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调研

2023-05-19

第一篇: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调研

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发言材料

开头

各位领导老师好,很高兴能够参加今天的研讨会。

2017年12月2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2018年2月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公开发布,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总书记说,中共十九大描绘了我国发展今后30多年的美好蓝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河南省十三届人大一次大会上传达了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今年河南省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抓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做好乡村改革、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四篇文章。

组织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既是新时代农业科技的新要求,也是近几年创新探索基础上的新实践。近年来,中国实施了科技创新工程,开展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初步搭建了科研“一盘棋”、创新“一条龙”、服务“一体化”的农业科研新格局,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日益显现。这些已有探索和实践,为我们组织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乡村振兴的大幕已开启,我们农业科研单位任重道远。我们应该以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作为科技工作的总抓手,强化技术集成,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力支撑。

为此,我们应该进一步优化学科体系设置,突出乡村振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重大科技需求,强化优势和特色项目,拓展新兴学科领域及方向,用新体系引领支撑创新工程实施;凝练重大科研选题,重点支持一批前沿理论创新类选题、一批产业应用类选题、一批支撑服务类选题,推动重大标志性成果产出。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科技强农。坚持市场导向、效益优先。

措施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绿色是乡村振兴的底色。如何更好地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任务。 “一核”,即田园综合体核心区。以科技为引领模式创新产业融合为主要功能,整体带动郑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包含综合服务区、农产品加工物流区、设施农业展示区、优质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果蔬花卉示范园、农耕文化体验园、特色民俗体验园、康养文化创意园等。

“二区”,即优势特色粮经作物产业化示范区和精准农业示范区。主要功能是围绕核心区进行新模式、新技术、新理念的推广示范,有效促进林果、蔬菜、粮、油、薯产业提质升级,二区相互融合发展。

“三带”,即产业融合发展带、新业态发展带和文化发展带。依托郑州各县市便利快捷的与国、省道相贯通的村村通、乡乡通交通条件,联合各功能分区,促使各产业相互融通,形成良好互动,同时沿途构建景观廊道,结合各自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乡村民俗等发展休闲与乡村旅游,实现三产融合、三生一体发展目标。

“四园”,即功能分区中多样化、多元化的各类产业园区、示范区及基地。可分为四类,一是优势特色农作物种植园;二是依托各类优势特色种植的加工物流园;三是观光旅游园,依托种植、加工、物流园区的农业观光、休闲、康养;四是历史文化结合生态、生产的旅游园。

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认识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重点从五个方面着手,谋划好、落实好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工作,一是立足质量兴农,以农业提质增效为导向,大力调整科研方向和任务,为农村产业兴旺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二是立足绿色兴农,以推行绿色发展方式为目标,重点研发一批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环保技术,为农村生态宜居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三是立足品牌强农,继续以“四优”产业的“四化”发展为重点,加快优良品种和高效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巩固提升以“四优”为代表的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走出一条以科技提升品质、以品质铸就品牌的发展路子;四是强化示范引领,以院地合作为载体,着力培育一批技术集成度高、辐射带动性强、示范效应好的科技精品示范区,促进科技成果在更大范围快速转移转化;五是强化科技扶贫,加强规划指引,因地制宜的筛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加速技术推广和产业致富带头人培养,提高产业扶贫的实效性,为农村稳定脱贫奔小康提供智力支持。

郑州市可以针对自身优势构建“一环一带四板块”乡村旅游格局。市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快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意见》提出,郑州将着力推动全市乡村旅游向乡村休闲度假与乡村旅居生活体验转型,建成国际水准、国内知名、全省一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按照该《意见》,结合都市农业研究中心的调研结果,郑州可以构建“一环一带四板块”乡村旅游格局。

“一环”是由郑州绕城高速形成的闭环

“一带”即以黄河为主轴,西起巩义东至中牟,联动伊洛河段、索须河-贾鲁河段等线性乡村旅游空间,形成乡村旅游密集带。

“四板块”及登封大嵩山乡村旅居板块、登封巩义新密荥阳大伏羲山乡村度度假板块、上街荥阳惠济滨河乡村休闲板块、中牟新郑平原乡村游憩板块。

郑州可以推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中原风貌、郑州特色的想吐旅游特色小镇、国际乡村文化旅游社区、国际乡村旅游节等。同时推动乡村旅游住宿设施升级,支持各地盘活农村民宅等资源,打造富有吸引力的乡村主题民宿精品酒店、度假村落、自驾车旅居车营地等特色住宿体系。依托农业公园、家庭农场、休闲农庄等大力发展近郊型乡村民宿达到500家,建成3-5个全国知名的乡村旅游模范村,新建10家3A级以上乡村旅游景区,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突破100家。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正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我们科室去年对郑州田园综合体进行调研,发现2017年可谓是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十分热闹的一年,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人工智能、分享经济为这一行业带来新的亮点和活力,与之相关的投资也大幅增长。预计2018年休闲农业产业融合会成为主导,同时小镇经济崛起,行业多极化分布。另外,消费人群部落化,社会运营标准化、标配化,但行业盈利痛点依旧,商业模式面临重塑。 如今,休闲农业的特色业态正在细分,民宿、乐园、农庄、度假村、俱乐部等不同业态让这一行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虽然休闲农业近年来火爆得一塌糊涂,但仍有经营不下去的农庄,有血本无归、欲哭无泪的庄主,有经营不善的农家乐。那么,发展休闲农业到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大底包括规划不科学,特色不突出,创意不丰富,品牌不知名等。我们应该多与休闲农业实践者和观察者进行交流,帮助行业从业者找准发展方向,借势借力实现更好的转型和发展,最重要的一点事保证产品的品质。做农业,聚焦本质才是硬道理。万变之中,唯有以极致的产品视角,真诚的客户思维,做好产品和服务,收心、扎根,才能做好一个存活百年的好农庄。

郑州市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吸收外地成功经验,采用“美丽乡村+特色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理念,致力于有机农作物种植、稻田水产养殖,构建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体系。打造稻田艺术,布局瓜果部落、沙滩娱乐等旅游项目,并建立草编艺术中心,既解决秸秆焚烧的难题,又可以培训大量当地农民从事草编艺术加工,增加当地群众收入。将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与农业产业发展、异地扶贫搬迁、新村建设捆绑布局,围绕田、水、路、林、村开展项目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作为农业大省的省会城市,郑州应该培育壮大产业集聚区内的主食企业。把银行、质检中心、快递、超市等搬进集聚区,吸引市场主体和农民参与到企业的产前种植养殖、产中生产加工与服务、产后销售运输等环节,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 针对农村污染点多,面广,污染源复杂多样,治理成本高、难度大,我们该如何破解治理难题?农村污水处理不能照搬城市模式、不搞一刀切,而是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点面结合、分散治理,实行“一村一策”。人口集中居民点,建设微动力处理设备;三两户分散居民,建设人工湿地处理池;乡镇建设污水处理厂。目前,小型污水处理技术已十分成熟,猪圈、厨房、卫生间的污水缓缓流进三格式化粪池,通过水解酸化处理,粪渣被沉淀、分解,废水流入净化槽,达到一级B标准后排入河内。这种分散式污水处理设备,每天可以处理1立方米污水,年维护费用仅300元。针对有些地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成本高难运行的实际,政府应该加大投入。污水处理设备农民不花一分钱,市里按照户均1.2万元的标准筹集资金,每台设备都有专人维护管理。

——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四、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分类有序退出超载的边际产能。扩大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科学划定江河湖海限捕、禁捕区域,健全水生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开展河湖水系连通和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加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力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继续开展退耕还湿。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把所有天然林都纳入保护范围。扩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建立成果巩固长效机制。继续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继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有效防范外来生物入侵。

(二)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和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扩大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范围。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防控和修复,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力度。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落实县乡两级农村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三)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地方在重点生态区位推行商品林赎买制度。健全地区间、流域上下游之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购买、森林碳汇等市场化补偿制度。建立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补偿制度。推行生态建设和保护以工代赈做法,提供更多生态公益岗位。 (四)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加快发展森林草原旅游、河湖湿地观光、冰雪海上运动、野生动物驯养观赏等产业,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服务。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线路,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

结尾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在今后的一个时期,我们农业科研人员要发挥自身优势,针对我市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部署和要求,创新科技服务方式等方面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切实谋划好我所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工作重点,创新举措以及2018年的主要工作。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迎难而上、埋头苦干、开拓进取,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新的贡献! 探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模式,是一项长期而又意义非凡的伟大事业。

十九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描绘的一项项具体目标和举措,正在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带头想办法、找路子,勇于探索发展新产业,带动共同致富,让群众钱包鼓起来。敢闯敢干,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把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用心治理,倡导文明新风,解决好“富脑袋”问题。

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如今,顶层已设计,前路已谋划,部署已明晰。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更应撸起袖子苦干实干,实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新时代乡村振兴美好愿景!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要把这个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

第二篇:加大普法力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关于实施“加大普法力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安排部署,进一步提升普法服务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工作水平,XX县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深入推进“加大普法力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平法办发〔2019〕9号)文件,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十次党代会、市委十届五次全会、县第十四次党代会及县委十四届三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服务农业农村发展和脱贫攻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构筑立体化法治宣传格局,培育农村法治文化特色品牌,增强广大农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提升农村干部群众的法治素养,促进乡村治理法治化,为“振奋精神、兴县富民”,推进“两个转变”,奋力谱写新时代XX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二、主要任务

(一)持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1.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围绕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工程,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推动乡村治理法治化,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充分发挥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农民讲习所等阵地作用,广泛运用各类媒体和横幅标语等载体,采用小品、歌曲、顺口溜、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树立宣传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人员、“三农”干部、好婆婆、好媳妇、好儿女等先进典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乡村生产生活各方面,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责任单位:文化站)

2.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乡风文明建设,持续发挥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作用。发挥村级“两会一约”作用,发挥乡村“五老人员”等新乡贤的宣传劝导和教育监督作用,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文明志愿者及社会各界在文明创建中的主体作用,深入持久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责任单位:文化站)

(二)深入开展精准普法

1.构建法律进村(居)常态化机制。以“法律进村(居)”创建活动为抓手,深入推动宪法法律进村居常态化。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把宪法法治元素融入乡村文化广场等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法律顾问的作用,利用各种平台、阵地,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宪法法律宣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鼓励和引导村民创作宪法法律文艺节目、法治故事、农民画、剪纸等文艺作品,利用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微信群、村民微信群推送转发宪法法律学习相关内容,推动宪法法律学习宣传深入人心,走进千家万户。(责任单位:各站所)

2.有针对性的加强精准普法。针对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战略中的多发性、规律性矛盾纠纷,开展订单式普法。重点加强对农村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弱势群体权益保护、土地征收征用、规避生产经营风险等领域,辍学青年、失地农民、刑满释放人员、社区服刑人员、涉毒人员以及易受非法集资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行为危害群体的普法宣传,引导村民正确解决生产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助力贫困户安居乐业、脱贫增收。(责任单位:各站所)

3.加强基础教育普法。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强化控辍保学联动机制,确保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为提升乡村适龄儿童教育水平营造良好法治环境。(责任单位:文化站)

(三)深化基层法律服务

1.提升“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建设水平。在实现“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全覆盖的基础上,健全完善村公共法律服务站点、人民调解组织网络、法律援助网络体系建设,建立微信群,让群众在家即可享受到“公共法律服务一站式”服务,为法治村(居)、平安村(居)建设加油助力。(责任单位:司法所)

(四)创新普法方式

1.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结合乡村文化服务设施提升工程,积极推进“乡村法治舞台”建设,做到有组织、有队伍、有场地、有设施、有活动,引导农民群众在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享受公共法治文化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深入推进村(居)“四个一”法治文化建设工作,努力实现村村有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宣传橱窗、法律政策超市、法治图书室,全力提升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水平。(责任单位:各村(居)、站所)

2.创新普法机制和载体。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号等现代化手段,及时发布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解读,播放法律短剧、法律生活剧、微电影等,增强法治宣传教育对村民的吸引力,提升村民学法用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普法与政策宣讲宣传结合起来,将法律带到基层、带到农村、带回家庭、带给其他家庭成员,使普法由“传授式”向“交互式”转型,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多元化普法格局,提升“送法下乡”工作实效。(责任单位:司法所)

(五)大力加强农村普法队伍建设

1.提高村(居)管理法治化水平。依法开展村民自治,落实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财务公开等各项规章制度,推进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落实“两委”干部法律知识学习培训制度,“两委”干部每年集中学法不少于2次、法律知识考试不少于1次。(责任单位:民生服务中心、司法所、各村(居))

2.培养“法律明白人”。围绕乡村治理、乡村振兴,从实际出发,通过登记造册,采取分类培养方式,培养一批“法律明白人”。建立“法律明白人”学习培训机制,做到培训计划、对象、师资、教材、课时、场所“六落实”。将“法律明白人”培训纳入村第一书记工作职责,针对农村常见的法律问题,采取以案释法、案例教学等方式,通过各种培训、自学等方式传播和普及法律知识,以“法律明白人”的培养普及提升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整体工作水平。(责任单位:党政办、农业服务中心、司法所)

3.加强普法队伍建设。鼓励引导社会团体、专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法律服务和法治宣传教育,扩大普法志愿者队伍,同时强化教育培训,提升普法队伍人员素质和普法工作信息化建设水平。(责任单位:司法所)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各村(居)、站所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结合工作实际和落实普法责任制,强化措施落实,注重协同配合,做到保障有力,形成普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注重指导。各(村(居)、站所要积极发挥各自优势,逐步推进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创新。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积极解决问题,努力推进各项工作项目落到实处。

(三)强化保障。各村(居)、站所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严格执行现行涉农法律法规,推动各类组织和个人依法依规实施和参与乡村振兴,有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四)营造氛国。各村(居)、站所要建立普法助力乡村振兴专家决策咨询制度,为法治XX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广泛宣传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和生动实践,认真总结推广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讲好普法助力乡村振兴的XX故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不断推进普法工作,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略保驾护航。

第三篇:2021年加大普法力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关于实施“加大普法力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安排部署,进一步提升普法服务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工作水平,xx县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深入推进“加大普法力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平法办发〔2019〕9号)文件,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十次党代会、市委十届五次全会、县第十四次党代会及县委十四届三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服务农业农村发展和脱贫攻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构筑立体化法治宣传格局,培育农村法治文化特色品牌,增强广大农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提升农村干部群众的法治素养,促进乡村治理法治化,为“振奋精神、兴县富民”,推进“两个转变”,奋力谱写新时代xx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二、主要任务

(一)持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1.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围绕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工程,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推动乡村治理法治化,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充分发挥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农民讲习所等阵地作用,广泛运用各类媒体和横幅标语等载体,采用小品、歌曲、顺口溜、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树立宣传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人员、“三农”干部、好婆婆、好媳妇、好儿女等先进典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乡村生产生活各方面,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责任单位:文化站)

2.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乡风文明建设,持续发挥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作用。发挥村级“两会一约”作用,发挥乡村“五老人员”等新乡贤的宣传劝导和教育监督作用,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文明志愿者及社会各界在文明创建中的主体作用,深入持久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责任单位:文化站)

(二)深入开展精准普法

1.构建法律进村(居)常态化机制。以“法律进村(居)”创建活动为抓手,深入推动宪法法律进村居常态化。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把宪法法治元素融入乡村文化广场等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法律顾问的作用,利用各种平台、阵地,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宪法法律宣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鼓励和引导村民创作宪法法律文艺节目、法治故事、农民画、剪纸等文艺作品,利用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微信群、村民微信群推送转发宪法法律学习相关内容,推动宪法法律学习宣传深入人心,走进千家万户。(责任单位:各站所)

2.有针对性的加强精准普法。针对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战略中的多发性、规律性矛盾纠纷,开展订单式普法。重点加强对农村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弱势群体权益保护、土地征收征用、规避生产经营风险等领域,辍学青年、失地农民、刑满释放人员、社区服刑人员、涉毒人员以及易受非法集资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行为危害群体的普法宣传,引导村民正确解决生产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助力贫困户安居乐业、脱贫增收。(责任单位:各站所)

3.加强基础教育普法。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强化控辍保学联动机制,确保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为提升乡村适龄儿童教育水平营造良好法治环境。(责任单位:文化站)

(三)深化基层法律服务

1.提升“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建设水平。在实现“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全覆盖的基础上,健全完善村公共法律服务站点、人民调解组织网络、法律援助网络体系建设,建立微信群,让群众在家即可享受到“公共法律服务一站式”服务,为法治村(居)、平安村(居)建设加油助力。(责任单位:司法所)

(四)创新普法方式

1.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结合乡村文化服务设施提升工程,积极推进“乡村法治舞台”建设,做到有组织、有队伍、有场地、有设施、有活动,引导农民群众在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享受公共法治文化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深入推进村(居)“四个一”法治文化建设工作,努力实现村村有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宣传橱窗、法律政策超市、法治图书室,全力提升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水平。(责任单位:各村(居)、站所)

2.创新普法机制和载体。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号等现代化手段,及时发布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解读,播放法律短剧、法律生活剧、微电影等,增强法治宣传教育对村民的吸引力,提升村民学法用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普法与政策宣讲宣传结合起来,将法律带到基层、带到农村、带回家庭、带给其他家庭成员,使普法由“传授式”向“交互式”转型,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多元化普法格局,提升“送法下乡”工作实效。(责任单位:司法所)

(五)大力加强农村普法队伍建设

1.提高村(居)管理法治化水平。依法开展村民自治,落实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财务公开等各项规章制度,推进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落实“两委”干部法律知识学习培训制度,“两委”干部每年集中学法不少于2次、法律知识考试不少于1次。(责任单位:民生服务中心、司法所、各村(居))

2.培养“法律明白人”。围绕乡村治理、乡村振兴,从实际出发,通过登记造册,采取分类培养方式,培养一批“法律明白人”。建立“法律明白人”学习培训机制,做到培训计划、对象、师资、教材、课时、场所“六落实”。将“法律明白人”培训纳入村第一书记工作职责,针对农村常见的法律问题,采取以案释法、案例教学等方式,通过各种培训、自学等方式传播和普及法律知识,以“法律明白人”的培养普及提升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整体工作水平。(责任单位:党政办、农业服务中心、司法所)

3.加强普法队伍建设。鼓励引导社会团体、专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法律服务和法治宣传教育,扩大普法志愿者队伍,同时强化教育培训,提升普法队伍人员素质和普法工作信息化建设水平。(责任单位:司法所)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各村(居)、站所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结合工作实际和落实普法责任制,强化措施落实,注重协同配合,做到保障有力,形成普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注重指导。各(村(居)、站所要积极发挥各自优势,逐步推进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创新。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积极解决问题,努力推进各项工作项目落到实处。

(三)强化保障。各村(居)、站所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严格执行现行涉农法律法规,推动各类组织和个人依法依规实施和参与乡村振兴,有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四)营造氛国。各村(居)、站所要建立普法助力乡村振兴专家决策咨询制度,为法治xx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广泛宣传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和生动实践,认真总结推广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讲好普法助力乡村振兴的xx故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不断推进普法工作,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略保驾护航。

第四篇:腾讯为村,用互联网+创新乡村社会治理、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腾讯为村

用互联网+创新乡村社会治理、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目录

一、“腾讯为村”的立足点 ............................................................................................................. 2

二、“腾讯为村”的产品服务结构 ................................................................................................. 3

三、“腾讯为村” 从试点向全国推广的发展历程 ....................................................................... 4

四、“腾讯为村”的政府服务采购模式 ......................................................................................... 6 附一:“为村课堂”影像资料 ....................................................................................................... 7 附二:腾讯为村案例“为村故事会” ........................................................................................... 7

一、“腾讯为村”的立足点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腾讯,作为中国服务用户最多的互联网企业之一,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2014年开始,腾讯将“连接一切”作为自身战略,“腾讯为村”正是基于这一战略,借助月活跃用户超过9.8亿的微信,开发出适合乡村管理者和村民低门槛入门互联网的村庄微信公众号——为村,并将之打造成面向乡村的互联网社交与服务平台,用互联网+的方式为乡村的社会治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助力。

“为村”重点关注中西部贫困地区的移动互联网应用需求,首先是是基于村庄这一社群,围绕“家务”,满足外出打工村民和留守村民间基于亲情、乡情诉求的高频互动,让外出务工者能通过互联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其次是围绕“党务、政务、村务、商务”的刚需信息连通,重点通过互联网提升基层村两委及党员干部工作效率,展现其在基层党建、社区治理、精准扶贫等方面的工作成果,通过强化沟通密切干群关系,创建乡村和谐社会。

在用互联网助力乡村发展的场景中,“为村”更注重扶志与扶智,鼓励村庄自主开通属于自己村庄的微信公众号,为村庄整合腾讯及合作伙伴内外部资源,面向乡村管理者和全体村民展开乡村移动互联网能力建设,为乡村连接情感,连接信息,连接财富,助村自助。

二、“腾讯为村”的产品服务结构

“腾讯为村”积极用互联网手段助力国家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打造,在乡村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建设中,为社会治理智能化提供互联网解决方案。搭建村、乡/镇、区/县、市/州、腾讯为村多级公众号平台,协助地方政府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以各村独立运营且接受上一级管理、监督的村级为村微信公众号为基础,通过村民实名加入本村微信公众号、共同关心村庄事务,建立起外出打工村民、本村留守村民与村庄的情感连接、信息交流的纽带;通过村两委、基层党员、村庄公众号管理员成为内容的主要生产者,广泛动员村民关注、参与与村庄事务和与村庄发展相关的互联网话题。

以上一级地方政府为村公众号为政府管理抓手,组织各单位为村传递政策、下达通知、提供服务。通过地方组织部组织基层党员在线展开两学一做、三会一课,推动基层党建智能化;通过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记录扶贫脱贫轨迹,干群协作挖掘村庄一村一品,以社交电商的方式整合本地力量推广本地产品,发出家乡特产和宣传村庄旅游文化的移动互联网名片,破解精准扶贫面临的信息鸿沟难题;通过乡镇及区县各级干部,为村民下达政务及服务通知,展开政策宣传,受理村民反馈社情民意服务,密切干群关系、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助力政府增强公信力、执行力,向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转型,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搭建政府与群众的沟通桥梁。

以腾讯为村公众号为全国为村交流入口,实现跨区域村庄信息共享,推荐优秀的移动互联网使用村庄案例,让更多村庄的管理者和村民足不出户,通过手机进入其他各村交流、学习;整合社会资源,为村策划、为村设计、为村传播,放大村庄影响力。

三、“腾讯为村” 从试点向全国推广的发展历程

2014-2015年,“为村”在贵州试点,整合运营商资源,示范出光纤宽带及4G进村后,村民拥有第一部智能手机时,村庄及地方政府可以借助互联网展开的情感连接、信息连接、财富连接的各种场景。在乡村社群沟通、社区治理、基层党建、山货出村等方面,呈现出通过能力建设及指引助村自助,由社群连接创造乡村凝聚力、激发村庄内生动力、焕发乡村活力;区别于其他互联网企业电商下乡扶贫的、创新的乡村促发展模式。

2016年,“为村”面向100个来自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甘肃陇南市康县、湖南湘西州、内蒙古扎兰屯市、浙江温州苍南县等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村庄展开推广尝试。2016-2017年,依托项目的创新模式、试点区域的显著成果,获得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商务部、发改委、网信办、工信部、共青团中央等部委关注并给予高度评价,为腾讯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的作用,提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项目、案例及数据支撑。吸引了包括新华社(先后报道七次)、人民日报(整版刊发湘西为村调研报告、共三次相关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周刊、十九大献礼节目《辉煌中国》、《绝不掉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级媒体及法制周末、中国视窗、山东日报、内蒙日报、四川日报、菏泽日报、成都日报、川报观察等地方党报官媒深度报道。媒体站在“为村”对创建乡村和谐社会、推动乡村社会治理高效率和透明化、地方政府借助互联网平台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基层党建“两学一做”智慧化,基层党员干部借助互联网平台与村民高效互动融洽干群关系、精准扶贫发挥乡村社群凝聚力,社交电商推动乡村脱贫致富等等方面展开深度报道。

2017年,从1月100个村1万个认证村民起步,一年时间,“为村”共吸引来自16省地方政府组织超过5860个村庄加入(包括18个国家级贫困县),其中山东省菏泽市、四川省成都邛崃市、四川省德阳广汉市等地区为全域覆盖;超过199.8万村民实名认证加入本村公众号,与上级领导展开沟通、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在互联网上寻找商机,互动超过1.6亿次。

其中山东菏泽市(地级市),在市委书记和市长的大力推动下,由当地商务局牵头,以全国电商重镇的身份全域推广为村,不到一年时间已有4000余村加入为村平台,菏泽市面向全市召开超过1500名乡镇村干部和为村公众号管理员参与的“为村故事会”分享当地村庄互联网使用经验,引发各村的学习热潮;四川成都邛崃市(县级市)、四川德阳广汉市(县级市)由当地组织部牵头,全域加入为村,并借助为村平台展开“微治理”、“微反腐”工作及十九大精神学习活动,充分展现了“为村”的社会价值,凸显腾讯“为村”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在互联网电商企业大手笔投入农村电商之外,所展现的政府资金小投入,干群互动大效益的独特社会价值和战略意义。

扫码了解媒体“为村发声”

四、“腾讯为村”的政府服务采购模式

2017年,“为村”项目完成了公益模式探索实践向政府服务采购输出的转型,组建“北京为村互联网科技研究中心”,全面实现公益项目自我造血与可持续发展:所得利润全部用于设立“加油为村基金”,奖励各村公众号优秀管理员,培养在乡村中推广和普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为村助教”、“为村讲师”,更为村庄整合腾讯内部及更多企业、高校及专业资源,搭建用企业核心能力助力乡村发展的便捷平台。

未来,为村将以成为“最受中国农民喜爱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为目标,更广泛的与政府合作,服务农村,造福农民。 附一:“为村课堂”影像资料

附二:腾讯为村案例“为村故事会”

(一)贵州黎平铜关村:互联网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铜关村是 “为村”项目的第一个试点村。铜关村地处云贵高原,曾是极其贫困的一个侗族村寨,2012年人均年收入不足1800元,全村共有410户,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其经济收入主要是靠外出务工。经过2014-2015年一年试点,该村从一个只通2G网络、智能手机拥有量不足5%的村庄,现在全村留守人员使用智能手机超过80%。 如今,村口的小卖部可以用微信支付购买生活用品农具种子;老人到小卖部门口蹭WiFi与远在广东打工的儿子视频聊天;不识字的侗族老人也学会了用智能手机听歌、看侗戏,用微信喊家人吃饭,召集队友唱侗歌,歌队长用微信给队友发放唱歌的劳务费。留守妇女们更是成立了自己的绣品合作社,通过为村公众号销售。村民吴定芝利用农闲时间织自己的侗布,一年能创收5000元。村里的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大型民宿项目,2016年投入运营,通过为村公众号宣传展现移动互联网村风采,2016-2017年间,接待游客超过4500人次,村民直接增收超过100万元。老支书在为村公众号中撰写“支书日记”,记录村庄两年来的点滴变化,广受村民好评。(扫描了解《互联主义新农村,菲菲妈这一年》)

(二)湖南龙山比耳村:互联网让农产品优质优价

比耳村是龙山县里耶镇下辖的小山村,距离镇政府还有5公里行程,是脐橙专业村,全村有1260人,脐橙种植面积4000多亩,2016年产量800多万斤。在开通“为村”之前,比耳村没一家农户开网店,2015年,村民与外界联系甚少,脐橙销售全部依靠等待批发商,橙贱伤农。2016年,全村110人开通微店,通过为村公众号推广,吸引了近50个外村经销商为比耳脐橙分销,更引来很多线下收购商。比耳村民以每斤6.8元的价格网销脐橙12万多斤,批发价提升到每斤1.8~2.2元,较去年每斤1.2~1.5元均价提高0.6元以上,全村仅价格增收就达500多万元。

比耳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6户370人,有120人通过村公众号申请成为认证村民,其中有35人开通了微店。为鼓励贫困户开网店,由村公众号管理员和5位在北京、深圳、长沙工作的村里年轻人组建的比耳为村团队,给所有贫困户免费提供网销用的包装盒、剥理器、一次性手套、宣传单、Logo贴标。为村公众号商城总号里得到的订单全部下给贫困户,其中贫困户张勇的4000斤脐橙,以每斤3元的价格作为春节网销品全部订完。村民对为村平台的评价:联络了情感,村里平时在外不认识的都通过为村有了联系;在这里了解到了很多信息、国家政策;交口称赞今年为村的宣传让橙子卖出了好价钱!2017年4月19日,总书记发表《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民》讲话一周年,《新闻联播》头条便以比耳为村为例讲述互联网为乡村带来的变化。(扫码了解《农民网络卖橙,登上新闻联播,“去年保守一点,就挣了一百万。”》)

(三)甘肃康县冯家峡:互联网推动乡村治理

甘肃省陇南市康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康县2/3的村庄都是美丽乡村,而冯家峡村却因民风彪悍,年年盼美丽乡村而不得。原本村民民心涣散,对集体事务都漠不关心,公路修到冯家峡,村民阻挠多次,还需要武警开道,路修好了村民为了能收点买路钱,偶尔还会丢只死鸡到公路上,拦下过往车辆。村民之间人情淡漠,一位老人在家里去世三天才被发现。 自从热心村民冯宝贤协助村干部开通“冯家大院”微信群之后,村民之间的交流大大增加,也越来越热衷公益活动,村子的凝聚力得到极大提升。如今村群“冯家大院”已经有200多名村民,成为连接邻里、改善干群关系的纽带。2016年,村里打算修一条上山公路,在群里发起捐款投工倡议,一夜之间便收到村民捐款3万余元,在村干部带领下,村民积极投工响应,仅用十天就修通了一条长1.5公里,宽4米多的上山车路。管理员冯宝贤介绍:“为村”给村庄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人的改变。

45岁的村民冯定贤是一个内心封闭的村民单身汉,在村里一直少与人交往,没什么朋友,整天窝在家里睡大觉,村里加入“为村”后,他像是变了个人似的,爱参加村里的公益活动,还学会了唱歌,虽然只有小学一年级文化,可他的一副好嗓子在“全民K歌”找到了用武之地,在互联网上放声歌唱,让他唱出了3000多个粉丝,人也变得乐观开朗,融入了村庄。 村民冯关贤是村里出了名的懒汉单身汉,认证加入为村公众号后,变得积极参与村内事务,成为“为村”活跃分子,还通过“全民K歌”找到了一位喜欢听他唱歌的贵州媳妇。2016年9月底,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冯家峡村也已顺利成为了美丽乡村。(扫描了解《我的为村我的村——冯家峡为村记》)

(六)有事就上“为村”找支书(村委日记、书记信箱功能使用案例)

第五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调研报告

(篇一)

**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以及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工作措施扎实,工作重点突出,工作成效明显。

一、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情况

(一)项目引领,着力培育振兴发展引擎

1.重点建设项目征地。黄井大道扩建征地580亩基本完成;

滨江路开发补征地20亩;

黄家县重点项目用地征地1000亩,完成50%;

长岭至桃源旅游公路扩建完全前期工作;

2.集镇功能拓展开发。集镇78亩商业用地出让工作已经走完前期程序,待县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后,即可招拍挂;

集镇连接至黄井大道的和谐大道已经全面启动,正在按有关程序快速推进。

3.船形古镇开发保护。船型古镇规划已经通过县规委会评审,前期,县文化局、博物馆已经将有价值的文保单位进行编号登记,拆违拆旧工作已经基本到位。目前,已经向县人民政府申请项目立项。

(二)疏堵结合,统筹推进秀美乡村建设

1.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年共申报11个新农村建设点,除新增点横坑尚在编制、省级古村落梅坑老堡,全部完成村庄规划,均已成立理事会。高标准提升石耳岗精品示范点,积极申报石耳岗4a级乡村旅游点,小龙虾垂钓场、

真人cs已经正式营业,3a级生态厕所、生态停车场、水上餐厅以及精品蜜桔采摘园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2.“三拆”工作成效显著。参照县里做法,在每村选取“三拆”示范点,利用周末时间组织镇领导班子成员以及各村党支部书记,对各村“三拆”情况进行巡察评比,互相取长补短、交流心得,巡察结束后,还进行工作成效测评,分别评出前三、后三名,对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进行总结推广,鼓励各村结合各自实际情况,采取做通村民思想工作,先易后难、在拔钉子、成片推进的工作方法,大力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全镇共完成三拆销号1964处,118415.56平方米,95.19%。

3.乡风文明持续改善。继续深入推进福主殿整治、移风易俗工作,制止扩建福主殿1处;

在全镇范围内,实行道德红黑榜制度,对于遵守乡风文明、道德榜样的上“红榜”,对于道德败坏、不赡养老人、不守诚信的反面例子上“黑帮”,经评选凡被列入“红榜”的人员要及时张榜公布,广泛宣传先进事迹。凡被列入“黑榜”的人员,各村建立村民道德“黑榜”档案,列入人员在评选低保、信用贷款等诸多方面设置限制。

(三)因势利导,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特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进一步巩固发展蜜桔产业,全镇蜜桔栽种面积42664亩,年产值约2亿元。着力打造谢坊、吉嘉蜜桔精品示范园,提升蜜桔品质。积极开展柑橘木虱和黄龙病防治工作,实施春季清园行动,举办知识技术

讲座1次,强化柑橘木虱喷药和监测,实现动态监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培育草莓种植、蓝莓种植、葡萄种植、甲鱼养殖、稻田养虾等特色农业。同时严控农业污染源,关停搬迁生猪养殖场3处。按益农信息化建设标准建好村级益农信息化,让农产品“走”出去。

2、着力打造高标准农田。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我镇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是600亩,项目已落实在长岭村石耳岗村小组至桃源村渣坑村小组。成立领导小组,细化工作责任,明确目标任务,并制定工作考核办法,督促相关工作落到实处,强化措施,确保土地流转顺畅进行。

3、林业水利工作有序开展。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成立森林防火队,发放森林禁火宣传单3000余份。严格落实封山育林政策,除治松材线虫病树9027株,签订8000亩天然林停伐管护协议。积极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对山塘进行加固维修1处,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建设节水工程,在浆坑村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2000亩,完工率93.72%。圳上坑安全饮水水厂投入使用。

4、休闲旅游产业现雏形。积极参与由县推介分队组织的“桔园游”吉安推介会,并与当地旅行社签订“桔园游”销售合作协议书。结合新农村建设,重点打造石耳岗旅游开发,争创省级3a乡村旅游示范点,完成民宿建设2橦。完善古镇基础设施建设,对古镇进行复古修缮,已完成胡箎公祠、仁寿宫、胡家宗祠的修缮,配备了景观灯和消防设施。重视导游培训工作,5人通过考核获得县级导游讲解证。

**年,吉嘉采摘园、船型古村、石耳岗新村等旅游点吸纳县域外游客15000余人次。

(四)精准施策,稳妥筑牢兜底保障底线

1.强化领导,落实机制。制定印发了《****镇脱贫攻坚工作计划》、《**镇扶贫领域工作作风专项治理方案》,对全年脱贫攻坚任务进行周密安排,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路径,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严明了扶贫工作纪律作风。

2.对照问题,严肃整改。根据县委要求制定了《**镇**年脱贫攻坚“夏季整改”行动方案》、《**镇**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方案》在全面推行信息化管理、突出关键领域发起强劲攻势、推动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以及省、市、县提出的整改要求,重点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扶贫标准,按照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的要求,全面查遗补漏、举一反三,切实将问题整改到位。

3.加强培训,提升能力。发动全镇各连心小分队、帮扶干部对全镇252户、76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再识别,根据不同情况,因户施策开展脱贫攻坚;

分批次对全镇各连心小分队、帮扶干部进行业务再培训,培训完成后开展业务知识考试;

在端午节、儿童节前,还分别采购米、油和儿童书籍共计4万元的物品进行走访慰问。**年申报农村危房户10户,其中新建9户、维修1户,4户交钥匙工程,开工2户。新开发扶贫专岗11个,配合县就业局组织三名贫困户参加技能培训班。

二、乡村振兴发展的制约因素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找出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补齐短板,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逐个问题逐个环节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通过对制约农村农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总的来说,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由于国家投入和社会各界支持力度有限,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受现有政策和农村实际现状的影响,村民自主投资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管理服务跟不上,作用难以发挥。

2、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发展环境不优。近年来通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改善了基本农田较为集中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但还普遍存在着标准不高、质量不一、使用效益不大的问题,尤其是与高标准的、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基础设施还有较大的差距,规模经营、机械化施工都存在较大困难,农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3、教育与社会心理的影响。制约乡村发展也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社会心里和教育有关。千百年来,我们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几十年来,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是围绕“远离农村、远离农业”展开的,“不好好学习,就当农民”,是乡村家长、教师激励孩子学习动机的最有效口号。人们骨子里潜移默化的渗透着一种观念,没出息的的人才当农民,甚至只要和农业、农村有关的

人与事都会“低人一等”,这样的说法虽然略显极端,但却是当前社会上的一种普遍观念。

4、城乡缺乏双向流动。过去限制农民进城,把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人为割裂了城乡之间的关系。现在又出现了另外一种极端倾向,进城购房成了普遍的追求,也成了城镇化的一项指标。在乡村建设的一些优秀典型案例中我们看到,在外人才返乡带动,往往能成就一个乡村的振兴发展,他们利用在外学到知识、技能和管理经验,凭着一腔对家乡的热情和情怀,为家乡注入了活力,带动了百姓致富。人才难以回流农村、农业,在外人才返乡积极性不高,虽不是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因素,但确实是乡村振兴中的一个短板。

三、对开展乡村振兴的思考和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进一步加强扶持政策落实,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创新发展,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加强集群发展和特色产业建设。

1、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我们针对当前面临宏观经济影响就业的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一方面加强调查研究,密切关注形势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对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寻求产业转型发展出路。着重抓好小龙虾养殖、蓝莓养殖以及紫薯栽培等现代特色农业。

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三点意见:

一是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财政投

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

二是建议进一步降低政策性小额担保贷款的审批门槛,简化贷款程序,放宽贷款周期,降低贷款利率,切实帮助民营中小企业走出困境,做大做强企业。

三是建议加大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补助力度,使农民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惠,提高农民获得感。

2、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在稳定农户承包权上,积极稳妥推进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是实施“三权分置”的重要前提。通过确权摸清了承包地的底数,基本解决了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了大量土地承包纠纷,让农户吃上了“定心丸”,使他们更加放心流转土地。目前**镇土地确权合同签订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土地证的发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3、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

**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刻不容缓。鼓励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重点扶持解决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在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难、担保难、融资贵等难题。重点在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和引进上加大力度,改变目前仅限于初加工产品、没

有技术优势、不能抢占市场的劣势。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优化农业发展环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改善基本农田较为集中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在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上,建议:

一是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以及涉农保险政策普惠力度,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二是强化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的技术水平,管理经验和市场开拓能力。

三是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强联合,开展品牌创建,基地或产品认证,共建共享农业产业联盟或农产品营销促销中心,农业生产资料联合采购平台,探索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节本升级的路径。

四是强化技术服务.引导新型农业经营参与项目实施,开展试验示范等活动,农技人员开展经常性的技术指导服务,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示范效应,以求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篇二)

为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年监督工作计划,我委在朱主任的带领下,前往区住建局、农业农村局等召开座谈会听取情况汇报,深入**、**、**等镇(街道)实地考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综合改革、村庄建设规划和环境综合整治等情况,广泛听取各镇村、相关部门、广大代表和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工作及成效

近年来,我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级集体经济、特色农事产业、乡村旅游等蓬勃发展,农村卫生、医疗、教育、社保、科技等事业不断进步,乡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发展特色农业,强农富民产业明显壮大

我区坚持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主线,主攻设施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品牌农业。推动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建成荷兰花海花卉苗木、万丰绿茵蓝莓樱桃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实现了盐城市级农业园区镇镇全覆盖。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1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家,盐城市级农业园区23家。打造农旅融合新业态。将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调整现代农业结构、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增加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业态和新途径,目前,全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48家,休闲农业从业人数5.23万人,其中农民从业人数3.89万人。随着荷兰花海日渐蜚声扬名,新丰镇推动农业生产、旅游观光、婚庆服务等产业全面融合发展。**镇宏鑫三元梦幻迷宫有效整合区域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年,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800万人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目前,我区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802家,加入农民合作社的农户数17.77万人,农民合作社成员数占总农户比重达86.3%。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着力提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创新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培植村级集体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完成农村产权交易913宗,交易金额8.4亿元,有效激活了乡村“沉睡”的资源。实施精准扶贫,落实各类帮扶措施,**年底累计脱贫率84.4%。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提升。加快农村环境整治攻坚步伐,推进畜禽废弃物、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治理,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畜禽粪污集中处置和综合利用等设施建设,创成全国首批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扎实推进“一片林”工程,筑牢绿色生态根基,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年新造成片林3.05万亩,以绿色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全面推行“河长制”,生态河道建设、水美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加快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集中力量打造“一镇十村”集中居住示范点,建成美丽宜居村庄43个,加快危旧房改造工作,全面消除农房安全隐患,真正让广大农民群众实现“安居、康居、乐居”。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开通镇村公交,实行“五定四统一”经营机制和服务标准,农民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推动镇村卫生体系建设提档升级,促进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医疗服务不断规范,持续扩大“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三)倡导文明风尚,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道德模范评选表彰等活动,全区有3人当选为“中国好人”、5人当选为“江苏好人”。推进文明户、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大中街道恒北村、新丰镇全心村荣登“全国文明村”行列,白驹镇狮子口村等12个村被授予“江苏省文明村”“盐城市文明村”称号。常态化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举办“心连心”、“送欢乐下基层”“百姓大舞台”专场演出,区直部门送书下乡3万册,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广大农民共享优质文化资源。加强乡土人才培养,近3年来累计完成农村实用人才培训2.5万人次。

(四)完善基层组织体系,乡村治理水平明显提升

选强选优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选派优秀的机关干部到基层实践锻炼,担任经济薄弱村“第一书记”。实施退役士兵“村官”培养工程,134名退役士兵全部到村任职。建立完善村会计跨村交流制度,各村配备专职监委主任,加强对村支部、村委会和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营造良好的党风政风。深入开展平安大丰建设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积极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着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二、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我区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局良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乡村振兴仍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和广大群众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

一是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我区是农业大县,但农业结构相对单一的问题依然突出,粮食等传统产业占比重,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产业主体培育不够,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优质绿色农产品占比较低,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仓储、冷链、物流、信息咨询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充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大部分是工商资本创办,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健全,辐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作用不明显。

二是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任重道远。化肥、农药、地膜等农业投入品长期使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不容小觑;

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够,部分畜禽养殖场的废弃物得不到及时处理,有的甚至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河道生态承载能力下降,我区农业生态功能恢复和建设任务较为艰巨。

三是乡村要素投入和部门协调推进机制仍需完善。农村人才匮乏,且老龄化问题突出,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尚未形成,导致农业生产后劲不足;

推动乡村振兴的条块项目和资金有待进一步整合;

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效益不高;

激励引领规划、科技、经营管理等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保障政策尚不完善,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金融服务产品有待进一步探索创新。

三、促推我区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实施的几点建议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提升能力素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按照“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要求,学习上海、对标上海、联通上海,加快培育蔬果、畜产品、苗木花卉等农业特色产业,逐步构建完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格局,鼓励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高效设施农业等,打造上海的“菜篮子”“米袋子”。二要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提档升级农业园区,加快园区主导产业发展,推进基地规模化、加工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三要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围绕优势特色农业,建设具有生产、观赏、体验、游乐等功能配套的特色产业小镇、观光农业园区,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层次、水平,扩大乡村旅游在长三角地区的影响力。推广“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开展线上销售,促进第一产业接二连三、向后延伸,推动农村三级产业融合发展。

(二)突出生态宜居,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要强化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支持保护政策。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策支持,深入推进“河长制”,完善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病死畜禽等农业废弃物多元化利用的补贴制度,支持农田林网建设,加快发展高效林业。二要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程,深入挖掘我区特色文化和农业资源优势,提升休闲观光农业知名度和美誉度,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让美丽乡村宜农则农、宜游则游。三要高质量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瞄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形成推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农村养老等服务进村的实施办法,建立教育、卫生人才在城区与镇村之间定期流动机制,提高在镇村工作人才的待遇。

(三)用足用活政策,促进资源要素下乡助力乡村振兴

以推进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在政策制定上为乡村发展松绑,在激活要素上为乡村注入活力。一要提升农业投资绩效。进一步优化乡村振兴项目审批流程,统筹支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切实提高支农政策、项目效果和农业投入综合效益。二要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细化落实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返乡创业、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扶持政策措施,在人员编制、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社保衔接、创业扶持等方面创造良好政策环境。三要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鼓励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创新开发农村金融产品,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服务。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多层次、高保障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农业保险服务。

(四)强化基层治理,充分发挥农民推动乡村振兴的主体作用

一要不断完善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深化村级自治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加强村级权力有效监督,指导农村普遍建立村规民约。二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推进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加大基层干部奖励、任用力度,形成选拔任用优先考虑基层干部、涉农干部的良好氛围,激发镇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三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流转交易,因地制宜培植主导产业,规范“三资”管理,积极谋划发展村级公共事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篇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查找制约因素,探究并实现乡村振兴的方法和路径,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紧要课题和迫切任务。

一、基本情况

**县地处新乡市西部,农业人口38万,耕地48万亩。全县gdp完成110.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1.6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9.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5.9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597.48元。**县**年6月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100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以此为契机,**县开始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之路。

(一)产业改革有新创举

一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内生动力。我县充分利用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的自身优势。坚持高位推进,落实“六个必须”,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全县219个行政村,完成清产核资的村215个,清产经营性资产2.58亿元,非经营资产3.95亿元,资源性资产44.3万亩;

完成成员界定213个村,界定户数8.6万户、39.6万人。完成折股量化、股权设置的村152个,126个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选举了理事长和监事长,有效激发了内在活力。

二是加大农业投入,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我县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加大对高标准粮田、重点农产品产业的扶持力度。**年,全县实施高标准粮田提升项目2.5万亩,总投资达3375万元,全县高标准粮田达到30万亩。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39万亩,划定重要农产品大豆生产保护区6万亩。**年全县夏粮小麦收获37.8万亩,其中优质强筋小麦6.71万亩,小麦种子繁育3万亩。夏粮产量3.412亿斤,秋粮优质水稻播种8.64万亩,秋粮产量达3.316亿斤。

三是特色农业发展加快。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扩大药黑豆、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实施田园综合体建设,推进奇幻玫瑰、植物雕塑、休闲体育、紫薇、百合花五个庄园,以及宁氏文化、卜氏文化两个生态园建设,积极培育现代农业+旅游新业态。

(二)质量兴农有新进展

一是农业结构日益优化。莱恩公司的奇幻玫瑰庄园、新乡园林的植物雕塑庄园、绿色园林的松涛养生庄园、碧波园林的紫薇庄园、海芋生物的百合花浪漫文化园“五园”项目及望景度假村、千亩红枫林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初具规模。

二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全县新增高效粮田面积4万亩,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3000亩,新发展花卉苗木面积2200亩,花卉面积累计达4.2万亩,累计蔬菜生产面积26600亩。名牌战略初见成效。全县通过“三品一标”认证面积198855亩,其中无公害认定面积16545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6个,绿色食品9个,地理标志产品认证面积182310亩、认证产品2个,以品牌闯市场,大大改善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

三是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全县农业龙头企业有36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2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家,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427户农户致富,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有力推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三)绿色发展有新探索

一是改善生态环境。我县以四美乡村创建为契机,以打造样板村为抓手,以点带面,以生活污水处理、垃圾清运治理、厕所改造为重点在全域开展集中整治行动,促进全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不滑坡。坚持周督查、月点评制度,每季度开展观摩评比,通报观摩发现的问题,建立问题台账,确保督导落到实效,并对各乡镇工作进行排名。积极推行市场化服务运行机制,在坚持多元化投入基础上,探索有偿服务机制,推进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支持”的长效保洁机制。

二是改善人居环境。按照“以人为本,尊重民意;

政府主导,协同推进;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典型引路,整村实施”的基本原则,我县11个乡镇确定厕所改革试点村11个,涉及农户546户。如照镜镇在东彰仪村、照镜村开展生活污水处理和厕所改造工作试点,摸清全村厕所基本状况,统一规划设计,将全村管网与人工湿地结合起来,既能过滤净化污水,又建休闲景观场所。

三是科学合理选择污水处理方式。以净土工程为切入点,对17家涉危废企业,已经全部纳入省固废信息管理系统,对所危废产生、储存、运输实行全程监管。以省级生态镇村创建为契机,积极开展省级生态镇村创建工作。

(四)文化兴盛有新载体

一是以活动为载体,倡导文明新风。全县通过举办“寻家史、立家训、传家风”活动演讲比赛、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家庭”等各类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弘扬孝道文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文明单位42个,文明村镇53个,其中全国文明村镇1个,省级文明村镇1个,市级文明村镇24个,县级文明村镇27个。

二是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开展了扶助困难群体、发展农业生产、关怀儿童教育、沟通政民关系、协调矛盾冲突、保护生态环境、清洁家园、文明交通、微心愿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扎实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项目化、阵地化建设,不断组织志愿服务向农村延伸。截至目前,全县共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20余次。

三是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建设。全县各行政村都制定了村规民约,建立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一约四会”,签署移风易俗倡议书10000余份。积极开展“幸福积分”、“五美庭院”和“党员示范户”评选活动,推动农村移风易俗。

四是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县以广场舞培训、文艺演出、文物保护宣传、送戏送书下乡等为内容,积极开展“快乐星期天”群众文化活动。自9月份以来,先后开展活动15场,受益群众3000余人。进一步做好非遗项目的挖掘、保护和传承,积极支持地方民间文化传承发展。

五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年全县财政投入400余万元,支持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全县11个乡镇文化站全部达标,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97个,已达标108个,基本实现了村村有文化广场目标,解决了群众娱乐场所问题。开展脱贫攻坚、扫黑除恶等不同主题的文艺活动100余场次。

(五)乡村善治有新举措

一是党的建设全面夯实。在抓党建工作中,始终坚持以抓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为引领,提升党组织战斗力。坚持以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为抓手,全面补齐基层党建工作短板,确保全县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提升,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开展奠定良好的组织保障。今年是村“两委”换届选举年,我县以村“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围绕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配齐了村“两委”班子。目前全县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已全面完成。

二是平安建设得到强化。**年全县开展平安村创建活动,共评选出平安村63个,对平安村进行表彰奖励,并对平安村70周岁以上老人按照每月10元发放补贴,奖励资金已陆续发放到人。我县城关镇嘉苑社区被市平安文明和谐社区创建指挥部命名为平安文明和谐“五星级社区”,成为全市首批“五星级社区”。

三是提升中心综合治理手段。进一步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强化“四方对接”,注重“三调联动”,多手段衔接融合,打造出“大综治”、“大信访”的工作格局。围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实现三级网格化管理,打通综治“最后一米”。通过换届选举,全县共选举综治主任219名,中网格长1296名,小网格长6628名。同时全县11个乡镇综治中心建设规范,每乡配备综治专干3人以上,配备专职巡防队员15人以上,实现治安巡逻与视频监控常态化;

各村综治中心配备了巡逻装备,建设了村级监控平台,实现了重点路段、场所的全覆盖。全县社会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六)脱贫攻坚有新成效

**年我县紧紧围绕“六个贫困村退出,1300名贫困对象整体脱贫”的目标任务,按照“传统产业化、主导产业带动、特色产业优势”的发展思路,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重要抓手,通过实施到户增收、金融扶贫、农业产业化、百企万户项目,实现全县贫困户“四轮叠加全覆盖”,为贫困户增收提供扎实保障。**年全县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48个,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亿元,带动贫困户3207户,户均年增6000元。通过打好脱贫攻坚战,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全面提升贫困群众幸福感。

二、存在问题

(一)整体规划缺乏。一是缺乏统筹安排。房屋建设与村庄公共设施的建设没有形成有机的衔接、和谐的统一,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杂乱无章,无法满足当代农民现代化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二是缺乏科学合理设计。乡村建设无规划,想建哪就建哪,甚至毁坏耕地用以建房,新建的房屋横七竖八,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三是带有远见前瞻性的规划少。房屋的建筑形式缺少规范,高矮大小不一,外观五花八门,颜色各不相同,导致“只见新房不见村”。有的把原来很有民族特色、地方风格的老房子拆毁了,导致原本十分美丽、富有个性的传统村落逐渐消失。

(二)部门合力欠缺。一是产业支撑不够。发展乡村振兴县乡村各级的产业支撑很关键。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乡村振兴是“五位一体”的全面振兴,而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产业好比是乡村发展的“牛鼻子”,抓住它,乡村振兴就大有希望。二是考核机制不健全。各级各部门尚未建立推进乡村振兴的考核激励和通报机制,乡村振兴工作在全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中占比不高,影响了基层干部投身乡村振兴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很多农民在听说乡村振兴时,普遍认为乡村振兴就是政府的事,政府来投资,有利益我们就参与,没有与我切身的利益就高高挂起。当作为主体的农民不再积极投入,再好的政策落地也只能是政策。

(三)主导产业不明。一是缺乏主导性产业。缺乏产业支撑的乡村振兴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县无论是从花卉之乡、建筑之乡、乒乓之乡还是中国同盟文化发源地、宁氏祖根地名胜古迹等方面,都没有很好的挖掘属于**县的支柱性产业。二是缺乏突出的富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县的饸饹条、手工老粗布、黑豆、大白菜等土特产没有很好的开发,只是在很小一片范围内小有名气,不具有突出的特点和风味,所以还有待开发。

(四)人才流失严重。一是缺乏有学识、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年骨干人才。农村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普遍缺乏,受过较高教育、年富力强的农村精英人才大多流出就业,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文化素质低、年龄偏大的劳动力,使得乡村发展缺少活力和后劲。二是农村缺乏吸引力。人力资源“空心化”的实质是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缺乏吸引力,同时,国家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服务上欠账太多,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够,客观上也加剧了农村人力资源日趋匮乏,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瓶颈。

三、几点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应形成组合拳,以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为基础,实施分类指导,精准施策,重点加强基层组织、产业、人员三个关键性建设。

(一)科学先行,做好顶层设计。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规划队伍,县里要有规划局、设规划展览馆;

乡里依托村镇建设中心设规划展览室;

村里要有规划专管员,挂村庄规划图。乡村规划向群众公开,展示未来几年乡村要建成什么样子,既增加群众认知也接受群众监督。

(二)政策先行,确保人才不流失。从经验丰富的专业规划人才中招募乡村规划师,为乡镇发展定位、整体布局等提建议,代表乡镇政府组织编制乡村规划。通过有关乡村振兴的政策实施,因地制宜的、有针对性的,加大乡村振兴人才选拔培养力度,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好地示范带动小农户发展。同时,进一步落实好国务院关于支持下乡返乡创业创新的政策,引导支持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施展才华、大显身手。

(三)模范先行,提升示范带头作用。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建强农村党支部,形成市县乡三级齐抓共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局面;

注重从乡村致富能手、返乡创业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培养选拔党组织书记,培育“双强”支部书记,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奔小康。

(四)融合先行,促进产业链之间有效结合。实施乡村“产业兴旺”既要基于第一产业又不能囿于第一产业,而应着眼于优化一产,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旅结合、农网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强化一产对二产、三产的支撑力度,提升二产、三产对一产的反哺力度。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相融相通和乘数效应,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拉长农业产业链,拓宽农业产业幅,提升农业价值链,完善农业利益链,促进农业接二连三、跨二进三,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五)宣传先行,加强舆论引导为主。对于乡村文明建设、乡村环境整治,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特别是村两委班子成员、农村党员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宣传员角色,逐步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风气和环境卫生意识。同时,要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村民行为,开展村民小组乡风文明、环境卫生等评比活动。

上一篇:综合实训总结报告格式下一篇:主体责任清单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