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原则有感1500字

2022-09-20

第一篇:读原则有感1500字

读《大学》有感1500字

张薇薇

盖因近日天气多雨,窃以为正是读书的好时候,故把珍藏的《大学》拿出来又读了一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古典诗文《大学》里的句子。所谓"大学",实质为大学问,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近日所读的就是常见的《大学章句》本。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的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古时读书人追求的"修齐治平"了。横渠先生曾言读书人就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两者一样,都被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道出了儒家对理想的追求和实践,代表了传统中国人的担当与责任。

孟子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儒家治国思想是为政以德,以礼治国,以民为本。在上位者,要重视民众的力量,把人民做为立国之本,因为民众的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存亡。有仁德的君主,应顺应民心,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宽以待民,善待民众,关心民众疾苦,让民众安居乐业。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自然保有天下。这种治国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学为立志作君子的千古士人立下了道德、为人处事的标杆,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读书人。"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告诫读书人,要做有才有德的君子,必须时时反省、分秒不可懈怠,努力学习,谨守品行。之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也。

"君子必慎乎其独",尊重自我,尊重天地良心,则应当人前人后一个样。独处时最能反应一个人的德行,自古至今,有多少道貌岸然,人前人样、人后鬼样,披着羊皮的狼,祸害世间。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是非黑白一眼洞穿,既需要广博的知识、深厚的阅历,更需要有一颗正直无私的心。心正才能摒弃个人好恶、世俗偏见,正确的去判断。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子其口出。"胸怀如大海,纳万物而波澜不惊;如宇宙,日月星辰运行其间,而静默不语。人有才,惜之、爱之、举荐之、助之。社会有此伯乐,则中华幸甚。

大学短短的二千来字,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以及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学问不在于某一具体的技术,不拘泥于世俗的琐事。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进社会进步,为天下人树立榜样。

每每想到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我心中总会有难抑的向往与膜拜。每读一遍,总会有新的收获。作为手中握有人民赋予的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心中更应该时刻警醒,"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时刻记住自己的权力来自何处,又要用之于何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难道我们尚且不如2000多年前的古人吗?

谨以此文自警自勉。

第二篇:读《使女》有感1500字

默梓

前段时间看完小说《使女》,因为已经看过了美剧,恰好就做了一个对比。总的来说,美剧没有太大的改动,基本忠实原著。第一季已经基本把小说内容讲完了,让人不禁期待第二季会是怎样的故事发展。但是又隐隐担心,过度脑洞后会降低整部剧的水准。

美剧的大部分情节和小说无差,不喜欢看文字的完全可以只看剧。只有两点在我看来内容出入比较大。一点是编剧脑补想象的女主丈夫和朋友逃出生天的内容,小说中并没有涉及,他们的生死和后续在小说中都是悬案。另一点是关于大主教夫人,无疑美剧中形象更为丰满。读小说的时候,只是对她有厌恶的感觉,但是美剧中的夫人演员比较有气质,又加入一些往事回忆,所以更能体现出悲剧性,反而对她更为同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和女主不能说谁更可怜一些。

《使女》是未来小说,不是科幻小说,在前序中有详细说明,是讲述已成历史的未来,从而使它具有可企及性。

有人把它和《1984》做为比较,我觉得是有相似之处的。我觉得如果说《1984》代入的是苏联老大哥,那么《使女》虽然是虚构发生在美国的故事,然而更像是伊朗,大家可以翻资料,以前的伊朗女性是可以穿超短裙的,而现在呢?所有的变化虽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在你有所察觉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这也是我们时时要警惕的原因。

在小说中,这样一个高度集权、以神权与男权为主的国家,受害的是所有人!女主固然是最为悲惨的,活生生的人被剥夺了各种权利,只因为有个好用的子宫就变成了国家的财产。没有生育价值的女人因为物质匮乏可怜度日。大部分男人也是可悲的,没有婚配的权利,生理欲望被压抑。受益的特权阶层细究起来也是可憎可怜的,大主教夫人们亲自断送了自己的事业,只能闲在家里抑郁生气,还必须在丈夫与使女进行受精仪式时全程在场;大主教道貌岸然又内心寂寞,地位显赫却不稳固。这样的社会,没有一个人是安全的。

这部小说最可怕的一点就是既是历史,也是现实,有可能还是未来。女性真正有工作的自由、有自己的财务账户也不过几十年的事情,百年前女性还是男性的附属财产,名字都不配拥有的。而像生育权这种东西,现在还没有完完全全掌握在女性自己手里。到达美好未来可能需要长期历经艰险,但是历史倒退倒是有可能会是一瞬间的事。

现在经常有人批评女权,其实女权追求的是平权,是男女平等。所谓的男女平等,不是结婚你买房子我装修,不是相亲吃饭AA这样的,也不是打着女权名义,为自己谋求某种便利的。平等是相互的尊重,拒绝性别固化印象,建立在首先我们都是人的基础上。这个说起来题目比较大,而且男权思想影响太深,有时候难免自己陷入其中而不自知。

包括这段时间看一些男性作家的书,听一些男歌手的音乐,()赤裸裸的毫不掩饰的歧视女性甚至厌女症真的不要太多。百年前的男性作家直接说女性只在爱情上费心思,完全不必要学什么知识,认些字知书达理就好了。中外对于女子无才便是德,惊人地默契。

这些男权思想对于女性的长期隐性荼毒造成了一种后果,就是一个女人,哪怕她精明能干、独挡一面,才华横溢、思想深刻,也绝不愿在这些方面炫耀。如果不是被逼上绝路,她定会做个标准的贤妻良母,并把这种幸福模版生活当做自己的成功来展示,偶有空虚也绝不会想要改变。

"……生意很能赚钱。但是尽管如此,她却认为自己谋生糊口有失身份。"——《月亮和六便士》

现如今情况在前辈们的争取下虽然有改善,但是仍然不足够。最容易感受到歧视的一点就是用人单位对于年纪较大未婚未育的拒绝,当然大城市要好很多,烟台是真的严重。包括我自己其实也会不自觉地有些隐性的男权言论,改变不容易,需要时时提醒自己。再次提醒,男权下受害的不只是女性,还包括男性,因为与男权相伴的是父权。

最后,《使女》真的值得每一位女性好好拜读,为了独立的自己努力奋斗,向前冲!

最后的最后,想说,我何曾寂寞过啊?每天都有有趣的人穿越时间、空间把乐趣与我分享。我深受他们的影响,哪怕囿于方寸之间,也早就神游于上下前年、无垠宇宙,见识了许多人,听到许多轶事,根本没有任何厌倦的时候。

第三篇:读《活着》有感1500字

——曾捷

1、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2、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3、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

4、你的命是爹娘给的,你不要命了也得先去问问他们。

5、人啊,活着时受了再多的苦,到了快死的时候也会想个法子来宽慰自己。

这部作品是一位年过岁甲的老人对自己以往经历的回顾,从呱呱坠地到青春年少再到老当力壮最后到白发苍苍,他活在一个残酷孤独的年代,见证着中国革命发展,从战火硝烟到卸甲归田,他历经了沧桑坎坷,看透了人世悲凉,却依然坚强的活着,和他唯一的亲人福贵。

其实老人的名字就叫福贵,出生于地主家庭的他,富贵无边,是沈家二少爷,只是家中人丁稀少,他的哥哥妹妹早年夭折,爹娘那边的亲人也都去世,只剩他一根独苗。可年少的他整日游手好闲,放荡不羁,沉迷于赌博。好景不长,万贯家财也被他挥霍一空,家里的房子也被赌输抵押了去,还欠了不少的债,最后他爹活活被气死。忘了介绍他的妻子,家珍,也是富贵人家的女儿,温柔贤惠,在他赌博之前生了一个女儿凤霞,输光家产之后被家里执意带了回去,但是她依旧死心塌地要跟福贵,无奈和父母断绝来往,不久又跑了回来,生下儿子有庆。于是他们从没干过粗活的一家子开始了男耕女织的生活,可他母亲终是年迈又经过丧夫之痛,不久便得病去世了。而他也被抓去国军抗日,只留下家珍和一双儿女相依为命。几次从鬼门关擦身而过,他终于熬到解放,回到了家中,这时凤霞因为生病嗓子哑了,为了让儿子有庆有书读,只好把女儿卖了,于是家里三个经过了新中国成立、土地革命,又到人民公社,最后家珍撑不住病倒了,有庆被抓取抽血抽死了,唯一高兴的就是凤霞跑回来了。不久,凤霞找了个淳朴的好男人嫁了,可却死于难产,留下儿子苦根撒手而去,白发人送黑发人,家珍终是承不住这打击,也去了。凤霞他男人为了养活孩子,出去干工活,不料出了意外,竟被两水泥板活活夹死。而最无法让人接受的是苦根了,一出生就营养不良,后来因为贪吃,给吃豆子撑死了。后来,福贵用他所有的积蓄从屠宰场买了一头比他年纪还大的牛,取名福贵,于是俩福贵走走歇歇……

这本书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福贵悲苦的一生,可在这样悲苦的日子里,一个个亲人离去,衣食毫无着际,他却依然坚强的活下来了,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每天都有着无数的人病死、饿死甚至自杀,可福贵还是勤勤恳恳活到最后。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福贵自己的角度,他苦难的经历里却充满着欢乐,他有过一个贤惠的妻子,还有懂事的儿女,还有不离不弃的黄牛…"有些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但却依然活着"说的就是福贵这种精神,尽管最终他和他的老牛也会死在哪块田埂上,但他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是延续的。如今生活在安逸年代的我们,衣食无忧,却有人因为工作压力、学习压力抑郁或者跳楼自杀,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呢?这是值得人反思的,现在多少孩子过着衣来生手饭来张口的日子,父母娇生惯养,遇到一点点困难就轻言放弃,万一哪天时过境迁,失去依靠,走向社会的他们又将会怎样?从未经受过风雨洗礼的他们,又有多少人能够承受住打击,坚强的活下去呢?

福贵一生为什么这么悲苦呢?也许很多人会说因为他年少赌博?()不,土地改革,勤劳致富,他后来改过自新,一直勤勤恳恳却依然没有改变现状。我想这其实也是当时的那个年代不少人贫困的一生,福贵只是一个代表罢了。旧中国多年外战内战,好不容易有点发展,却又因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倒退几十年,而当时人们深信并坚持毛泽东的思想,没有人来反驳,导致一错再错,让旧中国贫上加贫。"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领导人也是会犯错的,我们应该有着辩证的思想活着,盲目的跟从只会将真相掩藏,就想当时强大的苏联,就是因为人们对苏联的领导人达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错的也是对的,才会导致苏联解体,被迫走向资本主义道路。所以不要一味听之信之,有错误就要勇敢的指出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的进步,中国才能不断强大。

然后这部作品整个都是以主人公福贵第一人称在自述,没有华丽的词藻,不带入其他任何情感,看似只是在平淡的叙述自己一生的经历,然而读者内心却已波涛汹涌,这远比用那些夸张的修饰词要感人得多。

选择坚持

-----读《活着》有感

董华钰

这本书是刚开学时我在手机上看完的,书架上有很多书籍,但也许是缘分吧,让我选中了它。书中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只是以最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悲伤的故事。初读觉得平淡乏味,但却在不知不觉中深陷其中,竟忍不住地熬夜到凌晨将其读完。

文章从一个普通农民的视角出发,讲述的是在历史大背景之下一个普通农民福贵身上发生的故事,一叶而知秋。

早先的他是地主家的公子哥,吃喝嫖赌,不负责任,目无尊长,一切纨绔子弟的坏习气都能在他身上找到。最终正如读者想象的那样,福贵败尽了家财,沦落成为了一个穷光蛋。这样一来,周围人对他的态度有所改变,这并不稀奇。但出乎意料的是,人们的改变竟有原则有标准,界限明确,是那么的明显而迅速,连个过渡都没有。福贵一筐筐地还钱,当最后一筐放在债主手上时,他的世界便在那一瞬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他的称呼不同了,看他的眼光不同了,对他的态度也截然不同。人们前后不同的嘴脸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触目惊心但却无可奈何。

文章只不过是在简单地讲一个故事,但却处处将社会的伤疤剥开来,把最丑陋却又最真实的一面呈现给大家看,是控诉,但更像是第三者在无奈的感叹。

世事无常,即便潦倒,生活仍得继续,为了活着,福贵也不得不改变。变成了农民的福贵开始了他的新生命。他将拥有的是努力、忙碌、洒满汗水的一生,却也是苦痛、悲惨无奈的一生。书中人物的生活变故与历史发展始终紧密结合。刚刚开始新生活的福贵,便赶上了抗战,不幸得被军队强行拉走,被逼上战场、当炮灰,军官蛮横无礼,战争血腥残酷,好容易死里逃生。解放后,终于与家人相聚并分到了田地,可还没开心两天,却赶上了斗地主。当年取代福贵成为地主的龙二,在他眼前被活活斗死。人生的境遇真是捉摸不定,若当年没有被龙二骗尽了钱,也许现在上法场的就是自己。可还未来得及庆幸,大炼钢铁、公社运动便开始了,随后又是数不清的饥荒与动荡。世道沧桑,人生艰难,只有拼尽全力,才可勉强度日,日子艰辛得令人落泪,可又是无比的无奈,好容易有些开心的事,却又总是好景不长。尽管拼尽全力,也只不过能维持生存,到最后连生存的权利甚至都被暗暗地剥夺,家人一个个的去世,最后还是一个人,只不过留下了一身伤痛,和黑白色的回忆。这让人不由得联想到了哥哥的霸王别姬,同样是在那个多事之秋,时代不停地在变,人也在变,不变的是伤痛,和那悲惨的结局。

但也却正是因为悲剧,它才更加深刻,给人以深思。

在一片黑暗中,却总有一些东西在闪闪发光,这光芒虽然微弱却足以给人以安慰和希望,家人的宽容奉献,相依为命,劳动者老实勤奋,任劳任怨,都让人感动敬佩。但有时现实却无比残酷,连这为数不多的美好,都会被毁灭。

可人总要生存,我们还是会选择活着。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与我们的无聊和平庸,幸福和苦难。"

虽然不知前路如何,一直走下去却是我们必然的选择,有时作出选择就意味着胜利。纵然要担当众多难以承受的苦难,但是依然要坚韧顽强。就像是福贵,尽管风雨飘摇,但他从未倒下,带着已被时间冲刷成黑白色的回忆,牵着那条新买的老黄牛,仍能从容的漫步与夕阳下,淡然地讲述过往。我想,这应当便是坚持的结局,生命的力量吧。

第四篇:读《我不》有感1500字

以前就在朋友的推荐下读了大冰的书,震惊居然会有一个这样丰富阅历的人,只是后来渐渐忙于生活中的琐事,已经很少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完整的书。读《我不》这本书是去图书馆的时候,偶然看见书上摆着的都是冰叔的一系列书,发现《我不》是自己没有读过的,最开始是抱着新鲜感随意翻开的,当翻开几页之后竟再也无法放下,有一鼓作气读完的冲动一直支撑着我,当放下这本书的时候,窗外已是华灯初上。

看了《你好小蓝》这个故事,居然感动的流下了眼泪。那个戴着小白帽子穿着白大褂,走路蹦达蹦达的像小鹿一样的壮族姑娘小蓝,她是阳朔县人民医院里最勤快的小护士,不管是病人还是同事都喜爱她,是来苏药水味道里悄悄生长的一朵小花儿,干干净净的。小蓝和蠢子相遇在阳朔的冬天,蠢子是个理工男,寒暑假在石桥摆地摊,沉默寡言,他们的爱情像所有人的爱情一样平凡,一起买菜、一起下厨、一起为未来而奋斗,准备一毕业就结婚。可天翻地覆就在一瞬间,小蓝得了白血病,两人的积蓄、同事的捐款、借来的钱,和丢入江里沉底的速度一样快,病情每况愈下,不停地发烧,医生说:姑娘,实在撑不下去就出院吧,早点回家。绝处逢生,壮族的乡亲们送来了救命钱。他们来到浙江西塘,蠢子在大冰的小屋驻唱,那时的小蓝骨髓移植完毕,仍需接受抽血、骨穿、化疗…戴着口罩安静的坐在角落盘着腿听他唱歌。她说,先前当护士,遇到救不回的病人,总是崩溃,事到如今才终于学会坦然,不是放弃,是真的坦然。故事的结局是一度让我无法释怀,无法忍受命运为何如此不公,让那么相爱的人阴阳两隔。想想那个勇敢的姑娘,我想我能做的也只是坦然面对,就记住他们不离不弃的美好爱情吧。

《我的东北兄弟》里那个自称是"二流子命"的社会人大洋,在他的价值体系里,"仗义"二字可以用来界定许多事情,一旦犯禁就是路人。三十多岁的他亦正亦邪浪荡洒脱,满天下的处朋友处兄弟,逢年过节也不回家,怕让爸妈闹心。直到他的母亲查出来绝症,大洋做了三件事:把烟戒了,把头剃了,把所有的店铺卖了。然后带着母亲逃离医院,一家人踏上了15000公里的旅程。从绥芬河到西双版纳,从远东到东南亚。浪子回头的他和父亲带着癌症晚期的母亲,走过了很多地方,旅游追忆。最终老太太竟然奇迹般的度过了危险—癌细胞消失,老太太痊愈了。以前的我,总是不能理解"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总觉得父母给了我们太多的羁绊,无法去追逐自己想要的自由,这个故事却让我幡然醒悟:原来父母是无法陪我们走完一辈子的,我们总认为独自行走的那一天无比遥远,遥远得像是不存在的,殊不知人间道是向死而生的,()一路生长就意味着一路告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我们还年轻,趁他们还未老,请紧紧握住他们的手,陪他们慢慢的走。

不凡始于平凡,那些动人的故事都源自平淡,蕴于普通,却又潜伏在人性关隘处,示现在命运绝境中。有从小是墨脱背夫的门巴族男孩白玛列珠,从遥远的藏区走出来考上了大学,一直是那样的纯朴善良、努力上进;有十年如一日坚守藏地、为藏民基础教育尽一己之力的书店老板老潘;还有浴血奋战后不要国家任何奖励,心系 31 年前阵亡战友、不愿偷生于世、为古城安危置生死于度外的不死老兵……这本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真实存在的,每一个有情众生,都在对命运说:我不。不服,不要,不怕,不羁、不

二、不懈,不屈不挠,不破不立,不卑不亢……"我不",是一种姿态,亦是一种心态。

很喜欢大冰在书中写的那些话:愿你我可以带着微薄的行李和丰盛的自己在世间流浪——有梦为马,随处可栖。常识构建底线,阅历塑造审美,选择换来航向,修行成就慈悲。平行世界,多元生活,既可以朝九晚五,又能够浪迹天涯。也送给所有人,与君共勉。那些带给我温暖和感动的江湖故事,希望亦能带给你温暖和感动,让我们在这个人世间有勇气继续前行。

来稿:大洪山西管理所 王珊

第五篇:职工读《活着》有感1500字

这几天心情不是很好,就给朋友打了一个电话,朋友建议让我读读余华先生的《活着》,其实很早以前就想读这本书了,但是一直没敢去读,觉得自己还没有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去直面主人公福贵一生坎坷的境遇。打完电话后,就去职工书屋借了一本,我用了六个小时一口气就读完了,我现在的心情可以用“喜忧参半”来形容。

用余华先生的话说,《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没有办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早年的福贵嫖赌败家,全家从之前的大宅院住进了茅草屋;父亲被他给气死了;母亲劳累成疾没有钱治疗而亡;儿子有庆人为夭折;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不治身亡;妻子得软骨病而亡;女婿意外而亡;就连他唯一的小外孙苦根也由于他的疏忽而亡。最后就只有一头老牛陪着他。

我不知道怎样评价福贵这个人,说他不幸吧,他却度过了最为漫长而黑暗的一生,乐观而坚强的活着;说他幸运吧,他又亲手埋葬了自己的所有亲人,只剩下比他年纪还要大的病牛陪伴着。我觉得“活着”不仅仅是对生活的一种状态,它具有自身的力量,不是出自人们口中的一个词,也不是出自人与命运之间的攻击,而是对生活的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在读的过程中,书中有许多地方让我感动和心痛,感动的是福贵有一个好母亲,一直无私的爱着他;感动的是福贵有一个好妻子,一直默默无闻的支持他、包容他;感动的是福贵有一双好儿女,一直无怨无悔的尊重他、爱着他。但让我心痛的是福贵的儿子有庆给县长的女人献血时被活活抽死的场景。我仿佛看到有庆嘴唇发乌,脸色铁青地呢喃着头晕,我好像触摸到他想要抽出那被医生死死握住的全是骨头的手;让我心痛的是福贵的女儿凤霞在产房痛苦的呜咽着,却表达不出她的痛苦,来不及及时施救;让我心痛的是医院本身是帮助病人痊愈的地方,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但福贵县上的医院和医生却是势力的地方、杀人的刽子手。

书中有这样两个情节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一是老人福贵督促老牛福贵干活时,说“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当作者问老人福贵“为什么一头牛,你要喊他这么多的名字呀”,老人福贵悄悄的告诉作者“我怕它知道只有自己在耕田,就多叫出几个名字去骗它,它听到还有别的牛也在耕田,就不会不高兴,耕田也就起劲啦”。二是老人福贵“责骂”老牛道:“今天有庆,家珍耕了2亩田,苦根还小,也耕了1亩田,你呢,我知道你年纪大了,也就不说出来羞你了。”呵,多么有趣而忧伤的画面,其实福贵和他的牛一样,他们都假想着自己的亲人还在,所以从来不曾忘记。

最后,我看到两个福贵一样黝黑的脊背在余晖中发光,听到老人用浑浊的嗓音在空旷的田野间响起: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整本书以老人的叙述为主,作者和我都是旁听者,坐在下午的山头上,听老人默默细数。正如作者所说,很少有人能这么详细地讲述自己的一生,我想这大概是因为福贵这大半辈子都用在回忆过去了,一个人守着7个人的人生,不断在脑海中放映,无论巨细。

看完了《活着》我觉得我这几天碰到的困难比起福贵所遇到的,就不算困难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无疑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当我们确实很难以承受时,就让我们想想福贵,经历那么多他依旧感恩生活,我们遇到的又算什么呢。或许我无法在经历这些苦难之后得到内心的升华,然而我却可以通过对福贵经历的观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样的感慨!

无论怎样,生活总要继续。用余华先生的话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大连分公司 王娟 供稿

上一篇:2022年广东省运会下一篇:党支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