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环境建设汇报材料

2022-08-23

在一个组织内部,我们必然要将自己的工作完成情况向领导进行汇报,那么,如何才能卓有成效的进行汇报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软环境建设汇报材料》,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软环境建设汇报材料

校园环境建设汇报材料

居静幽处笃志,于无声处育人

——校园环境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以优美的环境作为现代化社会的重要标志,已成了人们的一种共识。而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其环境的优美程度自然也是现代学校文明的重要标志。古代哲学家老子“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言论精华经久不衰,孟母三迁的故事至今传为佳话。这些都说明环境对人的陶冶的重要作用。校园环境具有暗示性、渗透性,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无论是校园的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对学生都是无声的教育,它们与有声的教育相配合,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良好的环境是一种教育资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调动人的情绪,达到“不言而教”的良好效果,反之亦然。

为了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我校以“建设绿色、文明、书香校园,孕育绿色心灵,促进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营造学生健康、幸福成长的最优环境,向充满希望的生态化、人文化、现代化的绿色学校迈进”为基本办学思路和目标,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大投入,创造校园优美环境

对校园内的操场、绿化带进行改造,着重绿化旧楼拆除后留有的绿化广场,面积约2200平方米;改造原有绿化带800平方米,移栽树木绿化学校博学楼前广场2800平方米;新增博学楼西侧绿化带500平方米。栽种了雪松、,白皮松、法桐、国槐、棕榈、栾树30棵,红叶李、银杏、广玉兰、桂花、龙爪槐、紫薇、丛生紫薇、枇杷、、红枫、法国冬青、独杆石楠、石楠球、海桐球、刚竹、芭蕉、小叶女贞球、红瑞木、木槿、南天竹、连翘、小龙柏、海桐、金叶女贞、红叶小檗、小叶女贞、月季、麦冬草、三叶草等花草树木,使校园绿化覆盖面积达到4500平方米,覆盖率达30%,人均绿化面积超过2.5平方米,形成四季有鲜花,终年可见绿的优美校园,使校园环境更洁静,给师生创造了一个清新的教育氛围。操场铺设了人工草坪,使运动场四季如茵,更增加了校园的勃勃生机。

二、精心布臵,创设浓郁文化氛围

校园环境是一个人文化的环境,特别是其中的精神环境文化一经形成,就对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影响,反过来良好道德观念又会推动校园精神环境的优化,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和行为。校园环境文化是通过感染、模仿、从众、认同的心理机制,使学校全体成员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引起个人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以求与校园环境文化趋于一致,达到学校育人的目的。校园环境的每一处、每一时都带有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目的要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散发着多元化信息。所有经过精心设计的文化信息源,能够对学生进行有利、积极的刺激,从而促使他们各方面得到发展。因此,为了创设浓郁的文化氛围,使学生于无声处时时受到教育,我们校园有激发师生奋进的校训,有提示学生注意的温馨标语,有宣传栏等;班级挂有国旗、贴有激发学生勤学奋进、多问多思的条幅,挂有名人画像等。这些标语、字画的展示,使校园环境充满着文化色彩,它体现出“桃李不言”的特点,却能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受此熏陶、暗示、感染。能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发向上的感受,我们充分发挥这些静物的熏陶作用,同时也利用静物适当提醒、诠释,无声教育与有声教育结合,使校园环境成为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老师。

三、布局合理,创建现代和谐校园

校园环境影响着学生对事物的看法从而使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同时,又制约着学生的行为,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一个整洁的校园内,学生是不会随地吐痰的;在一个幽静的校园内,学生是不会高声嘶叫的;在一个充满现代文化气息的校园内,学生是可以陶冶情操的。

未进校门,就能看见整洁的集会广场,挺拔的绿色卫士,郁郁的长青灌木;进入教学楼,校训标语温馨提示随处可见,各楼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悬挂名人名言及有关安全文明礼仪的牌匾、师生电脑画作品等,无声地规范着师生的言行举止;教学楼后绿树成茵,栽种花木按科属分类分区,不同季节展示不同的风采;充分利用校园空白墙壁,将其变成对学生进行教育、展示学生特长的阵地。广场、教学楼、绿化带、舞台、操场布局科学合理,体现着现代化谐校园的现代化气息。

我校既重视显性环境建设,又重视隐性环境建设,做到了精心构思,布局合理,体现了生态化、人文化、现代化相结合的原则,创造出了一种催人奋进的氛围。经过两年的努力,现在,学校校园整洁,规划科学,校园文化育人效果明显,校园绿化率达30%以上,并具有园艺性、知识性、艺术性、教育性,并于2009年通过了市绿色文明示范校验收。

第二篇:生态环境建设汇报材料

独特的文化与文明来源于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要有和谐的城市、较高的文明水准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城市的自然特色,保护自然和因之而演化而来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发展是以健康生机的自然环境为前提的,自然环境是孕育城市文化的摇篮,因此,只有遵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城市形象与城市文明。近几年来,满洲里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实践中,大力推进了城市生态工程建设、生态水网工程建设、绿色环保工程建设、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公众对环保满意率工程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水平。

一、大力推进城市生态工程建设

满洲里是一个草原城市,但由于地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受降水少、积温低、冻害重、土壤差等自然因素影响,市内缺少绿色,年年栽树不见树。截止XX年年末,全市森林覆盖率仅为4.52%。

尽管如此,满洲里毕竟是一个想干事、能干事的城市。近年来,努力打造“文化+绿化”、“商都+绿网”的城市绿化个性建设特色,提出了向“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绿化格局迈进的目标,初步形成了上级支持、行政推动、政策引导、专家帮助、群众参与的有组织、有规划、大规模、大范围的营造森林城市的绿化模式。

(一)实施项目,推进工程,大力提高森林覆盖率

1、启动“XX年---2010年满洲里市造林绿化发展规划”,积极纳入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XX年年初,邀请到国家林业局造林司、“三北”防护林建设局、自治区林业厅、呼伦贝尔市林业局等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林业高级工程师共14名来我市专题调研论证满洲里市城防林体系建设及城市造林绿化问题。领导和专家们实地踏察了我市造林绿化地块,详细了解了我市多年造林绿化情况,召开了满洲里市口岸防护林体系建设及城市绿化调研会议,从技术层面、社会层面、政治层面多层次、多角度、宽领域的进行论证,较为清晰地为我市林业生态建设把清了脉络,指明了我市林业发展的方向。

专家组认为,满洲里市气候干、积温低、土壤差,造林成本高、难度大,必须选择好乡土树种,确保水源基础,落实管护责任。当年,国家林业局、“三北”局同时明确,带帽对我市的城防林建设工程给予200万元的资金支持。

2、启动“多元投资,亿元绿化”工程。坚持“广种灌木”原则,推进“多元投资、亿元绿化”工程,推进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满洲里边境口岸防护林建设示范项目,工程第一年植树40万株。2010年,国家林业局领导、水利部领导多次到我市调研,对亿元绿化工程的实施给予了高度评价。

3、实施“十万棵大树进边城”工程。XX年年,累计种植大树3.6万株,完成计划任务的120%,在植树造林,尤其是“大树进边城”的工作中,基于这是一项历史性的创新工作,我市在积极运作的同时,更是持以科学谨慎的态度,我们积极征求业内专家的意见,派专业技术人员赴哈尔滨、鄂尔多斯市考察学习,在此基础上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实际栽种和栽后管理中,采取了机械挖大坑、换好土的方法,打破限制根系生长的钙积层,为根系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用草绳缠根土,防止散坨失水;支防风架杆抗风,涂白、喷药、抚育、防治病虫害,施用生根粉、保湿剂、复地膜、抹芽,促进树木生长,铺设节水灌溉管线浇灌,设置试验对比区以求证技术效果,为今后开展这项工作摸索经验。

4、实施生态林封育工程。严格执行禁牧休牧政策,恢复草原植被。完成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项目既林地围封0.5万亩任务,围封地点分布在外交会馆、西301国道南侧等区域,其中投资7万元安装了9个大型重点防护林标志牌,编制完成了《满洲里防沙治沙规划》。

5、推进种苗基地建设。规划建设了种植106万株的生产能力的种苗基地,近年相继栽种了樟子松、大云杉、榆树苗;圃区道路两侧绿化云杉3万株、6米高的大云杉160株、扦插杨树3亩;采种工作全部完成。

6、建设园林示范工程。加大了东山植物园建设,在完成了园区内道路、灯饰、公共设施的检查、维修、保养的基础上,栽种大树10000株,及时进行浇灌等项管理工作,种植草坪,摆设鲜花,形成了我市园林示范项目。

7、以木材进口资源加工园区建设支持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我市大力发展进口资源加工园区建设,合作区木材加工园区木材加工业迅速扩张,木材落地加工量XX年年达到380万立方米,占进口木材总量的35%。自治区规模最大的进口木材加工企业三发木业竣工投产,隆生木质颗粒、鑫富活性炭、中基木业、天意家具、金罡人造板等一批木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快速推进,2010年加工量可达到400万立方米以上。预期“十一五”末期,进口木材达到1500万立方米,落地加工达到700万立方米左右,可形成东北地区重要的进口原材料加工集散基地。我市的这一举措,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为我国的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大力提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公共绿地人均值

1、推进带状公园绿化工程。实施了北湖、东湖、北湖北岸的绿化项目。

2、推进五类绿地建设。近年来,绿化工程主要包括五类绿地:一是“地段绿化”,主要是外交会馆、世纪大街、华山路、文明路等9个地段;二是“广场绿化”,主要有套娃广场、雕塑广场、现代广场3个广场;三是“建筑物周边绿化”,主要有疾控中心、新闻中心、科技馆、东山医院、俄罗斯博物馆、铁鑫市场等新建建筑物;四是“行道花卉裁植”,主要有外交会馆及市区等主要街道;五是休闲绿地,主要是外交会馆南侧休闲绿地,2010年已全部完成外交会馆休闲绿地建设,共播种草坪20万平方米。

3、加大行道树木和绿地维护。每年对市区近3万余株行道树、38.14亩公园、141.6239万平方米公共绿地进行了及时维护。每年培育栽植美化街道用花卉20万株,近两年合计出动运水抗旱14000多车次,保证了苗木的成活率和城市绿化的整体成果,提高了城市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

(三)提高城市生态意识,推进依法治绿

1、强化管理,巩固成效。对新植和未成林地要落实专人进行常年管护,定期复灌、施肥、松土、除草,防止人畜践踏。采取一切抚育管护措施,保证所种树木栽种当年成活率达到85%,三年保存率在80%以上的水平,确保造一片,活一片,成一片。

2、完善法规,依法治绿。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绿化法规体系,绿化管理办法;加强城市绿化管理与执法工作,坚决查处侵占绿地、乱伐树木和破坏绿化成果的行为,实施“依法管绿”,保护绿化成果。计划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我市造林绿化实施办法通过人大审议,形成工作规范。

3、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将绿化工程纳入到地方财政预算中,给予定额补助;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将城市绿化纳入“三北”和“城防林工程”范畴;同时,继续执行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动员适龄人员积极参与到绿化工作中去。

4、加强宣传,培养全民绿化意识。我们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内容涉及绿化、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防火等方面内容,在街道、社区、公益广告栏张贴宣传画,在街头、广场、商场、居民区发放宣传单、宣传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保护、建设绿色家园的积极性。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的资金支持,创新管理机制,充分调动了全市各单位和广大居民爱绿护绿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全力把一个全新的绿化成果奉献给全市人民。

二、抓实生态水网工程建设

(一)建设了二水源二期工程

在位于东湖区二卡湿地境内开采新水源并修建新水厂,进行供水主管线铺设及相关配套建设,使我市供水主管线形成复线。计划总投资13763万元,新增规模3万立方米/d。包括水源工程、净水厂、输水管线及配水管网等。XX年年12月—2010年5月,完成了水源井工程,泵站、净水厂基坑开挖,水源井至净化厂管道安装及输电线路架;2010年完成净化厂供水管线开挖及管道安装、泵站、净水车间主体及附属设施建设、调试供水,年底实现供水目标。

(二)摸索落实查干湖旅游景区人工湖工程

计划完成海拉尔河雍水坝、河道整治,供水管线、泵站及高位水池基础开挖和输电线路架设、供水管道安装、泵站、高位水池主体工程及设备安装调试,铁北矿输干水处理厂建设,实现向查干湖注水。

(三)实施“引水入市”工程

满足生产生态需要,打造城市生态水系,打造查干湖-西郊生态公园—北湖—东林场湿地城市生态水系。

(四)重点解决扎区、东湖区供水设施

加大了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实施力度,做好全市饮水安全“十一五”规划的修编工作,全部完成了东湖区车站地区在建供水工程。

(五)建立自来水市场化运作机制

形成多元投资、多元经营的公用事业管理新格局

以二水源二期工程建设市场化运作模式为基础,积极推进对扎区、南区自来水设施配套、完善、改造建设。

(六)加快二水源净水厂改造工程

现已完成水处理车间主体工程及附属设施建设。饮用水源水质问题,关系到满洲里市市民的生命健康问题,为保护好水源,协调新巴尔虎左旗环保局,定期对水源地进行巡视,检查周边是否有环境污染企业及环境污染现象。到现在为止,没有出现以上企业及污染现象的发生。监测站定期检查饮用水源水质,满洲里环保局已协助环科所对水源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对饮用水源地重点采取措施,严厉打击饮用水源地内环境违法行为,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保整治行动。由市环境监测站全年对水源地水质进行采样分析。同时,监测仪器设备条件的限制,目前仅能监测11项指标。从长远上控制我市水源地水质,我们会同哈尔滨检测中心站采样分析,建立了动态管理和远程监控能力,详细掌握了我市饮用水源监测23项分析数据。各项指标合格。

三、实施绿色环保工程建设

近年来,我市采取积极措施,加强了环境管理,提高了环境质量,受到了市民群众的好评。

第三篇:昆明市软环境建设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为着力改善发展环境,树立昆明新形象,增强区域竞争力,从2008年2月份以来,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昆明市在全市范围内用整风的精神和“三讲”的办法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着力解决软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优化政治舆论环境、政策扶持环境、社会服务环境、法治管理环境和人文道德环境,努力打造中西部乃至全国“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和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地区。

一、开展软环境建设活动的主要做法

(一)抓组织领导,形成强大推动力量。为保证软环境建设工作深入有效开展,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仇和担任组长,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有关领导为副组长,市直有关单位为成员的昆明市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纪委监察局,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全市14个县(市)区、118个市级单位都成立了软环境建设工作的相应机构,初步形成了“党政统一领导,纪检监察机关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群众广泛参与,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抓宣传教育,营造良好工作氛围。一是召开动员大会。2008年2月14日,召开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动员大会,市级领导、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和市级各部门负责人,以及乡镇党委书记,市级部门科级干部等共1100余人参加会议。二是利用媒体广泛宣传。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宣传手段,对软环境建设进行了高密度、全覆盖的宣传报道。据统计,软环境建设活动开展以来,编发简报36期;全国各类媒体聚焦昆明,先后80余次对全市软环境建设工作进行报道。三是召开新闻通报会。先后10余次向新华社、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云南日报、云南电视台、昆明电视台、昆明日报等20多家新闻媒体通报了我市软环境建设工作情况,为软环境建设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三)抓制度建设,建立良性运行机制。为使软环境建设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中共昆明市委关于在全市实行领导干部问责制的决定》、《昆明市领导干部问责办法》、《昆明市首问首办责任制规定》、《昆明市限时办结制规定》、《昆明市服务承诺制规定》、《关于推行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公示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若干规定(试行)》、《昆明市行政效能建设责任制规定》、《关于开展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的通知》、《昆明市重要工作推进责任追究实施办法》等26项制度,初步构建起加强软环境建设的制度体系。

(四)抓督促检查,促进各项工作落实。一是切实做好督导工作。从各县(市)区和市属部门抽调了72名同志组成12个督导组,对全市132个单位的软环境建设情况进行督查指导。二是深入开展明察暗访。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机关行业作风督察员、特邀监察员、群众代表43人组成5个明察暗访组,对全市机关行业作风进行明察暗访。三是建立软环境建设监测点。在重点企业、便民服务机构等建立了337个软环境建设监测点。四是认真办好政风行风“春城热线”和“行政效能监督热线”,畅通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交流渠道,加强督办,着力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目前“春城热线”已播出55期,“行政效能监督热线”已播出26期。五是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将市级96项行政审批事项和14个县(市)区的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纳入电子监察范围,实现了对全市所有行政审批事项的实时监控、预警纠错、绩效测评和信息服务。

(五)抓责任追究,严查违规违纪行为。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行为进行严肃问责,严肃问责责任意识淡薄,造成严重失误的行为;着力问责不认真履职,执行力低下的行为;重点问责办事拖拉,推诿扯皮的行为;坚决问责内部管理松懈,群众反映强烈的行为。据统计,2008年全市已有275人被问责,其中县处级干部24人,科级领导干部136人,一般干部78人,其他人员37人。今年上半年,全市共问责278人,县处级干部49人,科级领导干部147人,一般干部36人,其他人员46人。其中诫勉谈话75人、责令作出书面检查36人、通报批评80人、取消评优评先资格35人、调整岗位6人、停职检查27人、免职19人。

二、软环境建设活动取得初步成效

(一)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有新的转变。全市各级各部门采取举办专题讲座、召开学习交流和研讨会、撰写心得体会文章等形式,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提升了信念、理念、观念,进一步理清了思想、思维、思路,为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追赶型、跨越式、超常规发展打下了好的思想基础。据统计,全市市、县、乡三级10余万公职人员参加了软环境建设活动,副县以上领导干部撰写心得体会1200多篇。

(二)机关作风建设得到加强。一是在全市上下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要求领导干部置身一线,靠前指挥,努力做到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创新在一线体现、成效在一线检验。二是在各级机关(部门)积极倡导“五办”作风。对基层、企业、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立即办”,对老大难问题“主动办”,对带普遍性的问题“上门办”,对条件暂不具备、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跟踪办”,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问题“公开办”。三是实施“工作成果倒逼法”。把现代新昆明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通过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社会倒逼部门、下级倒逼上级、督察倒逼落实的方式,促使各项工作按照要求有序推进。四是认真落实首问首办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今年上半年,全市35个行政机关共受理涉及服务承诺事项的报件数2049365件,办结件数2048903件,办结率99.98%;限时办结数1954250件,超时办结数12件,限时办结率99.99%;首问首办数1992500件,首问首办率100%。五是深入开展“行政效能提升年”和“干部作风改进年”活动,10余万公职人员参与学习教育活动,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撰写学习体会材料916篇,全市105家单位采取设置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走访服务对象、召开民主生活会等方式,查找行政效能和干部作风方面的问题670多个并制定整改措施。 (三)政务公开工作更加深入。去年2月16日以来,将全市党政机关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包括市委书记、市长的职务分工情况和938部公务工作电话,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以及14县(市)区副科以上领导干部共7434部工作电话,通过《昆明日报》向社会进行了公布。今年又对全市1212名党政机关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的职务分工和工作电话进行新一轮的梳理,并在1

14、12580开通领导干部公务电话查询业务,方便群众查询。先后12次对公务电话接通情况进行督察,电话接通率达96%以上。去年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共接听市民来电87324个,办结率97%。今年上半年,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共接听市民来电76326个,办结率98.3%。同时,全市132家单位的“一把手”,通过市级新闻媒体就依法行政、廉洁从政、优质高效、政务公开、违约责任等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全面落实“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目前市级部门共实施重大决策听证8项,重要事项公示32项,重点工作通报47项;全市县(市)区政府实施重大决策听证 32项、重要事项公示127项、重点工作通报238项。开通了96128政务信息查询专线电话,建立了政务信息网上查询系统。 (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新突破。对全市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全面清理和精简,市级506项行政审批项目仅保留96项,承接省政府下放行政审批权限34项,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属行政审批项目设置最少的城市。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实行“两集中、两到位”改革,进行“流程再造”, 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对我市现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的审批时限在现行基础上再压缩三分之一。同时,对全市17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进行了清理,去年免收收费项目77项,保留95项。目前全市有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133项,其中征收85项,免收48项。

(五)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收到成效。对14个县(市)区和市直46个有行政执法权的单位中有幅度的处罚依据进行分类细化,切实推进执法“弹性”向执法“钢性”转变。目前,梳理行政处罚项目4780项,其中具有自由裁量权的处罚项目3739项。同时,成立了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昆明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方案》,组建了昆明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着力解决重复执法、交叉执法、多头执法的问题。

(六)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影响力明显提升。2008年,昆明首次荣获“中国省会(直辖市)十大活力城市”、“建设创新型国家十强城市”,首次入选“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制造业最佳投资城市”和“浙商最佳投资城市”。2009年,昆明再次荣膺“浙商最佳投资城市”,并获得本年度“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和“中国最具软实力城市”。在2008年底的全市万人民主评议机关作风活动中,社会各界对我市的软环境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满意、基本满意率达97.63%。在今年2月份开展的“千名客商评价昆明软环境活动”中,广大客商认为昆明软环境很好和比较好的占70.9%,对昆明经济发展很有信心和较有信心的占93.9%。

(七)城市竞争力明显增强。2008年全市招商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38个,同比增长55.06%,实际利用外资6.0484亿美元,同比增长101.36%,完成年目标任务的100.81%;引进市外资金项目3214个,实际到位资金530.65亿元,增长76.3%,完成年目标任务的106.13%,其中省外项目2095个,实际到位省外资金283.53亿元,占引资总额的53.43%。重大项目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53.16亿元,增长28.8%。在“2008中国城市整体竞争力排行榜”、“2008中国城市诚信政府排行榜”和“2008中国国际化城市排行榜”中,昆明分别排在第16位、第9位、第16位,与2007年相比,排名有了大幅提升。

三、加强软环境建设下步工作意见

总体上来看,通过一年多来的努力,软环境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创新能力有待增强;二是政府职能有待转变;三是执行能力有待加强;四是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五是监督管理有待强化。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健全工作机制。落实领导责任,构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建立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研究制定加强软环境建设考核办法,纳入年度工作目标管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纠风目标管理考核,对在效能建设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思想不重视、措施不力、成效不明显的,对责任领导和责任人严肃进行问责。

(二)加强教育培训。健全机关政治学习制度,坚持不懈地对机关干部进行理想信念、宗旨意识、职业道德和党风廉政教育。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大讨论,“行政效能提升年”和“干部作风改进年”活动,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一切着眼于发展、一切服务于发展,用发展凝聚人心、用发展破解难题、用发展为民造福、用发展创建事业”上来。

(三)深化政务公开。全面落实“阳光政府”四项制度:一是健全完善政务信息查询制度。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应当公开的信息,群众关注和普遍需要了解的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布。二是健全完善重要事项公示制度。把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事项,涉及公共利益、群众切身利益及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事项及时向社会公布。三是健全完善重点工作通报制度。将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工作的进展情况、重大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按月进行通报。四是健全完善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做好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决策听证工作,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四)规范行政行为。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能精简的审批项目坚决予以精简;对拟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进一步优化内部行政审批流程,尽最大可能压缩行政审批的办理时限。按照“收费项目最少、收费标准最低”的原则,继续深化行政事业性收费制度改革。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不断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完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

(五)推进服务创新。推进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深化“两集中两到位”改革,确保所有应进中心的部门和审批事项全部进入中心办理。建立并联审批、联动审批制度。实行重大项目跟踪督办制,对重大项目建设进行全程跟踪督办,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建立行政审批、执法、业务跟踪服务回访制度,完善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的机制。

(六)加强效能建设。建立健全效能投诉受理机制,建立机关效能投诉工作机构,健全完善效能投诉工作机制,认真受理群众的举报投诉。建立鼓励投诉、保护投诉人合法权益的有关制度,充分调动群众投诉的积极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适时开展专项效能监察,加大对效能案件查处的力度。同时,全面加强机关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建设,提升机关服务水平。

第四篇:文章标题:城市综合管理执法大队软环境建设汇报材料

根据市开展“千人评差”活动实施方案要求,我大队制定了城市综合管理执法大队开展“千人评差”活动方案。为了搞好投资软环境建设和行风建设,城市综合管理执法大队认真按照州委、州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和管理局的要求,紧紧围绕招商引资和改变城市面貌的中心任务开展以“促进思想解放,营造良好环境,推进经济发展”的主题活动,在统一思想上,更新观念上,落实服务承诺制上、创新上、服务宗旨意识上,结合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提高、胸怀大局、心系群众、立足岗位、无私奉献等方面展开。

在思想上统一认识

我市的投资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市的对外开放和口岸城市的整体形象,为此,综合执法大队经常组织全体队员认真学习上级部门制定的治理软环境建设方案等有关文件,使全体队员认识和理解本职与我市软环境建设的厉害关系,认识到自身形象是的一个窗口,通过我们的体现出我市的面貌,把文明执法、服务与管理相结合作为管理,城市的主题,使全体队员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为提高各项打下基础。

在观念更新上下功夫

管理和服务是分不开的,我市对外开放已经多年,城市管理也由单一的管理模式向多元化城市综合管理的方向发展,在思想观念上要和原来的打法解脱出来,让全体队员在观念上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管理就是为人民服务,在观念更新过程中,促进各项的开展。

认真落实服务承诺制

为进一步改善和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维护市口岸城市形象,我们根据市地区形势的实际需求,制定了“公开承诺责任,接受群众监督”的服务承诺制度,制定了内部管理实施细则。单位人员挂牌服务、持证上岗、做到文明礼貌、热情周到。公开收费标准和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等。公开办事时期限,坚决在规定的期限内办理完毕,提高效率。中不得利用手中权力进行“吃、拿、卡、要”,提高透明度和服务意识,转变作风,改变方法,改变“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做到文明热情高效。正确对待群众来信来访、举报等事件。对破坏软环境的人和事,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把文明执法与业务共同部署,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层次分解、责任到人。从而真正把服务承诺制的目的体现在具体的实践中。截止到目前,大队全体人员没有出现重大违纪、责任事件。

四、提高创新的能力

城市建设管理者的身份,使城市综合执法大队队员与被管理业户、市民之间有了许许多多难解难分的纠葛。为了更好地理顺这些关系,使城市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我大队加大了整治力度,出台了许多便民的举措,明确了几项重点,设立了文明接待窗口,今后,每个月的一至五日确定为大队长接待日,倾听个体户代表、残疾人、军烈属、特困户的心声,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对群众来信来访及时承办,不推诿、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同时改变方法,做到由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我大队开展了党员下社区活动,大队党员干部深入街道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有一些问题,争取消除在萌芽状态,以免问题变得复杂化、不好解决。在三个街道办事处(新安街、靖和街、河南街)派驻三名队员,做为联络员,及时反馈社区居民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大队不能解决的,及时认真的向有关部门进行反馈。从4月18日到现在共处理居民反映的问题53件,拆除违章建筑、板棚70户,面积750多平方米,拆除广告牌匾16块,清理饲养家禽150多只,清理卫生死角6处,清理堆放物品6处,清理摊点18户。

五、结合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转变作风,提高效率。

今年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我大队全体队员转变作风,提高效率,大队开展了广泛征求意见或建议活动,内容包括,一是对大队班子、中队、队员提出合理化建议或意见。二是对我大队的态度,执法程序是否满意。三是对群众来访是否服务热情周到。四是还需要解决的问题。五是对我大队的办事效率是否满意等。征求了13个部门、50人的建议或意见。对征求到的意见或建议,进行反馈,开展讨论,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问题存在的根源,及所产生的危害,研究如何完善和改进我们中的不足,使大队有了新的进步

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

1.近几年来城市发展较快,综合管理执法大队清理东、西市场店外设摊、摆放物品、挤占人行道行为的有较好的效果,上述现象已经基本杜绝,但是购物中心后院由于场地小、条件差、容纳不下众多的经营户,产生市场外溢现象,严重阻碍交通,影响市容,对人身安全存在较大隐患,我们进行清理,经营户就暂时搬到市场内,我们一走他们就出来,沿街叫卖,产生反复。特别是受6.22影响,市民对综合执法存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另外行

政干涉较多,说情风严重,各相关行政职能部门支持配合不够,导致外部环境不十分有利。树立形象与严格执法矛盾在实际中难以回避,如果在城市综合管理执法中不严格执法,对经营者违章行为难以纠正,实行严格执法,市民又不理解,认为执法人员野蛮执法破坏经济发展软环境,这些使执法人员常常处于树立形象与严格执法两难境地,给我们开展造成很大压力。

2.目前我大队属于自收自支单位,通过收费解决单位的各项开支,对经营户既要收费、又要管理,存在着诸多的矛盾,业户认为既然交费了就不应该管得太严,限制他们的一些行为,对不理解不配合,影响了的效果。

3.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法制的建全,国家出台了《行政许可法》,城市人口在不断增加,作为我市的综合执法部门,需要一个具体适应延边地区的行政法规,执法大队已成立2年多,政府始终没有予以明确的行政处罚权,在执法过程中遇到违章行为都得要管,但缺少必要的执法依据,管了就会超越职权范围。不管只宣传教育对一般违章者能起到一定威慑作用,但对一些顽固违章者就显得苍白无力。

4.在一些执法人员中还存在执法程序意识淡薄的现象,执法过程中程序不够规范,如了解执法人员身份的权利,当面被告知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的权利,当面陈述与申辩的权利。

5.执法程序制度不够健全,执法过程中还存在无制度可依、处罚无依据等现象。执法监督必须相配套的措施和一系列制度不能保证。这就呼唤我市自己的城市综合管理的办法及早出台。

6.作为城市管理中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我队从4月开始实施执法人员下街道的管理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在中也存在执法人员业务还不够熟练,对群众提出的问题了解不足等问题,今后,我们会在中完善管理,规范服务,提高为民服务的水平。

《城市综合管理执法大队软环境建设汇报材料》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城市综合管理执法大队软环境建设汇报材料。qRr

第五篇:建设一流营商环境体系工作开展 工作汇报材料

按照省市决策部署,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在财政、金融、创新、“多证合一”等方面,为企业经营提供了诸多便利,我区营商环境明显改善。现将 2020 年建设一流营商环境体系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由区长任组长,常务副区长任副组长,相关责任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发展和改革局,指导、协调、推进了全区一流营商环境体系建设工作有序高效开展。二是加强制度保障。制定出台了《区 2020 年建设一流营商环境体系的实施方案》,着力开展企业开办提速、优化项目审批流程、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减税清费降成本、加强产权保护、治理环保“一刀切”等 20 项重点工作,明确了部门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确保了各项任务按照时间节点按时完成。同时制定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分级调度、明察暗访、公开曝光、投诉处理等工作制度,确保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三是强化考核评价。制定印发了《区建设一流营商环境体系考核办法》,每季度对各乡镇、责任部门进行评价,并组织市场主体对考核对象进行满意度测评,确保全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四是开展社会问

卷调查。向企业、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发放社会调查问卷150 份,汇总政务窗口服务、土地和安全执法检查等问题 12 项,并向相关部门下达问题自查整改通知书,确保问题快解决,环境快优化。五是开展专项督查会诊。不定期对行政审批局、税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重点窗口单位加强督导,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反馈,现已全部整改到位。六是建立营商环境社会监督员制度。聘请优秀企业家代表为我区营商环境社会监督员,对政务服务、执法检查、行政审批等形成威慑力,提优营商环境。七是公开举报途径。在政府网站、微播等媒体公开举报电话、邮箱等,多方收集营商环境问题,力促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八是造浓工作氛围。全力加大宣传报道力度,截至目前,全区各部门发布营商环境相关宣传报道 50 余篇,切实造浓了营商环境氛围。

二、承担的任务目标完成情况

(一)在构建优质高效服务市场主体的政务环境方面。一是企业开办一日办结。设立企业开办专区,实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 1 个工作日(8 个工作小时)内办结。推广应用企业开办“一窗通”平台、个体工商户“云窗办照”等网络系统,全面推行“电子营业执照”,提供企业档案“XXe 查”服务,坚持“非禁即许”原则,帮助民营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已完成)。二是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实行施工许可证全程网上办和并联审批,园区项目备案审批已压缩至 5 个工作日,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项目审批事项压缩至 20 日,年综合能源消费量不满 1000 吨标准煤且年电力消费量不满

500 万千瓦时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已经不再单独进行节能审查(已完成)。三是全力推广“网上国网”APP,实现线上办电。目前大中型企业客户平均接电时间为 26.64 天,小微企业平均接电时间控制在10 天以内。四是压减用水用气办理环节。供水、燃气设施报装提前到开工前办理,供水新增、改装扩 XX 的报装时间分别不超过 20 个、15 个工作日,燃气报装时间不超过 16 个工作日。加大燃气安全隐患排查,已完成 324 个村庄,15.4 万户的入户排查,并全部完成隐患整改。五是不动产登记领域网上办事服务平台已建成,不动产登记、交易和缴税实现“一窗受理、并行办理”,一般登记和抵押登记办理时间全部压缩至 3 天以内,企业买卖房屋综合服务窗口办理时限压缩至 1 天(已完成)。六是打造电子税务局,制定“最多跑一次”办税事项清单,推行发票“网上申领+专业配送”,实现了 365 天 24 小时不间断领用发票,纳税人纳税时间已压缩至 130 小时内。七是目前所有政府采购项目招投标,均已实现电子化招标,政府采购业务网上可办率达到 98%。12 月 4 日我区首个公共资源交易异地评标项目顺利完成(已完成)。八是实行招投标无纸化在线电子交易和电子监管,已取消建设工程招标文件事前备案(已完成)。九是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全区各单位在政务服务网网上认领维护事项 1457 项,网上可办率达 100%,17 个乡镇全部成立了乡镇行政综合服务中心和村(社区)综合服务站,初步建立了市、区、乡、村贯通的政务服务管理体系(已完成)。

(二)在构建促进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方面。一是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执法行动,今年以来共受理各类欠薪线索115件,全部办结。落实养老保险费单位部分费率由20%降为16%。截止目前已为 11 家企业 5385 名职工申请了稳岗返还补贴 136 万元,1037 家单位享受社保费减免 4275.1 万元,为已缴纳社会保险费企业进行了退费 127.8 万元(已完成)。二是减轻企业信贷成本,普惠小微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再降 0.5 个百分点。截至 2020 年 11 月末,各项贷款余额达 299.8 亿元,较年初增长约 34.5 亿元,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累计新增信贷规模 20.4 亿元。三是全面推进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今年以来共组织 6 次联合抽查,内部开展抽查 12 次,抽查结果全部录入“省双随机监管工作平台”进行了公示。四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目前,已办理两宗弹性年期出让土地,用地性质均为区域公用设施用地。积极开展组卷报批工作。目前,已将建设用地第23 批次、第 34 批次、第 83 批次,工矿废弃地第 3 批次,增减挂第 1批次、第 2 批次、第 3 批次共七个批次上报省厅。五是推进双创示范基地高质量建设。1-11 月份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 106 家,总量 668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15 家,总量 43 家,均提前超额完成市局下达的任务(已完成)。

(三)在构建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方面。一是压缩企业破产案件审理程序和周期,对争议不大的加大调解力度,今年以来,审理涉及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案件 85 件,已全部审结(已完成)。二是提升审判执行工作质效。对于非严重涉案企业,减少使用“查封”、

“扣押”、“冻结”保全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利影响。截至目前,共作出 86 份企业财产保全裁定,保全标的额合计过亿元(已完成)。三是加大中小投资者保护。建立“警企”联系工作机制,针对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突出治安问题,坚持属地管辖、一企一策,定期对重点项目工地进行排查,2020 年以来,共组织安全检查 40 余次,整改安全隐患 20 余处,化解矛盾纠纷 30 余起。四是建立完善防止“一刀切”常态化督导检查机制,实施生态环境领域正面清单,按照企业分类(A、B、C 类)实施不同的限产措施,在重污染管控期间列入正面清单的企业不采取停产措施,对主城区范围内,未取得正面清单的企业实施停产。

三、取得的成效 (一)构建优质高效服务市场主体的政务环境方面。一是企业开办提速明显,全部环节可在网上完成,企业开办 4 个小时办结,企业开办全部环节实现“1 个工作日”办结。在全市率先推出了企业登记申请、受理、核准、发照、公示网上全流程服务,区某公司在“政银”合作社网点领取了全市第一张自助打印的营业执照,实现了从申请到领取营业执照全过程“零见面”审批。二是积极推进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电子版证书发放,全面实现了施工许可证网上申报、受理、审批。9 月 22 日,我区签发了首张电子版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三是不动产登记、交易和缴税已实现“一厅通办”服务。四是大力推广“智税”、“税务”等电子税务局,实现“一键报税”。五是优化乡镇机构设置,

因地制宜增设社会事业中心、综合指挥和信息化网络中心等机构,使乡镇的组织架构更加科学。

(二)构建促进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方面。一是组织评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企业,并向社会公布。加强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管理,实施失信联合惩戒,使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得到根本遏制。二是加大劳动争议案件调解力度,调解成功率达 60%以上。

(三)构建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方面。一是加大对知识产权的刑事司法保护力度,有力保障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维护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二是建立了民营企业案件汇报制度,严格把握保全裁定书中裁定内 XX 的主文表述方式,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利影响。三是开设法制教育培训班、张贴宣传标语、发放法律手册等形式,向企业宣讲法律法规,引导企业员工学法、知法、懂法,增强广大员工自觉守法的意识。定期对重点项目工地进行排查,开展重点建设项目周边、出租房屋、重要街巷等巡逻防范,有效遏制和预防了“涉重”违法案件发生。

四、创新做法及典型经验

(一)网上审批“零见面”,企业开办 1 日结。设立企业开办服务专区,在全市率先推出了企业登记申请、受理、核准、发照、公示网上全流程服务,区某公司在“政银”合作社网点领取了全市第一张自助打印的营业执照,实现了从申请到领取营业执照全过程“零见面”审批。对企业开办流程进行全面优化,将营业执照登记注册、发票申领、公章刻制等企业开办环节全部纳入服务专区,不用企业重复递交

申请资料,实现信息一次采集、多部门即时互通共享,推出刻制公章后置缴费,税票自助领取等创新举措,企业登记压缩到 4 个小时内办结,使企业开办全部环节均可在服务专区完成 1 日办结,为企业开办提供了“一站式”服务。

(二)纸质证照“零申领”,项目审批再优化。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市首批颁发电子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充分利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全面实现了施工许可证网上申报、受理、审批,签发了首张电子版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现了新突破。

(三)政务服务“全网通”,服务群众标准化。全面梳理核对“四级四同”事项目录,动态调整“四级四同”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和实施清单,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持续保持区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 95%以上。率先在全市推出了“公众号+指尖办事”的新模式。大力推行政务服务网“网办优先、网办更快、网办无忧”的网办模式,努力实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四)行政审批“三分离”,权力运行更透明。实行审批服务“受理、审查、勘验”三分离,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统一受理窗口,开展全领域无差别“一窗受理”,实现统一受理、一次收件,进行一次录入、自动分发、并行办理。审查和勘验同步进行,使各审批阶段既相对分离,又相互衔接,办事群众和审批人员实现“两不见面”,不仅实现审批质量和效率的大幅提升,还很大程度降低了廉政风险。

五、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审批事项相对分散。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办理程度不够高,没有做到“应划必划、应进必进”。建议各相关单位严格按照“应划必划、应进必进”的原则以及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的要求,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服务职能、事项、人员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确保实现“一门、一窗、一次”办理。

(二)便利化措施仍需改善。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的落地,电子证件的互认,XX 缺办理、自助办理的功能建设等服务的便利化措施上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市场主体需要。

(三)监督管理仍需加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监管方式,建立全覆盖、常态化、连续性的监管模式还需要不断强化。建议各责任部门细化完善监管措施,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信用风险分类监管有机结合,加快归集共享各类监管数据,加强监管对象信用分类,逐步构建与“互联网+”相适应的监管体系。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持续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服务意识,杜绝“庸”“懒”“散”“慢”“拖”等不良风气。定期组织窗口单位、关键岗位、重点人员开展能力提升培训,提高政策运用水平和业务素质,确保执行“不打折”、落实“不走样”。通过微信公众号、电子屏幕、微信二维码等方式,积极宣传惠企政策,公开办事流程、申请材料等内 XX,提高企业和办事群众对审批工作的知晓度以及申请材料的规范化,让企业和办事群众真正看得懂、听得明白。

(二)持续压减业务流程,强化部门协作。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简办事事项。进一步推动部门数据共享、线上线下融合,按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模式,压缩各类申报资料和流程,实现线上一网通办、线下最多跑一次。进一步加大政策解读和宣传,对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或专业性强的政策法规,及时在我区主流媒体上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宣传和解读,打通政策落地渠道,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

(三)持续加大金融支持,畅通企业发展血脉。加大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民营企业特点开展信用评级、授信机制等各方面的创新,研发针对中小企业的专属信贷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到期后无还本续贷机制,对暂遇困难但有市场前景和竞争力的民营企业不盲目抽贷、断贷和限贷。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担保机构降低担保费用和增加担保额度,帮助民营企业解决燃眉之急,助力企业更好发展。

(四)对标先进经验,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加强与上级部门和其它县市区的沟通对接力度,横向、纵向做好深入交流,补充完善我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措施。严抓各项惠企便民政策措施的落实,督促各部门定期对相关政策进行修订完善,以提高各项惠企政策的有效性。

(五)强化服务意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主动深入企业,多渠道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以及存在的困难,主动帮助企业解决现实难题,逐步建立制度化的政企沟通互动机制。广泛征求企业和社会公众

的诉求、意见和建议,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为企业发展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将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仅供参考

上一篇:如何开展共青团工作下一篇:如何玩转新媒体营销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