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的白色杀手——荧光增白剂

2022-11-30

白色, 因之色泽纯粹、简约, 给人带来的是经久不衰的纯粹之美——清雅、纯净、飘逸、高贵, 往往给人以光明、纯洁、干净之感, 深受人们的青睐。

然而,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白色用品、食品中, 却一直隐藏着一位神秘的“白色杀手”——听罢, 也许会令人心惊胆颤?如今, 包括蚕丝被、内衣、卫生纸、纸杯、面膜、洗衣粉、纸尿裤在内诸多家居用品, 甚至猪肉、面粉、馒头、蘑菇等食品中都被明确指出添加了有毒化学物质——荧光增白剂, 在日积月累间, 慢慢侵蚀人类身体健康!

什么是荧光增白剂

所谓荧光增白剂, 它是一种荧光染料, 或称为白色染料, 具有亮白增艳的作用, 也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它的特性是能激发入射光线产生荧光, 使所染物质获得类似荧石的闪闪发光的效应, 使肉眼看到的物质很白, 达到增白的效果。

实际上, 荧光增白剂是指吸收某一波长的光波后能发射出另一波长大于吸收光的光波的物质。它的奥秘在于, 可以吸收不可见的紫外光, 转换为波长较长的蓝光或紫色的可见光, 蓝颜色的光释放出来后和物品的黄色混合, 人们看到的就变成了白色, 于是物品在人们眼中看起来更白、更亮、更鲜艳。在日常生活中, 接触荧光剂的机会很多。

还在1852年, 人类就发现了荧光现象。当时英国物理学家斯托克斯提出了被后人称为“斯托克斯定律”的荧光现象理论。1921年拉戈里奥观察到荧光染料发出的可见荧光能量高于它所吸收的可见光能量, 为此, 他推论:荧光染料具有将不可见的紫外线转换为可见荧光的能力。他还发现天然纤维的白度可通过用荧光物质的水溶液处理而提高。1929年柯瑞斯采用拉戈里奥的原理证明, 将泛黄色的人造丝浸入到6, 7-二羟基香豆素配糖体的溶液中, 干燥后发现该人造丝的白度有了很明显的提高。

荧光增白剂是化学物质

1940年, 德国研发出具有实用价值的荧光增白剂, 并开始了其商业化历程。在我国, 荧光增白剂最初只用于纺织印染行业。20世纪60年代后期, 荧光增白剂开始在合成洗涤剂行业使用;到了20世纪70年代, 荧光增白剂才被用于造纸行业。

增白剂通常分为两类, 一类是水溶性的增白剂, 可用于纸张、涂料、洗衣粉、棉织物的增白;另一类为水不溶性增白剂, 可用于化纤、塑料等增白。国内最大类的荧光增白剂为VBL、CXT及造纸用液体增白剂。

若按增白剂的化学结构可分为5种类型: (1) 二苯乙烯型, 用于棉纤维及某些合成纤维、造纸、制皂等工业, 具有蓝色荧光; (2) 香豆素型, 具有香豆酮基本结构, 用于赛璐璐、聚氯乙烯塑料等, 具有较强的蓝色荧光; (3) 吡唑啉型, 用于羊毛、聚酰胺、腈纶等纤维, 具有绿色荧色; (4) 苯并氧氮型, 用于腈纶等纤维及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等塑料, 具有红色荧光; (5) 苯二甲酰亚胺型, 用于涤纶、腈纶、锦纶等纤维, 具有蓝色荧光。

其中二苯乙烯联苯二磺酸钠即为荧光增白剂CBS, 为广泛适用于洗衣液中的一种荧光增白剂。

食用荧光增白剂的危害

荧光增白剂这种可吸收光线或紫外线而反射出蓝白磷光的化学染料, 它在工业上可用于纺织品、塑料和油漆的染色;医学上可做为一种标剂, 用来检视细胞里特殊的蛋白质或抗原的存在;日常生活中则大量用于洗衣粉、清洁剂、纸张、荧光灯等等, 人们在生活中接触荧光剂的机会很多, 只要不跟人体过量接触, 它确实给人们带来不少方便和好处, 但人体若过量接触荧光剂, 就会引发许多有害的影响。

荧光增白剂的危害

科学实验表明, 荧光剂被人体吸收后, 不像一般的化学成分容易被分解, 须通过肝脏的酵索分解, 才能将它排出体外, 如此无异加重了肝脏的负担。万一身上有伤口, 荧光剂与人体中的蛋白质相结合, 反而阻碍了伤口的愈合能力。根据医学临床实验, 还发现荧光物质可以使细胞产生变异性, 如对荧光剂接触过量, 毒性累积在肝脏或其他重要器官, 都会潜在造成癌症的发生。台湾一位皮肤科教授告诫大家:皮肤是会呼吸的, 若是衣服没有清洗干净, 还留有残余的荧光剂成分, 身体一流汗, 即会将衣物上残留的荧光剂溶解, 而使皮肤接触到荧光剂, 此时皮肤表面含有蛋白质的角质就会跟荧光剂结合, 对人体皮肤产生刺激, 增加过敏性皮炎发病的机会。来自日本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 荧光增白剂随着女性贴身衣物会大量进入乳腺, 直接导致乳腺癌的发生。

科学家还告诉我们, 当人体体温在25度以上, 接触荧光增白剂就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体内, 而且7年才向外排出一次, 这种致癌物质长期存在体内, 得癌症的机率是相当高的。有人也许会说, 我不会接触到荧光增白剂, 不会有事。那就大错特错了, 其实一些洗涤产品中就含有大量的荧光增白剂, 所谓洗衣服, 不是把污渍去掉, 而是把增白剂像刷一层涂料一样在衣服上, 它是一种吸收紫外线可呈现荧光的化学增白染料, 它的特性是能激发入射光线产生荧光, 使所染物质获得类似荧石的闪闪发光的效应, 欺骗人的肉眼看到的物质很白, 以达到增白的效果。这还叫“洗衣服”么?简直就是“染衣服”, 当荧光增白剂越积越多的时候, 难怪你的白色衣服越来越黄、彩色衣物越来越暗, 就是这个道理。而且荧光增白剂的附着能力非常强, 洗完衣物后, 荧光增白剂就附着在衣物上, 多次漂洗仍不能把它洗掉, 这样, 人们更容易通过内衣吸收了荧光增白剂, 长此以往, 后果不堪设想。

由于近几年人们发现荧光增白剂有致癌作用, 人们特别担心的是食品及其包装使用荧光增白剂。因为这直接危害人体的健康, 所以在造纸行业中禁止使用荧光增白剂制造食品包装纸和餐巾纸等, 然而有些洗衣粉、洗衣液商家却依然在使用。

近年来, 世界各国关于荧光增白剂具一定毒性, 应限制适用领域的相关争论愈演愈烈, 事实上包括日本、欧盟在内的诸多世界发达国家已逐步颁布条例限制荧光增白剂的使用范围, 以瑞典宜家为代表的许多国际知名企业都严格自律, 明令旗下全产品不允许添加荧光增白剂。业内专家大朴品牌创始人王治全指出, 由于我国相关标准严重滞后于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 国内企业大多忽视化学制剂添加的安全性问题, 导致携带“白色杀手”的家居产品大量涌向市场, 并在不知不觉中长期毒害中国消费者的健康。

更令人奇怪的是, 一涉及国内食品安全, 总有对立的两派出来“雄辩”。说“安全”的一派往往是有“专家”头衔的, 或是政府部门。他们一是说, “至今未发现有增白剂危害人生命健康的案例”;另一则说, “据检查, 增白剂尚在允许添加范围之内”。

荧光增白剂蘑菇

孰是孰非?还是让我们看一看发生在北京的故事吧。

北京一名叫张皓的小学生从北京各菜市场买回平菇、金针菇等食用菌进行试验后发现, “鲜食用菌不同程度地使用过荧光增白剂浸泡”。当他的实验结果被媒体报道后, 社会一片哗然。北京市工商局还特意针对他的实验结果对北京市场上销售的食用菌进行了抽检, 结果是合格率达97.3%, 与张皓的实验结论截然相反。于是, 北京市工商部门就宣称:张皓的检测不具科学性。

一个调查:“市场销售的蘑菇九成以上被漂白”, 一个宣称:“97.3%的食用菌检验合格”, 两份大相径庭的调查数据, 让食用蘑菇的安全性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然而, 面对一名小学生的调查数据和官方的抽检结果, 老百姓却更愿意相信学生的调查结果, “皇帝的新装”被戳破, 是因为大家都相信“童言无忌”, 也反映出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敏感。而更为夸张的是, 此事件在北京发生后, 各地都纷纷对蘑菇进行了抽检, 抽检结果是多个省市都出现了漂白蘑菇。

暨南大学食品研究中心主任傅亮说, 荧光增白剂在暗室中经紫外线照射会发出荧光, 正常食品中几乎不含有这种发出荧光的物质, 张皓的方法简单可行, 可信度为100%。

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龚加顺教授指出, 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一种, 增白剂或者称为漂白剂都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允许添加在食品当中的, 但至于用法、用量、用途等规范国家都作了明确规定的, 如果是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使用应该是安全的, 但荧光增白剂作为一种工业用增白剂, 是不允许使用在食品当中的。

哪些食品有荧光增白剂

不同的荧光增白剂用于不同的行业, 对环境以及人体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洗衣液中常用的荧光增白剂CBS对皮肤无刺激作用, 无致畸性, 无致癌性。而食品包装中过量添加荧光增白剂, 会在人体内蓄积, 大大削减人体免疫力, 会成为潜在的致癌因素。那么, 哪些食品、用品有可能添加荧光增白剂呢?

荧光增白剂猪肉半夜发蓝光

猪肉一些不法猪肉贩, 为了屠宰的猪肉好卖, 就选择给猪肉注水, 为保持猪肉表皮颜色更白、更亮, 还要给猪肉抹增白剂。特别是黑猪在屠宰后猪皮很黑, 去掉皮后老百姓又不敢买, 怕是老母猪的肉。不去掉皮, 猪皮很黑, 很脏, 猪肉就不新鲜, 市民不愿买。

于是, 他们用一袋净重3克的荧光增白剂, 兑上十几斤水, 直接用手或者刷子抹在猪皮上, 猪皮会变得很亮有光泽。一盆水平均可以抹十几头猪。这样, 抹增白剂的猪皮看上去很亮, 很好看, 有光泽。因为, 买猪肉的居民一般都是看猪肉是否有光泽, 觉得那种看起来晶莹剔透的肯定是刚宰杀的猪肉, 肯定新鲜一些。

蘑菇还在2010年, 南宁市场上出现一种白嫩光滑的蘑菇, 卖相十足, 特别诱人, 食品安全检测人员将几只外表看似没有泥点、像是水洗过的蘑菇放在紫外线分析仪下照射, 蘑菇立刻散发出幽蓝发白的荧光, 可以初步判定这些蘑菇被喷洒了荧光增白剂。于是, 市农业局在一家果蔬批发市场暂扣了约15千克可疑蘑菇。

荧光增白剂泡过的蘑菇

此外, 腐竹、面粉、茭白和百合等白色食物都有使用荧光增白剂的可能性。

蚕丝被自古以来, 真丝就有“丝绸皇后”的美誉。蚕丝被的填充物品质有国家标准规定, 等级为优等品的蚕丝被其填充物不得使用荧光增白剂。在一次商品质量抽查中, 有品牌公司生产的尊贵系列蚕丝被, 明示质量等级为优等品, 填充物被检出含有荧光增白剂。

当前, 以化纤绸冒充真丝服装的现象极为严重, 尤其是真丝睡衣。特别是蚕丝被造假技术也随之“进化”, 开始用真假混合的方法加工蚕丝被。蚕丝被外面用真蚕丝薄薄地包裹了一层, 内核却裹着下脚料甚至是化纤丝。更有“高明”的造假者, 用桑蚕丝和柞蚕丝混合加工蚕丝被, 表面包裹一层比较白的桑蚕丝, 里面的芯用柞蚕丝。因桑蚕丝呈现天然的白色, 在制作蚕丝被时, 完全不需要经任何化学漂白工序。而柞蚕丝如果不经加工直接做成被子, 色泽就会发黄, 手感发硬, 消费者通常难以接受。商家为了手感以及颜色更接近桑蚕丝, 往往通过添加荧光增白剂等手法进行褪色和化学漂白。蚕丝被如果闻起来有异味, 就要警惕可能是加了被化学漂白的柞蚕丝。

方便面2012年8月, 白家、康师傅、日清等众多知名品牌的商品经过检测查出, 大多双层的纸质样品的外层荧光性物质均不符合食品用纸标准中规定的“100平方厘米纸样中最大荧光面积不得大于5平方厘米”要求。针对这一情况,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指出, 此塑料餐具样品出现如此多的荧光变色现象, 疑似人为添加了荧光增白剂。

荧光增白剂方便面包装

今年8月,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 部分纸质餐具仍存有安全隐患:多家知名方便面品牌外包装仍然含有荧光增白剂。其实, 早在几年前, 就有报道称, 有关机构抽检的方便面桶、奶茶杯等样品中近6成含荧光性物质。

面膜2013年2月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 美白面膜几乎是每个爱美女性手上必备的单品之一, 据统计, 亚洲城市女性平均每周至少做一次面膜。然而, 有消费者通过测试发现, 某些美白面膜最有效的“美白成分”竟为荧光增白剂, 甚至用清水也无法洗掉。

含荧光增白剂的面膜

爆米花桶国际食品包装协会曾发布了对京城5家影院爆米花桶质量和爆米花的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 从影院售卖的爆米花桶的颜色上来分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 一部分爆米花桶内侧颜色较白较亮, 另一部分爆米花桶内侧呈现乳白色。颜色较白的纸筒在紫外分析仪下呈限量刺眼的蓝色, 说明纸筒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荧光增白剂, 而乳白色的并无明显变化, 则说明它是符合安全标准的。标有QS (生产许可) 字样的爆米花桶竟然是“黑心”桶, 而爆米花销售更是暴利!

筒子是黑筒, 就是没有生产许可证, 那么质量不合格, 也没有国家许可它生产的资质, 这些黑筒流通到市场上来呢, 就是质量问题比较多, 所用的生产原材料不但不卫生, 而且还含有致癌物质荧光增白剂。

爆米花桶使用荧光增白剂

方包纸巾从抽查的情况来看, 方包纸巾含荧光增白剂的情况比较严重, 因为方包纸通常都是低档产品, 用的原料较差, 亮度达不到80%, 为了达标就添加荧光增白剂,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原料中违规添加白纸边, 从白纸边中带入了荧光增白剂。在纸巾纸新国标报批稿中已经对此进行了限制, 规定了荧光增白度≤0.4%为合格, 超过0.4%则要进行迁移试验, 根据验证报告显示, 通常荧光增白度≥1.0%的样品迁移试验不合格, 既我们可以理解为荧光增白度≥1.0%的产品在新国标里是不合格的。也就是说, 目前的产品中只要是主动添加荧光增白剂的, 其荧光增白度很少在10%以下的。当然, 添加白纸边生产纸巾纸本身就是违反《一次性生活用纸生产加工企业监督整治规定》的。

同纸巾类同的是有些劣质卫生纸, 虽然颜色亮白, 是因为其中添加了荧光增白剂或滑石粉, 长期与皮肤接触容易引发白血病。

餐巾纸添加荧光增白剂

识别和预防荧光增白剂

荧光增白剂不仅品种多, 而且用途非常广泛, 从最初仅用于纺织品, 到现在广泛用于造纸、洗涤、塑料、涂料、油墨、皮革等多个领域。随着经济飞速发展, 荧光增白剂的用途与用量仍在不断扩大。

作为荧光增白剂的生产和使用大国, 我国消费者面临着日渐严重的健康风险, 虽然有关部门也提出了一些政策措施加强对荧光增白剂的管理。像在2011年颁布的《食品卫生法》中即规定:食品、食品包装纸、餐巾纸禁止使用荧光增白剂。

但总体而言, 荧光增白剂在我国仍没有详细的分类与管理, 从而导致工业用以及危害性较大的荧光增白剂流入到食品生产领域或者是食品包装材料中。可以说, 相关标准的缺失已成为荧光增白剂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识别荧光增白剂

值得欣慰的是, 由中华环保联合会环保技术标准研究专业委员会联合北京服装学院目前正就荧光增白剂的安全隐患问题开展相关标准的申请与制定过程, 并提出建立生态环保体系标准, 这将从根本上解决荧光增白剂的安全隐患问题。

对消费者而言, 在潜在的风险面前也不是无能为力,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办法规避荧光增白剂的危害。

识别物品有无荧光增白剂的最简便方法是, 准备一个小小验钞笔, 直接照射需要检测的物品, 所照射的区域发出耀眼强光, 即添加了对人体有害的荧光增白剂, 反之, 所照射的区域呈现柔和紫光, 则没有添加危害性荧光增白剂。另一种简便方法是用肉眼观测。物品外表异乎寻常地光亮和雪白, 都可能含荧光增白剂。

现在市面上有很大一部分服装中含有荧光增白剂, 尤其是夏季, 消费者对服装颜色的要求更高。将衣服放置在日光灯下, 如果服装出现反光现象, 并且颜色异常亮丽, 在阳光下盯着服装看的时间稍长一点会有刺眼的感觉;仔细观察服装有类似荧光棒晚上发光的感觉, 则表明此类服装中可能添加了荧光增白剂。

另外, 无论是食品还是洗涤剂, 都不要只关注它们有多鲜亮或增白效果有多明显, 安全才是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如果我们注意下面一些日常生活小习惯, 有助于减少荧光增白剂的危害:

1.蘑菇、腐竹、面粉、猪肉等食品不要只顾挑选白、亮, 有光泽而好看的, 要考虑它们是不是本色。

2.饭盒、纸杯、餐巾纸、卫生纸等用品不要只关注它们的白度有多高。要“二看一闻”, 即首先看包装齐不齐全, 特别是包装中是否有QS标志, 也就是生产许可;二看饭盒、纸杯等本身的色彩, 越鲜艳, 增白剂或油墨含量越高;三闻这些物品的气味, 有刺鼻异味或装热水后味道更大的是劣质纸杯, 不要使用。

3.洗涤剂使用中不要只看增白效果。

4.最好不要买含有荧光增白剂的内衣类服装, 特别是婴幼儿服装。

5.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或用品。

6.无论购买了什么衣服, 建议第一次穿之前先对其进行清洗。

上一篇:DOHAD理论干预在孕妇孕期营养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下一篇:论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