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申报论文范文

2022-05-13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工程师申报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申报》是旧中国历史上发行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份商业性华文报纸,在近代最早开放的城市上海创办。

第一篇:工程师申报论文范文

个税申报:冷遇与出路

“12万元”个税申报遇冷

据国家税务总局(以下简称“国税总局”)公布的数据:截至4月2日申报期结束,个人自行申报纳税人数已经超过160万人,由于部分邮寄申报尚未收到,最后人数还在统计之中,据不完全统计,申报人数仅占预计应申报人数的二成左右。截至本文完稿时间4月13日为止,国税总局尚未正式发布最新数据。相比国税总局3月29日公布的137.5万的个人自行申报纳税人数,不难发现,在申报的最后几天内,平均每天超过5万人进行申报。但是这一数据较之前有关专家的分析,我国目前重点掌控的高收入者纳税人数至少有六七百万这一数据来看,还是有相当差距的。

去年11月,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办法》共分八章,四十四条,分别从制定办法的依据、申报对象、申报内容、申报地点、申报期限、申报方式、申报管理、法律责任、执行时间等方面,明确了自行纳税申报的具体操作办法。《办法》明确规定,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纳税人,无论取得的各项所得是否已足额缴纳了个人所得税,均应当在纳税年度终了后3个月内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其年所得额、应纳税额、已缴(纳)税额、抵扣税额、应补(退)税额和相关个人基础信息。

从各地的统计数据来看,截止3月29日广东省(含深圳)共受理自行申报人数共计28.3187万人,高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榜首;北京有25.5万人进行了申报,就人口比例而言为全国之最。从行业分类看,金融、保险、电力、电信、高校、文艺界和体育界等高收入人群集中的行业,申报人数比较多。以武汉市为例,金融保险行业从业人员申报者有900多人,而全市私营企业主申报仅100多人。从已申报人员的结构上看,工薪阶层成为“主角”,而那些本来应成为个人所得税申报“主角”的人,比如私营企业主、娱乐明星等高收入群体,反倒是应者寥寥,申报人数相对较少,出现了高收入者严重缺位的现象。

北京市地税局一负责人表示,北京市地税部门掌握的符合申报条件的纳税人大约有22万名,绝大多数纳税人都进行了申报,还有大约3.5万名此前不在地税部门掌握中的纳税人也进行了申报。目前,北京地区已经开始了约谈工作。北京市地税局个税处处长刘安乐表示,地税部门将对逾期未申报者进行约谈,纳税人在申报的同时必须到主管税务机关说明逾期申报的原因。税务部门的申报系统将“有责任、无限期”地继续受理申报,对于逾期申报和逾期未申报的纳税人,税务机关将视具体情节酌情处理。对于情节轻微的,税务机关将对其进行一对一的约谈,并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税务机关将按税收征管法进行处罚。

山东省青岛市4月3日开出了全国首张逾期申报个税者罚单,就未及时进行个税申报对该市李沧区某玩具公司负责人罚款50元。紧随其后,4月6日河南省新密市对未履行个税申报义务的该市个人投资者郑某也开出500元罚款的罚单。

征管漏洞

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遇冷从政策层面暴露出了一系列征管中的漏洞。首先就是信息的不对称,从税收征管看,信息的收集整理相当困难,客观上很难掌握每个纳税人的收入情况。目前我国公民收入很大部分以现金方式获得,与银行的个人账号不发生直接联系,如果公民不申报或者少申报,税务机关一般也很难核实相关的收入凭据来进行有效征管。我国至今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个人收入监控制度”,面对公民收入来源越来越分散化、多样化、隐蔽化,税务机关除对公民的工资、利息的收入有相对比较完整的监控外,对公民的其他收入监控不够,因此,一些高收入者才对税务部门的三令五申置若罔闻,自行纳税申报人数如此之低就是强有力的证明。

我国至今没有建立起较完善的征税协助制度,从去年11月8日《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正式公布到2007年4月2日(自行申报截止日),前后不到5个月,要求纳税人在如此短期间内了解所有相关的申报规则,并对自己的收入进行分门别类的计算、梳理和汇总,这对于绝大多数纳税人来说都绝非易事,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纳税人自行申报受阻。

“税痛指数”

个人所得税是“税痛指数”最高的一个税种,因而也是最受个人纳税人关注的一个税种,而现行法律和政策上的瓶颈和不配套,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事实上的个人所得税税负不公的问题。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扣除不是以家庭收入为单位,而是以个人收入为单位,造成了事实上的税负不公平。因为,一个家庭中一人收入达到12万元和两人收入达到12万元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每个家庭的负担不一样,家庭结构、教育支出、医疗支出、赡养老人的成本等方面的问题在个人所得税的申报和纳税中均没有考虑,客观上形成了“老实人吃亏”的纳税心理,从而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纳税人积极进行自行申报。

国际上,个人所得税通常是采取先预征后汇算清缴再退还的方式,一般在纳税当年采取代扣代缴的方式笼统扣缴,但是在第二年申报的时候对个人获得的工资薪金收入,扣除赡养纳税人及其家属生活开支和其他必要支出后,多退少补,往往可以给予纳税人部分退税,而我国目前对个人所得税采用的则是笼统的、“一刀切”的综合扣除方式,虽简单明了,容易计算,但却没有考虑个人不同的家庭、婚姻、年龄等问题,缺乏必要的支出扣除,而且以固定数额作为费用扣除标准,未能与物价指数挂钩,使得税制缺乏应有的弹性,如果遇到通货膨胀及必要支出负担上升时期,纳税人的税负会明显加重。对于纳税人来说,既有高昂的纳税申报成本,又没有相应的退税激励,纳税人自然就不会有太多积极性。

相比在西方一些国家,“纳税与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两件事”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的情况,传统上我国大众对税收、税法及其相关制度的了解非常有限,大众的纳税责任意识与纳税人的权利意识都还很滞后。在税收意识比较薄弱的情况下,税务部门也没有真正尊重纳税人的权利,致使我国的纳税环境缺少温暖的界面,缺少人性关怀,导致纳税人责任难以良性地推广。

个税申报如何走出“冷遇”?

税是公众与国家之间发生最直接、最广泛关系的领域。美国霍姆斯大法官曾精辟概括“税是我们为文明社会所支付的代价”。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说:“你要申报纳税,就可以清晰地知道,过去一年你交给了政府多少税”。日本著名的税法教授北野弘久还指出,个人所得税最能引起纳税人的“税痛”,增强其“税意识”。

统计数据显示,个人所得税是1994年税改以来增长最快的税种,1981年全国个人所得税总收入仅为500万元;1985年突破亿元,为1.3亿元;1989年突破十亿元,为17.1亿元;1995年突破百亿元,达131.5亿元;2002年更突破千亿元,达1211.1亿元;2006年已经达2452亿元,比2005年增加358亿元,增幅也达到17.1%;但是同时,我国大部分公民的纳税意识并没有同步的提升。

纳税意识对于公民意味着社会责任与社会权利,“纳税是权利的成本”,“无代表权不纳税”这样的税法精神就很容易被接受。正如中国政法大学财税金融法研究所副所长施正文教授指出的那样,随着自行申报的进一步落实,纳税人意识觉醒,公众对政府用税的关注也会深入。它要求政府财政能进一步透明化,将用税更多转向公共服务、公共产品方面,做到公共财政支出的透明、公正、合理,最大限度满足纳税人最基本需要,不断改善公共环境。

完善现行的有关税收法规。一个法律、法规至少包括前提、规定、惩罚措施这三方面的内容,这才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法律规则。如在《个人所得税法》中不仅要写入个人主动纳税申报的条款,还应该对主动纳税申报的个人条件、申报期限、申报步骤、个人财富号码在纳税主动申报中的使用、应主动纳税申报而不主动进行纳税申报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对不履行法定义务者应该课以相应的惩罚措施。至于对具体惩罚措施的设计可以考虑如下模式——奖励主动纳税申报人,而对未履行法定义务者处以较重的处罚,如罚款、声誉处罚(比如警告等)、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比如行政拘留等),对严重违反纳税申报义务可以考虑处以刑事处罚。

对每个纳税人提供“正向激励”机制。将退税制度与纳税申报制度挂钩,从而督促纳税人如实及时申报收入,以提高这项制度的普遍可接受性。比如可以考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收入申报,合理考虑纳税人的家庭结构和负担,对纳税人的家庭必要的大额医疗支出、教育支出等在其纳税申报时予以一定数额或一定比率扣除或抵免,使纳税人有可能获得个人所得税的退税,从而通过“正向激励”机制调动纳税人的收入申报的积极性。

加强对个人收入的监管,通过建立完备的财产申报制度和会计审查制度,完善抽查和惩戒制度,增加对高收入者收入的透明度,推进个人报酬的完全货币化,在个人收入货币化的基础上推行非现金结算;然后建立由税务、海关、工商、银行、保险等部门参加的信息共享的个人收入监控体系,完善个人所得税申报制度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再推广应用个人身份证号码作为个人财富代码制度,法定推广个人财富代码在保险、储蓄、纳税、就业、救济金领取、领取奖金、出国、购买大宗财产(主要可以集中在不动产)等行为要强制性地使用,凡不使用财富号码者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同时进一步完善辅助性制度,建立征税协助制度,培育纳税代理市场,为纳税人纳税申报提供专业化服务。比如,在美国,很多人都会聘请会计师和律师提供代理个人所得税申报服务,这块收入构成了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而目前我国国内税务代理市场发育尚不成熟,需要各级相关部门在政策和监管上予以充分重视,从而培育好这个市场并有效地引导这个市场向着规范化、专业化、法制化发展。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法学院)

编辑:朱军

作者:梁 咏

第二篇:《申报》的文献价值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上发行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份商业性华文报纸,在近代最早开放的城市上海创办。该报创办于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最初由英国人美查及其同伴合资创办,后转卖给民族资本家并几易其主,抗战初期一度停刊,1938年1月15日—7月31日出版《申报》(治口版),同时在1938年3月1日—1939年7月10日增加香港版。1938年10月在上海复刊,直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几经波折,历时78年。

《申报》的发行曾经历清末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1949年的上海解放,见证和记录了清末至民国时期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

《申报》是一份综合性报纸,由新闻、评论、副刊、广告几大版块组成,包含了大量的国际、国内新闻、时事评论、各种广告和一些专刊专栏,全方位地反映了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状况,这些资料在今天不仅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而且也是从事其他人文社科研究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但以往对《申报》文献价值的研究,往往只注重其史学价值,而忽视了其他人文社科价值,本文将不再局限于史学价值来谈其文献价值,而是较为全面地考察其多学科领域的参考价值。

一、《申報》的史学价值

《申报》较为客观地反映了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全景,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缩影。只要浏览该报,就可清楚地发现其中不仅保存了当时许多官方的公报、命令和对时局有影响的重要活动;还保存了重要的经济和文化教育科技资料;记录了上海当地及全国乃至世界性重大事件;再现了当时军阀、地方势力、中共与其他党派及各阶层人民群众的活动;还保存了重要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资料。这些资料无疑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申报》在对社会事件和现象报道的过程中,较好地发挥了新闻媒介的作用,报道时事及时客观,内容翔实,可信度较高,特别是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披露更为翔实具体。如五四运动时期,《申报》就及时全方位地报道了当时的相关情况,其中有北京及全国其他地区学界反对割让青岛、拒绝对德和约的活动;有大量惩办卖国贼曹汝林、章宗祥、陆宗舆并迫使其辞职的报道;有全国学生联合会的成立、学生罢课与学生被捕情况的详细记录,还有一些关于学生运动的杂评、时评、外评等;另外《申报》还就工商界团体罢工、罢市活动进行了大量报道并作了一些公正的评论;特别是保存了一些罕见的关于五四运动的历史照片,更直观地给后人展示了五四运动的全貌。总之,《申报》让后人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五四运动,为研究五四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史料。《申报》对西安事变的报道也十分详细具体,其中有事变重大消息和政府应对举措的报道;有国民党军政要员和地方实力派对事变反应的报道;有学术机构和教育团体对事变反应的报道;有其他各界和国际上主要国家对事变反应的报道;另外还有许多关于此事件的评论性文章。这些对全面了解和研究西安事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申报》除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还对一些和国人生活相关的其他事件也作了详细报道,保存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事实,如有关中国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详细报道,今天看来这些资料已属罕见。《申报》在1932年7月1日—8月23日期间共发表180多篇关于我国唯一的选手刘长春及其教练参加奥运会与赛事实况的报道,且将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置于9·18事件与淞沪会战的新闻背景之中,体现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另外,《申报》的史料价值还表现在专门史与地方史的研究上。它曾登载了大量的上海本埠新闻,内容涉及上海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同时因在上海创办,自然更多地关注当时上海周边地区的情况。

通过以上阐述,不难发现《申报》的史学价值之可贵。《申报》中大量纪实性的报道,能为研究者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可补正史之不足,很多时候还可利用《申报》修正对近现代史中某些人与事的不切实际的片面看法,对于那些被歪曲的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在仔细核实《申报》资料时,往往会有许多新的发现,那些被掩盖的历史成分可能会被重新发掘,进而还原出一个较为真实具体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

二、《申报》在新闻学中的价值

《申报》作为最早创办的现代意义的华文日报,经几代报人的努力,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无论在报纸的创办理念、报纸创办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有许多独创,与早期报纸相比,其真正奠定了现代报纸发展的方向,为后来中国形形色色的报纸树立了典范。从《申报》不同时期的一些“告白”中可清楚地发现,它自始至终都在追求新闻独立自由、客观公正、及时准确、为普通大众服务的理念,注重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注重采访工作的真实客观。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申报》为了报道的及时客观,曾特派记者去前线采访,这是中国最早的战地记者。《申报》为了新闻发布及时,最早采用了电报传递新闻,1881年1月16日,《申报》发表了国内第一条电讯。从《申报》的内容上还可以观察到其较为务实的、现代的报业经营策略与业务管理方法,这也是现在新闻学需要研究和借鉴的。

《申报》由新闻、评论、副刊、广告几大版块组成,形成了所谓的《申报》模式,具有巨大的包容性,是过去的邸报无法相比的,可以说,它是一份现代意义上的报纸。今天的中文报纸从形式到内容基本延续了这一传统,值得一提的是《申报》专栏及副刊定位与内容特色为后来报纸众多专栏、副刊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早期《申报》中就设有外交、军界、学务、杂记、实业、清谈等专栏,还有许多像经济专刊、教育消息、商业新闻、科学周刊、医学周刊、平民周刊、电影专刊和自由谈等副刊,这些专栏和副刊的形式无不为现代报纸所继承。

从新闻学的角度看,《申报》有太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目前有人从不同侧面对其加以研究,有的关注《申报》独立的社会公众舆论精神,把它和当时其他报纸进行对比研究,如彭晓妍的《近代(申报)》和《大公报》新闻理念异同比较》(《经济文化》2008 06);有人关注《申报》的企业化经营方式,研究其当年是如何开拓市场的,如蔡继忠的《晚清(申报)》市场在上海的初步形成(1872—1877)》(《清史研究》2005 01);还有人从《申报》标题形式的变化观察报纸为读者服务,尊重读者意识的逐步提升情况,如胡培安的《从(申报)标题的变化看中国新闻语言读者意识的发育过程》(《修辞学习》200304)。已有越来越多的人从新闻学角度研究《申报》,利用《申报》。作为最早、最有影响的一份华文报纸,它在我国

新闻学中的文献价值,显而易见。

三、《申报》在广告学中的价值

《申报》在旧中国经营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刊登广告最多。《申报》实行企业化经营模式,广告收入是其经费最重要的来源。因此,自创刊之日起就设有广告版,大量刊登各种广告,且随着市场的开拓与发展,广告在整个《申报》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大。当然,如果仔细查阅其中的广告,不难发现这些广告大多数是商品、医药、租赁、保险等商务类广告,当然也有少量的非商务广告,包括个人声明、政府公告等。整体看这些广告的语言与设计都很讲究,有的还很有创意,颇具特色。

针对《申报》中的巨量广告,有人结合这些广告内容,研究广告中隐藏的社会思想、时尚风俗,尽量还原当时的历史环境,观察近代社会的变迁,力求从广告中挖掘史料价值,如胡俊修的《从(申报)广告看近代上海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档案》2003年第4期);有人从广告的手法和创意上对其进行评析,如林升栋的《中国近现代经典广告创意评析》(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3);还有人从语言学角度看当时广告的特点,如王省民的《浅谈(申报)电影广告的修辞艺术》(《电影文学》2007 13期)等。

当然,《申报》广告值得挖掘的东西还有许多,完全可以按照时间线索,从《申报》创刊直至停刊,对广告的形式和内容进行细细分析,追溯近现代广告发展变化的轨迹,把握近现代广告的发展规律,理清现代广告如何一步步从粗糙走向成熟,其中又有哪些是值得借鉴的合理要素,这在广告学上是很有意义的。倘若对其中的各种广告进行深入分析,对广告者、广告内容、广告对象、广告效果进行剖析,从而找到许多有价值的广告经验和手段,这对制作现代各种类型的广告也是大有裨益的。

四、《申报》在文学中的价值

《申报》自创刊之日起就介入了文学,因此它如同一位老者目睹、记载、反映、评说了近现代文学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它的文学价值也极高。《申报》作为最有影响的近现代报纸,它为近现代文学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为现代文学的新思想、新内容与新形式的结合提供了媒介,同时也为现代文学运动和文学论争提供了重要阵地。

《申报》在创刊号上公布的申报馆条例申明:“如有骚人韵士有愿以短什长篇惠教者,如天下各名区竹枝词及长篇记事之类,概不取值。”它一开始就免费刊登了大量文学作品,这在当时对于一些作家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因为那时要发表自己的作品,是需要交纳一定出版费的,这对文学作品的普及与传播是大有好处的。当然报纸是面向广大公众发行的,因此为了赢得读者,《申报》尽可能地刊登受广大市民欢迎的具有俗文学特征的小说,宣传新的小说理论,提倡小说和诗词歌赋一样具有教化功能,开始把小说提到正宗文学的地位,有力地推动了小说创作实践,为近现代小说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申报》在近现代小说发展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申报》在近现代文学中除对小说的贡献以外,对现代杂文的历史贡献也特别大。1911年8月24日,其创办了最早的、最具影响的文艺副刊《自由谈》,刊行时间长达38年,一开始专登风花雪月、奇闻轶事、诗词歌赋及小说连载,内容主要是消遣的、趣味的应时之作。到1932年黎烈文任主编时,对其进行大刀阔斧地改组。开始刊登一些针对时局、社会风尚而写的杂文,这些杂文立足社会现实,以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昌盛为宗旨,文风犀利,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鲁迅、茅盾、郁达夫等都在《自由谈》上发表过杂文,特别是鲁迅的杂文,最受关注和最具影响力,他的杂文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對旧制度、旧传统的解剖,也有对当时文艺问题的独特见解。可以说此阶段为《自由谈》撰稿的作家均以犀利的笔锋对近现代中国进行深入的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这种政论性的杂文一直被后代杂文作家所继承。

《申报》为文艺作品专设栏目和版面,为近现代文学提供了表现方式和阵地,发表许多优秀作家的佳作,使报刊文学成为一种新型的文学传播方式,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可以说《申报》培养了作家,也造就了广大文学读者。为了适应报刊文学的需要,《申报》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学体裁,最典型的是杂文、随笔,同时《申报》提出了与之相应的文学新观念,促进了近现代文学的繁荣。近现代文学研究者可以从《申报》中发现许多有价值的作家、作品及文学观念,仔细研究这些作家、作品,可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形成与流变、近现代文学的性质与文体特点等,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分析,对近现代文学思潮的基本特征、基本内容和形成原因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五、小结

《申报》除了具备很高的史学、新闻学、广告学、文学价值以外,还具备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其他人文社科价值,从事这些领域研究的学者,可从中搜集整理到自己需要的文献资料。比如教育学研究者可从中发现晚清废除科举制前夕,社会各界对此的反应及就此展开的激烈论争,找到旧中国新式的初等、中等、高等、师范教育及著名教育学家的思想及活动等情况,从而为今天的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金融学研究者可从中了解到过去的金融政策、法规、法令及金融行业的银行、货币、证券、信托、信贷等运作方式,从而为借鉴金融行业的经验教训,规避现代金融风险,制定更完善的金融政策和法规提供指导。

《申报》内容众多,篇幅浩瀚,信息量很大,涉及面很广,它以大量篇幅记载了旧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各方面情况,保存了多种珍贵的资料,可谓是一座百科全书式的资料宝库。相信随着对《申报》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它的多学科文献价值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发掘和利用。

参考文献:

[1]申报.申报编辑委员会.申报影印说明[M].上海:上海书店,1982:10.

[2]周兴.中国报刊资料与近现代史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张凤英.略论《申报》及其文献价值[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0).

[4][5]申报.申报编辑委员会[M].上海:上海书店,1982:10.

[6]鲁湘元.《申报》与中国近现代报刊文学[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2).

[7]梁颖涛.“务以不违时代潮流与大众化为原则”一试析《申报》副刊《自由谈》的特色[J].阅读与写作,2005(6).

作者:张爱武

第三篇:《申报》广告研究综述

【摘要】《申报》的广告是我国新闻传播史上的一朵奇葩,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分别对报纸广告所体现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申报》 广告 消费主义

《申报》1872年由英国人美查在上海创办,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见证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记录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真实历史状况,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同时它成功的经营策略及新闻理念尤为让人推崇,在我国报业竞争激烈的今天,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目前业界对《申报》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很多,在经营策略、广告研究、时事评论以及报纸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等方面都有涉猎。本文对《申报》所刊登广告的研究进行综述。《申报》的广告反映了我国的消费主义思潮的兴起和繁盛,也反映了历史进程中文化、审美的变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一、《申报》广告的政治影响

20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高举爱国主义的大旗,以抵制洋货为主要内容,展开了制造和销售国货的活动。此阶段的《申报》成为了国货广告的重要阵地。对此,王儒年认为,当国货广告分析了国民应当承担的责任,并为他们提供了依靠爱国这一高级道德情感塑造自身的想象空间并借以寻求情感体验的同时,广告告诉消费者,消费国货就是爱国的表现,就是体现爱国的途径。但是国货广告话语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使得爱国主义在世俗化的过程中很容易被庸俗化。也有学者认为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民族主义情绪的汹涌澎湃无形中为国货产品增加了竞争优势,国货广告抓住了民族主义的时代主题,凸现其产品的国货属性,诉求民众的爱国情绪,将潜在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

政治广告指的是政府、政党、候选人和各种政治团体为政治活动服务而发布的广告,包括政府公告。学者杨燎原专门对《申报》1912-1919年的政治广告进行了分析。1912年正值民国成立的第一年,辛亥革命的成功令国民欢欣鼓舞,各类政党、政治团体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为了通知同人相关事宜,也为了扩大其影响力,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申报》作为发布信息的平台。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20世纪初的中国政治广告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政治主体并没有借助报纸树立良好形象,也没有自觉地将政治广告作为谋取政治利益的手段。目前对于《申报》广告政治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民族矛盾上升时期人们的爱国情绪有一个较为具体的理解。同时政治广告也很鲜明地反映出历史上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对于国人的情绪和认知的影响。

二、《申报》广告在经济方面的影响

经济方面,除了广告对经济形势变化的直接反映之外,对于经济方面研究多集中在广告所反映的消费主义文化的发展,广告宣传策略,对于分类广告的研究成果也颇丰。《申报》的所在地上海是近代商业发展繁荣的领军之地,伴随着外商投资和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近代上海出现了消费主义的思潮。

经济繁荣时各种工商业广告充斥着报刊,经济低迷时厂商生产经营活动艰难,大多无力亦无需在报刊上作广告。对《申报》各个时期的广告量作粗略统计则不难看出经济盛衰与广告量之间的密切联系。蔡朝晖从广告量的变化和广告内容的变化两方面用统计数据对此加以说明。综观1875-1925年的《申报》中的华商广告,有学者总结其呈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变强,逐渐地在报刊广告这个外资企业占优势的“商战”战场开辟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的发展状况。但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问题。一是构成单一,华商广告主要集中在医疗保健、文教出版这两个行业上,而金融、矿山机械、交通运输、食品加工、五金等方面的广告相对较少。这在客观上是由于实业发展缓慢。二是华商广告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综合实力上不如外商广告。这些既是华商广告的不足之处,也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等特点的表现。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华商渐渐有意识地利用广告与外商争夺市场。《申报》中华商广告反映出渐进的、不断增强的市场意识,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近代企业是在不断摸索、不断反省中前进的。

林升栋对报纸的分类广告进行了研究。《申报》增设地方版,把一部分广告从全国版中分流出去,以求最佳效果;在报纸上宣传分类广告的作用,开发读者市场,培养人们的广告意识;在实践中提供优质便利服务;细分读者对象,使分类广告的目标受众更为明确;重视版面编排,做到内容与形式两全其美;对营业分类广告运用强势加以突出等等做法都产生了很好的市场效应,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申报》是在上海地区办的报纸,直接反映了近代上海的风土人情。通过对《申报》广告内容的具体分析,可以得出近代上海商业的繁荣与发展状况。近代上海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申报》的广告所体现出来的人们消费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改变反映了消费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发展。许纪霖和王儒年通过对20世纪20—30年代的《申报》广告研究,分析其作为都市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如何借助各种各样广告形象和话语,赋予了消费多种功能和价值,以此参与建构了近代上海市民的身份认同,为处于世俗化过程中的上海市民提供了一整套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

三、《申报》广告在文化方面的影响

《申报》所体现的文化方面的价值,目前的研究有针对分类广告的,有分析广告所体现的日常生活的。有很多文献致力于《申报》所体现的国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男女观念的变化。还有不少学者从艺术表现的方面对《申报》广告进行了研究。

胡俊修通过《申报》的广告考察了近世上海市民的理性精神。《申报》上刊登了很多指导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广告,例如储蓄广告、证券广告、股份与资产的买卖广告等。这些广告都引起上海人对钱的兴趣、对利益的追逐及功利观念的形成,并渗透到人们的日常交往中,以至于人们社交的注意力不在人本身,而是由人所体现的某种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存在。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开始成为社会的主流。要保证功利价值目标的实现,社会必须有一套严格的法律制度和可遵循的规范作保障。上海人在对法的实践中逐步养成了浓厚的法理意识。体现在《申报》中则是在报纸上刊登法院公告、公布婚姻状况、刊登遗失声明来避免或减少自己的财产损失、律师事务声明等。

理性精神还体现在对女性的尊重上。《申报》广告里大量优美女性形象的应用、女性在离婚中的主动权以及女性受教育的被关注程度印证了上海人深受西方影响的男女平等观念的社会心理的形成。五四时期,随着西方思想的传播,女性的价值逐渐提高,也反映在了《申报》的广告中。这一时期的女性广告体现了消费主义文化发展的趋势。

在广告的艺术价值方面,有学者分析早在20世纪初,《申报》的广告在表现形式上就有探索的痕迹。就文字的表现形式而言,有证言式表达、比喻式表达、故事性表达、日常生活情节表达、情感式表达、系列表达、比较式表达等多种表达形式。李强专门对《申报》广告的宣传策略进行了研究,根据广告学理论的对广告创意概念的分类,将1927年至1937年间的《申报》商业广告划分为情感亲善类型、古典怀旧类型、浪漫憧憬类型、实用信息类型四种不同的宣传类型并指出其中以实用信息型商业广告成为主流,较少地考虑广告客体的主观需求而是站在广告主体的角度大力宣扬商品自身的特点、性能。这是当时上海的商业广告和商业广告市场发展尚不成熟的体现。

作为极具影响力、受众群体广泛的大众媒体,《申报》对20世纪人们的艺术文化生活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唐雪莹专门对戏剧广告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其对当时上海戏曲的发展繁荣的贡献。叶宇对《申报》上的电影广告进行了研究,可以看出20世纪中国电影已经相当注重对受众市场的把握,针对不同类型的影片和观众需要有不同的宜传策略和诉求点,无论是对打杀、悬疑等情节的介绍,对明星的包装或者对视觉奇观的渲染,都已经相当成熟。

总体看来,对于《申报》广告所体现的民族政治运动趋向和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业界有不少较为深入的研究。然而目前对《申报》广告的研究大多只是停留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广告的研究,而基于宏观视角的研究较少。此外对于《申报》广告审美方面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广告所体现的民族特色以及时代特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较少。

参考文献

①李丽颖,《〈申报〉与中国新闻史之最》[J].《兰州学刊》,2001(5)

②蔡朝晖,《浅议广告的史料价值——以〈申报〉广告为例》[J].《新疆社会科学》,2006(2)

③王儒年,《二三十年代的〈申报〉广告与爱国主义的世俗化》[J].《史林》,2007(3)

④刘雪梅,《浅议〈申报〉广告的阶段性演化》[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⑤王萍,《试析1930年〈申报〉广告的宣传特点——以服饰类广告为例》 [J].《西安社会科学》,2009(14)

⑥胡俊修,《近世上海市民的理性精神——以〈申报〉广告为主的考察》[J].《湖北社会科学》,2007(12)

⑦刘跃民,《从1875-1925年的〈申报〉广告看中外“商战”》[J].《档案与史学》,2004(2)

⑧李兰萍,《清末民初〈申报〉中的女性商业广告》[J].《安徽史学》,2010(3)

⑨许纪霖、王儒年,《近代上海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之建构——20世纪20—30年代〈申报〉广告研究》[J].《学术月刊》,2005(4)

⑩杨燎原,《《1912-1919年〈申报〉政治广告之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

(作者:均为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作者:吴宛青 陈靓

上一篇:中外美术史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小学教学论文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