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坚持三个自信

2022-07-13

第一篇:如何坚持三个自信

坚持“三个自信”,圆百年“中国梦”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习总书记提出:“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肩负的历史使命。回望历史,实现这个梦想,极为艰辛、来之不易,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前仆后继、上下求索。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后,坚定“三个自信”,终于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实现了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首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道路是实现路径,选择不好就会偏离目标甚至和目标背道而驰。但道路有千万条,找到一条顺应规律、符合国情、切合实际的道路又何其艰难。封闭僵化的老路让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改旗易帜全盘西化的邪路,旧中国也走过没走通,如果重新回去,只会把中华民族带向新的灾难,更是对国家和民族极大地不负责任。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其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理论是行动指南。重视理论思维,善于和敢于进行理论创新,正是我们党的特色和优秀品质,这是其他政党不可比拟的。我党两大理论创新成果,一是毛泽东思想,它成功解决了民族独立自主问题,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成功解决了民族富强问题。这里都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路线的的结果。理论自信源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路线的坚持和发展,源于我们党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尊重,源中国人民几十年的成功实践取得的伟大成就。

最后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制度是根本保障,道路、理论最终都要靠制度来落实。人民代表大会、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以及基层群众自治等政治制度,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克服了其中的弊病和不足,是我们国家实现民主团结信心之源。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是我们实现民富国强的信心之源。

站在过去与未来的梦想交汇点上,亿万人民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梦的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梦的根本保障,三者为了13亿人的中国梦而团结统一。

第二篇:学习党章坚持三个自信心得体会

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这是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之后,深化党内教育的又一次重要实践,也是推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全体党员拓展、从集中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各级党组织要把践行“两学一做”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融入党员教育新常态,着力打造信念坚定、纪律严明、勇于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需在三个落实上下功夫。

一要在强化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总书记强调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总开关”问题解决不好,世界观就会出现偏差、人生观就会迷失方向、价值观就会出现错位,必将影响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动摇党的执政根基。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因此,要以“两学一做”为契机,引导党员干部学党章党规、学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坚定“三个自信”,补足“精神之钙”。通过系列学习教育,把学习党章党规和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制度化、常态化,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把党章党规和习总书记系列讲话要求转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落实上同步,以实际成效展示学习效果。

二要在讲纪律守规矩上下功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章和党规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任何人,不管官有多大、资格有多老,都要讲纪律守规矩,认真履行党章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严格遵守党纪党规,认真落实“三严三实”要求。各级党组织必须把党员干部队伍管好用好,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使党员干部守住“底线”、不越“红线”,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自觉按党章党规办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履行入党誓言、树好自身形象,为党增光添彩。要严格执行党纪党规,敢于高举党纪

党规戒尺,自觉维护好党纪党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使党员干部不想、不敢违规违纪。

三要在发挥党员作用上下功夫。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是让党员干部切实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要以“为党旗添彩、让党徽闪光”为主题,根据不同层次,扎实开展好以“亮职责、亮承诺、亮实绩,民主测评”为主要内容的机关党员“三亮一评”活动,使每一名党员都能以活动载体发挥自身作用,增强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要教育引导每一名党员干部,围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不断提升自已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立足岗位作贡献,勇于担当有作为,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在推动改革发展稳定上见实效,一心一意谋发展、真抓实干攻扶贫,让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为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作贡献、出实力。

第三篇:如何理解“三个自信”问题

垫江县农委农技推广站

汤 兰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如何理解呢?

一、如何坚定道路自信?

习近平同志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道路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从伟大征程和辉煌成就中坚定道路自信。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个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正确领导,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二)从道路的科学内涵中坚定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正确领导,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党始

1 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的政治前提。

(三)从道路的基本特征中坚定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其中,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改革发展创造更为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制度保障。

二、如何坚定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并不断丰富的,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坚定理论自信,就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改革开放的关系,改革开放既是形成这一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又是推动这一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完善的强大动力。我们党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探索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以全新的视野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并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如何坚定制度自信?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至少具有六个方面的优越性:

2 首先,为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既能发挥公有制经济的引领作用和骨干作用,又能发挥民营经济的积极作用,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经济。这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重要原因,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多数年份都是以两位数的增速发展,使一个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由贫穷落后变为繁荣富强,进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第二,为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保障当家作主地位的根本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人民参政议政重要渠道。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的阵地。这些基本政治制度,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适合我国国情,鲜明地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具自己的优势和强大生命力。

第三,能够有效地促进民族平等团结和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保证我国各少数民族行使民主权利,管理自己内部事务和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把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区域自治紧密结合起来,把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政治因素同经济因素恰当地结合了起来,既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当家作主,又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稳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

第四,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西方的议会制浸沉于无休无止党派争吵的漩涡,许多事情议而不决,贻误时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既能集中民智定大计,又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其

3 效率和成就都优于西方的政治制度。

第五,能够保证人民选出真正的精英人物担当领袖。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领导班子换届和美国总统大选。有人把这两件事作了对比:中共领导人的选举,经过层层推荐、多方考察,反复筛选,投票选举,产生了能担当历史重任的优秀领导集体,这是我们的事兴旺发达的组织保证。而美国总统选举是靠耗费六十亿美元巨资,在竞争对手相互攻击的混战中,落下帷幕的,这样又怎能选出真正的英才治理国家呢?结论是中国的选举制度优于西方。

第六,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久经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它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善于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且通过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动全体人民贯彻实施。党的领导是我们的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削弱和丢掉这些制度,决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第四篇:谈如何坚持“四个自信”

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谱系,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学习四个自信内容心得体会吧。

有五千年历史,在人类封建社会成为世界梦想标杆的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不幸地从汉唐盛世的辉煌中退下来,而且一退再退,令人扼腕。但是,一个有优秀基因传承的民族是不会就此沉沦的。95年前,因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民族复兴的梦想被点燃。95年后,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引领,民族复兴的梦想被照进现实。我们对此持有自信,一种对自己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一种源于历史与现实、基于理性与科学的确信和把握。 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方向把握

梦想在千里之外,却始于足下。往哪个方向迈步?道路的抉择是追逐梦想的关键。从19世纪中叶起,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成为最紧迫的历史任务。哪条道路才能解决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农民起义被洪秀全葬送在红罗帐暖的温柔乡中。以戊戌变法为代表的官方自我改革随着光绪帝被囚中南海而百日夭折。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随着孙中山去世也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憾。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主义理想从此成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富国强民的最终选择。历史雄辩地证明:走上这条道路后的三十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站起来了;再一个三十年,社会主义制度和形态在中国实现了;改革开放,又一个三十年,站起来的中国人富起来了。当前,中国共产党“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路。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道路自信,也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理性而科学的方向把握。

理论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肯定

19世纪中叶的中国,各种主义和思潮“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未能改变国家和人民的悲惨命运。“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找到了向哪里去的思想灯塔。从此,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建党建国、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在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建立了新中国。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地上太成功了,以至于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中曾一度被脱离实际地神圣化。生产关系盲目求纯,经济建设盲目求成,阶级斗争为纲等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自信严重束缚着中国的生产力。改革开放,历史性地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要改革,指导思想必须先行。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思想解放到哪里去?要不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了?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赋予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指导思想,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理论。这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自信,也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理性而科学的思想确信。

制度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方案确信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承认,我们在这方面还做得不够好。2015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62,实现了“七连降”,但仍处于标志两极分化的高位。我们还有制度自信吗?一切的自信都源于对问题的正视与解决。习近平强调: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

一些人常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某些制度为标准来评价我国的制度和体制。诚然,在一些具体体制上,西方的确存在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植根于中国实际的制度,具有自我生发的生命力。它不但彻底改变了旧中国积贫积弱状态,而且让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只要不带偏见,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同意这一点。这也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自信,也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理性而科学的方案确信。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更深沉的自豪

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化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活化石”。以汉唐盛世为巅峰的古代中华文化对周边民族和国家,甚至是当时的人类社会进行了势不可挡的文化浸润和文化统领,成为人类文明的旗手。迄今为止从来没有断裂的中华文化让华夏子孙引以为豪。曾经,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如此的自信。

到了近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文化受到了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有逐渐式微的危险。所幸,马克思主义来了,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新中国。就像毛泽东在1949年曾经说的那样,从那时候起,近代历史上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就应该完结。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建国、立国、强国之后,中华文化就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尽管当前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相对来说是一块短板,对世界文化影响力和浸润力不够,但正如习近平所讲的: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样一个大的文化概念里,民族复兴理应有文化复兴的内在自豪感。这是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自信,也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理性而科学的自豪。

梦想的实现需要不断继续前进。更好地继续前进需要不忘初心。铭记不忘初心,需要秉持对自己所选择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这就是“四个自信”成就“一个梦想”的亘古逻辑。

第五篇:用“三个倡导”筑牢“三个自信”

2013-02-0光明网-《光明日报》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教授 谭苑芳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报告也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笔者认为,“三个倡导”与“三个自信”之间具有本质的一致性和内在的统一性。我们要用“三个倡导”来筑牢“三个自信”,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三个倡导”与“三个自信”在理论前提、预设目标、本质特征和价值互动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三个倡导”与“三个自信”具有理论前提的一致性,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三个自信”中的道路、理论体系及制度无疑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而在“三个倡导”中,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其理论前提,也是其内在要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正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十七大已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党的十八大用“三个倡导”的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凝练。

三个倡导”与“三个自信”具有目标设定的一致性,都是以巩固和提高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为目标。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长,在国际上的地位与日俱增,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体现了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大国气派。但国家实力的确证和大国地位的确立,不能光靠经济指标的硬实力,还要靠价值体系和国家形象等软实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既要有助于提升我国的硬实力,也要在文化的培育与发展、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与提升、国家形象的打造与推广等方面展现独特的价值优势,提升我们国家的软实力。显然,“三个自信”的提出本身就彰显出中国特色和民族自信,就是一种国家软实力的体现;而“三个倡导”更是在中西价值交流与冲突的空间背景下、在传统与现代对接的时间长河中、在中国实力提升与全球化困局的现实环境里,构建我国的社会主流价值与共同精神家园,突显我们的文化价值优势,提升和巩固国家的软实力。

“三个倡导”与“三个自信”具有本质特征的一致性,都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视野的鲜明特征。首先,“三个倡导”与“三个自信”都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三个自信”本身就是为了彰显中国特色而提出的,是构成“中国模式”的基本要素。而“三个倡导”的内容建构里,不仅吸纳“富强”这样的反映当今中国人共同追求的价值,也吸收了“民本、和谐、善政”这样的中国传统价值元素。其次,“三个倡导”与“三个自信”也表现出广阔的世界视野,具有鲜明的开放气派。“三个提倡”大胆吸收了“自由”“平等”“民主”这些体现人类文明共同成果的价值元素,实现了核心价值观的重大突破;“三个自信”虽然强调中国特色,但已不再有过去那种自我论证、独善其身的含义,而是表现出兼济天下的积极姿态,彰显出中国特色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对于人类社会进步具有的积极意义。

“三个倡导”与“三个自信”具有互动作用的一致性,两者是互为基础、互相促进、互供保障的关系。一方面,“三个倡导”与“三个自信”互为基础和前提。“三个自信”为“三个倡导”提供理论背景、制度优势与社会基础;“三个倡导”则作为“三个自信”的核心要素为后者提供文化、价值基础与动力。另一方面,“三个倡导”与“三个自信”互相促进、互供保障。“三个倡导”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中华民族传统价值,又表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价值诉求;同时,“三个倡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努力追寻的价值目标,必须体现出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位一体的价值诉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价值方向。

发挥“三个倡导”的引领作用,在观念输入、全面覆盖、政府善治、基础抓手四个方面筑牢“三个自信”

以“三个倡导”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在观念输入、形式覆盖、政府善治、基础抓手等四个方面来构筑“三个自信”。

用“观念输入”筑牢“三个自信”的理论信念。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自信”体现出党对国情党情的清晰认识,对科学发展的不懈追求和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但“三个自信”既不是自我封闭的孤芳自赏,也不是傲视天下的盲目自信,而是建立于时代与实践发展之上的坚定信念,需要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对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使用了“倡导”和“培育”的字眼,这从性质上说明“三个倡导”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系统,昭示出“三个倡导”的能动性与超越性。从内容上看,“三个倡导”涵盖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既使国家、社会层面的价值认同易于转换成公民个人的自我认同,也使国家、社会与个人层面的道德实践与价值凝练成为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这都为“三个自信”增添更加丰富的内容,构筑起“三个自信”的理论信念。

用“全面覆盖”来筑牢“三个自信”的社会基础。“三个倡导”和“三个自信”同属于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范畴,但两者的社会作用机理不同,牵涉的主体也有差别。一般说来,“三个自信”属于国家层面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制度,具有较强的严肃性、稳定性以及与社会公众的疏离性。而“三个倡导”不仅关涉国家、社会及个人三个主体层面,而且关涉全社会、全方位的日常道德实践活动。因此,一是要把两者的作用机理内在地结合起来,不仅用“三个自信”去指导和规范“三个倡导”的凝练与培育,也可用“三个倡导”全面覆盖的价值培育与道德实践更加坚定人们的“三个自信”。二是要运用“三个倡导”的长期性特点,把“三个自信”作为“三个倡导”的内容贯穿于价值凝练和道德实践的全过程。三是通过“三个倡导”与日常生活的对接和引领,把“三个自信”转化成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信念、生活惯性和文化传统,使之真正被社会公众所认同、所信服、所接受,逐渐内化为人们的内在信念和自觉行为。

用“善治政府”来筑牢“三个自信”的制度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经三代领导集体的制度创新并不断完善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理论体系的实体化与现实化呈现。应该看到,目前我们的制度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某些领域腐败问题高发,市场秩序混乱,伦理道德缺失,社会管理无序等,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目前,首先是要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体现于我们的制度建设中,通过核心价值观的践履引导人们对制度的忠诚。其次是要强化执政党和政府的诚信建设,构建诚信政府、善治政府,通过政府形象坚定人们的“三个自信”。执政党和政府是社会风气的导向标,要想社会大众有道德,执政者必须有道德;要想社会有诚信,政府必须首先有诚信。在践行“三个倡导”坚定“三个自信”方面,执政党和政府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道德义务,要树立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用“基础抓手”来筑牢“三个自信”的永续动力。“三个倡导”的培育和“三个自信”的坚持,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表面功夫,需要进行长期的探索、不懈的坚持、不断的发展。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学校伦理教育。要从学校教育体系出发,按照小学、中学、大学的不同特点,根据“三个倡导”和“三个自信”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二是社区伦理建设。社区是我国社会管理的基层单位,也是目前我国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死角。要根据社区的特点,推动“三个倡导”教育与实践,坚定“三个自信”。三是职业道德建设。职业道德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底线道德,一个社会只有守住了道德的底线,才是一个可以预期的社会,是一个有发展前景的社会。职业道德建设既要坚持一般的道德要求,也有确立特殊的职业规范。总之,要通过学校伦理教育、社区道德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构筑“三个自信”的永续动力。

(作者系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教授 谭苑芳)

上一篇:如何强化责任意识下一篇:如何减少测量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