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座谈会毕业感悟

2022-08-08

第一篇:党员座谈会毕业感悟

党员学习在2020年科学家座谈会讲话心得体会感悟

9月11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就“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一个时期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广泛听取了科学家们的意见和建议。参加此次座谈会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分别来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涉及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还有在华工作的外国科学家。习总书记在听取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发言之后,着重就“充分认识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等三个方面作出了重要指示。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的此次重要讲话精神,并结合工作实际,浅谈几点个人的学习认识体会和收获。

提高科技原创能力,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从科技发展规律的角度看,没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就很难产生开创性、颠覆性成果。在“四个面向”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起着基础和引领作用,它是管根本、管长远、管全面的,没有前沿科技的突破,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开启迈向世界科技强国新征程,要求

我们立足当前、放眼未来,更加重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基础地位和牵引作用,更好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密切地跟踪世界科技发展动向,加强基础研究,更加注重提高科技原创能力,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寻找重大突破,在不断的科学发现与认知突破中形成原始性创新,夯实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为我国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端前沿科技供给,满足创新发展的需要。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都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从科技发展的趋势来看,我们正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机遇与挑战并存。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给经济带来一个黄金发展期,抓住机遇,就能获得突破与发展。立足国情,放眼世界,要让我国经济突破发展瓶颈、从大到强,应对人口老龄化、消除贫困、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等方面的挑战,都离不开科技创新。为此,我们要坚持科技工作面向经济主战场,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形成科技与经济在各方面的相互衔接、精准对接、耦合互动。形成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创

新,产业创新拉动科技创新的正反馈效应,聚焦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围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持续发力,不断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力。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就是坚持需求导向,为国家富强提供深厚的科技支撑。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从科技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角度看,坚持需求导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谋划我国科技战略,就会拉动和推动科技发展,这就是需求牵引的科技发展机制与客观规律。为此,我们要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谋划部署科技重大战略攻坚战,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的研究部署,在关键领域和卡脖子的地方下功夫,深挖开掘,取得突破,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自控。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就是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努力破解国家发展的战略难题,在战略必争领域抢占科技制高点,寻求新的增长点,获得新的突破,为国家繁荣富强提供战略支撑力量。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要,就是要使科技创新与党和国家同向同行,更加符合国家核心利益和重大需求,为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服务。有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科技创新力,国家的繁荣富强就有了充盈的底气。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就是坚持科技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科技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提升人的生活品质,让人的生活更美好。所以,科技工作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就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细心呵护人民生命安全,精心护佑人民身体健康,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人民幸福。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健康是人的幸福生活乃至生命安全的重要前提,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首先体现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呵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所以说,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科技以人为本理念最集中、最现实、最深刻的体现,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在科技工作中的生动体现和现实要求。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科技工作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符合人民群众最大利益,因而它赢得了民心,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符合政治规律。

第二篇:座谈会感悟

座谈会感受

谢君金2014年4月25日

二零一零年的教师节,我还在大学,听闻温家宝总理来到六道河中学看望师生,心底格外的激动。虽然我从未在这所学校就读过,但是对于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孩子来说,对这所学校并不陌生,也曾到过看过,许多人、事都或多或少的有过交集,所以那时会有一丝虚荣的满足和膨胀的自豪。

去年的八月,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我,又很幸运的在这个温家宝总理曾来过的地方开始了工作学习。走进校园时,就发现这里与我印象中的六道河中学早已天差地别。在我的记忆力似乎还是狭窄幽暗的楼道,孩子们挤在潮湿的大通铺上,而今却早已是窗明几净,再也没有了印象里的破败。即使时隔几年,校园里还处处有着总理来时的印记。尤其走进展室,那一张张照片呈现着当时的场景,温总理亲切的笑容仿佛就在身边,平日从老师的只言片语里也还能体会到曾经的激动和对那些时光的留恋与怀念。

还在回味,还在惋惜,概叹不曾经历的遗憾。

于是,就是这样一个在平常不过的上午,很难想象温总理会悄然而至的时候,就又更多了几分好奇。对温总理的好奇,对他所来缘由的好奇„„等等。当然,心底也会有着暗藏的那些激动。

其实在没有参加座谈会之前,好奇之余,只是在想着一些无关的内容。和温总理仿佛是两个世界里的人,哪怕有错身而过的那一刻,也只是一个定格的画面,工作学习都不会产生什么交集,所以只是浮光掠影的在看,以一个局外的视角去看,看温总理和学生一起做操,一起就餐,一起活动„„即使走进展室的时候,也只是一种单纯的好奇心态。只是随着座谈开始,随着温总理的的话题深入,心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开始深入的思考总理的话。想总理的生活,思总理的感受,悟总理的希望„„

整个座谈的过程中,处处都可以感受到温总理的谦逊,比如谈对他自己生活的安排时,他会特意的强调自己不是写作,只是“习作”,练习着去写而已。他会说来到学校只是以普通的学生和教师的身份,会“听指挥”等等。温总理还特意说了再次来学校的原因,离职之后,他想做一些服务社会、人民的公益事业,于是就选择了教育事业,也就选择了六道河这所曾经到过又离北京稍近的农村中学。

听总理的谈话,也有些题外的感触,总理不愧是总理,他的思想高度远远超于我们,字里行间,他不经意间就会言及国家、社会、人民,他始终是以一个大国总理的视角审视这个世界,去概述他的观念,这也是我觉得会像两个世界里人的原因。《大学》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理已然是治国平天下的高度,而我们仅仅是修身齐家而已,这之间的差距可望而不可及。

进而总理谈及对学校几年来变化的感慨,他说这些变化是也是办学应该做好的,在对学校提出了新的目标之后,温总理转而开始深入的谈及教育。教育,一瞬间那种强烈的代入感扑面而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教育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总理不再遥不可及,他完全贴近、融入了我们,探讨着“教与学”这个是独属于我们的话题。

听着总理的谈话,没有了局外的那种割裂感,仿佛同事之间的探讨,而我像是晚辈聆听前辈的教诲,甚而如同一个学生般听从训示。作为刚刚开始从事教育的我,对于教育远远没有总理理解的那么透彻,也没有那般深刻,与之相比,甚至可以说是一知半解,毕竟那是总理从事工作半个多世纪的思考与感悟,他从足够高、也从足够低的角度都有过深入的思索,那一刻,总理平和的话语对我们就是教诲和训示。

于我,刚走出大学校园没多久,本就还是一名学生,然后才是一名教师。作为学生,我深刻的体会着总理对学生的要求,“敬、志、德、勤”。首先,总理说“敬”一是尊敬,尊敬

师长、父母、同学,进而发自内心的热爱;二是敬畏,总理重点谈了敬畏,敬畏真理、法律、秩序、社会规则和自然规则。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无知者无畏,不敬畏自然规律,不敬畏长尊有序,不敬畏真理劝诫,则为小人无知愚昧、一事无成。心存敬畏,不是害怕和恐惧,而是心底必须有一条不能触碰的红线,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知道怎么去做。其次,总理要求学生要志存高远,要立大志,立志成才,立志做大事而非做大官。其实想来就是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一个有意义的目标。有意义就是不浮躁,不功利。然后总理谈及了“德”,包括很多的内容,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先学做人在学做事,这已是众所周知的道理,所以总理没有提这些,而是针对“同情心”对学生进行了希望和要求,为此还特意引用了孟子的那句话:“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也记得有那么一句歌词,“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心存善念,善意的对待我们遇见的每一个人,简单的伸出一只手,也会成为改变社会,使社会和谐安定的力量。最后总理说了个“勤”字,“勤学苦练”“勤思苦想”,要想学有所成必须下功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怀揣着一颗做学生的虔诚的心,以一个教育者的身份和要求去从事工作。总理对“老师怎么教”提出了十二个字“用情,用心,用工,重启,重思,重能”。十二个字,从大到小,从浅到深对“老师怎么教”做出了详致的诠释。用情,带着对学生、对教育深沉的爱从事工作,以饱满的感情对待每一天,每一节课,每一分钟。用心,“一字一句长思传道授业,一言一行长念为人师表”,细致严谨的工作。用功,要感到自己的不足,不仅有教的义务还要有学的责任,要能够“心里有一桶水,给学生一碗水”。重启,有教无类,注重启发式教育,让学生能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重思,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重能,使学生动手动脑,学以致用,真正的掌握一门有用的技术。

总理对“教与学”的这十六个字,有的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和坚持的,也时刻在思索着,有的则是总理站在足够高的层次对教育的一个系统而整体认识,这十六个字更蕴含着温总理对教育的美好愿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深知教育之于小我,之于国家,都有着无可忽视的意义,从《温家宝谈教育》就足可以看出总理曾有过如何深入的思索,也可想而知,总理对教育的认识不仅仅是这十六个字。当然,对于我们,我们这些身处在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无需去想什么治国平天下,我们能做的只是修身、齐家,认真的对待工作,“用情,用心,用功的严谨治学”。

只有参加了座谈会,才感受到总理之于我们一样的心声,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观望。教育,“教与学”,牢记总理的教诲和嘱托,带着爱投入到其中去。平平凡凡的岗位,真真切切的工作,坦坦荡荡的做事,做总理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的教育。

第三篇:法律普及座谈会的感悟

法之人生感悟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过,人生之三大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想这三个境界不单单是人生的境界,也恰恰是我对11月29号有幸参与观看了雨花台区司法局,在雨花台区学术报告厅举办了雨花台区司法所业务知识竞赛决赛后最好的感受…….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没有登高望远,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作为一个法律事务专业的学生,,我知道法治之路,路漫漫而远兮。我对竞赛中所涉及到的专业问题虽有所识,但又知之未深,自然也不敢搬门弄斧,妄自评论什么。我只能所受益匪浅,就好像如鱼遇水般兴奋. 基层工作人员的先进事迹让我深深的知道,作为一名法治工作者,工作与责任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个人事务,更不是惯性的去做那些被命名为“应该做的事”我们需要感情,更需要一颗炙热的心,去融化那些需要温暖的社会角落。那么,作为一名知法学子,我觉得我们不仅仅是把那些文字性的条例,书面上的法则铭记于心,应该要进而守法,再进则维护法律,更进则把法给予我们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凭自己的意识去维护那些我们值得维护的人与事!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没有对目标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 溧水县安置帮教工作志愿者戴作新老师的事迹尤为令我深刻,她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帮教工作志 愿者。年逾80,却依然在安置帮教工作上奉献自己的力量。她在退休后偶然的机会让她成为一名安置帮教志愿者。她用自己的诚心,帮助了一个又一个正值花季的青少年。本是她可以安享晚年的时候,她却把她的时间奉献给了社会上最需要帮助的人。她的精神让我们感动,她是基层法律工作者学习的楷模。她是为那多少“伊人”憔悴了自己,憔悴了人生啊!她的先进事迹的演讲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现了基层法律工作人员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精神。她对基层事业的热爱以及无私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她在演讲时我见她不乏激情,却也时而眼角湿润,我知道那是她说道了动情之处,我一时间想起了,我原以为“她是人间惆怅客,问君何事泪纵横?”后来才明白她才是个真正懂法用法的人。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没有千百度的上下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和最终的顿悟。 成功之道无出其右也。人生不过如此,在现在的社会里,即使我们国家有许多法律都无法解决的漏洞,即使社会上=依旧有藐视法律的人,即使作为一位执法知法守法之人依然平平无奇,但我们与法同在。 人生不过尔耳,几许春夏秋冬,为什么我们不把自己该有的美好加注那些失去力量的人身上?有很多人需要帮助,我们或许作为每个个人,我们的能力

很有限,但点虽小却可集聚成一条无限长的线,我相信只要我们还在,我们的信念还在,这个线将系着每个人的心。直到永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09法律事务林超

第四篇:学习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心得体会感悟交流发言

3月6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召开,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近期,我通过观看新闻报道、个人自学等方式,认真学习、全文研读了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现将个人学习体会汇报如下:

一、通过充分认识脱贫攻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进一步坚定了“四个自信”,增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

建国71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克服了各种严峻挑战,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国际地位越来越高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焕.然一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谱写了一首自强不息的壮丽凯歌。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充分认识国家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成就,充分认识在中国共产常的领导下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要通过国家在扶贫领域等各个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始终做到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要认清形势、高度重视,清醒认识打贏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难挑战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我们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贫困问题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打贏的,越到最后我们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剩余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已脱贫的地区和人口中,有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有的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有的就业不够稳定,有的政策性收入占比高。随着越来越多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一些地方出现了工作重点转移、投入力度下降、干部精力分散的现象。此外,因受X疫情影响,一些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受到影响,扶贫项目、扶贫产品销售、产业扶贫、帮扶工作等方面将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清醒认识到脱贫攻坚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坚决如期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要坚持把打贏脱贫攻坚战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全力以赴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抓出成效,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努力实现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如期全面打贏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坚决如期打贏脱贫攻坚战。打贏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环,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为民谋福祉的最大民心工程。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要一鼓作气、乘势而上,确保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全面完成。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切实落实领导责任,真正把扶贫工作记在心上、扛在肩上。要按照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行动计划,以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深入了解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精准抓好脱贫攻坚工作的推动,一天接着一天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解决,稳打稳扎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抓好扶贫工作,既不能患“拖延症”,使得脱贫工作原地踏步,更不能得“急躁症”,让扶贫工作盲目冒进,要在精准稳步推进上下功夫,从深处、实处、细处.上打牢脱贫攻坚的思想基础,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和决心打好脱贫攻坚主动仗,一步一个脚印地为困难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切实引导人们群众早日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如期实现脱贫。

第五篇:学习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讲话感悟心得篇一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的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向好,我们必须拧紧发条、一鼓作气,全力以赴防止疫情反弹,凝心聚力推动经济发展,用更大责任、更强信心,“抑扬顿挫”念好战“疫”诀。

抑不停,压实责任“磨砺”守土初心。入党誓词,字字铿锵,每名党员都曾在红灿灿的党旗下,右手举拳,热血澎湃地许下庄重誓言。和平年代试炼初心的生死考验并不多,危难时刻方显英雄本色,大战大考彰显政治品格。国际防疫形势复杂、脱贫任务艰巨繁重,要不折不扣保持直面矛盾、攻坚克难的精神状态,落实落细尽职尽力、善作善成的实际行动。不忘为民初心,牢记发展使命,保持清醒头脑,压实主体责任,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要在维持经济发展稳定工作中坚如磐石、较真碰硬,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啃下防疫硬骨头,坚决实现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

扬斗志,尽锐出战“靶向”复工复产。中华儿女从不缺少自信的底气,我们党的坚强领导,国家集中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还有中华民族血脉中流淌的伟大民族精神,都是我们面对困难屹立不倒,咬定青山坚毅前行的精神支撑。中央强调,随着疫情防控成效的逐步显现,在政策措施的有效对冲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也有条件将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各级党员干部要傲骨领命亮剑出鞘,不惧疫情风浪,牢牢把准航向,“靶向”复工复产,保持昂扬斗志,发扬连续作战精神。对照全年的经济发展目标,聚焦解决疫情对企业造成的堵点难点,加快建立和完善企业服务机制,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不断“踩油门”,推进经济社会有序、有力、有效加快挺过“凛冬”。

顿不怠,过硬作风“鏖战”脱贫沙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举世瞩目的中国超大规模减贫斗争进入扫尾阶段。3月14日下午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发布会指出,困难群众经济基础薄弱,承受力相对较差,受这次疫情影响也比较大,使得原有的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任务加重。越到决战之际,越要响鼓重锤,于细枝末梢处见真功。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决不能让疫情影响我们完成脱贫任务的决心和信心,绝不让疫情成为我们停顿和止步的托词和借口。坚决摆脱“虚假式”“指标式”“游走式”脱贫,绷紧弦、不松劲、不停顿,巩固之前的脱贫成果,对“未摘帽”的“贫中之贫”发起总攻,坚决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

挫歪风,动真碰硬“亮剑”作风顽疾。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减轻基层负担,做好工作、生活、安全等各方面保障,让基层扶贫干部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中去。官僚主义是我们党和人民的大敌,必须立场坚定地反对。脱贫攻坚只剩最后一步,可也是史上最艰难,最难走的一步。在这个关键关头敷衍应付、临阵脱逃无疑是在“扯后腿”。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提高违规违纪违法成本,倒逼党员干部压实“责任田”,把防疫责任扛在肩上,把脱贫责任刻在心上,将初心写在防控“疫”线和脱贫一线。

学习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讲话感悟心得篇二

3月6日,中央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召开,对脱贫攻坚进行“再动员、再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会上强调指出,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认真学习讲话原文,我认为应坚定必胜之心,凝心聚力打好“四仗”。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要慎终如始,展现中国态度、中国决心,坚定必胜之心打好防控仗。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打赢疫情防控事关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疫情一日不退、战位一刻不丢,防控一着不让、力度一分不减,这是党和国家对人民的态度、也是中国对世界的态度。当前“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良好态势初步呈现,但仍需“慎终如始”,继续战斗、继续前进,党员干部尤需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思想、松劲心态,把战“疫”工作“一杆子插到底”,进一步抓紧抓细抓实,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审慎态度,坚定打赢信心,迎接繁花绽放、满目芬芳时刻的来临。

“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要提高政治站位,以横扫千军、摧枯拉朽之势,坚定必胜之心打好歼灭仗。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现有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551万贫困人口,大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愈是艰险愈向前”、愈是艰险愈要强化党建引领,愈是艰险愈要党员干部挺身而出,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具化脱贫攻坚方案,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着不让”、狠抓工作落实,以排山倒海之势、奋发有为之心,扛起担当和使命、践行初心和责任,做到精锐尽出、聚力凝神,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要善于洞察先机、未雨绸缪,坚定必胜之心打好主动仗。

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新挑战,避免出现贫困新增量。党员干部多深入一线,掌握最新“第一手”资料,摸准弄清贫困户基本情况,分析新情况、新形势、新影响,帮助贫困线附近人群外出务工难题,稳定家庭务工收入这个关节点;协助做好扶贫产品“疫”中销售难题,善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打通农产品销售流通环节;积极创造条件,推进扶贫项目开工复产,进一步强化帮扶力量,增调精兵强将。另一方面,要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出现脱贫户返贫。要针对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就业收入不够稳定等问题,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提升产业质量,善用“互联网+”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并对“存在返贫风险的近200万和存在致贫风险的近300万人群实施针对性预防措施”,把工作做到前面、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三是要综合运用产业扶贫项目、公益服务岗位、扶贫小额信贷等政策工具,用足用好,提升贫困家庭内生动力,扶贫和扶志、扶贫和扶智相结合,提升扶贫“造血”能力。对年老体弱、患病残疾贫困户,要用好政策工具,提升托底保障水平,把各项工作前置、细化、精准化,多做利长远、打基础的好项目、好产业,不断提升脱贫工作质量。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要笃定“为民”初心,真抓实干、“一抓到底”,坚定必胜之心打好民心仗。

“党心即民心”。在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笃定“为民”初心、扛起使命担当,“以百姓心为心”,做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要贯彻落实“四不”要求、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对贫困家庭不能“一扶了之”,要跟踪观察、扶上马送一程,舒缓脱贫户“后顾之忧”,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户不落、一个不少”;要以“扶贫之花”黄文秀、“扶贫硬汉”隋耀达等先进典型为榜样,在真抓实干中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强党支部堡垒、发挥党员先锋作用,让党旗在脱贫一线高高飘扬;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问题,坚决杜绝“数字扶贫”“纸上扶贫”等问题;要大力弘扬先进典型、传播时代“最强音”,鼓励党员干部在脱贫一线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提倡到一线辨识干部、选拔干部、使用干部;要把党员、干部的精气神汇聚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来,不散光、不分神,不掉劲、不泄气,以时不我待的担当,在爬坡过坎、“真扶贫扶真贫”的实践中为党旗增辉、为生命添彩!

学习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讲话感悟心得篇三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比任何时候都来之不易,比任何阶段都要小心谨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对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距离脱贫攻坚战收官还有300天不到的时间,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要如何确保不受疫情或灾害的影响,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坚”是任务艰巨。全国还有551万贫困人口,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同过去相比总量不大,但剩下的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再加上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影响脱贫质量的最大变量。“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不仅要完成剩余脱贫任务,还要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更要把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降到最低。重点要解决好贫困劳动力的外出务工,保障贫困人群收入;做好扶贫产品的销售,保障产业扶贫增收;做好扶贫项目的开工复工。

“坚”是始终坚持。脱贫攻坚本身就到了冲刺阶段,在疫情的考验之下,更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冲刺阶段越要保持拼劲,越是胜利在望越要专注用心。随着越来越多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一些地方出现了工作重点转移、投入力度下降、干部精力分散的现象。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各级干部必须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绷紧弦、加把劲,始终以昂扬的斗志,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坚”是坚信自主。脱贫是为了发展,而我们要实现的发展是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发展。脱贫攻坚是党和政府帮助贫困人群致富,但不是大包大揽,不然就算是投入大量精力和资源,也是低质量的、不可持续的脱贫。“等、靠、要”思想在深度贫困地区尤为严重,即使暂时脱贫了,因其缺乏内在的动力和支撑,也很有可能再度返贫。扶贫要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只有注重培养贫困群众的自信心和奋斗能力,帮助他们克服依赖帮扶心理,以“精神脱贫”激发内生动力,以一技之长实现长久致富,做是真正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6日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务必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取得最后胜利。时间不等人,任务不等人。我们要始终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好,一定有条件有能力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上一篇:党员志愿者活动计划下一篇:党支部创新活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