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心得范文

2022-05-20

第一篇:矛盾论心得范文

《矛盾论》阅读心得

《矛盾论》源自毛泽东同志1937年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做《辩证法唯物论》讲演时的一个章节,后经修改,形成一篇独立的哲学论文,以下就《矛盾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谈谈我个人的阅读心得。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指导思想,也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国内工人运动结合的产物,其理论主要来源于唯物论和辩证法,其中辩证法是关于对立和统

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

《矛盾论》是在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结合了国内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对党内理论思想的进一步提升。

《矛盾论》中指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宇宙观,深刻论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阐明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相互关系,论述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从而展开了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的辩证理论体系,把唯物辩证法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一、《矛盾论》的历史意义。

在探讨《矛盾论》的历史意义之前,有必要对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作简要梳理。

1932年,在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思想领导下,工农红军遭受历史重创,迫于国民军的第五次围剿,1934年10月,工农红军退出革命根

1 据地,开始长征。途中,1936年2月,中共宣布“东征抗日”,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陕北会师,革命力量得以保存,历时两年整。1936年12月“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联共抗日。1937年中旬中日战争全面打响。

回顾历史,长征末期,工农红军兵力损至3万,国民党东、西北军40万,兵力悬殊,加之中央军北上,已形成围剿之势,红军已退无可退,国共和谈不顺,革命力量岌岌可危。与此同时,日本侵华,东三省沦陷,东北军不战而屈,全国抗日热情高涨,国民政府面临巨大压力。共产党人准确把握时机,清醒认识到,此时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并适时喊出“东征抗日”的政治口号,与张学良“打回东北老家”的迫切意愿不谋而合,顺利争取到东、西北军的支持,联手发动“西安事变”,这无疑是将工农红军从政治舞台的边缘拉了回来。

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7月-8月撰写的《矛盾论》等一系列哲学论文,展现了其高明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政治手段。长征之后,红军为保存部队,与国民党达成抗日统一战线,妥协达成收编方案,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改旗易帜,放弃“抗日反蒋”的初期方针。从被国民军“撵”着跑,到“诏安”编入国民军,革命路线的巨迁,加之残留的“左”倾思想怂恿,党内意见不一致局面出现,有的部队拒绝改编,乃至闹独立。此时,统一全党政治思想,保持共产党人团结性的工作,已迫在眉睫。

《矛盾论》适时总结了早期“左”倾思想的错误根源,批判了党内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分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论述的矛

2 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化解了革命方针转型带来的意见分歧,破除了教条主义,统一了全党思想,为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矛盾论》的现实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矛盾论》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8年改革开放,“大锅饭”的计划经济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场化进程加速,经济体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人们还在议论姓“资”姓“社”的问题时,新中国迎来了建国后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解放生产力是当前国内经济工作内的主要目标。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制,打响了国内改革的第一炮,国有体制度改革,计划经济年代占有大量比重的劳力生产要素,制约了产业转型和生产力的提高, 90年代末,中国迎来下岗潮,中国国有企业共发生下岗职工2137万人。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革命路线的姓“资”、姓“社”,而是如何解决落后生产力与12亿人温饱的发展问题,两者之间既有同一性又用斗争性,同一性体现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共同富裕。而斗争性体现在: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局势,一些人对社会主义的前途缺乏信心,担心 “资本主义”的市场经侵蚀革命果实。这种担心犯了《矛盾论》中所批判的极“左”思想的错误,既形而上学和教条主义。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同一物质运动形式的不同发展过程、同一发展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都有其特殊性,主要矛盾随着事物发展变成次要矛盾,反之亦然。

再谈谈我们生活中的事例------户籍制度。

3 户籍制度是国际通行的一项基本的社会管理制度,但我国的户籍制度更带有浓重的公共资源分配的秉性,其主要原因是早期社会资源紧缺且分布不均,为抑制人口流动,在户籍制度上附加了各种行政的管理行为。 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生产力飞速发展,公共资源紧缺的矛盾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日益改善,加之计划生育,2013年我国人口红利年代也宣告终结,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为了保障各地区公共资源的均衡分配而抑制人口流动,而是为了促进城市、工业建设,鼓励更多的农村年轻劳力走进城市,故而户籍制度所导致教育、医疗等资源不能共享的矛盾也亟需解决。

2014年两会,公安部承诺,将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对《公安部关于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若干意见(送审稿)》进行修改完善,加紧《户籍法》的立法调研工作,允许城镇中一些具有合法固定住所、有谋生手段的公民在常住地落户。

用《矛盾论》的方法,亦可解释当前户籍制度矛盾的转变,既早期资源紧缺与人口流动的矛盾,随着物质的运动已经发生改变,当前的主要矛盾是城市发展和城市劳动力的紧缺。但不变的是矛盾的同一性,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GDP)。

以上即此次阅读《矛盾论》的部分心得。

4

第二篇:《矛盾论》学习心得

伟大的著作 不朽的篇章

——《矛盾论》学习体会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于1937年8月写成的文章,本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在思想上、理论上清楚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余毒,树立唯物辩证法的正确宇宙观及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实践证明,文章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同时也证明了文章观点的正确性及著作的伟大。《矛盾论》写成离今已有近80年的时间,文章丝毫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褪色。文章通篇充满了唯物辩证的思想,尤其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矛盾作出精辟分析和深入解读,使人读后深受启迪。文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对现在以及今后仍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现将学习的几点体会概要如下:

一、正确的宇宙观是打开认识事物的金钥匙。人类一直追求对未知世界的认知,在整个认知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对立的宇宙观。一种是形而上学的宇宙观,一种是辩证法的宇宙观。辩证法的宇宙观,古代就产生了。但古代的辩证法带着自发的朴素的性质,由于受历史条件和理论限制,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宇宙,后来就被形而上学所代替,直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和扬弃前人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才创造出唯物辩证法宇宙观。形而上学宇宙观静止地、孤立地、片面地看待事物;唯物辩证法宇宙观,运动的、联系的、全面地看待事物,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这两种认识世界的宇宙观在近代相互对立,在中国也比较突出,尤其是在中国革命的认识上尖锐对立。在形而上学宇宙观的指导下,党内教条主义盛行,照抄照搬苏联的革命模式,把共产国际的指示奉为圣旨。先后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王明为首的左倾冒险主义,中国革命遭受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革命遭受重大损失。在纠正左倾和右倾的错误后,特别是1938年后,中国革命以唯物辩证宇宙观为指导,逐步掌握了中国革命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革命不断取得成功,并最终取得胜利。

二、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之所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世界处于运动之中,列宁说:运动即矛盾。可见,矛盾普遍存在于事物当中。在推动事物运动变化上,形而上学者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决定于事物所处的外部环境,外因起决定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矛盾虽普遍存在,但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一物体区别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矛盾又具有各自的特点。封建社会的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间的矛盾。正是矛盾的特殊性,推动了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变化运动,才使得世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样性。那么,矛盾是如何推动事物运动变化的呢?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中给我们提供了答案。事物的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同一性是暂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矛盾的同一性,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提供数的扩张和量的积累。同一事物的矛盾双方自始至终相互斗争,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事物在矛盾的斗争性作用下发生质的变化。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要牢固树立矛盾观点,要善于发现和找出事物内部的矛盾,促进事物朝着有利于工作的方向运动变化。

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列宁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也是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变化着的客观实际,从实际出发才能贯彻到底。众所周知,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如果不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企图用一种模式去解决不同的矛盾,是注定要失败的。那么,如何才能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呢?首先是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其次是具体分析和解决同一事物不同阶段的矛盾;再次是具体分析和解决同一事物双方矛盾的特点。这样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不被复杂多样的矛盾遮蔽双眼,才能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奠定前提和基础。

四、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世界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决定了事物矛盾呈现出复杂多样和矛盾的程度不同。有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有的矛盾是次要的,有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有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在纷繁复杂多变事物中,要推动工作发展,解决现实问题,要善于在多样的矛盾中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后,剥削阶级作为整体被消灭,阶级矛盾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党的八大报告指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可惜的是,在国际国内形势出现变化后,我们一度放弃了这一主要矛盾。在我国几十年的建设、改革实践中,凡是坚持这一矛盾,我们的工作就取得成效。凡是偏离这一主要矛盾,工作就遭受损失。这一主要矛盾,将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过程。在初级阶段的不同阶段,物质与文化需要的侧重点将有所不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始阶段,物质需要处于主导地位,主要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工作重点是发展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我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人民的物质需求就有所下降,文化需求有所上升,工作重点也将作出相应的调整。在继续巩固经济成果的同时,积极推动文化等产品的供给应是我国当前和日后工作重点。

由于个人的水平和哲学功底有限,不能尽说文章之精要。提出的几点浅见,也是挂一漏万。表述上若有不妥之处,恳请给予批评指正。

第三篇:矛盾论学习心得

学习《矛盾论》心得体会

《矛盾论》是毛泽东于一九三七年八月所写的哲学经典著作。在《矛盾论》中,毛泽东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题目——矛盾的题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题目,并言简意赅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同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普遍性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而其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题目,办事情既要善于捉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然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随着时间、地点、场合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应该留意他们的转变,不然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题目和困难。

辩证同一的矛盾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对客观存在的基本观点之一。矛盾普遍存在于任何联系当中。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应该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对待我们工作和生活上的种种题目和矛盾。

一是要正确对待工作上的矛盾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

1 的始终。矛盾的普遍性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而其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题目,办事情既要善于捉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然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随着时间、地点、场合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应该留意他们的转变,不然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题目和困难。

我们天天都面临各种各样的工作任务,每一项任务都是一项矛盾或一项系统综合矛盾。干工作,也就是在处理矛盾。

正确对待工作上的矛盾,首先就是要用矛盾的观点来看待工作。应该对在工作中可能碰到困难和题目早做思想预备,在工作任务眼前也就是在矛盾眼前尽量

做到冷静、从容,站在相对较高角度分析题目。假如不能用矛盾的观点来看待工作,就可能出现一些错误。比如,在工作任务相对集中时,产生急躁情绪,以为题目太多,感到无从下手,抓不住主要矛盾;比如,想在短期内解决所有的矛盾,把各项工作相互割裂开来,孤立的看题目,从而在不断涌现的矛盾和永远也“做不完”的工作眼前感到迷惑,以至被动应付,身心感到疲惫;有时遇着重大题目或困难,感到尽看,以为不可能解决了,不懂得矛盾运动变化的尽对

2 性,不知道任何矛盾肯定会向前发展变化的这一规律,更不能捉住有效的时机、做出有效的反应和行动。因此,用辩证同一的观点来看待工作上的矛盾是做好工作的条件。

其次,必须学会捉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有主要和次要之分,矛盾中的两个对立面也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因此,必须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对所从事的工作任务进行认真分析。当然,矛盾是不断涌现的,旧的矛盾得到调和、题目得到解决,新的更高层次的矛盾和题目又必然产生了,应该未雨绸缪、早做规划,不断的加以解决,推动工作向更高更新层次发展。

在工作中有时我们会处在矛盾的焦点上,本身就处于矛盾的一个方面,不答应置身事外、以第三方的位置和角度来处理和解决。这时,就要求我们认真分析,正确把握矛盾的发展方向,正确的敢于、善于坚持,争取矛盾的另一面向已方转化;错误的必须果敢放弃,顺应发展方向与潮流,使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向正确的方面转化,推动工作向前进步。只要树立了正确的矛盾观,就不会出现一味回避矛盾和题目的错误做法。由于,矛盾是无处不在的,任何人不可能回避。事实上,回避了这个矛盾,必然的陷进另一个矛盾或几个矛盾当中。因此,应该熟悉到“矛盾”是回避不了的,我们只能选择解决矛盾的时机,不能真正回避矛盾,置身于矛盾之外。

3 二是要正确对待同事之间的矛盾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对立同一的矛盾关系。在一起工作的同事,相互之间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是必然的。

与其它事物的矛盾一样,同事之间的矛盾也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多数是因解决工作矛盾而引起的。出现矛盾时应取包容的态度。比如,不同的观点、方法之间会碰撞出火花,不同的性格和习惯会产生矛盾,

有时利益上的分配也可能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和意见,这些矛盾的出现都是正常的和必然的。因此,对待同事之间的矛盾,应以包容的态度,切忌走极端,搞激化。要坚持用化解和调和的方法解决同事之间的矛盾,和其它矛盾一样,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只要坚持正确的观点,互相体谅,同事之间的矛盾会得到有效的化解和调和,大家终极都同一到工作上来,友好共事。对工作上出现的分歧,还应该特别留意多考虑各方的观点,从中汲取营养与精华,留意帮助和引导、利用好各种矛盾,由于矛盾本身就是工作前进的动力。

三是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

每个人都处在瞬息万变的物质世界当中。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就是生活在矛盾之中,生活本身也是一个矛盾发展变化的过程。人的一生,从小到大、从幼稚到老成,成功与失败、高峰与低谷、贫穷与富有、自得与失意、健康

4 与病痛……这些都逃脱不了矛盾观、发展观所揭示的必然规律。因此,我们在生活中,碰到顺心或不顺心的事,或者身处顺境或逆境,都应该正确对待。在个人修养上,特别是在对待财富、名位上,要向“闲看门前花开花落,心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境界看齐,努力做到宠辱不惊,往留随意。懂得人生矛盾运动发展规律,在对待事业、工作和人生的价值上,我们应在矛盾斗争中,时刻留意保持昂扬的斗志,积极把握主动权,使自己成为命运的主人。从各方面不断丰富进步自己,努力学习和工作,使自己的人生矛盾运动向高层次发展,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矛盾论学习心得

学习毛泽东《矛盾论》全文心得

《矛盾论》(19

37、8),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两篇重要的哲学论文之一,主要是在抗战的大历史背景下,为了清算党内的“左”的冒险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思想,有利于革命形势的转变,争取抗战的胜利而作。当时,共产党在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已积累了丰富的成败经验,加上毛泽东有条件和可以完成这样的哲学总结。《矛盾论》的发展,使全党从哲学的高度认识了当时革命形势,即抗日压到一切,成为主要任务。也为延安整风运动作了理论上的准备,为抗战的顺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通过学习我们将能发现,《矛盾论》是以如何分析客观的复杂的具体的矛盾为中心,着重论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然后我们再从《矛盾论》的基本框架来看,该篇文章结构严谨,一环扣一环地深入地论述了矛盾论。该文的主题为《矛盾论》,首先从两种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两种对立面引经据典和实际例子作论证。接着,又论述了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然后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基础上接着又进一步论述矛盾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最后紧接着针对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进行了深刻论述。《矛盾论》完善的、基本框架便是:主题→两种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该文的末尾的第七部分作了最后的结,对上述的系统解说后,对矛盾论又作简单扼要地讲了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同时结合当时的革命情况,对坚持矛盾论在革命工作作用,即如果当时的革命人经过研究,真正地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革命人就在当时能够击破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

通过学习后,我们能够理解矛盾论是相对违心论的一种辩证法。是一种方法论,一种价值观!真正了解和把握了矛盾论,会提高我们对事物规律性的把握,帮助我们对事物预见性。这些,对于今天的我们,要自觉地协调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是极为必要的。对于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立足于中华民族的谋求发展与复兴的伟大实践,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五篇:马哲读书心得矛盾论

读《实践论》有感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通过阅读毛主席的《实践论》,我更进一步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

毛主席的《实践论》是其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实践论》名字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这篇著作指出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关于正确、深刻的认识来源问题。《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 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

1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我们在实践中得到了理论的认知,我们还得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够发挥它的指导作用,使其具有现实意义。正如毛泽东所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源于西方,可是西方社会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并未把其运用到制度建设中去,所以对其而言,科学社会主义顶多就是个出色的理论,而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而对于我们这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来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的指导思想,指导着我们的社会建设,对于我们的社会进步有着无法忽视的重大意义。而我们在运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我们的社会建设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地为其补充着新鲜的血液,使其散发着活力。可见,一个理论只有把它运用于实践中去才能够使其不只是一个空架子,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听到人们谈论某某人、某某产品据说怎么样怎么样的,有时甚至已经与最初发表评论的人的说法完全相反了,可是却没有人想到要去验证,只是人云亦云,而这有时甚至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就拿我们交友来说吧,不可能有哪个人能够取得所有人的好感,喜欢他的人会对他评价很高,不喜欢他的人就对他没有什么好感,有时甚至会出言诋毁,如果你只是通过某个人的评价就构成了他在你心目中的形象,或许你运气很好的交到了一个合你胃口的好朋友,或许,你就交到了一个品格很差劲儿的损友。人们常说要知道一个人怎么样就看他周围的朋友,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但是反映出了朋友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之深刻。因此,也许由于你的错误认知而交的这个损友就会影响到你的一生。所以,我觉得我们要了解一个人你必须去与他接触,在与他的交往中积累自己的认知,最后对其作出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从而决定他在你心目中的定位。对于其他事物也是一样的,只有自己亲自去尝试,去体验,才能够得到最准确的认识。当然了,这并不是说我们得以自己的主观思想为准,忽视其他人的一切想法,只是提醒我们别人说的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我们必须得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检验,从而得到事实的真相。

通过阅读《实践论》一文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实践对于得到正确认识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让我意识到了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必要性。就我来说,我总是知道该怎么做才是最好的,却往往只是知道而已,而没有付诸行动,因而没有得到自己理想的结果。今后,我将把自己的想法切实地落实到行动中去,让自己做到最好。

上一篇:目送读后感范文下一篇:莫振高事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