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本科毕业论文

2022-05-12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历年本科毕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到1958年~1978年实行人民公社体制,到改革开放以后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中国的农业农村发展历经几次体制改革,过程曲折艰辛,但成就举世瞩目。

第一篇:历年本科毕业论文

基于证监会历年行政处罚公告分析审计失败的原因

由于管理层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地存在,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应该客观公正的对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按照会计准则的标准进行披露获取合理保证。随着我国各种政策法规的发布实施,市场监管愈来愈全面严格,加大审计力度、提高监管是防止审计失败的重要手段。尽管审计力度和监管制度的进一步加强,但审计失败与财务舞弊仍屡见不鲜。近日,全球最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正面临史上最大审计诉讼案件,由于普华永道在审计期间,未充分履行审计职责,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约10亿美元的资产实际上并不存在或已分文不值,并且在之后的6年内,都对其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判决成立,普华永道可能需要付出55亿美元的高昂代价。2015年,普华永道全球的业务收入是354亿美元,55亿美元占2015全年收入的15.5%。如果是一次性拿出55亿美金,对任何机构来说都是一个重大打击。此外,2017年还将在阿拉巴马和曼哈顿联邦法庭对普华永道的类似“失职”开审,如果这些开审的案件叠加,对普华永道将极为不利,可以说当前这次庭审结果对于普华永道至关重要。会计师事务所面临这样巨大的审计失败已经不止一次了,因此本文以证监会2007年—2016年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公告为样本,分析多次受罚的会计师事务所是否存在共同特征,并分析审计失败的原因。

一、样本设计

1.样本选取。本文选取证监会2007年—2016年发布的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公告为研究样本,受处罚的会计师事务所共有38家,其中多次受罚的事务所有3家,其余35家为单次受罚的会计师事务所。在统计了2007年—2016年证监会公布的会计师事务所处罚公告后,发现在2008年—2009年中,证监会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处罚出现一个高峰,最高的甚至达到六家,这是由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我国证券市场也受到严重影响,证监会同时加强了对市场的监管力度,这使得以前可能监管不善的地方也被检查出来,因此数量较之前增长迅速。在2015年至今,受罚会计师事务所也是处于一个高增长阶段,这是因为近年来国家政策的原因,证监会加强了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和对反腐舞弊的稽查力度,使得一些审计失败案例被纠察出来。

2.研究步骤。本文主要针对多次受罚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共性和审计失败的原因进行比较分析。(1)多次受罚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共性。其一、分析是否多次受罚的事务所在规模上存在一定的共性,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对会计师师事务所的规模进行分析找出共性。其二、分析是否多次受罚的事务所所在地存在一定共性,根据地域对事务所所在地进行分析找出共性。(2)多次受罚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的原因分析。

二、多次受罚的会计师事务所共性研究

2007年—2016年共有3(12个数据)家会计师事务所被证监会多次处罚。

1.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分析。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评价标准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在这个前百家信息表中可以查找到各个会计师事务所的排名。而对于大中小型事务所的判断是根据财政部在2009年对会计师师事务所进行的大中小型划分:其中排名前10名的事务所为大型所,排名在前210名的事务所为中型所,其他的为小型所。信息显示多次受罚的事务所分别是利安达、深圳鹏城和山东和信。其中利安达分别在2009年4月7号、2012年8月1号、2014年2月12号、2015年11月5号、2016年2月5号和2016年8月31号受到处罚,并且利安达属于中型会计师事务所,排名分别为11 、17、20、22和21名。深圳鹏城分别在2010年2月11号、2013年4月27号和2014年11月15号受到处罚,并且深圳鹏城只有在2010年屬于中型,其余两年都处于100名之外。山东和信分别在2008年7月14号、2009年6月3号和2012年5月21号受到处罚,并且山东和信属于中型事务所,排名分别为99、73和54。从上面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多次受罚的中型事务所共3家,数据有10个,没有大型事务所,且只有一家事务所(2个数据)在前100名之外,余下的首次受罚的会计师事务所均为中型会计师事务所。并且多次受罚的事务所的均排名为32.6,单次受罚的事务所的均排名为42。因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① 多次受罚的事务所与首次受罚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基本上相同,均为中型事务所。②多次受罚的事务所的均排名比单次受罚的事务所靠前。

2.会计师事务所所在地分析。根据2007—2016年受罚事务所所在地进行统计之后,得出北京所11所,占比28.95%,广东、河北所各2所,占比分别为5.26%,福建、山东、四川所各1所,占比分别为2.63%,由此可以看出多次受罚的事务所分别为北京所、深圳所和山东所,但这并不能说明多次受罚事务所在地域上具有均匀分布的特征,因此多次受罚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具有地域集中性。

三、多次受罚事务所审计失败原因

经过查询,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的原因分别是未函证、未实行分析性程序;未函证、未实行分析性程序、存在舞弊风险;未函证、未实行分析性程序、证据收集不足;存在舞弊风险、执行收入循环审计程序存在缺陷、了解内部控制有效性存在缺陷;未对要作为审计证据的文件进行必要的审计程序;未函证、未复核、审计程序未履行。深圳鹏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的原因分别是未函证、未实行分析性程序、存在舞弊风险;未函证、未识别出关联方交易;存在舞弊风险、执行收入循环审计程序存在缺陷、了解内部控制有效性存在缺陷。山东和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的原因分别是未函证、未识别出关联方交易;未函证、未识别出关联方交易;未函证、未实行分析性程序。以上都是多次受罚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的原因,接下来看单次受罚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的原因北京华兴事务所的原因为存在舞弊风险、未实施替代审计程序、存在虚假报告风险;立信事务所的原因为存在舞弊风险、未实施替代审计程序、存在虚假报告风险;河北华安事务所的原因为未函证、存在舞弊风险、审计证据搜集不足;亚太事务所的原因为未函证、审计证据搜集不足;大华事务所的原因为存在舞弊风险、审计证据搜集不足;中磊事务所的原因为未函证、存在舞弊风险、审计证据搜集不足;中勤万信事务所的原因为未函证、审计证据收集不足;华信事务所的原因为审计证据收集不足;中天华正事务所的原因为未函证、审计证据收集不足;天职孜信事务所的原因为未函证、未实行分析性程序、未识别出关联方交易、存在舞弊风险;上海东华事务所的原因为审计证据收集不足、未识别出关联方交易。

由多次受罚的事务所审计失败的原因可以得出,函证占75%,分析性程序占41.7%,舞弊风险占25%,关联方交易占25%,审计失败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函证和分析性程序上;由单次受罚事务所审计失败的原因可以看出,函证占54.5%,关联方交易占18.1%,审计证据收集不足占63.6%。因此得出结论:对于多次受罚的事务所来说其审计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函证和分析性程序,对于单次受罚的事务所其审计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审计证据收集不足和函证。并且由上面可以看出,审计失败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函证、分析性程序、存在舞弊风险和审计证据收集不足,具有反复性。

四、原因分析

1.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是一个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实体,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意愿去进行投资筹资活动并进行持续经营活动的,但是市场中充满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企业为了生存下去并持续发展壮大,所进行的交易愈来愈复杂,给注册会计师审计带来的风险越来越大。并且,在现代社会,互联网的存在使得信息传递越来越便捷,审计人员出现差错的可能性增加。同时,管理层的舞弊欺诈也增加了审计难度,因此审计失败的风险加大。

2.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缺乏。审计人员未能严格遵守审计准则对计划了解监督内部控制的要求,未能保持审计工作者的谨慎性和职业判断。审计人员对资料处理有欠缺,尤其是电脑代替人工对资料的处理。审计人员在接受新客户之前未与前任注册会计师进行了解有无有关会计问题的争议。

3.事务所内部管理有问题。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不力,内部控制体系不强,给审计失败埋下了隐患。比如说,合伙人经理人未投入足够的事件来进行监督管理;将重要的工作给知识能力不足或训练不足的人员;控制审计事件不超出预算的压力;审计团队人员之间缺乏沟通。

4.被审计单位内部治理存在缺陷。在被审计单位内部结构中,监管层、董事会不能起到真正的监督控制作用,控股股东独大、关联方交易等问题很严重,管理层、治理层串通舞弊等行为使得审计失败的比例增加。很多管理人员既是董事会成员又是总经理,使得管理和监督混为一谈,不能职责相分离,并且在会计师事务所选用的决策上出现问题,选用的事务所缺乏独立性,造成审计失败。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

作者:曹怡

第二篇:对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回顾与展望

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到1958年~1978年实行人民公社体制,到改革开放以后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中国的农业农村发展历经几次体制改革,过程曲折艰辛,但成就举世瞩目。尤其是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以及党中央在1982年~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推动农业保持了10多年的高速增长,极大地支撑了中国经济的腾飞。进入新世纪后,党中央在2004年至今又连续十四年发布了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彰显了“三农”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以及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推动“三农”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一、新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回顾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开启了中国的城市经济时代。进入90年代后半期,城市化、工业化对农业的冲击加剧,农业税负逐步加重,而农产品价格被强行压低,农民种粮积极性极大受挫,农民收入增幅不断放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并在新世纪前后达到最高峰,1997年~2003年的六年时间里,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47扩大到3.23,粮食产量由1998年的10246亿斤,锐减到2003年的8614亿斤,粮食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城乡矛盾、工农矛盾、干群矛盾凸显。为此,党中央着力调整城乡发展战略与引导政策,在时隔18年以后,自2004年开始的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再次回到“三农”领域,并由此锁定至今。

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为题,聚焦“农民增收”,旨在通过有力的举措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文件提出了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三项补贴”,深化糧食流通体制改革,降低农业税负等最直接有效的促进农民增收的系列措施,开启了城乡统筹和“多予 、少取 、放活”的政策进程。

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为题,聚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旨在解决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等问题。文件要求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实施力度,明确了稳定、完善支持粮食生产的有关政策,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把国家的重大支农政策制度化、规范化,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等重要政策措施。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题,聚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旨在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文件明确要求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全方位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尤其是提出全面取消农业税,终结了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农业税历史。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题,聚焦“现代农业”,旨在夯实产业基础,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推进。文件明确了现代农业的概念,强调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求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为题,聚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旨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解决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矛盾。文件要求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提升农业科技、人才、服务等支撑能力,提高农村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首次提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强调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为题,聚焦“农业稳定发展”,旨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防止粮食生产滑坡与农民收入徘徊。文件要求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提高政府对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的水平,增加政府农产品的储备,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加大力度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将农村民生建设重点投向农村电网、乡村道路、饮水安全、沼气、危房改造等领域。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为题,聚焦“统筹城乡发展”,旨在以城乡统筹破解“三农”难题,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文件明确要求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首次提出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突出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良种培育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主产区作为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的重点,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等系列举措。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为题,聚焦“水利改革发展”,旨在有效缓解水利“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等问题,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文件首次全面阐释水利的重要地位,提出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等重要举措。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为题,聚焦“农业科技创新”,旨在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农业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文件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的定位,首次强调“三农”政策的强农惠农富农三大指向,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技术推广能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教育科技培训等系列举措。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为题,再次聚焦“现代农业”,核心是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旨在解决城镇化进程中谁来种地、怎么种地以及农村社会管理等问题,激活农村和农民自身的活力。文件要求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首次提出发展家庭农场、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的准入和监管制度,强调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为题,聚焦“农村改革”,旨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破除农业农村体制机制弊端,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文件强调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提出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最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与生态补偿机制、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等重要举措,系统提出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要求,确定了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重点工作。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为题,再次聚焦“农业现代化”,旨在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明确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等工作,首次提出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为题,继续聚焦“农业现代化”,旨在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出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等创新措施。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为题,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最突出的农业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文件在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加大农村改革力度等方面进行全面部署,提出建设三区三园一体,大規模实施节水工程、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等创新举措。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是注重于解决农民经营自主权和温饱问题的话,2004年以来的十四个中央一号文件的主线则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目的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全面小康和农民增收致富。这十四个中央一号文件一脉相承,前九个中央一号文件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以多予、少取、放活为方针,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转变;后五个中央一号文件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致力于以改革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在活力,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转型,促进四化同步发展,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二、新世纪以来三农发展的成就

十四个中央一号文件对中国的三农发展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2004年以来的十四年,是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出台最密集的十四年,是农民得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农村面貌改变最大的十四年。

1.粮食连续多年增产,农业生产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从2004年开始,全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2008年粮食产量首次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达到10570亿斤,2015年更达到12429亿斤,较2003年增长44.3%。“十二五”末,全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粮食人均占有量达到450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菜篮子”“果盘子”产品也不断丰收,供应能力大幅提高,2003年~2015年,全国蔬菜产量增长45.4%,肉类产量增长34.4%,水果产量增长89%,水产品产量增长64.3%,人均占有肉类、蔬菜、禽蛋、水产品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差距不断缩小

自2004年以后,结束了长达七年的农民收入徘徊的局面,在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下,2004年~2014年,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农村居民收入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名义增长率,2010年~2016年,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连续7年高出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3.22下降到2.72。随着收入的不断增长,农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消费层次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4年的47.2%下降到2016年的32.2%,下降15个百分点,同期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仅下降8.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也不断缩小。农村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贫困人口(按2011年新的标准)由2011年底的1.22亿人减少到2016年底的4335万人,近8000万贫困人口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摘掉了“穷帽子”。

3.农业转型步伐加快,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农业设施装备条件和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2015年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5873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1060千公顷,分别较2003年增加11859千公顷、10717千公顷,全国一半以上的农田不再靠天吃饭;农机总动力达到111728万千瓦,较2003年增长8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8%,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良种全覆盖,农业生产转入到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农业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至2015年底,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4.47亿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33.3%;2016年,全国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6%,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65%,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量超过270万个,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退伍军人返乡创业,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生力军。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农村电商迅猛发展,农业园区、特色小镇遍地开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蓬勃发展,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

4.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向农村延伸,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农村出行条件全面改善,截至2015年底,全国农村公路里程达到398万公里,全国99.99%的乡镇和99.87%的建制村通了公路,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率分别达到99.01%和94.28%。农村饮水更安全,截至2015年底,全国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达到8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了76%,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农村危房改造、电网改造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环境整治覆盖全国,“脏乱差”现象得到遏制,农村环境越来越整洁,全国60%的建制村生活垃圾得到处理,22%的建制村生活污水得到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近60%,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

5.农村社会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公共服务全面提升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加快,当前所有农村学生接受了免费义务教育,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超过80%;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2015年底全国3.18万个乡镇共设有3.7万个乡镇卫生院,58.1万个行政村共设有64.1万个村卫生室;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整合,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大病保险覆盖全部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截至2015年底,全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数达6.7亿人,参合率为98.8%, 2017年起全国开始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农村低保水平不断提高,临时救助制度全面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增强,全民健身活動蓬勃开展,广播、电视实现全面覆盖。

6.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发展活力不断激发

形成了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农业直补由三项扩大到四项,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国家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从2003年的1754.4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7242亿元,增加了近9倍;涉农资金整合改革在各地试点推进,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推进了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产权关系进一步明晰,2016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面积超过8亿亩,农村产权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不断激发。乡镇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强化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建立了通过财政奖补鼓励、引导农民筹资投劳建设村内公益事业的新机制,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村社会保持了和谐稳定。

三、“三农”发展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过十四年的艰辛努力,中国的“三农”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农业发展已经总体上进入到从数量增长向质量安全跨越、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跨越、从单纯粮食安全战略向多重战略目标跨越、从“高消耗、高污染、高成本”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跨越的新起点上;农村发展则已经总体进入到由外在拉动到激活内生动力、由以城带乡到城乡一体融合的新阶段。如何解决好这一新阶段的新矛盾、新问题成为完善“三农”政策的基本导向。

1.解决好供求失衡问题

自2004年以来,农业连年丰收,实现了粮食“十二连增”,实现了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但长期以来,政策过度注重以提高产量为第一目标,忽视了质量是农产品竞争力的核心,通过不断提升单产、扩大生产规模来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注重通过干预农产品价格与不断提高补贴水平来刺激生产,使今天的农产品供过于求与供给不足并存,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供需不对称的过剩特征,造成农业比较效益低,粮食高产量、高进口和高库存的“三高”现状。因此,如何增强农业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提高农业质量与竞争力,是进一步完善“三农”政策需要应对的关键问题。

2.解决好发展动力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党中央推进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解决了农民经营自主权的问题,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不断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取消农业税,又一次推动了农业农村的跨越式发展。但从当前来看,“普惠式”农业支持政策的激励效应正在递减,尤其是近年来,农业劳动力、土地、生产资料、技术等各种要素投入成本不断快速上涨,而受国际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主要农产品价格提升空间小,在较大程度上抵消了农业支持政策的效果,农业比较效益提升难,抑制了农业生产经营者积极性的发挥,因而迫切需要建立新的激励机制来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

3.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

在2004年以来的十多年里,农民收入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民收入增长的势头受到影响,201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上年增长11.2%,2015年下降到8.9%,2016年进一步下降到8.2%,为近13年的最低,且增长率的下降幅度均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既源于中国经济增速下降,依靠工业化、城镇化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呈边际递减,以及农产品价格走低等因素的影响,但同时也与经济新常态下“三农”政策转型缓慢相关。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如何帮助农民开辟增收致富门路,提升农民增收能力,是未来“三农”政策需要应对的重要问题。

4.解决好资源环境问题

新世纪以来,在强有力的政策驱动下,中国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农业资源环境压力与日俱增。长期以来对资源的粗放开发利用,使人均耕地、水资源、森林资源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中国,面临的资源约束更加显现。而“中国农业发展是一条低水平的平面垦殖面积扩张、以追求农产品数量增长为主的发展道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石化物质成为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途径,已使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尽管近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生态建设保护与环境治理提出明确要求,但农业农村资源环境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因此,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资源利用率,应成为未来“三农”政策的重要着力点。

5.解决好城乡资源要素配置问题

新世纪以来的十四个中央一号文件是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有效抓手,推动城乡一体化不断迈出实质性步伐。但也要看到,当前制约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公平配置的体制障碍依然存在,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三权分置”改革仍然处于探索之中,相关的法律制度仍不明晰,农村大量的资产和资源尚未有效盘活;农村金融制度不完善,金融对农村的“抽血”仍在继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尚在探索之中,农村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仍存在障碍;城乡公共服务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难以满足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显然,解决好这些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仍然需要未来“三农”政策的持续发力。

四、未来一段时期农业农村政策展望

基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与阶段性特征,党中央提出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举措,并将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主线,确立了中国农业农村政策的未来走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核心是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因此,与以往注重调整农业生产力结构、解决农产品供给总量不足不同,未来一段时期,农业农村政策走向必然是继续向改革要红利,既推进生产力的调整,也推进生产关系的变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政策关注的重点必将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农业结构,促进供给结构和需求結构相匹配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中国农业发展的突出矛盾是结构性问题。突出农业调整结构,形成“产需对接”的产业结构,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确保农产品供给在品种、花色、质量上满足市场多元化、个性化消费的需要,使供给侧结构和需求侧结构相匹配,是未来一段时期中国推进农业现代转型的首要任务。为此,以优势与特色为导向优化农业区域结构,立足农业资源环境优化农业品种结构,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打造农产品品牌;调绿生产方式,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调新产业体系,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多功能现代农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从而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中高端供给,必然是未来农业农村政策关注的重点。与之相适应,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政策、农业财政支持政策,使之为提升农产品品质、品牌竞争力及绿色发展转型提供有力的支撑。

2.创新市场体制与农业经营体制,提高农业效率与竞争力

减少政府对农产品价格的直接干预,是激活市场、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激发农业活力的核心。进一步发挥市场供求对价格形成的决定性作用,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收储制度、农业补贴制度改革将仍然是农业农村政策关注的重点。创新农业经营体制,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是农业现代转型的必然要求。在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快建设职业农民队伍,构建“大产业小业主、小生产大服务”紧密联结的发展格局,以服务规模的扩大来弥补耕地规模的不足,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中“谁来种地”“地怎么种”、土地零碎化等问题,将是未来农业农村政策关注的重点。

3.纵深推进农村产权改革激活要素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盘活农村资产、激活农村各类要素潜力的根本途径。当前的农村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党中央出台了关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系列文件,但改革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成为影响改革进程的根本原因。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实现形式的研究,从制度上进一步清晰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与运营,配置好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明确三权分置中的经营权属性,完善“三块地”改革的相关制度,加强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村土地承包权退出、集体依法依规监督承包农户和经营主体规范利用土地等方面的制度设计;建立健全农民宅基地与住房的确权、使用、流转、退出机制等;必然是未来农业农村政策关注的重点。

4.推进农村增绿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的质量决定着农产品的品质、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居民生活的品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农村增绿”的要求,由于农村生态环境的历史欠账太多,要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推进农村增绿是一项涉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生产方式转变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有力的政策保障。因此,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大政策创新力度,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创新,着力构筑保护农业环境的生态屏障,健全水土等资源资产管理机制、耕地保护与生态建设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农业绿色生产与污染防治相结合的制度体系,逐步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推进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必将是未来农业农村政策关注的重点。

5.提高精准脱贫质量水平,加快农村共享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随着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越来越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入到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难度越来越大,确保稳定脱贫需要更加强有力的举措。因此,如何继续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强化问题意识,深化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的改革创新,把脱贫攻坚与巩固脱贫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制度创新与机制创新,把支持贫困农村建设发展与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结合起来创新资源使用方式,全面提高脱贫质量与水平,稳定脱贫成果,确保脱贫可持续,仍将是未来几年农业农村政策关注的重点。

6.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也是多年来中央一号文件贯彻的一条主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努力在统筹城乡关系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要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因此,加快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以完善成本分担机制为突破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完善农村创业创新体制为支撑促进更多的优质资源要素进入农村,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必将是未来农业农村政策关注的重点。 (该文发表于《江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7期,原题:《新世纪以来中国三农政策走向研究》,注释与参考文献已省略)

作者:王文强

第三篇:工科类本科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对工科类本科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

对工科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要求进行了概述和总结;对工科类本科专业建设进行了探索和思考;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为工科类本科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标准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毕业实习 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

1引言

工科类专业特点要求实践性很强,只有大力加强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形成一定的专业能力。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就是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锻炼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大学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检验大学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工科毕业实习与设计是完成大学学业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每个学生都应该正确对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当前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本文通过作者在教学领域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在教学过程中的深刻体会为基础做一些探讨,为提高工科类本科毕业生的质量作出自己的贡献[3]。

工科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毕业实习可从生产实践中为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和信息,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可以解决生产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两者结合将有利于提高工科类学生的质量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就每个本科高校而言,建立一套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实施标准显得尤为重要[2]。

2当前工科类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走过场现象比较普遍,学生没有真正地进入毕业实习的角色,没有达到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效果,很多学生最后也就是写个报告就算结束了,严重地忽视了该环节对学生动手综合实践能力的锻炼效果,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产生很大的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认为马上就要毕业了,急功近利比较普遍,很多学生直接在外就业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形同虚设。二、就业压力大。学生忙于找工作,参与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时间较少。三、师资因素影响。现在学校人数多,没有足够的专业教师从事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很多教师还要从事其他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难以做到精细化管理,以及传统管理方式的不足,也导致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四、区域条件的限制。沿海经济发达,厂家比较多,能为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提供场所,而像内地高校所处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比较低,没有足够的厂家,有的厂家也都是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难以让学生与所学专业挂上钩[4]。五、经费的制约。高校院系在制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实施方案时,规定了很多条条框框,但由于没有具体经费配套的落实,实施起来困难很大,很多实践性的毕业设计,由于没有经费让学生购买一些元器件等东西,使得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最多也就在仿真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产生很大的制约。六、管理制度的制约。当前院系为了管理方便的需要,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作了很多硬性规定,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统一为学生提供毕业论文题目,使得学生的选题空间受到很大限制,很多题目陈旧,学生不感兴趣,仍然要硬着头皮去做等。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前期、中期、后期检查形式多、实质性内容少等等[l]。

3提高工科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3.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通过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保证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有效可靠运行,例如传统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放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学生的理论课上完了,使得很多学生没有上课的心理准备了,使得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管理难度加大,可以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调整到第七学期进行,第八学期再上一些选修课程,这样管理起来更加有时间,有效性更好。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也要制定教学大纲和进度表,细化内容,进行过程管理等。

3.2 加大教研、科研支撑力度

学校要加大教研、科研支撑力度,让教师和学生手中有研究项目以保证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有充分的内容质量保证。目前,各类学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在方方面面加强内涵建设以保证人才质量。通过学校“本科教学工程”,投入大量资金,立项一批教研项目和实训基地。由于内地企业发展规模不大,科研能力不强,并且技术含量不高,对专业支撑力度不强,学校要花大量资金以教学研究立项形式进行实训基地建设,一个基地投入20-30万元,让专业教师负责实施,和企业联合建立实训基地,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有力地促进工科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建设,毕业实习有了具体的科目内容。同时,学校要利用高校“能力提升计划”大力进行建设,大力鼓励学生申报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鼓励教师申报省级“质量工程教学”项目;利用高校“振興计划”建设工程训练中心; 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大力进行实验室建设;推进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培育计划;通过学校“年度招标课题”项目等有力地推进了人才质量的提高,通过各专业负责人选聘工作,优秀教研室和优秀实验室评选活动等等。让我们的专业建设有声有色,内涵丰富,必将促进人才质量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改变以往理论教学强,实践教学弱的局面。

3.3综合推动各项举措

学校要综合推动各项举措,例如让企业界人士到校作报告,派遣大量教师进驻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邀请企业的高级工程师进院系讨论人才培养方案,就企业对专业素质要求的着重点进行说明,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着重进行强化、改进,教师与企业联合建立“科技创新平台”,优秀毕业生创业成功者回校设立奖学金,通过多方举措的开展,使得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明显加强,各种教研、科研、参观交流等活动井然有序地进行,为大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提供广阔的空间,其专业性、质量和深度都得到明显提高。通过加大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机械创意大赛等国内大赛投入力度[5],鼓励学生广泛参加,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近年来,我校师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了很多大奖,受到了教育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我校工科学生的发明专利更是屡见不鲜,有一个在校学生个人发表的论文和专利有十几项,给全校师生作了报告,可以看出学生学习能力很强,尤其是实践能力更强,能把知识与能力融会贯通。

3.4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科学、规范化管理

学校要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通过各种举措的实施,为提高人才质量做好准备,剩下的工作就是管理了,管理也是一种生产力,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为此,学校实施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有力地保证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规范有序进行。对于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校院都有自己一整套的实施方案并且按照此方案认真实施,做到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前期认真谋划,做好规划,形成制度;中期真抓实干,无缝连接,不留死角;后期认真总结,收集资料,做好考核。使得我们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有特色,内容丰富。在具体细节上,我们还需要深入进去,譬如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进行抽查,范围还要更广,不仅要从形式上,还要从专业内容上去进行,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可以通过网络系统进行抽查评阅,使得教师能够轻松快捷地进行,克服现在这种传统的模式,提高实施的有效性。

3.5经费的支撑

经费的支撑,要进行专项经费拨付,专款专用的方案,一定要明确,我觉得这一块是一个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现在模式是没有明确,很多都停留在意识上,实际中根本没有做到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经费保障。这样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表现出来,各项工作才能切实有效地运行下去[6]。

4总结

作为一所一般本科院校,皖西学院在近13年时间里,乘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势而上,完成了由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由师范教育为主到综合性、应用性本科教育的两大转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6年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取得好的成绩,实现了学校中长期发展的第一步战略目标。2013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并取得好成绩;为深化学校内涵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省内同类地方高校中名列前茅。

2013年我校接收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性评估,评估专家对我院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工作提出殷切希望,提出很多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正是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学校对工科专业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非常清楚,并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这些问题也是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教学改革中普遍存在而又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已到了不解决不行的地步,皖西学院正在多渠道研究改革方案。学校对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工作非常重视,对此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非常支持,在今年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已完成了对2013届毕业生的实习、毕业设计及就业工作总体教学改革的初步试验,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实践证明该方案可行。

项目课题组负责人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和长期的教改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改革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课题主持能力和研究能力。课题组成员层次结构合理,涉及面较广,大都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管理经验,他们参加了工科专业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对我国工科专业的办学现状及课程指导委员会的要求比较了解,教学经验丰富。希望本文的观点能为高等工科本科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标准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l]丁立明,李寒旭.化工工艺专业毕业实习现状与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2]李国锋,李云龙,张志刚,等.试论高校毕业实习的教学与改革[J].长沙大学学报,2007.

[3]李文红.浅谈高等学校毕业实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

[4]周建平.大学课程改革的“深度”缺乏与觉醒[J].南京:江苏高教,09.1:71-73.

[5]刘星.论政府服务超越”顾客导向”的必然性与可能性[J].太原:理论探索,07.4:106-109.

[6]戴亞平,田德振,董芳艳.混合结构的互联网资源共享和远程控制实验室[J].北京:仪器仪表学报,2008(2):250-255.

基金项目:皖西学院2013年度委托招标课题(项目号:2013 zb86)资助;安徽省高校2013年度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项目号:2013jyxm182)资助。

作者:黄家兵 何润

上一篇:雕塑造型艺术论文下一篇:校长学校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