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公司法》修改的解读与思考

2022-09-11

2014年3月1日, 由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13年12月28日表决通过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正式施行。1993年《公司法》颁布以来, 共经历了4次修改。此次修改更是在2005年《公司法》改革基础上的又一次制度突破。本文将从修改动因、创新亮点及完善措施等三个方面对2013年《公司法》进行解读分析。

一、2013年《公司法》修改的动因

(一) 弘扬自由主义的公司法理念

在公司法规范体系设计中, 最为重要的是坚持公司自治的自由主义理念, 即承认公司作为私法主体的资格和地位。2005年《公司法》规定:“普通有限责任公司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的出资可以采用分期缴纳的方式, 而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出资则不可以分期缴纳。”其仅对公司资本制度做了微调, 实行的本质仍然是法定资本制。然而随着世界范围内资本约束软化的发展, 法定资本制度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商事投资者的需求, 也不符合当今股东自治、公司自治的自由主义理念。

(二) 进一步反思行政干预

公司法具有公法性质, 其在强调自由主义的公司法理念股东的同时亦受到政府管制的边界限制。公司和股东的自治必须限定在适度的范围内, 才能确保市场交易活动中各类公司的协调有序发展, 市场才得以良性运转。公司自治的价值理念是现代公司法追求的目标, 即公司章程的自治和资本多数决自治, 政府不加管制, 法律不加干涉, 才能进一步彰显公司章程的自治功能。然而当前, 我国公司法中的规定诸多法律条文规范涉及行政权力对公司的不适当干预, 妨碍了公司的自治权, 阻碍了公司的发展。近年来, 一些地区对公司法设立的严格制度有所改进, 但复杂冗长的行政审批制度仍然是许多公司设立的阻碍。

(三) 一系列改革政策的推动

2013年10月25日, 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 会议决定:“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改革, 放宽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的条件, 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 取消限制公司最低注册资本的条件, 工商登记事项不再要求登记公司实收资本。”2013年11月12日, 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召开第三次全体会议,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推进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减少资质认定项目, 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 促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发展, 逐步取消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 改为认缴登记制。”2013年12月28日,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召开, 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决定》。将公司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 并且取消了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限制, 放宽了市场主体的准入管制。一系列改革政策的推动, 向法律界提出诸多尖锐的问题, 法律界必须通过总结相关经验, 重点研讨公司法的修改与完善, 实现对公司法不断地发展, 使其更好地实现各方利益的协调和规范。

二、2013年《公司法》修改的创新

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2013年公司法修改以资本制度的重大改革为核心, 对2005年《公司法》作出12处修改, 其主要创新亮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 推进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

1993年, 我国颁布第一部《公司法》, 确立了以实缴制为基础的法定资本制。2005年, 《公司法》进行第3次修改, 法定资本制的相关规定发生重大变化。“有限责任公司与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实缴制改为认缴制, 在首期缴纳或在缴纳期限内的前提下, 可以允许公司采取分期缴纳注册资本的方式。而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和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仍然实行注册资本实缴制。另外, 普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首次出资的, 出资额不得低于公司注册资本的20%, 剩余部分必须在2年内缴足, 投资公司在5年内缴足。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则要求必须一次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出资额。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登记机关登记的公司实收股本的总额。”2013年新《公司法》则在2015年《公司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大的改革。除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实行注册资本实缴制外, 其余包括普通有限责任公司、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和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等各类公司实行彻底的注册资本认缴制, 并且首期缴纳资本的比例将不再做强制性要求, 同时放宽剩余未缴资本的缴纳期限, 公司可以通过章程自主决定缴纳出资。2014年, 《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出台, 将外商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也改为认缴登记制。

(二) 放宽对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限制

法定资本制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2005年《公司法》取消了1993年《公司法》规定的依照不同行业确定相应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规定。2013年新《公司法》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大幅度的改进。除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中对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有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限制的相关规定外, 《公司法》修改彻底取消了设立不同公司时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限制。只需要“符合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 就可以设立普通有限责任公司, 亦或是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而想要设立股份有限公司, 也只要符合“全体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总额或募集的实收股本总额”的要求就可以。并且, 新《公司法》还取消了公司减资后的最低注册资本限额要求。这些重大修改意味着, 我国已向所有的市场主体放宽了设立公司的条件。不再对不同形式的公司要求不同的注册资本限制, 股东和公司可以完全自行决定设立公司的形式。不论是设立有限责任公司还是股份有限公司, 都不再受最低注册资本的限制。从此, “1元”设立公司也变成可能。

(三) 取消公司登记提交验资证明的要求

2013新《公司法》修改, 删去了2005年《公司法》第二十九条, 取消公司登记时必须提交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的验资证明的要求。同时, 将原来的三十条改为二十九条, 规定股东认缴公司章程中要求的出资后, 可以由全体股东共同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代理人向公司登记机关提交公司登记的申请书和公司章程等文件, 申请登记设立公司。并且新《公司法》赋予了公司董事会或股东自行检验评估股东出资的权力, 大大降低了公司设立时的验资成本。这意味着从2014年3月1日新《公司法》实行起, 股东缴纳出资后, 不再需要必须经过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验资, 也不再需要向公司登记机关提交验资证明文件。公司登记时不再需要登记公司股东的实缴出资情况, 也不再在公司营业执照上记载公司实收资本。

(四) 取消对公司货币出资的比例限制

1993年《公司法》直接限制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出资比例的做法被2005年《公司法》抛弃, 改而采用有限责任公司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公司注册资本的30%的限制货币出资金额最低比例的方法。2013年新《公司法》修改则删去了2005年《公司法》第二十七条第三款, 取消了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30%的出资比例限制, 完全将有限责任公司出资类型交给公司股东会或董事会自行决定。这意味着, 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或者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可以采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形式出资, 比如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一种或几种形式, 不再限制出资方式, 不用货币出资也可以注册公司。

三、2013年《公司法》修改的意义及展望

《公司法》的修订和改革意义重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修改与完善现行《公司法》制度意味着重新分配原有的利、权、责。这将对我国公司法理论、公司实务及立法、司法和执法、乃至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公司法》的修改突破了不适应实际需要的既有制度和规则, 将先进的公司法理念引进, 填补了立法上的漏洞与空白, 进一步完善了行之有效的规定。完整和健全公司制度, 使其更具操作性和实用性, 为司法和执法活动提供更为充分具体的法律依据, 对人民法院审理公司纠纷案件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

但此次修改仅涉及了公司资本制度, 相对于整个《公司法》进行了微调, 而要完成建设现代化《公司法》的目标则需要借鉴吸收国外公司法制变革的优秀成果, 更及时得反映并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一) 完善相关诉讼制度

2013年《公司法》仍存在许多缺陷, 其中之一就是可诉性不强, 这也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公司法的相关制度,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建立和完善诉讼支持制度。我国的公司在诉讼中需承担较重的诉讼成本, 使得许多中小股东受到利益损害后, 往往不会或不能直接提起诉讼或代位诉讼。因此, 为保证中小股东的利益, 公司法应该制定相关的诉讼支持制度, 受理中小股东的民事争议, 向投资者进行法令咨询, 代办团体仲裁与诉讼等。第二、建立和完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当公司出现侵权纠纷, 若公司怠于提起诉讼追究侵权方民事责任,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 具备一定资格的股东此时可以为了保证公司及全体股东的利益, 依据相关法律制度代表公司诉讼。第三、建立和完善股东直接诉讼制度。当股东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可以基于其股份所有人的地位向公司的董事、监事、大股东或者公司提起诉讼。完善相关诉讼制度, 明确股东诉讼的性质及地位, 可以有效促进公司诉讼的顺利进行。

(二) 健全公司资本制度

公司资本是公司得以正常运营的血液, 而健全的资本制度是公司血液新鲜畅通的保障。因此, 公司的运行需要不断完善公司资本制度:第一, 丰富出资种类。

我国现行的公司出资方式主要有货币、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知识产权和土地使用权出资等, 其中知识产权和工业产权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公司的创新对知识产权和资本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 应该不断丰富公司出资种类, 拓宽公司出资构成。第二, 建立授权资本制。资本不变、资本维持、资本确定是授权资本制最大的特点, 这使得它能显著提高资本的利用率。公司成立后, 股东大会可以授权董事根据公司的资金发展的需求, 进行分期募集资金。这将促进公司资本更加适应和灵活。

(三)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新《公司法》推进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后, 公司的“信用”在市场交易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各类市场主体在进行贸易往来时, 也会更加关注公司的名称、效益乃至其法人代表或者总经理的诚信。2013年,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商标法》等法律都进行了重要的修改和完善, 并且都加入了诚信体系, 建立信用披露制度将成为发展趋势, 信用体系的建立也势在必行。而在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前, 公司可以从现在开始, 通过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宝贵经验, 自主搭建公司信息平台, 在公司内部建立小范围信用系统, 将所接触的公司或者企业的信用状况予以数据录入, 建立公司自己的信息披露制度, 推进信息透明, 树立公平竞争的良好公司形象。

《公司法》作为市场主体的基本法, 在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越是强调法治, 就越要提高立法质量。因此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掘公司法的生命力。

摘要:2013年公司法修改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其对资本制度的重大改革强烈冲击了2005年公司法制度和规则, 对现行公司法的理论和实务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将通过对新旧公司法的对比, 揭示新公司法的创新亮点及缺陷, 探讨修改与完善我国公司法的措施。

关键词:公司法修改,动因,创新,展望

上一篇:“五型”辅导员团队助力辅导员与大学生共同成才下一篇:试论基于“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会计教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