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网络会计论文

2022-04-18

【摘要】三峡库区的环境质量对于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如何加强三峡库区的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在三峡库区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三峡库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特点,并就如何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建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上市公司网络会计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上市公司网络会计论文 篇1:

会计信息不对称与媒体作为

非对称信息是指某些参与人拥有而某些参与人不拥有,并由上市公司中的会计人员通过一定的途径传播给相应使用者的信息。上市公司的信息提供者基于利益、权力、责任、公信度等诸多方面的考虑,自觉或不自觉地隐藏某些信息,从而使包括股东在内的其他信息使用者就不能掌握自己的投资抉择某个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场的全部信息,导致不对称现象。

随着我国起始于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我国证券市场最大的“一股独大”的制度性障碍已基本消除,这为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健康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扎实的基础。然而,我国的证券市场毕竟是一个新兴加转轨的市场,有些深层次信息监管问题还没有根本性解决。证券市场中只有公平、公正、公开的“三公”信息的传输,才能保证市场的良性发展。然而,现在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还相当严重,主要表现为信息质量低、数量不足或过剩、时效性差,其根本原因是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而大众媒体是一种社会力量,被称为经济信息的“超市”和“中转站”,能够及时、准确、充分、广泛地传播信息。凭借这种优势,它在遏制信息不对称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务之急就是要积极地利用大众媒体打造新型的、适应目前市场变化及满足各方投资者需求的会计信息非对称的强势治理模式。

要培育会计信息非对称的治理模式,首先就应对我国的证券市场上会计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形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一般而言,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会计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供需雙方的不对称。尤其是中小投资者一般只能被动接收,对接收的信息还不一定能够全部理解和吸收,也不一定完整,在市场中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1.信息接收的时间不对称。上市公司掌握着关于企业经营状况的第一手信息,即使公司愿意全部对外公开,会计信息也是经过加工和整理再传输给投资者,其时效性已大打折扣。2.信息发布的内容和公司本身的质地不对称。在委托代理制下,对于企业的经营业绩,只有企业、管理当局、个别机构投资者清楚。上市公司为了保牌、配股、增发或是追求私利配合庄家出货,很容易产生钻法律制度的空子,摆弄会计原则和政策、粉饰会计报表、虚构交易以增加销售收入或其他收益、与关联方进行债务重组、资产置换、非货币性交易,给投资者造成虚盈实亏的假象。有的上市公司甚至组织一些券商、研究机构、股评人士撰写资信报告、评论性文章来欺骗投资者。3.信息模糊不清,引发错觉性不对称。上市公司为了隐瞒利润或虚夸利润,利用会计核算方法上的技巧,对公司财务数据和指标进行重新整合,并加以公告,使投资者难以分辨。4.会计元素处于不同评价的双机制中导致的会计信息不对称。健全信息机制有利于对上市公司的绩效作出正确评考。5.信息的数量不对称。信息的数量不对称是指上市公司对外披露信息不足,没有达到投资者赖以决策的“充分性”。有的上市公司有意识地对企业的对外担保、股权转让、股权收购等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内容给予漏报,或当公司业绩下滑时,对于一些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不确定事项故意隐瞒不报,这些都会导致信息的不对称,影响市场投资者的决策。6.信息解读上的不对称。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专业性强,完全读懂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但我国目前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都不具备这方面的素能,因此许多上市公司利用投资者的这一弱点,混淆会计信息,误导投资者。

会计信息不对称的形式可谓林林总总,然而不管其怎样的表现形式以及所包含的主客观原因各异,但有一点“信息”非要“传播途径”传输出去。当然这个传播途径也可能是口头传播,但其影响的力和面毕竟有限。而只有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才具有社会与市场的影响力。实际上我们只要具体阐释一下会计信息的传播模式,也许就更一目了然了。会计信息的传播与一般信息的传播过程是不同的。一般而言,会计信息的传播是在双界面进行的,一个界面是由会计人员到内部使用者,过程为:会计人员→会计信息A→传播途径→内部使用者(庄家);另一个界面是由会计人员到外部使用者,过程为:会计人员→会计信息B→传播途径→外部使用者。这两个传播途径可以处于统一的平衡之中,当其平衡统一时,会计信息的不对称的情形也许微乎其微,但在会计信息传播时这两个界面往往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会计信息A往往要比会计信息B真实全面,内部使用者往往也比外部使用者早获取信息,这就自然导致会计信息不对称的发生。但如果我们能够在传播途径中构建一个具有真实准确监督检查特质的媒体传播枢纽,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根治会计信息失真给市场众多的投资者带来的损害,从而保证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大众媒体作为传递信息的专业化组织,在解决会计信息不对称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针对信息质量、数量、发布时间等不对称现象,大众媒体应该有应对之策。它应站在公正的立场传播会计信息,并且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具有告知功能、宣传功能、引导功能、监督功能、教育功能和服务功能。在传播会计信息时要极大地满足投资者的知情权,教育投资者以及约束管理层的行为。针对证券市场会计信息不对称的具体表现形式,大众媒体应如何通过及时发布信息、客观解释信息、公正舆论监督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呢?

第一,大众媒体要构建一个高效、快速、方便的传播机制,及时、准确、全面地发布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信息及相关信息,杜绝防范会计信息质量、数量、时间上的不对称。就上市公司而言,会计信息的披露又包括常态性信息披露和大众媒体编辑性披露。大众媒体除了发布上市公司的常态性信息外,还要针对上市公司或证券市场相关的编辑性信息披露。这主要是财经记者对上市公司的调研、采访获得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投资者全面地了解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而且往往这种第三者获取的会计信息更能够反映客观实际,是对上市公司常规性信息的补充和说明。所以大众媒体(尤其是财经证券类媒体)有责任有目的地去开展深入调查,并把获取的第一信息及时地向投资者发布,给广大投资者提供最佳的信息服务。在这个方面,《财经》、证券广播网、《证券直击》等在开展上市公司投资评估、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宏微观分析、指出上市公司财务及经营危机、揭露违规违法行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充分、及时、可靠的传播理念向投资者发布信息,为投资者减少盲目投资决策、降低损失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大众媒体要精准、翔实地解释会计信息和分析会计信息。会计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会计语言是一种深深打上专业烙印的商业语言,而且会计信息具有层阶性,人们的第一感知往往是表层信息,所蕴涵的经济价值也是最小的,要获得深层次信息的投资者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判断。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散户化比较明显,大多数为中小投资者,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下岗工人,其解读会计信息的业务素能很低,根本就吃不透会计信息的真正价值所在,盲目跟风、道听途说的投资者居多。有鉴于此,大众媒体为了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应该利用媒体的优势负责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进行多层次的解释说明。大众媒体应匹配懂会计知识的工作人员和记者,同时聘请社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和资深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进行分析、评论和预测,揭示蕴涵在表象会计信息背后的中层和深层会计信息,并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发布,使会计信息为投资者所懂所用。

第三,搞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舆论监督,防患于未然。大众媒体不能仅止于传播会计信息的角色,还应司其舆论监控的职责。它应利用舆论对弄虚作假、损人利己的行为进行尖锐的批评、否定和谴责,形成一种舆论制裁和约束。大众媒体应通过网络、热线电话、电子信箱等手段与投资者互动,并在媒体上开辟相应的专题和栏目,对上市公司形成一种软控制,及时地把企业制造和传输的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给予曝光和揭露,如果企业舞弊违规行为曝光,它就会在市场中失去诚信度,企业的发展必将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面临生存危机。因此,有大众媒体进行监督,理性的企业必将选择诚实行为,并力争在市场中建立良好的声誉,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必将大大提高。

第四,大众媒体应练好内功,搞好自律机制和建设。大众媒体在发布会计信息、解读会计信息和舆论监督上有着政府部门所起不到的重要作用,它凭借广泛分布的媒介资源,依赖特有的职业特性,对上市公司的问题更有机会去加以发布、传输、揭露、曝光,能较全方位地把企业的真实情况反映给投资者和相关的契约的主体。但不可忽视的是大众媒体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支具有扎实会计知识、证券知识、法律知识等的报道队伍,没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在技术上就不能胜任维护会计信息真实性报道的重任。另一方面,大众媒体也是利益主体,也有自身的特殊需求,其一旦缺乏应有的自律机制,也有可能左右决策部门,误导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所以加快大众媒体行业自律机制和监督机制建设刻不容缓,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媒体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彻底解决会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使我国证券市场稳定健康地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编校:施宇

作者:程 琳

上市公司网络会计论文 篇2:

三峡库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探讨

【摘 要】 三峡库区的环境质量对于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如何加强三峡库区的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在三峡库区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三峡库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特点,并就如何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三峡库区; 三峡库区企业; 环境会计; 信息披露

三峡库区地跨川、鄂低山峡谷和川东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北靠大巴山麓,南依云贵高原北缘,涵盖了20个区县以上行政区。三峡水库水面总面积达1 084平方公里,自宜昌三斗坪三峡大坝坝址起,涉及长江干流长度600多公里,一直可达重庆以上。在三峡库区的规划、建设、运行过程中,其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三峡库区的水资源保护已成为库区环境问题的焦点。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通用环境保护法律,国务院和三峡库区的地方政府针对库区环境保护制定了相应办法,如重庆市政府2002年实施的《重庆三峡库区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及《湖北水库管理法》。近10年来,中央政府在重庆地区投入了500亿元资金用于库区污染防治。目前,重庆境内的长江、嘉陵江、乌江等“三江”水质19个断面均满足Ⅱ类标准。与蓄水前相比,回水区上游断面水质保持稳定。此外,重庆三峡库区15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平均水质均满足饮用水源地水域功能要求,与蓄水前相同。但三峡库区的水资源依然存在较大的问题:1.水土流失严重,年入沙土总量达3 826万吨。2.水资源存在较为严重的污染。每年排放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近6亿吨、生活废水4亿多吨、船舶生活污水200万吨;农业化肥和农药的过量喷施,畜禽和水产养殖产生的大量生物粪便排放等,对地表土壤、河泊径流、水源地等产生严重污染;加之三峡水库蓄水后水深增加、流速减缓、江水自净能力减弱,库区多条支流溪河口回水区富营养化严重,多次发生蓝藻“水华”爆发现象,严重影响水库水质安全。继续加强三峡库区的水资源保护很有必要。虽然在三峡库区水资源保护的过程中,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但整个三峡库区的环境信息平台没有建立,社会公众只能通过报刊、网络上的只言片语来了解三峡库区环境信息,造成了三峡库区环境信息获取的片面与滞后,进而影响社会公众对三峡库区环境保护的参与。因此加强三峡库区的环境信息披露显得甚为必要,三峡库区的环境信息包括整个库区环境会计信息,也包括库区内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并且前者必须以后者为基础。本文侧重探讨三峡库区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一、三峡库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我国对于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并没有做统一的强制规定,只是相关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做了一些规定。2010年环保部出台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征求意见稿),其中第三条规定:上市公司应当准确、及时、完整地向社会公众披露环境信息,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同时规定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要发布临时环境报告。在报告中规定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冶金、化工、石化、建材、造纸、酿造、制药、发酵、纺织、制革和采矿业等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必须披露环境报告。其次证监会对公开募集股票的企业要求其在招股书中对环境风险必须加以提示,另外在会计年度报告中的董事会报告和报表附注中也可以对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加以披露,但上述很多的规定都不具有强制性,属于自愿披露。目前三峡库区共有上市公司35家,其中属于环保部界定的重污染行业的企业如表1。

上述被环保部列为重污染行业的公司中,还有不少企业没有披露企业环境会计信息,而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中,大多在董事会报告中做了定性的说明,如对企业面临的环境压力的说明,以及企业对节能减排的重视,更多地倾向于政策性说明,少数企业在会计报告附注中的管理费用单列了排污费或者清洁绿化费。事实上,上述所列上市公司都在环保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当地环保部门的检查力度也非常大,作为上市公司在当地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环保工作应该说还是非常不错的,只是在进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上做得不够。三峡库区地域广阔,有众多的非上市公司。这些非上市公司行业分布广泛,其生产经营活动将对三峡库区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他们更没有动力披露环境信息。因此,三峡库区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非常贫乏的。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首先是没有具有强制的法律规章来约束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行为,虽然环保部出台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征求意见稿),但不具有强制力,因此有许多企业并没有执行这一规定。其次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技术规范没有建立,企业不知道应当如何来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最后是企业对环境信息披露工作意识不够,很多企业认为只要做到了排放达标就行了,无需再披露相应的信息。

二、国外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回顾

(一)日本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状况

日本政府从1999年开始颁布大量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指导性文件,在2008年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中,日本上市公司中有37.2%引入了环境会计,非上市公司有20%引入了环境会计。日本企业采用环境报告书、公司环境手册、公司对介绍手册等方式披露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侧重于环境成本和环境绩效的披露。在其《环境会计指南》中对成本、效益的分类、计算方法作了明确的规定。如东芝公司通过环境报告披露环境信息,除主表中列示可持续发展导向,企业业务、产品、产品循环的环境考虑、与环境协调的企业发展等信息外,还在附表中列示污染排放统计表、资源消耗情况表、有害物质使用汇总表等,从而比较全面地披露了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

(二)美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状况

美国是最早实施环境会计的国家之一,在近几十年里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会计的法律、法规。FASB针对相应的环境事项发布了一系列的会计公告,如《石棉清理成本的处理》、《处理环境成本的资本化》、《环境负债会计》等,并在第92号专门公告中,规定了在财务报表中分别列示环境负债和可以收到的补偿,确认可能由其他方面承担的环境成本及环境负债计量的基础等。如默克公司通过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引入全球报告指标来反映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其通过“环境健康与安全”下设的能量的使用、水资源、温室气体的排放、制造过程的环境事件来反映环境信息。

(三)欧盟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状况

欧盟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历史悠久,其信息披露采用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结合的方式。在2003年修订1993年颁布实施的“环境管理和审计计划”中,要求至少要披露如下信息;1.清楚说明组织加入“环境管理和审计计划”和概括说明公司的活动、产品和服务。2.环境政策以及简要描述公司的环境管理系统。3.描述导致公司重大环境影响的所有重大的直接和间接因素并对其作出解释。4.环境目标及其与公司重大环境问题的关系。5.有关公司环境业绩的主要数据及其他环境业绩数据。

三、三峡库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特点

国外的环境信息披露立足点在企业,在信息披露的时候主要考虑企业环境事项的成本和效益,注重环境会计框架下企业价值最大化。而本文探讨企业如何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从而为社会公众正确评价三峡库区环境状况提供相关、可靠的信息。其立足点不在企业,而在于三峡库区这一区域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鉴于我国目前没有就环境会计颁布相应的准则、制度,也没有强制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因此三峡库区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应体现如下特点:

(一)分区域披露

三峡库区企业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时应披露对三峡库区环境造成影响的信息。在三峡库区的企业中,有些企业的分公司、子公司并不在三峡库区区域内。这些企业在披露信息时应单独披露对三峡库区造成的影响。

(二)重要性原则

三峡库区企业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时应区分污染类别分别加以披露,并根据对库区污染的严重程度采取适当的披露方式。三峡库区资源中,大家最为关注的是三峡库区水资源的保护,因此对水资源造成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的信息应详细披露,对于水资源不造成污染的其他环境信息可以合并或简化披露。

(三)规范性原则

三峡库区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是编制整个库区整体环境会计信息基础,或者可以将三峡库区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理解为个别报表,而将整个库区的环境会计信息理解为合并报表,为了便于汇总编制整个三峡库区的环境会计信息,三峡库区企业在披露环境信息时,应遵循统一的口径与格式,这样既便于对个别企业环境信息的理解与各企业间环境信息横向比较,也便于整个库区的环境会计信息加工与披露。

四、三峡库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建议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形式

国外的环境会计实践中,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主要有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财务报告等。在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主要在董事会报告和报表附注加以披露,中石化、中石油也通过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三峡库区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目前只能采取强制披露的方式加以推行,所披露的信息中有较多定性的、非财务定量信息的披露,在没有统一可遵循的环境会计制度的情况下,以环境报告的形式披露较为合理。笔者建议环境会计信息以财务报告的形式加以披露,并非将环境信息会计化,而是为了保证在当前形势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可操作性,以及成本效益权衡的结果。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借鉴国际经验,企业应当在环境报告中披露:

1.企业介绍。包括企业所处行业,公司地域分布,应详细披露企业在三峡库区内经营活动及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果对三峡库区的水资源造成影响,应列出企业主要的污染排放物及相应的理化指标,如某种排放物的合格排放标准,超标排放对水资源可能造成的影响。

2.环境保护政策、法律的遵循情况。企业应在环境报告中披露企业因行业、地域等方面原因应遵循的政策、法律、法规等情况,并就企业对相应政策、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进行说明与承诺。企业还应对期内环保违法情况作出重点说明,并给出整改措施。

3.企业的环境财务。企业在披露环境财务时,应披露如下内容:第一,环境资产。在披露环境资产时应分区域披露企业在以前会计期间和当期所形成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等,并就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详细披露其用于何种污染的防护与治理。第二,环境费用。企业应分区域披露环境管理体系运行费用、环境信息和环境宣传费用、环境影响检测费用、企业发生的环境污染诉讼费、排污费等方面的信息。如果发生与水资源相关的重要环境费用,还应单独披露。第三,环境负债。企业应分区域分污染类别披露企业因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破坏而承担的使环境恢复为原状的环境修复义务、企业因排放污染物对他人造成损害和经济损失而向他人进行赔偿的环境赔偿义务以及企业因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而向有关部门缴纳罚款的环境罚款义务。

虽然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文献中提到环境财务还应披露环境成本以及环境收益,但本文立足于三峡库区企业如何为三峡库区整体环境信息的披露提供信息,在没有统一的环境会计制度的情况下,从操作性和成本角度考虑,笔者认为披露环境负债、环境费用以及环境负债是适当的。

4.环保绩效。企业应分区域、分污染类别详细披露“三废”排放情况,包括具体污染种类、排放数量和合格排放数量。同时,企业还应披露环境综合治理情况,如投入的增加、技术的革新、员工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污染物排放物的减少等。

五、小结

三峡库区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于建设三峡库区环境会计信息平台,更好地保护三峡库区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要有效地进行三峡库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还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法律、法规的完善是三峡库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前提条件。当前,三峡库区企业没有动力资源披露环境会计信息,鉴于三峡库区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与重要性,通过立法强制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是非常必要的。

2.财政、环保、工商等部门密切配合,尽快出台三峡库区企业环境报告指南以及建立三峡库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为三峡库区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奠定技术基础。

3.培育环境审计市场,包括支持设立专门环境审计的专业机构,鼓励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参与环境审计业务等。●

【参考文献】

[1] 梁福庆.长江三峡水库管理研究[C]//“水电开发与绿色未来”新华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2] 刘明辉,樊子君.日本环境会计研究[J].会计研究,2002(3).

[3] 李延莉.湖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探索[J].商业会计,2011(1).

[4] 王简,孟淑芳.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综述[J].财会月刊,2011(11中).

[5] 张永杰.浅析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J].商业会计,2012(1).

[6] 孙利萍.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

作者:熊永忠 谢东明 赵云素

上市公司网络会计论文 篇3:

基于复制动态演化博弈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研究

摘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实质上是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政府监管部门与上市公司为实现动态均衡进行博弈的过程。本文运用博弈论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构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复制动态演化博弈模型,探讨监管过程中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博弈的演化方向和演化稳定策略;并且基于博弈分析的结果,对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对策与建议,为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上市公司 会计信息披露 演化博弈 复制动态方程 演化稳定策略

一、引言

会计信息披露是指企业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信息以公开报告的形式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供市场理性地判断证券投资价值,以维护股东或债权人合法权益的一种行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充分、透明的会计信息披露有助于缓解资本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促使资本的趋利性流动,提高投资者的决策效率和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因此,会计信息披露是保证证券市场健康发展以及资源有效配置的关键环节。由于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核心,其独立法人的地位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特征决定了上市公司有义务向证券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定期披露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一系列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造假事件的发生,如何建立有效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制度,依法对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主体及其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营造一个安全、高效的投资环境,以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保障投资人的利益成为各国证券监管机构关注的焦点。从我国的经济运行现状来看,由于证券市场法律等外在制度约束和道德等内在制度约束的缺失、委托代理条件下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契约的不完备性及搜寻成本的限制、证券市场体制和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等原因导致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上市公司为了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会有选择地向资本市场传递对企业有利的会计信息,粉饰财务报表和经营业绩的会计造假行为、盈余管理行为等问题仍然十分严重,极大地损害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扰乱了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因此,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问题进行了研究。毕秀玲(2002)认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问题主要表现为执法力度不够,在对会计造假、信息披露不到位的情况缺乏强有力的惩罚与赔偿机制。杨丽铃、蒲勇健(2002)通过对监督博弈和代理人市场—声誉模型的分析,证明了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规范的惩罚力度和建立代理人(上市公司)市场,有利于提高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姚海鑫、尹波、李正(2003)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对上市公司会计监管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具有财务造假的内在动机。Katharina Pistor和Cheng Gang Xu(2003)认为证券市场引入行政监管的主要目的是以行政监管执法的主动性、持续性和可激励性来弥补法庭执法事后性、被动性和高成本性的不足;以行政监管立法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来弥补证券市场法律不完备性造成的法律阻吓不足;除非国家找到克服不完备法律和信息问题的方法,否则在没有有效监管与执法的情况下,证券市场将遭受阻吓和监管失灵。Rafael La Porta等学者(2004)认为依靠私人执法要比依靠政府部门监管更有利于证券市场和金融市场的长期发展。虽然很多学者对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进行了研究,但是多数学者对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探讨局限于定性研究,较少给出合理的定量分析模型去研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作用机理。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非对称复制动态演化博弈分析

(一)演化博弈理论基本原理 演化博弈论是在假定博弈主体具有“有限理性”的前提下,分析博弈主体的资源配置行为策略以及博弈均衡问题。传统的博弈论强调博弈方必须是“完全理性”的,而“完全理性”不仅要求行为主体始终以自身最大利益为目标,具有在确定和非确定性环境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判断和决策能力,还要求他们具有在存在交互作用的博弈环境中完美的判断和预测能力,即每个决策阶段博弈参与人都可以准确无误地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而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表现出来的理性无法满足“完全理性”的要求,甚至连新古典经济学“理性经济人假设”的要求都很难满足。因此,演化博弈论摒弃了“完全理性”的假设,以“有限理性”参与人群体为研究对象,认为博弈方往往不会一开始就找到最优策略,而是在博弈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动态地调整自己的行为策略,并通过试错来寻找较好的策略,这意味着演化博弈均衡是不断调整和改进的结果,即使达到了博弈均衡也有可能会再次偏离。与基于“完全理性”的博弈分析相比,基于“有限理性”的演化博弈分析克服了其脱离实际的问题,包含了博弈参与人学习和策略调整的过程,利用动态分析的方法把影响参与人行为策略的各种因素纳入博弈模型之中,研究博弈方行为策略的动态稳定性,更能真实地反映博弈参与人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演化博弈作为一种科学实用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有效的分析工具,可以找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违规的深层原因及其内在规律,能够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监管提供智力支持和科学指导。

(二)博弈模型假设 政府监管部门的策略为监管或不监管;上市公司的策略为披露真实会计信息或披露虚假会计信息。博弈双方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人,但都是“有限理性经济人”。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过程中,博弈双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上市公司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对企业的经营情况有充分透彻的了解,政府监管部门作为外部人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了解不够全面。设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获得的额外收益为B(B>0);政府监管部门监管情形下对上市公司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罚为F,处罚包括罚款、声誉损失等;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为S(S>0);假定监管部门发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造假,则对上市公司的惩罚将大于自身的监管成本,即F>S>0;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给监管部门所带来的损失为D(D>0)。

(三)构建博弈模型 由上述假设条件出发,可以得出政府监管部门与上市公司之间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四)群体类型比例动态变动趋势分析 根据演化博弈的分析框架,设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博弈中政府监管部门选择监督的比例为x(0≤x≤1),那么监管部门选择不监管的比例就为1-x;同样,设上市公司选择披露真实会计信息的比例为y(0≤y≤1),那么上市公司选择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比例就为1-y。根据上述支付矩阵,在博弈方1位置的政府监管部门选择监管和不监管的期望收益和群体平均收益分别为:

该雅可比矩阵在图(2)情形下的5个均衡点和图(3)情形下的4个均衡点的雅可比矩阵行列式的值 detJ、矩阵迹trJ及其稳定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表(2)所示的雅可比矩阵局部稳定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如图(4)所示的当F>S且B>F时,监管情形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两群体复制动态关系与稳定性。

(六)演化均衡结果分析 根据图(4)中箭头的方向不难看出,监管情形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演化博弈的初始状态为(1,1)。由于此时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督成本S比较低,所以监管部门有监督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动机。而此时由于证券市场不成熟,投资者较少,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信息所获得额外收益B较低。因此,上市公司此时会遵循会计诚信机制,选择诚信披露会计信息。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多、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S在逐渐增大,而此时由于上市公司多数都选择披露真实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披露违规行为较少,所以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罚F无法弥补不断增大的监管成本S。因此,监管部门此时相信会计诚信机制会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行为进行约束,逐渐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行为不进行监督,而这时上市公司还会继续遵循诚信机制自觉地披露真实会计信息,最终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博弈演化到政府监管部门不监督,上市公司披露真实会计信息的阶段,当然这种情况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一般不会发生。随着上市公司组织形式的创新、证券市场的逐渐成熟,投资者人数逐渐增加,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所获得的额外收益B大大提高。因此,上市公司在缺乏政府监管部门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利用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逐渐采取有利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向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所以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博弈将向监管部门不监督,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方向演化。此时,证券市场存在很多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现象。随着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现象的增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随之不断完善,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披露会计信息行为的监管力度和惩罚力度F也在不断加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监管部门监督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的监管成本S,最终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博弈演化到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政府监管部门选择监督的阶段。不难看出,从初始状态出发,复制动态系统将收敛到(1,0),这意味着监管部门和上市公司经过长期反复的博弈,学习和调整的策略是上市公司选择披露虚假会计信息行为来获得自己的最大收益,政府监管部门将选择监督,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向非规范有效的方向演化,最终“闭锁”在不良状态。基于上述均衡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S、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行为的惩罚F、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获得的额外收益B决定了具有路径依赖性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博弈的演化方向。因此,如果要改变此博弈的这种次优或无效率的状态,就要退出这种次优或无效率的变迁路径。据此,政府监管部门需要在两个方面做出努力:其一,加大对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行为的惩罚F,减少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获得的额外收益B;其二,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与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S。只有这样,经过长期反复的博弈过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才会退出“闭锁”的无效率状态,实现路径替代,沿着良性循环的轨迹发展,使证券市场最终演化为更为合理规范的市场。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造假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 加大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造假行为的监管力度和处罚力度,增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机制与惩罚机制的威慑效应,提高对上市公司的约束力,降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造假行为的预期风险收益。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监管部门要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不仅要追究上市公司负责人及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而且还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做法,将处罚金额与会计信息失真收益挂钩,除了规定造假行为处罚金额的底限外,还增加按会计信息失真预期收益的一定比例进行处罚的条款,从而规范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行为,确保上市公司能够向投资者提供真实、充分的会计信息。

(二)降低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提高其监管效率 (1)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检查公告制度,使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监管部门要发挥行政监管的时效性,加强监管手段的技术创新,加快建设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电子披露平台,使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工作程序化、网络化。(2)大力推进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体系建设,强化会计信息监管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提高监管部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增强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造假的识别能力。

(三)加强对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督与约束 政府监管部门在监管博弈中不仅是博弈参与者,也是博弈规则的制定者,可能会面临腐败、俘获和奖惩的问题。因此,制定一个严密、严格、独立、专业性强的旨在保护投资者利益以及市场交易公平的监管部门监督约束机制是有效提升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效果的重要举措。据此,在监管过程中,应加强对监管部门的监督、惩罚和约束,特别是对监管部门怠于监督行为导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失衡的惩处力度。

(四)建立健全以政府监管部门为主导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机制 (1)建立健全独立审计执业规范体系与会计诚信自律机制。监管部门要建立完善的独立审计执业规范体系,严格遵守独立审计准则及其他执业标准。建立会计诚信自律机制,由注册会计师协会通过制定严格、统一的执业规范、执业标准、执业纪律与执业道德等制度来约束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的行为,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准,增强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外部审查与监督能力。(2)建立以证监会抽查复审为核心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再监督机制。在证监会下设置专门调查、惩戒的机构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进行抽查和监管,并定期公布抽查复审的结果,而且要及时地对抽查不合格、未按照要求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或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上市公司进行惩罚与约束。(3)建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机构的协调机制。在银监会、证监会等监管部门之间签署一个备忘录,确定统一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标准,明确对共同监管对象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合作与协调原则、范围、方式等内容,使各个监管部门在共同监管的领域通过区域协调和信息共享节约监管资源。(4)建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信用考核与评估机制。监管部门可以不定期地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进行等级评定,评定的内容可以涉及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单位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审计情况等若干项,并且要及时地将上市公司的等级评定信息进行公告,以便投资者及时地了解信息。

(五)优化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外环境 (1)完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保障制度,优化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制度环境。改进和完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证券立法,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和会计信息披露规则,对《证券法》、《公司法》、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披露规则等法律保障制度进行进一步细化和修订,使之更具可操作性。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扩大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范围,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完整性。构建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相结合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报告体系。完善民事诉讼和民事赔偿制度,建立合理有效的股东集团诉讼和股东衍生诉讼机制,形成一个适宜、畅通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法律责任追究和惩戒机制。(2)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监管,优化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内部环境。(1)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增设独立非执行董事,强化监事会的监督权,使独立董事和监事在监督方面各有侧重、功能互补,保证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与约束力度。(2)建立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监督和检查上市公司的会计政策、财务状况与内控制度,保障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透明度。(3)完善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监督和申诉制度,积极支持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行使质询权、监督权和建议权,提高其参与监督的动机和能力,保障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3)健全社会舆论监督机制,优化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外部环境。发挥广大投资者、新闻媒体、上市公司内部当事人等市场参与者的社会监督作用,使政府监督与社会监督、外部监督与企业内部监督协调一致,形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监管体系,加强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的约束,切实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何进日、武丽:《信息披露制度变迁与欺诈管制》,《会计研究》2006年第10期。

[2]杜兴强:《公司治理演进与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博弈分析与历史证据》,《财经研究》2004年第9期。

[3]林斌、饶静:《上市公司为什么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会计研究》2009年第2期。

[4]杨红玉:《基于博弈论的会计监管分析》,《财会通讯》2009年第2期。

[5]毕秀玲:《政府会计监管论》,《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6]杨东海:《会计信息失真的博弈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第9期。

[7]杨丽铃、蒲勇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风险防范的博弈分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8]姚海鑫等:《关于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不完全信息博弈分析》,《会计研究》2003年第5期。

[9]王晓东、田昆儒:《会计诚信危机的经济根源及其治理机制构建研究》,《现代财经》2006年第12期。

[10]杨国星:《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政府监管》,《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8期。

[11]范如国:《博弈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2]谢识予:《有限理性条件下的进化博弈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13]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3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肖条军:《博弈论及其应用》,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15]梅世强、张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博弈分析》,《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6]Katharina Pistor, Cheng Gang Xu.Incomplete Law-A Conceptual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As Applied to The Evolution of Financial Market Regulation, New York Universit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Politics,2003.

[17]Rafael La Porta,Florencio Lopez-de-Silanes,Cristian Pop-Eleches,Andrei Shleifer.Judicial Checks and Balanc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4.

(编辑 梁 恒)

作者:张振 刘卫华

上一篇:机械营销网络建设论文下一篇: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