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全面加强学校美育

2022-09-05

第一篇:要全面加强学校美育

县教体局对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实施意见

县教体局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x 办发〔20xx〕xx 号)精神,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xx 办发〔20xx〕xx 号)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深化学校美育改革,大力提升 XX 县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遵循学校美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化美育育人功能,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问题导向,深化美育改革,强化美育保障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提升美育工作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工作目标 到 2020 年,美育普及度和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水平大幅提升,城乡、校际差距逐步缩小,美育师资、器材、场所等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到2021 年,广大学生美育素养普遍提升,建成一支业务扎实、

相对稳定的美育教师队伍,形成相对完善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和科学的美育考核评价体系,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和鲜明特色的美育示范学校,构建中小幼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现代化美育体系,形成教育部门主导、相关部门配合、学校主体实施、社会广泛参与的学校美育发展格局。整合学校和社会美育资源,加强美育条件保障,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美育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的氛围。探索简便有效、富有特色、符合实际的美育教育方法,建立以提高美育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切实提高美育教学质量。

三、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 (一)科学定位美育课程目标。学校美育课程建设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增强课程综合性,重视艺术实践活动。要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科学定位各级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幼儿园美育要重点以艺术启蒙教育和趣味性艺术活动、艺术类游戏为主体,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开启、保护、培养幼儿美好、善良、和谐的心灵和情感,进而感受美、体现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课程要注重发掘学生艺术潜质,引导学生艺术兴趣,激发学生创造精神,传授必备基础知识

与技能,使学生掌握 1 项—2 项艺术爱好或特长,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取向,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普通高中美育课程要满足学生不同艺术爱好和特长发展的需要,提供多种类别的艺术课程,通过必修和选修课程,丰富学生审美体验,涵养学生情感态度,开阔学生人文视野,树立学生高雅精神追求。职业技术学校美育课程要强化艺术实践,注重将艺术技能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将来立足社会培养一技之长。

(二)逐步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学校美育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合唱、戏剧、戏曲、影视、民族民间艺术等。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指导纲要,逐步开齐开足美育课程,构建完善的美育课程体系。幼儿园要适当增加美育教育活动内容,开展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美育活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学校要增设舞蹈、书法、戏曲、陶艺制作等地方课程;小学阶段确保音乐课、美术课每周分别不少于 2 课时,初中阶段确保音乐课、美术课每周分别不少于 1 课时。普通高中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要创造条件开设舞蹈、器乐、戏剧等教学模块。职业技术学校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在开好与

基础教育相衔接的美育课程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好体现职业教育专业和学生特点的拓展课程。各级各类学校在加强美育基础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学校优势和地方特点,探索开设具有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的美育课程。各中小学和幼儿园要结合实际开展宁夏花儿、回族舞蹈、剪纸、传统口弦、书法、陶艺制作、泥哇呜、葫芦画等美育校本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严禁随意停上或挤占美育课时。

(三)实施美育实践活动的课程化管理。美育实践活动是学校美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校要将美育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并实施课程化管理。建立学生课外活动记录制度,将学生参与社会美育实践活动情况纳入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内容。鼓励学生参与社区乡村文化艺术活动、学习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欣赏高雅文艺演出、参观美术展览、走进剧场欣赏优秀戏剧表演等。各级各类学校要贴近校园生活,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积极探索创造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学生特点的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确保每名学生每学期都能坚持参加至少 2 项以上的美育实践活动。各级各类学校要大力开展合唱、校园集体舞、歌舞剧、美术、书法作品展示等群体性活动,结合学校优势和地方实际,建立如合唱、民乐、管乐、交响乐、舞蹈、戏剧、戏曲、书法、剪纸、绘画、泥哇呜、电子琴等学生艺术社团和兴趣小组,鼓励学校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形成学校定期举

办、学生积极参与的美育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县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优化拓展美育实践活动展示平台,高质量地举办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校园文化艺术节,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为重点,形成本地本校的特色和传统,使活动成为推进艺术教育的重要平台。任何学校和教师不得组织学生参加以营利为目的的艺术竞赛活动,严禁任何部门和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商业性艺术活动或商业性庆典活动。

(四)全面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组织、鼓励中小学校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教育局积极主动联系区内知名专家为我县师生进行学校美育的各门类讲学; 文化部门及相关单位会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选派优秀文化艺术工作者积极参与学校美育支教志愿服务项目,推动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艺术形式进校园。各博物馆、专业协会、艺术演出团体要加强与教育部门的沟通衔接,主动参与支持学校美育工作。

四、改进学校美育教育教学 (一)深化美育教育教学改革。要将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提升美育教育教学质量。县教学研究室、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设置艺术教育专业的普通高中学校要加强美育教研科研工作,深入研究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理论

和现实问题,为科学推进美育工作、更新美育观念、创新美育方法等提供服务。加强基础教育阶段艺术类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学科带头人在美育教学研究上的引领作用。县教学研究室美术音乐教研员要加强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工作的组织实施。总结以往在全区学生合唱艺术节获奖的成功经验并进行校际交流观摩活动,以点带面带动全县中小学合唱队的整体水平,争取继续在每年自治区学生合唱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工作,鼓励美术教师改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创新美术课的教法,加强实验教学,增加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做好传承和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教学工作。

(二)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加强学校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互融合,探索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与各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挖掘不同学科所蕴涵的丰富美育资源,充分发挥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美育功能,深入挖掘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中的美育价值。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将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有机整合,发挥各个学科教师的优势,围绕美育目标,尝试进行艺术学科和其他学科整合的多种教学形式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交流合作,加强学校美育实践基地建设,发挥美育综合改革成果辐射带动作用。抓

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建设,要因地制宜探索建设一批体现正确育人导向、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美育环境示范学校。依托 XX 县教育体育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美育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扩大优质美育资源的覆盖面。

(三)健全美育监测评价机制。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培养具有扎实美育素养、掌握 1 项—2 项艺术爱好或特长、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美育监测评价机制。各学校要探索开展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工作,把学生美育素质的培养和艺术特长的掌握作为监测核心,将测评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抓好一批试点学校并及时总结推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实施中小学校美育工作评价制度,建立校长负责制的美育工作自评体系,将美育工作纳入学校综合自评中。教育体育局在学校自评的基础上以学校美育课程开课率、艺术实践活动落实效果和学校美育质量作为重点进行全面评价。

五、加大学校美育工作保障 (一)补充配齐美育教师。教育体育局建立健全美育教师补充机制,采取有效措施配齐中小学美育教师,通过特岗计划和事业单位招聘、乡村教师计划(含公费师范生)等途径重点补充偏远、农村学校的美育师资,切实解决艺术学科教师

短缺和转任其它学科的问题。实行县域内美育教师交流制度,鼓励美育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各级各类学校要把美育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美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根据课程方案规定的课时数、学校班级数和课外美育活动等指标,科学计算美育教师工作量。加强对艺术教师美育实践活动的规范管理,将美育教师承担的艺术活动的排练、课外兴趣小组、美育活动计入工作量。在职务评聘、评优评先、进修培训等方面,保证美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二)提升美育师资素质。教育体育局和各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要结合“国培计划”和本校师资培训计划,分期、分批组织美育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加强专题培训力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原则上美育教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培训活动。积极组织开展美育教师赛课、基本功大赛、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报告会等活动,不断提高美育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三)加大美育投入力度。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美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完善学校美育器材补充机制。各级各类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配置标准,充分发挥美育场馆等设施设备的功能,满足美育教育教学和大型美育课外活动需求。

六、加强学校美育工作领导

(一)健全工作机制。各级各类学校要将学校美育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认真履行发展学校美育的职责,将学校美育发展纳入学校发展日程,要定期研究、科学制定学校美育发展规划、实施办法和考核细则,建立美育工作专题研究制度、美育课程专项检查落实制度,切实抓好美育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落实工作职责。各级各类学校要明确责任,按照职能落实好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

(三)注重宣传引导。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教室、走廊、宣传栏等载体营造良好的校园美育氛围,加强对家庭美育的引导,宣传正确的美育理念,充分发挥家庭的育人作用。教育体育局利用各级各类宣传渠道,构建起学校美育成果展示平台,大力宣传报道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引导全社会广泛关注、共同支持学校美育工作,为学校美育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二篇:学习贯彻《对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意见》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心得 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要提高美育自觉,充分释放和发挥美育育人功能,推动美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美育,从小抓起。美育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贯穿在个人成长的始终。美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如果长大成人后再去接受审美教育,原有的审美观念会容易被固化,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就会较弱。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接受审美教育,能够从小感受美、鉴赏美,久而久之,审美理念就会愈来愈强,循着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能力就会愈强。学校、社会和家庭都应注重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尽可能营造浓厚的“美”的氛围,让其从小徜徉在艺术经典之美、科学之美、生活之美的广阔海洋中,以多元化的方式,熏陶润育高尚的趣味和格调。

美育,从课堂内外抓起。美育可以说是一个人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美育,既在课堂内又在课堂外。对学校而言,要把培养美的心灵作为美育的目标,把美育的个人价值、国家民族价值、中华文化坚守与自信的价值讲深讲透,这样才能滋养青少年的心性、温润他们的心灵、启迪他们的心智。对社会和政府而言,要把提升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大众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作为美育教育的追求目标,通过高雅艺术、艺术展演、博物馆展品、城市景观等各个方面,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其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美育,从融合中抓起。美育关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乎社会意识、社会风气,关乎广大青年学生“本质力量”的发挥和素质禀赋的养成。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坚持美育与德育相融合,实现以美引善,寓德于美;坚持美育与智育相融合,达到情理交融,以美益智;坚持美育与体育相融合,呈现健、美结合,相映生辉。将美育融入德育、智育、体育之中,不仅能极大地改变“三育”品质,而且能使教育真正起到树德立人的作用。

用美育为人生铺底,生命必然绚丽多彩。要重视“尽精微,致广大”的美育,达成美育共识,营造美育环境,改进美育工作,让

广大青少年在美的熏染下,成长为有信念、有情怀、有担当的一代新人。

第三篇:解读对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意见及全文内容(2020,年,10,月,印发)

最新解读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及全文内容 ( 2020 年

10 月

印发 )

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现就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第一:《意见》出台的背景。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美育工作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把学校美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

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8 年 8 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院 8 位老教授回信,2018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美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19 年 3 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对文化文艺工作又提出明确要求,2020 年 9 月 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学校美育必须不断增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升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同向同行,与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同向同行,与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同向同行。

基于上述背景,《意见》出台,主要是实现以下两个方面的目的: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对标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从更高站位出发,对学校美育工作进行再认识、再深化、再设计、再推进,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明确新时代学校美育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进一步凸显美育的价值功能,进一步完善美育的系统设计,进一步拓展美育的实施路径,进一步强化美育的组织保障。

二是聚焦突出问题,明确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迈上新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美育实现了跨越式发

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总体上看,美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学校美育在改革发展中表现出了三个不适应:学校美育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两个百年目标还不相适应。因此,需要找准突破口和落脚点,力争在课程教学、教师队伍、条件改善、评价机制等方面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改革举措。

第二《意见》对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总体要求。

一是强调重要意义。强调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从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四个维度进一步强调美育的价值功能。

二是明确指导思想。明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

三是确立工作原则。《意见》确立了美育工作坚持三项原则:“坚持正确方向”——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坚持面向全体”——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深化学校美育综合改革,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

四是确定主要目标。按照 2022 年和 2035 年两个重要时间节点提出目标要求。到 2022 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学校美育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第三:《意见》提到了融合的理念,具体到学校美育课程上如何实施,有哪些相应的举措。

一是学科融合,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各学科所蕴含的丰富美育资源,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二是学段衔接,完善美育课程设置,强调学校美育课程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分学段有侧重地规划美育课程设置,相互呼应、有效配合,构建大中小幼相互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

三是目标整合,凸显艺术学科价值与特点,明确美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注重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多维育人目标的整合,与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有效对接,明确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的目标。

四是教材贯通,加强美育教材体系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凸显中华美育精神,围绕课程目标,

精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加强大中小学美育教材一体化建设,实现主线贯穿、循序渐进。

第四:《意见》在深化教学改革方面,提出了哪些新举措。

一是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强调要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美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在落实“开齐开足”这个底线要求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上好”的目标,不断拓宽课程领域,逐步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提高美育教学质量。

二是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强调在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专项特长。

三是普及面向人人的美育实践活动。面向人人,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博物馆、非遗展示传习场所体验学习等实践活动。

四是推进美育评价改革。强调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

五是促进高校艺术学科创新发展。强调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构建多元化、特色化、高水平,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科专业体系,提高艺术人才培养能力。

第五: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这样做会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首先,艺术类课程学习及实践是学生应该承担的学业责任,是不应该被减下来的负担。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艺术类课程学习有着明确的学业要求,是学生必须要承担的学业责任。

其次,艺术类课程学习及实践纳入学业要求,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些地方和学校重智育轻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搞题海战术、机械刷题、超标超前教学等,造成学生过重负担。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恰恰需要加强艺术类课程学习及实践,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做法。

最后,政策强调学校责任落实,避免培训机构功利化的炒作。文件将艺术方面的学业要求严格限定于参加国家规定的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学习,以及参加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考”的都是学校“教”的内容,学生按照要求正常参加学校艺术类课程及艺术实践活动,就可以完成学业要求,与校外培训内容无关。

第六:《意见》对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哪些新措施?

总体看,学校美育的师资力量持续增长。举例来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人数由 2009 年的 49 万人增加到 2019 年的 74.8万人。十年共增加 25.8 万,其中 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下发四年来,美育教师就增加了14.9 万人。但从资源配置上看,美育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专职美育教师分布不均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仍然是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意见》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从三个方面提出若干措施:

一是强化补充,针对学校美育教师补充力度不强的问题,《意见》明确要求未配齐的地区每年要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美育教师,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提供美育教育教学服务,缓解师资不足问题。

二是提高质量,针对薄弱学校美育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意见》要求各地要加强乡村学校美育教师培养,提出推动实施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全面提高美育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教学素质、育人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三是加大激励,针对学校美育教师激励政策不到位的问题,《意见》明确提出优化美育教师岗位结构,畅通美育教师的职业发

展通道。将美育教师承担学校安排的艺术社团指导,课外活动、课后服务等第二课堂指导和走教任务计入工作量。

第七:《意见》强调要统筹整合社会资源,请问在这方面提出了哪些实招。

一是统筹整合教师资源。提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鼓励优秀文艺工作者等人士到学校兼任美育教师。推动实施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

二是统筹整合教学资源。提出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学校美育教学服务。新建文化艺术项目优先建在学校或其周边。鼓励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文艺院团合作开设美育课程。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开展美育实践活动。

三是统筹整合场馆资源。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每年组织学生现场参观 1 次美术馆、书法馆、博物馆。充分挖掘学校艺术场馆的社会服务功能,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将艺术场馆向社会有序开放。

第八:下一步如何保证《意见》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

《意见》提出各地要研究落实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具体措施,结合实际制定实施学校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教育部将把推动《意见》落地落实,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点工作来抓。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学校美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对本地区学校

美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谋划。各地要健全统筹协调机制,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完善投入机制,推动落实好各项改革措施。

二是细化制度建设。研究制定规范学校美育工作的法规,为推动学校美育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健全教育督导评价制度,完善国家义务教育美育质量监测。加强对地方制定实施学校美育的相关政策和计划的指导和支持。

三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政策解读,及时宣传报道各地加强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具体措施、典型经验,凝聚共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学校美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全文如下: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 标,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工作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

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 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陶冶高尚情操, 塑造美好心灵, 增强文化自信。

——坚持面向全体。

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 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 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 整体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发展, 加强分类指导, 鼓励特色发展, 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 的学校美育发展新局面。

——坚持改革创新。

全面深化学校美育综合改革, 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加强各学科有机融合, 整合美育资源, 补齐发展短板, 强化实践体验, 完善评价机制,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

3.主要目标。

到 2022 年, 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 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 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评价体系逐步健全, 管理机制更加完善, 育人成效显著增强, 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

到 2035 年, 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二、不断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 4.树立学科融合理念。

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 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

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 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 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

5.完善课程设置。

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 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

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艺术游戏活动。

义务教育阶段丰富艺术课程内容, 在开好音乐、美术、书法课程的基础上, 逐步开设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课程。

高中阶段开设多样化艺术课程, 增加艺术课程的可选择性。

职业教育将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 强化实践, 开设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拓展性艺术课程。

高等教育阶段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

6.科学定位课程目标。

构建大中小幼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

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心灵和懂得珍惜美好事物。

义务教育阶段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 帮助学生掌握 1 至 2 项艺术特长。

高中阶段丰富审美体验, 开阔人文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文化观。

职业教育强化艺术实践, 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增强文化创新意识。

高等教育阶段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 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

7.加强教材体系建设。

编写教材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扎根中国、融通中外, 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 格调高雅, 凸显中华美育精神, 充分体现思想性、民族性、创新性、实践性。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成长规律, 围绕课程目 标, 精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

加强大中小学美育教材一体化建设, 注重教材纵向衔接, 实现主线贯穿、循序渐进。

中小学美育教材按规定审定后使用。

高校落实美育教材建设主体责任, 做好教材研究、编写、使用等工作, 探索形成以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类、艺术实践类为主体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体系。

三、全面深化教学改革

8.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

严格落实学校美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不断拓宽课程领域, 逐步增加课时, 丰富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

高等教育阶段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 实行学分制管理, 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 2 个学分方能毕业。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将美学、艺术学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

9.深化教学改革。

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 的教学模式。

在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 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专项特长。

成立全国高校和中小学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培育一批学校美育优秀教学成果和名师工作室, 建设一批学校美育实践基地, 开发一批美育课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 持续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基地, 创作并推广高校原创文化精品, 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 努力培养心灵美、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的新时代青少年。

10.丰富艺术实践活动。

面向人人, 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 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博物馆、非遗展示传习场所体验学习等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班级、年级、院系、校级等群体性展示交流。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每年开展大中小学生艺术专项展示, 每 3 年分别组织 1 次省级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综合性艺术展演。

加强国家级示范性大中小学校学生艺术团建设, 遴选优秀学生艺术团参与国家重大演出活动,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11.推进评价改革。

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 探索将艺术类科目 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

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 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探索将艺术类科目 纳入中考改革试点, 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 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客观公正评价。

12.加快艺术学科创新发展。

专业艺术教育坚持以一流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构建多元化、特色化、高水平的中国特色艺术学科专业体系, 加

强国家级一流艺术类专业点建设, 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机制, 提高艺术人才培养能力。

艺术师范教育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根本, 坚定办学方向、坚守师范特质、坚持服务需求、强化实践环节,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鼓励艺术教师互聘和双向交流。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高水平艺术学科创新团队和平台, 整合美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学科资源, 加强美育基础理论建设, 建设一批美育高端智库。

四、着力改善办学条件 13.配齐配好美育教师。

各地要加大中小学美育教师补充力度,未配齐的地区应每年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美育教师。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 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 向中小学提供美育教育教学服务, 缓解美育师资不足问题。

鼓励优秀文艺工作者等人士到学校兼任美育教师。

推动实施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

全面提高美育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教学素质、育人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优化美育教师岗位结构, 畅通美育教师职业发展通道。

将美育教师承担学校安排的艺术社团指导, 课外活动、课后服务等第二课堂指导和走教任务计入工作量。

在教学成果奖等评选表彰中, 保证美育教师占有一定比例。

14.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

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

把农村学校美育设施建设纳入地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 小规模学校以保基本、兜底线为原则, 配备必要的功能教室和设施设备。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中小学校建设美育场馆, 与周边学校和社区共用共享。

加强高校美育场馆建设, 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与地方共建共享剧院、音乐厅、美术馆、书法馆、博物馆等艺术场馆。

配好美育教学所需器材设备, 建立美育器材补充机制。

制定学校美育工作基本标准。

15.统筹整合社会资源。

加强美育的社会资源供给, 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为学校美育教学服务。

城市和社区建设规划要统筹学生艺术实践需要, 新建文化艺术项目 优先建在学校或其周边。

鼓励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文艺院团合作开设美育课程。

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开展美育实践活动, 作为解决中小学课后“三点半” 问题的有效途径和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重要载体。

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每年组织学生现场参观 1 次美术馆、书法馆、博物馆,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文化艺术遗产成为学校美育的丰厚资源, 让广大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 汲取中华文化艺术精髓。

充分挖掘学校艺术场馆的社会服务功能,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将艺术场馆向社会有序开放。

16.建立美育基础薄弱学校帮扶机制。

各地要加强乡村学校美育教师培养, 通过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项目 , 培养能够承担美育教学的全科教师。

鼓励开展对乡村学校各学科在职教师的美育培训,培养能够承担美育教学与活动指导的兼职美育教师。

推进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等综合改革实践, 建立校际教师共享和城乡学校“手拉手” 帮扶机制。

统筹乡镇中心学校和小规模学校美育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研活动和教师管理, 采取同步课堂、共享优质在线资源等方式, 补齐师资和资源短板。

引导高校师生强化服务社会意识, 支持高校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 支持社会力量开展美育公益项目。

五、切实加强组织保障 17.加强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学校美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加强对本地区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谋划。

各地要建立加强学校美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健全统筹协调机制。

把学校美育工作纳入有关领导干部培训计划。

各级政府要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 完善投入机制, 地方政府要统筹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力支持学校美育工作。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学校美育发展, 吸引社会捐赠,多渠道增加投入。

18.加强制度保障。

完善学校美育法律制度, 研究制定规范学校美育工作的法规。

鼓励地方出台学校美育法规制度, 为推动学校美育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健全教育督导评价制度, 把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情况和支持学校开展美育工作情况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

完善国家义务教育美育质量监测, 公布监测结果。

把美育工作及其效果作为高校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 纳入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双一流” 建设成效评价。

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合格率持续下降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 依规依法予以问责。

19.营造社会氛围。

各地要研究落实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可以结合实际制定实施学校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加强宣传, 凝聚共识, 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学校美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四篇: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实施方案(本站推荐)

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实施方案

荥阳市城关乡实验小学

2017.3

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郑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加强和改进学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为更好提升我校美育工作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特制定如下美育工作实施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上级文件中的美育工作目标,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全面落实教育方针,开足、开齐、开好所有课程。立足学校规划要紧扣美,工作安排要突现美,教育过程要体现美,教研活动要围绕美,检查评估要总结美,使学生处在“立体美”的“大美育”之中,去感受美、创造美、欣赏美,达到师生生活、学习、素质更完美。切实抓好学生美育工作,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 领导小组:

为更好保证美育工作的顺利实施,特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指导美育工作的开展。

组 长:武传旭 副组长:张志桥

组 员:李海 郑彩霞 李太冉

三、明确小学美育的目标、内容及要求

(一)小学美育以构建中小学“大美育”格局为目标 1.科学构建工作机制。在美学理论、教育理论指导下,健全完善与德育、智育、体育协调实施的美育工作体制,构建“课程实施、科研支撑、文化引领、活动推动、环境熏陶”美育工作机制,实行全员美育、全程美育、全面美育。

2.努力实现美育的“四个结合”。要将美育与德育相结合,与各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与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艺术2+1项目”达标活动相结合,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相结合,逐步形成美育工作整体推进的新局面。

3.充分发挥美育育人功能。通过开展美育,使小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同时,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从而树立美的思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提高人生境界和生命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美育的内容和要求

侧重培养学生对美的观察力、感受力和判断力。引导学生感受和初步认识色彩、构图、造型、声音、节奏、旋律等美的构成元素,学会用审美的眼光观察事物;初步了解社会美,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培养良好的品行,懂得礼貌待人;接触欣赏自然美,培养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体验运动美、形体美,感受运动与美的关系。

四、工作措施:

(一)、 要寓美育于各学科教学

1、学科之间是相互贯穿,是学校教育的完整体现。学科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最基本工作。寓美育于各学科教学中,是教书育人教学原则的高度体现。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有效地实施美育。

因此,我校把美育教育向各科教学渗透和各科教学向审美特质方向转化的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制定每个月每位教师都写一份学科教学渗透美育教育的详细教学设计。

2、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培训,强化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首先,进行美育特色教育理论培训。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强化骨干教师的作用,鼓励广大教师重修艺术,提高美育素养,增强美育责任,为全员美育奠定坚实基础。深入明确什么是美育,美育教育包涵哪些内容,如何在教学中体现美育教育。全体教师要真正懂得美育的涵义,努力以自己美好的形象、优美的语言打造美妙的课堂,要用知识的严密美、结构美、深邃美来感染和陶冶学生,从而达到对美育教育充满信心,并能很好的付诸实施。其次,立足校本,进行教师师德素养培训。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发现美的素材,积累美的资源,创造美,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审美情趣与积累审美经验。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施美育

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美育活动,符合青少年学生活泼、求异心理,会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这种美育活动之中,因而能够收到较好的美育效果。活动之后,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应的“作业”,使美育活动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建立课余美育兴趣活动小组,培养、发展学生的特长,深化、延伸课内学习,在课余活动小组的天地里,学生从兴趣、爱好出发,会投入极大的热情,自觉地、努力地感受美、认识美、表现美、创造美,爱好、专长得到培养、提高和发展,在某一方面获得更深层次的美感。

(三)、在艺术课中体验美

艺术学科是美育的主阵地,开齐开足音乐、美术和艺术欣赏等艺术类课程,系统普及美育知识,将音乐、美术学科作为美育教育的龙头科目,充分应用一切可开发的资源,通过讲解造型、色彩、画法的设计与应用,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审美意识。通过讲解乐理知识,说明不同的曲调、节拍、音符的特点,掌握艺术的不同表现手法,从而激发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欲望,学会如何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培养和发展艺术特长。

(四)、在校园建设中实施美育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是一种无声的浸入学生心灵的美育。我们应当深刻认识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熏陶,建设美化校园环境,充分发挥其潜在的美育功能。

(1)在原有的基础上合理布局校园设施,通过绿化、净化、美化校园环境,努力烘托一种清新、优雅、文化氛围及其浓厚的气氛。要让每一面墙会说话,真正让学校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生活的家园。

(2)开展室内文化建设评比活动,布置好教室的墙壁、黑板。 (3)建设好信息技术硬件、软件,督促教师充分运用好网络教书育人。

(4)充分利用社会美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和依托团队阵地,广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让校园广播成为美育的宣传阵地。

五、强化评价,规范管理

(1)加强艺术课程教师的评价。进一步完善艺术课程教师个人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学生参与情况、成果展示、问卷调查等方面进行评价,每月进行总结,对任务落实中有困难的教师给予帮助。

(2)细化学生评价。通过对艺术课程教师的走访调查,在原有的学生评价考核表上增添美育活动考核内容,考核主要从收集的资料、过程的表现、展示的作品等方面进行评价,用客观、公正的评价激发师生参与艺术课程的热情。

(3)其他学科教师的考核。其他学科教师在突出学科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突出美育教育的权重,量化打分。

(4)将学生板报及手抄报、校园广播、班级美化绿化纳入班主任工作考核之中。

美育,肩负着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塑造完美人格的重任。各位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种浓厚的美育工作氛围,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构建健全完善的美育工作体系和科学高效的美育工作机制,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努力使美育产生良好的效果,从而把儿童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城关乡实验小学

2017.3

第五篇:全面加强学校管理提升学校内涵发展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教育局

关于全面加强学校管理提升学校内涵发展

水平

的意见

各学区、中学、局直中小学、幼儿园、民办学校:

2016年既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又是迎接县域教育均衡发展复检的关键之年(2017年我县将迎接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复检评估)。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要开好局起好步,把学校工作的注意力和关注点聚焦到学校管理上来,使我县由教育大县变为教育强县,在社会转型、教育深化改革、文化回归的综合改革大潮中有所作为。因此,县教育局研究决定将2016年确定为学校(幼儿园)管理标准落实年,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理念,以国家《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和《幼儿园管理条例》为指导,以完善学校法人治理体系为核心,按照“整体规范、全面推进、以点带面、形成特色”和“行政推动、《标准》指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创新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构建现代学校治理体系,提升学校法人治理能力,推进学校治理法制化、规范化和民主化,全面加强学校管理,进一步推进幸福教育,提升学校内涵发展水平,实现师生幸福成长,特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转变管理理念,更新办学思想

(一)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现管理育人的目标。

在2015年全面学习《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基础上,重新调整和规范学校管理理念、方式和方法,按照《标准》的要求和职责进一步做好《标准》与学校文化、五星级学校创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提升学校内涵发展水平的深度融合。形成局统筹规范管理,学校照章自主办学,社会多元民主共治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有效实施学校自主管理,激发办学活力,释放教育智慧。要建立好上下贯通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克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流弊,发挥学校各层级领导干部的职能作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在调动广大干部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促进学校民主管理和特色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让教师得到全面成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努力打造具有围场特色的幸福教育。

(二)树立学校管理新理念,顺应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变化和新发展。 国家高考制度改革方案已出台,基础教育将产生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这就要求学校管理理念随之进行变革和调整,学校校长的角色定位随之转换,同时要求校长在从事学校管理活动中,采取相应的新策略,进行相应的新思考。做为教育干部尤其是校长务必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转变旧的管理理念,树立现代学校管理观念,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

1.学校管理由制度管理向人本管理转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做为教师的职业角色决定了他追求的价值取向: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承认永远高于物质利益。就是要求对教师的管理必须树立如下理念。

第一,信任教师,知人善任。培养学校骨干教师队伍。将骨干教师的素养框定在师德修养、教学能力、教学实绩和科研能力四个方面,引导教师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力量吸引并影响学生。给教师搭建更多更大展示、学习、进修、交流的平台,在多方面向优秀教师倾斜,鼓励并扶持他们建功立业;把业务管理权限下放,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师充满智慧地开展工作。把责任还给教师,让教师创造性整合、补充、调整、拓展课程,把时空还给教师,充分利用教师拥有的资源,尤其是信息人力和社会资源为学校所用,进而将学校、家庭、社会联系起来,形成育人共建的合力。

第二、无情决策,有情操作。人本管理实质是保护人的自尊,激励人的情感,彰显人的价值。教育是一项直面人生的事业,教师要想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要让教师的职业生活丰富多彩,鼓励教师追求精益求精的育人境界,真正把“育智”教育转变为既“育智”又“育心”的教育,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进程中要求学校校长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搭建成长成功的平台。尤其对青年教师要从他们的职业思想和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上进行全方位多形式的打磨和历练,对待不同层次的教师要在其成长进程中采取不同的策略和路径,形成梯次递进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团队。

第三、固志不倦,乐教善育。学校管理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如何让教师在漫长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保持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我们在教师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哲人曾说过:“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因此,对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发就需要加强师德教育,使广大从教者真正树立职业观念,固化爱岗敬业的职业思想,培养他们的教育情怀,强化教师的职业认同,做有教育追求的施教者,做幸福并快乐着的园丁。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影响和带动学生。古人云:才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的垂范作用是一种不留痕迹的最有效的教育。

2.学校管理由权利经验管理向科学文化管理转变。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是业务上的指导,再次才是行政管理。校长的人格魅力、学识水平和率先垂范是最有力量的领导。校长是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者,要引领教师明确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深入教学一线参与教科研活动,为教师教育教学和教科研活动提供咨询服务,将自己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渗透并传播到教师的学科教学活动中,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备课、上课、说课、反馈、教研等)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评价注重过程,把握要素,讲究科学,突出实效。

时下,以人为本的管理已成为广大校长的共识。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发展为本,尊重师生的意愿,遵循他们成长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校长要讲究领导艺术,尊重师生并让他们学会自我尊重;发现优长并让师生学会自我发现;激励师生并让他们学会自我鼓励。发现每个人的优势并因势利导,发挥优势开展工作,形成民主、宽松、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满足师生合理需求,激发师生工作和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感受生命成长的美好幸福。

(三)强化学校管理,不断丰富学校内涵,创建学校特色,激发办学活力。

在科学的学校管理工作中,不断优化学校管理的各个要素,在学校管理向“人本”和“学术”管理的转化中,不断丰富和提升学校的内涵水平。学校内涵是个相对的概念,具有整体性和阶段性的特质。学校内涵的基本要素包括:办学理念、学校文化建设、教师专业成长、课程体系的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学校特色的创建、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几个方面。以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以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保证,以教育创新为动力,以特色培育和创建为突破,以教师和学生、课程和课堂为重点。注重质量,务求实效,精细管理,规范操作,不断创新。对此要求学校要坚持科学发展,结合本校实际合理配置并不断优化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和改革学校管理的新路径和新方法。

打造特色是内涵发展的显著特征。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永恒的主题。我们必须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质量观,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努力拓展学生的发展领域,搭建个性发展激发潜能的平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生命精彩注力。不断引导教师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培养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稳步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没有教育的高质量也就没有学校的根基和价值。

学校内涵发展就是要使办学的各要素协调有序的向前发展,从而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和谐持续健康发展。在学校内涵发展的进程中创建学校特色,激活发展动力,是提升学校内涵水平的重中之重。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在学校各种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反思凸显出来的亮点。创办特色学校是基础教育多元发展的内在要求,其核心内容是切实做到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发展,促进人人成才,形成人才辈出、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教育氛围。随社会转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基础教育多元化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而基础教育多元化发展必然呼唤特色学校建设。

创办特色学校更是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使学校文化趋向独特性和稳定性的必然要求。它能聚集师生的上进心和创造力,促进学校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进而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校长在推进学校发展方面的首要职责是创办特色学校,发展特色学校,让特色引路,形成干群的向心力,让学校特色更鲜明,激活广大教师的创造力。其次是强调管理过程中的自主性,让教师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真正实现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第三是管理过程中的合作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增强学校的亲和力。让学校里的干部、教师和学生在特色建设的过程中享受到不断成长的喜悦,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人生精彩奠基,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四)全面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提高教育治理能力。

对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的现代学校而言,要依据教育政策法规和现代学校所拥有资源进行思考和设计,确定学校一段时期内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实现目标过程中的机构设置,资源配置,实施流程,工作规范等都需要进行设计,设计要目标明确,构思全面,措施得力。建立和完善以教师、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组织架构和各项规章制度,促进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构建师生综合评价的有效形式和机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明确学校的教育服务功能,树立“顾客”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已成为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因,这就要求学校克服传统的“官本位”的思想,树立学校为学生和教师服务的思想,逐步形成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提升具有开放性、服务性、民主性的治理能力。

强化依法办学意识。加强学校章程和配套制度建设。各级各类学校要依法制定具有各自特色的学校章程,形成一校一章程的格局。落实和扩大学校在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以章程为统领,理顺和完善规章制度,制定并完善教学、科研、学生、人事、资产、财务、后勤、安全、对外合作、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明确各种办事程序、内部机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等,形成规范、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

坚持和完善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园长)负责制。建立校务委员会,对重大教育教学改革及涉及学生、家长、社区工作重要事项的决策等提出意见建议,完善民主决策程序。依法保障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加强家长委员会建设,保障家长委员会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实施监督,提出意见建议。

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按照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地公开办学信息,治校方略,保证教职工、学生、社会公众对学校重大事项、重要制度的知情权。重点公开经费收支、招生就业、基本建设招投标、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安排等社会关注的信息。学校配置资源以及干部选拔任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聘用、学术评价和各种评优、选拔活动,要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实现过程和结果的公开透明,接受利益相关方的监督。

积极开展自我评价。学校应当依据国家教育基本标准及有关行业标准,根据自身办学实际和发展目标,确立本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对照人才培养要求,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质量、师资建设、管理制度、校园文化等监测评估,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机制,坚持以学校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健全多元化评价体系,积极采用现代化评价方法和技术,保证教育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独立性,认真开展自评,开展对学生及其家长、用人单位等的满意度调查,切实发挥教育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激励作用,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个性发展。

二、重点任务目标及工作要求

(一)依法制定学校章程,落实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结合本校历史、人文、地理等因素,形成较完善的学校文化发展思路,拟定学校章程,并提交全体教职工讨论通过。依据学校章程,制订好学校“十三.五”规划,全面修订学校管理制度,编印《教职工手册》、《学生手册》。

(二)落实层级管理要求,制定好学校发展规划 要按照“规范——特色——品牌”的途径,制定好学校五年发展规划,首先,各学校要对照《标准》,补齐短板,全面达到规范化要求,同时,对学校实行层级管理制度,按照“扶优壮强一批,成长提高一批,规范引领一批”的要求,在“十三.五”期间建成市级品牌学校3—5所,特色学校达到30%,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现规范化管理。根据学校基础实施层级管理,对评定的五星级学校要重点突出学校特色建设,最终形成自己的品牌,对现有的五星级学校搞好监测和服务,减少行政干预,学校要明确发展目标,明确学校自身努力方向和局里需重点扶持的工作内容,集中用力,年终考核时只对学校自己制定的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评。

(三)提高中小学生(幼儿)的文明素养,在社交、礼仪、出行、起居等一日常规活动中,做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的人,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构建学校德育工作新体系,从我们的教育干部和教师做起,进一步开展学习践行《弟子规》活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重新构筑学校德育工作新体系,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入手,落实好《中小学生守则》,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小学生守则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人生发展打好底色。2016年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 重点抓好示范学校、示范班级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在课题组的引领下,做到学习有样板,工作有方向,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绝对不能说做两层皮,或者听着激动,工作不动。我们要在学习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在学习践行弟子规活动中不断丰盈各自的学校文化,使学校各项活动形成教育合力,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培养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有家国情怀的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深入开展书香校园建设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书香校园建设活动已开展多年,但师生的自主阅读行为大部分学校没有形成,原因是学校片面的搞应试教育和没有找到很好的推动途径。现在部分学校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那就是让学生读透适合学生特点的整本书,师生共读一本书,每学期要阅读2—5本书,并开展好读书交流活动。阅读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学校要高度重视阅读活动的开展,把书香校园建设做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切入点和立足点,高度重视。要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为主,减少功利性。

(五)继续抓好生态校园建设,打造美丽幸福校园,要把生态校园建设与省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作为美化育人环境、追求职业幸福的有力措施,切实做到成林成园,逢地必绿,即要全面绿化,又要打造精品,条件具备的学校,要向园林化发展,要与学校文化建设深度融合,要选取本地树种,突出本地特色,不追求高大上,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宜树则树,在2017年实现全面绿化的目标,农村学校绿化面积要达到40%以上,县城学校要通过角落打造、垂直绿化、空间覆盖等方式增加绿化面积,为2016年我县省级园林城市验收做好准备。

上一篇:一年级上识字三教案下一篇:幼儿园数学教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