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考研真题

2022-08-10

第一篇:国际关系史考研真题

2013辽宁大学国际关系专业考研部分真题之国际关系历史。

1名词解释

北方大战热那亚会议东欧剧变 (剩下的两个记不清楚了)

简答

民族君主国特点普法战争和平法令战略三大角的演变俄罗斯的外交演变欧盟的演变

3论述

华盛顿和凡尔赛会议内容和影响

美日同盟的发展和影响

既不清楚了,但是说的好像是二战后的影响什么的。

注:因为才想起来考研真题的问题,距离考研时间太久了,很多东西都想不起来了,见谅。

第二篇:2010年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专业考研真题

政治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80分)

1、绝对主义国家

2、寡头统治铁律

3、诺斯悖论

4、全方位政党

5、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

6、《使民主运转起来》

7、民主和平论

8、迪维尔热定律

9、地方自治

10、社群主义

二、问题回答(每小题35分,共70分)

1、简述国家自主性概念的主要内容,并举例说明其在当今政治学研究中的应用。

2、简述理性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当代政治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

国际关系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50分)

1、无政府状态

2、相互依赖

3、全球治理

4、特别提款权

5、英布战争

6、雅尔塔体系

7、上海合作组织

8、尼克松主义

9、京都议定书

10、中美建交三原则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建构主义的国际体系文化观。

2、简述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主要代表和成果。

3、简述90年代美欧关系。

4、简述胡锦涛同志的“和谐世界理论”。

三、论述题(40分)

论述2007年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对国际关系的总体影响。

第三篇:2018年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学考研真题

名词解释 修昔底德陷阱

文明断层线

相对获益

简答题

说明国际组织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如何理解多元安全共同体

论述题

运用国际关系理论说明中国和平崛起的可能性

第四篇:暨南大学国际关系考研真题课本没有的资料2

评价历史人物

第一,要确定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

(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历史人物生活的时间、国家、时代特点以及他的活动所处的历史环境等。) 第二,要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

(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这实质是寻找个人活动与本阶级的关系。)

第三,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

1、中国古代政治人物。主要围绕他的政治主张和措施进行分析,看他对当时社会各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般可从四个方面来把握:对社会生产和科学文化发展的影响;对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的影响;对国家统一巩固和发展的影响;对加强中外关系和国际交往的影响等。

2、中国古代农民起义领袖。主要看他所领导的起义:在打击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方面有何直接作用(推翻或瓦解其统治);有何间接作用(即在多大程度上迫使后来的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从而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使生产力的发展);在斗争中提出的口号或纲领对提高农民革命斗争水平有何作用。

3、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领袖。主要看他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和行动:对本地区、本民族发展进步有何作用;对民族团结和融合进步有何作用;对国家的统一巩固有何作用。

4、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张、措施或行动:对反对封建势力,动摇其统治基础有何作用;对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有何作用;对西学的传播发展有何作用;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有何作用;对挽救民族危亡,探索强国富国之路有何作用。特别要注意他在上述几个方面比他的前人有何进步,此点是确定近现代政治人物时应把握的总原则。

5、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张、对外政策和行动:对本国家、本民族历史发展进步有何作用;对本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步有何作用。

第四,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对其做出应有的评价。在总结归纳历史人物的活动时,可采用两种方法:

1、“阶段论”的方法,该法以时间顺序为纲,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如评价左宗棠、汪精卫等人)

2、“方面论”的方法。该法以人物活动的内在逻辑关系为顺序,把它分解成几个不同的方面来评价。(如对汉武帝就可把他的活动分成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六个不同方面进行评价。 ) 第五,要确定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性结论。对历史人物,不仅要一分为二,还要有一个总结论,亦即对历史人物做出定性判断。

在具体评定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要从决定历史人物历史地位的最主要方面定性。(如南阳太守杜诗他的主要贡献是水排的发明,因此,把他不能定性为地主阶级政治家,而应确定为中国古代杰出的发明家。)

二是在对政治性人物定性时,一定要指明他的阶级属性。如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

四、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一)如何理解19世纪末至1945年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是民族觉醒时期

这一时期共有三次民族觉醒高潮;

第一次:19世纪末20世纪初,标志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形成,表现为。民族主义政党的成立和明确纲领的提出。觉醒的条件是20世纪初列强的瓜分、资本的输入、工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成。地区:最先在亚洲出现民族觉醒高潮,主要事件是辛亥革命、印度民族运动、伊朗、土耳其的资产阶级革命;其次是非洲,如埃及人民抗英斗争,结果都失败了,主要原因是领导者的软弱。

第二次:一战和十月革命促使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进一步觉醒,从而掀起了第二次民族觉醒高潮。主要

事件是五四运动、印度反英不合作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埃及华夫脱运动等;其特点表现为群众性和斗争规模的扩大,并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第三次:30年代反法西斯斗争展开,出现了第三次民族觉醒高潮;其特点是不少被压迫民族敢于拿起武器为民族解放而长期斗争。如朝鲜、中国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等等。

(二)如何理解1945年至90年代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是民族独立时期

1.历史背景: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被压迫民族的独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实力的严重削弱;在持续不断的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的打击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出于同社会主义争夺"中间地带"的需要,不得不改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政策,允许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政治独立,而通过旧有的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联系的纽带,从经济上控制和影响以前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殖民地主义政策发生转化,开辟了非暴力斗争取得民族独立的途径。

2.独立运动的领导者和运动后的执政者主要是民族主义政党,其中多数是以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为核心,少数是由爱国王公贵族领导的;中、朝、越则是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取得反帝反殖斗争胜利的。

3.民族独立运动出现两次高潮:一是战后初期,即40年代后半期至50年代中期,中心在亚洲和北非。最突出的事件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它冲破了帝国主义东方战线,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改变了东方和世界的形势。二是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中心在非洲。五六十年代,亚洲及非洲、拉丁美洲国家人民加强了反帝、反殖、反霸的斗争,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迅速崩溃。典型事件包括: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诞生,该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70年代中期历时500多年的葡萄牙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宣告崩溃;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非洲大陆完成了非殖民化的任务;1994年新南非的诞生标志着白人种族政权在非洲的终结;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并向社会主义发展;巴拿马人民要求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迫使美国于1977年同巴拿马签订新条约,规定巴拿马于1999年收回运河主权,这是该时期民族独立浪潮的突出事件。

(三)非洲大陆民族解放和独立运动的特点

要弄清这个问题就要把非洲民族解放斗争与亚洲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斗争的史实进行横向对比才能看出特点。从任务上看,非洲主要担负着反帝的任务,而殖民主义在侵略亚洲和拉丁美洲的过程中与各国封建统治阶级相勾结,因此亚洲和拉丁美洲除肩负着反帝(反殖)还肩负着反封的任务;从发展趋势看,同亚洲和拉丁美洲相比,非洲起步晚而发展快,集中在60、70年代,并且由北向南展开;从领导阶级看,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权普遍掌握在民族资产阶级手中,民族独立运动领导人大多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先进分子;从方式看,多数国家是通过群众性的政治斗争取得独立的,但也有少数国家是通过长期的武装斗争取得独立的。

(四)为什么战后独立的亚非拉国家大多数选择了资本主义而非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战后独立的亚非拉国家,除了少数由无产阶级领导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外,大多数选择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它们选择这条道路,是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这些国家独立前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它们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上属于资本主义体系,有些国家资本主义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多数国家中,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仍占统治地位。因此,它们独立后面临的重要任务是瓦解前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反对外国垄断资本,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代替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是符合这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民族利益的。

2.大多数亚非拉国家在殖民地时期,工人阶级人数不多,组织不强,缺乏革命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准备,没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广大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则更处于分散和闭塞的状态,没有组织和发动起来,而民族资产阶级无论是在数量上、文化水平上、组织能力上和社会联系上都较无产阶级居于优势。

3.战后宗主国改变统治手法和统治策略,承认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独立,把政权移交给国内的资产阶级,鼓励和支持这些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这些国家继续留在资本主义体系内。西方发达国家把一些能源消耗高、污染严重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往发展中国家,这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这些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4.战后社会主义力量虽有很大发展,但与资本主义世界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内外政策和经济建设上出现的许多失误,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主义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五)第三世界的兴起及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1.第三世界的兴起

第三世界泛指亚洲(日本除外)、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区原来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而后争取民族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总和。这一概念始于20世纪50年代,60~80年代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绝大多数分布在赤道以南地区,所以有时也称作"南方国家"。

第三世界具有共同的特征:①从历史上看,它们有着共同的遭遇,都曾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长期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奴役和掠夺,他们反对奴役、压迫,谋求解放和发展的要求也特别强烈。为了摆脱殖民统治,争取本国的独立和解放,进行了长期的斗争。②从面临的任务看,它们在争取政治独立,建立民族独立国家之后,都面临着肃清殖民主义残余势力,发展民族经济,巩固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③从经济上看,当前绝大多数国家仍不发达或欠发达,表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十分困苦,人均年收入低,劳动生产率低下,人口增长率高,负担沉重;在经济发展中缺乏资金和技术,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④从外交上看,它们都执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反对外来干涉和强权政治,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国际争端,不主张诉诸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它们都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它们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主力军。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兴起、七十七国集团建立是第三世界兴起的三大标志。

2.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世界是实现世界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第三世界拥有众多的人口、丰富的资源、重要的战略要地和战略通道,是发达国家重要的原料来源、投资场所和商品市场。

第三世界是当今国际事务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随着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迅速崛起。以第三世界国家为主体结成的不结盟运动,成为当代国际舞台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目前发展中国家占联合国会员国的四分之三,这使联合国的面貌大为改观。

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不仅根本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舞台,而且也打破了战后初期形成的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政治格局,把世界从两极的世界格局推向了多极的政治格局。

第三世界国家是反帝、反殖,反霸的主力军。发展中国家在历史上倍受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剥削,不论各国的信仰如何,不论它们与超级大国的亲疏远近如何,它们在反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方面是完全一致的。

五、民族解放运动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历史地位的变化

在十月革命以前,民族解放运动是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十月开辟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纪元,改变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和作用,使民族问题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从帝国主义压迫下解放出来的总问题,成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民族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要是由社会历史发展的全部进程决定的。不同时代,民族斗争有不同的内容。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决定时代内容的是资产阶级,时代发展的方向是消灭封建主义和发展资本主义;而民族解放运动的目的和内容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和异族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在帝国主义时代,世界殖民体系早已形成,全世界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民族问题扩大为从帝国主义压迫下解放出来的问题。帝国主义时代,决定时代内容的是无产阶级;十月革命后,世界分为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大营垒。反帝是民族解放斗争的首要任务。民族解放运动和帝国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处于同一战线,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不论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还是王公贵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这一时期的民族解放运动都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二)如何评价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形式,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先后有四次。这一运动的特点是:以和平和合法的手段争取印度的自治,用不合作来号召和发动群众,又用非暴力方式来防止社会改良发展为社会革命。这一运动是甘地的非暴力思想的体现,表明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不成熟性。一方面,这一运动形成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唤醒和锻炼了印度人民,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群众运动,特别是当群众运动超出资产阶级利益所容许的范围时,甘地则做出停止不合作运动的决定,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从内容上看,不合作运动的内容之一是"回到纺车去",提倡用手工纺织来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这实际上

是反对西方资本主义及其"物质文明",崇尚印度传统文明,抛弃先进生产技术,想让印度退回到农村公社的原始状态。这是不可取的,是历史的倒退。

(三)亚洲革命风暴和亚洲觉醒的不同特点

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亚洲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破坏了亚洲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亚洲革命风暴",这是亚洲近代民族运动史上的第一次高潮。这些民族解放运动都具有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性质,基本力量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以农民战争的形式出现,并带有宗教色彩。起义主要是反对外国侵略,不具备发展本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改造旧社会的目标。尽管有的起义规模大、时间长、地域广,对殖民主义打击也很沉重,但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镇压下,终究难以胜利,就是因为仍属于旧式农民战争的范畴。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亚洲各国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和各国人民的苦难,激化了帝国主义同被压迫民族的矛盾和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出现了"亚洲的觉醒"。其特点有:(1)出现了民族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如印度国大党和中国的同盟会。(2)旧式农民起义被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民族运动逐渐代替。(3)新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参加了斗争,如1908年的孟买工人大罢工等事件,都体现出了新的特点。

(四)民族解放运动总结:

1.民族解放运动专题总结

(1)18世纪后期~19世纪上半期,以拉美为中心的时期。北美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拉美初步实现了民族独立,但并不彻底。

(2)19世纪中期,以亚洲革命风暴为代表的阶段。亚洲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风暴兴起,但并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同一时期东南欧的民族解放运动也风起云涌,成为1848年欧洲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

(3)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时期。亚洲进入了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时期;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拉丁美洲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不断取得胜利。

(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共产党在许多国家建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或联合或争夺,领导了民族解放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5)20世纪30、40年代,反法西斯为主的民族解放运动。各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以不同形式进行了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6)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取得重大胜利。第三世界兴起,亚非拉国家先后摆脱殖民枷锁,取得民族独立,第三世界人民联合进行反帝、反殖、反霸的斗争,在世界政治经济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民族解放运动的规律认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经历了斗争——失败——再斗争直到最终胜利的曲折历程:由一国独立革命,到一个地区掀起独立运动,再到全球范围内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这样的发展趋势。

世界近代史上的三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

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初,民族解放运动的重心在美洲。由于在亚洲殖民势力尚未充分渗透,只集中于南亚次大陆一带和太平洋地区。而在非洲,殖民活动主要限于沿海地区,以进行奴隶贸易为主要形式。因此在亚非两地,殖民势力有限,民族解放运动尚未兴起。而美洲是最早遭到西方殖民入侵的地区,此时已被瓜分完毕,受殖民活动的危害最大,殖民国家在这一地区的争夺也较为激烈,所以该地区最早兴起民族解放运动。在北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而受到英国殖民统治的阻碍,因此爆发了带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民族解放运动,它的胜利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而拉丁美洲的独立革命尽管也取得了胜利,但其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高。

19世纪的民族主义运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具有资产阶级属性的民族独立运动,即通过争取民族独立为本地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如1848年欧洲革命中东南欧的民族解放运动。其二属于发展程度较低的民族解放运动,以19世纪中期亚洲革命风暴为典型。这些运动实质上属于旧式民族解放运动,它们反抗本国、本地区的封建统治,反抗外来侵略者,但其领导力量均属旧式的,或者是农民领袖,或者是

封建王公贵族,缺乏新的奋斗目标和纲领,即使提出也不能付诸实施。因此,这类民族解放运动是没有出路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方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开始出现质的飞跃。究其根源,是在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建立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起来,从而为民族解放运动注入新的内容。除去在一些地方(如非洲)继续存在旧式民族解放运动之外,新型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开始在亚洲兴起。领导权开始掌握在民族资产阶级手中,这种民族解放运动有着为本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和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明确纲领,并较为广泛地吸收了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尤其注意提倡科学。这股潮流在19世纪末期多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如印度国大党温和派领导的运动以及中国的戊戌变法等,而到20世纪初,改良逐渐转化为革命,如中国的辛亥革命。

对越自卫反击战

对越自卫反击战,又称中越战争,是指1979年2月17日-1979年3月16日中国越南两国在越南北部边境爆发的战争。广义的中越战争,是指从1979年到1989年近十年间的中越边境军事冲突。包括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1981年中国收复扣林山、法卡山之战,1984年收复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之战,对越拔点作战,两山轮战,对越坚守防御作战等。

背景

中越关系恶化 中苏关系恶化 越南入侵柬埔寨

战后影响

战争的影响是持久的,尤其是对越南方面来说。中国军队在撤退回中国的过程中回收了此前援助越南的物资,并使越南的村庄、公路、铁路遭到严重破坏。

边界冲突持续了整个八十年代,包括1984年老山战役,两山轮战等。1999年,经过多年谈判,中国和越南签署了边界条约,但具体分界线仍然被保密。 这次的条约中包含了较小的边界调整,一些土地被归还给中国。越南官方媒体报道新边界事实上于2001年8月左右实施。

中越战后越南并未收敛中越在边境上的摩擦依旧频繁,开启了往后长达十年的老山边界战争,中越两国海军于八十年代初在西沙群岛爆发数次海上军事冲突。越南彻底的向苏联靠拢,甚至将战略要地金兰湾借给苏联作海、空军基地之用。

这场战争还造成在越的华裔继续受到歧视并被迫移民。他们之中很多人被迫成为船民逃难,而最终移居到澳洲、欧洲或北美的其他亚裔社区,也有部分华裔回到中国境内定居。

战争的影响仍在持续着,特别是在越南。今天越南仍然维持著世界上最庞大的陆军之一,其中的一些原因就是出于对中国的担忧。时至今日,越南依然视中国为其最大威胁。战争双方并没有因为此战解决实际的边界问题,反而使冲突进一步扩大化。其后,柬埔寨的红色高棉政权也正式开始退出历史舞台,老挝也紧随越南走上对华敌对策略。

此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62年中印战争之后最后一次较大规模的对外战争,通过此战,中国军方领导层发现中国军队的实力已经与当年拉开距离。此后,中国军方开始了逐步的现代化建设,从建国初期的建军路线中逐渐摆脱。

第五篇:清华大学2018年政治学(国际关系)考研真题(完整版)

清华大学政治学2018年考研真题

政治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0分*8=80) 政党 意识形态 安全困境

同盟 集体行动 地区秩序 独裁制 联邦制

二、论述题(35分*2=70分)

1、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结合政治领导力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分析政党改革的意义。

2、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结合国际安全理论与实践,分析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创新之处。

历史综合

一、名词解释(8分*10=80分) 大西洋宪章 “保护的责任” 9·19共同声明 克里米亚战争 外围现实主义 洛克的政治思想 《巴黎协定》 集体安全协定 正确义利观 全球治理

二、简答(15*2=30分) 1. 简述中国天命观的历史演变。 2. 简述美国总统制的历史演变。

三、论述(20分*2=40分)

1. 论述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历史经验。 2. 回顾中美关系建交后四十年的历史,结合国际关系理论,分析中美关系的结构性转变。

上一篇:国家发改委发言材料下一篇: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