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普通高校的服务意识

2022-09-10

服务就是满足别人期望和需求的行动、过程及结果。服务意识有强烈与淡漠之分, 有主动与被动之分, 这是认识程度问题, 认识深刻就会有强烈的服务意识;有了强烈展现个人才华、体现人生价值的观念, 就会有强烈的服务意识;有了热爱集体、无私奉献的风格和精神, 就会有强烈的服务意识。我们生活在社会中, 就是处于一个大的社会系统中, 相互依存, 相互服务。

服务意识的内涵是:它是发自服务人员内心的;它是服务人员的一种本能和习惯;它是可以通过培养、教育训练形成的。服务意识必须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思想认识中, 只有大家提高了对服务的认识, 增强了服务的意识, 激发起人在服务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即自觉主动做好服务工作的一种观念和愿望, 搞好服务才有思想基础。

1 中国教育服务意识现状

教育服务逐渐引起大家的重视。在西方人眼里, 教育是一种服务, 服务开放, 教育也一起开放, 多元化教育形式的出现。过去清一色的公办学校, 资源配置、校长任命、师资配备都是政府包办的。新的民办学校的产生, 对公办学校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服务意识来自对市场的挑战, 资源配置的挑战。目前, 我们的教育缺乏服务的意识和观点。老师在课堂上教书的时候, 不是教师在为学生服务, 而是学生在为教师服务, 在为配合教师的表演而服务。特别是很多公开课, 就是典型的全体学生为教师的表演而服务的过程。不仅如此, 学生成绩优秀, 也是服务老师, 为了证明老师的能力。

2 高校提倡服务育人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教养的能力,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 更好地服务社会。这就给高校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如果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有特色, 那我们的学校才会充满活力。

我们从事教育这个职业, 在本质上就是一个理想的事业。一个没有理想的教师把教师作为一个职业, 一个有理想的教师把教师作为一个事业。把教师作为职业, 是有标准的, 有规范的, 规范只能是规定, 不能有奇迹, 职业是谋生的手段, 是为了养家糊口, 而事业是没有止境的。只有不断创造, 不断创新, 才会走到教育的彼岸。

古人云:“道德纯备, 智慧甚明。”品德不高尚, 才智也浊暗, 干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干好。常修为师之德, 就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 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只有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科学发展观, 提高理论素养, 才能坚定理想信念, 才能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教学的事业紧密地结合起来, 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履行好。

2.1 塑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 这一客观事实说明环境对于植物的生长有着极大的作用和影响。马克思、恩格斯说:“人创造环境, 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说明人对于环境的能动作用和环境对于人的反作用。从德育环境学的角度讲, 高品位的校园环境对于大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陶冶作用。

校园环境是教学、科研以及师生学习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 一个整洁、优美、文化品位非常高的校园环境对师生员工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它能使人精神振奋、愉悦、潜移默化地陶冶人的情操, 使人积极向上。今后, 我们要加大校园的环境建设, 提升环境育人的力度。

2.2 增强高校网络的文化含量

近年来, 高校学生宿舍都建立了互联网。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空间和途径, 如果能通过网络互联加大文化因素含量, 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富有创新性的建设, 也可以形成巨大的主流文化网络, 同样也是重大的文化教育网络。在网络中增加可读性、欣赏性、系统性的知识内容, 娱乐性、健康性、激励性的文艺内容, 思辩性、实证性、启发性的理论内容很有必要。

首先, 高校网络要为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服务;其次, 高校网络要为解决学生的困难服务, 实施网上助学工程, 建立勤工俭学的贫困生档案, 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俭学信息。再者, 高校网络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毕业生就业指导网、学生工作网等, ;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室, 针对学生的生活、情感问题提供咨询, 维护学生的隐私, 化解心理矛盾。为此, 高校网络工作要提高实效性, 扩大覆盖面, 增强影响力。

2.3 强化服务意识构建和谐后勤

后勤工作是高校教学、科研和教育行政工作正常开展的保障, 正是后勤员工的努力, 为师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优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高校后勤职工所从事的工作不单纯是服务, 它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 深入到学校的每个角落, 其所作所为、一言一行对每一位师生员工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应教育和激励职工爱岗敬业, 不断提升人性化真情服务水平, 将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以师生之满意作为永恒追求, 自觉增强服务育人意识和专业技能, 形成一种充满人文关怀, 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2.4 服务地方是普通高校的使命和发展动力

普通高校应在地方发展中寻求新的生存和发展动力, 其学科专业的设置、科研项目的立项、人才培养的定位、招生就业的来去等, 如果不与地方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高校就失去了自身发展的最强大动力。因此, 高校在服务定位、服务方式和服务能力等方面, 必须紧紧依靠地方, 将自身所具有的人才、科技、决策、文化、信息和中介等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加大引导力度, 积极鼓励和支持师生投身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 大力抓好学科建设, 逐渐构建起一批适合地方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不断改革教育教学体制, 努力培养地方发展急需的各类创新人才;切实搞好重大科技项目, 从地方发展需要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位置和发展的动力。

2.5 坚持以人为本, 传授知识与育人有机结合

从新生入学开始, 高校应认真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成长成才教育、校规校纪教育、专业导学等教育活动, 鼓励学生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 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同时组织开展各种专业赛事和讲座, 努力营造良好学风氛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把治理与教育相结合, 规范学生行为, 建设良好的校风。

另外, 学校要努力搭建就业服务平台, 积极为毕业生找出路;注重引导、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团结协助观念;切实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者结合起来, 而且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 苦练内功, 逐步形成各方面齐抓共管的育人格局。

3 结语

总之, 高等学校只有完善服务设施, 提高服务意识, 才会在人才培养的机制中立于不败之地, 大学生在高校这个优良的环境中顺利完成学业、生活、择业, 消除心理困惑和障碍, 增强抗挫折能力, 培养出自尊、自爱、自强的意志品质, 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摘要:本文分析普通高校服务意识缺乏的现状和原因, 提出了高等院校改善服务意识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从塑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增强高校网络的文化含量、构建和谐后勤、为地方服务以及坚持以人为本, 传授知识与育人有机结合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说明了强化服务意识的可行性, 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服务意识,文化,管理

上一篇:基于项目导向的中职电子商务教学创新研究下一篇: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的相关研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