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型知识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把知识当成企业的一种战略性资产进行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创新能力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节约型知识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节约型知识管理论文 篇1:

航天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战略思考

当前,人类社会正进入一个以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的全新经济形态,企业的竞争优势源泉从有形的实物形态逐步转向无形的知识形态。知识对于企业有两大功能:一方面,知识是企业有效运作所需的基础性资源;另一方面,它又是企业运营管理中最有价值的资产。因此,企业已开始把高效的知识管理作为提高竞争能力和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主要手段。航天企业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推行知识管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新境界

仅仅在几年前,知识管理还只是一种备受学术界和先锋企业家推崇的崭新管理思想和理想化管理模式,而现在已经进入了应用的成熟期。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知识管理已深深植入企业、政府和各类机构的政策、战略和执行程序之中,预计2004年全球知识管理技术与服务市场将达到88亿美元,是2001年的两倍;预计知识管理将帮助全球“财富500强”企业每年节约创新资金310亿美元。知识管理是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的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创造一种环境让每位员工都能够获取、共享、使用企业的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以形成个人知识,并支持、鼓励员工将个人知识应用、整合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对市场、用户需求的反应速度,实现企业持续发展。在当前及可预测的将来,企业管理,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管理,其本质就是知识管理。通用电气、摩托罗拉、惠普、洛克希德·马丁、诺斯罗普·格鲁曼等国外行业领先企业把知识资产作为企业成功和价值的基础,并认识到知识管理能够提供把复杂的资源、要素变为竞争优势的可能性,深入开展了知识管理活动;国内许多IT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如清华同方、实达电脑、科利华、中国网通等已经开始推行知识管理。这些国内外企业通过推行知识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行业地位和竞争实力。推行知识管理的成效具体有:加速知识共享,提高了核心竞争能力;加速知识创造,提高了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知识重复利用,节约了成本,提高了盈利能力;强化知识利用,提高了企业运营效率和市场开拓能力。

航天企业推行知识

管理是大势所趋

航天企业在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航天技术与工程实践知识,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质的航天人才,形成了大量知识成果和较完整的知识记录体系,制定了一系列知识交流的规章制度,搭建了知识共享的技术平台。加速技术创新,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武器装备持续供给能力,发挥对国民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的带动作用,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航天企业在新时期的重要发展命题,而加强知识传承和知识创新、实施知识管理是破解这一命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航天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来源于所拥有的具有自身特性、不易外泄的知识和信息。航天企业要保持并不断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必须以知识的持续积累为条件,以对知识的创造、交流、共享和利用全过程的有效管理为保证;同时,改革开放的深入、参与国际竞争、国外航天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等环境变化,要求航天企业加强彼此间知识交流、共享和协同,才能有效地应对越来越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航天企业科研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离不开知识的交流与共享。虽然知识的显化、传播与共享已经成为航天企业的共识,但是科研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大量宝贵知识仍存留在高级技术人员(技能人员)、资深管理人员的头脑中和办公桌内,人员流动往往意味着知识的流失;不少低层次、低水平问题在不同型号、不同专业、不同厂所重复出现;在多型号并举且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分割作业的情况下,型号整体水平往往是个别部门、少数人甚至于个人水平的简单相加,而航天企业的整体水平、最高水平得不到充分体现;现有成熟技术不用,另辟新径搞重复投入,造成无谓的损失和风险;如此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实施知识管理是现实有效的重要手段。

航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赖于知识的继承与创新。当前,我国航天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进展,航天型号研制生产正在实现从研仿为主阶段到自主创新为主阶段的转变。从整体上说,航天企业的发展是知识的继承与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航天型号的生产、研制、预研、探索和航天企业管理创新都以已取得的成果、经验为基础,依赖大量的知识重复利用,不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为后续科研生产任务的完成、实施管理变革提供支撑和借鉴;新一代航天人才队伍的培养,需要继承以往的工程经验、技术知识和管理成果,需要技术交底、管理传承、知识接班。

航天企业推行知识管理,既是改革发展、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实现战略目标的需要,也是航天企业完成新时期的历史使命的内在要求。建成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和全流程的知识管理服务与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知识管理工作机制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航天企业知识管理

应遵循的理念

近年来学术界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可以归为两种源流:一种被称为技术学派,即关注知识本身,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知识管理,该派致力于知识管理技术与工具的开发与研究,试图以技术实现为主的方式使企业知识资源最大化;一种被称为行为学派,即以人作为管理的重点,关注人生成、利用知识的行为、技巧和思维方式,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员工生产、交流、共享和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提高企业持续学习能力。针对航天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航天企业整体运行管理系统复杂,涉及技术、人、组织和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独特因素,单独以“技术”或“行为”的视角来认识、研究并实施航天企业知识管理往往不够全面,更难取得理想的应用成效。应在充分考虑知识管理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影响、对航天企业知识管理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确立具有航天企业特质的知识管理理念。这些理念主要包括:

——做到人和技术相结合。航天企业的知识管理要既充分发挥作为知识主体的广大航天员工的积极性,又合理有效地发挥技术工具的功能。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并重,注重两类知识的相互转换,注重知识创新,注重知识交流与共享。

——面向航天企业科研生产全过程和经营管理全流程,考虑到航天企业多种知识形态并存的现实,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

——运用技术工具对航天企业知识流进行定量描述,对知识流动情况进行准确判别,并不断优化与改进。

——把知识管理与航天企业战略管理和内部职能管理有机结合,协同推进。

——既服务于航天企业长远目标的实现,又紧密结合当前科研生产实践活动,同时考虑到航天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与外部知识管理系统(政府、行业、用户和其他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协同。

——既要积极推进,争取在短期内有所作为,又要考虑到实施过程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因素及风险因素。航天企业推行知识管理要做到周密安排、稳妥实施、风险可控。

航天企业知识管理的策略

根据航天企业知识形态的特征和知识运动过程特点,航天企业应采取集成化、协同型的知识管理策略。

基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这种知识形态划分,美、日、欧等西方企业的知识管理有两种常见的策略:一是编码策略,运用信息技术对知识和信息进行批量、固化处理,即对知识进行编码管理;二是人格化策略,对具有特色和个体的知识进行专门化处理,即对知识进行个性化管理。

航天企业知识形态在不同部门、不同团队、不同专业领域各不相同,知识形态及分布往往不像其他企业那样一类知识为主而另一类知识居次。航天企业具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复合、知识利用高度交叉、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各种形态知识并存的特点。因此,基于知识形态,航天企业应采用集成化知识管理策略,即编码策略和人格化策略共存、并重、迭代和综合使用的知识管理策略。

“共存”是指在同一个航天企业内不同部门、不同团队、不同专业领域等解决问题所依赖的知识类型不同,允许有针对性地采用两种不同的知识管理策略,即允许编码策略和人格化策略两种知识管理策略在同一航天企业共存。

“并重”是根据航天企业研制、生产并重的现实,针对科研生产、运行管理大多是依赖于既有知识资源实现知识创造的特点和实际,在利用信息技术对知识进行固化的同时,运用研讨、交流、碰撞的方式实现知识的积累与交流,即编码策略和人格化策略并重。

“迭代”是指航天企业知识管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以航天产品与技术发展为例,在初始阶段,为有助于继承前期技术与工作成果,运用知识管理技术,将已有知识处理、提取、汇编、存储为知识库,供职工反复调用和共享,即采用编码策略;待进入产品设计阶段或技术攻关阶段,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活动频繁,则应该鼓励职工的知识交流与思想碰撞,即采用人格化策略;但产品设计完成或技术创新成果形成之后,需要开展生产活动或技术应用,需要将大量知识加以揭示或固化,又需要采用编码策略。编码策略和人格化策略迭代的方式,可满足航天企业产品与技术发展不同阶段知识逐步深化的需要。

“综合”是指航天企业系统性和整体性强,需要多种知识资源的综合运用,多专业多门类知识相互交叉、相互依附、相互协同、有机统一。航天企业中往往存在着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内部知识与外部知识、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综合运用,更多的时候是多维度知识的集成与凝聚。因此,在知识管理策略上往往需要综合运用编码策略和人格化策略,甚至是两种策略有机地复合集成在一起,一体化利用。

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践也表明,“协作”与“群体”是知识管理中需关注的最核心要素。航天企业追求军民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又面临多型号并举和研制生产并重的科研生产格局和多元化的产业发展局面,这就决定了知识管理必须与航天企业科研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相互融合与协调,必须在航天企业创新发展中将知识流动过程和业务流程有机结合、协同安排。航天企业应将协同的思想贯穿于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内化和知识利用全过程,即采用面向知识运动过程的协同型知识管理策略。

航天企业知识管理的实现途径

航天企业的使命和特点决定了知识管理的实现有自己独特的途径。航天企业知识管理的实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统筹、协调、有序的渐进过程,涉及到诸多因素,特别是当前航天企业科研生产任务十分繁重,航天企业知识资源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现象仍十分突出,尚没有形成知识创造、显化、共享、应用和继承的有效机制和管理模式。因此,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做到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循序渐进,把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航天企业在推行知识管理的初期阶段,应积极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思想观念的转变,将知识管理设计在组织结构调整和体制变革之中,把知识共享与交流确立为航天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并针对实际情况,采取能起到“突破口”作用的关键举措:一是要从战略、规划、过程到效能评估等方面构成知识管理的总体构架,明确知识管理在航天改革发展中的战略性定位;二是将知识流贯穿于航天型号的全过程管理,并以知识管理为基础,建立开放式的“两头在内、中间在外、关键在手”的精干高效的新型科研生产体系;三是明晰知识权属,建立起以知识要素为核心的收益分配机制,形成知识管理的驱动力,发挥职工在知识创造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四是做到与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再造、管理组织变革、信息管理等管理要素协同变革;五是自上而下推行和自下而上拉动相结合,对推行知识管理的目标、方案、计划、监督评价等作为航天企业的整体行为来安排;六是实施航天知识管理推进工程,带动知识管理全面推行并逐步主导航天企业的运行管理;七是在妥善处理知识的保密、公开、共享、安全等关系的前提下,重点关注知识协同与共享,建立完善的航天企业知识体系,造就学习型航天企业和知识型航天员工。

航天企业的知识活动相互关联,在相互作用和循环中不断升华和提高。航天企业处在一个关系复杂的知识相互融合的环境中,无论是内部知识或外部知识,各类参与者的观念、态度、管理和技术水平对于航天企业知识管理的实现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也处于进一步探索和深化的过程之中。因此,航天企业知识管理的实现,还有赖于和谐的内外环境,还需要不断从知识管理理论创新和实践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航天企业的知识机体,最终形成一种开放、互动、持续创新和交替有序上升的知识管理模式。

作者:承 文

节约型知识管理论文 篇2: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把知识当成企业的一种战略性资产进行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创新能力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文章在对知识管理和创新能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管理和创新能力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将两者结合起来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基于知识管理的思想,提出了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五点策略:建立新型企业文化环境、组建专业知识管理团队、构建企业知识库、建设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以及完善创新激励机制。

关键词:知识管理;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管理被应用到众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创新能力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其作用和重要性也是与日俱增,创新能力的提升成为企业努力保持竞争优势的重中之重。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生产力,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种战略性的资源。创新依赖于知识,没有知识,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利用知识管理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将二者结合起来将会是企业的战略选择。

一、知识管理与企业创新能力的界定

(一)知识管理

所谓知识管理,就是在组织中构建一个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通过获取、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和创新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到这个知识系统中,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以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应对市场的变迁。

知识管理中的知识与传统概念里的知识有一些区别。知识管理中的知识,是从繁杂的资料中提炼出数据,将数据转化为信息,进而升级为知识。知识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的分类、整合和升华的过程。随着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被应用到众多领域,包括客户服务、营销与销售、广告、研发、采购与配送等,而这些领域都是创新思维产生和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

知识管理的工作包括四个方面: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等。知识管理的目标包括在合适的时间把合适的知识传递给合适的人,提高组织的竞争力,促进组织创新,保护组织的知识资产,避免知识的流失,获取更多的商业利益等等。其中最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促进组织创新,很多创新活动之所以会产生和发展并取得成功都得益于充分而有效地运用了知识。

知识管理是对企业各种管理方式的高度综合,因而对企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技能,尤其是对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知识管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覃蔚,2004):一是企业必须要有一批文化层次较高的员工,这是实现知识管理的首要前提;二是需要有一种良好的能激发员工创新热情的氛围。从根本上讲,这两个基本条件也是企业进行创新的基本条件。

(二)企业创新能力

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一刻也不能停止创新,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一刻离不开创新。在竞争激烈、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和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创新就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保障。

创新不是复制,不是拷贝,创新是对信息或知识进行加工,进而改变、更新或创造一种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或新服务。推动企业创新的因素主要来自两方面: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的激烈竞争虽然对企业有不利的一面,但是也推动了人们的发明创造意识,带动了创新活动,对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内部企业文化是推动创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员工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一种开放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创造能力;而僵化的墨守成规的企业文化会阻碍员工创造能力的发挥,不利于企业的创新。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信息,在科学、技术和各种实践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基于知识的企业创新能力包括知识获取能力、知识整合能力、知识共享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不仅是企业的生机与活力所在,而且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创新能力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是信息和知识,因此,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活动密不可分。

要实现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必须了解市场,对顾客的需求进行分析,掌握消费者的偏好和潜在的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这些知识和信息的获取需要知识管理的支持,知识管理促进技术创新的深入开展,加速创新成果的形成、转化和扩散。

二、知识管理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协同作用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企业内知识的共享和应用。知识的共享和应用使企业能够随时洞察市场变化,及时做出反应,能够在拥有大量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有助于加快企业创新的速度,同时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提升知识管理能力。知识管理与企业的创新能力之间存在协同作用,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将二者结合起来共同发展将会产生1+1>2的效果。

知识是创新的核心,同时创新也是知识管理的主旋律。在知识管理时代,企业仅考虑传统的生产要素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获取新知识、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创新体系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流动,知识的流动性是创新体系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知识管理正是要保证对创新有重要作用的知识流动渠道的畅通。创新与知识管理的协同作用对创新系统的建立与发挥作用十分重要。在企业中引入知识管理机制与平台,能够在企业内部营造出创新的环境,而创新形成的新知识反过来又会优化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协同作用如图-1所示。

知识管理的整个流程提供了动态的创新平台,如果没有知识管理就没有整个过程的推动,也就没有持续、系统的创新能力。知识管理是企业的一种积极应对组织生存环境变化的措施,也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措施。创新的本质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一个经营过程,企业若要取得成功,就必须把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创新和集体创造上,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并把这些知识用一种适应于客户环境的方式表现出来。知识管理为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了途径,这就是为什么知识型企业更能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外部需求做出快速的反应,明智的优化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变化趋势。知识管理有效促进了知识的交流与共享,通过交流与共享有利于吸收和运用新知识,促进员工的创新能力发挥,进而提高整个企业的创新能力。

创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我们的许多创新产品得不到推广,不能变成生产力,这主要是缺乏对市场需求变化的研究,缺少对顾客需求的认知,致使创新成果得不到市场的认可。然而,在知识管理条件下,掌握市场的信息,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创新出的新产品和服务就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实现创新成果的经济效益。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企业现有的创新能力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受制于知识的拓展,知识存量的增加决定了创新能力的高度。知识管理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平台,知识管理的理念为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拓展了思路,优化了策略。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策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建立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企业文化环境

知识管理要求尊重个人能力和个人价值,鼓励员工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实现公司的知识创新而努力。企业应为员工提供一个公平、协同、有挑战性的工作环境,营造一种敢于冒险、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在这种环境中,员工能够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创造出新知识,而知识的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为技术创新提供知识基础和思想保证。尊重创新的价值观是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创新企业文化的关键。创新价值观决定着企业创新的价值取向和态度,为企业的创新催生灵感、激发活力,要想营造创新的环境必须先培养创新价值观。员工是企业创新的主体,重塑创新价值观,必须先使企业员工确立创新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并将其转化为员工的创新行动。

创新的文化环境还要求管理不能太过死板,太多的规章条例不但会引起员工的反感,而且还会束缚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和谐、创新的企业文化需要企业领导给予充分的授权,企业领导应经常关注员工的思想动态,给予他们自由并提供适当的支持。

(二)营造知识交流的平台,组建专门的知识管理团队

创新型企业要求员工思想的交流和共享,这就要求建立操作方便、功能强大的员工交流平台,有意识地引导员工聚集到一起进行技术和经验的交流,并对他们讨论的结果和达成的共识进行肯定。知识的汇集和碰撞往往会产生新的突破,不但可以挖掘员工的隐性知识,还可以激发员工创新观点的产生(耿晓钟、王培,1999)。很多企业创新能力不高的原因在于没有专门的人员对知识进行管理,东拼西凑的人员使得知识不能达到系统性和科学性,对创新的利用价值不高。真正对创新起促进作用的知识需要专门的知识管理团队进行管理,组建专门的知识管理团队不但不会浪费资源,还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快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

(三)构建企业知识库

企业知识管理的一个关键策略和重要环节就是建立企业的知识库,把企业内趋于标准化的知识以文件的形式储存起来。知识库建立的目的是提高知识的使用价值,将具体的知识以使用者容易接受、使用和学习的方式进行储存,它强调知识的实用性、适应性、简易性和科学性。知识库的引进使企业无需投入较多的科研经费,通过对知识库中存量知识的掌握,反复运用并加以破译,创造出在成本或者功能方面都较竞争对手更具优势的产品或服务(耿晓钟、王培,1999)。同时,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企业还积累了知识,为企业进行持续的研发和新技术突破奠定了知识基础,创新的过程其实就是知识的集成和技术的融合过程。

(四)建设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KMS)

知识管理系统(KMS)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基于知识管理思想的,为企业管理和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它是企业知识管理甚至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用计算机代替传统的繁杂手工事务处理工作,不但可以提高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而且还可以节约人力、提高效率,为整个组织的结构化管理和决策过程提供综合的信息支持,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知识管理系统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存取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并且利用该信息来识别问题,强化认识,更新观念。知识管理系统利用信息内容和专家技能,提高了企业的快速响应能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技能,进而改进企业的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系统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知识的流动提供了现代化的支持手段,从而促进知识的吸收、传播、共享和创新;二是为知识的整理、挖掘和存储提供了现代化的方法;三是提供了更广阔和简易的交流平台,拓展了知识交流和共享的界面,同时也是人性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确立适度的KMS开发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软硬件系统建立满足企业创新活动要求的KMS。系统建设要具有持续性,要求系统不仅能满足当前需要还要能够随着管理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进。

(五)完善创新激励机制

要有效促进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需要辅之以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对创新成果进行充分的肯定和有效地利用,对创新人员进行表扬和奖励,可以根据创新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对创新者进行经济激励,以此来推动创新成果的发明和创造。对在创新中付出的劳动和精力给予补偿,向员工传达一种创新并不会浪费时间和精力的理念,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激励要有及时性和适当性,当有重要的创新成果出现时,要及时对成果进行肯定,对提出创新成果的人员给予奖励或表扬,实现激励的强化作用,形成鼓励创新、提倡创新的环境,这样员工才能有创新的士气和动力。

四、结语

在一个技术突飞猛进、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和知识爆炸的时代,唯有那些跟得上时代的潮流,持续创造和更新知识,迅速开发新产品及技术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当企业致力于提升创新能力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在企业内部是否有一个利于创新的环境,是否加强了对知识的管理。一个不重视知识管理的企业何谈创新。将企业的知识管理和创新能力提升相结合,通过知识管理营造创新的环境,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的能力,已经成为企业提升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和最迫切的战略选择。

作者:李志远 李月萍

节约型知识管理论文 篇3:

知识管理在高等医学院校管理中的应用性研究

〔摘 要〕知识管理已被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概念应用于高校管理中,有效地促进了高校知识运作与共享,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具有专业针对性的学校,其知识运作与共享的现状不能满足社会对医学知识的需求,将知识管理应用于医学院校的管理中意义重大。本文阐述了医学院校应用知识管理的重要性,提出了知识管理的目标,分析了目前实施知识管理中遇到的障碍,构建了适合医学院校发展的知识管理体系。

〔关键词〕知识管理;医学院校;知识共享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0.12.024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Medical CollegesHan Wenting Hu Xihou

(College of Health Management,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Yantai 264003,China)

〔Abstract〕Knowledge management has been applied to university and college management as a new management concept,which effectively promotes the knowledge operation and sharing of university and college.The medical college is a professional college.At present,the knowledge operation and sharing status can not satisfy the medicine knowledge demand of society.So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pply knowledge management to medical colleges.This paper present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application in the medical colleges,proposed the go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analysed the current barrier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pplication,constructed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benefi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colleges.

〔Keywords〕knowledge management;medical colleges;knowledge sharing

高校知识管理,即高校运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充分掌握和利用学校内、外部知识,创造有利于知识共享与创新的校园文化与价值观念,建立有效的知识资源交流、共享平台与激励机制,是实现高校知识资源的积累与创新,最大限度的实现知识价值,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取得良好办学效益的有效管理手段[1]。医学院校作为具有学科独立性、单一性的高校,知识具有分散性、重叠性、关联性等特点,将知识管理应用于医学院校管理中对于促进高校的知识交流与共享,提高学校整体的知识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1 知识管理在高等医学院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1 医学模式转变和信息技术发展促进了知识管理在高等医学院校中的应用随着经济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对疾病过程认识的不断深化,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为现代医学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拓展了医学的境界。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医学知识集中、生产和传递的专门机构,必须走出传统教育模式,从知识的储存、整理与传递为主转变为以知识的获取、传递、共享、选择与创造并重,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对医学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

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把全世界的信息资源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网,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数量进行传播,为广大的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但是,信息技术在为人们提供海量数据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数据资源处理不当和“信息超载”等问题[2]。医学院校作为医学知识的聚集地,如何准确、有效、迅速地挖掘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合理的知识管理机制可以帮助教师迅速、有效地识别信息,加速了知识的传播、利用和创新,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资源。

1.2 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强化了知识管理在高等医学院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随着各医学学科在研究方法与知识体系等方面交叉与渗透的不断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必将成为科技创新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交叉学科是多学科相互渗透融合的必然结果。医学院校中学科间的交流不仅包括医学领域各学科间的内部融合与交流,还包括医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甚至人文科学、数学和哲学等学科的外部融合与交流。例如:中西医结合专业是将我国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机制相结合;医学影像学是将医学与现代影像技术相结合;医学信息学是将医学与信息学和情报科学相结合等等。这些交叉学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医学知识量不断增大的的需求。但是,长期以来受僵化学科模式的影响,不同学科内部建立起了自身学科的规范和标准,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学科之间的隔阂与封闭,阻碍了医学交叉学科的发展。应用知识管理的手段,打破“条块分割”的局面,打破学科界限,对医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构建合理的交流与合作机制成为促进交叉学科发展的主要手段。

1.3 医学院校的发展需要进行知识管理

面对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社会组织的知识管理水平已成为推动自身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高校作为人力资本最为丰富的知识型组织,承担着培养复合型知识人才和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其创造价值的核心资产是知识。衡量高等学校的产出是看其科学研究成果和所培养的人才,而这些都是知识积累、应用、创新的过程,提高知识资本的竞争力已成为高校竞争的主要目标。但高等医学院校是一个各类知识的集合体,由于其知识的自主性和专门性,使得知识的流动性、松散性和不确定性表现更加明显,这种“无序”状态不利于高校的发展[3]。因此,在高等医学院校实施知识管理,推动知识的合理运作,提高知识的利用价值,成为提高医学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2010年12月第30卷第12期知识管理在高等医学院校管理中的应用性研究Dec.,20102 医学院校实施知识管理的目标

2.1 知识管理的主要方法

知识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能用文字和数字表达出来的,容易以数据的形式交流和共享。隐性知识是指高度个性而且难于格式化的知识,包括主观的理解、直觉和预感。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提出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4],包括:社会化,即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外在化,即指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组合化,即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内在化,即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其中,知识的外在化和内在化是知识创新的关键。

2.2 重视隐性知识显性化

医学是一种经验性科学,是医护人员在疾病诊疗工作中积累产生的,对医疗问题的判断思索及对实践感悟认识所形成的经验智慧,难以编码和传播[5]。医学院校中的知识主要为认知类隐形知识,主要指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思维模式,包括他们的知识结构、吸纳新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疾病的判断力及对病因和预后的分析力等[6]。如果将显性知识比喻成冰山的尖端,那么隐性知识就是冰山底部的大部分[7]。因此,在医学院校构建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应强调重点管理隐性知识,关注创造知识共享条件,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2.3 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

知识共享的内涵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个人的知识通过各种手段(如通讯技术、口头、书面交流等)为组织中其他成员所共同分享,从而转变为组织的知识财富的过程[8]。知识共享知识管理的重点内容,是知识管理实现的基础与前提,科技创新的主要动力来自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与共享,应包含两个方面:隐性知识的社会化和显性知识的内在化[9]。隐性知识与个人的观念、洞察力和经验等紧密结合,往往难以通过正式的信息渠道传播,组织成员只能通过参与观察或在实际应用才能共享隐性知识。知识的流动和共享是隐性知识转化的主要方式,是知识创新的关键。

3 医学院校实施知识管理的障碍

3.1 个人与制度因素

在新经济条件下,知识成为一种能够带来效益和利益的资源,知识的拥有者与创造者将知识作为个人财产,人的本性决定了知识共享的难度是较大的。因此,人们往往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倾向于知识垄断。同时,我国高校现行的职称评定、学术成果评审等机制具有明显的量化特征,导致高校科研中学术行为短期化和学术垃圾泛滥化,教师终身学习、团队合作的思想淡薄,缺乏鼓励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

3.2 知识交流与共享环境缺失

(1)组织层级过多,知识交流共享渠道不畅,信息传递速度慢,信息衰退速度快,信息失真现象严重,缺乏足够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2)知识共享氛围缺乏。很多高校缺少进行知识管理的机构、领导层对知识管理不够重视、教师对知识管理问题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缺乏构建和维护知识管理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10]。

3.3 知识管理技术平台支持缺乏

3.3.1 知识载体的薄弱

集中体现为没有完善的知识库,缺少有效的知识积累运行机制,缺少知识检索和获取的途径,获取效率低下。

3.3.2 网络技术的薄弱

很多高校缺少有效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完善的数据库,教师无法得到所需要的知识。另外,知识被隐藏在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库中,信息量大且杂乱无章,缺少有效、高速的检索系统,不利于知识需求者使用的。

3.3.3 交流平台的薄弱

在传统金字塔式的层级管理结构中,从纵向看,信息和知识总是从金字塔的顶部通过重重中层流向底部;从横向看,每个人的工作都被定格在一个狭小的范围里,彼此之间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很少。而且,高校教育机构中的各个学院、部门之间数据格式不统一,必然会妨碍知识共享活动的正常进行。

3.4 知识产权界定的影响

知识产权保护对于知识共享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为知识共享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它又可以对知识共享造成障碍,即有些知识拥有者往往会利用知识产权保护进行知识垄断。

4 医学院校知识管理系统构建

4.1 创建知识共享的校园文化

知识共享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软环境,在知识共享和转化过程中,需要建立人际交流机制和共享文化,打破知识垄断的保守倾向,加强学校内部学风建设,形成浓厚的知识共享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需要学校进行大力的宣传和动员,向师生员工传播知识共享的意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能促进学习知识、交流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的良好氛围,建立自觉合作、自觉交流、自觉共享的价值观。通过建立各种更加开放、扁平化的学习型组织(如:教学观摩、科研团队研讨、专家咨询、学术交流会议等),促进知识的转化和创新。

4.2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数字化校园

信息基础建设是高校实施知识管理的先决条件。首先,建设一个遍布校园各个角落的多媒体网络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便利而有效地获取信息的手段;第二,在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上,制定统一标准和规范;第三,配备责任心强、技术过硬、善于应用的高素质的网络管理队伍。实现构建有效的知识交流、共享的系统,提供灵活而丰富的知识管理工具,搭建完善的知识管理平台[11]。

4.3 建立有效的激励措施和保障机制

高校实行知识管理需要相应的组织支持,组织是知识管理推进和执行的保障。逐步弱化学校一级的行政管理职能,强化院系和学科的资源配置权,推进传统的科层制和金字塔式的管理体制向扁平化、网络化的管理体制转变,实现管理的民主化、知识化。同时专设知识管理机构及配备专门的知识主管,利用信息技术打破各院系、研究所和图书馆及各院系资料室之间的条块分割、相互封闭,以知识化的管理整合各种知识资源,为知识管理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

知识的传播与共享涉及拥有者是否愿意将拥有的隐性知识贡献出来,因此,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来鼓励教师和研究人员将拥为己有的隐性知识共享出来,使个人乐于创新知识、共享知识和应用知识,促进知识的流动、转化。激励机制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调动知识拥有者的积极性:物质激励,即鼓励“按知识贡献分配”,把教师参与知识共享的程度与薪酬、职称挂钩;精神激励,即教师参与知识共享的程度与评优评先挂钩,提高其创新思维、自尊心和自我发展能力。

4.4 建设知识管理评估体系

知识管理评估是知识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衡量知识管理绩效的基本手段。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建立一套适合高校知识管理的评估体系,促进知识的采集与加工、交流与共享、创新与增值,更好的把握、控制知识管理的进程,推动知识创新。高校知识管理的评估要有专门的评估机构,根据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不同岗位、不同目标和任务,设置切实可行的评估指标。在评估的方法上实现客观性评估和主观性评估的有机结合,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阶段性评估中,可以利用知识管理平台中的进程管理系统进行追踪和衡量。

总之,将知识管理引入高校,使其成为高校管理创新的新视角和战略选择是必然趋势。医学院校建设有效的知识管理机构,构建知识共享平台,创立系统的保障和评价机制,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有利于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满足对医学知识量和知识范围的要求,对于提高高等医学院校的综合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凯,夏青.高校知识管理及管理模式的建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4(9):204-205.

[2]张海生,吴保根,黄利利.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城知识共享研究[J].情报探索,2009,6:27-29.

[3]李翔坤,张冬青,王澜.高校知识管理系统构建的关键技术研究[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9,5:46-48.

[4]王淑娟.高校隐性知识探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1):206-207.

[5]周慧慧,等.隐性知识研究综述[J].价值工程,2007,(12):127-130.

[6]刘志国,王娟.临床隐性知识的识别、获取与共享机制设计[J].医学信息,2009,22(8):1472-1474.

[7]沈蓉蓉.浅析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1:29-30.

[8]谢晓专.企业知识管理的难点——知识共享障碍分析[J].情报科学,2006,(7):1087-1090.

[9]王嵩,王刊良,田军.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结构性要素[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2:116-121.

[10]黄茜.知识管理工作的双模型结构及其在高校中的应用[J].教育传播与技术,2004,1:16-21.

[11]刘成新.知识管理与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7,5:135-138.

作者:韩文婷 胡西厚

上一篇:研究性高中化学论文下一篇:联营体成本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