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杀手不太冷台词

2022-09-09

第一篇:这个杀手不太冷台词

这个杀手不太冷

《这个杀手不太冷》影评

《这个杀手不太冷》是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的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他的作品节奏明快,赋予时尚感,风格诡异,他的每一部影片都非常吸引人,这部影片也不例外。

这部影片大量运用了各种不同的镜头,以表现各种不同的意义与思想。影片的开头是一个长镜头,从森林到城市的转变。森林里的空气是新鲜的,颜色时鲜绿的,到处是生机勃勃,而城市则充满了人性的邪恶,这种转换是一种暗示,即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矛盾对比,原始的生活方式与工业文明的对抗。长镜头虽然减少了镜头的组接工作,但剪辑工作已经融入到镜头拍摄的设计中去了,摄影中根据主体动作和画面内各种关系,变化角度和景别进行拍摄,在一个镜头里将导演想表达的想法都表现出来。

本片中还频繁地使用广角镜头,最具标志性的运用即是开场时的众多广角镜头,广角镜头本身展现的是较为狭小的空间,而在本片中,大广角与大特写配合得天衣无缝,极大限制了观众的视野,给以无限的遐想空间,产生了较大的张力,由此产生悬念。斯坦在出场时使用的大广角,大特写,他边走边唱歌,显现出一副得意和小人的模样,表现出了他的人格扭曲和疯狂,而且扭曲的程度越高使用的几率越大。广角镜头的运用让影片历代人物造型更加突出,特点更加明显,悬念感更强,画面更夸张。

本片中还大量运用了各种蒙太奇,尤其是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当玛蹄达被追杀时,她找到了里昂求救,在里昂为马蹄达开门救她那一段,马蹄达表情特写的交叉蒙太奇,里昂神情紧张,犹豫不定,马蹄达也害怕期盼着,对他们的表情不断交换着。杀手里昂从来都是独来独往,但他终究是善良的,所以最终打开了门,当门被打开的那一刹那,镜头顺光罩在了马蹄达的脸上,色彩转为暖色调,她笑了,因为她看见了希望。本片还有另外一个交叉和平行蒙太奇的运用,一天马蹄达外出买东西被抓住,警察抓她找里昂,这是影片的高潮开始,即里昂与他们打斗的场景,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的运用使本段的情节紧张扣人心弦,几个警察进去与里昂打斗,但都被里昂打败了。此外本片还有抒情蒙太奇,在里昂为救马蹄达离别镜头里,表现出生死离别的痛苦。

同时本片还有象征蒙太奇,在本片里有两个物品从头贯穿到尾,这就是牛奶和龙舌兰,牛奶有细腻温柔的象征,不像酒那样刚烈刺激,里昂将龙舌兰视为他的生命,不管他们走到哪里都会带上他,不忘给他浇水,晒太阳,片中不断给龙舌兰以全景特写镜头,不论之前里昂还是后来马蹄达对龙舌兰的照料,每当把它放在阳台上,总是采用顺光拍摄,色彩明朗显得特别美好,在这里龙舌兰象征着里昂热爱生活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面。

影片《这个杀手不太冷》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称得上是九十年代的电影杰作,它拥有一个明确的立意,具有欧洲电影人普遍的人文关怀,包含各种智慧的细节。与此同时,它还具备了富丽饱满、华美炫耀的影象特征,有“巴洛克”式的神奇与激情,它的风格本身便有着很强的情绪特征。《这个杀手不太冷》也能说得上是“作者的电影”,吕克·贝松对影片有着全权的操控,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他的笔触。它继续发扬了贝松电影许多一贯的主题,又有一个鲜明的外框架,无论是哪个部门、哪个零件,都在为影片的核心服务。这部影片所呈现的,是真正属于吕克·贝松一个人的世界。

第二篇:这个杀手不太冷

当看见里昂走向出口的那一刻,看到了光明,仿佛看见了里昂和马婷达的幸福生活,可是美好的同时,史丹从里昂身后伸出了他那双罪恶的黑手。里昂使用了“指环游戏”„„让人猜不透里昂的表情是解脱还是对马蒂达的不舍。仿佛里昂在那一霎那表情丰富了。“人生总是如此痛苦吗?还是只有小孩是这样的?”“总是如此。”

推开记忆的门,前尘往事一幕幕似幻似真„„有悲,有喜,有爱,有恨,酸酸甜甜,伴我们走过了青春。其中有些事、有些人我们原以为自己早已忘记,然而蓦然回首时却不经意地发现,原来它们不曾真的随风而去,而是一直深藏在我们的心底,聆听着我们的心跳,陪伴着我们的呼吸,守护着我们的回忆。譬如初恋„„初恋,一个多么温暖美好却又略带伤感的字眼。它代表了我们青春的梦想,年少的痴狂,还有对那段再也回不去的旧日时光的淋漓感伤。

或许那份纯真的感情早已成为往事,而他/她也未必一定是我们今生最爱的那一个人,但无论是谁,想必都无法忘怀那最初的最初,某一时刻莫名的怦然心动„„虽然时光如白马过隙,我们亦不可能再回到过去,但幸好还有电影。茫茫影海里,那些关于初恋的或忧伤惆怅或浪漫温馨的爱情故事,如夜空中粲然绽放的绚烂烟花。每一朵,都诉说着我们似曾相识的悠然过往,每一瓣,都在追忆我们共同有过的似水年华。“生活本来就这么苦,还是只有童年的生活才会如此?”12岁的小女孩玛蒂尔达有一双过早成熟并沧桑的眼睛,她神情茫然地问里奥。“人生就是如此。”里奥的眼睛被墨镜遮住,觉察不出丝毫的感情。从意大利来美国的里奥在不杀人的时候就是一个极普通的小人物,杀手只是他谋生的一个手段。但当他和玛蒂尔达相遇后,他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玛蒂尔达亲眼目睹了自己最疼爱的弟弟被仇家所杀,报仇是她一直的愿望。(摘自《一生的读书计划》国外版)

第三篇:《这个杀手不太冷》影评

一个孤独、沉默的杀手,一个敏感、叛逆的孩子,在一次凌厉交错的目光对视之后,一切都改变了。马蒂尔达凄楚而倔强的眼神到达了莱昂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这个瘦弱单薄的少女竟有一颗早熟和坚韧的心,她能看透莱昂的孤独,还能寻找到这个冷漠杀手藏匿已久的温情。

作为杀手的莱昂,他的生活充斥着血腥和暴力。他提着他笨重的“工具箱”,面无表情的在人群中穿行,他冷酷并且麻木的重复着他的工作。去一些陌生的地方,杀一些陌生的人。没有人知道这个一身黑衣,还戴顶可笑帽子的家伙从哪里来,正在过怎样的生活,其实更准确的说是没有人关心这些。有时候甚至连他自己也忘记了,他的过去可能有太多伤痛,也许不愿回忆,他的未来更加无足轻重。他也只是别人手中的一颗棋子,他的命运并不在自己的手里。

“生活会一直这么苦,还是只有童年才如此?”十二岁的马蒂尔达坐在楼梯的边缘,她瘦弱的身体摇摇欲坠,可是冷淡的眼神和语调却是阅尽沧桑一般的成熟。“人生就是如此!”莱昂的眼睛在墨镜的后面没有一丝光芒,他不动声色的回答淹没了所有的感情,哪怕是从心底涌起的一丝爱怜。

在马蒂尔达的家人惨遭杀戮之后,在莱昂出于无奈帮助马蒂尔达躲过一劫之后,在两个孤单的灵魂终于相互温暖之后,一个杀手的新生开始了。他在拒绝与渴望的矛盾中惊慌失措,以至于付出了流血的代价。杀手的确是不应该心存感情的,冷酷和镇静是他们保命的砝码,可是莱昂却无法做到,因为他是一座沉默已久的火山,爱和激情是暗流涌动的溶岩,在遇到马蒂尔达之后便终于迸发出炽热的能量。获得一个杀手的爱情,他便把生命交付于你的掌心。

马蒂尔达就是莱昂精心呵护的那株绿萝,他不厌其烦地给它阳光和温暖。莱昂要承担这份爱的责任,尽管他也搞不清楚自己对马蒂尔达到底是一份怎样的感情,但是他不会丢弃这个给他带来温暖的女孩,就如同他对那株绿萝的执着。

一个冷酷的杀手,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珍爱感情的男人,莱昂的一生也许只为了两个女人而活。一个生活在他的过去,在他温情而痛苦的叙述中,她是莱昂深爱的女人,但却因为爱他而葬身父亲的枪口下,莱昂背负着巨大的愤怒和伤痛杀死了她的父亲,从此过上了逃亡,然后成为杀手的生活。另一个女人就是马蒂尔达,或许应该是女孩更合适,她的脆弱和青春唤醒了莱昂的保护欲,也许是这个成年的孤独男人的“洛丽塔情结”使他的爱情理想得到延续。为了这份爱情,为了完成她的愿望,莱昂决定替她报仇,他心思缜密地替她安排将来,他义无返顾地与斯坦决斗,最终他把生命交在了她的手心。对于玛蒂尔达,莱昂有发自内心的爱护,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让玛蒂尔达好好地活下去。但作为一个杀手,命中注定是不能有感情的,有了爱就是有了弱点,杀手的童话结局必然是悲怆的。一个杀手用他并不漫长的生命诠释了对两个女人的爱情,这个杀手不为恨生,竟为爱生。

导演吕克·贝松把故事放在了纽约这样一个随着时光而漂泊的城市中,荒凉的城市、荒凉的建筑和荒凉的人群。人们心灵的距离比身体的距离更加遥远。没有人知道在这个城市中有多少像莱昂一样的落寞的灵魂,也许他是另一个杀手、或者是一个流浪诗人、一个妓女、一个乞丐,这个城市压抑的时空转换将他们放逐到阴冷的心灵角落,也许他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怎样寻找到另一份来自心灵的慰藉,这是一个茫然得不到答案的问题。也许莱昂是幸运的,他在马蒂尔达坚定的信念中完成了对自己灵魂之路的救赎。

莱昂珍爱的绿萝生了根,马蒂尔达会慢慢长大,她会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但是我们知道,莱昂也会在她的心里生根的。

1994年出品

·杀手电影的代表作品

·法国影像风格的巅峰之作

有关职业杀手的故事,古今中外已有多部电影对其做过阐释。然而,几乎没有一部影片能像《这个杀手不太冷》那样将动作及感情共冶一炉,别具一格。

在吕克·贝松的眼里,纽约一直是一个随着时光而漂泊的城市,而在这里的人也同样具有不定的特质,所以他塑造了杀手莱昂这个角色,也许这座城市里真的有许多人都像莱昂一样,过着有时欢欣,但大多时候都较为落寞的生活。

《这个杀手不太冷》表现出了吕克·贝松一贯的处理冷酷无情杀戮场面的风格,然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影片花费了一定的笔墨来描述女孩玛蒂尔达与杀手莱昂之间动人的情感,让观众以一个叛逆少女的眼光去重新审视这个残酷的世界,使温情脉脉的情绪与死亡相照应,产生了一种令人心碎的张力。同时也引起了人们更深一层的思索:或许在我们的身旁,或许就在一个我们所不知的角落,还隐藏着另一个阴暗的世界。

所以莱昂一举成为经典角色,你可以拒绝一个杀手,但你无法不爱莱昂。他编织了一部最纯洁的童话,英勇而又凄美。

1994年,贝松再度出击,以《这个杀手不太冷》(杀手莱昂)轰动整个世界影坛。观众争相到影院观看这部既有狂暴的枪战场面,又有绕指柔情的暧昧老少恋的异国风味的好莱坞式大片。主演雷诺和波特曼也一举成为世界级偶像明星。

杀手莱昂》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个人与外界的格格不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的激烈碰撞和对生命的尊重。

“个人”指的是影片中的两位主人公,他们面对的世界是一个冷漠的、被扭曲了的空间。影片将最大的移情因素赋予了片中的两位主人公,并利用各种手段,来体现外在世界的冷酷。影片一开头,即以一个极为漂亮的镜头出现,镜头掠过湖水、茂密的树林,同时向上摇至远端的都市,之后的第二个镜头便以一个连续性剪辑切入本片叙事的主体——城市。在镜头由湖水、森林摇到城市的时候,音乐由原先的清脆变成了沉重、轰隆,体现出表现对象那令人畏惧的压迫力量。城市中的景象则有点像是置身笼中,不规则的、歪曲的、变形的城市构图随处可见,整体色调偏于暗色。在影片的末尾,摄影机又回到了开始的主导动机上来:镜头向上移,以一个越过茂密树林远瞰城市的镜头结束,首尾的呼应形成了叙事结构上的封闭,形成了强烈的对应。

树林、湖水,这些都是大自然的产物,意味着单纯美丽的生命形式,它是被污染、被侵蚀的地方。在这里,孕育着邪恶、滋生着暴力与血腥、充斥着冷酷无情的冰凉面貌。片中作为拍摄使用的城市街道,很少有非常开阔、明朗,总是在狭长的马路上,四处都是牢笼般的高楼大厦包围着,因而地面总给人以阴沉沉的感觉。而林立的高楼则成为了工业时代冷漠人性的象征。镜头仿佛是在楼群里来回穿梭,却找不到出路,阳光只能是见缝插针似的从外面射进,但很快便消失在“工业时代”的阴影之中。

与外景的冷硬相比,内景是异常亮丽的。影片的大多数场景均为内景,在这里,空间范围虽然狭小,但这样的小环境使得主人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莱昂家和玛蒂达家就在同一楼层,几乎是门对门,这让整个世界忽然间变小了,这样的设计让我们惊呼,原来是可以浓缩成这样!与城市高楼外景相对的

是,内景虽然空间不大,移动范围有限,但导演却赋予了内景以洋溢饱满的暖色调,并且“镀”上一层金黄色的“光芒”,散射出生命与情感的光辉。这与外景空间的低调、硬光有很大区别。内景空间也没有因为它的狭小而变得难以调度,事实证明,吕克·贝松是一位展现具有局限性空间、表现小时空中各种关系的天才。观众在观看时,并没有因为大量出现的单一内景而感到疲倦。导演运用各种手段强化了固定空间里的叙事,并与整个影片的外在叙事环境及人物自身的命运保持密切的联系,紧紧扣住观众的心。也正是在这个与外界空间“断裂”了的小时空里,莱昂和玛蒂达的感情一步步地加深了,贝松将他们俩放在了整个世界的外边,相对而言,他们所面对的整个世界是灰冷的,只有他们二人身上才拥有那童话般的色彩。

内景空间与外景空间的对比,增强了影片的戏剧效果,让观众更加明确到影片的主旨。再说得具体点,便是强化了影片对现世的批判态度。城市、高楼,这些都是人类发展的结果,但随它们而来的,除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有不断滋生、蔓延着的罪恶。最具反讽意味的是,传统意义上代表了正义与秩序的警察局,在这里成为了邪恶与暴力的源头,我们甚至没有看到以往影片里所表现的那些忙于公务、严格执法的警察形象,而只是几个街头混混式的小流氓!导演有意把我们的思维颠倒过来,让我们认同了“警察是恶人”这一荒诞的、却又具有强烈黑色意味的事实。警察局同样也是高楼中的一座,是整个社会的权威,是平民百姓的庇护场所。但就是这样的一个象征了社会权威的地方,却成为了邪恶世界的主阵地之一。这里,影片的主控思想也就出来了。影片表达出了导演对世界、对社会的控诉和不信任。社会的进步使人性的本色发生了变化,人们都崇尚着物质带来的享受,沉醉在纸醉金迷中,忽视了作为个体对周围事物的关切和责任感,真正具有情感的东西却被无情地吞噬掉了,这些是不被这个工业文明社会所接受的,因为它没有多少物质上的追求,其存在成了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于是,这个社会便用其强大的体制机能去排挤甚至是不惜手段地加以毁灭。影片的这一主控思想具有极强的社会意义,并且对我们所居住的环境给予了极大的关怀,以强烈的思辩色彩让全片的精神层面上升了一个台阶。那看似无关紧要的叙述其实是在探讨着人类自身所共存的终极话题,让我们重新以一种别样的方式去拾起久别于心的“爱”,让人性的伟大冲破世俗的束缚,在世间播下种子,长生不息。

在对暴力的体现上,影片并没有过多地加以渲染,虽然有非常漂亮的、机智的动作场面,但却少有残酷血腥的正面描写,只是在最后激战时,血腥的成分加重了。莱昂与前来围剿他的警察伤的伤,亡的亡,最后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杀戮的结局亦是如此:你杀他、他杀你,或是同归于尽。莱昂是个值得同情的人,他具有极大的移情因素,但他从事的职业却是剥夺他人的生命,无论杀的是好人还是坏人,莱昂同样具有残酷的一面,他毕竟只是一个杀手,即便是一个善良的杀手。另一方面,影片把十足的暴力感加在了斯坦身上。他疯狂、残暴、变态,他在影片里成为了暴力的代名词,他在哪儿,暴力便跟随而来。他被终结的方式同样是暴力,而且是更大的暴力,好象是要还他以前欠的债似的。莱昂和斯坦,他们死了,都在冲天的火光里化作烟云。他们是暴力的发动者,终结他们的仍是暴力。从另一个方面讲,斯坦是国家机器的代表人物,他的处理手段是暴力;莱昂是这世界里被排挤的人,他的反抗方式也是暴力;玛蒂达所寻求的复仇手段依然是暴力。“暴力”成为了片中人物们生存的重要方式,成为了人们寻找生命价值的惟一方式。片中所诠释的世界是野蛮的、浮躁的,只有不停地对抗,才可能寻求脱身,或者干脆是死亡。暴力构成了城市的核心,让这个世界看起来是如此的异样和邪恶。但编导并没有对此表示绝望,玛蒂达最终活了下来,她和莱昂的那盆兰花一起,远离城市,在安静与和谐的土地上继续生长下去。

植物是全片最重要的道具之一。绿色向来都是吕克·贝松最具表现力和隐喻价值的色彩。绿色的兰花在影片里是生命的化身,它是圣洁的、美好的,同时,它也是莱昂生命的一部分,或者说是莱昂所缺少的那一部分生命。莱昂每天都细心地照料着它,与此同时,他也是在向“生命”寻求着救赎之道。最

后,他也因此而丧命,兰花(生命)却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莱昂的救赎。影片最后,玛蒂达把它埋入土中时,莱昂的生命在这里延续了,和周围的青草、树木一样,构成了新的生命体系。

片中主人公强大的移情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要归于影片主控思想赋予他们的力量。在他们身上具有强与弱的两个极端,而他们作为边缘群体中的典型出现在银幕之上,更是强化了他们本身弱的一面,同情弱者亦是普通观众一贯的移情因素。我们看到两个人在自己的世界里相依为命,却还是被包容在大环境之中,难以逃脱都市牢笼的禁锢。他们是孤独的,他们的生活也是历经坎坷与波折的。在玛蒂达和莱昂第二次面对面的那场戏中,哭泣着的玛蒂达问莱昂:“人生好辛苦,还是长大就好了?”莱昂沉静地答道:“一直这样”。简简单单的一个对白便简明地道出了二人的命运。家庭与社会的影响注定了他们悲惨坎坷的命运。在玛蒂达的家人中,只有尚不懂事的弟弟对她和颜悦色,其他人都对她百般嘲弄和欺辱,人人都当她是一个丑陋的魔鬼,弱小的心灵饱受摧残。学校的电话则完全不是出于一种社会责任心、对一名失足少女的拯救,而是一心要抛弃这个拖学校后腿的可怜虫。家庭与社会的双重压力,让玛蒂达对着电话说自己已经死了。是的,13岁少女的青春活力和奔腾的激情早已死掉,留下的只有对这个世界的憎恨与反叛,她变得麻木了。在她生命中唯一的支柱——弟弟被杀害后,她走上了一条极端的道路,在这里,社会力量再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她凭着自己对电视里“江洋大盗”的肤浅认识,试图说服莱昂去帮助她复仇。媒体的负面作用导致了这个社会的邪恶滋生,它带给人的除了消遣娱乐,还有引导人们如何去制造混乱。正是这些方面的合力,使得玛蒂达的人性被扭曲,并差点走向灭亡。

莱昂这个人物所涉及的面更广,他所涉及的甚至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征候性意义。作为一个异乡人,他试图以其特有的方式融入这个社会,并靠着自己的一身本领独闯江湖。可这个世界融不得像他这样的外来人口,因为他的存在并没有为这个世界创造多少价值财富,相反的,他是在帮助一个同他一样并无多大价值,且被社会、家庭压迫扭曲的不良少女,来给“正常的秩序”添乱子。因此他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必要的意义。作为社会体制的中枢力量势必要铲除他。莱昂与玛蒂达相比更难融入社会,因为他与这个世界不仅是简单的抛弃与被抛弃,而是因为信仰、宗法、生活习惯及意识形态上的差距而造成了先天性的隔阂,这种隔阂并不是靠简单的调和便可以解决的,因为一个地方总有其地域化的排外性,这也使得外来人的处境更加艰难。这种差距还体现在文化的差距上,莱昂独自看电影时,银幕上放映的是《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一部标准的美国本土片(歌舞片一向是美国电影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影片本身也影射出两个民族的文化对流。影片中段,有场莱昂和玛蒂达进行猜谜游戏的戏,这里,更是把两种文化的差别体现了出来。玛蒂达模仿的人物有:麦当娜——引领美国时尚的标志性人物;玛利亚——美国电影史上最卖座音乐歌舞片《音乐之声》的女主角;卓别林——最受欢迎的默片喜剧演员;金·凯利——美国歌舞片之王。对此,莱昂只答出了金·凯利的名字,而金·凯利也是这四个人里面,给美国观众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演员。莱昂的模仿则更具代表性,他选择的模仿对是美国西部电影的代言人——约翰·韦恩。玛蒂达虽然没有猜对,但她的答案也同样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这是继韦恩后,美国西部电影最为显著的标志。这一场戏看上去好象是随性而起,却有着相当涵义,这些明星无论是哪一个,都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与缩影,是美国文化渗透的结果,莱昂与玛蒂达无疑也成为了其中的一份子,他们被他们所生存的空间包围着,不仅是表层的空间,还包括了处于潜层的意识领域,而莱昂与玛蒂达二人彼此难以猜出对方,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两种文化体制的不可调和性。

莱昂与玛蒂达一样,都是孤身一人,城市的街道与高楼犹如冷眼旁观者,轻蔑地注视着他们。汤尼一直以来是莱昂最好的朋友,但就是这个看似重情重义的人,在莱昂死后也背叛了他的承诺,因此,莱

昂和玛蒂达可以说是两颗孤寂心灵的撞击,这一击击出了真挚的感情,击出了伟大的人性、击出了一个美丽的都市传说。

第四篇:这个杀手不太冷影评

一座城池书评

初读《一座城池》,读不出些什么,只是笑。再读《一座城池》,有点疑惑,还有笑,笑以后,是一阵凄凉。后读《一座城池》,尝到的,是酸味,还有羞愧。《一座城池》也许我永远也不能完全读懂,也许韩寒也不懂。贯穿着这本书的,是韩寒的幽默,与其说是幽默,不如说是黑色幽默,讽刺。

文章一开始,写了主人公到达了一个“全新”的城市,主人公在这个城市里遇到看爆炸的人群,收费奇高的酒店,殴打顾客却放着《让世界充满爱》的日本料理店,puma等名牌的仿制品,中奖后玩文字游戏把奖金缩小十倍的工作人员,梦中抓住买了电视的“我”的那些以公谋私的警察,给健叔看病的医生,朴实单纯的同桌最终跳楼,在大荣公寓下的店铺着火时救火的老太太遭到人的鄙夷以及消防员说的话,呼唤和平友爱的行为艺术家阿雄被人们冷嘲热讽,“我”曾经在上海交的女友以及工业大学里的三个妹妹(不含永久妹妹)的拜金爱情观,路面结冰后在桥下欢欣鼓舞的人们和吊车师傅,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但是这些东西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了,可是当事情都发生在作者身边,发生在同一个城市里面,便使我们觉得荒唐了,这个城市,也是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的缩影,而这个城市里面的人性的败坏,这个社会的病态到了哪个程度,也使我们不得不深思。

整本书,都在写社会,而我们发出的笑声,也是在笑这个社会,笑这个社会的荒唐,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觉得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也很荒诞呢?那是因为我们都习以为常了,这个习以为常也许是最恐怖了,因为我们对这个社会的各种丑恶的现象都接受了,我们对这些东西都麻木了,该是多恐怖的事情。

书里面有一个片段,写的是作者住的公寓旁边的一个森林,都被围墙围住了,进不去,到后面,作者发梦,看见自己进去了,而且他本来就在里面,而且还出不来。其实这个森林,也是社会的缩影,写的是一个人在社会里面,看着这个社会,但也永远逃离不了,作者在森林里面不断地跑,不断地找出口,也写出了,社会里面的人,我们所有人的无助和无奈。 文章的结束,由一个爆炸开始,在爆炸里面,人们想到的不是怎样解决问题,而是不断地掠夺钱财,试问,在这个时候,钱财有什么用,但是贪婪的人性已经使人们想不到这些了,街道阻塞,法治管理瘫痪,道德约束不堪一击,人们自私的丑态,也跟随着这个爆炸,爆发了。主人公拉着女友C的手,不断奔跑,也跑不出困境,说明了人,无论怎样挣扎,无论怎样逃离,无论对我们所处的社会多么的不满,也是不能摆脱这个社会对我们的束缚的,这使人多无助文章的字里行间都写出了韩寒对社会的不满,虽然读起来的感觉觉得很轻松,但轻松之后有一种不能言语的沉重,这本书写出来的东西,我还不能完全弄明白,这个问题太沉重了,韩寒写出这么的一本书,批判社会的书,是他的个性所在,而我,作为一个处于这个混沌社会的一员,已经没有可以清晰地理解整本书的能力。

第五篇:这个杀手不太冷观后感

小萝莉与怪叔叔阳光灿烂的日子

——《这个

杀手不太冷》观后感

剧情简介:昂(让•雷诺饰)是名孤独的职业杀手,受人雇佣。一天,邻居家小姑娘马蒂尔达(纳塔丽•波特曼饰)敲开他的房门,要求在他那里暂避杀身之祸。原来邻居家的主人是警方缉毒组的眼线,只因贪污了一小包毒品而遭恶警(加里•奥德曼饰)杀害全家的惩罚。马蒂尔达得到里昂的留救,幸免于难,并留在里昂那里。里昂教小女孩使枪,她教里昂法文,两人关系日趋亲密,相处融洽。

女孩想着去报仇,反倒被抓,里昂及时赶到,将女孩救回。混杂着哀怨情仇的正邪之战渐次升级,更大的冲突在所难免……

关键词:哲理化 生活化 内心化

“在这儿我们安全了,Leon”,当Matilda把兰花从盆中移入土地的时候,她轻轻地说。镜头越过女孩的头顶渐高渐远,夏日的纽约阳光明媚,绿树葱茏。然后,黑色的字幕,随着Sting的歌声响起。眼泪还是忍不住掉下来了。爱与不爱已经分不清了,只是那种决然的离别实在让人透不过气。吕克·贝松说:“这是关于两个小孩的故事,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在他们心里,他们都是12岁,他们都感到失落而他们深爱彼此。”

Leon可谓是史上最为可爱以及百变的杀手。如果你想找个杀手做男朋友,并且带有那么一丁点儿“叔叔控”,那么Leon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熨烫衣服,只喝牛奶,洗拭叶子,每天让他的万年青在阳台上接受阳光雨露,自己独自去电影院傻乎乎笑嘻嘻的看《雨中曲》。这个男人在平日里看起来的确是呆头呆脑的,甚至大字不识几个。可是他的确够体贴够温柔也足够聪明。更重要的是,磁性的嗓音和性感的胡须实在是足够浪漫。常有人觉得奇怪,为什么里昂不论走到哪里都要带着那盆绿萝,为什么在最后的危机时刻,他仍不忘嘱咐玛蒂尔照顾一盆植物。一盆植物,有何稀奇。绿萝,或许也是里昂不是一个好杀手的最好证据。绿萝,代表着弱者,代表着需要保护和照顾的人,代表着里昂曾经无法保护的爱情。其实,里昂很想去爱一个人,保护她,照顾她,呵护她。如果那个人不出现,那就只好用一盆绿萝来填补这段空虚。玛蒂尔正宛如那盆生机盎然的绿萝,填补他受过伤的心。

Matilda只有12岁,她柔弱、孤独、倔强、任性,有着天使般的面孔和冷漠的眼睛,还有着超乎年龄的成熟。她总能让我想起《情人》中的少女,一样的单薄躯体,然而却已经隐约散发出令人无法抵御的魅力。

这样的两个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是Leon问Matilda脸上的伤从何而来,是Leon递手绢给挨打后流着鼻血的Matilda,是Matilda灿烂地笑着说我帮你去买牛奶吧一盒还是两盒是两盒对吗,是Matilda回来看见门口的凶手和倒在血泊中的家人径直去按Leon的门铃,是Leon在锁孔里看见Matilda祈求的眼神在内心激烈交战,还是Leon开门后Matil的脸被天堂一样的光照亮的时候?

也许是这样:旋转的楼梯,棕黑色透着古朴凝重而又压抑的气息。一步一步沿着楼梯向上,旋转、旋转,随着楼梯的旋转而迷失,旋转的尽头,是一个精灵般的女孩在静静等候。不羁的抽着香烟,假装成熟的搭话。 开始,往往就是在不经意间。

不管是怎样的一种开始,在这个没有温度的世界,他们用心灵给予彼此温暖的瞬间。他们之间的爱是那么超然,介于爱情与亲情之间,或许更加复杂,或许更加单纯。

女孩说,Leon,我想我是爱上你了,你是我所爱上的第一个人。

杀手问,你怎么知道,既然你没有爱过。

女孩说,我感觉得到。

杀手问:在哪里?

女孩把手放在肚子上说,在这里,在我的胃里,它是热的。以前这里总像打了结似的,但现在不会了。

杀手说,恭喜你胃病好了,但这不代表什么。

夜间,他忽然跳起身,装上消声器,将枪口对准Mathilda睡梦中的头颅。可是Leon没有办法推开她。否则,他的手不会因柔情而发抖,谈生意不会因难舍而迟到,杀人不会因牵挂而受伤。唯一能暗示他的内心生活的,只有那盆茂盛的龙舌兰。他把它当成自己的生命来培育,在任何时刻都不会舍弃的朋友。所以,杀手的结局已然笼罩着悲剧的阴影。

一切自然而完美,从容不迫地叙述,他们笑闹,他们日益亲密。两颗冷透了的心在相互接近中发出了微弱的光芒,互相温暖、互相救赎。他成了她的信仰,她却成了他的弱点。

也曾想过,如果生活里没有复仇这两个字,Leon就可以与Matilda幸福快乐地在一起,他会等着女孩渐渐长成女人。

可很多事情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宿命让他们在刚刚体会到生活里从未有过的喜悦时,便面临命运中毫不留情的死亡气息。当杀手对女孩承诺他一定会脱险去找她从此远走高飞时,我们和他一样清楚这只是善意的谎言。那枪林弹雨中的第一声“我爱你”,也成了最后一声。 轻柔的琴声里响起一声沉重的低音,镜头模糊,摇晃,冰冷地面上奄奄一息的杀手。然而,他终于还是为Matilda报了仇,惊天动地的爆炸声里,Leon轻轻阖上了沉静的眼睛。他的爱是那么的深邃。十几岁精灵般的女孩,三四十岁的冷漠男子;随时可以听到主的召唤的天使,双手沾满鲜血的恶魔……不论哪一点,都是不可跨越的鸿沟。他只能把这段无法搁置的爱藏在心底。表面却不断拒绝她。直到最后一刻,才敢对她说;“玛蒂尔,我爱你。”也只有在这时,这句话才可能变成送小玛蒂尔重返人间的船票,而不是葬送她人生的导火索。 影片从一部有着另类怪异的爱情故事的动作片,升级为探讨孤独灵魂之间的交流、冷漠心灵救赎的启蒙之片。

开始时是Leon保护受害者Mathilda,后来延伸为双向的依靠与安慰;从他平面的杀手生活,转化成个人立体的性格成长。性格最终成长完全,他对Mathilda说:“你不会失去了。我刚尝到人生的喜悦。”可他最终死去。

让·雷诺的演出令人惊喜。喜欢他那张充满沧桑感的脸庞。他塑造的Leon无疑是一个经典的角色。如同木头那样纯洁温暖,仿佛是个走错了时空的异乡人。他在这闹市里凭本能维持着自己的生存,他活得那样扎实,让我们又心痛又爱怜。

变态恶人喜欢贝多芬,理解莫扎特,推荐自己的猎物尝试勃拉姆斯,却疯狂残忍冷漠之极;杀手不识字,不懂得经典电影,不认识梦露和卓别林,却在冷酷的一生中找到了归依,打开了心灵的窗和门。原来艺术能够陶冶性情,却不能改变灵魂——什么东西都不可能改变灵魂,因为灵魂根深蒂固,它就是人们自己——就像杀手的职业让他性情冷酷,但磨不掉他心中原本温情脉脉的灵魂——那个灵魂引而不发,坚忍地埋伏,终于在积聚了太久之后,把他交还给自己。它就像那株植物和牛奶,来自自然,容不得半点污染,却找不到自己的土地。但它最后还是回家了。是绿色,它就属于土壤。是天真的女儿,她就必将属于另一个世界,只是那是他有生之年所不能给予的、渴望而不可及的,过去的时光。原来我们每一个人寻找的,不是成熟的个性,也不单是幸福,而是被自己丢失已久的灵魂,它属于昨夜的领地和昔日的城堡。它起源于我们童年时候的梦幻。它长着一张孩子般的天真的脸。孩子可以爱,可以幻想,可以单单凭着自己的生存本能打碎成人世界的游戏。而人的成长和岁月的磨砺,不过是在动荡中把它抛弃,在爱情中被它迷乱,在严酷的生存法则中把它压抑,但它依然坚强隐忍,藏的隐秘。看不见它的,它也一直在那里;看见它了,它为我们把全部秘密揭示。它会一直引领我们,如迷藏般不断的隐埋又不断的揭露,直到死亡把这场诡异眩丽的梦幻从我们身上抛开。

记得在影片的开始,Matilda问Leon:“人生好辛苦,还是长大就好了?”Leon简单地回答:“一直如此。” 一直如此,但是也要一直勇敢快乐的走下去。

上一篇:中国是最危险的国家下一篇:职工文艺汇演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