料的采用与选取对用户的感性认知是非常关键的,从而可以运用感性评价的原理及研究方式对设计材料进行感性评价的研究。

(一)對景观设计常用材料感性描述

对景观设计常用材料的感性描述可以用语义差异法。本文用语义差异法将问卷答案转化为可供量化的统计数据,以便获得客观的感性评价。

选用可以描述设计材料感觉特性的形容词,感觉特性是用户对材料刺激的一个主观感受,材料不同感性特征就不同。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为景观设计中的常用材料,景观设计中三种常用材料分别为:石材、木材、金属材料,其感性特征(如表1)所示。

(二)住宅区景观设计常用材料感性研究

本文以南京市建邺区海峡城住宅区为研究对象,在实际案例中,通过问卷及访谈的形式进行数据收集,研究分析调查结果并对设计材料的感性评价进行阐述总结。

1.研究目的

该住宅区是全封闭式小区,用户一般为公司白领、教师、行政部门职员等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该住宅区整体氛围古典清幽,景观设计公共活动空间中主要包括雕塑、水体环境、儿童活动空间、廊架等,公共设施包括:台灯、导示牌、景墙、座椅等。在其现有环境中,产品的形态、大小、材质、颜色、肌理已经是确定因素,这些因素的组合搭配形成了该住宅区整体统一的风格。以此为例,通过研究用户对材料的直观感受,来分析用户是否喜欢该区的居住环境?材料的选用上是否满足了用户情感上的诉求?用户是主动接受还是被动接受?有没有更适合的材料搭配?

2.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该住宅区的景墙、雕塑节点、景观凳、导示牌等(如图1)所示。这些公共设施也是景观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元素,通过研究这些元素来分析用户对景观设计材料的感性认识。

3.研究方法

(1)用实地调研,及问卷与访谈的方式,采用语意差异法进行景观设计材料的研究与分析。

(2)把该住宅区公共设施中的形态、大小、肌理进行定量,通过改变其材质,进行用户感受研究。

(3)该住宅区为中端小区,人车分流模式,用户人群大致为白领阶层,研究样本为该住宅区用户,样本数量为40人。

4.研究指标

根据(如表1)中住宅区景观设计常用材料的感觉特性评价形容词,选取15个感性词语作为研究指标,进行问卷调查,分别是:柔软、坚硬、温暖、凉爽、精致、粗略、拘谨、自然、科技、手工、古典、轻盈、开阔、质朴、亲切。

5.研究结果

将该住宅区景观中的公共设施定量,比如;景墙材质换成同颜色的防腐木、金属铜、铝等;将雕塑换成同颜色的防腐木、石材等;将景观凳换成同颜色的大理石、金属铜、铝等;将导示牌换成防腐木、石材等,通过改变其材质,调研用户对形态相同,不同材质产品的感性认识,将问卷调研结果制成折线图,结果(如图2)所示。住宅区景观设计中的公共设施,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需要与周围环境进行协调,才可以营造整体氛围,图中得到用户对材料的感性认识,在此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针对用户是否喜欢该住宅区景观设计所营造的整体氛围进行调查打分,-2到2为很不喜欢、不喜欢、一般、喜欢、很喜欢。结果(如表2)所示。

(如图2)和(如表2)应结合来对比,可以得到如下结果:景观墙选用大理石材料给用户最大的感受是古典,选用防腐木材料,给用户最大的感受是温暖,古典次之,金属材料则带有一种强烈的科技感,对于该区景墙形态相同的情况下,用户喜欢的材料为大理石及防腐木,建议今后的设计中此类景观墙应选用大理石,防腐木次之,金属材料不建议选用;景观雕塑选用大理石材料用户感受古典、其次是自然和质朴,防腐木材料是粗略,金属材料是自然、科技、对于该区景观雕塑材料的选择上,用户更加偏爱金属材料,建议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景观雕塑用金属材料最佳;景观凳选用大理石材料用户感受是坚硬、凉爽、质朴,防腐木为温暖、精致、亲切,金属材料为凉爽、科技、轻盈,在景观凳材料的选择上,用户更倾向于防腐木材料,建议金属材料和石材不宜选用;导示牌选用大理石材料用户感受是粗略、坚硬、古典,防腐木材料为自然,金属材料为精致、科技,在导示牌材料的选择上,用户喜欢金属材料,防腐木材料次之,建议在住宅区内导示牌不宜选着石材;对于小区整体环境的营造上,在40位受访者中有2位表示一般、16位表示喜欢、21位表示很喜欢。

据上述统计数据可知,在南京市海峡城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公共设施中设计师采用的设计材料和用户所青睐的材料基本保持一致,所以该区景观设计材料的选择符合用户的情感需求,同时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除已经选用的材料外,还有其他可以选择的材料。

在该区40位受访者中,有37位用户对该住宅区景观设计中设计材料的运用上表示喜欢,并对运用该材料营造的整体居住环境表示非常喜欢。通过研究总结分析数据表明,景观设计师与用户对景观设计材料的感性认识很大程度上是保持一致的。

结论

住宅区景观设计常用材料感性研究是感性评价中的一部分,从设计材料的角度人手,以感性评价为视角对住宅区景观设计材料进行感性评价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对此进行客观研究,可以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以景观设计材料感性评价为核心的住宅区景观设计理论,以便景观设计师可以站在客户的角度上运用设计材料,营造景观环境来满足客户的情感需求。文章以材料为纽带,搭建景观设计师同用户对景观设计材料认知的桥梁,以完善居住区景观设计常用材料的科学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孙国新.傅毅.对现代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初探[J]..設计,2015(07):126-127

[2]张锡.设计材料与加工工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0-45

[3]江湘芸.产品造型设计材料的感觉特性[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9,(Ol):122-125

[4]周延伟.景观设计中的触觉体验研究[J].设计,2017(14):131-133

[5]柳奕如,朱绍瑞.景观装置艺术中美学应用的研究[J]设计,2017(07):70-71

[6]周美玉.感性·设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103-115

作者:刘惠杰

住宅区景观设计论文 篇3:

传统造园思想在住宅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中国传统园林以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寓情于景的意境以及灵活多变丰富的造园手法显示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深博大,而中国传统造园在对世界造园艺术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在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相互融合,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开阔思路,从中国传统造园艺术这个宝库中挖掘宝藏,结合住宅区项目中的实际需求,将传统造园的精髓融入于现代住宅区景观设计之中。

关键词:传统;造园思想;住宅区;景观设计;设计要素

随着城市建设地面积的日益稀缺,随着城市人类的不断增长,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下,如何解决居民住房困难问题已成为整个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而高容积率住宅区就是这么一个能解决眼下燃眉之急的居住类型。不管是一般模式的住宅区还是高容积率的住宅区,景观环境不仅与人的生活休戚相关,更是区域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解决高容积率住宅区景观环境问题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如何运用多学科知识将高容积率住宅区景观环境设计成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宜居环境问题就变得十分迫切。

1 空间布局

在对高容积率住宅区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首先对整体布局梳理。确定各区域的功能,根据住户生活中的实际需要来分析区域的不同安排,是休憩空间还是游戏空间或是有其他通途的场所。尤其在公共空间较小的高容积率住宅区中,更应该多方面考虑,因地制宜的区规划。

2 交通道路

在设计住宅区的道路交通时,要以便于居民出行、美化环境、安全等原则为基础开展相应的设计工作,此外还需要遵循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住宅区内的交通设计,其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户外活动、交通行为。因为高容积率住宅区的空间整体框架由建筑构建而成,使得道路原本的空间意义被破坏,僅仅以原始功能的发挥为主,即行车以及行人。对比多层住宅而言,各级住宅区道路仅仅作为从属而存在,而建筑物才具备决定以及主导意义。所以,此类住宅区在设计道路时,往往会考虑建筑布局特点,进而开展设计活动,且对于人车分流更为关注,由此保障小区内的安静以及安全,如此的设计方式也可让区域内的相关活动得到恰当和正常的开展。

20世纪20年代,“人车分行”的居住区交通组织原则首先被施行于美国纽约郊区的雷德朋居住区。此次方案中,首次实现了行人、汽车的分离,并结合环状、枝状方式在建筑群内部穿插车行道,令其存在于居住区的周边,如此的车行道具备极为明确的分级。此外,在设计步行道方面,为实现活动场所、建筑以及绿地等的关联,则运用了贯穿于建筑群内的方式。对机动车随意进入到区域内的有效控制,也可实现内部噪声的减少。在此类住宅区中,往往会设计半地下或地下车库为主、地上为辅的停车方案。此外,也存在运用底部架空的方式对地面停车库加以设置,由此实现停车问题解决的相关案例。

3 景观节点

就景观设计而言,一般会结合具体的设计对象、面积、风格等,对相应的景观节点进行设置。而此类节点则是聚集视线的焦点,也是景观轴线方面较为突出的景观点。就高容积率住宅区而言,景观节点显得尤为关键,因为区域内具有较多建筑单体、人口,由此从景观整体空间来看,对比中低容积率居住区而言,其具有更多立体视点。在设计此类区域的景观节点时,往往需结合如下两大原则来实现,即人心趋静、自然化原则。

自然化原则是指在逃避城市生活的喧嚣、缓解因人口稠密而导致的心理排斥方面,休闲生活将发挥极大的作用,这是对大自然的回归,所以设计园林环境景观具有极为突出的作用以及影响。一般而言,休闲的对园林、景观进行安排时,必定要凸显出自然性,这不仅是对原始美的体现,此外也展示了田园风光,要尽量减少人工的过分雕琢。

人心趋静的原则是在设计高容积率住宅区休闲地景观时,要以让人们的心情更为平静作为主要目标。因此在对花卉等的选择方面,要选择较弱的植被,此外如令人紧张以及简单的大面积几何图形则不适合使用,在排列植物方面,要结合线条引导,尽量减少杂乱之感。

4 盈山理水

就传统造园而言,往往通过修筑假山、开凿水池等方式,以对自然山水体系的模仿,构建起园林的骨架。这也是对自然景观的临摹、缩写,通过艺术加工方式的运用,以极小的空间实现咫尺山林的打造。在园林构建方面,山石是极为重要的要素,其具备传情达意的功效。如在《园冶》中,计成提出的“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即阐述了这一道理。通过山石的运用,实现大自然景观的再现,进而完成对文人情怀的表达。如群置、堆山等都属于常用的山石布置方式,切需要结合具体环境加以打造。石峰往往结合特置的方式来打造,因极为优美和生动,进而作为园区的主题而存在,如苏州留园、祸园等园林的部分景点,都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另外,通过山石的堆砌,由此构建起湖中岛,不仅是对水的温柔、山的苍劲的体现,此外如此虚实、山水相映的方式,更是山水画意境的一种延伸。

除了将山石运用于造园之中,理水也将发挥至关重要的功效。无水不成景的说法自古就已存在。园林意境的营造,更离不开水之美。在《林泉高致》之中,宋郭熙就表示“山以水为血脉,故山的水而活,以水山为面,故水得山而媚”,就传统园林来说,多以自然的溪水、河湖等作为理水的写照,水面的划分则结合亭、廊道等来实现在水面上影印出山石、花草,切以睡莲等对睡眠加以点缀,由此实现园林空间情趣的增加。

在造园活动中,山水通常同时出现,结合生态角度而言,这也是生态得以构成的关键条件,可将生存的场所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给生物。在园林之中,防火以及花木的浇灌工作,也需要结合水来实现。在设计现代景观石,水也具备更为丰富的设计语言,可实现多样景观空间的体现。通过山石驳岸的方式,完成犬牙交错形式的呈现,让陆、水之间可实现自然的过度,变得更为幽深以及含蓄。

5 植物配置

在传统造园方面,植物造景这种手法也极为重要,同时也是园林景观的一种主要构成要素,更是极为重要的陪衬,能让人产生宁静以及亲切质感。就传统园林而言,植物的存在可实现对视线的遮蔽、空间的引导和划分,此外还可发挥色彩渲染、衬托建筑的作用。通过对四季植物变化的观察,将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同时也会对景观意境产生影响。

就各类空间来说,有必要结合所处环境、建筑的各种状况,来对植物的种植进行各种绿化形式、空间组合的设计,若处于繁华、喧嚣的闹市区,有必要通过将高大的树木栽种于住宅区附近,由此实现噪声的降低,构建起良好的屏障,此外因车辆等导致的烟尘,也将被树木吸附。若住宅区为低密度、高容积率,则需要将大量草坪布置于周边,视线将因此更为开阔的同时,更有利于空间绿化目标的达成。在住宅区中,此类地块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个住宅区用地的有机构成部分,消费者以及开发商对此也更为关注。住宅区绿化状况如何,已成为人们对住房加以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所以也成为决定房价的一个重要筹码。就高容积率住宅区而言,因其建筑单体的面积相对较大,所以对比低容积率的区域而言,其绿化率相对较低。如何才能够实现景觀的协调以及绿化率的提升,已成为此类区域景观设计探究的关键。“最大限度的实现小区绿地功能的发挥”也已成为此类住宅区绿化设计的重要原则。

参考文献:

[1] 张振.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03(08).

[2] 曹菊枝.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文化意蕴探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1.

[3] 史蒂文·法代(美).密度设计:住宅开发新趋势[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78-85.

作者:王君

上一篇:纺织品贸易发展论文下一篇:农产品贸易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