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理论和谐社会论文

2022-04-20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当中,交往理论作为唯物史观的奠基理论,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交往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对于发展生产力、改革社会关系以及推动全球化都发挥了十分重大作用。本文从马克思的交往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其交往理论的内容,深入分析了马克思的交往理论的现实意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交往理论和谐社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交往理论和谐社会论文 篇1: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摘 要】哈贝马斯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为了建立一个“规范基础”,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结构转型问题,于1981年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他的这一理论主要从个体的自由与自律,在反思与批判中阐释交往理性几个方面,系统的解除了价值中心化,从而为多元价值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理论的提出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同时,该理论对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对我国目前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和谐;人际关系

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当代西方思想界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1981年他提出了以语言为交往媒介、以生活世界为纽带、以理解为导向、以主体间性为主要特征的交往理性,从而揭露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潜藏在文化领域内深层的矛盾,并提出了通过交往行为的“合理化”来重新构建合理社会的方案。因此,正确理解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了解其本质含义,对于推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迪性和借鉴意义。

一、理论的产生背景

在哈贝马斯的著作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其1981年问世的《交往行动理论》。该著作主要探讨了现代西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揭露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主体间交往的异化现象,同时,该理论也批判了这个社会日益严重的弊病和危机。哈贝马斯希望通过这一理论来实现社会的合理化,并建立“无限制的交往共同体”。首先,这一理论提出的社会背景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该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干预活动极为频繁,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在这一时期日益凸显,并且成为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性因素,社会面临着重重危机。同时,经济危机又不断转移到政治和文化领域,导致人际交往扭曲。其次,这一理论提出的理论背景是当代西方“语言哲学转向”和马克斯·韦伯合理性理论的影响。哈贝马斯正是通过对当代西方语言转向和韦伯合理性理论的批判性研究,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意识哲学的最大弱点。要推翻传统意识哲学,在哈贝马斯看来,最关键的是引入“交往行为”、“系统”、“生活世界”等概念,从而建立起完整的交往行为理论。

二、交往行为理论的主要内涵

(1)交往行为。交往行为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内容。在他的《交往行动理论》一书中,区分了目的性行为、规范调节行为、戏剧行为、交往行为四种行为类型。他认为这四种行为模式分别有着不同的世界关系前提。而交往行为不仅克服了其他三种行为模式的片面性,而且还综合了它们各自的合理性,并在很大程度上全面体现了三种行为模式的合理有效性。(2)交往合理性。韦伯是唯一一个用合理性概念来洞悉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本质的人,而哈贝马斯通过总结前人得失,从人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去寻找理性的根据,也就是他所说的交往理性。它使“理性结构不仅体现在有目的的、理性的行为的扩展上,而且也体现在交往行为的媒介性质上,体现在调整冲突的机制、世界观以及同一性的形成上。它使理性摆脱了纯思辨的实质,具体的呈现在人们的认识和言行之中。另外,交往理性还把理性放到人际间广泛的和相互交往的生动的关系网络中去考察,使理性成为交往关系的总和。因此,交往理性既是客观理性,又是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它把目的理性行为和价值理性行为结合起来,使构建一个合理性的理想社会成为可能。(3)社会合理性。这是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终极目标,他把人类的奋斗目标归结为建立“交往合理性”的社会。主张以“生活世界”和“系统”的双层架构为基础,来对现代西方社会出现的种种现代性问题进行剖析。他的这一“生活世界”不同于其他学派所指称的生活世界。主要包括三层含义:首先,包括文化、社会和个性三大成份。在哈贝马斯看来文化就是对知识的存储,社会主要体现为合法的秩序,以保证社会整合和群体团结。而个性则指使一个主题在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方面具有的权限。其次,生活世界是交往行为的背景。哈贝马斯曾说过“交往行为者不可能走出其生活世界境域。他们本身作为阐释者凭借言语行为属于生活世界。”最后,生活世界是相互理解的“信念储存库”。这是指生活世界为交往行为参与者在交往中的互动提供了以语言结构建造出来的、可在交往共同体中进行交流的“信念”。这就是“生活世界”所包含的三层含义。哈贝马斯这一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系统。对于这一概念,哈贝马斯是这樣解释的:“所谓系统,是指社会从事物质再生产以维持自身生存的能力机制,它要通过目的活动的媒体进行,实质是工具理性的体现。”他主要从系统是影响人类社会的社会制度或组织这层意义上来谈论系统。他认为,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控制主要体现在:首先,货币和权力对生活世界的干预。其次,市场价值观对人类非经济领域的侵蚀。再次,工具理性对人的自由的制约。那么如何实现社会的合理化呢?哈贝马斯认为,虽然系统侵入生活世界导致了生活世界中的交往活动的物化和社会的畸形发展,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对构建合理性社会的追求。这里所谓的“合理性”主要指存在于交往行为中的交往合理性。为此,要实现社会合理化,必须做到三点:一是要使系统安居于生活世界之中;二是要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三是认清生活世界中存在的潜在的反抗问题。

三、交往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借鉴意义

(1)我们以经济体制为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和必经阶段。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农业文明的国家,商品经济向来不怎么发达,在经历了长期经济挫败的惨痛经验后,终于意识到发展市场经济是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应当确立和规范市场多级主体,重建市场经济新秩序、新规则,建构新的公平的交往体系,建立统一完善的国内市场机制,保障良好的交往运行环境。(2)以政治文明为例:交流和沟通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必由之路。我们应该吸收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中的合理成分,尽力使公共领域成为各方发表意见的所在,成为社会共同监督机构,使各方面的意见都能得以顺畅地表达。哈贝马斯主张人们以真诚的“对话”来解决社会矛盾、社会争端和冲突,以“对话”的方式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让人们在“相互理解”基础上“达成共识,取得一致”。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为交往行为主体间的沟通理解提供对称条件和交互期待,使所有人都平等参与并享有同等对称的话语自由和论证表达。只有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才能减少对立,避免抵触和冲突,增强社会和谐。

现代的社会和谐与古代不同,它是基于自由基础之上的和谐,这种社会需要的是一种以个人主体性的适度发挥而又结为一体的主体间性。因此,要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就必须关注主体间的和谐统一。在社会交往中,只有互为主体,相互付出,自觉实施主体间特色的交往,把握好与交往对象的互为主客体的关系,才能恢复交往的本真意义,真正实现人们之间的自由、平等、合理的交流和沟通,才一能实现彼此关系的和谐,也只有这样才一能使人与人之间结成一个“自由的联合体”,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

参 考 文 献

[1]哈贝马斯,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2]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 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8)

[3]艾四林.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评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3):11~18

[4]陈卓.生活世界与现实生活:两种生活的抗拮[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3):14~17

[5]奂平清.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及其在我国的现实意义[J].甘肃社会科学.2002(3):39`42

[6]陈辉.沟通与支配:哈贝马斯合理化理论的张力[J].新东方.2008(8):59~62

[7]何潇.试论哈贝马斯的教网行动理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7)

[8]陈凤.交往行动理论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比较和借鉴[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S1)

[9]奂平清.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及其在我国的现实意义[J].社会学杂志.2002(10)

作者:范小荟

交往理论和谐社会论文 篇2:

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探析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当中,交往理论作为唯物史观的奠基理论,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交往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对于发展生产力、改革社会关系以及推动全球化都发挥了十分重大作用。本文从马克思的交往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其交往理论的内容,深入分析了马克思的交往理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交往理论;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是历史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人的本质理念,掌握社会发展的大方向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初步形成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第一次阐述了“人与自然的交往”,他认为,人与自然界的交往是人维持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必要条件,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无机身体。”①在谈到“同别人的实际交往”时,马克思认为“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②马克思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察交往关系,他从异化劳动的角度剖析了交往关系的异化现象,奠定了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的物质基础,确立了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关系,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这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初步形成阶段。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确立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思想成熟的标志性著作,马克思和恩格思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从人类的生产活动入手,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集中探讨了“交往与生产力”、“交往形式本身的生产”,先后使用了“个人之间的交往”,“和他人的交往”、“民族交往和外部的交往”、“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普遍交往”、“互相交往的人们”、“世界交往”等范畴,对有关交往内容的丰富性、交往形式的多样性以及交往形式与生产发展之间的互动等也都有所涉及。”③可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确立。

(三)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将交往理论全面的运用于资本主义的分析当中,这主要体现在《资本论》这部著作中,他深入分析了资产阶级国家的社会现实状况,从中得出交往理论的的原因,通过对资本的研究,他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交往的实质,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与资本家之間的不平等交往,使得他对交往理论的研究得以拓展和深化。在马克思晚年的著作《人类学笔记》中,他更加关注人们交往行为以及交往方式,他把智力发展作为基础,把古代社会分为蒙昧期、野蛮期和文明期三个阶段来研究其交往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交往理论。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

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为了进行必要的生产活动,因此,人们生产活动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往是进行生产活动的前提。

(一)交往是生产活动的前提

人类的交往活动离不开人们的生产活动,交往是生产活动进行的前提条件,交往离不开生产,生产也离不开交往,生产与交往密不可分,缺一不可。“马克思认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是进行生产活动的前提。为了使劳动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必须在他人劳动成果的协助下,让人进行多样化的交往。”④人通过与自然界的交往活动,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来进行物质生产,并在人们的交往活动中互换劳动成果来满足自身的需要。

(二)交往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

交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存在方式,人与其他生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存在方式。人的交往活动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人们在不断进行的交往活动中推动了社会发展与进步。马克思指出:“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交往的发展程度。”⑤当现有的生产关系,也就是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必然会引起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历史也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三)交往是个人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说明了人不是孤立的存在,都会和身边的物或人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个人的发展离不开与社会的交往活动。“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也就是说,人的发展其实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⑥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说明了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的这种社会性包含了人类的交往关系和实践关系等,其中交往对于人的本质有着重大的影响。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明显特征就是人会劳动,人要进行生产劳动,就必需与他人结成一种劳动关系,通过与自然界和他人的交往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三、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现实意义

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对于指导现实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学习马克思交往理论,对于指导我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与世界各国进行交往、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对我国的对外交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我国来说,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这需要有一个对外开放的社会环境,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已经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⑦学习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对于指导我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处理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坚持对外开放,处理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等关系,才能使我们国家发展的越来越好,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世界各国的帮助,要想实现现代化就要积极的与各国进行交往,吸收各国先进的经验技术,提高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实行对外开放,积极与世界各国进行交往,实现友好互助,利用国内与国外两种资源,学习其他国家对我国有益的经验,同时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将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学习马克思交往理论,不仅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马克思交往理论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中国梦的构想,并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再次重申:“中国梦就是民族梦,复兴梦,归根结底是人民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这始终是人们追求的心愿,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本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它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运用马克思交往理论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注释:

①王文广.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②王文广.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③王晓晓.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对促进人发展的现实意义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④杨杰.论马克思交往理论[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⑤唱雙惠.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⑥杨杰.论马克思交往理论[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6页

参考文献:

[1][2] 王文广.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8.

[3] 王晓晓.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对促进人发展的现实意义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6.

[4][6] 杨杰.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3;18.

[5] 唱双惠.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23.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版,第267页.

作者简介:郑树媛 (1992-),女,汉族,黑龙江,研究生在读,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郑树媛

交往理论和谐社会论文 篇3:

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马克思的世界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批判吸收了前人所提出的交往理论后,经过充分理性思考,构建出了属于自己的世界交往理论体系,对中国和世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来源;价值

一、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的理论来源

1. 法国功利主义交往观点

十八世纪的法国,工业革命发展的如火如荼,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逐渐受到其影响,物质交换成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内容。孟德斯鸠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他看到了人们在交往中保护自身利益的本性,公共利益在个人利益面前显得一文不值,为了提高人们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孟德斯鸠提出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要遵循自然法,他还认为交往是为了满足和平、生存、情感和生活的需要。之后,霍尔巴赫对这一问题又进行了进一步阐述,认为人们之间的交往不仅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更具有利己的本质,“这是一个大胆的进步”[1]。

2. 德国古典交往观

这一时期的哲学家开始关注理性,他们希望通过理性来解析交往模式。康德认为理性是区分人与动物的准则,经验与感性不能让人获得自由,只有在理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们之间的交往。费希特通过阐释“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其前提是承认“他者”的存在。

3. 黑格尔世界历史观

十九世纪初期,黑格尔在对以往的世界观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历史观,黑格尔认为社会是不断运动的,历史的前后是有一定关联的,要研究历史事物,应当注意它的发展过程,历史的发展是具有必然性的。绝对精神包含了全部的历史,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精神的发展规律,这就让黑格尔不自觉地走进了唯心主义。马克思正是通过对黑格尔这一思想的批判,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另外,马克思还在黑格尔这里学习到了辩证法,对立统一思想贯穿了黑格尔哲学的整个体系,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整体,但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是对封建王权的维护,马克思看到了这一点,并对其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吸收了他的对立统一思想,并合理的运用到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中来,成为了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的重要理论源泉。

4. 空想社会主义

莫尔的《乌托邦》是最早阐释空想社会主义的书籍,同时也是空想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这一时期最主要强调的是平等的观念,认为人在交往中是处于平等地位的。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仍热继承了平等观念,他们也提出了平均主义等关于交往的思考,而且还对社会主义是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进行了一番探讨。19世纪初期,诞生了为后人所熟知的三位空想社会主义家,他们批判资本主义,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提出了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时间路径,马克思对他们的观点进行了批判的继承,为世人建构了一个世界未来发展状态的蓝图。

二、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的世界交往理论经历了萌芽、发展和最后的完善三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不断深化自己的认知,不断补充相关的理论,用一部部著作,向我们呈现出他伟大的思想。

1.萌芽阶段

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的萌芽主要体现在他早期创作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这两本书中。

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物与物之间的交往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就需要与自然进行交往,人类在生产出了商品以后,需要将产品卖出去,或者与他人生产的物品进行交换,就会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而出现物与物之间的交往。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说人自从出生以后,就需要和别人交往,只不过那时候的范围比较小,当一个人满足了自身的生存需要以后,他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能力去满足别人的某些需求,这个过程的不断重复就可以使人能够不断生存下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彼此需要的关系,当一个人的需要被满足了之后,人们就需要与自然进行交往,然后与其进行物质交换。

2.发展阶段

马克思的世界交往理论的发展形成阶段主要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这两部著作中。

在《形态》中,马克思说:“只有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人们才能进行普遍交往”[2],由此可知,人们进行交往的范围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也就是说,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人们的交往行为,只有当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时候,全球范围内的交往才会出现。每一个民族之间的联系程度,也是由他们的生产能力所决定的,当一个民族的生产力能支撑一个民族超越本民族交往范围的时候,竞争也就因此而出现了,要想在更大范围内的交往中获得更多的物质,就需要不断的发展生产力,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这一理论的出现对于我们理解全球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说:“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原料已经是来自遥远地区的了,这些商品不仅能够供本国人民消费,而且还能供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人民进行消费。”[3]这就告诉我们,世界市场的出现带动了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张,同时也会促进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生产能力的提高,从而推动生产和消费范围进一步扩展,最终走向全球化。伴随而来的问题就是階级问题,也是从经济关系转向了政治关系,阶级斗争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而且我们知道,世界历史就是由阶级斗争的历史组成的,而阶级斗争又是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所以说,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斗争是相伴相随的,只要世界历史向前发展,阶级斗争就一定会存在。

3.完善阶段

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在形成以后,一直在不断地进行完善和补充,最主要的观点则体现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这几本书中。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关于社会交往的概念,即社会交往形态,他认为人的社会交往形态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人对人的依赖阶段、人对物的依赖阶段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阶段。每个人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所经历的交往阶段也不同。但是,只有到了最后这个阶段,才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的最佳阶段。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着重关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而进一步研究了其中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他认为,国际分工、世界货币、国际贸易等,都是人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交往的产物。工业革命的爆发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产生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所生产的物品提供给世界上各个国家消费,从而产生了国际贸易,要想使国际贸易能够顺利进行,就需要一定的通用的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应运而生。

在《人类学笔记》中,马克思指出,国家是人们通过在实践中进行交往而最终形成的。在《历史学笔记》中,马克思认为战争是人们进行交往的一种形态,通过殖民战争,可以掠夺一些原料和财富,然后将原料生产为商品再返销回去,进行一些贸易活动,随着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世界市场就形成了,国际贸易也就随之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交往也就进入到了世界交往的范围。

三、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的世界交往理论与他的唯物史观的形成与发展息息相关,两者是同步进行的,对于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我想从内涵、形态和特点这三方面谈一下。

首先,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的内涵。该理论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一部分。我们通常所说的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来往,相应地,世界交往就是人与人在世界范围内的来往,基于这个基础,我们再来理解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就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目前,学界的主要观点是,认为马克思所谈到的世界交往是一种彼此联系的活动,它和之前的任何一种国际交往方式都不同,这体现在之前的国际交往没有超出国家民族的范围,而是在国家民族范围之内进行的交往。该理论的内涵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世界交往如何形成,世界交往是和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的,生产力的提高会带动交往范围的扩展;其次,世界交往范围的界定,世界交往仍然是一种普遍交往,只不过是范围扩大了;最后,世界交往所产生的影响比之前的所有交往的影响都更加深刻。

其次,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的基本形态,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经济上的交往、政治上的交往、文化上的交往和社会上的交往。经济上的交往是世界交往的最初形态,也是世界交往的基础,是推动其他交往的动力。政治交往是“资产阶级使生产工具迅速改进”后[4],通过对外的殖民侵略和扩张而形成的,在这一过程可以推行自己认可的制度,并且为自己的发展创造出一个新世界。文化的交往是依附于经济的交往而存在的,正是因为有了经济上的交往,才能够产生世界市场,在进行经济交往的过程中,文化上的交往就已经开始悄悄产生了。社会上的交往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交往阶段与形态,一个人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与他人进行物质交换,在这一过程中就产生了社会交往。

最后,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的特点。第一,具有普遍性。上文在谈基本内涵的时候说到,世界交往是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交往,这种普遍性表现为交往范围大、交往主体多、交往程度深。第二,具有直接性。在生产力迅速发展之后,闭关锁国的状态就会被打破,一旦打破之后,各个民族和地区之间的交往就会直接变成世界交往。第三,具有不平等性。因为世界交往的前提是生產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侵略和扩展,这种通过殖民主义去获得原料和进行原始资本积累的行为,对被侵略国家来说是极其不平等的,这种通过战争手段进行的交往是不可取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体,只有通过和平手段进行的交往才是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四、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

1.对当代中国的价值

第一,为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改革开放的内涵就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我们国家实行对外开放以后,积极打开过国门,在沿海地区建立经济特区,并积极提出加入世贸组织,开始以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这使我国的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使得我国在短短40多年的时间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我国的对内的体制改革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推动各项体制的改革,其核心目标就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使人民群众能过上更好的生活。马克思的世界交往理论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各个国家能够在世界市场进行和谐的交往,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推动中国更快进步。

第二,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的世界交往理论,其核心观点就是人们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普遍交往,而我们知道,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和谐的,只有以和谐为前提,在世界范围内的交往才能更加密切,才能让我们所处的环境变得更加美好,我们只有在国内做成功了,才有可能向世界进行推广,才能让我们在世界范围内的交往更加和谐,从而维护和平的发展环境,坚定维护“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乎人民群众的利益与福祉。

2.对当代世界的价值

第一,有利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全球性的项目,是一个国际性的公共产品,它能惠及沿线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马克思的世界交往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想进步,就需要与他国进行交往,通过交往进行合作,“一带一路”就为这些合作提供了载体,通过经济上的合作,还能带动文化上的交流,我们知道,一带一路沿线上的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他们的经济文化水平与中国相比还比较落后,“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5],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与其他国家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在经过改革开放之后,发展迅速,中国希望将自己的发展经济与发展中国家共享,帮助他们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加强交流与合作之后,一定能让沿线的每一个国家都能切切实实的感受到进步与希望。

第二,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全球性的重大命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为解决当前世界上很多国家所面临的可持续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一个国家都是世界这个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全球化的范围正在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马克思的世界交往理论,对于人类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如何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48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8页

[3][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1页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72页

作者:田磊

上一篇:寒区特色土木工程论文下一篇:现金流量财务分析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