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

2023-05-07

第一篇: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

做一个有思想力的老师

思想力,即思考,向自己提问题的能力。

行动,就是寻找问题的答案,并把想法付诸实施。

这就是苏州葛文山老师的行动研究,也是伴随他成长的一种思考方式。

16年前,葛文山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既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也没有学过系统的英语课程,更没有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在这种不专业的情况下,葛文山给自己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如何站稳讲台?要站稳讲台,就要上好课。好的备课,是上课成功的一半。而了解学生与学法,研究教材与教法,琢磨试题与做法是站稳讲台的第一步。

通过思考,葛文山给自己提出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摸清了英语课堂教学的门路,成就了心中的目标。一路走来虽然很辛苦,但总能不断登上新的台阶,摘到丰满成熟的桃子。行动研究使葛文山体验到教师职业成功的幸福感和荣誉感,也使他从一个英语教学“门外汉”到兢兢业业地站稳讲台,从获得苏州市评优课一等奖,再到成为全国外国语学校高中英语评优课一等奖获得者。

先想,后做,再总结,这种不断重复螺旋式上升的工作方式是葛文山走向成功的最大法宝。从参加工作第二年起,葛文山就有一种想要表达的欲望,他自称“满脑子都是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想与同行交流切磋,想向专家咨询求证。于是,葛文山就想到写教学论文。

就这样,第一篇论文《浅谈课文教学中的任务设置》诞生了,并刊发在全国核心期刊《中小学外语教学》上。

牛刀小试,给了他莫大的鼓励和肯定。从此之后,一发而不可收拾,有近百篇教学论文发表于全国核心期刊,其中还有十余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他先后受邀在长沙、西安、成都、苏大、徐州、无锡、扬州等地做过多场教学报告。工作第四年,葛文山发现一个新问题:他的教学研究比较零星,浅尝辄止,形不成合力。新问题带来新机遇。为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葛文山集中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加入了课题研究,从县市级课题,到国家级课题;从参与别人的课题研究,再到自己独立申报和主持省级课题。课题研究让葛文山从自己一枝独秀,到带领教师锐意改革学校科研制度,发展教育科研共同体,创造出全校教育科研“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局面。行动研究,让葛文山从一名对教育一知半解的非师范生,慢慢体会到“为人师”的快乐,感受到“像花儿一样盛开”的教育幸福,并立志把教育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为了激发更多英语老师行动起来,葛文山把过去发表的文章和受欢迎的博文做了一次梳理,也就有了这本书。

第二篇:做一个有思想力的行动者2011

做一个有思想力的行动者2011-04-16 21:13从教10年来,教育科研一直在伴随着我,不停地促进我的专业成长,成就心中的规划目标,使我体验到教师职业的幸福。

教育科研让我从一个英语教学“门外汉”,兢兢业业站稳讲台,到全国外国语学校高中英语评优课一等奖获得者;

让我从课题研究的初学者,摸着石头过河,到全国和省级立项课题的独立主持者和几十场学术讲座的报告者;

让我从一位写作新手,涂涂画画写总结,到全国核心期刊50余篇文章(其中9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和三本专著的作者;

让我从自己一枝独秀,到带领教师锐利改革学校科研制度,发展教育科研发展共同体,创造出全校教育科研“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局面;

让我从一名非师范生,起初对教育一知半解,到慢慢体会教师职业的快乐,感受到“像花儿一样盛开”的教育幸福,到立志把教育当成自己矢志追求的事业„„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道路上来。”

那么,该如何引导教师走到教育科研这条成功的幸福道路上来呢?我想结合自己从事教育科研的经验和体会,从“做真实的研究”、“做身边的研究”、“做有效的研究”等三个角度,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做真实的研究。

求真,应该是每一个科研者的良知。然而,在个别学校,教育科研却有点“假大空”,流于形式,成为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教育科研的意义和价值受到质疑,教师从事研究的积极性在降低。

一线教师最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科研?我认为,最受他们欢迎的教育科研必须是真实的。真实的科研才能提升教师的素质,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杜威曾经说过:“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行动方式。”求真,需要我们拿出勇气,不把教育科研当成装点门面、增添荣誉、应对检查和个人晋职的筹码,而是把她作为一种潜心于教育研究的过程来体验。

首先,选题要真实。在一些教师看来,教育科研就是搞“课题”,级别越高越好,不管课题是否符合教学实际,只要是教育行政部门或上级科研机构下达的课题就行,只要能装点门面就行。

其实,一个学校的教育科研至少包括三类研究:课题研究,常态研究,学校发展研究。它

既有课题立项带动,又有常态研究支撑,同时,把如何办学校、学校如何改革与发展也作为研究对象。这样的研究惠及面宽,参与性强,适用范围广。

我们应提倡教师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思考中、热点难点中和纵深漫溯中寻找课题。不要去只考虑课题是否立项,级别是否“够档次”,面对我们每一天的教育对象和每天都可能遇到的困难,我们锲而不舍地研究,这样的研究最真实,最有价值,也最容易出成果。

其次,过程要真实。真正的教育科研不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而是一个从假设到验证、再到推广,或者是调查研究、经验概括、实施推广的过程。搞研究,做课题,我们都要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关心过程,注重实效,不能追求形式主义。如果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避重就轻,蜻蜓点水,那么整个过程就会成为一个哑铃状的畸形怪胎,重两头轻中间。

真实的教育科研,要与实践同步,强调教育者在研究过程要言行一致,不能述而不作、论而不行,行动性研究无“行动”;说一套、做一套,对外开课展示是一套,平时教学又是一套;纸上谈兵,花点子一个又一个,实际教学却是“涛声依旧”、“新瓶装旧酒”。

最后,成果要真实。记得一位名师说过:“真实的科研成果应该主要体现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包括教师和学生精神面貌的积极变化。”在总结研究成果时,我们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更不能凭空想象,弄虚作假和抄袭剽窃。

真实的科研成果应该是形式多样,层次各异的,不应该是各种口诀或顺口溜式的“经验”、“模式”,不应该只注重撰写论文、出版论著、编写教材等有分量的标志性成果。其实,看似“小儿科”的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案例分析等,都是教育科研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鲜活真实的一手材料,理应得到重视。

二、做身边的研究。

中小学教师处于教学一线,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原始案例、数据和材料,具备从事教学研究的有利条件。

《学记》说:“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是进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前提。没有“教”的教育科研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要关注身边的教育细节,在自己实践中找寻研究的话题。学生的心理特点、备课、上课、听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辅导、考试和试题等教学过程才是我们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方向。

1.研究课堂。课堂是教师科研的主阵地。中小学教师可以做课堂教学行动研究,来引发学生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解决课堂教学效益不高的问题。课堂教学研究包括课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材的处理等方面。课堂中的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主题,哪怕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小环节。

2.研究学生和学情。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理应是我们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从教学实际出发,去思考如何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用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研究评价方式。评价对中小学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调控作用。我们要研究新课程对教学评价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导向、激励、反馈、调控及鉴定等多种功能。这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例如,2000年,江苏省率先进行全省大范围的中学生英语口语测试试点。我作为参与者,认真总结了感受和认识,该总结文章《科学、公正地评价中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发表后,引起广大反响。

4.研究文献和著作。教师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注意平时资料积累,对针对性强、理论价值高、对教学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文章内容,要加以剪辑或摘抄,并装订成册,建立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个性化资料库。在资料的积累和研读中,我们肯定会受到很大启发,正所谓“采众家之长,成一己之见”。

5.研究微观课题。如果没有条件或机会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等课题的研究,教师可以自力更生,选择教育教学中的某一实际问题作为研究方向,做“个人课题”研究。个人课题虽然不被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承认,但还是有很多好处,例如,教师自己有很大的自由度,课题选择和课题运作不受他人、学校、其它部门的牵制;灵活性大,课题研究的主动权在教师自己手里,进度的快慢和方法的选择由自己决定。

三、做有效的研究。

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关键,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聚焦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粗粗一看没有问题的地方能发现问题;在问题成堆的时候能聚焦问题;在别人束手无策的情况下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所以说,实效是检验教育科研价值的主要标准。

有效的教育科研应该是“低碳”的,注重减负增效。学校科研部门绝不能强行摊派研究任务,强逼教师做无用功,给教学任务已经十分繁重的老师们雪上加霜。相反,我们要克服形式主义,想方设法拓展教改空间,增加教育科研的吸引力和亲和力,不让教育科研成为教师们的负担,而成为解决问题的法宝,成为教师发展的需要,成为学校特色教育的支持力量。

教育科研主管部门和学校要让广大老师知道,正确的教育科研,不但不会增加负担,而且还会把他们从繁重机械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增加教学效益。让广大老师真正体会到,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不必

像专家那样“创新”或“填补空白”。让广大老师明白,研究方法也不必那么“无懈可击”,可以观察、调查、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和个案研究为主,间或尝试一下“准实验”研究。

有效的教育科研应该是“本土化”的,不能盲目照抄照搬。早在上个世纪,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把教育科研中的“媚外”与“移植”现象,形象地比喻为“替外国人拉洋车”。现在,教师的教育科研中仍有这种不良风气,将国外、尤其是西方的某些教育理论或教育流派视为经典和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秘诀。

有效的教育研究应该关注现实中的教育问题,对国外教育理论和流派的介绍和借鉴,要充分考虑它产生的背景和适用的边界。最为重要的是,要与中国教育的实际相结合。唯有如此,才能切实发挥国外教育研究和比较教育研究的作用,也才能真正体现借鉴国外教育理论的价值。

有效的教育科研要走“行知合一”的实践路线,强调教研、科研结合。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而空。我们要把科研下嫁到教研,让教研上升到科研,让两者熔为一体,相得益彰,走出“教研与科研两张皮”的怪圈。我校的一些成功做法有:

1.找准科研与教研的结合点。学校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学校成功”这个中心来开展的。教育科研不论选择什么课题,采用何种方法,教研活动不论运用怎样的形式、确定哪种角度,都要围绕着学校工作的中心来开展。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中小学教师从事科研和教研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科研和教研活动的结合点。

2.让专职科研人员与一线教师结成联合体。一方面,一线教师容易发现教学中存在问题,为研究提供丰富鲜活的研究案例和素材;另外一方面,由专职科研人员向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介绍新的教育理论,传授科研方法。坚持科研人员与教师相结合,实现“1+l>2”,有利于培养一支集教育教学科研于一身的教师队伍,实现科研与教研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3.教研和科研协同攻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既是教研活动所关注的,也是教育科研选题的源泉。围绕教学实践中碰到的难题,来确定研究课题,再以教育科研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然后又通过教研活动回到教学实践中去进行实验,检查效果并逐步推广运用。这种协同攻关可以使科研与教研活动优势互补,并使教研活动课题化,教研成果科学化。

4.提炼和推广优秀教师的教育理念。在长期的实践中,优秀教师形成有自身个性的教学特色,取得丰硕的教学成果。交流、观摩、总结他们的经验、风格、思想和学科教学的特点、方法,一直是教研活动的重要任务。但如果仅限于此,则是对这些优秀教师宝贵财富的浪费,应在交流、观摩、总结的基础上,从教育科研的高度,用教育理论对这些经验、方法、风格进行恰如其分地阐释,挖掘蕴藏在深处的规律性东西,应用于广大教师的成长过程中。

教师成长离不开科学研究。只要播撒教育科研的种子,就能成长为一个理性的会思考的教师,成为幸福快乐的研究者。

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这样一个实践者、研究者。他身为校长,还兼任班主任,从一年级一直跟到该班学生毕业。经他长时间直接观察的学生达3700多人,他还为每个学生写了观察记录,愉快地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读书,一起旅行,探索各年龄期学生的个性、心理和精神生活的发展规律。他一生撰写了41篇专著、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小故事。而他的工作环境始终是一所物质条件一般的普通农村中学——帕夫雷什中学。正是怀着朴素的情感投身教育科研,才使这位实践者成为“教育思想的泰斗”。

教师应该从身边的细节入手,从事有益的真实研究,做一个对教育事业有执著热爱的教育者;做一个爱琢磨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者;做一个“知行合一”的有思想力的行动者。

转自 《人民教育》2010年第13-14期/教师教育作者:江苏省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葛文山

第三篇:做一名有智慧力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艺术

做一名有智慧力的班主任

关注陈宇老师很久了,陈老师是国内知名的个性班主任,读了他的《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感受更多的却是他的用心、真情和对教育的迷恋。只要你爱教育,总会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带好自己的班级。身处生源薄弱学校的陈老师能做到的,身处生源相对较好学校的我们能不能做到?更重要的是陈老师和我们一样身处应试教育高度发达的中国高中。基于此,我们有必要认真学习、系统研读、用心领悟。读了这本书,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管理学生的根本就是做人

班主任的为人处事之道,体现在对待学生、科任教师、领导和家长的态度上。

陈老师对待学生,大智若愚,不耍小聪明,不玩儿心眼儿。一身正气、睿智、真诚。他用自己现代阳光的生活方式影响学生,用自己科学的管理方法去促进班级发展。在个性教育案例“狭路相逢”中对待问题学生小徐课堂“捣乱”的智慧;“跟着我吧”中对学生自尊心的爱护;“哀兵必胜”中对不穿校服学生的动之以情。在策划活动中对学生的帮助引导。陈老师不唯成绩至上,一切活动指向学生的终生发展,这样的班主任学生怎能不信服呢?

陈老师对待科任老师,首先是了解研究,熟悉他们的教学能力、教学风格、个性风格。老师的强项是什么?弱项是什么?然后,全力以赴做好老师的服务工作。“让任课教师感到幸福。”陈老师从细节做起,一面洁净的黑板,一张干净的讲桌,一个安静的课前准备。在班级里大力培养尊师重教的风气。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他引导学生对待一位认真刻板的语文老教师的故事。陈老师经常对学生说:“语文老师都是奶奶辈的人了,认真严谨了一辈子,……她看到你们的学习习惯,一定很痛心的,但是她甘愿和我们一起拼搏。这么大年纪了,图什么?还不是把你们都看成了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对成绩如此差的班级还不离不弃的老师,更是我们修来的福气。要懂得珍惜啊!”。语文老师在她教育生涯的最后两年,在陈老师班上一定是幸福的,陈老师引导学生用丰厚的情感回报语文老师,使她的教师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陈老师对待领导,虚怀若谷,从善如流,他认为任何一个领导能坐到他今天的位置,一定有他的道理。有的老师取得了一点儿小成绩便“不听话”了。陈老师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不以自己的个性与学校统一要求对抗,当然,也不简单的迎合。陈老师原计划带学生到校外迎新年联欢,结果学校不准外出,陈老师在学校的框架内创意的开了联欢会。他认为如果一味的迎合学生,教会的只能是学生和上级对抗?这对学生发展会产生不良影响。越是有了一点儿成绩,就越要识大体,在大方向上和学校保持一致,沟通与妥协是一种智慧的处事方式。在团队研修时余维民主任结合自己的角色转变深有感慨的谈到,领导也需要老师的认可,当班主任有事找领导商量时,这不是“拍马屁”,这会使领导感到自己被老师信任和重视,领导更容易理解你的思想和做法。

陈老师对待家长,孩子不争气的,尊重家长;有身份、地位、权势的“有礼有节,不卑不亢”;身份地位卑微、不太善于说话的家长,耐心理解,尽量倾听。特别是对待难教的孩子,在孩子不出事时与家长保持联系,建立友谊,对家长要有人文关怀。第一次接触时“暖场”,让家长感受到温暖。

陈老师不仅仅是一个智慧的人,更是一个厚道的人。他无形中整合了所有的教育资源服务于班级建设,他不是单兵作战,而是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压在身上的大山成了“靠山”,这样的班主任一定会成功。

40岁来临之际,我给自己定了一个修炼目标,40岁之前的自己自以为有思想,说话尖锐,有时不顾及别人的感受;40岁以后的我,要做一个浑厚质朴的人,温暖学生,温暖同事,温暖领导,温暖家长,温暖家人……让他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我们经常说我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多思考,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班主任首先应该是一个有正气的人,真担心有的班主任靠歪门邪道取得班级量化的高分,有的班主任不惜一切代价抓出血的成绩,那会把学生引到什么道路上去?

我们经常谈班级文化建设,一个班级有没有文化就看它的班主任有没有文化,班级文化说到底就是班主任的人生观、值价观。班主任对学生持续的精神引领,要求班主任是一个思想开放、视野广阔、胸怀理想的人,这样的班主任一定会带领学生摆脱思想的桎梏,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陈老师营销“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这一班级精神的作法颇为成功,一个班级一旦有了班级精神,对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

当然,班主任的修炼还体现在广泛的爱好,陈老师是个体育迷,喜欢游泳,长跑和踢足球,这是班主任走进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我天生不会音乐,体育不佳,但我还可以做个读书人,一个爱旅行的人,我的学生朋友,很多是有思想的读书人。

班主任自身的不成功使教育的说服力大打折扣。班主任不可能像老板那样有钱,不可能如官员那样威严,但我们可以积极工作,快乐生活。一个整天悲悲戚戚,牢骚满腹的班主任怎么可能赢得学生热爱呢?小小班主任可以有大大的梦想,因为,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的学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我们就是影响世界未来的人。

儒家讲修己以安人,要教育别人,先修炼好自己,这才是中国式管理的精髓。

把常规做到极致创造奇迹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重要。一个班级管理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常规管理的质量,班级管理学的核心就是常规管理。

陈老师经常运用各种表格,把学生的日常行为量化入档案,评选先进是自动生成而不是海选。陈老师的任务布置:从模糊到具体。比如:大家都要踊跃报名参加,可以改一下说法:所有同学都必须报名,特殊情况不能报名的直接向我报告。在任务实施过程中,还必须时时关注进展,及时提醒、督促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陈老师的程序设计:从混乱到有序。比如排座位、大扫除程序设计要科学合理,哪一步干什么,哪个人做什么?清清楚楚、紧张有序。班级管理是一门科学,班级管理就是要在琐碎的小事中见智慧。

一个班级如果成绩屡屡出问题,一定要常规出了问题,“如果我们长期疏于管理,就会助长学生很多坏习惯的形成。如果我们坚持管理,虽然会遇到阻力,但学生最终还是会在你的坚持下让步,并不得不开始适应你的管理风格。”

翻越那一面毕业墙,是一个常规性的学校活动,但有关此次活动的三次主题班会:拓展训练总结(朗读学生总结)、断桥遐想(把断桥想像为人生的坎坷和跨越后的高峰体验)、翻越我们的毕业墙(团队精神)却体现了陈老师把常规做到极致的用心与智慧,在这里对吃苦精神、自信教育、团队精神的培养寓于活动之中。

克服职业倦怠始于创新

陈老师认为“世界上可能再没有什么职业像班主任一样充满了创造性:每一个班级都是不同的,每一个学生也是不同的,班级和学生的每一天也是不同的。班级的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孩子的成长充满了变数,这一切,因为有了班主任的介入而显得有了一定的方向感。”班主任岗位令人迷恋,学生的成长令人迷恋。

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与工作的单调性有关。河北馆陶赵鹏老师自杀与暗无天日毫无创新的教育生活有关。

人弃我取(光荣的领操员)人无我有(巧卖西瓜)人有我优(热卖凉扇)人优我变(巨型魔方)十六字方针及生动的案例体现了陈老师的创新艺术,一个对班主任工作时时葆有新鲜感的老师是不会倦怠的,他的教育生活时常充满了新奇,他的教育人生有滋有味儿。

创新并不是自己在那里闭门造车,冥思苦想,创新是建立在大量阅读吸取别人创意基础上的拓宽深挖,从陈老师的很多创意做法上可以看到名家的影子。比如拍卖班级岗位,是雷夫的经济学课程的中国化;班级常规管理的科学化是魏书生科学管理的深化;打造自己的班级名片、班级品牌人物的评选可能借鉴了李希贵的《学生第一》中的做法,并受到王晓春老师《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中的理性思考“代表人物”、“行为品牌”的启迪……正如魏书生所说:“我所理解的创新,不是今天发现这个问题,明天构建那个理论,创新就如挖井,你能挖到一个别人没有达到的深度就是创新。”因此,创新并不神秘,人人都能做到,当然也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坚持本身也是一种创新。

有高度的班级管理源于战略

带一个班,班主任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重点做?什么可以不做?需要有一个统筹规划,如果班主任雄心勃勃,想大干一场,什么事都抓,最终的结果是什么也抓不好。

班级管理中处于战略地位的是班风的营造,良好班风的营造从做人开始。对学生来说,只要事关品德的培养,都是大事。“卓越的人性最有可能使人成为好人,而各种标准、规范和意识形态根本不能保证任何一个人成为好人。”班主任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路人,一定要从平常那些小事中看到它所折射出的人性的光辉。高压的管理虽然很容易看到短期的效果,但由于不是以培养人性为出发点,不能促成学生自发地去追求,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如果为卫生评比而抓卫生,那就不叫“教育”,充其量只能叫“管理”。而管理的意义永远是低于教育的,用管理来代替教育更是悲哀。管理只能使人被动地遵守事先制定好的规范,而遵守规范是做人的底线。通过教育,可以使人从被动地遵守规范逐渐变成主动地追求任何美好的事物,完全摆脱规范的束缚。

比如抓迟到,不要为了抓迟到而抓迟到,而是从培养班级“勤奋”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入手。

一个班级需要重点解决的几个战略层面的问题包括:尊师重教,从抓课前准备和课堂纪律入手;考风考纪,第一次考试就要极度强调并采取严格的措施;公德意识,从抓自习纪律和卫生入手,在我校还有一个重要的场所就是寝室。我认为还应该加一点:友爱同学。营造班级互助合作的精神一定程度是可以克服我校过度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些思考和做法,从大处着眼,从小处下手,这样的班级有发展后劲儿,陈老师大脑中充溢着班级管理的大智慧。

勤于写作总结积累智慧

大多数班主任持写作是语文老师的事儿,理科老师不能写的观点。陈宇老师流畅的文笔,理性的思考与文科老师相比有自己独特的味道,那是理科班主任的味道。书中丰富的案例,绝非写书时现写可以写出来的,没有日常教育生活中的大量积累是不可能完成这一体系完整的班主任着作的。在读这本书中的案例时,我时时想,陈老师书写案例的过程不就是积累幸福感、积累智慧,积累成就感的过程吗?

有了勤于写作积累的习惯你就拥有了更多更新的教育资源,你就是在不断的奠基自己的理论大厦,理论是什么?理论就是系统的知识,系统的班级管理知识从阅读中来,从实践中来,从思考中来,还有重要的一点是从写作中来,因为,写下来的是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思考,保存下来的是自己的资源。

初三结束了,这三年学生写的周记、班级日记、自己写的教育日记、总结;班级活动的照片等等要梳理一下,还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写高中回忆录,和学生一起编写班级史册,对自己三年的带班实践进行系统化的梳理提升。如果我们每带一届学生都能有所积累、有所感悟,我们就一定能积累成功。

当然,无论多么优秀的班主任都有自己的局限,每个人的生活阅历、阅读视野、所处的地域和时代环境有很大的差异,他的作品所能达到的就是他这个人的一切。

没有卓越的课程,特别是没有高品位的阅读课程,是陈老师班级管理的一大缺憾。从陈老师写书后的讲座中看到他在班级里实践的电影课程、羊皮卷课程,也是比较粗浅的(这两个课程我们团队已做的比较深入,王晓琳的电影课程已成系统,我的羊皮卷课程做了八年)。陈老师所处的教育环境是应试教育发达的中国高中,应试的紧迫性使得系统的阅读难以展开;陈老师是一个化学老师,重科学管理是他带班的一大特色,思考力是他的一大能力。陈老师带的班主要是薄弱班级,个性卓越人才的培养这里没有成熟的方案。当然,我相信陈老师带优秀生也一定能带好,这一点主要基于他对教育的热爱和智慧力。

我看一个人的书特别注意从书中体味他的阅读视野,陈老师读了管理学、教育学和一些班主任方面的书,阅读面比较宽。人文类方面的书读的不多,民主管理有所提及,但事实上陈老师对民主的理解是有限的(比如什么是公民?如何培养未来共和国的公民?)陈老师能多读一读历史、文学、哲学类的书籍,他会走的更远。

第四篇:水知道答案,念力的秘密读后感

第1页

共2页

读《水知道答案》与《念力的秘密》有感

管理工程与科学142班

赵依石

学期初,老师推荐我们看《水知道答案》一书。这是一本描写水在不同环境下会有不同形态的结晶的书,它向我们描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水结晶的世界。读完这本书,我感悟良多。

在《水知道答案》中,作者用122张通过高速摄影拍下的风姿各异的水结晶照片,试图向读者展示“水能听,水能看,水知道生命的答案”的观点。该书在前言中称,这项实验由日本研究水结晶的I.H.M综合研究所的江本胜博士主持,已进行了10年。所有的这些风姿各异的水结晶照片都是在零下5度的冷室中以高速摄影的方式拍摄而成。在最初的观察中,研究员发现城市中被漂白的自来水几乎无法形成结晶;而只要是天然水,无论出自何处,他们所展现的结晶都异常美丽。当研究员在实验水两边放上音箱,让水“听”音乐。听了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水结晶美丽工整,而听了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的水结晶则展现出一种华丽的美。听了作者不喜欢的摇滚乐时,结晶就显得丑陋。研究员进而在装水的瓶壁上贴上不同的字或照片让水“看”,结果不管是哪种语言,看到“谢谢”的水结晶非常清晰地呈现出美丽的六角形;看到“混蛋”或者“烦死了”的水结晶破碎而零散。简而言之,作者认为只要水感受到了美好与善良的感情时,水结晶就显得十分美丽;当感受到丑恶与负面的情感时,水结晶就显得不规则且丑陋。书中还称,在波动理论里,世间万物都处在波动的状态中,各自拥有一定的波长和固定的频率。不仅人们周围的物体呈波动状态,就连各种文字、声音、图像,以及我们的心理变化和情感活动也呈现为一种波动状态。而构成人体的60~70%是水,地球表面也有70%被水覆盖,所以当人们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波动的时候,水却能感受到,并且受到强烈的影响。水结晶也许正是这些影响的信息记录。

但是大部分人看到这里会认为这个实验是伪科学,是人的主观唯心主义。这不禁让我想起上哲学课的时候我曾经听老师讲过一个例子。老师说:“你的面前有一座大山,但是它不会因为你的臆想而消失或者变大。”可是对于愚公来说呢,在他看来一座山就那么大,即使自己有生不能搬完这座山,但是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总有那么一天,子子孙孙会搬完它。

如果你相信《水知道答案》的话,你是不是觉得愚公这个人一定会死于非命呢?可是他是为了众人的福祉!众人该感谢他,可那座大山该愤恨啊!那善恶又该怎么区分和判定呢?善恶在心!而心是会因外界环境而改变的。

其实作者更想通过此文向我们传递赞美的力量。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使用这种正能量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美好。大部分的人就是决定以后我一定要去爱身边的每个人,其实你的这种想法不是爱,而是一种欲望。你所给予的爱不是真正的爱而是一种情绪。所以很多人会发现即使我们去爱身边的人,但是生活还是这个样子,等一段时间后你又会回到原来的那个你,变得没有耐心,变得和从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真正的爱是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真正的爱只有当你彻底的放下后才会显现。爱就是最本质的你。只是很多人心中有太多欲望阻挡了爱,就好像一面镜子有很多灰尘,就看不到真相了。放下一切,放空自我,回归纯真,你就找回了自己,所有的相便会消失。你会发现你什么都不是,这样就没任何事物束缚你,你就会得到了真正的解脱。这也是爱的境界。当你达到这个境界时,小我完全消失,你的身体有些疾病甚至会不治而愈,甚至外貌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知道美好的情感与心念会对世界产生有益的影响,所以,我们更应该多一些爱与感谢,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另读的一本书是《念力的秘密》。这是一份近代的科学报告,研究量子力学的,意识是一种不受我们身体局限的物质,是一种条理分明的能量,有能力改变物质事件。也就是以心控物,就是用我们的意念心想控制物质,以心控物的能力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告诉你宇宙

第2页

共2页

中的能量振动,念力是宇宙产生的根源。但我们可以单凭念力就治好自己的病吗?我们可以用念力达成愿望吗?我们真的可以凭个人的小小心念,改变这世界上的许多痛苦灾难吗?《念力的秘密》以世界各地顶尖科学家的发现为依据,证明了“人的意念足以影响物理世界”。念力已被应用在许多领域,包括医治疾病、改变物理过程等。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也早已不自觉地使用着念力。不过,念力不是一种天赋,而是可以习得的技巧。书中以世界知名大学的尖端实验为基础,揭示出整个宇宙是由一个浩瀚的量子能量场互相连接。心思意念可以产生具体能量,如果善加利用,这种能量不但可以改善个人生活,而且通过众志成城足以改变世界。本书也是第一部邀请读者一起来参与群体念力实验的著作。

我想所谓的念力就是人的主观意志,而念力改变世界,也就是通过意志来改变生活。可以理解为一个人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总的来说,念力并不是迷信的求佛拜神,而是坚定自己的立场,坚持不懈地去做一件事情,直至取得成功。而这些积极向上的念力也是人们所需要的。

我听过这样一则新闻,一个年迈的老人被查出癌症晚期之后,他拒绝了医院的透析治疗,坚持回到了家,每天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用心过好生活的每一天。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老人的身体却一天天的好转,当再次复查时竟然连癌细胞都找不到了。医生和家人都十分惊奇,怀疑是当时诊断的失误。可是事实是老人的的确确依靠自己顽强的念力与对生活的热情战胜了癌症。相反,我也听过这样的故事,有人因为误诊为癌症整天郁郁寡欢,当医生告知误诊时,回医院一查却发现自己真的得了癌症。害死他的不是别人,而是他消极的念力。当他不断地告知自己患了绝症,情绪就自然低落,这会影响他的食欲与睡眠。他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差,终有一天身体便自己垮掉了。由此看来,念力改变人的生活是不无道理的。

念力和态度其实是紧密相关的,一定意义上讲念力即对人生的态度和进取的方式。因此有个积极的心态非常重要。那怎么保持心态的积极?你要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一帆风顺的,人的一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挫折与困难,就看你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现实中的挫折与困难,曾经有个问题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世界上为什么会有穷人和富人之分呢?我想应该是因为他们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不同吧!其实人从生命的开始到生命的结束。上帝赋予我们每个人的机会是同等的。唯一的是他们的心态决定了一切。细节决定成败。一个好吃懒惰的人是没有什么发展前途的。一生只能原地踏步的做个贫困人。而一个思想积极向上勇于追求目标的人将会改变他一生的命运。

保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身边的人或事。首先在工作当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与困难。我们要摆正心态。勇敢的面对。想法设法的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着去推卸责任。埋怨别人。俗话说的好:”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借口。”所以我们不得不去总结经验教训。杜绝犯同样的错误。其次我们在工作当中面对身边的人和事要注重细节,不要太过于工作情绪化。尤其是面对我们身边的客户也好。同事也好。在沟通和谈判方面要注重礼节和语气的轻重缓解。最后就是我们每个人面对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其态度要积极乐观点。不要老是抱怨什么。要知道很多东西我们是改变不了的。唯一只能改变的就是我们自己。总之记住一句话目前的失败不叫失败,只能是暂时停止成功。可能是我们还没做好成功的准备吧!

明确自己的目标,做自己想做的,想自己愿意想的。往往不可以空想,有了目标和思维,还要去实践,去行动。不能每天无所事事的,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要知道自己做什么,为什么。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只要我们每个人坚持不懈的严格要求自己。朝着那个目标去奋斗,去发展。我想总有一天会成功的,我相信滴水穿石的故事,和以往古老成功的法则。只要我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坚持。不抛弃,不放弃,从来没有行不通或办不到,没有希望的事。不是吗?

希望大家都能调整好心态,然后利用积极的念力努力拼搏,相信成功的曙光最终会眷顾到你!

第五篇:心灵深处有阳光

——读《微笑面对每一天》有感

世界上最贵重的礼貌是什么?是微笑;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是什么?是微笑;世界上最动的表情是什么?是微笑。这是我在《微笑面对每一天》中找到的答案。笑是无言的礼貌,一个微笑便可让你赢得整个世界。

“宇宙之王”霍金就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因为患了“渐冻症”,全身上下只有两根手指和一个能思维的大脑是他唯一能动的部件。“宇宙之王”这个称号对正常人来说也是遥不可及的,可却被这个严重残疾人给戴上了,他多么伟大啊!一次一名记者向霍金提出了一个问题。“霍先生,你要在轮椅上度过下半辈子不觉得命运让你失去很多的出路吗?”霍金脸上充满微笑,用他还能活动的两根手指,艰难地叩击着键盘,他写道:“我有爱我和我爱着的亲人与朋友。”是什么力量支持霍金乐观面对生活中的磨难?是靠他超人的意志和爱。如果没有爱他人的照顾,也许在他生病之初就与世长辞了。当这个人生的斗士、智慧的英雄在他回答完记者的提问后,又艰难地打出了第五句话:“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是啊,微笑有着无穷的魅力,虽然只是短短一瞬间,却留下永恒的回忆。

霍金他那种精神,已经传达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九零后刘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小时候因为一个意外,失去了双臂。有人问他:“你难道不觉得脚指和手指比很卑微吗?”“我不觉得我用脚指弹出的乐曲可能比有些人用手指弹得更悦耳”。他虽然失去了双臂,但他对未来仍然充满了希望。一个人的情绪受环境的影响,这是很正常的,但你如果苦着脸,对环境并不会有任何的改变。相反,如果微笑着去生活,便会增加亲和力,别人更乐于跟你交往,得到的机会也会更多。

人生路上肯定会有遇到挫折和曲折,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只有心里有阳光,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希望,让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们的心灵深处吧!

上一篇:优秀团员个人事迹材料下一篇:银行信贷会计岗位职责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