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经济政策产业发展论文

2022-04-23

摘要:通过对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高校体育产业经济效益的分析,提出了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途径及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体育经济政策产业发展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体育经济政策产业发展论文 篇1:

软法视域下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研究

Research on sports industry poli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ft law

ZHANG Jian-wei,TANG Wei-dong

摘 要: 体育产业政策是体育产业发展的行为准则,它规定和指导着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从法律维度看,作为保障体育产业发展的有效方式与制度形式,体育产业政策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组织规则”特质的软法规范、体育领域软法的载体形态,由“权利—职责(权利—义务)”规则、目的性思维、自创性内核等结构性要素组成的体育产业政策对促进体育产业发展起着独特的功能。从软法视角分析体育产业政策的法律性质、软法表现形式、效力结构等,提出今后我国体育产业政策调整完善需“以‘良法善治’为准据、提高政策执行能力、健全监督机制、加强绩效考量、确立体育产业政策执行评估机制”,以期实现体育产业发展的软法之治。

关键词: 体育产业;产业政策;软法;法治

Key words: sports industry; industrial policy; soft law; the rule of law

我国当前正在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健康中国”战略,这为日后我国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无限遐想空间。而政策作为体育产业化的先决条件,是一种催化剂,为体育产业的市场化、规范化、法制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是国家发展体育事业、促进体育经济价值发挥的主要工具。当前,在我国体育产业快速进程中存在相关产业政策缺失、供给不足、对体育产业扶持力度不足的事实,未来如何通过体育产业政策的规范运用来保障体育产业快速稳定发展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成为检验政府体育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维度。当前,各行业需求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体育产业政策成为当前一个热点研究领域,从目前关于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成果看,大多国内学者研究局限于对其进行回顾与总结,集中在对体育产业政策进行逻辑分析、宏观叙述以及进行价值判断,对体育产业政策研究中,缺乏多元化的政策研究范式。在当前依法治国的大格局下,软法为处于瓶颈之中的体育产业政策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把体育产业政策置于软法的视野中,是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发展的必经之路。笔者从软法角度重新认识体育产业政策,试图对体育产业政策的软法表现形式、效力结构等内容进行研究,以期丰富体育产业政策的理论研究,对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 软法:概念的界定与澄清

软法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西方法学界出现的一个概念,发端于国际法,是源自西方的舶来品。自诞生之日起便争议不断,对软法的认可与推广极力推崇者有之,不屑一顾者亦有之,学者们对软法的定义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国内外尚未有一种统一、明确、权威的软法定论与表述。当前学界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1)软法是一种有实际效力的行为规则,否定软法属于法(没有法律约束力),认为只有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法(即硬法)才是唯一的法律,即“无软法主义”,代表学者有法国的Francis Snyder[1]。2)“泛软法主义”,主张硬法以外的所有规则皆可称为软法,认为对人们行为具有约束力的一切或显或潜规则都是软法,包括政策、传统、理念、伦理道德等,例如我国学者陈安认为“软法是指趋向于形成而尚未形成的规则和原则”[2],这也是典型的泛软法主义。3)“软法不可定义论”,虽承认软法,但在定义“软法是什么”时,常采用的是比照或概括式的手法,无法给出一个完整、明确的定义。美国法学评论家韦丝曾形象地将软法比喻成特洛伊木马,其意在于指明当前众多软法的制定通常都是立法倡导者在促进某一立法时所用的缓兵之计,或至少成为一些积极推动者们倡导的有法律约束力的规范[3]。我国软法学之父罗豪才先生曾言“硬法是那些直接依赖于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法律规范;而软法是指可以有效约束人们,但总体上不直接依赖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则”[4]。当前对软法的界定表述多样,筆者认为软法即是与硬法的对立统一,因而更倾向于罗豪才先生“软法亦法”的观点。而从外延看,软法规范的表现形式较为广泛,学者梁剑兵将软法外延归纳为国际法、正在起草的法律法规(尚未公布)、道德规范、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执政党的柔性规范等12种[5];学者田成有的界定则更加宽泛,认为软法即包括政策、章程、内部通知、指导性规则,还包括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等社会行为规则与各种行业协会、社会自治组织的规范[6]。

2 学理辨析:体育产业政策作为一种软法的行为表现方式

2.1 公共政策与法律的联系

公共政策存在久已,对于公共政策的理解,目前有很多诠释。国外的主要代表观点有“由立法权者制定、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7]、“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8]等等。在国内,学者们对公共政策的理解经历了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对公共政策理念与内涵的理解偏差主要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研究者本身视角的不同在发生变化,学者们对公共政策概念的理解不一,但基本上都能道出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即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团体机构与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陈振明教授对此有深刻的阐述,公共政策是“政府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而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包括一系列的谋略、措施、办法、条例的总称”[9]。

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在于其公共性,法国哲学家卢梭曾认为法律“乃是公意的行为”[10]。公共政策和法律都代表着公共的利益,而公共政策的最初制定、被公共认可接受以及推行首先也必须合法。当然,直接将公共政策等同于法律是不可取的,但在国家治理由国家管理向公共治理转变的大背景下,法的内涵与外延已经进一步延伸与拓展,在这样的语境下,公共政策当前作为公共治理的一种工具、一种规范社会行为的准则指南,事实上已成为法的一种表现形式。

2.2 体育产业政策——一种体育领域软法的载体形态

体育产业政策作为一种宏观调整政策,大体属于产业政策与公共政策范畴,往往具有多维的分析视角[11]。传统法概念下,我国体育领域诸多行为准则、政策文件都无法纳入到法学研究视野中来,体育治理常常出现“软法”硬化和“硬法”软化现象。其实不然,我国体育学者早就指出我国体育领域存在着大量软法,包括体育政策、体育专业标准、体育行业协会章程等[12]。体育产业政策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在本质上与软法是一致的,它是一种“柔性”的行动准则。具体来说,体育产业政策作为一种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整政策,是政府和体育主管部门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根据体育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自身特点所制订的行动准则,是“国家规划、干预、引导体育产业发展的一种经济政策”,更是我国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见,体育产业政策效力的实现不直接依靠国家强制力,而是国家规划、干预、引导;其本质属性也不具有国家强制力,或者说不依赖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正如一些体育产业发展计划、纲要等,虽然是政府权力的一种行使方式,但没有传统上所说的法律约束力。况且,由于政策本身具有指导性、明确性、弹性、灵活性以及时效性等鲜明特点[13],体育产业政策作为一种灵活机动的制度安排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硬法”对体育产业实践反应的迟钝,是软法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增强了对体育产业领域“硬法”的回应性,成为体育领域软法一种具体的载体形态。

2.3 作为一种具有“组织规则”特质的软法规范

从法学维度看,产业政策本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组织规则”特质的软法规范。体育产业政策从最初制定到具体落实,无非就是“政府通过有效的组织干预手段,制定一定的规章以推动体育产业更好地发展”。具体到一系列的体育产业领域的公共政策,其运行多以政府宏观规划、计划纲要、决定意见、发展指南等形式表现出来,其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体现了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规范对体育产业的扶持、保护、调整和完善等意愿,是“政府和有关部门站在规范制定者层面用以规范、引导体育领域产业行为的准则或指南”。此外,体育产业政策可谓是当前国家产业政策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在发展体育产业及相关业态时涉及财政、工商、土管、法律多部门机构,常常需要由中央、地方政府與不同部门、机构之间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则”统一协调才能真正发挥其政策效能,以确保实现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据此可见,体育产业政策作为一种“组织规则”,反映了软法规范在体育产业领域的事实存在,其与广泛存在于群众体育层面的体育行业协会章程、体育行业标准以及一般赛事的比赛规则等一同构成维系我国体育事业有序运行的一套规范体系。在当前依法治国的语境下,作为体育法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产业政策发挥着应有的规范、指导作用。

2.4 体育产业政策的软法效力结构

体育产业政策的软法效力结构是指体育产业政策的软法效力是由哪些要素构成以及这些要素的具体表现形式,分析体育产业政策之中软法的结构,将有助于揭示体育产业发展软法的运行规律。在对体育产业政策做出法学维度的阐释之前,有必要对体育产业政策的结构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关于体育产业政策的规范结构问题,最为常见的一点就是,体育产业政策全文结构通常多以“体育产业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总体要求—主要任务—重点行业—主要措施”“发展现状—未来发展需求—改革发展思路——发展前景及任务”或是“出台背景—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措施”等布局,鲜见有关章节条文对具体的法律责任做出描述以及刚性、强制性的条款要求,这恰恰反映了体育产业政策实质作为一种公共政策而并非“体育产业法”,因此不具有“内含依靠国家强制力确保规范实施”之类文字表述的特色。由此也表明,“软法之所以包含体育产业政策,归根结底是它调整体育产业发展的措施并不是用强制的手段方法”。除了这一最为基本的结构性特征之外,体育产业政策规范结构的“理想类型”则需借助若干理论工具进行多维度的揭示:

1)体育产业政策多依靠“权利-职责”规则落实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例如在2016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14](以下简称《规划》)中,《规划》在第五章节“主要措施”中明确要求相关执法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行业管理,进一步完善体育行政部门的体育产业宏观管理职能”,也提出“保障规划实施”和“将体育产业工作作为衡量体育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由此,健全《规划》实施的督查落实机制,对地区体育产业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与此同时,体育产业政策中也不乏“权利—义务”规则的规范结构,如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15],一方面“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消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大力促进体育消费,鼓励相关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也指出通过“创新市场监管方式,严厉打击制售侵权假冒商品违法行为”,以维护安全放心的体育健康养老等领域的消费环境。

2)结构规范中包含有注重“目的性法律思维”(及注重法律运行中实质性结果)这一要素[16]。诸如2016年11月8日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健身休闲产业“水、陆、空”三规划(《水上运动产业发展规划》《航空运动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具体描绘了到2020年有关运动产业发展的蓝图,提出到2020年各自的产业发展目标,其中水上运动产业总规模达到3 000亿元,水上运动俱乐部达到1 000个;航空运动产业总规模达到2 000亿元,建立航空飞行营地2 000个;山地户外运动产业规模更是要达到4 000亿元,3项规划所提产业总规模累计达9 000亿元。

3)结构规范中有着“自创生”内核这项要素。例如2010年3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17]关于“大力促进体育健身、竞赛、表演市场,积极培育体育中介市场以及加强行业自律”“提高体育社团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律规范的能力,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规定表明,在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的背景下,体育产业政策的有效运行以培育体育企业集团为基础,依赖于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体育市场以及体育社团等社会组织的自知自律。

3 作为软法表现形式的体育产业政策

作为软法表现形式的体育产业政策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软法制度及其理念。第一,从形式上看,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具有灵活多样的特性,与软法的形式特征相一致,与传统的法律规范体系有很大的差别。具体来看,以下几个子类型是较为典型的产业政策软法规范:1)“目录”类政策。例如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于2008年联合制定颁布的《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和2015年《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是以“目录”形式公布的产业分类布局政策类型的软法规范。2)“计划”类政策。国家体育总局分别于2006年、2011年、2016年分别颁布的《体育产业“十一五”规划》《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计划”形式颁行的产业技术政策类型的软法规范。3)“方案”类政策。上海市政府办公厅《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年)》是以“方案”形式颁行的产业结构政策类型的软法规范。4)“意见”类政策。《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是以“意见”形式颁行的产业组织政策类型的软法规范等等。第二,从内容上看,体育产业政策在行文涉及的内容多以宏观指导性为主,《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年)》此类等等只做宏观层面的规划,符合软法的内容特征,与硬法内容作具体量化的特性迥异,更重要的一点是体育产业政策中通常不直接规定违反它的具体罚则。第三,体育产业政策制定主体多元性对软法的体现。当前,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制定主体包括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财政部、国家体育总局、各地方人民政府、体育局等等。而且一些政策的制定主体不是单一的,而由多个主体一齐统筹规划。如2016年5月签订的《关于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合作协议》与同年12月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都是由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共同签署印发。第四,体育产业政策制定过程是对软法机制的运用。软法的制定必须经过充分的协商,而当今随着民主化进程的推进,诸多体育产业政策是多方博弈与协商的结果,多元的利益主体影响着体育产业政策的最终制定,这也是对软法理念的最佳诠释。

4 对体育产业政策优化路径的若干思考

4.1 理念嬗变,体育产业政策制定应以“良法善治”为准据

產业发展的软法之治表明,产业政策的运行可以被纳入法制的框架之中进行诠释和规范[18]。同样,在法制视域下,体育产业政策的制定无疑当以“良法善治”作为其实际运行的目标和评价的准据。此处的“良法”,当是富有前瞻性、科学性、民主性、广为受制主体认同的软法规范;此处的“善治”,应当是能反映出体育产业政策兼具有效性、实践性、合法性、法制化、透明性、公正性等要素[19]。

具体展开而言:

1)体育产业政策应更具预见性与前瞻性。体育产业政策本质上是一种国家对体育产业、体育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事前调节行为,而具体的体育产业政策真正从中央落实到地方、从城市渗透到乡镇往往会出现一段政策“缓冲期”,而加之市场不断地变化,为了避免体育产业政策的错位、缺失以及迟滞现象,就必须把握住历史基点与逻辑方位。现实情况是,我国体育市场有了新的要求、诉求时,相关体育产业政策才姗姗来迟,因此,要加强对体育市场的研究、紧跟最新风向,确保政策的制定兼具预见性与前瞻性。

2)体育产业政策应更注重科学性与合理性。作为典型的依靠建构理性创制的一种经济调控制度,体育产业政策的有效性总是受到广泛关注与质疑。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惯性,当前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制定一般都是由政府主体创制与实施,与企业、学者的探讨磋商不足,难以完全保障其合理性。未来应在制定体育产业政策之前向社会、企业广泛征求意见,在制定过程中,以法定程序确保听取体育行业组织相关企业、民众等的意见,确保多方面利益主体的参与,以实现体育产业政策民主化的创制与实施。

3)体育产业政策应更趋于系统性与完整性。按照制定主体的不同,体育产业政策可分为国家、地方性体育产业政策;按照层次划分,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性的体育产业政策;按照功能目标划分,可分为体育产业布局政策、体育产业组织政策、体育产业结构政策以及体育产业技术政策;按照实施手段划分,则可分为行政型、法律型和经济型的体育产业政策。同时,一个成熟完善的体育产业政策体系应该是一个中央与地方配套、政策门类齐全、实施手段多样化、从宏观到微观的完整系统与有机整体[20]。仅以体育产业政策的运用类型为例,从既有经验来看,我国目前落实的诸多体育产业政策多依赖于一种行政手段从上至下干预、引导体育产业发展与体育市场运行,是一种典型的行政型体育产业政策,这在“新常态”背景下,已经很难焕发市场的积极性,从而使行政化的体育产业政策的执行效果大为降低。对此,我国应积极借鉴国外经验,除了发挥行政型体育产业政策的固有优势外,还应因势利导地配套出台、行使财政税收类政策、信息类政策、法律类体育产业政策等等,以加强体育产业政策运用的系统性与全面性等等。

总而言之,要以“良法善治”的标准考量时下我国的体育产业政策,以“软法治策”,促进公众参与体育产业政策的具体实施,乃是增加体育产业政策正当性、保证体育产业具体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

4.2 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政策执行能力,健全监督机制

在我国的公共政策领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变通执行”“有选择地执行”或“抵制执行”是我国公共政策贯彻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21]。在体育领域,有选择地执行或是不执行政策的问题尤为严重,体育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些政策当具体落实到地方、部门、企业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造成公共体育政策实施过程中有效执行不足。从战略视角看,提高政策执行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实施科学管理、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依据与战略抓手,要实现体育产业发展方式从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就必须充分发挥政策执行能力这一宏观的管理手段。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正处于新的历史发展起点,挑战与机遇同在。尤其是近年来《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体育产业发展纲要》《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皆释放出更多的利好信号,而这一切皆赖于健全的监管措施才能实现体育产业发展的良好治理。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应尽快建立健康、统一、严格的体育产业政策监督体系,形成面向社会公开、透明、公正的畅通渠道,对体育市场存在不法行为的主体施行更为严厉的惩治机制,形成多管齐下、点面共治的体育市场常态化监管机制,实现标本兼治、共建共荣的良好局面。

此外,我国体育产业政策未来进一步完善的方向应该是让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发挥更重要的主导性作用[22]。因此,体育产业政策还必须通过完善的市场机制来发挥其应有的政策效应,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具体来看,首先要明确体育部门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即“规划、制定、引导与调控”,而不是“直接参与”。其次,充分挖掘体育的经济功能引导民众增加对体育健身、体育旅游以及体育服务业等消费,拓宽体育消费领域;同时政府部门也要放宽审批要求,降低准入门槛,尤其是要积极引导小微体育产业实体发展,促进各类体育产业实体参与产业政策的实施,保障体育产业政策的有效性与实践性。

4.3 加強绩效考量,确立体育产业政策执行评估机制

政策绩效评估不但是评价体育产业政策科学化、合理化的手段,也是体育政策制订或修改的前提[23]。而政策评估在公共政策运行过程中,作为一种对政策执行效益、效率及其效果进行综合判断的行为,它在决定政策去向问题、配置政策资源、检验决策质量、补充合法性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24]。为保证体育产业政策调整过程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平稳性,需要将体育产业政策推进与动态评估机制建设统一起来并实现同向发展[25]。借助有关法制评估的既有经验,可知确立体育产业政策执行评估机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常态化的政策推进机制。为了避免官僚制的政府行政模式,以开放度大、透明度高的方法和手段完善体育产业政策执行的公开制度,向社会公众公布政策执行过程的细节,推进“法律、法规、标准”与一体的政策执行机制、“政策、绩效、监督”联动追踪机制,并建立科学的行政问责机制,追究相关政策执行机构、人员在落实体育产业政策职能方面失职的责任,形成政策公开、责任追究、人民监督的立体化推进机制。

2)引入专业化的政策回馈机制。体育产业的制定是否彰显法治思维与方式?

是否实现了体育产业政策措施与实际需求的最优化?是否实现了既定目标?这就要求政府积极建立与社会对应的回应机制,借助公众、专家以及第三方机构运用“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体育产业政策执行评估机制来客观判断政策执行效力,克服政府“自测自评”的内部评估模式局限。

3)形成动态化的政策改进机制。体育产业政策的实效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常态化、专业化的政策推进和反馈机制,也要求体育产业政策调整遵循“执行调整—再执行—再调整”的基本规律,这就要求体育主管部门在调整体育产业政策的过程中,及时把握体育产业政策推行、具体实施过程中偏离大方向的不利因素,加强和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做出客观的修正和调整,这是增强体育产业政策实效性、保障具体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

5 结语

在当前体育产业迅猛发展中,作为软法的存在——体育产业政策是一个客观现象,要实现体育产业发展的法制化与“善治”目标,不能不研究软法,不依靠软法规范。本文中,笔者将体育产业政策视为具有一种具有“组织规范”特质的软法规范,有助于化解其一度游离于法制框架之外所产生的解构法治和阻碍法制发展的困境。软法的兴起,必将为体育事业的转型、体育产业政策的调整落实提供充足的助力,发挥其巨大的建设作用。

参考文献:

[1]琚磊.软法、硬法视角下的产品召回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13.

[2]陈安.国际经济法专论(上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70.

[3]伊迪丝·布朗·韦丝.国际环境法律与政策(案例教程与影印系列)[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193.

[4]罗豪才,等.软法与公共治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

[5]刘小兵,等.软法原理与中国宪政[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5.

[6]田成有. 中国法治进程中的软法问题及软法现象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6-23.

[7]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

[8]H.D.Lasswell, A. Kaplan. Power and Society[M].NH:Yale University Press,1970:71.

[9]陈振明.政策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59.

[10]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1.

[11]易剑东,等.中国体育产业政策研究:总览与观点[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9.

[12]贾文彤.我国体育领域“软法”问题研究[J].体育学刊,2010,17(7):7-10.

[13]刘斌.政策科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5-97.

[14]新华网.《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OL].[2016-05-05].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16-05/05/c_128960270.htm.

[15]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Z]. 國办发〔2016〕85号,2016-11-28.

[16]P.诺内特,P.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M].张志铭,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92-93.

[17]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Z]. 国办发〔2010〕22号,2016-03-24.

[18]黄茂钦.论产业发展的软法之治[J].法商研究,2016,33(5):75-84.

[19]俞可平.论国家治理现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12.

[20]宋福林.体育产业政策的经济学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6):51-53.

[21]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学公共管理及社会政策比较研究中心.中国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2-13.

[22]柴萍.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应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2):27-29,36.

[23]郑志强. 中国体育产业政策研究综述[J].体育学刊,2010,17(6):14-17.

[24]杨成虎.我国政策评估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初探[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1):60-64.

[25]姜同仁.新常态下中国体育产业政策调整研究[J].体育科学,2016,36(4):33-41.

作者:张剑威 汤卫东

体育经济政策产业发展论文 篇2:

高校体育产业发展与经济效益研究

摘要:通过对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高校体育产业经济效益的分析,提出了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途径及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体育产业;经济效益

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高校体育设施投入巨大,投入产出效益低多年来,我国高校体育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和某些制度的制约,大多局限于日常的体育教学、训练、比赛,缺乏与社会的交流合作。斥巨资建设的各种体育设施不但未被充分利用,体育设施资源过分闲置,还增加了维修、管理经费的投入。高校体育产业市场开发率极低。

高校体育设备有充分利用的空间多年来,为全面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在高等学校建设上给予很大的财政支持,包括对高校体育设施建设的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场馆占据了我国体育场馆总数的60%左右,而且规格齐全,设施完善。为迎接北京2008奥运会,许多高等院校建设了高规格的场馆。这些场馆设施已经成为高校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物质前提,成为高校体育产业能够率先发展的优势条件。

全民健身运动是开发高校体育产业的市场高校应借国家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之机,进一步开拓高校体育消费市场,大力开发科技含量较高的全民健身器材、全民体质测量及监测系统等。应运用高校的体育人才优势,在搞好校内体育工作的基础上,开办体育服务,为社会人群开“运动处方”,创办各种类型的辅导站、咨询站、辅导班及体育健康娱乐业,满足师生和社区群众不同层次的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消费人口呈上升趋势。高校体育消费市场显示出巨大的潜力。而社会上,由于社区体育设施条件的严重不足及体育健康辅导人员的相对缺乏,也给高校体育带来了机遇。

北京奥运会是开发体育产业的又一次契机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中国的体育市场带来了无限商机,作为“朝阳产业”的体育产业为世界各国所强调和重视。高校体育产业化及运行机制必然要发生符合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变革,高校体育的产业化必将有利于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加速对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高校体育产业化来推动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体育产业对维护社会健康具有积极作用随着城乡居民平均寿命的普遍延长 ,现代医疗手段的广泛应用,各国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的加快。体育已成为一种维护人体健康的重要产业,它对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有着特殊的意义,体育产业所提供的健身运动、消遣娱乐是改善亚健康状态的一种最积极、最有效也是最廉价的手段。

国外高校体育产业产出效益分析

受经济发展和消费观念的制约,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收入和消费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在美国,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美国国民对体育运动的积极参与,产生了对体育运动产品的极大需求。从总量上来分析,2000年仅运动器械、运动鞋、运动服装和休闲运动四项,美国消费者就支出了745.07亿美元。从消费结构上来看,休闲运动是美国国民的最大支出项目。同时,也是增长速度最快的项目。各州和地方电视台要转播一些当地大学生运动队比赛,每场付费大约5至30美元,主要是根据运动队的强弱和地区的大小付费。随着电视转播频率的增加,运动队从电视转播权中获得的收益越来越多。早在1994~1998年美国电视台用于大学体育比赛转播的费用就高达8亿多美元,参加篮球半决赛的四个队均可得到150万美元的奖金。同时,美国大学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数量占到了所有形式健身俱乐部的6.5%,在健身行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欧美及其他发达国家,体育锻炼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体育消费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在体育产业发达的国家,高校体育产业的重要地位和其所具有的较强的关联效应。高校体育产业不仅成为其整个体育产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

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途径

提升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和体育消费的理念提高体育消费的理念是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重要因素,而体育消费能力和意识是影响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根本因素。体育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巨大的体育需求,依赖于居民的体育消费。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同样依赖于在校师生及周围居民的体育消费能力的提升,并且依赖于人们体育消费的理念及闲暇时间。高校应通过宣传教育,提升人们对体育消费的认识,转变落后观念。高校领导也应解放思想,全面理解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内涵,使之认识到高校发展体育经济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积极实践,有计划,有目的,有措施的进行运作。

开发引进高水平体育竞赛和表演大学生喜爱体育运动,特别是竞技运动项目,在高校举办一些高水平的竞技体育比赛,一般具有较好的效果和收益,在赞助、广告效应、门票收入、电视转播等方面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通过高水平的竞技比赛,还可以带动当地的全民健身热潮,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体育消费的上升,体育竞技效益就会显现出来。

提高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高校体育场馆及设施的主要任务是开展教学、训练、竞赛、群体活动,为发展高校体育事业服务。我国的高校体育场馆及设施使用率普遍不高,亏损比较严重。由于过去的封闭式的管理,一方面,造成高校体育场馆严重不足,人均占有量较低,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锻炼的需求;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高校体育场馆及设施利用率较低,场地、器材闲置不用,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要改变这种这种状况,提高高校场馆的使用率,首先要加强对高校场馆的设计、建筑和布局的经济合理性的研究。由于高校体育比赛的周期性和某些体育活动的季节性,场馆的设计和建筑不宜单纯的考虑用于比赛,而应优先考虑用于教学、训练。建设一个场馆就增加一个教学训练中心,并可向社会大众开放,不可以忽视场馆的其他功能。场馆的布局要和学校、城市的发展与建筑结合起来,尽可能靠近宿舍区、居民点和交通便利的地区。场馆的数量和规模要适宜,不要盲目求多,求大,求气派等不实用的东西。在体育场馆资源利用方面,室外运动场地应以开放式管理为主,以满足师生员工及周边社区人员锻炼身体的需求,并对外来人员实行有偿服务。室内运动场地在保证教学、训练以外,有组织的群体活动要实行有偿服务。

注重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在体育市场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解决体育市场人才资源短缺和提高运作人员的素质,是体育市场向成熟发展的重要条件。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具有能够提供良好市场服务的高素质人才,否则,再好的市场策略也没有意义。要实现高校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培养体育产业人才,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管理水平。体育产业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产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是我国体育界高学历、高职称的知识密集型的专业群体。高校发展体育产业具有很大的人才优势,他们集教学、训练、科研于一身,具有较强的处理信息的能力,不仅可以利用信息及时进行市场开发,而且还可以创办信息咨询市场,为体育市场提供较为完善的有偿信息服务。使体育工作者们对体育经济方面的知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进而把体育产业与经济效益更好的结合起来。

规范高校体育产业市场管理有关部门应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制定长远的高校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体育产业市场的立法管理,把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纳入法制的轨道。理顺各门类、各层次相应的产业关系,以及与其他各主管部门的关系,形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系统结构,对学校体育产业进行有力、有序、有效的调控和监管。

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思想不够解放,体育市场意识淡薄多年来,高校体育事业被认为不具备创造价值的经济属性,因而只强调国家投入,未能重视自身的产业发展。长期以来,高校体育的目标就是搞好体育教学、训练、群体活动等。现行的学校体育组织行为仍是主要局限于校园之内,缺乏与社会的交流和合作,高校体育的功能与优势远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包括对学生的体育培养、向社区体育的渗透、体育产业的开发等。使得高校体育资源的功能单一化,学校体育设置闲置的现象比较普遍,造成资源性浪费。

高校商业体育方面基本上属于空白体育产业在福利体育方面或多或少都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在商业体育方面,只有部分学校做了一点尝试,基本上属于空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高水平运动队的经济价值未能充分体现学校运动队的投入主要是依靠经费拨款,未能发挥自身特有的优势和特点,由于技术水平不高和项目的观赏性不强等原因,造成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主要收入之一——比赛门票收入不理想。

有关部门对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缺乏扶持力度体育产业政策是指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体育产业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它是国家规范体育产业发展的一种经济政策,也是国家宏观指导、调控、优化和监督体育产业发展和运行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它对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有关部门在制定体育产业政策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支持的力度还需要加大,只有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高校体育产业市场才能向着有序、有益、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剑波,等.浅析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 [J].湖北体育科技,2007,(7).

[2]欧平.加强自身“造血”适度发展高校体育产业[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2).

[3]李宁,等.对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研究 [J].生产力研究,2006,(5).

[4]曹可强.体育产业概论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庞志强(1963—),男,天津市人,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体育部副教授,人体运动与心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人体运动科学。

(本文责任编辑:李亚平)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作者:庞志强

体育经济政策产业发展论文 篇3:

我国休闲体育产业政策研究

摘要:制定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政策,首先要确立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理念,合理定位休闲体育产业管理的政府职能,在此基础上,根据对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状况的客观判断,有针对性地制定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战略,采取科学的休闲体育产业组织政策、非平衡的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强有力的休闲体育产业扶持政策和恰当的休闲体育产业规制政策,从而确保休闲体育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休闲体育产业;产业政策;核心理念;政策选择

休闲体育产业是社会各部门提供的以各类体育运动项目为中介,以满足大众休闲需求为目的,与大众休闲行为直接相关的产品与服务的所有产业活动集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休闲体育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与休闲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相比,产业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产业管理体制不利等方面的问题依然突出。究其根源,一是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理念不清;二是政府对休闲体育产业管理的职能不明晰;三是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框架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休闲体育产业政策承担着双重使命,一方面要在服从国家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选择恰当的方式促进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要对休闲体育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防止过度集中和垄断,保护有效竞争,避免消费者的福利损失。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相对完备的休闲体育产业政策框架体系。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认识,成为本文进行研究的基本动因。

1 休闲体育产业的核心理念与政府职能合理化选择

1.1 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理念

产业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产业政策的灵魂,核心理念不同,则产业政策的方向、结构和作用的程度就会有很大区别,不同国家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理念差异主要体现在把休闲体育产业作为提供公共产品的公益性产业,还是作为一般商业性产业来对待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休闲体育产品包括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各类市场主体提供的私人产品两个部分,其中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旨在满足全体国民最基本的休闲健身需求,而各类市场主体提供的私人产品旨在满足大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由于休闲体育产品所具备的社会价值属性和经济价值属性的二元性特征,决定了应构建多元化的休闲体育服务体系。从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最高价值目标来看,其目的在于有效增强国民的身心素质和福利,最大化地满足国民身体健康和身心愉悦的需求。基于这种基本认识,可以从三个层面对我国休闲体育产业进行定性。(1)社会价值层面,休闲体育产业具有公益性特征,诸多休闲体育产品应由政府无偿提供给国民,不能无偿提供的休闲体育产品,政府也应通过给予企业各方面的优惠条件并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给休闲体育消费者;(2)从国民经济的有机整体来看,作为产业部门,休闲体育产业运行必然受国家产业政策法规的约束;(3)消费层次层面,收入水平差异决定了消费者消费水平、消费内容、消费方式的差异性,对相当一部分消费者而言,只愿意选择公益性休闲体育产业部门提供的免费休闲体育产品。而高收人群体则呈现出多样性、高质量的休闲体育消费特征,对于这部分人的休闲体育需求,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不可能由政府无偿提供,因而其所需求的休闲体育产品只能由商业性休闲体育产业部门提供。

对休闲体育产业运行机制和产业性质的判断,为确立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理念提供了客观基础。依据上述判断,对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理念进行了建构:以最大化地满足国民身体健康和身心愉悦需求为目标,把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纳入到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对公益性休闲体育产业和商业性休闲体育产业部门实行分类指导与管理,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加速休闲体育产业的成长进程,以产业带动事业,提高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切实增强国民的身心素质,最大限度地增进国民的公共福利水平。

1.2 政府职能合理化选择

休闲体育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合理化就是要明确不同管理部门的职能和权责,建立一个权责分明、高效运转、充满活力的休闲体育产业管理体制。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应回归到体育事业管理者的角色,主要负责统筹、谋划和领导休闲体育事业的发展,实施公益性休闲体育产业的投资,对公共休闲体育资源实施有效保护并进行监督管理。其主要职责包括:切实加强公共休闲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休闲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休闲体育项目的创新,全面提高国民参与休闲体育的覆盖率,努力创造健康而充满活力的国民生活方式。很显然这一转变的根本所在就是要求体育行政部门退出休闲体育产业管理者职能,而休闲体育产业管理者的职责完全交给国家产业管理部门。对于某些具有相互交叉的管理领域则有国家产业管理部门与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协调管理。

2 选择合理的休闲体育产业组织政策

选择合理的休闲体育产业组织政策总体目标是优化休闲体育产业内部资源配置,理顺休闲体育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竞争秩序,使休闲体育市场既要保持充分的活力,又能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2.1 保护竞争与抑制垄断

经济学理论认为,垄断经济是缺乏效率的经济,在垄断条件下,企业可以制定垄断高价和减少产出,使消费者接受高于竞争性市场的价格,导致消费者的福利损失,并使市场需求长期大于市场供给。因此,各个国家在制定产业组织政策中都把保护竞争和抑制垄断作为产业组织政策的核心内容。

对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而言,保护竞争,抑制垄断,并不是制定或实施纯粹经济意义上的反垄断竞争。对我国目前休闲体育市场秩序有着重大影响的垄断因素是行政性垄断,其导致市场主体行为的极端扭曲,市场主体在其运行过程中所做出的经济决策不是以市场变化为依据,而是依赖于政府的政策和官员的意志,休闲体育市场上的过度竞争、灰色交易和非理性经济行为都可以从行政性垄断上找到根源,因而,我国休闲体育市场上的反垄断政策首先应是反行政性垄断政策。反行政性垄断,关键是转变行政部门对休闲体育产业的管理职能,实施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各级政府体育行政管理部门退出市场竞争,从直接或间接的市场竞争者转变为竞争性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和监控者,还休闲体育市场主体一个平等竞争者的地位,让市场机制真正能够引导休闲体育资源的流动,实现休闲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条件下,休闲体育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彻底失去了对政府的依赖关系,也就失去了行政性垄断经营的地位,促使企业按照市场原则从事经营活动,确立市场主体的地位,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不断发展壮大。反垄断政策还应体现在对休闲体育企业的市场行为控制上。依据国家反不正当竞争的有关法规,对休闲体育产业中存在的不公平市场竞争行为进行调查并予以处罚,禁止休闲体育企业对不同消费者实行差别价格的行为,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对垄断产品进行价格控制,规定统一价格和最高限价,消除休闲体育产业的各种市场壁垒,为新进企业的准人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2 深化休闲体育产业内部组织改革

我国体育事业沿着市场化方向进行的改革,造就了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休闲体育企业组织,这些企业组织为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组织基础。但现有的休闲体育企业中还有一部分特殊的企业形态,其名义上是企业,但隶属于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管理方式属于事业化管理,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既从市场上不同程度的获取经营利润,同时又接受各级政府的补贴和投入,享受着政府所给予的政策优惠,由于产权关系不清,责、权、利关系不对称成为这种企业最典型的特点。长期以来,这些企业并不以盈利为目的,企业行为一直存在着短期化倾向。对这部分企业,改革的重点应该是在对其资产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明晰产权,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尽快让其转变成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企业实体。同时要实施分类管理,根据其承担的使命,区分为非营利组织和营利性企业。对非营利性休闲体育组织要按公益性企业的性质,严格控制其介入市场的行为;营利性休闲体育企业则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成为规范的休闲体育市场主体。

2.3 促进企业规模化经营

当前,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集中度低,规模偏小,生产成本高,创新能力不足,使得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竞争力水平还很低。增强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就是运用产业组织政策,通过产业重组,培养一批资本规模较为雄厚、技术比较先进、管理较为科学的大型企业集团,从而实现规模经营化。

休闲体育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应积极启动和加快休闲体育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实施合并、兼并和重组,打造出一批实力强大的企业集团,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休闲体育产业中的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规模较小的独立休闲体育企业按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合并组建一个规模较大的休闲体育企业,原有企业的法人地位消失,产生一个新的企业法人,原有企业的资本所有者成为新企业承担有限责任的股东;休闲体育产业的兼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休闲体育企业在一个企业的控制之下,其他企业放弃法人地位。合并和兼并有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和混合式多样经营3种主要形式,横向一体化是在生产相同产品的休闲体育企业之间实施的合并和兼并,纵向一体化是在具有前后向关联的休闲体育企业之间实施的合并和兼并,混合式多样化经营是在跨越不同休闲体育产品生产领域企业之间的合并和兼并,旨在实现休闲体育企业的多元化经营,降低经营风险,保持稳定的利润水平。同时,为了实现休闲体育企业的规模化经营,还要在规范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大力促进具有一定实力的休闲体育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融资,增加上市公司的数量,吸收社会资金用于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

3 实施非均衡的区域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政策

3.1 非均衡区域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政策的理论基础

我国实施非均衡的区域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政策的理论基础包括:一是我国休闲体育产业作为一个弱质产业,不可能在空间上均衡发展,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选择收入水平较高、具有较好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基础的区域或中心城市作为休闲体育产业布局的重点,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优先发展,在形成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及以后,再进行必要的引导以产生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二是要根据不同地域的人文白然特征,恰当地选择休闲体育产业的主导部门,并以主导产业部门带动相关联的其他产业部门发展。

3.2 区域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区域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政策的选择,首先要对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客观条件进行科学分析,这是区域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制定的基本依据。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客观条件包括:一是特定城市或地区在更大区域中的影响力,这些城市或地区有能力运用其已有的强大影响力迅速引导各种休闲体育资源的聚集;二是经济发展水平和休闲体育人口的数量。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决定着居民的收入水平,进一步决定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倾向。一部分休闲体育消费属于奢侈型消费,这种消费类型只有居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休闲体育人口的数量决定着休闲体育消费需求的总量,只有拥有足够的休闲体育人口,才能具有足够的休闲体育消费总量支撑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三是白然环境条件。在制定区域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政策时,应充分考虑自然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的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战略。

在准确分析不同地域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客观条件基础上,就可以制定区域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政策。一是要基于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全局,恰当布局不同区域的休闲体育产业门类。对于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人口基数大、休闲体育人口多、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基础好的地区或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一线城市可以把休闲体育产业按照主导产业来培育和发展,着力打造国内一流、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综合休闲体育中心城市;对于与上述城市有一定差距但同样具有一定的休闲体育产业发展优势的区域中心城市,要恰当选择适合本地区特点的优势休闲体育产业门类,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休闲体育中心城市。例如,东部沿海地区可以重点发展滨海休闲体育产业,西部地区则可以充分利用独特的白然地理和生态条件,重点开发极限体育项目、户外体育项目、民族体育项目。二是恰当选择区域休闲体育产业的主导产业门类。不同地区自然条件不同,主导产业门类的选择也应有所不同,应避免休闲体育产业门类选择上的趋同化。

4 采取强有力的休闲体育产业扶持政策

4.1 财政支持与税收优惠

由于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国民身心的健康发展,增进国民的福利水平,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休闲体育产业的公益性产业属性,通过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扶持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我国政府目前用于体育发展的经费支出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很难对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起到支持作用。今后应逐步扩大体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性作用,在加大公共休闲体育设施建设和维护投入的基础上,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重点扶持一批休闲体育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税收方面,要针对休闲体育企业负税过重的问题,实施多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税收减免、国有资产占用费返还等方式,保证休闲体育企业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强化休闲体育企业的扩张能力。对按国家规定设立的青少年休闲体育活动场所等公益性体育组织,应免征营业税、降低所得税征收税率。对企业、团体、个人所提供的公益性休闲体育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赞助,应纳入公益性捐助范围,以赞助额抵免个人所得税,或免征赞助公司部分所得税和有关个人税率。

4.2 融资支持

当前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发展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导致了休闲体育企业组织面临严峻的资金困境,并使休闲体育产业长期处在低层次的发展水平。要加快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给予强有力的融资支持,通过制定融资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保证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拥有一个相对宽松的资金环境。一是各级金融机构要从国家产业战略的高度支持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把休闲体育产业纳入到优惠贷款范围,通过实施低吸贷款或财政贴息贷款等优惠措施,支持国家体育产业规划中重点发展的休闲体育产业门类和重点项目建设;二是要降低民间资金准入门槛,提高产业收益率,广泛吸引各种社会资金进入休闲体育产业领域;三是要把风险资本引入休闲体育产业,政府证券管理部门要制定相应措施,支持休闲体育产业中的优质企业通过证券市场上市融资。

4.3 土地和国有资产使用优惠

长期以来,国家对体育事业发展的土地使用一般采取行政划拨方式,这对保证体育事业用地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条件下,继续沿用国家行政划拨的形式,已经很难实施。当前,解决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土地问题,必须开阔视野,采取多种形式加以解决。一是对凡具有典型公益性质的休闲体育产业土地使用,政府应予以优先解决,并尽可能给予税费减免;二是鼓励拥有比较充裕土地资源的企事业单位以土地入股的方式与休闲体育产业开发商联合建设休闲体育设施,国家土地管理部门应充分考虑休闲体育产业的特殊性,在土地使用的审批上制定特殊政策,尽可能放宽有关限制。

4.4 居民消费引导政策

休闲体育消费作为一种健康消费,不仅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方向,而且也是事关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战略性消费方式,国家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促进国民的休闲体育消费增长,并为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需求基础。首先,各级政府要切实认识到休闲体育消费对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拉动国内需求的重要意义,积极采取各种有利于启动居民休闲体育消费的政策措施,不断壮大休闲体育产业;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休闲体育运动,包括健身运动课堂讲座、休闲健身项目的推介等,引导休闲体育消费时尚和风气,培养大批的休闲体育运动爱好者和消费者;再次,积极引导和推动社区体育健身运动,逐步做到城市居民社区都有大众健身设施,人人至少有一项休闲体育运动项目,街道有较高水平的体育健身俱乐部,县区都有设施较为先进的休闲体育中心,并且每年都能举办几次有一定群众基础的休闲体育比赛和表演,从而夯实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消费者行为基础。

5 运用恰当的休闲体育产业规制政策

5.1 休闲体育产业选择规制的原因

产业规制政策是依据一定的规则对构成特定社会的个人和构成特定经济的经济主体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其目的在于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限制市场实力,提高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增进国民的社会福利,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不受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伤害。选择产业规制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市场失灵。由于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性、外部性、公共产品、不完全竞争等因素,使得市场机制的白发作用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或者解决成本太高,但对政府而言,本身所具有的权威性和超经济的问题解决方式,可以较好的兼顾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社会的价值目标;二是社会公平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考量。例如,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规的实施,可以保护竞争、增强市场活力,并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给消费者所需要的商品,增进消费者福利,消解过于强大的垄断势力所形成的经济和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化。休闲体育产业规制源于休闲体育产业本身的特殊性,休闲体育产业存在着进入门槛较低的现象,但同时又具有公益性产业性质,对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实施规制政策不仅可以抑制过度竞争,避免有限休闲体育资源的浪费,也有利于促进国民的社会福利增长。

5.2 休闲体育产业规制的主要政策

5.2.1 进入规制 休闲体育产业的进入规制是为了确保休闲体育企业能够获得足够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防止过度竞争导致的资源浪费和效益损失,特许一定数量的具备较高条件的休闲体育企业进入市场,并对其他企业的进入做出排他性的制度安排。

5.2.2 质量规制 休闲体育产业的质量规制是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强制措施来约束休闲体育企业的生产行为,使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以保证消费者的权益。加强休闲体育产业的质量规制,一是要制定休闲体育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标准和质量规范,建立不达标企业的退出机制和限制生产办法,强制提高休闲体育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二是要建立休闲体育企业市场准人条件,对申请进入市场的休闲体育企业的资金保障、技术力量、经营场所设施、体育健身指导员的资格以及其他生产能力要求等多方面条件进行严格审查,进行工商登记和生产许可,避免不合格产品进入休闲体育市场。

5.2.3 价格规制 休闲体育产业的价格规制是政府通过制定休闲体育产品的价格上限来约束休闲体育企业的定价行为,确保休闲体育产业的公益性产业属性,实现国民社会福利的增长。休闲体育产品的价格规制,要在核定成本的基础上,采取成本加成定价方法,凡休闲体育产品的价格确定和价格变动,要报请价格管理部门进行严格审查批准。政府部门为了保证降低休闲体育企业的经营成本,应采取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的方式,使休闲体育企业能够获得其他产业部门的平均利润。

6 结语

休闲体育产业政策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而专门制定的有效促进或控制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进程和方向的经济政策的总和。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产业政策供给不足和结构失衡的问题,导致了休闲体育产业政策的系统性缺损和产业扶持力度的不足,进而制约了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本研究将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理念表述为:对公益性休闲体育产业和商业性休闲体育产业部门实行分类指导与管理;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加速休闲体育产业的成长进程;提高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职能包括:负责统筹、谋划和领导休闲体育事业的发展;实施公益性休闲体育产业的投资;对公共休闲体育资源实施有效保护并进行监督管理;而休闲体育产业管理者的职责由国家产业管理部门来承担。因此,我国休闲体育产业政策的制定需要政府主管部门高瞻远瞩地全面甚至超前进行统筹规划,为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给予产业整体的规划和积极的引导,实现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良性耦合。

参考文献:

[1] 张森.中关两国体育休闲产业比较分析研究[D].苏州大学,2013.

[2] 丛湖平.体育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133.

[3] 隋路.中国体育经济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62-65.

[4] 卢嘉鑫,张社平.体育产业发展——理论与政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 丛湖平,郑芳,童莹娟,等.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研究[J].体育科学,2013,33(9):3-13.

[6] 派波尔,理查兹,诺曼著,唐要家等译.当代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73-176.

[7] 乔治.J.施蒂格勒著,潘振民译.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76-79.

[8] 李虹.相关市场理论与实践——反垄断中相关市场界定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62-165.

[9] 陈林祥.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政策选择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7,27(3):75-82.

[10] 曲振涛,杨恺均.规制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81-383.

作者:张森

上一篇:公房拆迁法律问题研究论文下一篇:博士英语课程建构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