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不在多而在精范文

2022-06-11

第一篇:话不在多而在精范文

学不在多而在精

学不在多而在精高二(2)班庞喻丹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家长们往往喜欢听到别人夸自己的孩子有很多特长。而在我们朋友之间,让我们无比羡慕的也往往是他或她的多才多艺,拥有看起来丰富无比的生活。

而我们往往忽略了,真正动听的不是他们所学会的很多,而是他们的某一个技艺做得非常优秀。

求多,事倍功半。曾经遇到过一位家长,对孩子很严厉。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那位朋友被要求上各种辅导班,几乎包含了所有的科目。我初次听到时以为他在开玩笑。但我越来越多地看到他在每天最后一节课还没有上完时就开始整理书包,后窗总有一个齐刘海的女人瞪着眼睛监视他。下课铃一响,他连作业也来不及记便被他母亲带走了。

结果可想而知,他的考试答案总是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他付出了无比多的艰辛却得不到回报。更悲惨的是他的母亲认为这是由于他不努力上进造成的,对他更加严厉。

而事实上他真的没有努力么?我们只是凡人,我们拥有的只是有限的生命和精力。若盲目地将太多的事物带入自己的生活中,累是会有的,并且效率真的是那么高么,效果真的令人满意么。

大跃进期间,在政府的宣传下,人们贪图多和快,粮食亩产量日日在增长,到处都在炼钢。在盲目求多的背后又是怎样的后果呢——被夸大的亩产量只是人们追求政绩而造出的不真实,而炼出的钢铁拿得出手的屈指可数,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与损失。若当时

人们脚踏实地地工作,追求精炼与质量,那么与之相违背的结果也就不会出现了。

求精,事半功倍。孔子向师襄学琴。师襄总是劝诫孔子学习新曲子,但孔子只练一首曲子,直到他不仅掌握了弹奏技巧,还领会到了曲子的思想感情,并能体察到作者的为人。

或许师襄的琴技比孔子高出很多,但孔子是比师襄更会学习的。孔子只学了一首,但他的领悟是比师襄深刻的。

一个青年画家,一幅画用一天就画好了。但当他拿去卖时,总是要一年才能卖出去。后来他遇到一位老画者,老人让他用一年画一幅画。当他完成这用时一年的画作拿去卖时,不到一会儿便有人出高价买走了。

在我们生活中,何尝不总是想着再多做一点、再多学一点,再多看一本书,再多写一篇文章。那么,我们真的做好了、学精了、体会深透了、写得有意义了么。在这个盲目追求速度的社会中,我们是否认识到了质量的重要性了呢。

学不在多,而在于精。若将一门学问领悟得透彻,或许你的收获还可以运用到学习别的学问的过程中。这比你草草地学习每一类知识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最重要的是无论学什么,都要讲究深入、细致,不能因贪多求快而去应付。当你深入了解某件事物的时候,你一定会发现更广阔的知识天地。各类知识在不同领域是贯穿的,学习知识是要循序渐进的。耐心、沉稳,将每一步做好,再去走下一步。每一次一小步,到最后你一定会有丰硕的收获。

第二篇:管理不在控制,而在释放!

关于“如何激励员工创造巅峰绩效”这个话题,无论是书店畅销版排名还是微信转发量都位居前茅,可见这个话题被关注的程度和流行程度之高。 这段时间想要努力地对“激励”有所突破性思考,然而却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德鲁克把“激励”和“沟通”作为管理者至关重要的任务讲解,可是管理书籍中谈到管理沟通,却很少谈激励,为什么德鲁克很少谈激励呢?德鲁克在管理的三大任务中提出:让工作富有成效,让员工具有成就感,给我们很多启发和思考。 今年研究《组织行为学》,开始琢磨员工、组织与社会之间的关联,特别是研究系统管理时,生产力如何提升?工作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员工的生产力?对这些话题的琢磨中,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和感悟。 一工作是由人做的工作中的人性将会影响到工作的有效性。当我们站在人、组织、社会不同层面分析,先从人的生理维度提出思考:作为人,在工作中,何时有效?何时无效?如果将人与机器对比,机器最大的优势是可以简单、重复的工作,而人最大的特点是重复单一工作会产生疲惫。当人可以自己掌握节奏和速度时,不仅注意力延长,效率也有所提升。

再从人的心理维度提出思考:什么情况会使人痛苦?什么时候给人带来快乐?人在谈到工作给他带来的自豪感时,快乐而充满激情;反之,一个人失业,依靠失业保障生活,但却不幸福,为什么不幸福?尽管有收入,却得不到认同,没有被需要的感觉,渐渐地在痛苦中丧失激情。人是在被需要、被欣赏、被认同的过程中体现自我价值,释放出内在的激情和快乐。 从社会维度而言,工作带来社会身份、地位,从而获得身份认同也是一个因素。我们经常问:“您在哪里工作?”对方回答中,自豪的说出工作单位、工作职责,尽管收入不高,却非常有自豪感、成就感。 从社群维度探讨,人需要归属感,在工作中获得友谊,与同事一起探讨、交流、学习,一起工作的过程本身成为一种享受,很多人喜欢工作,其实是喜欢工作的过程。当然,工作中产生权力,决定将工作重点放在哪里,决定放弃什么,开发什么,通过权力而获得某种满足感。 还有经济维度,工作带来收入,这份收入,对于企业而言是支出,然而对于伙伴而言却是尊严、面子、生活保障。 通过人与工作的系统思考,期望提醒企业家注意,若想激励员工,要从工作给员工带来的价值系统的思考,才知道真正的激励因素何在。激励是重要的工作,具有挑战的工作,没有学习和掌握有效的方法,可能费力不讨好,甚至会出现反作用。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中,有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在你过去的工作中,什么时候、什么阶段你的状态最好?举三个例子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满怀激情?”提出问题,不断检验时总结一个规律——当我们回忆起满怀激情、创意不断的时候,通常会提到工作意义、赏识、提升、成长的可能性、责任、成就感等激励因素,却很少谈及工资、福利、地位、安全、工作环境等保健因素。导致员工满意的全部因素中,有81%是激励因素,19%是保健因素;导致员工不满的全部因素中,有69%是保健因素,31%是激励因素。这个发现,让我们理解,德鲁克之所以“不谈”激励,因为他早已明白,让员工工作有效,帮助他们获得成就感就是最大的激励。 回忆工作中何时让我有成就感?当工作中需要不断地创新,具有挑战性时;当有明确的权力和责任,知道能做什么决策时;当自我引导的同时,有上级的指导和反馈时;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时;当被他人需要时,都会获得成就感。慢慢领悟,如果员工无法发挥优势,无法感受到工作带来的快乐,就无法获得成就感。我终于理解:成就感不能给予,只能获取。让员工有成就感,企业家需要认真做一系列管理动作,员工才能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 从感悟到行动,如何实践? 慎重安排员工工作,让员工优势充分发挥。 有系统而慎重的持续安排员工到适当的职位上,从来都是激发员工干劲的先决条件。管理者应该充分了解员工的特点、能力、特长,并让这些特质和分配的工作形成最佳匹配,从而达到更高效的工作成果。员工也容易从高效的工作中找到乐趣、满足感、成就感、并得到锻炼,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我们常说:“每个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都会眉飞色舞。”只有员工认为“组织需要我,我很重要”,他们的成就感才是真正的成就感。带领团队的首要任务是让员工的优势充分发挥。如果转换成具体的工作:让员工适材适所,安排到适合的工作岗位,如果发挥不出优势,让员工留在原岗位,是对员工最大的伤害。

二帮助员工排除工作障碍,提供支持与辅导 管理现实中,员工经常被干扰,使得注意力、工作重心无法集中在关键活动上,特别是知识工作者。企业家作为上司,要想方设法帮助员工排除障碍,让他们集中精力在关键活动上是我们的责任,并及时反馈信息,让员工看见成果,而非自己邀功。过去学习激励时不理解,以为“员工有效是他的事情,反正我不管,我只要结果,干得不好是他的事情。”后来学习《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才发现干扰员工工作无效的很可能就是上司。我们经常让员工忙;让他到处救火;引导员工“简单、听话、照着做”;激励他们“我是企业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专门设计一个岗位服从上级临时性安排的工作,反而对员工绩效标准没有认真界定。以上这些现象是让员工无效的常见现象。 帮助员工分析工作重点,集中精力完成关键活动,产生工作成果是企业家非常重要的任务,我经常分享一个观念:最打击士气的莫过于上司忙得像无头苍蝇,却让员工闲得没事干。认真地与下属讨论工作:我们的任务是什么?我们的关键活动是什么?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我们应该把精力集中在哪里?学会询问下属:“在您的工作中,有哪些障碍是妨碍你完成任务的?在您的工作中,希望我怎样协助您?”这是对下属最好的激励。 三让员工了解情况

工作中员工何时最没有感觉?状态最不好?蒙着眼睛干活,不知道为什么做,做出什么成果,将会导致员工没有成就感。因此,激励员工时及时反馈信息,让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对公司、对团队的成功具有哪些意义,帮助员工看见成果,他们将受到鼓舞和激励。 然而有些人可能问:“实战中,到底应该让员工了解哪些信息?难道所有的信息都要公开吗?”不是所有信息都要公开,信息与任务匹配,凡是涉及战略、方向、绩效、部门变化及投入产出比、政策调整等影响工作有效性的信息他们需要了解。尤其是有关绩效方面的信息,要开诚布公地让员工了解情况,工作到底做得好还是不好,做到客观分析。 四提供参与机会,培养员工拥有企业家视野

让员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会有创造性,才会释放其想象力运用到工作中,而不是简单、听话、照着做。如何去做?培养员工的企业家精神:让他们看得到企业的现状,理解为什么做,企业如何创造客户,他们的工作意义何在,从而拔高他们的视野,让他们能够站在企业家角度看企业,看自己的任务,认为自己的绩效将影响企业的兴衰存亡,他们才会承担起达到最高绩效的责任。只有帮助他们站在企业家的角度理解工作的意义,才能释放他们的能量和创造力。 真正的成绩感、自豪感来源于积极、负责任地参与了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没有参与感,就没有成就感。检验标准,可以自我检测:“我们的目标是共同制定还是下达?我们的计划是共同协商还是下达命令?我们的战略员工是否参与?”反思工作中,是直接下达命令居多还是耐心倾听对方的想法并与对方的想法为主居多? 曾有人问:“让员工参与听起来似乎很简单,然而工作中为什么那么难做到?”猜测有几种情况:上司是个急性子,做事容易着急,缺乏耐心,很难真正的与对方有效沟通,鼓励对方说出自己的想法;上司信不过员工,认为他们不懂,站得高度不够,谈不出真知灼见;还有种情况,通过学习知道了,开始改变固有思维,然而知道不等于做到,实战中忘记了。种种原因,长此以往,员工产生挫败感,不愿动脑思考,丧失工作的激情。 针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鼓励员工承担他应该承担的责任。工作中可以提出问题:“我想了解下你对下阶段工作的计划?”鼓励对方说出计划,并与他一起协商工作计划,根据公司的总体目标提出建议,而非强硬的下达命令。五让知识员工有成就感的方法

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知识员工这个群体越来越多,知识员工的成就感来源与传统体力员工各不相同。特别提醒企业家注意,现实中企业内部传统员工和知识员工并存,两种员工需求不同,如果没有有效区别,激励的效果和方法恐怕无效。 知识员工看重什么? 信任和欣赏:知识员工通常看重欣赏、信任,知识员工因信任和欣赏而释放创造力。知识员工和传统员工最大的差别——优势不明显。他们渴望伯乐、渴望被发现、渴望知音,面对知识员工,一定学会发挥其优势,成为他的伯乐。 鼓励自我发展:知识员工很有自主性,不喜欢被掌控、被规划,因此,鼓励知识员工自我发展。世界上最荒谬的事情莫过于由企业一肩扛下发展员工的责任,真正要承担这个责任的是个人。 机会与挑战:知识员工看重成长,对未来有主动的思考,有自己的观念和规划,更加注重机会和挑战,因为他们知道在机会和挑战中成长才更快。 适材适所:用人所长,因岗设人,在他擅长的领域要求他精益求精。 分权与责任:明确职责,分权管理,要求承担责任。六创造一个富有创意的工作氛围

如何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1、绩效管理:鼓励员工勇于面对绩效,评价是为了改进,不是为了处罚,绩效辅导大于绩效评估。

2、鼓励尝试,挑战现状:与员工一起探讨“我们能否做得更好?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3、承认错误:容许错误,鼓励承担责任改正错误,“假如重新来过,我会用什么不同的方法吗?”

4、着眼于机会:留意变化和变化的趋势,以开放的心态迎接变化,“带着无知去管理”,因为“无知”才能拥抱变化。

5、创建学习型团队:共同学习,自我超越。

管理不是控制,而是释放。真正好的管理是释放人性中本来就有的善意,“凡是没有明确规定不准做的你都可以尝试!”这种信任的力量,往往能够激发人内在的责任感。激励是一个系统的工作,绝不是简单的“你很棒”就够了。

第三篇:减肥不在重量 而在质量(精选)

人不能经由一个没有喜悦的旅程,而达到一个喜悦的终点。---张德芬

? 这是我在张德芬《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上面看到的,在此,我想问打开我的帖子的亲们,你们减肥的目的是什么?在亲们下定决心要减肥的时候,在亲们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自己的减肥事业的时侯,在亲们遇到减肥难关的时侯,亲们,希望大家可以思考下这个问题!

? 经历了1年多的自行摸索的减肥和薄荷1个多月的摸爬滚打,我终于明白了“减肥 不只在重量 更在质量!”前些日子,一个远房亲戚因为癌症离开了人世,而他只有五十三岁,每当我想到一个记忆里活生生带着笑的人就这么永远的消失了,每当我想到家中桌上那带黑框的像片,总会不自觉的打心里冒凉气,之后我问自己,人的一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金钱?外貌?还是健康?虽然这是一个流行着骨感的时代,虽然这是一个以瘦为美的年代,但,很想问问亲们,用健康、用生命换取的骨感 值得吗?生命都不存在了,我们所有的一切的依托都消失了,还有什么是更重要的?

?? 去年一年我用了很多方法减肥,但体重从未掉到60之下,三日苹果餐、7日鸡蛋黄瓜减肥法,荷叶茶减肥法、虽然在学校减了8斤,但回家一周的时间就让我之前两三个月辛苦的成果付之一炬!

??? 在薄荷的这1个多月,看到论坛上很多亲们还在试验着各式各样的以健康为代价的“高效减肥”法,总觉得很难过,亲们,我们真的有认真思考过我们的生命吗?我们真的只是为了减肥而减肥吗?我们到底是体重的主人还是体重的奴隶呢?亲们,48和47.5的差距真的那么大吗?

下面是我的这一个多月的减肥经验,虽然体重减的很少,从9月中旬正式减肥到10末我只减了4斤,最胖的大腿由原来的60CM减到55.5,这估计是我最值得骄傲的了,但我认为我得到的更多的不是数字而是一种健康生活的理念!我一直都觉得只有思想正确了,才会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走。 首先是饮食。

??? 三餐配比:热量:3:4:3?? 总摄入>1200大卡

?? 人体一天所需食物:谷物、蔬菜、肉类、水果、奶类、油? ?? 这里的谷物可以是粥、可以是麦片、可以是馒头、亦可以是面,肉类可以是豆腐、坚果等。奶类可以选择牛奶也可以是酸奶。?水果可以是你大街上遇到的任何品种,电台的大A小Q常说,食物并不是我们长胖的罪魁祸首,无论是什么食物都不可能让我们一顿变胖,归根到底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注意:1:每天摄入的奶类应该大于300ML小于500ML!有乳糖不耐症的可以少量多次饮用牛奶,也可以在饮用时加入少量的谷物、坚果之类,可以缓解症状!又或者可以饮用酸奶。酸奶一天最好不要超过500g!

?2:每天摄入的水果保持在300克。 3:饮水,每天最少摄入量为1200ML,正常为1800ML,喝水太少了会影响我们运动减脂的效果,而摄入过多则会增加肾脏负担!

4:最好不要将减肥寄托于咖啡、茶之类,它们虽然会对我们的减肥有所帮助,但非主要收手段,想要减脂、减重更多应该依靠运动!

第四篇:“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 之我思

【摘要】清代医家叶香岩在《外感温热篇》中提出“ 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 的论点,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关键词】外感温热篇通阳利小便分消走泄

清代名医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论述湿热病治疗原则时指出, “ 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我认为准确理解其真正涵义, 对正确指导临床论治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通阳法是治疗湿热病之法则

通阳一法是叶氏针对外感湿热病, 湿遏气机, 清阳被郁, 三焦不畅而出现的临床见证所采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湿热病是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湿热性疾患,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始终以湿邪弥漫,阻滞气机,阳气不通为主要特点。湿热病, 湿热合邪是其主要外因,脾虚湿聚, 三焦功能失常为其内因。湿为阴邪, 其性重浊粘腻, 热为阳邪, 其性蒸腾升散。湿热相合, 其病机特点是热遏湿中, 湿处热外, 阴中挟阳, 粘腻浊滞, 如油入面, 难解难分, 所以造成病势缠绵, 胶着难解的临床特征。又因湿浊内停, 弥漫上下表里, 郁而不化, 阻滞气机, 遏伤阳气。湿热裹结, 合为一体, 湿易伤阳, 热易伤阴, 无形之热依附于有形之湿, 湿不祛则热不得除, 没有湿则热不能独存。故治湿热之证, 分离湿热是关键, 欲使湿热分消, 祛湿方是较好的方法。湿属阴性, 得阳则化, 气化则水行。正如前人谓: “ 治湿热两感之病, 先必通利气机, 稗气水两畅, 则湿从水化, 庶几湿热无所凝结。” 由此可知, 通阳化气乃治湿热之根本。切忌湿未化而过早误投寒凉, 因寒则涩而不流, 湿因而凝涩, 甚则冰伏、气机闭塞不通, 故必温而消之。阳气不通, 气机不畅, 湿邪不祛, 湿不祛则热难清。简而言之, 论治湿热, 重在治湿, 治湿贵在通阳。祛湿是通阳的手段,通阳才是根本目的。

二、“ 通阳” 与温阳有原则区别

叶氏通阳之法虽对后世治疗水湿之邪为患之证皆有启发, 但主要是针对

外感湿热证而设。故与内伤杂病之阳气损伤之温阳法显然不同。内伤杂病阳虚诸证, 是根据“ 虚则补之” 之原则, 温补阳气, 针对用药。如脾肾阳虚之证, 用药如附子、肉桂之类, 良姜、干姜之属。而“ 通阳” 是用于湿阻气机, 阳郁不畅之证, 所以“ 通阳” 的目的在于“ 通” , 而不在于“补” 。其用药要比温阳棘手的多。治湿通阳则需温性药, 以温治温,用辛温的药物如桂枝、附子之类通阳,犹如抱薪救火,更会助长其热; 治热则需寒性药, 湿不化, 早用苦寒之品, 又有湿阻, 凉遏, 寒凝, 甚至冰伏之弊, 故治湿碍热, 治热碍湿,这两类药物都不可用。因此, 在治疗上用药之特点须是既要通阳, 又不能助热。恰是一个矛盾问题。湿邪不除,阳气就始终不能通,而祛湿又难求速效,所以叶天士发出“ 通阳最难” 的感叹。随之, 叶氏指出“通阳不在温” , 对于“ 不在温” 三字, 须治看, 其意是告嘱后人, 外感和内伤所用温法的不同特点。“不在温” 是指不是温补之法, 而是温通之意, 并非不用温性之药。事实上, 湿温病的各个阶段, 各种类型, 湿重于热, 湿热并重, 甚或热重于湿型, 总以辛苦温化其湿。用温药的目的在于助气化以通阳, 给湿热以去路。由此而见, “ 通阳” 用于湿阻证, 用温药在于宣通;温阳用于阳虚之候, 用温药在于温补。其证有虚实之别, 用药有动静之异, 有原则的区别, 不能混淆。

三、“通阳” 与“ 利小便”

叶氏明确提出“ 通阳不在温” 之后, 宗前人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之明训。又进一步指出“ 而在利小便” 。认为“ 通阳” 的关键是“利小便” 。“利小便” 是驱逐湿邪一种重要方法, 尤其是湿在下焦, 淡渗利尿则为首要之法, 与此同时, 亦须配用宣畅气机之品,小便得利, 则湿邪自下而去, 湿邪一去, 阳气得通, 则热邪自透矣。湿热交蒸, 弥漫三焦, 气机郁阻, 阳气不通, 而见各种临床证候。故而单纯“ 利小便” 并不能达到通阳的目的。湿郁阳气不通可致小便不利之症, 小便不利又可导致阳气不通。就治疗而论, 气阻湿郁, 必先祛湿, 欲使湿化, 必先开气, 欲要逐邪, 必有出路。小便通利则说明阳气得通, 升降有序,

气化有权, 病情可愈。因此“ 通阳” 的关键是宣畅气机, 分消走泄。因此, “ 利小便” 并非指单用淡渗利尿之品通利小便。准确地说“ 利小便” 应理解为“使小便利” 。造成小便不利的病机不同, 所采用的方法亦须因之而异。因为湿热郁蒸, 弥漫三焦之中, 留连于卫气之分, 而不是单纯湿热内蕴膀胱。所以通阳之法应针对病位, 切中病机, 辨湿热轻重, 察体质阴阳, 明病势从化, 采取相应措施, 才能达到气机宣展, 阳气宣通, 小便通利, 湿化热清的结果。

四、通阳法的运用——分消走泄

叶天士在《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第七条说:”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学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明确指出,祛湿应当用分消走泄之法,开上、畅中、渗下并施,使肺气宣畅,脾升胃降,水道通畅,邪有出路,三焦弥漫之湿得以去除,则气机畅达而阳气自通。强调了治疗湿热病要用分消走泄之法。

湿热病的传变规律虽有卫气营血的层次, 但病变以脾胃为中心, 按三焦传变为主。三焦是气机升降的道路, 又是阳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内经》云.. “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读。” 说明水湿之邪与三焦的气化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 宣畅三焦, 通阳化气是治疗湿热病之根本, 可以说治湿不宣畅三焦非其治也。湿邪虽可弥漫三焦, 但究竟以上焦为主, 还是中焦、下焦为主, 须当分辨。确定病变重心, 兼顾其它部位,灵活运用分消走泄之法。

1.上焦湿热宜“宣上”: 湿郁于上, 邪困肌表, 蔽阻清阳, 可见周身困重酸楚, 头晕沉重。湿热上蒸, 心肺受迫, 肺失宣降可有胸闷, 咳喘上逆等症。治疗上焦湿热必以宣肺为主, 辛温芳香宣化, 开肺气以通阳。如吴鞠通云: “ 肺主一身之气, 气化则湿亦化。” 故用杏仁、佩兰、霍香、旋覆花等味;又配杏仁、厚朴之类苦辛畅中; 茯苓、通草等味淡渗通利膀胧, 如此既不伤阴助热, 又可通阳开气, 三焦气机宣畅。因肺为水之上源, 上源闭塞, 则下流不行, 轻扬宣郁,

辛开肺气则可祛湿。

2. 中焦湿热宜“畅中”:湿郁中焦, 脾胃受病, 气机升降失常。临床见证皆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可见胸脘痞闷、纳呆苔腻、腹满便搪、四肢沉重等症。其权衡在于中气, 以辛温、苦温、苦寒之品组成辛开苦降之法, 开湿郁, 畅中阳为主要手段。 “ 三焦升降之气, 由脾鼓动, 中焦和则上下顺。” 药如厚朴、半夏、草蔻、黄芩、黄连, 酌加甘淡之品等, 使脾气得升, 胃气得降, 脾胃升降适度, 湿化热清。此乃畅中阳开湿郁以利三焦之法。

3.下焦湿热宜“渗下”:病在大小肠、膀胱, 主要表现为水液代谢障碍和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之病变。小便不利, 大便不通或不爽, 神志昏蒙等, 应以淡渗和通导为法。湿热阻滞膀胧者, 利小便以通阳, 祛除湿邪, 药用茯苓、猪苓、泽泻、通草等渗利之品以利水道。同时, 常加宣肺之品如杏仁、苏叶等以开肺气畅三焦, 通调水道。湿滞大肠者则须宣清导浊, 分利湿热为法。

综上所述, 论治湿热, 以三焦分证, 祛湿清热为总则, 以宣阳化气为先导, 以宣上、畅中、渗下为措施, 且忌早投苦寒之品。湿在上则化肺气, 宣而导之; 湿在中则化脾气, 疏而导之; 湿在下则化膀胱之气, 导而消之, 相互配合, 随证变法。

因此, “ 通阳” 和“ 利小便” , 需 灵活掌握, 总以三焦气机宣畅为要义, 以分消走泄为方法, 使湿热之邪各得其解, 分道而消。

第五篇:平庸与卓越的差别不在天赋而在坚持

2015年1月27日,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在清华大学2015年第一次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发表主题为《选择与坚持》的讲话,非常精彩,值得细细阅读。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共有1318名同学获得博士、硕士学位。首先,我代表学校,向同学们奋力拼搏完成学业表示祝贺!同时,向悉心指导你们的老师、辛勤培育你们的家人和一路支持你们的亲友,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在今天这个场合,给大家讲点什么。大家知道,在过去几次毕业典礼上,我曾经讲过理想、担当、良知、敬畏等这样一些关于价值信念的话题,勉励同学们在实现自我价值和履行家庭责任的同时,肩负起推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类文明进步的时代重任。

这既是对同学们提出的一些做人做事方面的希望,也是我自己经历中的一些感悟和体会。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的话题是:选择与坚持。

前不久,我在台湾访问的时候见到一本书,书名叫《Outliers》,书的内容与去年全校教育工作讨论会的主题很吻合,我就买了下来,在回北京的路上很快读完了。书中讲了很多故事来说明社会环境、机遇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作用。不过,我从这些故事中得到了一些新的不同的感受和启示,在此与大家分享。

第一是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不要怨天尤人。 这本书讲到加拿大冰球国家队的故事,作者发现在这些国家队选手中有一个规律性现象——他们大部分人都出生在

1、2月份,很少有在年底出生的。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在加拿大这个冰球运动狂热的国家,教练们会挑选9到10岁的小选手组成“巡回赛小组”,而分组的时间界线恰好是1月1日,换句话说,1月1日到当年12月31日之间出生的球员会被分在一组。 对10来岁的孩子来说,几个月的年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那些大月份出生的小孩发育更成熟,更容易在同组竞争中胜出。而一个小选手一旦被选中,他将拥有更好的教练、更出色的队友、参加更多的比赛。久而久之,这些孩子的成绩会越来越好,其中最优秀的一部分人就进入到国家队。

大月份出生的运动员从一开始幸运地获得了那些微小的机会,并通过努力逐渐把这些机会累积成自己的优势,最终成为国家队选手。这个规律不仅存在于加拿大冰球运动中,在美国的棒球运动、欧洲的足球运动甚至在学校教育中也有类似现象。

这告诉我们,每件事情的起步阶段都很重要,不要因为事情小就忽视它,不要因为是刚开始就不认真去做。同学们,你们离开学校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都可能是积累未来发展优势的那个机会。

希望大家迈好这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把自己的成长融入到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洪流中,即使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也决不要消极悲观、怨天尤人。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体会。

第二是要长期坚持,全心投入,不要轻易放弃。 大家在学校时有不少观看高水平演出的机会。当我们陶醉于婉转悠扬的乐曲时,经常会赞叹演奏者的高超技巧,并可能会将此归功于他们的非凡天赋。

《Outliers》这本书却讲了另外一个发现:无论是小提琴还是钢琴专业的学生,他们从5岁左右开始学琴,到20岁时,那些具有成为世界级独奏家潜质的学生都至少练习了10000小时,那些被认为比较优秀的学生累计练习了8000小时,而那些被认为将来只能成为一名音乐辅导老师的学生只练习了4000小时。

这就是所谓的“10000小时法则”,如果一个人的技能要达到世界水准,他(她)的练习时间通常需要超过10000小时。这个法则也应验在我们熟知的很多著名人士身上。

比如,比尔·盖茨就几乎把自己的青少年时光都用在了计算机程序开发上。从1968年他上七年级开始,到大二退学创办微软公司,这期间盖茨持续编程有7年时间,远远超过10000小时,据说当时世界上有盖茨这样经历的人不超过50个。

因此,当1975年个人计算机开始进入家庭时代的黎明时刻,能占据最有利的位置去拥抱第一缕曙光的人,自然非“盖茨”们莫属。前不久,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来清华演讲,我问了他一个问题——对于创业者来说,什么最重要?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不要放弃”。

我们的古人也说,行百里者半九十。做一件事情,只有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你才能从中产生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获得与众不同的感悟和洞察,这是一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过程。没有这样的积累,即便机会到了你的面前,也很难能把握住。所以,平庸与卓越之间的差别,不在于天赋,而在于长期的坚持、持续的投入。这是我想告诉大家的第二点体会。

第三点是,要懂得取舍,有所不为,不要被眼前利益所诱惑。 大家在学校时有不少观看高水平演出的机会。当我们陶醉于婉转悠扬的乐曲时,经常会赞叹演奏者的高超技巧,并可能会将此归功于他们的非凡天赋。

《Outliers》这本书却讲了另外一个发现:无论是小提琴还是钢琴专业的学生,他们从5岁左右开始学琴,到20岁时,那些具有成为世界级独奏家潜质的学生都至少练习了10000小时,那些被认为比较优秀的学生累计练习了8000小时,而那些被认为将来只能成为一名音乐辅导老师的学生只练习了4000小时。

这就是所谓的“10000小时法则”,如果一个人的技能要达到世界水准,他(她)的练习时间通常需要超过10000小时。这个法则也应验在我们熟知的很多著名人士身上。

比如,比尔·盖茨就几乎把自己的青少年时光都用在了计算机程序开发上。从1968年他上七年级开始,到大二退学创办微软公司,这期间盖茨持续编程有7年时间,远远超过10000小时,据说当时世界上有盖茨这样经历的人不超过50个。

因此,当1975年个人计算机开始进入家庭时代的黎明时刻,能占据最有利的位置去拥抱第一缕曙光的人,自然非“盖茨”们莫属。前不久,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来清华演讲,我问了他一个问题——对于创业者来说,什么最重要?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不要放弃”。

我们的古人也说,行百里者半九十。做一件事情,只有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你才能从中产生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获得与众不同的感悟和洞察,这是一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过程。没有这样的积累,即便机会到了你的面前,也很难能把握住。所以,平庸与卓越之间的差别,不在于天赋,而在于长期的坚持、持续的投入。这是我想告诉大家的第二点体会。

我要说的第三点是,要懂得取舍,有所不为,不要被眼前利益所诱惑。

去(2014年)年下半年,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在清华有一个对话活动。当被问到“在过去3年中哪些是你做的最困难的决策”时,库克回答说,最难的是“决定不做什么”。因为苹果公司有太多伟大的、令人兴奋的想法。

他又被问到,是不是要从好的想法中选择最好的想法,去掉次好的想法?令人惊讶的是,库克说,我们所有的想法都是最好的想法,但苹果公司只能选择其中一种,并努力把它做到极致,其他的都会果断放弃。

同学们,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对优秀的人而言,选择更是人生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今天你们走向社会,将面临各种各样的机遇、诱惑,也会遇到很多的挑战、挫折。每当这时候,你都是在回答与“选择”相关的问题。

我希望大家,无论面对机会还是挑战,都能有舍弃的胸怀和勇气,都能从国家利益出发、从大众福祉出发,选择最有价值的事情,专心专注地做下去,在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事业中让自己从优秀走向更加优秀。

同学们,刚才我讲的是自己从很多人、很多事中得到的三点感悟。当然,即使大家做到了这三点,也未必一定能获得你所期望的结果。刚才童之磊校友就讲到他从2000年创业至今,所经历的多次挫折和失败。

但我相信,只要做到了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持之以恒,勇于舍弃,你们就会从自己的每一次经历中收获对成功与失败更为深刻的理解。那时候,世界依然属于你,创造精彩人生的空间依然为你敞开。

正如敬爱的朱镕基学长在纪念经管学院建院30周年时,对清华同学们讲的那样,“要大胆地试,不要怕失败;你们还年轻,失败了也无所谓”。

上一篇:活动月开展情况范文下一篇:海报活动策划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