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数学教学感悟

2022-07-18

第一篇:我的数学教学感悟

我的教学感悟

工作多年,渐渐体会到做一名优秀教师的不容易。

一、教书难,育人更难

韩愈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这为师之道,除了教授书本知识外,更要传授其人生哲理、解答人生疑惑,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我们要把知识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实在是不容易。人的心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作为年轻教师,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践能力,要想教育好学生,还是不容易。

二、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底

经过教学,我也发现自己的知识已经逐渐不够用,而班中有些学生的字也超过了自己,不禁有些羞愧。所以我认为,作为教师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渊博的知识。我们有些学科老师自身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掌握得不够,不善于适当拓宽知识面,不善于补充教材之外的知识。常言道“给人一碗水,自己应备一桶水”,这“一桶水”所折射的道理显而易见。教师要想拥有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人文素养,就不能满足于已有的学历和已掌握的知识,不仅要注重积累,而且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进行知识的更新和“充电”,自觉拓宽知识领域。为适应全面育人和教育职能多样化的需要,教师应摆脱只能教一门学科的局面,应既能教专业课,也能教活动课,由单一型教师向复合型教师转变。我们提倡教师不仅能在本专业领域中贡献突出,更要多才多艺。这样,当我们每天站在学生面前时,都能别具一番神韵,别有一番风采。

(二)要熟悉每一位学生。只有熟悉学生,才能准确地把握这个学生的智育、品行、学业方面的优势优点,以及存在的不足。我们才能够备好课,才能够组织好教学,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要有较强的组织教学的能力。有效组织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胆探索问题,增强教学效果。

(四)要自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新世纪的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会制作教学课件,能利用网上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进行终身学习。

三、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生存的节奏愈来愈紧张,矛盾愈来愈尖锐,竞争愈来愈激烈,人际关系也愈来愈复杂。这一切,都给教师和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在这种情况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显得极为重要。

总之,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孩子,首先就是要宽容,不斤斤计较他们的过错,更不能和自己的学生斗气,如果老师能宽容他们,能唤回学生内心深处善良的本性,学生会更快的改正错误。

第二篇:我的历史教学感悟

关于历史教学的一些感悟

榆次四中 高媛媛

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小则关乎一个学生的高考成绩,关乎他的历史素养,大则关乎一个国家的命运,一个不知道自己历史的民族永远不会进步。现在的大学课程中,《中国近代史》已经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由此可见国家对历史教育的重视,而高中历史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素养的重任。它既是对初中历史学习的深入和完善,更是一个学生历史素养的奠基。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也逐渐有了自己对历史教学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为了更好第实现历史教育目标,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历史事件)的整体感知。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学生学习历史必须首先对历史从宏观上把握,必须要有通史意识。 首先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内容和线索。依据岳麓版教材的编排特点,其遵循了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的原则,如在政治史中的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夏商讲到明清的专制制度的空前加强,纵向整体讲述中国古代政治特征,在学习这一单元前,如果学生能对这一单元内容整体感知,明确其线索,就能将这部分知识都联系起来,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又如在经济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每课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全面地叙述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每课之间都是横向联成一个整体,而在课文内部,则是侧重从纵向角度讲述,构成一个整体。文化史也是如此,讲到中外的艺术的特点时,以时间阶段为主线,纵向整体叙述。

第二,有利于弥补教材的不足,应对高考。

近几年的高考,逐渐重视学生的通史意识,重视学生在宏观把握历史的基础上,从小切口入手设置考题,而岳麓版的教材以文明史观为指导,虽然注重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三大角度解读历史,却割裂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纵向历史发展脉络,学生不能从直观上感受。这就造成了教学与考试的脱节,怎样弥补这一不足?对学生的通史教育非常重要。

从以上两点来说,让学生整体感知历史非常必要。

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结合教材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认真研读目录、单元导读,把握知识结构。在学习必修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学习本模块目录,明确本模块内容的整体性和每单元内容之间的联系;在进入每单元学习时,引导学生通过单元导读整体把握单元讲述线索,明确每课的具体地位和其涉及的历史事件的独特作用。

第二,教师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在教师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之前,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历史知识(或事件)形成整体认识,否则深入认识无从谈起,历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联系的普遍存在,学习历史必须要前后联系,形成整体意识。此外,问题的设置也须遵循建构主义的原则,遵循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生对教材的认知规律。

如笔者在讲授改革史时,首先引导学生学习本书的目录,明确本书大致从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块讲述人类改革史。在古代讲到中外不同类型的改革;在近代,讲到西方和东方的改革,这些改革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影响;在现代,讲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具体讲到第四单元时,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主要讲述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各国的改革,明确历史大背景。在具体到《俄国农奴制改革》这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俄国现代化历程,明确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位置,然后引导学生明确当时历史背景,俄国改革是全球工业文明发展的一个产物,接着教师设置了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梳理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这个历史事件。笔者设置的问题如下: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改革的呼声、改革的内容、改革后的政治经济情况(即改革的结果),如何评价改革。我认为历史学习必须依托对历史知识的基本认知。

第三,可通过一些多媒体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整体感知历史。在平时的自习课上,我会精心挑选和剪辑一些视频材料,帮组学生整体感知历史,这种方式可以抓住学生的兴趣,比起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结果证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我先后组织学生观看了《中华文明五千年》,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甲午海战》、《辛亥革命》、《建党伟业》、《建国大业》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剪辑播放,让学生对近代史整体感知; 观看《大国崛起》使学生了解世界近代史等。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提高历史素养。

二、注重引导学生把握历史知识(历史事件)的特质,帮助学生把握每一课的灵魂和主旨。在近年来的高考中,越来越重视学生对历史事件特质的考查。如在2012年新课标卷中有如下一道考题:

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正确答案选择D

这个题主要是考查宋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即宋代市民阶层的兴起以及伴随着这个阶层兴起的经济文化的表现。虽然我们课本上没有对这一问题的明确表述,但这一问题在学习经济史和文化史时都应该涉及到,在讲述经济史第一单元《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这一课时,宋代城市的特点为:“空间上来说: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出现夜市、晓市、草市等,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出现一些民众娱乐场所,如瓦舍勾栏等。”在分析其原因时,众所周知是由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深入引导学生:商品经济的繁荣使得市民阶层壮大,进而为满足其精神需求,出现了一些限制极少的集市和娱乐场所。文化史中对于宋代文化中表现出的明显特征市民文化的考查。如果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能对宋代社会的特质有所了解,这个题便很容易作答。

而在现在的教学活动中,大家都特别重视一些“显而易见的”重难点问题,而对于这个隐性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的特质问题,很少强调和深入引导,甚至一些老师也容易忽视。而高考恰恰是考查某个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和其他的区别所在,从学生的终身成长来说,我们要深刻认识和记住某个事物,肯定是由于它的特殊性。

我们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教师对某个历史知识(事件)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对其特征的明确和深入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类书籍之外,要不断地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如钱穆先生的《国史新论》,其中对于井田制的分析就是很深入明晰,如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黄先生的书从大历史的角度解读历史的时代特征,对于我们搞好教学非常有帮助。我们还应该多参加一些培训,开阔视野。

第二,深入挖掘课标。如在必修三《近代科学技术》的课标中,有如下一条内容: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根据课标,我们很容易和课本知识相对应,经典力学的内容和地位作用很明确,可是当我们在深入研读课标时,我们可以发现,还应该明确“经典力学是如何改变近代科学的发展轨迹的”,即它改变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其“实验化、数学化”,即“近代科学的研究手段是建立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的实验科学,而且广泛应用数学方法。同时发展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和以归纳推理为主要手段的研究方法,从实验定律上升系统的科学理论,确立了一系列定量的科学定律”。在研读课标后,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如在讲述宗教改革的内容时,必修三和选修中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必修三《挑战教皇的权威》一课中,把它放在人文足以发展的主线上看待,宗教改革在解放人性的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而在选修中,则要侧重讲解宗教改革对欧洲近代化历史的推动作用——“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欧洲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三、重视教学中贯穿史学理论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正确认知的同时,也应该贯穿一些史学理论和方法,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及现在流行的多元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等)。如教师在讲述先秦的历史时,应该让学生明确,历史结论是考古发现和史书记载共同映证的结果;在评价历史事件时,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来从正反两方面看待历史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辨析并简单运用多元史观。

岳麓版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主要采用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多元史观;在高考中,对于多元史观的考查出现也比较频繁。在平时的教学中,首先我们应当引导学生运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分析教材结构,明确学习思路。文明史观最初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岳麓版教材的必修即按照此方式编写;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在必修教材的内部,又按照上述分类标准进行划分,而且注意不同文明间的脚裂、借鉴、碰撞、融合。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时一个整体,是人类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在经济史中,从新航路的开辟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欧美国家与落后国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教师备课时,我们应当学会运用多元史观认真备课、上课。笔者在讲述选修《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时,运用了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做指导。由于学生对俄国历史的认知程度较低,所以我先组织学生观看了大国崛起中关于俄国近代史的视频剪辑片段,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俄国的现代化历程,了解俄国的国际环境,了解俄国工业文明的发展特点;在讲到改革的背景时,注意运用全球史观,在教学设计中,对比西欧和俄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明确背景; 分析彼得一世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时,以现代化史观做指导;围绕俄国工业化道路上的特点,运用文明史观分析,在现代化来临的18世纪中期,俄国是一个传导型的现代化国家,有着以下特点:在现代化进程中国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现代化侧重于工业化而为改变其专制制度,反而专制有所加强;富国强兵是其目标;改革中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教师要把史学理论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以上就是我对历史教育的一些粗浅的想法,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共同进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必须是有着很好的历史准也知识和素养,有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开阔的视野,有对工作的热忱。这也是我不断努力的方向。

第三篇:我的教育教学感悟

教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的重任显得尤为重要,在对学生的实际教育中,本人既体味到成功的喜悦,又充满着无限的困惑,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的实施途径感受深刻。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最直接的教育

通过教学,我发现言传身教是对孩子们最好的教育。学生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他们对老师有特别的信任和崇拜感。老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对他们的影响极大。因此,教师的道德修养的好坏与道德素养的高低在素质教育中显得极其重要。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例如:要求学生遵守纪律,自己就得遵纪守法。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这样才会以正确的思想启迪学生,以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记得有一次,学校领导来检查,我带领的班级获得了好评,尤其卫生比较突出,当我把这份荣誉与学生们分享的时候,学生们高兴地告诉我,是我自己平时以身示范,同学们才有爱劳动的意识,这也使自己深刻反思到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教师无小节,处处做楷模”。学生是老师的影子,再辛苦教师也应让自己身上充满朝气,工作上绝不疲疲沓沓。老师板书一笔一划,要求严格,学生的笔记、作业也会工工整整„„由此说明,是教师就要求具有奉献精神,要拿出一颗赤诚的心来对待自已的学生和本职工作,教师要做学生的榜样,学生的楷模,如果一位教师的教学思想不端正,不能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尽管他有许多学问,其教学效果不一定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要时刻牢记着自己的一种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深刻的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二、以人为本,用赞美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爱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育因素,是事关教育成败的心理基础。因此,对学生进行教育要以人为本。心理学研究曾经指出:如果着意注视对方,有意或无意地寄以期望,对方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应。同样,教师对学生表示好感,寄予希望,学生就会在学业、品德、习惯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进步。教师如果对学生表现厌恶或失望,学生的心理就产生负效应,表现为退步。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他们。” 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最基础的美德。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爱,它是世上最崇高、最理智的爱,没有这种爱做基础,就发现不了学生中真、善、美,赞美就失去了基础,如果一定要赞美,那么这种赞美也将是苍白和虚伪的恭维、讨好,必将失去赞美的效应。所以爱是一种由衷的热情,是学生前行的动力,教师应学会赞美的艺术,和一颗奉献的精神。

三、讲究诚信,用健康的心理去调节学生情绪,规范课堂行为

课堂上,教师不只是教书,还要育人,要经常教育学生不讲假话,做一个诚实、有用的人;用健康的心理去调节学生情绪,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只有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教师才能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在教学和与学生相处中教师要力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几大健康心理,首先有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的高涨的工作热情,即:健康职业心理;其次表现出活动兴趣、能主动地、直接地从事各项活动,即:健康的生活心理;第三,保持情绪的乐观稳定、情感高尚、积极进取,对他人,对社会表现出同情、亲密和爱的融洽的健康的人际关系等。 当然,良好的愿望,积极的行动是健康、科学教育的必要,却不一定能转化为最好的教学效果。由于教师自己的认知水平及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深入,加以工作任务的繁重,对学生的某些过高期望,而表现在教学上的争躁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实效,有背于最初的愿望,甚至个别学生的不理解,但只要教师坚持从现实生活中吸取教训,克服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诸如“师德尊严”观念,过于关注学生成绩等问题。我想,对学生多一些忍让,多一些宽容,一定会更好地从事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事业。点起学生心中的那盏“明灯”,扬起学生前行的风帆。

四、教师应以校为家,以德育人

教师若能把学校看成是自己的家一样,那么你就会做一个有心的人去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和成长,谁不想需望自己的子女是一个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出类拔卒的人才;教师只要树立好良好的道德观,我想就不难教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采用多种方法教育学生讲道德、讲文明;培养他们从小就树立良好的道德观;从小就学会尊重他人,爱护他人;学会分清“是”、“非”的观念。对学生大力弘扬祖国的民族精神和传送祖国的优良传统,培养他们从小就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理想。

从登上讲台的那一刻,我就深知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身上肩负的重大责任。我只有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感悟,不断反思,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才能成为孩子们眼中的好老师。

第四篇:感悟论语,引导我的教学理念

《论语》是由陈晓芬译注,中华书局2016年出版。这本书,对于我们读《论语》能够给以很大的帮助,发挥应有的作用。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初中教材中《论语十则》就是孔子对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论述。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我们通过“校本培训”,已经确立了新的教育观。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这里提到的个性化教育是与“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联系的。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它,呵护它,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三)善于启发,触类旁通。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新课改的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知道科学在飞速发展,很多知识都会迅速被淘汰而变得一钱不值。因此,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所以说,现代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知识。教师“举一隅”是教给学生知识,学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会学生学知识。要想教会学生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就得在举一反三上下功夫,从而收到以一当

十、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学相长。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论语·学而》记载子贡听了孔子的教导后,领会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兴。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情况。孔子的教学是民主的。他乐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对于不肯提意见的学生反而要责怪。颜回是孔子最赞赏的弟子,但颜回对孔子的话句句顺从,从来不提意见。因此,孔子责怪说::“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意指颜回从来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就不能使师生之间收到教学相长的好处,所以说“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可见,孔子是开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是一脉相承的。教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发展成长负责。我们大家都教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写的是孔子与四个学生的一次课堂活动。当年孔子在课堂操作上“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收获,以情趣为动力”,为我们今天的课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只有师生互动,才能让师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地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

(五)联系实际,评人评事。孔子评价过的人很多,上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伯夷、叔齐,下至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等各类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孔子通过对人的评价,教育学生辨别善恶是非,为弟子们修身养性树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孔子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新闻很多,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视和关心时事,随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宣传自己的主张。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评论过很多人和事。从这些评语中可以看出他审时度势的胸怀和抱负,并且也反映了他通过实例教育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条根本原则。今天,联系实际,评人评事,也是各科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到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次课改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就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这一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教师既要给学生干粮,还要给学生猎枪。”

总之,《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贵的遗产,阅读让我受益无穷。

第五篇:爱心义卖感悟:我的感悟

爱心义卖感悟:我的感悟

记的,我刚刚幼儿园毕业的那个暑假里,有一段美好的回忆。

到现在回忆起来,还能感受到一股暖流涌在心头。

那天虽然不上学,但我还是早早的起床了,穿的整整齐齐的和妈妈一起出门了,今天比假期在家穿的整齐多了。

可能现在大家就该问了:还穿这么整齐干什么呀?

因为,妈妈要带我去文化宫义卖报纸,那次的义卖,是濮阳日报社和子善爱心社一起组织的。

那次义卖,是为给一个患白血病的哥哥捐款,献爱心的。

魏凯哥哥从九岁就患有白血病,这些年他一直在和病魔作斗争,虽然魏凯哥哥身患重病,但他一刻也没放弃过自己的理想和爱好,他每天都在为自己的理想而拼搏,他平时还喜欢打打篮球。

听说他的家里也不宽裕,这些年一直靠爱心人士捐款治病。

听了魏凯哥哥的事迹,我被深深的打动了。为了魏凯哥哥早日恢复健康,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心尽力地多卖一些报纸。

我在马路边,广场上,公园里寻找着目标,突然我的眼前一亮,看见一位阿姨,我快步跑过去,礼貌的说:“阿姨,您好,我们是为患白血病的魏凯哥哥义卖的,请买一份报纸,献一份爱心吧!”阿姨从兜里掏出一元钱买了一份报纸,有了第一个成功的经验,我继续寻找,一开始一些人对我只是一声冷冷的拒绝,但我并没有泄气。到后来,渐渐的,大家都纷纷来买报纸,献爱心。我越卖越带劲,也越来越有信心。手里的报纸也一张张减少。

我们继续一刻不停地转来转去的寻找爱心人士,买报纸的人越来越多了,有的一份报纸只卖了一元、二元、五元„„也有的一份报纸十元、二

十、三十元„„这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社会上的爱和温暖,我心里也感受到这满满的爱。

当时我的小脸已经被晒的通红,满脸的汗水,但我依然坚持寻找。突然,在这时下起了小雨,但这丝毫没有阻挡住我们义卖的热情。我把报纸抱在怀里,防止淋湿,继续边走边卖。

那次义卖报纸让我收获满满,让我更加坚强,更有信心,也使自己的爱心萌生。

那次义卖让我懂得了,时刻要为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就像爱因斯坦说的:“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让我们都伸出温暖友爱的双手,社会就会多一份爱和温暖。世界将会变成一个充满爱的乐园。

上一篇:我的研修心得体会下一篇:我的生活少不了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