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林经营管理论文

2022-04-17

一、抓上下联动,凝聚产业发展合力。一是高层有力推动。省委省政府将油茶产业作为富民强省的特色优势产业来抓,杜家毫书记、许达哲省长、乌兰副书记、隋忠诚副省长等省領导高度重视油茶产业发展,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多次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研。二是政策精准引领。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油茶林经营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油茶林经营管理论文 篇1:

油茶林种植中的施肥措施

摘 要 油茶是一种原产于我国的油料作物,分布广,且栽培历史悠久。近年来,我国开始重视起油茶林的经营管理,改变了其经营管理方式,想要引导其由粗放式管理经营模式转变为高效经营管理模式。在油茶林的管理措施中,施肥措施十分重要,施肥对于油茶的产量和质量有直接关系。主要分析油茶林种植措施,以期为油茶科学施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油茶;施肥;土壤;方法;效应

油茶的主要产品是茶油,茶油是一种优质的食用油,长期食用这种食物油可以降低人体胆固醇,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着良好的功效。油茶是我国特有的乡土树种之一,其适应生长范围广,对土壤没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且油茶一年到头花果不断,因此其所需求的养分较多。在油茶的经营管理中,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粗放式经营管理使油茶林地土壤养分流失,植物生长速度缓慢,病虫害增多;二是长期以来,林农只根据自身经验来进行肥量和肥种,导致施肥不合理没降低了油茶的产量和品质。因此,要想保证油茶林产量和质量,林农必须高度重视施肥的方式和施肥的种类。

1 油茶施肥概述

1.1 施肥种类

肥料可以直接用于土壤中,也可以适用于植物上,肥料的食用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也可以改善土壤性质。本文根据肥料性质,将肥料分为有机肥、无机肥及生物菌肥料,详见表1[1]。

1.2 施肥方式

油茶林的主要施肥方式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环装沟施,二是叶面喷施。当前,在油茶林地应用最广的施肥方式还是沟施。林农沿着树冠正投影外援,挖出一个圆形的施肥沟,施肥沟深度在20~25 cm以内,沟宽则控制在30 cm以内,沟挖好后,选择合理的肥料均匀撒入沟中,最后用土填平。另一种叶面施肥,是在追肥的基础上进行,一般施肥时间在早晨或傍晚,林农在叶背面进行肥料喷施。采用叶面施肥的方式,可以突破植物对土壤养分吸收的限制,让植物可以长时间吸收自身需要的养分[1]。

1.3 施肥时间

针对油茶林种植的施肥时间,通常是春季和初夏季节,这个时间段,油茶铃木生长旺盛,需要较多养分,这个时间段进行施肥,可以促进植物根系的养分吸收。有油茶林木的生长阶段不同,所需养分量也不同,林农应该根据树木的生长阶段,选择合理的肥料,采用科学的施肥方式进行施肥[2]在7-8月,油茶苗木存活率较低,生长和发育情况较差,先不管施肥能否得到好的效果,导致植物生长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是薄膜内苗床温度和湿度较高,因此,在7-8月内,不宜使用浓度过高的肥料,同时注意林木灌溉次数。

2 施肥对油茶产生的影响

2.1 对生理特征的影响

施肥可以提高油茶的蒸腾速度和叶绿素含量,有利于积累植物淀粉和可溶性糖分。总的来说,施肥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油茶健康生长,提高油茶产量和品质。施肥对油茶生理特性的主要影响见表2。

2.2 对产品品质的影响

施肥对油茶果的体积和质量会有一定的影响。首先,适时适量的施肥可以提升油茶果出籽率和出油率,尤其是钾肥的施用,对于油茶果实的生长大有好处。但在施肥过程中,必须注意适时适量,过量使用肥料,如氮肥施用过量就会降低油茶干出仁率,但茶果的出油率则不受施肥的影响。由于油茶干出籽率较为不稳定,施钾肥可以提高其出籽率,保证其干出仁率的稳定性;同时,施钾肥可以促进油茶种子的成熟,氮肥则有助提供油茶林木充足的营销概念股。但林农在使用氮肥过程中应该注意用量,过多的氮肥,会延缓种子成熟速度,降低油茶的干出仁率。

2.3 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施肥可以改善土壤肥力,可以起到抚育林地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的肥料施入,土壤中的有机质及营养元素会随之增加。之前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大幅度降低了土壤的肥力,增加了土壤的酸性,土壤有效养分流失,通过施肥,可以降低土壤的活性酸含量,提升土壤的pH值,因此,肥料施入后,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随后栽入植物后,有机质下降,这是因为肥料施入后,林地土壤养分条件得以改善,促进油茶生长和早期成熟,在油茶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土壤养分,又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大量损失。尤其是在油茶林地果实盛产时期,林地土壤中国的矿质营养元素,虽然氮元素含量有所上升,但磷元素、钾元素、钙元素等都处于流失状况,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施肥后,油茶吸收了磷、钾、钙和镁等元素。这也说明,油茶林生产果实时对以上矿质元素需求量大,则在施肥过程中,应该相对提高肥料中的有机质含量[3]。

3 结语

当前存在肥料利用有效率低,缺乏系统性管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该明确油茶施肥营养标准,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提升施肥技术的自动化程度和信息化程度。为此,首先应研制油茶容器苗专用肥和缓控释肥,减少施肥次数,降低种植成本,保证种植和经营的经济效益。其次,要采用科技手段,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自动化施肥管理,提高施肥的有效性,并同时保证油茶的产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1]俞元春,白玉杰,俞小鹏,等.油茶林施肥效应研究概述[J].林業科技开发,2013,2(2):1-4.

[2]王华,牛德奎,胡冬南,等.不同肥料对油茶林土壤氮素含量、微生物群落及其功能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4,6(6):1468-1476.

[3]李安亮,陈永忠,王瑞.油茶施肥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农报,2015,31(31):36-40.

(责任编辑:赵中正)

作者:丘柏养

油茶林经营管理论文 篇2:

湖南油茶产业蓬勃发展

一、抓上下联动,凝聚产业发展合力。一是高层有力推动。省委省政府将油茶产业作为富民强省的特色优势产业来抓,杜家毫书记、许达哲省长、乌兰副书记、隋忠诚副省长等省領导高度重视油茶产业发展,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多次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研。二是政策精准引领。省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湖南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出台了鼓励矿山、房地产等工商企业转型发展油茶产业的扶持政策。2018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农业“百千万”工程促进产业兴旺的意见》,将油茶确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六个千亿产业之一。省林业局相应制定了《湖南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明确用3至5年时间实现千亿级产业目标。三是基层广泛参与。全省各市州、各县市区均把油茶产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主动作为,因势利导,掀起了油茶产业发展的热潮。如衡阳市、永州市和常宁、邵阳等市县,都把油茶产业作为 “一把手”工程来抓,推动力度前所未有。目前,全省油茶面积3333.33公顷以上的县市区有74个,3.33万公顷以上的有11个。

二、抓资源培育,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一是造改并举,扩大油茶资源总量。坚持一手抓新造增量,一手抓低改提质,以每年新造3.33万公顷、低改抚育6万公顷的速度推进油茶资源培育。近十年来,新造油茶林31万公顷,垦复改造低产林56.26万公顷,油茶林面积达139.48万公顷,油茶籽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二是示范带动,提高基地建设质量。以衡阳、永州2个“全国油茶产业建设示范市”和常宁、邵阳等48个国家油茶重点县为依托,着力打造基地建设示范样板,带动全省油茶基地建设实现“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规模化”。严把油茶良种壮苗关,强化品种更新换代,分区域推广油茶良种组合。以油茶低改示范林建设为抓手,探索推广“带状更新”油茶低改模式,有力促进了基地建设提质增效。三是规模经营,培育油茶产业集群。通过实施省政府农业“百千万”工程,依托油茶龙头企业,整合资源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打造了51个生产要素集聚、科技设施先进、经营管理完善、综合效益突出、示范带动明显的现代油茶综合产业园和特色产业园。并以此辐射带动,形成了衡阳、常德、怀化等7个区域油茶产业集群。

三、抓创新驱动,增强产业发展动力。一是推进油茶科技创新。依托设在湖南的国家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油茶研究开发中心,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20多项。建成国家级油茶种质资源库和油茶杂交种子园,形成了配套的良种繁育和栽培管理技术体系。建成油茶采穗圃31处、面积126.67公顷,油茶杂交种子园20公顷。筛选出油茶优良品种34个,平均每公顷产茶油达到750公斤以上。探索出“大三湘”鲜果鲜榨冷提茶油工艺等一批新技术,促进了产学研合作。二是推进产业模式创新。创新林地流转模式,各种市场主体可通过承包、租赁、转让、股份合作经营等形式参与油茶基地建设。创新经营模式,形成了“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专业合作社、大户、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如“大三湘”的“农户庄园”模式、“中联天地”的家庭林场模式、常宁的油茶生产社会化服务模式,均取得较好的效果。三是推进融资机制创新。省财政设立了每年5000万元的油茶专项资金,2018年增加到1亿元。省林业局、省农行和省农信担保公司联合打造了“惠农担—油茶贷”项目,建立“政府贴息、农担增信、农行贷款”的运作机制,从油茶专项中安排2000万元给予利息、担保费补贴。省农行还推出了惠农e贷、政府购买服务贷款等信贷产品。省财政设立了省农业产业兴旺基金,衡阳市筹建了油茶产业基金。积极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纳各类社会资本、战略资本、开发性金融资本投资油茶产业,着力培育优质油茶企业上市融资。

四、抓品牌建设,提升产业发展效益。一是打造公用品牌。省油茶产业协会、龙头企业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联合创建了“湖南茶油”公用品牌,并计划通过3至5年的努力,着力创新经营管理和品牌营销机制,切实提升公用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培育企业品牌。鼓励“三品一标”建设在我省茶油企业中,已建成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109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9个、湖南著名商标31个和湖南名牌产品11个。培育了大三湘、山润、金浩、贵太太、林之神等一批颇具影响的茶油品牌,其中贵太太、洪盛源已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三是弘扬茶油文化。联合湖南广电开展了“讲好茶油故事、宣传茶油优势”系列活动,支持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建立油茶百年老树园、油茶博览园、茶油展示与体验馆,推动油茶协会申报老油榨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弘扬湖南历史悠久的茶油文化,进一步丰富了茶油品牌内涵。四是促进市场推广。运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打造了“互联网+油茶产业”信息平台,开通了“国油网”,实现线上线下营销有机结合。组织油茶企业多次抱团参加各类展会,利用多种媒体大力宣传推介湖南茶油,有效提高了市场认知度、美誉度。组建湖南茶油“诚信联盟”,切实增强社会大众对茶油的消费信心。

油茶林经营管理论文 篇3:

扬优乘势 培育富民兴林战略性产业

油茶全身是宝,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不仅能提供优质食用油和其他重要工业原料,而且具有绿化荒山、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发展油茶产业,既是解决农民就业难题带动林农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国家保障粮油安全战略的切实举措。作为山区县和国定贫困县,上犹县借助“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东风,围绕打造“上犹茶油”品牌,以建设全省高产油茶大县为目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着力推进油茶产业大开发大建设,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一、上犹县推进油茶产业大开发的背景

上犹县属“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丘陵山区县,地处罗宵山脉末端,山高坡陡,出露地层多为花岗岩发育的红壤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充足、雨水充沛,具有种植油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但长期以来由于体制机制不畅和投入不足的原因,上犹的油茶产业一直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经营管理粗放、比较效益低下。农民由于长期受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将油茶视为天赐之物,不抚不育,从而导致近乎从野生状态中获取收益,忽视了油茶生产的巨大潜力,同时由于太规模的更新与改造没有实施,大多数农民抱着油茶利薄,务林不如打工的心态,致使油茶林长年疏于管理,处于“人种天养”的长期半荒芜或荒芜失管状态。据统计,2003—2005年间年均产茶油96万公斤,高产年份可达百万公斤,低产时则不到80万公斤,每亩年产茶油不足4公斤,亩产值不过80元,经济效益较为低下,一度成为上犹县面积最大,产量最低,效益最差的产业。二是树龄老化严重,产业化建设滞后。上犹县油茶现有的品种大部分树龄都在几十年以上,有的还是上百年的“祖宗树”,即使是近几年种植的,也大多是就地取材的苗术,品质差、产量低。加之经营方式不科学,导致品质退化,使全县低产油茶林面积就占了总面积的一半。树龄老化成为制约该县油茶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另一方面由于在林权改革初期,山地流转比较困难,规模开发户少,油茶生产个体户大多分散经营,区域内缺少龙头加工企业。没有形成茶油品牌,也没有培育从事油茶贸易的市场和经营大户。

随着人们对食用油认识水平的加深和国家一系列对油茶产业扶持政策的出台,油茶作为一种绿色生态环保产品,市场潜力巨大,广大山区群众通过种植油茶发家致富的愿望也越发强烈。上犹县油茶产业发展滞后的现状与油茶发展前景的广阔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为了克服这一矛盾,带动林区群众增收,去年以来上犹县委、县政府确立并坚定油茶在农业产业中的主导地位,坚持“三年搭框架、五年打基础、十年成体系”的建设思路,着力推进油茶产业大开发大建设。

二、上犹县推进油茶产业大开发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抓资源整合,着力形成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发展油茶产业的合力。一是整合人员力量。一方面,积极整合工作领导力量。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的油茶产业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将目标和责任具体落实到各乡镇(单位)和部门,制定责任体系,分解工作任务,建立了业务主管部门与乡镇(单位)分工负责,台力推进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严格按照“定人员、定任务、定时限”的要求,由其四套班子领导和部门(单位)分别挂点联系1个乡镇或基地,督促指导实施油茶产业规划和筹措建设资金,形成县、乡、村、农户四位一体、四级联动的发展格局。与此同时,组建了专门的业务机构——油茶产业建设办公室,核定了人员编制,安排了专门的工作经费和业务用车。另一方面,积极整合生产经营力量。按“企业(大户)+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油茶林基地,形成油茶产业龙头,辐射带动全县油茶产业发展。此外,还积极引导林农按照依法、自愿的原则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油茶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服务队,开展联户种植、低改、劳力组织、生产资料供应、产品营销等服务,提高了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了油茶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增强了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整合项目资金。出台了《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每年整合林业、农业综合开发、水保、扶贫、以工代赈、移民、财政等部门项目资金500万元以上设立油茶产业发展基金,用于优质无性系苗木订购及培育和奖励积极性高、规模大的新造及低改户。对于连片新植达50亩以上和采用补植措施低改相对连片100亩以上的,无偿提供种苗;对于入县重点项目基地建设的,除免费提供种苗外,另外给予200元,亩的补助。

(二)抓产业规划,着力优化油茶产业发展布局。为优化产业布局,上犹县制定了《油茶产业发展五年规划》,规划5年内发展高效油茶30万亩,到2013年,使全县油茶总面积达39万亩,亩均产茶油达到50公斤以上,年产值达7.8亿元。一是规划高标准新植高产油茶林。规划东山、油石、社溪、黄埠等以低丘山地为主的乡镇为新植区,以新植高产油茶为主,以基地带动的形式每年新植高产油茶3万亩,5年达到新植高产油茶15万亩的目标。二是规划改造低产油茶林。规划紫阳、寺下、双溪、安和、水岩等原油茶主产区为低改区,以低效林改造为主,每年完成低产林改造3万亩,力争3—5年后现有低产林亩产茶油达到20公斤以上。三是规划建设高产无性系油茶嫁接苗培育基地。一方面加强种苗市场监管,实行严格的苗木准入制度;另一方面切实抓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统一使用省林业厅指定的接穗,从源头严把种苗质量关。在社溪镇社陈、东山镇广田规划建设油茶苗木基地100亩,2011年开始可望基本实现产业建设所需苗木县内自行解决。四是建立油茶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在黄埠工业园引进油茶精加工企业1家,2年内可实现油茶精深加工。同时结合“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优先在赣丰线等国道沿线建设丰产林基地,形成经济效益和生态景观兼顾的产业带。

(三)抓机制创新,着力提高油茶产业发展集约水平。一是深入推进林权配套改革,激发产业发展内在动力。进一步明晰产权,引导油茶林和其它山地合理流转,鼓励各类市场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股份合作经营等形式参与油茶林基地建设,促进规模经营。形成全社会参与油茶开发的良好社会氛围。特别是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单独或合伙参与油茶产业建设,并在资金、培训、税费等方面享受与其他投资主体同等优惠政策。二是推行“五统一分”经营模式,加快基地建设进程。上犹县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基地建设“五统一分”模式(即统一流转、统一开发、统一供苗、统一种植、统一技术和分户管理)。先由村委会与农户签订山地流转合同。统一进行开发,开发成形后,分割成块,动员当地农户承包经营,然后再引进有意向的客商对剩下的山块进行打

包经营;由县里统一免费供应优质高效油茶苗,并统一种植管理技术。特别在统一流转方面,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平台,完善土地流转程序,加太对农户的奖励和跟踪服务,所有山地流转任务全部提前完成。同时基地建设坚持林、路、水配套原则,修建环山公路等基础设施,注重山顶戴帽,切实防止了水土流失。三是建立考核机制,确保工作落实。将油茶开发工作列入乡(镇)、部门(单位)年度综合考核内容,实行计划任务倒排式管理。对完成开发任务的乡(镇),由县财政分别给予1万元奖励,并评选出前三名,再分别给予3万元、2万元、1万元的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的乡(镇)、单位,由主要负责人向县委、县政府作出书面说明,取消新农村建设评先评优资格,并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四)抓配套扶持,着力增强油茶产业发展的保障能力。一是强化资金帮扶。在县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用于支持油茶产业建设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支持,对“企业+基地+农户”的油茶龙头企业造林贷款给予贴息补助。金融机构建立了面向林农等生产经营者的小额贷款扶持机制,加大了支持油茶产业力度。仅2009年,全县就发放产业经营贷款近4000万元。二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规定,对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茶籽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对批发和零售的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对从事油茶新品种的选育、油茶林的培育和种植、油茶籽的采集和初加工、农技推广服务等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企业为开发油茶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发经费,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三是提供技术支持。县油茶产业建设办公室编印了《上犹油茶》,定期发布全县建设动态、开展信息、技术交流和服务。依托林业科技网络,推广适宜我县种植的高产无性系嫁接苗。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地表覆盖、作物配置等技术,实现良种良法相配套。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举办技术讲座,为林农提供技术服务,真正让农民熟练掌握了油茶丰产栽培实用技术。

经过近2年的努力,上犹的油茶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基地建设已具规模。全县现有油茶林26.9万亩,其中低改林8万亩,新植3.9万亩。已建成4个万亩高产油茶示范基地和10个千亩高产油茶示范基地。2万亩的东山、黄埠、社溪和梅水高产油茶林示范基地成为首批获得省发改委和省林业厅批复实施的建设项目,获得国家专项扶持资金400万元,上犹县成为全国高产油茶林示范县。二是发展氛围更加浓厚。在国家和省市县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影响和种植大户的带动下,全县掀起了油茶产业发展热潮。2009年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廖太祺专程回乡成立上犹县强旺茶油开发有限公司,投资5000多万元在黄埠镇台溪村租赁山地12000多亩建油茶基地。今年又有60多名机关干部承包荒山5000多亩种植油茶;暴计投入资金达500多万元,带动了当地500户群众种植油茶。全县现有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有1500多户,其中安和乡80%的农民都种植油茶,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三是油茶深加工建设取得突破。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开发油茶产业。引进外商蓝宝平在上犹成立江西宝生园有机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投资8000万元在黄埠工业园新建占地面积100亩的油茶加工厂,年产精炼茶油2000吨,可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

三、推进上犹油茶产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上犹油茶已进入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其潜在的比较优势也正转变为现实的竞争优势,油茶产业已成为该县林业增效、林农增收和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发展的富民产业。从上犹油茶开发建设的进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

实现油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定发展信心不动摇。上犹油茶多年来没有发展起来的根本原因在于广大群众和各级干部对于油茶产业的认识不足,决心不够,没有进行规模开发、科学管理和规模经营的产业发展观念。特别是对优质油茶的开发,因本地还没有实践过,对其产量、产值、效益等持观望态度,不愿承担风险搞规模开发。因此切实引导群众转变发展观念,是壮大上犹油茶产业的前提和基础。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油茶产品、油茶产业,宣传发展油茶产业的政策、技术和成功典型,为油茶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尤其要算好油茶开发“五笔帐”,坚定发展油茶的信心和决心。一是经济效益帐。随着国际市场植物油价格上涨,茶油价格从每公斤30多元涨到了2008年的50多元,且还有不断上涨的趋势,采用优良品种新造油茶林,在盛产期,亩产茶油可达35公斤至50公斤,一亩可产生2000多元的经济效益。二是生态效益帐。油茶既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又可作为森林防火林带进行建设。三是社会效益账。茶油富含维生素E、脂肪酸和山茶苷,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居各种植物油之冠,营养丰富,被誉为“东方橄榄油”美称,长期食用茶油,可明显降低人体胆固醇和血脂含量,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功效。四是比较效益帐。油茶是木本油料植物,一次种植,多年受益,稳定收益期达40年以上,是名副其实的“铁杆庄稼”。与油料农作物相比,油茶的产值明显更高。五是景观效益帐。油茶四季长青,郁郁葱葱,开花时,满山遍野,景色迷人;结果时,挂满枝头,展示着丰收的希望。发展油茶产业,可为发展“绿色”生态旅游奠定基础。

实现油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狠抓整合资金不放松。根据测算,一亩优质油茶需投人种苗、整土、肥料、管护等费用约2000元左右,这无论对开发户还是当地财政都是一个不小的开支,特别对农民来说,优质油茶基地开发成本太大很难负担。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各类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渠道多、资金投向分散、资金使用效益不够理想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一个成型的规模化的高产油茶基地建设涉及林业、交通、水利、水保、国土等多个部门,光靠单一的产业发展基金是不可能把基地建设好,因此在不改变资金规定用途的前提下,按照“项目申报一盘棋、资金捆绑打包用、管钱做事两分离”的思路,把林业、农业综合开发、水保、扶贫、以工代赈、移民、财政等所有涉农部门项目资金整合起来由政府集中支配、统一管理、捆绑使用,将是实现公共财政资源合理配置和解决油茶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的有效途径。

实现油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产业互动不偏移。随着油茶种植面积和投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做大油茶品牌,延伸油茶产业链,增加油茶附加值,形成了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格局,将是打造战略性产业的必由之路。一是积极培育扶持油茶加工业。加工业是油茶产业发展到—定规模后必须发展的产业,也是推动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要提高油茶精深加工水平,创立特色茶油品牌。要加强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大油茶下游副产品研发力度,开发出山茶油精制药品、化妆品、化工产品,不断延长油茶产业链。二是积极发展油茶观光旅游业,走生态、绿色、环保之路。上犹生态旅游作为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已经在省内外有了一定知名度。要将生态旅游与油茶观光旅游有机结合,通过举办油茶变化节吸引游客到各油茶生产基地观光赏茶。达到促进油茶旺销和带动上犹旅游产业以及宾馆、餐饮、客运等服务业兴旺发展的效果。

责任编辑:林 婷

作者:吴建平

上一篇:川崎病泌尿系统论文下一篇:小组化高中化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