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情感的记录

2022-06-27

第一篇:第三课情感的记录

七年级美术第三课_情感的记录_教案

一、 学习分析

1、学习目标:

① 懂得色彩的协调与对比关系,对表现人的情绪、情感所起的作用。

② 尝试用自己所喜欢的彩色绘画工具来表现自己所感兴趣的物品,培养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的品质。

2、.学习重点: ①色彩与情感的关系。

②学习色彩在素描作品中的表现方法。

3、学习难点:

在实物面前如何运用主观色彩,恰当的搭配以传达个人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优秀画家的代表作品,以及多幅淡彩手法表现的绘画作品,收集音乐片段,铅笔素描稿。

学生:查阅自己喜欢的绘画作品,准备绘画工具。

2、引导阶段:

① 师:请几位同学用彩色粉笔表现老师手中的物品(3至4人),其余的同学在作业本上表现。

师:不同的色彩带有不同的感情,通过他们可以表达我们的情

感,记录我们的生活。今天,让我们在素描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淡彩画的学习,第三课情感的记录。

② 师:你们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原因?(学生回答) 教师简介:

暖色:红、橙、黄简称暖色,带给人温暖活跃的感觉,使人联想到火、太阳等。

冷色:蓝、绿、紫简称冷色,给人一种宁静、阴冷、深远的感觉,使人联想到天空、海洋等。

互补色:黄色和紫色,绿色和红色,橙色和黄色,对比强烈,使画面更加丰富、饱满。

邻近色:蓝、绿、黄,红、橙、黄,颜色比较接近,给人协调、平静的感觉。

③ 师:不仅颜色能表达感情,音乐也能传达感情。现在让我们来 感受一下,音乐家和画家通过作品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 (先听音乐片段,思考曲目的节奏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然后,欣赏优秀的绘画作品,介绍色彩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色彩搭配的规律,并分析感受作品中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的不同,以及色彩对表现情感所起的作用。)

3、体验阶段:

① 欣赏多张表现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作品,了解淡彩画的步骤。 ② 教师在素描稿进行演示,并提出作业要求。

Ⅰ、不要局限于对物品的客观描写,更要注重个人的体验和感受

的表达。

Ⅱ、运用工具材料时可以自主选择。

Ⅲ、选择不同的构图形式要考虑物体的搭配和组合,构图饱满,比例恰当。

Ⅳ、在色彩的运用上体现创新,并协调画面的色调关系。

③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怎样组合静物?选择所喜欢的角度和工具尝试用淡彩的步骤和方法进行作画,鼓励创新。(也可选择临摹) ④ 学生进行作业,教师巡视并个别辅导,及时给予表扬。

三、总结归纳:

1、学生评价:

先自己评(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比较满意的地方,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然后,学生互评(作品的优点及不足之处。)

2、教师总评:

(肯定在绘画中的优点,并且鼓励技法和表现力较弱的学生)。从生活中观察美的存在,并学会体验和传达自己对美的理解,让生活变得更加精彩。

四、 拓展延伸:

1、《我的校园》

走出教室,用淡彩的方式表现校园的一草一木或建筑物,表达自己对校园的情感。

2、《祖国颂》

祖国在六十年里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请你在课余时间拿起画笔,

用绚丽多姿的色彩尽情歌颂伟大的祖国。

一、、教学目标

①懂得色彩的协调与对比关系对表现人的情绪、情感中所起的作用。

②能尝试用自己喜欢的色彩绘画工具,来表现自己感兴趣的物品,培养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色彩与情感的关系。

②学习色彩在素描作品上的表现方法。

难点:

在实物面前如何运用主观色彩,恰当地搭配以传达个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

收集凡高的《向日葵》、《星月夜》等代表作以及多幅以淡彩手法表现的绘画作品;收集若干表现人的喜、忧、哀、乐等情绪的音乐片段;准备一张表现“书桌一角”的铅笔素描稿;实物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自己喜欢的色彩静物作品数张;毛笔、铅笔、水粉颜料、调色盘,彩色铅笔等。

2、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多张不同表现形式、不同表现工具的色彩静物作品;收集尽可能多的色彩表现工具。

学生:水粉颜料、调色盘、毛笔或彩色水笔、彩色铅笔、油画棒等等,按组带好若干支塑料花或真花及放置的容器。

2、教学策略 引导阶段:

请学生就自然界中的各种颜色,谈谈自己喜欢的色彩,说明原因。请学生再根据自己平时表现色彩的感受,谈谈自己喜欢的色彩表现工具。

体验阶段:

(1)展示欣赏多张不同表现形式、不同表现工具的色彩绘画作品。

(2)请学生将自带的花和容器摆放于课桌上,以4~6人为一组,讨论花卉的组合搭配。

(3)学生根据不同的角度,直接用主观色彩表现静物。 总结归纳阶段:

(1)用色彩表现对象时,最主要的是要把自己的第一感受画出来,而不是纯粹地模仿实物。可根据自己的感受适当对颜色、形状作夸张、变形。色彩表现时,恰当使用各种工具、材料。如水粉、水彩使用时,要注意颜色的调配及与水的比例;彩色铅笔使用时,要注意用笔的轻重、浓淡等。

(2)展示的色彩绘画作品,表现形式和表现工具要丰富多样,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从中获得自己喜欢的表现工具和形式,提高学习积极性,激发创作欲望。花和容器的摆放主要根据学生讨论商量的意见,选择自己喜欢的角度和喜欢的内容表现。

3、教学建议

还可让学生带着绘画工具走出教室,到校园里寻找自己喜欢的花草进行写生,并将其色彩个性化,用文字记录观察和表现的过程。

三、学习评价建议

(1)能否通过对色彩知识的了解,学会欣赏和理解色彩绘画作品。 (2)能否通过对色彩表现形式、表现工具的了解,大胆进行色彩尝试。

四、教学资料库 色彩,作为传递感情的手段,往往胜于形状。客观世界的形状变化是缓慢的,甚至是视觉不易觉察的,但一日之内的日出、正午、日落、傍晚,和阴雨,霁晴的色彩变化,却能使人感受到不同的情绪。所以,色彩是富有表情的艺术语言,而且色彩也是最大众化的艺术语言。

(1)色彩的冷暖:

凡是倾向红、橙、黄的色相、能引起人耐火、太阳的联想,给人以暖和的感觉,称之为暖色。凡是倾向青、绿、青蓝、青紫的色相,令人联想到天空,海洋,给人以冰冷的感觉,称之为冷色。凡是以暖色作为画面主调的,称暖调子(或暖色调)。反之,以冷色作为画面主调的称冷调子。

(2)色彩的感情与象征: 色彩的感情性,是指色彩能够表达感情,或者说人观看色彩时产生某种感情反应。这种反应,是和人长期积累的社会经验和联想分不开的,并由此给色彩赋予了某种象征含义。人们对色彩的审美观念和色彩对人们所引起的情绪,以及色彩的象征性,因时代、地域、时间、环境、风俗、文化等因素而有差异和变化。这一点在工艺美术中表现得最突出。例如,在我国封建社会时,黄色是皇帝的专用色,是皇权的象征。高官为紫服或红服。平民百姓则为皂服青衣。过去以色区分尊卑贵贱,今天已无色彩等级观念,人们尽可自由享受各种自己喜爱的颜色。又如中国皇帝穿黄袍,而欧洲皇帝穿红服,我国传统婚嫁用红色,象征喜庆,而欧洲新娘用白色嫁衣,象征纯洁,汉族过去的丧服是白色,而现在城市中的丧服为深色素服或以黑纱象征。现代,虽然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颜色,但社会总是随着潮流而流行某种颜色,称为流行色。流行色,即时髦、新颖的生活用色。流行色在国外市场上表现得很突出,一旦某种色流行起来,将具有国际性,影响时装、商店橱窗、广告、书籍装帧、家用电器等的装饰或设计。

(3)再现性色彩:

是指再现人的视觉感受的客观世界物象色彩的真实,亦称写实的色彩。再现性美术,是模仿,再现客观世界的创作,由这种观念所决定,其必然模仿、再现客观世界的形与色。

(4)表现性色彩:

表现性色彩是与再现性色彩相对而言的。凡是既不按物象固有色,又不按条件色再现客观世界色彩视觉效果的美术作品,都可归为表现性色彩。表现色,是作者依据表现意图,主观地、自由地运用色彩和进行色彩搭配,以表现主观情感

和审美理想。如《红色画室》《三个乐师》、《哭泣的女人》、《星空》等表现性作品,以及抽象绘画、版画等,皆为表现性色彩。

(5)情绪色:

情绪色是根据表现“内在的需要(作者的情绪)”而选择运用的色彩,是利用色彩的情绪性和象征性,即色彩给予人的情绪的感染而于画面中形成明显的色调表情。如凡高认为:“绘画,并非把我们肉眼所见的予以正确地再现,而是如何把自己意念中的造型和颜色,按自己的需要予以再生。„与其精确地描绘眼前的事物,还不如为强烈地表现它而更加自由地运用色彩。”在《向日葵》中,凡高用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他内心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散发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

五、检测反馈

六、教后感

第二篇:第三课、动物的鼻子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鼻子的特点,能举例说出动物是如何用鼻子感知环境的。

2、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观察到的动物鼻子特点

一、导入新课

1、情景导入。

教师课前将准备好的装有水果的密封盒子放在讲台上,向学生提问:怎样能在不拆开盒子的前提下猜出盒子的物品?

2、学生参与体验。

教师让学生上讲台闻一闻盒子的气味,猜一猜盒子中的水果是什么。

3、引出课题。 动物的鼻子。

二、探究狗的鼻子的位置、特点和本领。

1、教师提问:我们来观察这几张小狗的图片,一起来说说小狗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2、学生汇报后,教师讲述:请同学们根据出示的这几张狗的图片,仔细观察这些狗的鼻子有没有相似之处。哪位同学能结合课前搜集的图片和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狗的鼻子呢?

3、学生讲解:狗的鼻子都长在头部的前面,鼻头黑黑的、圆圆的,总是保持湿润。它最大的本领就是闻气味。

4、师生交流:狗靠鼻子闻气味,可以做哪些事情?

5、教师小结:狗的鼻子是嗅觉器官,可以靠它闻气味来完成寻找食物、搜救、缉毒等事情。

三、探究骆驼鼻子特点和本领。

1、师生谈话: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片,说一说骆驼鼻子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什么不同。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3、教师小结:骆驼的鼻孔在沙漠中是微微闭合的,在绿洲地区中鼻孔是张开的。

4、教师提问:为什么骆驼的鼻孔在沙漠和绿洲中会呈现出不同呢?

5、教师小结:骆驼根据呼吸时体内水分的散失多少来调节鼻孔开闭大小,此外骆驼在沙漠地区关闭鼻孔可以帮助其抵挡风沙。

四、探究蜜蜂是靠什么闻气味的?

1、教师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用鼻子闻气味的?

2、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播放蜜蜂采蜜的视频,让学生在小组内思考、交流;蜜蜂是怎样找蜜源的?

3、教师引导学生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圈出蜜蜂寻找蜜源的身体部位。

五、课堂小结 指导学生从动物的鼻子特点和本领等角度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第三篇:第三课 纸张的自述

教学目标:

1、通过“寻找身边浪费纸张、令纸张伤心的现象”,让学生了解自己哪些行为造成了纸张的浪费,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

2、让学生了解造纸的过程、使用资源状况和产生的污染物,培养环境保

护的意识。

3、让学生初步认识森林资源是有限的,并且懂得要去珍惜。

4、让学生了解再生纸的定义和环保性,提倡使用再生纸。

5、让学生了解生活中节约用纸的具体措施,体验参与节约用纸、保护环

境实践活动的乐趣。

6、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纸张的生产过程和原料

教学难点:

节约用纸的措施

教学准备:

1、搜集用纸和造纸的资料、图片和视频等等。

2、设计调查表格,为“走出校园”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齐读“纸张的自述”,导入新课,使学生初步了解纸张的一生,为后

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开动脑筋:

1、引导学生从身边出发,寻找浪费纸张、令纸张伤心的现象,在同伴交流的教程中,对自己一些不以为然的浪费行为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2、展示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纸制品,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让学生了解自己哪些行为造成了纸张的浪费,便于以后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探究园地:

展示造纸的过程,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文字,了解造纸的全过程,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造纸的哪些环节需要利用资源,哪些环节会污染环境?让学生讨论

交流。

四、齐心协力:

阅读课本中一段很重要的文字,了解什么是再生纸,并通过再生纸与普通纸的对比,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再生纸的环保性。通过学生之间互相回忆,讨论在学校和自己家中发现过的再生纸有哪些。

五、走出校园:

把调查表格拿出来分析:怎样节约用纸?

第四篇:大家的日语 第三课教案

第三课

一、 单词

部屋指房间,日本传统意义上的房间是榻榻米型的。如孩子的房间,我们称之为子供部屋。家(いえ)指家,如我的家就在这附近:私の家(うち)はこの辺りです。うち(家、但一般不写成汉字),自己的家庭。 エレベーター:上下垂直方向移动的。 エスカレーター:有传动带的呈阶梯状的。 手机:携帯電話

现在人民币对日元的汇率大概是1:16 p27的参考词汇大概的讲一下。

二、 语法

A1: 第二课我们已学习过表示物体的指示代词:これ、それ、あれ。 今天要学习的是表示场所的指示代词:ここ(近称)、そこ(中称)、あそこ(远称)。以及疑问称どこ。どこ是对场所的疑问。 例:ここは教室です。

(这里插入讲解第二个语法A2)

我们在第一课讲过私は学生です。这个语法,表示我是。。。 今天好学习的。。。は。。。です。表示物体,人存在的场所。

ここは教室です。

お手洗いはあそこです。

山田さんは事務所です。 了解了这个语法之后,我们再来学习 これ、それ、あれ。

これは何ですか。

カバンです。

カバンはどこですか。 そこです。

あそこはショッピングセンターです。 对物体的存在提出疑问,我们用疑问称どこ。 教室はどこですか。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一组指示代词:こちら、そちら、あちら。どちら。距离表示和ここ、そこ、あそこ一样。对物体,人的存在提出疑问,我们用疑问称どちら。

1:这一组指示代词可以表示场所,但语气显得更郑重。

例:朝日学校はこちらです。

2:可以表示人物:こちらはミラーさんです。 3:表方向。

例:我们问啊,学校是在哪个方向啊? 其实意思就是学校在哪里,但显得更礼貌点。

学校はどちらですか。 下面我们对どちら做一些概括:

1:指不特定的方向,场所:どちらにお住まいですか。 2:哪一位,指不知道的人:どちら様ですか。

3:哪一个,在两个以上的事物中指其中的一个:どちらにしますか。ホットコーヒーですか。アイスコーヒーですか。

4:在询问学校,公司,国家时用どこ、どちら。询问具体的业务或者说是跟什么有关时,用何。 p27 小对话。(会社)

再举学校的例子:学校はどこですか。朝日です。何の学校ですか。日本語の学校です。

お国はどちらですか。(お表示说话人的敬意,您从哪里来?)

做练习:A-1,A-2,A-3,A-4. B-1,B-2,B-3,B-4.B-5,B-6.

再做练习p28的练习3. A3 上节课我们学过:これは誰の辞書ですか。的语法是吧。表示谁的。我们还可以怎么表达这句话呢? この辞書は誰のですか。

这节课我们学习:これはどこの辞書ですか。我们也可以说この辞書はどこのですか。表示哪里的。これは日本の辞書です。 做练习:A-5 B-7

看一下p29的表格。

A4 询问价格。

この辞書はいくらですか。

对疑问词做巩固:练习p29

三:文型和例句 四:练习c和会话 五:布置回家作业 (和前两节课一样)

第五篇:选修二 第三课 时间的脚印

第三课 时间的脚印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 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学词语,教师随堂检查,解疑答难。

阅读理解课文,掌握课文大意,小组内分工合作,解决疑问,教师指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第一课时 阅读理解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

1. 《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2.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请学生分成三个部分。 3.提纲如下:(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深学课文

1,.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 2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3.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段。 4.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 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5.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 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6.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 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 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学生总结,屏幕显示)

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总结: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作业

找出本文的过渡段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第三课时 强化训练

教学目标

选择本课的疑难知识点、课文理解运用的疑难点,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强化训练,达到熟练掌握知识,并进一步转化成习惯和能力的目的。 教学目标

一、品味说明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 “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说明方法: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请你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并用“我喜欢„„句(段),是因为„„”的句式说话。

二、拓展迁移训练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

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显示)

三、结束语

大家说出的这些比喻句,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作业:1.查找关于时间的资料等。

第四课时 交际训练

教学目标

1. 选择本课的疑难知识点、课文理解运用的疑难点,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强化训练,达到熟练掌握知识,并进一步转化成习惯和能力的目的。 教学目标

2围绕课文内容,设计具体情景,让学生畅所欲言,说愿意说的话,写自己的心里话。

一、交际训练

1.关于如何运用时间,谈谈自己的看法。

2.对于学生来说,时间的流逝与学生的成长是分不开的。回顾成长过程,在学习上,思想上,做人上你有什么收获? 3.交流“时间”的格言、谚语。 4.写一句属于自己的时间格言。

1、

2、3项小组先交流,大组汇报。

二、根据写作训练的内容,让学生谈谈,对于他来说,时间意味着什么? 作业:

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 课后反思:

上一篇:读书周活动策划书下一篇:大数据与社会保障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