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部范文

2022-05-22

第一篇:中国农业部范文

农业部发布“中国美丽乡村”十大模式

2月24日,在贵州黔西南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上,国家农业部正式对外发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为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范本和借鉴。

张玉香代表中国农业部科教司发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

会上,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农业部原党组成员张玉香代表中国农业部科教司发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分别为: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

张玉香介绍,自2013年农业部在全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以来,各地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涌现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典型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范例,而此次发布的十大模式正是从各地的创建经验中总结提炼而来。

“每种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分别代表了某一类型乡村在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条件下建设美丽乡村的成功路径和有益启示。”张玉香表示,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涵盖了美丽乡村建设“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的基本内涵,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能够为中国各地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范本。

链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

1.产业发展型模式

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典型: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

2.生态保护型模式

主要是在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其特点是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大,适宜发展生态旅游。典型: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

3.城郊集约型模式

主要是在大中城市郊区,其特点是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典型: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

4.社会综治型模式

主要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居住较集中的村镇,其特点是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典型: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弓棚子镇广发村。

5.文化传承型模式

是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其特点是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典型: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

6.渔业开发型模式

主要在沿海和水网地区的传统渔区,其特点是产业以渔业为主,通过发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渔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主导地位。典型: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冯马三村。

7.草原牧场型模式

主要在我国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其特点是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典型: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浩勒图高勒镇脑干哈达嘎查。

8.环境整治型模式

主要在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的地区,其特点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问题,当地农民群众对环境整治的呼声高、反应强烈。典型: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

9.休闲旅游型模式

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模式主要是在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其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典型: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

10.高效农业型模式

主要在我国的农业主产区,其特点是以发展农业作物生产为主,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人均耕地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典型: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三坪村。

第二篇:中国农业概况

来源:中国政府网时间: 2011-12-20

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我国农产品供给不仅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还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支持。粮、棉、油、糖的发展变化最能体现建国以来我国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巨大进步。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只有11318万吨,人均209公斤;1978年粮食总产量缓慢增长到30477万吨,人均产量增加到319公斤。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农业的强力支持和农业科技的进步使粮食产量进入快速增长期,1984年超过4亿吨,1996年超过5亿吨,2008年达到52871万吨,与1949年相比,粮食产量增长3.7倍,人均产量增长91%;棉花产量1949年只有44.4万吨,1978年升至217万吨,2008年达749万吨,与1949年相比,增长15.9倍,人均产量增长5.9倍;油料产量1949年只有256万吨,1978年发展到522万吨,2008年达2953万吨,比1949年增长10.5倍,人均产量增长3.7倍;糖料产量1949年只有283万吨,1978年为2382万吨,2008年迅猛发展到13420万吨,与1949年相比,增长46.4倍,人均产量增长18.4倍。肉类、水果和水产品的迅速增长则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从量的满足到质的追求的变化过程。猪牛羊肉类产量1952年只有339万吨,人均5.9公斤,1978年产量865万吨,人均9.0公斤,2008年产量5337万吨,人均增加到40.3公斤;水果产量1949年120万吨,人均2.2公斤,1978年产量657万吨,人均6.9公斤,2008年产量19220万吨,人均145.1公斤;水产品产量1949年44.8万吨,人均0.8公斤,1978年产量465万吨,人均4.9公斤,2008年产量4896万吨,人均37.0公斤。

建国60多年来,中国的农业在不断探索和制度创新中快速发展,并带动中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从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从人民公社到家庭承包经营,再到推进现代农业,每一步探索和改革,都走过不平凡的道路,取得了辉煌的业绩。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揭开了中国农业和农村改革的序幕,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同时制度创新带动技术创新,促进了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农产品市场供应日益丰富,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生产结构逐步优化,实现了由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国民经济从农业支持工业过渡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全新阶段,工农关系实现历史性的转变,标志着中国传统农业经济时代的结束,崭新的现代农业时代的到来。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供应丰富多样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突出特征是国家粮食安全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副食品生产和供应丰富多样,农业经济呈现出勃勃生机。2008年,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80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17.5倍,比1978年增长4.9倍,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5%和6.4%,大大超过了同期世界农业的平均增长速度。

(一)种植业全面发展,粮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2008年,全国种植业产值达28044亿元,比1949年增长10.9倍,年均增长4.3%。在种植业中,粮食生产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到农业科技的推广都投入了大量资金,从而保证粮食生产的稳步增长,使我国的粮食安全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国家积极引导农民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使我国种植业生产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200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2871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比1949年增长3.7倍,比1978年增长70%,创造了用占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的奇迹,我国粮食的综

合生产能力已经达到5亿吨以上,国家粮食安全水平大大提高。经济作物和其他多种经营快速发展,2008年,全国棉花产量达到749万吨,比1949年增长16倍;油料产量达到2953万吨,比1949年增长10.5倍;水果产量达到11339万吨,比1949年增长93.5倍。

(二)林业稳步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2008年,全国林业产值达2153亿元,比1949年增长73.3倍,年均增长7.6%,比1978年增长3.6倍,年均增长5.2%。60年来,我国在造林绿化方面,坚持以消灭宜林荒山荒地和实现全面绿化为中心,大力调整林种、树种结构,严把造林质量关,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全国造林面积5355千公顷,比1950年增长近30倍。特别是从1978年开始,为加快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步伐,国家相继实施了“三北”、“长防”、“沿海”、“防沙治沙”等十大林业重点工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2008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18.2%,比解放初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造林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人工造林核实保存率保持在90%以上。2008年,全国人工林面积达到3685千公顷,已占到世界人工林面积的近1/3,竹木采伐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

(三)畜禽产品产量成倍增加,城乡居民“菜篮子”日益丰富

2008年,我国畜牧业产值达20584亿元,比1949年增长40.2倍,年均增长6.5%。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相继放开了畜产品价格,畜牧业成为最早进入市场调节的产业,畜牧业由此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从1978年到2008年,畜牧业产值增长了10.6倍,年均增长8.5%。 2008年,全国肉类总产量7279万吨,人均占有量达到55公斤,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猪牛羊肉产量达到5614万吨,比1952年增长16.6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牛、羊、禽肉和牛奶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牛、羊、禽、牛奶等有了很大发展,畜禽产品不断丰富。2008年,全国牛肉产量为613万吨,比1980年增长22倍;羊肉产量为380万吨,比1980年增长7倍;禽肉产量为1534万吨,比1985年增长9倍;牛奶产量为3554万吨,比1985年增长约14倍。畜禽产品产量的不断增加,丰富了城乡居民菜篮子,大大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质量。

(四)渔业生产能力提高,居民膳食结构得到改善

2008年,全国渔业产值达5203亿元,比1949年增长468倍,年均增长11%。60年来,我国渔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08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896万吨,比1949年增长108倍,比1978年增长8倍,水产品总产量自1989年起连续十九年位居世界首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城乡居民“吃鱼难”的问题得到解决,实现了从“连年有鱼”到天天有鱼的历史性转变。如今市场的水产品不仅数量充足,而且品种繁多,质量提高,价格稳定,成为我国城乡居民“菜篮子”不可缺少的重要品种。

二、农、林、牧、渔业结构不断优化

经过60年的发展和逐步调整,我国农林牧渔业结构已经实现由单一的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的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变,种植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重下降,林、牧、渔业比重不断上升。

(一)种植业比重不断下降,高效经济作物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

200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所占比重为48.4%[1],比1952年下降了37.5个百分点。农业内部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适当调减了粮食面积,增加了经济作物面积,特别是1978年以来,积极发展瓜果、蔬菜、花卉等高效经济作物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2008年蔬菜水果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2%,比改革初期的1983年提高28个百分点。

(二)林业比重上升,林业的发展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转变

2008年,林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7%,比1952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林业内部,林产品产值比重逐步提高,占林业产值比重由1983年的23.4%提高到2008年的35%;

由于实行退耕还林,2003年林木培育和种植的产值比重为33.3%,是历年来最高的;2008年竹木采伐产值的比重为35.1%,比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前大幅度下降。从建国后到1978年,虽然林业生产遭到两次大的破坏,但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林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调整林业生产方式和结构,实施荒山荒滩造林、农田林网、封山育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建设,建立以路域、水系、农田林网为骨架的高标准防护林体系,增强和恢复了生态功能,林业生产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林地面积都有了较大发展。

(三)畜牧业比重上升,畜产品结构更趋合理

2008年,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5.5%,比1952年提高了24.3个百分点。随着畜产品产量的不断增长,畜产品结构也不断调整。在2008年肉类总产量中,猪肉所占比重为63.5%,比1985年下降22.4个百分点;牛羊肉比重为13.6%,比1985年上升8.1个百分点;禽肉比重为21.2%,比1985年提高12.9个百分点。在传统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以各种小动物饲养为代表的特色畜牧养殖业也得到快速发展。

(四)渔业快速发展,实现从“以捕为主”向“以养为主”转变

2008年,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0%,比1952年提高7.7个百分点,渔业产值中养殖业产值占64%,比1990年提高14个百分点。建国后,我国渔业生产快速发展,从一个“可有可无”的副业迅速成长为繁荣农业经济的重要产业。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渔业发展重心由“捕捞为主”向“养殖为主”转移,养殖成为我国渔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中国成为世界主要渔业国家中唯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同时养殖品种也向多样化、优质化发展,除了传统的四大家鱼外,虾、蟹、鲍鱼、鳗鱼等高价值特色养殖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水产品结构。从1995年起,我国黄海、东海、南海先后实施了伏季休渔制度,牺牲自然资源和物质消耗高的传统渔业生产方式得到改善,人工控制程度和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各种养殖方式得到较大发展,保持渔业资源和水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产技术已越来越被生产者接受和掌握。

三、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从无到有,不断发展

(一)农业企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

解放前,全国基本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企业。解放后,在国家主导下,一批大型农业企业(国营农场)开始建立起来,但主要都集中在各主要垦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长期以来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农业生产格局开始打破,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不断发展,大型龙头企业不断涌现。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到2006年末,全国共有主营农业的法人企业达到23.9万家,分布在农林牧渔各个产业,牧业和渔业的企业化经营趋势日趋明显。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创新发展

在我国广大农村,千百年来大多数时间都是实行的传统“小农”经济模式,虽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推行过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但由于与生产力水平不相符,反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农业产业化最初的形式是“公司+农户”,后来逐渐发展为“公司+基地+农户”,现在又进一步发展为“公司+合作组织+农户”。这些组织形态,反映了现代农业发展不同阶段市场对生产、加工的要求,反映了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经营环节及经营单位之间协作互利关系的调整变化。农业生产新的组织模式的大量涌现,各种资本在农业领域投资的迅速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的趋势逐步显现

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几条颇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例如以东北及内蒙古东部为主玉米产业带的形成,彻底改变了我国南粮北运的历史,成为了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饲料粮基地;冀鲁豫成为我国冬小麦的主产区,2008年的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56%以上;新疆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棉花产区,2008年的棉花产量占全国40%。目前,长江流域油菜带的面

积占全国的66%,产量占70%,黄淮海地区花生带的面积占全国的60%,产量占70%;广西、云南、广东三省区的甘蔗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80%左右

四、农业经济对国民经济做出巨大贡献

(一)完成了向工业提供原始资金积累的历史使命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为工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1950年至1979年,农业为工业建设提供的资金约为4500亿元,为国家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从1980年到农业税完全取消的2006年,虽然农业向工业提供积累的比重不断缩小,但是农民仍然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1952年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5%,1978年为28.1%,2008年为11.3%,而工业所占的比重已经上升到2008年的42.9%,表明我国已从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中期阶段,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农业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进入到需要工业反哺农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的新阶段。

(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在我国虽然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但农业的基础作用更加突出,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产业。农业生产不仅提供了剩余农产品,为其他经济活动提供了劳动力,而且由于第

二、三产业中有相当部分的行业必须由农业提供原料,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为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加入WTO,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近二十年来局部的和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都造成了严重冲击,正是由于我们有稳定的农业生产能力,农业生产没有大起大落,才为宏观调控和中国经济平稳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农业发展为消除农村贫困做出重大贡献

旧中国农民绝大多数处在饥寒交迫的困境,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农民的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到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全国仍然有2亿多农村贫困人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各项农业和农村改革措施的出台,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基本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温饱问题,使绝大部分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一方面,农业的发展为一部分人跳出农业,从事其他致富的行业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持久的和富有成效的专项扶贫开发计划,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民增收,使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2008年,按农村贫困标准1196元测算,年末农村贫困人口已经下降到4007万人。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新时期党和政府继续把农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我国农业又将迎来一个新发展机遇期,必将推动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上一个新台阶,农业的基础地位也会更加巩固,农业将继续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多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信息来源:中国政府网)

第三篇:中国农业银行

一、特色与优势

农业银行的发展战略

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战略思考

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改革原则,并要求农业银行发挥农村金融的骨干和支柱作用。

中国农业银行是全国机构网点最多的商业银行,营业网点遍布全国城乡,每个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都有分行,网点机构总数高达 24064个。

二、存款业务介绍

三、贷款业务介绍

特点优势:

(1)贷款自主,瞬时到账。用款时可通过企业网银快捷办理,实时到账。

(2)还款自由,节省利息。若有闲置的资金,可随时自助提前还款,最大限度节省利息。

(3)一次签约,多次使用。只需一次开通企业自助循环贷款,可多次反复使用。

(4)随时随地,贴身服务。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拥有网络,就可享受贴身的贷款服务。

(5)操作简单,方便快捷。轻点鼠标即可进行贷款和还款,省时又省力。

中国农业银行贷款利率计算、中国农业银行贷款利息计算、农行贷款利率表

一、办理条件

1、借款人必须是年满18周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2、在中国境内具有常住户口或有效居留身份;

3、具有稳定的职业和经济收入,信用良好,有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

4、能够提供完备的,证明贷款用途的购房合同、购车合同、入学证明、投资计划书等文件;

5、具备贷款偿还能力;

6、提供经贷款机构认可的有效证件;

7、贷款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

二、办理方式

提交个人贷款需求和大概资料给银行或者贷款产品代理机构,然后银行对贷款申请者的贷款申请进行初步审核,安排专人联系贷款申请者,联系后如果通过初审,然后再指导贷款申请者提供所需材料,然后再审核,最终达成贷款放款。

四、电子银行业务介绍 服务简介: 个人网上银行——个人网上银行网点注册客户可享受账户信息查询、转账交易、漫游汇款、贷记卡还款、网上缴费、理财服务、信息管理、网上外汇宝、电子工资单查询等服务。

自助注册客户可享受金穗借记卡、金穗准贷记卡及金穗贷记卡账户余额、明细信息查询,账户密码修改,金穗卡挂失,漫游汇款兑付,电子工资单信息查询等服务

电话银行——电话银行业务是指我行利用电话自动语音向客户提供的24小时不间断的金融服务,具有转账结算、信息查询、投资理财等功能。电话银行服务号码为:95599。

手机银行——手机银行业务是指我行利用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为客户提供信息查询、转账汇款、缴费支付、信用卡、漫游汇款、农户贷款、定活互转、第三方存管、消息定制、账户管理、基金买卖、双利丰等金融服务。 开通条件 个人网上银行——注册客户需到农行网点办理注册,提交相应客户信息,与农行签署服务协议

电话银行——已在农行开立借记卡、准贷记卡、活期存折等信誉良好的个人客户。

手机银行——1. 已在农业银行开立借记卡或准贷记卡,信誉良好的客户。

2. 持有通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提供号码的手机,手机支持GPRS上网。

服务种类

个人网上银行——网上银行大致可以提供以下业务:24小时大额转账汇款,信用卡网上还款等客户账户服务,手机、固定电话等在线缴费服务,购买商品等网上支付业务;贷款申请及个人客服理财服务。网上挂失、修改密码、账户短信通知等服务,行情查询、交易查询、委托挂单、追加挂单、委托撤单等外汇买卖业务;银证转账、银证交易等业务;证券业务、证券基金转账

电话银行——电话银行注册客户管理

、电话银行本行异地转账服务

、电话银行跨行转账服务、企业电话银行注册客户管理、传真账户明细服务、95599客服代表帮助完成电话银行协同交易服务

手机银行——查询服务 • 账户管理 • 投资理财 • 缴费服务

转账服务 • 信用卡 • 漫游汇款 • 农户贷款

消息定制 • 定活互转 • 第三方存管 • 个性设置

五、借记卡与贷记卡

第四篇: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前身最早可追溯至1951年成立的农业合作银行,是在新中国时期成立的第一家专业银行。2010年末总资产突破10万亿元,2011年达11.68万亿元,占全国银行金融业资产总额的11.3%,是中国最具规模和实力的大型上市商业银行,也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主要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提供商之一,其致力于建设面向“三农”、城乡联动、融入国际、服务多元的一流商业银行。

财务数据

2011 2010 2009

报告期末数据(人民币百万元)

资产总额 11,677,577 10,337,406 8,882,588

发放贷款和垫款净额 5,398,863 4,788,008 4,011,495

投资净额 2,628,052 2,527,431 2,616,672

负债总额 11,027,789 9,795,170 8,539,663

吸收存款 9,622,026 8,887,905 7,497,618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权益 649,601 542,071 342,819

经营业绩(人民币百万元)

利息净收入 307,199 242,152 181,639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68,750 46,128 35,640

业务及管理费 135,561 112,071 95,823

资产减值损失 64,225 43,412 40,142

净利润 121,956 94,907 65,002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21,927 94,873 64,992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

东的净利润

120,727 93,757 60,305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223,004 (89,878) (21,025)

财务指标

2011 2010 2009

盈利能力 (%)

平均总资产回报率 1 1.11 0.99 0.82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2 20.46 22.49 20.53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加权平均净资产

收益率 2 20.26 22.23 19.05

净利息收益率 3 2.85 2.57 2.28

净利差 4 2.73 2.50 2.20

加权风险资产收益率 5 1.91 1.76 1.49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比营业收入 18.20 15.88 16.03

成本收入比 6 35.89 38.59 43.11

每股数据(人民币元)

基本每股收益 2 0.38 0.33 0.25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基本每股收益 2 0.37 0.33 0.23

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0.69 (0.28) (0.08)

资本充足

资产质量 (%)

不良贷款率 7 1.55 2.03 2.91

拨备覆盖率 8 263.10 168.05 105.37

贷款总额准备金率 9 4.08 3.40 3.06

资本充足情况 (%)

核心资本充足率 10 9.50 9.75 7.74

资本充足率 10 11.94 11.59 10.07

总权益对总资产比率 5.56 5.25 3.86

加权风险资产占总资产比率 54.71 52.08 49.23

每股数据(人民币元)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每股净资产 2.00 1.67 1.

32利润表

利润表主要项目变动表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

项目 2011年 2010年 增减额 增长率(%)

利息净收入 307,199 242,152 65,047 26.9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68,750 46,128 22,622 49.0

其他非利息收入 1,782 2,138 (356) -16.7

营业收入 377,731 290,418 87,313 30.1

减:业务及管理费 135,561 112,071 23,490 21.0

营业税金及附加 21,207 15,505 5,702 36.8

资产减值损失 64,225 43,412 20,813 47.9

营业利润 156,738 119,430 37,308 31.2

加:营业外收支净额 1,463 1,304 159 12.2

税前利润 158,201 120,734 37,467 31.0

减:所得税费用 36,245 25,827 10,418 40.3

净利润 121,956 94,907 27,049 28.5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 121,927 94,873 27,054 28.5

利息净收入

2011 年 2010 年

平均余额利息收入/支出平均收益率/付息率(%) 平均余额利息收入/ 支出资产

发放贷款和垫款 5,334,557322,3056.044,616,931 240,9005.22债券投资 1 2,502,600 84,266 3.37 2,564,854 78,247 3.05

非重组类债券 1,898,596 64,701 3.41 1,871,704 56,380 3.01

重组类债券 2 604,004 19,565 3.24 693,150 21,867 3.15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2,207,555 37,086 1.68 1,641,248 25,994 1.58

存拆放同业 3 728,333 29,264 4.02 597,395 12,519 2.10平均收益率/付息率(%)

总生息资产 10,773,045 472,921 4.39 9,420,428 357,660 3.80减值准备 4 (200,063) (147,913)

非生息资产 4 475,567 411,902

总资产 11,048,549 9,684,417

负债

吸收存款 9,187,454 140,606 1.53 8,199,478 102,620 1.25

同业存拆放 5 724,924 21,646 2.99 660,881 11,007 1.67

其他付息负债 6 94,283 3,470 3.68 58,707 1,881 3.20

总付息负债 10,006,661 165,722 1.66 8,919,066 115,508 1.30非付息负债 4 406,021 357,407

总负债 10,412,682 9,276,473

利息净收入 307,199 242,152

净利差 2.73 2.50

净利息收益率 2.85 2.57

不良贷款 :

2011 年 12 月 31 日 2010年 12 月 31 日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正常 5,226,690 92.86 4,539,665 91.58

关注 314,657 5.59 316,671 6.39

不良贷款 87,358 1.55 100,405 2.03

次级 31,115 0.55 34,987 0.71

可疑 47,082 0.84 57,930 1.17

损失 9,161 0.16 7,488 0.15

合计 5,628,705 100.00 4,956,741 100.00

项目

2011 年 12 月 31 日 2010年 12 月 31 日

金额 占比 (%) 不良率 (%) 金额 占比 (%) 不良率 (%)公司类贷款 75,931 86.9 1.90 89,157 88.8 2.48

其中:短期公司类贷款 32,990 37.8 1.94 38,645 38.5 2.74

中长期公司类贷款 42,941 49.1 1.87 50,512 50.3 2.31

票据贴现 31- 2,001 2.0 2.61

长江三角洲地区 14,880 17.0 0.98 15,760 15.7 1.16

珠江三角洲地区 11,860 13.6 1.47 13,727 13.7 1.91

环渤海地区 14,808 17.0 1.49 16,503 16.4 1.90

中部地区 13,109 14.9 1.93 14,142 14.1 2.35

东北地区 4,195 4.8 2.04 5,065 5.0 2.91

西部地区 28,284 32.4 2.30 32,965 32.9 3.03

境外及其他 220 0.3 0.21 242 0.2 0.32

合计 87,358 100.0 1.55 100,405 100.0 2.03

项目

2011 年 12 月 31 日 2010年 12 月 31 日

金额占比(%) 不良率(%) 金额占比(%) 不良率(%)制造业 26,790 35.4 2.23 29,298 32.8 2.80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0,704 14.1 2.37 13,274 14.9 3.37房地产业 6,161 8.1 1.24 9,597 10.8 1.77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7,485 9.9 1.63 5,250 5.9 1.36

批发和零售业 9,112 12.0 2.34 8,676 9.7 2.97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693 3.5 1.48 5,079 5.7 2.38建筑业 1,466 1.9 0.87 4,078 4.6 2.74

采矿业 617 0.8 0.42 494 0.6 0.43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684 3.5 1.04 2,805 3.1 1.33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75 0.2 1.20 247 0.3 1.31其他行业 8,044 10.6 3.71 10,359 11.6 4.58

合计 75,931 100.0 1.90 89,157 100.0 2.48

吸收存款

按业务类型划分的吸收存款分布情况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项目

2011年12月31日 2010年12月31日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境内分行存款 9,591,984 99.7 8,870,588 99.8

公司存款 3,643,562 37.9 3,532,975 39.8

定期 1,007,590 10.5 893,965 10.1

活期 2,635,972 27.4 2,639,010 29.7

个人存款 5,626,077 58.5 5,065,195 56.9

定期 2,807,618 29.2 2,573,683 28.9

活期 2,818,459 29.3 2,491,512 28.0

其他存款1 322,345 3.3 272,418 3.1

境外及其他 30,042 0.3 17,317 0.2

合计 9,622,026 100.0 8,887,905 100.0

项目

2011年12月31日 2010年12月31日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总行 69,788 0.7 62,129 0.7

长江三角洲地区 2,192,043 22.7 2,111,759 23.8珠江三角洲地区 1,348,651 14.0 1,247,222 14.0环渤海地区 1,652,034 17.2 1,561,814 17.6中部地区 1,584,429 16.5 1,429,900 16.1东北地区 506,852 5.3 464,550 5.2

西部地区 2,238,187 23.3 1,993,214 22.4境外及其他 30,042 0.3 17,317 0.2

合计 9,622,026 100.0 8,887,905 100.0

按剩余期限划分的吸收存款分布情况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项目

2011年12月31日 2010年12月31日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活期/即期 6,040,089 62.8 5,621,202 63.33个月以内 1,116,450 11.6 1,006,255 11.33-12个月 1,718,502 17.9 1,775,701 20.01-5年 744,676 7.7 482,634 5.4

5年以上 2,309 - 2,113 -

合计 9,622,026 100.0 8,887,905 100.0

第五篇:中国农业简介论文

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之路

摘要 中国农业的发展之路是我国重点研究的领域。要真正认识世界现代农业, 把握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重要的基础就是要将中国农业置于国际环境进行国际比较, 只有比较才有鉴别, 只有比较方知中国农业发展的优劣, 按照比较优势推进中国农业经济发展, 才能谈得上中国农业现代化。本文综述了世界农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农业发展的潜力和制约因素,并为中国农业发展之路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世界农业;中国农业;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农业国际化进程, 是21 世纪中国农业战略性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将中国农业推向国际舞台, 在理论上需要明确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和中国农业国际化比较优势, 这有助于明确不同阶段中国农业发展任务和要求, 缩小与发达国家和农业现代化

[2]国家的农业差距, 这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要真正认识世界现代农业, 把握中国现代农

业发展水平, 重要的基础就是要将中国农业置于国际环境进行国际比较, 只有比较才有鉴别, 只有比较方知中国农业发展的优劣, 按照比较优势推进中国农业经济发展, 才能谈得

[3]上中国农业现代化。此文介绍世界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农业发展之路的

影响。

1世界农业

世界农业经过了上千年历史,演绎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的辉煌历程。它的每一个阶段,都成为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发展农业

1.1 世界农业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人类对近代农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不可持续发展性的认识,也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农业进入了现代农业阶段。现代农业的生产工具以智能化和机械化为特征。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主要体现在作物育种和生物工程这两个方面:

1941年美国育种家布劳尔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下,前往墨西哥进行小麦育种,经长期研究,选育出矮秆、高产、耐肥、抗锈病、抗倒伏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小麦新品种,使墨西哥小麦由原来的亩产50kg提高到250kg,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

1960年在福特和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下,成立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利用台湾的三个矮秆、早熟、高产品系与印度、斯里兰卡的高秆品种杂交,并从这些杂交后代中选育出国际水稻—8号(IR-8)水稻新品种,并首先在东南亚地区推广。近年来远缘杂交、转基因工程正成为新的育种手段在各国被普遍重视。

1953年4月25日,华生和克里克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宣布了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并在此推动下形成了细胞生物学,开辟了生物反应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基因操作技术和细胞融合技术、生物发酵技术等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农药也方兴未艾,为替代化学农药创造了条件。

1.2 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

目前,农业已经普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和各种激素,专家认为,随着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的发展,这种局面正在发生变化。由农场式向公园式发展可供观光的农场完全是自然景色,空气新鲜,布局艺术,游人除观景赏奇外,还能尽情品尝各种奇瓜异果。这是一种以农业

[3]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

此外,从世界农业发展态势看,全球农业发展的趋势是规模化、特色化与专业化,它的形成与发展,是自然、地理区位、交通、土地制度、人口与劳动力和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

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世界农业日益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必然结果。世界各国所采取的政策举措会因国情的不同而有差异,还将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但总的来说,现代农业依托于高新技术的发展,正向信息化、农业生态化、海洋开发等方向发展 [6]2中国农业发展之路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农业发展问题一直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是解决中国人吃饱和吃好的根本保障,是保证中国乃至世界安全稳定与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快农业国际化进程, 是21 世纪中国农业战略性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我国的农业也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和近代农业等发展阶段,遗憾的是由于19世纪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上严重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致使我国当今才迈进现代农业阶段。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

[7] 展,可以理直气壮的说,中国成功的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

2.1中国农业的发展潜力

中国耕地资源的后备潜力巨大。现有耕地3500万公顷,其中1470万公顷可开垦为耕地,如果以每年开发复垦30万公顷计算,可以弥补同期耕地占用,加上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业用地稳定在13亿亩是有保障的。

中国现有耕地的单产潜力巨大。我国粮食单产早已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但目前条件下,主要粮食作物单产仍然具有巨大潜力,专家认为,我国有2/3的中低产田通过改造能使单产

[8]大幅度提高,今后五十年只要单产年均递增1%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粮食总产量目标。

科技投入尚有巨大潜力。目前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较低,随着科教兴农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视,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到能获得平均利润水平,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就有了坚实基础。

食品多样化生产有广阔天地。中国有675万公顷内陆养殖水面,200万公顷近海养殖水域,3.9亿公顷草场,发展水产、畜禽大有余地,占国土面积70%的山区有着丰富的木本粮油资源,实现食品多样化替代粮食消费有广阔选择空间。

节约粮食更有巨大潜力。中国粮食在种、收、运、储、销、加工方面现代化手段不足,存在严重浪费,粮食消费结构也很不合理,如能在上述环节上将粮食损失减至合理范围,就能相当于增加2000万吨粮食供给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政府正在坚定不移的执行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有足够的信心和决心解决中国农业滞后问题。中国粮食自给本身就是世界的巨大贡献。中国不会给世界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只会给世界农业作出与大国地位相符的贡献。

2.2中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农业大量使用商品能源的不可获得性。农业主要生产资料(化肥、农用电、农机、燃料及农药)所耗商品能源居高不下,平均年增长率10%以上。农用燃油供应长期严重不足。由于磷、钾、硫等矿产资源缺乏,品位低,每年都要大量进口化肥,所需外汇25~30亿美元。

水资源严重不足已构成投入的“瓶颈”之一。水资源贫缺是中国的一大缺陷,尤其是南北降水量分布严重不均和年际间变异大两个特点,使得占粮食播种面积55%的重要农业区(东北、西北和华北)水资源占总量的14.4%;而且旱灾频繁,土壤蓄水能力降低,容易造成涝灾。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导致灌溉成不断上升。特别是连续3年干旱,目前我国已步入水资源危机阶段。

高投入和集约化经营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高投入和集约化对环境的直接污染是指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和大型集约化养殖场排放到农田的厩肥,由于作物不能够全部吸收及未能分解而残留的农药和硝酸盐进入土壤和地下水。我国农药1991年已达25万吨,居世界第二位,

并且高毒和高残留农药仍占一定比重。化肥全国1991年平均施用量已达293kg/hm2(有效成分),远远超过美国1989年100 kg/hm2(有效成分)的水平。

土地多方面的制约作用。由于城市的扩展和工业用地的增加,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可利用的2.7亿hm2草原生产力极低,每公顷平均产值15元,仅为美国的几十分之一。土地流失仍未得到根本性控制。另外由于户均经营规模太小(0.5 hm2),致使规模效益难以发挥。农业生产因此长期“居低不下”,产品成本过高,市场竞争空间较小。

劳动力过剩。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将近1亿,严重障碍农业的发展。

农民收入减缓农业资金投入极低。中国农业一直为国家建设作出巨大贡献,50~70年代,每年剪刀差为200~400亿,80年代以后为600~1300亿,目前我国人均(GDP)已接近400美元,应该对农业进行补贴,但由于受城市价格补贴、工业亏损及高额行政事业费用,我国短期内难以对农业进行有效的补贴。由于粮食价格连年下迭,农民收入呈负增长,农民本身对农业的投入也有所下降,农业基础建设难以实施。

由此可见, 中国农业发展水平与世界目前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为促进中国现代化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农业的发展之路可以学习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农业的成功之路并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在解决水资源不足方面,可学习以色列的节水农业;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对农业实施有力的资金支持,并重视农业教育和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的经营方式上,还可借鉴日本的兼业经营形式和农协的经营形势。

参考文献:

[1] 潘鸿. 中国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D].吉林大学,2008.

[2]杨万江. 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及中国农业发展的国际比较[J]. 中国农村经济,2001,01:12-18.

[3]乔国栋.中国东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D].导师:张丽君.中央民族大学,2012.

[4]农科.世界农业新趋向[J].北京农业,2011,04:42.

[5]张海晏. 世界农业变局下的中国农业发展问题[J]. 农业经济,1997,12:13-15.

[6]. 世界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典范——日本农协[J]. 中国老区建设,2009,02:18-19.

[7]农科.世界农业新趋向[J].北京农业,2011,04:42.

[8]谭晶,张佳莉. 世界农业产业化趋势与中国农业[J]. 学术交流,1999,04:15-17.

[9]. 让中国了解世界农业 让世界了解中国农业[J]. 世界农业,2002,01:1.

[10]林哲浩,李永奎. 跨世纪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与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02:74-77.

[11]鲁德银,雷海章. 世界农业的主流政策与中国农业政策的转变[J]. 世界经济研究,2002,04:46-50+88.

[12]余友泰. 从世界农业发展看当前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双重任务[J]. 农机化研究,1996,01:1-6.

[13]任天志. 世界农业思潮与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自然化选择[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02:66-69.

[14]孙可庸. 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必须走世界农业发展共同的路——再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J]. 广西社会科学,1996,05:2-9.

[15]刘明国. 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科学发展观视角下中国新时期的农业制度[A]. 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云南财经大学.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1)[C].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云南财经大学:,2010:5.

上一篇:中国品牌节范文下一篇:重叠的词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