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读后感

2022-07-03

第一篇:华尔街日报读后感

《华尔街》观后感

本片《华尔街》是一部以美国华尔街为背景,讲述股市大亨 Gordon Gekko 利用各种不正当手段进行内幕交易,贪婪地汲取证券市场财富的故事,最终因为年轻的Bud Fox的良知而被送入监狱。

片中Bud Fox 是一名证券公司的员工,业务为为各类客户推荐股票并促使他们购买。该类证券公司主要从事二级市场业务。所谓二级市场是指已发行在外的金融工具(如证券)的交易市场,即“旧”金融工具(如证券)流通转让的市场,二级市场的二级是相对于证券发行市场而言的。

Bud Fox 不满现状,抓住机会找到了股市大亨Gordon Gekko并竭力表现自己对证券市场的见解。但Gekko对此并不满意,情急之下Bud Fox 把从父亲 Carl Fox 处听来的关于蓝星航空尚未公布的官司判决透露给了Gekko,Gekko考虑后委托Bud买入一部分蓝星股票,之后蓝星关于官司判决结果出来证实了Bud的消息自此Gekko开始信任Bud。

事实上,这次交易属于内幕交易(inside trade),Bud 与 Gekko属于业内人士,在了解资本市场规章制度的情况下受到利益驱动对这些限制置之不顾,在美国证券市场,此类行为应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及美国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的监管与处罚。

在对Bud产生信任之后,Gekko对Bud提及了Sir Larry Wildman及他们之间的恩怨,并称现在是复仇的时候。Gekko称Larry现在在美国,可能有什么投资项目,让Bud去刺探消息。Bud推脱称如果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现自己会被吊销执照,但最后不甘心失去Gekko的信任,接下了这个任务。

Bud在对Larry的一系列跟踪之后判断Larry其实是想购买Anacott Steel的股票,Gekko即刻表示让Bud买入一千五百股50美元的Anacott Steel的七月购买权。

此处的购买权实际上是一种期权合约,所谓期权合约为在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购买或出售固定数额的商品、货币或证券的权利。故如果Larry对Anacott Steel实行大规模购买,则Gekko可以在七月份仍以50美元买入即可获利。事实上,Gekko已经猜到Larry要收购Anacott Steel,故他指使Bud持续大量买进Anacott Steel股票,推高价格,提高Larry收购的成本。最后Larry以每股71.5美元的价格与Gekko达成协议,收购Gekko手里持有的Anacott Steel股票。这次Gekko的大量股票买入行为事实上以个人的力量改变了证券二级市场的供需关系,扰乱了交易秩序,使证券市场的主要功能—资本市场有效性(efficient capital market)被破坏。

自此之后Gekko又收购了泰达纸业。Bud建议Gekko收购蓝星航空,以便可以对这个有深厚感情的公司进行升级改造,而且自己可以担任高管,Gekko最终答应做这笔投资。但事实上Gekko并未打算改造蓝星航空,而是利用Bud的关系去疏通蒙骗工会的重要人士,并最终希望将其分拆出售。

Bud知道这个消息后很愤怒并与蓝星工会及Gekko的死敌Larry Wildman合作并挫败Gekko。影片的结尾Bud与警方合作录下Gekko的犯罪证据,最终两人都接受法律审判。

影片全片的主线是华尔街的内幕交易,金融大亨掌握着巨大财富,不图创造财富而是持续做着零和游戏,与贪婪为伍,使绝大部分社会财富掌握于极少数人手中,耐人寻味。

第二篇:华尔街之子JP摩根读后感

读《华尔街之子——摩根》有感

80余万字、比《三国演义》还多近20万字的摩根传终于在昨天夜里1点钟掩卷。阅读这本书需要十足的耐心和细心。作者是位女士,与另一本由女士写作的反映俄罗斯巨变的书籍《世纪大拍卖》给我的感觉有些相似,作者往往沉迷于琐碎的叙事,大开大合抓住重点的气魄相对缺乏。不像阅读众多其他男性作者写的人物传记那样,是围绕传主生命及其最大特质展开的详略得当的旅行。

当然,这本传记的琐碎似乎有其理由。作者这本传记写作历时10年,而她所占有的来自摩根档案馆的各种材料,不仅汗牛充栋,而且以前也几乎从未被披露过。而近100年来,不同版本的摩根传也早有数十种,对一手资料的充分利用,从资料中发掘出一个近距离、生活化甚至内心化的摩根,就是作者这本传记的最大优势了。这本书借用了大量摩根及其家人的书信来叙事,很多这样的叙事会让人感到抓不住重点,过于琐碎。作者对还原摩根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也抱有相当严肃认真的态度,大段大段的文字可以让你体会镀金时代的政治氛围、经济态势、文化特点,如果你是一个需要对那段历史作认真了解的读者,这本书可以满足你的需要,如果不是这样,你可能会在很多地方感到昏昏欲睡。

在出版物快餐化、速度比质量更紧迫的今天,这本书的翻译者被本书“品质”所征服,表现出了足够的责任心,编者后记里写到,前后花了一年的时间,对译稿进行了6次审读。的确,这本书的译文堪称准确而流畅,我只发现了个别文字翻译上的明显错误,以及一些排版方面的失误。

这本书相对的弱点是其封面设计及书名翻译。封面上是一幅JP摩根的油画,整个封面几乎全为黯淡的黑色,油画画面并不清晰,使封面感觉不出什么精致之处。原版书名为MORGAN:American Financier,中文版译名为《华尔街之子摩根》,这个书名过于一般化,毫无气魄,像是一篇介绍性文章的标题。如果书名定为《摩根大传》,再辅以醒目的封面设计,相信这本书能够更引人注目,引起更多人的阅读兴趣。

如果说约翰·D·洛克菲勒是一个关于敛财的神话,摩根则是一个关于浮华生活和享乐主义的神话。约翰·D虽然最终拥有10亿美金的资产(约合20世纪90年代的130亿美元,约翰·D是继安德鲁·卡内基之后的世界首富,世界上第一个10亿级的富豪),并以敛财为人生之最大目标,但其个人生活却极度简朴,近乎清教徒,相比之下,摩根的个人资产少得多,他一生的财富只能使他跻身于当时前20名美国富豪之列,他的影响力主要建立在他在美国金融界呼风唤雨的能力方面,而不是个人所创造的财富。

但是,作为摩根家族的第三代(祖父创业,经营酒店等产业,父亲进入金融业,主要从事为英国资金到美国找项目的业务,JP摩根本人将父亲的金融事业发扬光大,建立以金融为纽带的工业托拉斯,并经营债券业务),摩根从小接受的是贵族式教育,四方游历,视野广阔,养成奢侈生活和享乐主义的习惯,相比之下,约翰·D是白手起家的富豪,他对财富的敛聚过程大于享受过程,从小接受的是中产阶级乃至贫困家庭的教育,终身对浸礼教信守不渝,并在其教义下过着节俭生活。约翰·D为人谨小慎微,注意细节,甚至给人刻板的感觉,而JP摩根则脾气暴躁,好冲动,更象一个性情中人。对于生活和生意中的不爽之事,约翰·D选择隐忍的态度,时机不成熟不随便爆发,而JP摩根则无法隐藏自己的不快,当他对公司的某一个合伙人感到不满,便马上希望发生改变,让那个合伙人出局。

从传记里引用的大量书信来看,JP摩根是一个多愁善感、感情丰富的人,他的父亲也如是。当然,与父亲相比,他具有更多的霸气,更大的气魄。很久以来公众对于JP摩根的私人形象及内心世界缺乏了解,当传记里大量引用书信材料时,读者可以看到,他的书信充满对自己内心感受的表达,他害怕孤独,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充满担忧。他自小多病,而且鼻子对他来讲是个一生的阴影——他长着一个难看的酒糟鼻,他还患有抑郁症,一生中许多次陷入抑郁和神经衰弱的境地,1913年他的逝世,据信也是因司法机构对摩根托拉斯垄断行为的调查,以及巨大的社会负面意见,使他产生无法排解的心理压力,导致神经崩溃,健康迅速恶化,从而一病归西。他活了76岁。约翰·D同样也面临同类司法调查,以及巨大的社会非议,类似压力有过之而无不及,约翰·D却能够对之不闻不问,挺了过来,并且活了98岁。

无法评说谁的生活方式更好。JP摩根充分享用他所创造的巨大影响力,以及财富。生意之外他最大的个人爱好是收藏。他一生之中将大约一半的财富用于购买各种艺术品。这种收藏的兴趣并非像镀金时代的一些富豪那样是为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炫耀财富,他的收藏发自一种本能的热爱,到了后来还出于一种道义感——为了提高新兴的美国的文化品位,使其迅速达到可与欧洲相比的水平。事实上,他一生的收藏品的确起到了这种作用。作为一个富豪,他在收藏方面也犯了一些愚蠢的错误,用20万美元买下事实上只值2000美金的艺术品,受到一些艺术品商人的坑蒙拐骗,但总体而言,他的艺术藏品是一个巨大的精神财富宝藏。

JP摩根酷爱玩单人扑克牌,酷爱抽古巴雪茄。这两样爱好,简直可以成为JP摩根的个人标志。

与许多富豪一样,也作为奢华迷恋者的最大标志,JP摩根对女人充满迷恋。他的一生有多少情人至今仍是个谜。他投资赞助成立过一家专门的妇产医院,恶毒的传言便说那是专门为被他搞大肚子的情妇找一个生育私生子的地方。JP摩根对女性的迷恋自少年开始,并终其一生。他不断爱上新的女性、有魅力的女性。为她们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并获得她们的芳心和身体。在传记里,具体写到了他与他一生中最钟爱的两三个情人的交往。当然,这些对交往的描述没有深入到性爱层面,JP摩根在性方面的表现、爱好、能力还是一个谜。相比之下,在关于霍华德·休斯、特德·特纳、拉里·埃利森、希腊船王奥纳西斯等大亨的传记里,传主在性方面的表现、爱好,或多或少地被描述到。

作为名门望族,有身份的人,JP摩根对情人的处理方式堪称经典,值得广大新富们学习、借鉴。虽然JP摩根与妻子范妮结婚以后不久便发现二人性情不合,但直到摩根去世,一直没有离婚。而且JP摩根的原则是,不直接让妻子知道自己情人交往方面的情况。他与情人交往采取隐秘的方式,至少不让妻子抓住把柄。这样一来,有利于保全夫妻二人的关系,以及他们婚姻上的名誉。事实上,花花公子型的大亨JP摩根直到去世近100年后,人们对他的绯闻还往往只是捕风捉影,很少有明确的绯闻细节在社会上传播,JP摩根的好友也对摩根的私生活三缄其口。可见其保密方法之成功。

对于一个有身份的人来说,除非想故意彰显自己作为“坏孩子”、“花花公子”的名声,否则还是隐秘为上。故意的彰显固然可以赢得性格富豪的声名,但也会引起巨大非议和反感,相比之下,还是隐秘、低调为上。这不仅可以防止自己臭名远扬,而且现实来讲,也可以避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JP摩根通过不断安排旅行来防止妻子在眼前充当电灯泡。不是自己旅行,就是妻子旅行。以保证他们聚少离多,以便可以充分地与情人交往。这是一种富豪值得拥有的奢侈生活方式。

作为一个有身份的人,名誉和家庭的稳定性都很重要。家庭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正统血脉的延续、家族基业的传承,而一个有条件追求人性化体验的人,又不能受这些东西羁绊。毕竟,男欢女爱的欢乐,与事业上攻城掠地,以及在思想和智力上追求更高境地的欢乐,本质上,都是丰富的人生所不能缺少的。JP的解决方案,是处于他那种地位的人的一种妥善解决方案。

至于JP摩根在事业方面的魄力,更多是与他日渐加强的对整个美国金融的控制力相联系的。他的父亲只是一个成功的金融商人,而他则成为号令天下的金融帝王,控制铁路、钢铁、航运等多个工业的发展命运,甚至依靠自己的权威两次将美国从金融崩溃的边缘拉回来,解决了当时的美国总统束手无策的燃眉之急。纵观JP摩根两次代替政府挽救美国金融业的过程可以看出:作为一个金融业霸主,JP摩根将国家信用、公司信用和个人信用看得是多么地重要。他挽救美国金融的过程也是使美国避免成为一个无信用国家的过程。尽管他在金融业方面的种种经营手段饱受对手和社会大众的诟病,也可能导致了他控制下的工业里,工人不能获得较大的劳动报酬,但作为一个商业信用的维护者,他堪称杰出。他也提出过,在衡量放贷条件时,他将借贷者的人格,看得比他的抵押物更重要。

JP摩根不仅仅是一个有钱人,也不仅仅是一个美国贵族,也不仅仅是一个享乐主义者,通过浏览这本传记80多万字的文字描述,一个有血有肉,脆弱又坚强,令人尊敬也让人匪夷所思的大亨形象,会生动地出现在你的眼前。简言之,他是一个大亨中的大亨。是所有富豪和其他人都可能获得借鉴和灵感的一个源泉。他与约翰·D各有千秋,风格迥异,但毫无疑问,他们是世界商业富豪中最经典的两个现实形象。

这本传记对美国镀金时代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进行了不少生动的再现。对于100年前美国“镀金时代”的社会文化图景,读者在这本书里可以获得生动的印象。镀金时代的富豪如何炫耀自己的地位和财富,他们的生活品位怎样发生变化,以及有怎样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机制来迎合他们的需求,在本书均有不少细节的体现。这本书也让人感到,美国镀金时代的氛围和社会心态,与目前的中国何其相似。我甚至觉得,当时为迎合镀金富豪而出现的一些文化产品、为打造新兴富豪文化而产生的一些创意,移植至现在的中国,就是一项不错的生意。毕竟随着中国富豪阶层的形成,所谓的上流社会及其文化生活品位的形成都将呼之欲出。

第三篇:电影观后感——《华尔街》

观《华尔街》有感

电影《华尔街》中,贪婪,金钱和人性的冲突时刻存在,而实际上,这种冲突也弥漫在现实的商界,以至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之中。

关于贪婪。电影中的股市大亨盖葛是一个在股票市场上翻云覆雨,叱咤风云,毫不掩饰自己的贪婪,言谈举止充满着咄咄逼人、自信飞扬的人,他不仅有精明的商业头脑,也善于演讲,这是他的魅力,也是他能欺骗所有人的高级伪装。他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外部因素来获取利润,体现出理性人和经济人的一些特点。在收购巴德父亲工作的蓝星航空公司的过程中,贪婪的盖葛利用了巴德,违背当初的诺言准备解散并卖掉航空公司,我并不因此感到诧异,现实社会中这种背信的做法是确实存在的,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而巴德,曾经他利用自己的父亲、同学、同事以及一切可能的机会刺探消息,将情报提供给盖葛进行股票内线交易;后来,又在事业的巅峰时幡然醒悟,力挽狂澜却亲手撕毁了自己事业的图景。他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好人,但是也不是十分的坏人,人都有贪婪的本性,人类贪婪的欲望与道德法律的交锋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贪婪是人奋斗抗争的动力之一,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贪婪和道德伦理之间必须有一个平衡点,尤其在商界,出卖诚信也许会带来金钱、名利,但如果任由贪婪的欲望泛滥,没有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人类生存的环境将是一个“利益最大化”的血腥世界。

关于成功。衡量成功的标准,是用一个人的财富、地位还是权利来作为评价的尺度?如果巴德最后没有幡然醒悟,他会保持自己的地位,但会失去亲人的信任,失去人性最宝贵的诚信,而最终成为像盖葛那样唯利是图的人。他受到心灵和道德的拷问,最后破坏了这场金融阴谋,虽然因此锒铛入狱,但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他最后的决策和做法,忏悔的同时捍卫了商业道德。我认为,巴德曾经的辉煌并不算是一种完全的成功,或许只是成功的表象,他最后的转变才是人性的觉醒与诚信的回归。

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以皮夹的厚薄来衡量,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诚信是最高贵的品质。

第四篇:纪录片华尔街观后感

课程名称:金融市场学

报告名称:《华尔街》观后感

姓名:

学号:

班级:

提交时间:2012年10月17日

关于《华尔街》

纪录片《华尔街》的首播是在零八年金融危机爆发两周年的时候,也是我刚刚接触金融、走进大学的时候。初发现它感觉很惊喜,脑海里恍惚还有金融危机时,白岩松深入华尔街录制节目那沉重严肃的脸孔,但细细看过这十集的纪录片,心里却有了比惊喜更丰满和深远的情绪,因为在这里面并没有充斥着对金融危机的反复究查和对华尔街的严厉责问,令人触动的是,它以客观公正的角度和简洁易懂的话语为观众展现了200年间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和承载着这段历史的华尔街的沧桑变化。

在资本市场的起源和发展中,中国并没有扮演过重量级的角色,甚至迄今为止,我们依然和欧美发达的资本市场相差甚远,但《华尔街》的上映迅速地让国人对这个看似虚幻却影响深远的市场有了整体且清晰的认识。在纪录片中,我没有看到任何国人和媒体中惯有的轻视、斥责和自大,它以一种庄重的口吻和对历史的尊重将华尔街带给世界的变化和欲望带给华尔街的变化娓娓道来。这像是一次大范围的科普,却让人们在其中体会到了金融那诱人的魅力和与贪婪相伴的恐惧。

历史的偶然,让华尔街一步一步成为金融历史的试验田,也成了世界金融的和世界金融史的地标式建筑,甚至可以说,华尔街就是资本市场历史的浓缩,中国人通过公正地解读这段历史来向世界证明我们将用正确和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资本市场发展的大潮流。

关于华尔街

关于华尔街的看法和评价堕入牛毛,但主要观点只有两个,或批判,或赞扬,因为华尔街在带给世界财富的同时,也大大加剧了人们失去财富的风险。面对这种矛盾的境遇,华尔街前进的方向和速度就取决于它的参与者们的欲望和理智了。华尔街证券市场建立二百年来,推动了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市场对资本这一关键性的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配置起了决定性作用,这是华尔街历史最光辉的一面。然而华尔街的另一面却也写满了丑陋和黑暗,当人

们的智慧被贪婪所指挥时,造成的破坏会远大于它能带来的成就,正如两部电影《华尔街》中所得出的“投机是万恶之源”的结论。

资本市场在有效调配资源的同时也存在许多缺陷和漏洞,当投机者利用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缺陷进行不道德的操作时就会对其他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利益损失,这就像把资本市场的缺陷置于放大镜之下,将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后果数倍的放大,甚至触发严重的经济危机,波及更广范围的无辜者们。

我们可以尽量地完善市场的缺陷,却难以制止人们过度的欲望,尽管如此,放弃资本市场这一调配资金的有效工具也是极不明智极不现实的。为此,人们一直在不断地寻找可以抑制资本市场扰乱经济运行的方法,华尔街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很多有利的尝试,例如交易所会员券商的集体自律,加强司法和行政机构的执法和监管等。解决问题并在未来获得更好发展的首要要求就是正确地审视历史并得出有效的结论,这便是华尔街历史最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资本无眠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资本已经挣脱了时钟的束缚。

经济全球化使一国经济的发展在目前条件下由于全球资源共享和市场总体化而最大限度地摆脱资源、市场的束缚,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的配置。但同时经济全球化试图弱化各国国家主权,国内产业和市场易受到冲击并可能产生金融风险甚至危机。

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的运行规则、格局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它对资本市场的深刻影响越来越明显。经济全球化改变了传统的资本交易方式,创造了新的资本市场运作规则。这也为华尔街的交易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传统的资本交易所交易相比,以电子化为支持平台的现代资本交易方式,打破了交易的地域限制和时空限制,人们可通过互联网来展开数字金融,使资本市场的融合性大大加强,这将会使资本市场上的投机行为逐渐被淘汰。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资本流量的增长,使国际资本规模空前扩大。随着商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扩大,包括资本、技术和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流动也

逐渐加速起来,其中资本的流动更为明显。目前全世界一年的金融资本交易量已达国际贸易量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因此也使得资本市场得到国家、利益体、群众的越来越多的关注。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资本市场发展的自由化,对政府对资本市场的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那种以划定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的具体活动范围、种类和条件为主导的旧有金融监管模式,已不适应全球化时代对资本市场监管的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全球化要求资本市场放松金融管制并不是否定监管,否认政府的作用,而是在国内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间界限明显消失的情况下,提倡政府对资本市场的适度监管。

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国外流出资本和国家允许出口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高科技产品, 而从国外流入的是巨额利润、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商品、原材料、燃料和高科技人才, 一方面导致发达国家低端制造业受到强烈冲击, 另一方面导致这些国家资本的进一步过剩和所谓大量资本流动过剩, 为资本更大规模输出奠定了基础和条件。而大规模资本输出——尤其是作为国际结算和兑换货币的美元资本的输出及其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控制, 还有美国对冲基金在国际金融市场的投机性套取投资差价的金融活动, 使得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因赤字财政所导致的资产泡沫、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等经济危机大多转移到发展中落后国家, 严重削弱和破坏了发展中国家本来就已经很脆弱的经济, 不断为这些国家制造和增加新的资产泡沫, 严重加剧了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和金融动荡。在这方面, 当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最显著的案例, 美国虚拟资本投机机构暗中搞鬼, 难逃其咎。

第三章 两条道路华尔街渴望有更多的机会,但危机似乎总是让这条

街道失去更多的自由。 2009年美国实行了1930年重组金融监管以来最大的一次改革以期抵抗金融危机,将会触及银行业各项业务,包括如何批出按揭及有毒金融资产交易

等。根据这份方案,作为美国中央银行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将获得新的授权,对那些一旦倒闭便可能构成系统性风险、给整个经济造成损害的大型金融机构及其附属机构进行监管。同时,该方案要求美联储在行使紧急授权、提供资金救援陷入困境的银行之前,必须获得美国财政部的批准。目前,美联储可以独立行使这一授权。根据该方案,美国将创立一个新的消费者保护机构,防止各种损害信用卡和抵押贷款等消费者的权益的行为。此外,该方案还要求加强市场纪律和提高透明度,提高国际金融监管标准和改善国际协作等。

对美国金融业的管制不得不提与美国经济不可分离的罗斯福总统,鉴于金融系统已全面瘫痪,罗斯福索性根据战时《对敌贸易法》的授权,于3月6日下令关闭联邦所有银行,停止了银行的一切支付,不允许资金抽逃。3月9日,国会特别会议一开幕,便收到了联邦政府提交的法案文本。在不到8小时的时间里,参、众两院便分别通过了这个被称作《紧急银行法》的法案。这项法案不仅批准了总统3月6日关于关闭银行的行政命令,而且授予了总统以更大的权力来处理信贷和货币问题。它授权财政部长把所有黄金和黄金证券转入国库,用纸币与之兑换;授权通货管理审计长任命监督官员负责审查、重开或清算被关闭的银行;授权联邦储备银行发行联邦储备券以抵付政府债券、商业债券及银行的兑换;授权银行发行符合复兴金融公司认购条件的免税的优先股票;允许联邦储备银行在一年内以高于现行贴现率1%的条件,在确有财产作抵押的情况下贷款。3月10日,罗斯福又发布行政命令禁止金币、金条和黄金证券的出口,除非有财政部长签发的许可证。为防止投机,银行被禁止进行外汇交易。为了恢复公众对银行的信任,罗斯福于3月12日发表了第一次“炉边谈话”。在这种罗斯福首创的与公众“拉家常”式的政策广播讲话中,他向人们讲述了关闭银行的原因,以及在银行关闭期间联邦政府所采取的各种措施。

一系列雷厉风行的限制政策保证了在战争的特别时期国家信誉的屹立不倒,尽管大多数政策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的华尔街,当今的金融体制,但是管

制两个字的重要性却不减当年,只有适当范围内的自由才能让资本和智慧最好的发挥作用。华尔街聪明的大脑总是试图用各种新创造的金融产品和手段套揽更多的财富,却让危机也在这里一点一滴的累计,直至压上最后一根稻草,引发经济大规模的崩溃,并把自己推上风口浪尖,提醒着世界和美国来给华尔街做一个合适的框架。

第五篇:《华尔街:金钱永不眠》观后感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是一部精典的制作精良的,反映华尔街现代商战的电影,其不仅向我们生动的描写了世界金融中心华尔街的繁华,也抛给我们一个巨大的命题——关于贪心与道德的论辨。

首先,贪婪是个好东西。这部影片的台词“贪婪是个好东西”已经成为一名经典名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中,正如Jake Moore的金融公司支持清洁能源项目一样,这个项目可以把海水转化成能源,可想而之对人类解决能源危机意义有多么重大。Jake Moore的公司多少亿美元的支持,并非大公无私的雷锋精神,而是由于资本的贪婪,是要追求高回报的。这只是一个例证,在影片外世界上有很多的发明创造都是在这种利益追逐下产生的。虽然资本的贪婪使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这过程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却不仅仅是赚钱,还实实在在的推动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

其次,贪婪可能是致命的。Jake Moore的老板兼导师Louis Zabel与投资银行老板Bretton James之间的恩恩怨怨,最终以Louis Zabel的卧轨自杀结束;Gordon Gekko因为假账丑闻而锒铛入狱,甚至害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美国次贷危机的始末,正如Gordon Gekko演讲中所提到的那个贪婪吹起来的大大的气泡一样,资本的贪婪在追逐利益的过

程中,人变成的魔鬼,不惜借助谎言、欺骗、犯罪等肮脏手段,不仅绑架Louis Zabel走向死亡,甚至绑架了美国政府。

第三,贪婪必须接受道德的约束。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Adam Smith,一生奉献了两部传世经典:《道德情操论》(1759年)和《国富论》(1776年)。大多数人只记得《国富论》大书利己主义,而忽略了《道德情操论》对贪婪的约束。Gordon Gekko最终走到女儿身边,划出一亿元资助Jake Moore的能源项目,可以说是圆满的结局。现实世界中有多少个Gordon Gekko能走出这一步呢?影片最大的启示就是:贪婪必须接受道德的约束。

总之,这是一节精彩的会计学课程,在学科之初为我们敲响了职业道德的警钟。华尔街的账假、流言绑架着世界人民走入金融危机的泥潭。我想是不是需要朱镕基总理去趟华尔街,在那个著名的铜牛前立一个碑,题词——“不做假账”。更重要的是,这四个字应该深深的落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理。

上一篇:化工车间工作总结下一篇:回归大学之道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