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在现代范文

2022-06-17

第一篇:五四精神在现代范文

让延安精神在现代企业发扬光大

后勤服务中心 武声平

在这个人贫地瘠的黄土高坡上,一支弹尽粮绝的部队,几年间,从八千人发展到百万之师,用小米加步枪解放了全中国,拯救了中华民族。这不能不说是古今中外五千年军事上、政治上的奇迹!创造这个奇迹的不是那贫瘠的黄土、不是小米、不是落后的三八大盖,而是人的精神,五千来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的集结和爆发。尽管后人们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地总结出

一、

二、

三、四,但是,相对于那场触及中华民族灵魂的思想革命和惊天地、泣鬼魂的军事斗争而显得如此的仓白和狭隘。因此,通过一周的学习,在我灵魂深处留下深深烙印的只有她抽象的名字-----延安精神!

我们身处国有大型企业,有着养尊处优的诸多条件。然而,国有企业由国家创造的“竞争力”因国家“特保儿”的种种陋习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渐渐失出了光环。人们的议论不断,媒体的暴光率上升。究竟是什么魔力使国有企业从明珠变成了乌鸦蛋?作为国有企业的一名员工,我们应该说点什么?

这次延安学习,虽说时间不长,但心灵的震撼难以平静。最受益之处在于用延安精神来解剖我们所处的企业,诠释我们的困惑。

一、 员工心中应该有一团不灭的火焰

在延安,红军心中装下的是“抗日救国”,“解放全中国”。军民一致、官兵平等。正是这种精神,使民主人士折服,使国际媒体哗然。共产党人通过这种方式把“共产主义”传播到全中国,最终取得了全国的胜利。

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史,是一部石油工人的创业史。王进喜的铁人精神、“三老四严”的作风、荆门炼油厂的“板车队”企业文化,就是那段时期石油工业的精神。那种精神不是“顶层设计”的,不是文人们“拨高”的,而是自发的,而是千万石油工人内心深处的飘荡的火焰。

延安精神告诉我们,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环境、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科学研究,在人们心中要有一种精神,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一种忘我的牺牲精神,一种不死的精神!

近期有两件事使我心情难以平静。

一件是“企业文化”的研讨。一种时髦的、“与日俱进”的理论正在充斥企业文化,所谓“顶层设计”。我看了他们的理论和案例,不由得担心起来。其一,在“顶层设计”者看来,“板车队精神”、“铁人精神”名称太“土气”,而“抱杆精神”又太具体。那么,华丽的词澡就能表现出石油工人跳进水泥池堵井喷、肩扛手拉运设备的忘我精神吗?其二,所谓顶层设计,就是最高领导层定调子,下面层层执行。那么,“白求恩精神”、“张思德精神”、“愚公移出精神”是顶层设计出来的吗?

另一件是电视播放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事迹。23位在国际科学界享有盛名的科学家,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隐姓埋名、呕心沥血。现代文人每每颂扬这些科学家的是如何放弃优厚的生活待遇,在我看来,这是何等的肤浅可笑。这些科学家心里到底有一种怎样的精神支柱?王淦昌的儿子问妈妈:“我爸在哪里?”,妈妈说:“你爸在信箱里。”看到这里,我流泪了,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灵魂!

我们静静想一想,改革开放以来,大型国有企业要资金有资金、要市场有市场、要政策有政策、要利润有利润。为什么人们对我们不满意呢,是不是我们还缺点什么?是不是我们缺少的正是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的火焰曾经为石油工业创造过辉煌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逐渐冷却了呢?

二、 让员工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

凡学习延安精神的没有不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李鼎铭先生的精兵简政的建议被中共中央采纳。精兵简政不但缓解了当时解放区的经济困难,而且提高了办事效率,在边区人民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国民党失败后,高级将官普遍认为,共产党能胜利,是因为放手让前线将士根据具体情况制订作战方案。而国民党则是蒋介石一手插到底,前线官兵施展不开手脚。这虽然没有揭示国民党落后反动的本质,但也说明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何等的精辟!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从国外引进了许多理论,泊来了大量方法。而这些理论和方法由于水土不服其寿命短得令人无法相信。其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

我们的会议和学习在全世界企业界是独一无二的吧。那些形而上学的东西、华而不实的东西、应付差事的东西为什么不能少一些?

甚至到了班组,各种规定的记录数不胜数。安全学习不说,班组建设七本帐、民主管理、法制学习、时事学习、政治学习…..我了解的情况是大多数是在应付,如果实实在在来做这些帐,一个人专职做都很紧张。一个班少的只有四五个人,抽出一个人是多少?20%的劳动力!

而且,我们的检查是以检查记录为主的。你工作做得最好,记录不全、不规范,你的工作自然不行。更可笑的是,这些检查很少是看内容的。只要有,字迹工整,格式规范,就过关了。

相应的还有每月、每季度、每一重大环节的小结、总结,各部门的汇报。必须要交,交了就交了,谁看?

诸如此类的东西不但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更重要的是束缚了人的思想,绑住了员工的手脚。我们做基层工作的人整天疲于应付,久而久之,思维固化了,失去了创新的动机。

我们学习延安精神,呼唤延安精神在国有企业发扬光大,使国有企业焕发新的生机。

三、 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延安精神的本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标志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了中国几代人,南泥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在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焕发出灿烂的光芒。

国有企业壮大了,办起事来也财大气粗了。几千万的灯、几百万的酒成了媒体追踪的对象。

可是,我们忘记了人民,甚至忘记自己的员工。我们照搬西方的模式进行的某些改革给我们自己惹的麻烦,足以告诫我们,我们是国有企业,是人民的企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仍然是我们的宗旨。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国有企业人才大量流失,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认真探讨的问题。人们常常把人才流失规结于国有企业的薪酬不高,我认为这只是表象,只是问题之一,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国有企业的僵化,是国有企业失去了一种吸引人的内在的精神力。

通过延安的学习,使我看到了“延安精神”那巨大的魅力。中国石化集团已进入世界500强,并且名次靠前。同时,社会上的质疑声也不断升高。在我们颇感困惑的时候,延安精神为我们提出了分析问题的方法,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虽然我们取得了骄傲的成绩,但我们必须要找到我们的不足,用延安精神解决问题,企业才能永葆青春。

第二篇:如何在现代化背景下加强军人战斗精神的培育

论文关键词:战斗精神 培育 现代化 负面事件

论文摘要:本着紧密结合任务实际,着眼体现军人特色的原则,本文从军人战斗精神的内涵入手,着重研究分析了新时期军人战斗精神的创新生成模式,并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对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人战斗精神的培育生成做了前瞻性的思考与展望。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没有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没有进步的政治工作去执行这种贯注,就不能激发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战热忱,一切技术和战术就不能得着最好的基础去发挥它们应有的效力。”用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部队,其实质就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官兵头脑,并将其转化为官兵强大的战斗力量。

拿破仑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就是利剑和精神。从长远看,精神总能征服利剑。”简单地说,军队战斗力是由两种要素组成的:第一是物质,第二是精神,而精神要素处于关键位置。军队面临的是血与火的战场,进行的是军队之间的生死搏斗。在这种搏斗中,或者生或者死,最需要的是职业精神。没有一种精神支柱作支撑,没有一种精神力量作动力,就不可能履行其担负的使命任务。

古今中外,对军队的精神有很多概括,古人称其为“武德”, 中国古代兵家有言:“将受命之日忘其家,张军宿野忘其亲,援桴而鼓忘其身。”作为将领,接受命令之后,就要忘掉他的家庭;当军队到达战场的时候,就要忘掉他的亲属;临阵指挥的时候,就要忘掉他自己。这些,就是为将之道、为将之德,是我国古代名将的精神品格。

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集国恨家仇于一身的革命战士,战斗精神在战场环境的作用下,保家卫国的豪情往往不激自怒,高涨饱满。在现代战争中,技术的发展、作战对手与环境的变化,使战争的形态、模式、手段发生了根本转变,也使战斗精神的培育面临新挑战。共同的、可见的敌人没有了,同仇敌忾的心理基础面临新的考验,官兵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是自己的思想和心理。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作战研究室的心理训练专家们在统计了300万份伤亡报告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战场上,官兵的恐惧感以及由此导致的过度紧张会造成智力、感觉能力和运动能力的短时严重失调,直接降低遂行战斗任务的能力。因此,为了加强作战心理训练的效果,美军采用了多种“实弹心理训练”的方式,刻意让参训人员面对真枪实弹的迎面射击,以营造出与真实作战行动非常相近的场景,磨炼士兵的作战技能,培育战斗精神。

一、战斗精神的基本构成与特征

(一)战斗精神的基本构成。一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信念,始终坚信正义在我,优势在我,胜利在我,誓死捍卫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二是严格的作风纪律。表现在组织严密、指挥协调,有绝对的服从意识,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有良好的集体观念、内外关系等。三是顽强的战斗意志。具有忠贞不渝、威武不屈的革命气节,面对挫折不气馁,面对诱惑不动摇,面对险恶不退缩,面对危险不惊慌,面对威胁不怯弱。随时准备以无畏的气概和牺牲的决心,坚决彻底地完成任务。四是高尚的军人道德。要求军人不仅武勇和忠信,而且有以新军事科技知识为底蕴、智勇兼备的精神素养,有面对先进武器的自信,有建立在精通各种最新军事技术基础上的勇敢与胆识。五是高昂的战斗士气。它是战争过程中支配和影响军人行为的一种精神心理状况,是军人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综合。

(二)战斗精神的外在表现。

一是自觉而不盲目。有明确的行动目标,深刻认识到行动的社会意义,使行动服从于一定信念、目标,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自觉自愿行动。二是积极而不被动。在坚定信念指导下,有向着预定目标前进的精神力量,有对工作任务的高度责任心、充沛精力和坚强毅力。在战时,勇敢顽强,奋不顾身,当战机不成熟时积极寻找战机,当战机成熟时立即采取行动。三是创新而不保守。对完成任务有创新和发展,对战胜困难有勇气和力量。四是执着而不退缩。始终不渝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决执行上级正确决定、指示和命令,有以高度的自觉、充沛的精力、坚韧的毅力以及勇于创新的行动,坚定不移地实现既定目标的政治品质,具有排除各种干扰的能力,经得起长时间的磨练考验。在战斗中抛头颅、洒热血,也决不半途而废,直到最后取得胜利。

(三)战斗精神的内在特征。一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一方面,战斗精神已经被人类战争史所证实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客观性;另一方面,战斗精神又产生于军人从事军事实践活动的过程,与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战争观以及自身的情感、意志、情绪等主观因素息息相关,具有主观性。客观性是培育部队战斗精神的哲学基础,说明战斗精神是可生成、可转化的;主观性是培育部队战斗精神的理论依据,说明培育战斗精神要从帮助军人树立正确认识、培养良好情感、磨砺顽强意志等方法入手,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在军事实践中形成。二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战斗精神具有个体性,勇敢、顽强、自信、果断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官兵个体的体现。同时,个体体现的战斗精神也有相当的感染力,个体的积极行动往往能够带动鞭策身边的人做出反应,使战斗精神体现在群体行为中。群体的战斗精神反过来对个体又有很大的影响,一个好的群体,往往英雄辈出。因此,培养官兵的战斗精神不仅要关注个体,还应注重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三是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人的思想和观点是战斗精神的内在基础,其一旦形成,往往具有稳定性,不因空间转移而消失,不因时间流逝而改变。但战斗精神又是可变的。一方面,人的思想和观点的转变是战斗精神变化的内因,它能带动战斗精神的变化。另一方面,外界因素(如战场环境、作战对象等)发生变化时,也会带来战斗精神的变化。一般来说,战场环境较为恶劣,对手实力增强,战斗行动受挫,都会使官兵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思想问题,带来精神压力,影响战斗精神状态。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战斗精神变化有两种趋势:强化和弱化。影响这种战斗精神变化的决定因素是内因而不是外因,政治工作应在把握内在要素基础上结合外部条件变化强化战斗精神。

二、战斗精神与战斗力的生成和提高

(一)从战斗力构成要素看,战斗精神是促进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人的素质高低是战斗力强弱的主要标志,战斗力的提高首先依赖于人的素质提高;另一方面,人的素质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战斗力其他因素的生长及其发挥作用。当然,这里的“人”主要指“军人”,它在战争中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武器”,影响战争进程和结局。透视构成现实战斗力的诸要素,“军人”的作用实质上是其国家理念、民族意识、政治观点、军事技能、科学文化素质等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军人”的觉悟、信念、意志力、创造力和勇敢精神;“武器”的作用实质上是人的“素质”延伸,“素质”是将“军人”与“武器”结合形成战斗力的“中介”。由于军人的素质由政治素质、军事素质、科技文化素质等构成,这些素质的形成需要精神动力来释放和维持,其作用发挥需要战斗精神来激发。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讲,战斗精神是构成现实战斗力的隐形因素,也是构成潜在战斗力的重要因素,还是促进战斗力诸因素生成现实战斗力的“催化剂”。

(二)从战斗力内部诸要素关系看,战斗精神对其他要素的建设和发挥起指导和支配作用。部队战斗力的形成要素有军事政治素质、武器装备、体制编制、战略战术、后勤保障等,这些因素既不可缺少、不可替代,又互相关联、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为现实战斗力系统。然而,在转化为战斗力过程中,它们的地位和作用又是各不相同的。其中,强有力的军事政治素质是武器装备、体制编制、战略战术、后勤保障等因素发挥作用和形成战斗力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提高部队战斗力,必须首先致力于提高官兵军政素质。武器装备是军队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和尺度之一,也是提高和发挥战斗力及其他要素作用的重要物质手段;体制编制是提高和发挥战斗力及影响其他要素发展和发挥作用的重要组织保障;战略战术是提高和发挥战斗力及影响构成战斗力的其他要素能否有效提高和发挥效益的重要方略和方法;后勤保障是提高军队战斗力及影响其他因素发展和发挥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由于战斗精神既是形成军政素质的“隐形”因素,又对战斗力其他构成要素的建设发展起促进作用,直接影响着部队战斗力。所以,提高战斗力,应重视部队战斗精神。

(三)从战斗力形成过程看,战斗精神是促进战斗力提高的决定因素。一是保持部队团结巩固。军队是人的集合体,统一的精神指导,是维持和巩固团结的“粘合剂”,是确保在残酷考验时始终坚持并取得胜利的“支柱”。历史证明,战争越发展,越需要有坚强的战斗精神,使全体人员思想统一,目标一致,形成良好的内部团结。二是提高武器装备效能。由于精神因素的“软杀伤力”有时比军事打击的“硬杀伤力”更有效,这就需要军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和披坚执锐的高昂斗志,才能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充分发挥武器装备的效能。三是激发部队士气。部队的战斗精神反映在士气上,就是信念坚定、意志坚强、斗志旺盛、情绪高涨、精神振奋,直接导致战略意图、战术目标、战斗计划的成功实现。从这个角度讲,战斗精神又是战斗力的“倍增器”,正如古人所说,“胜在得威,败在失气”。

三、影响部队战斗精神培育的诸要素分析

(一)长期的和平环境与战斗精神的培育。建国后长期的和平环境,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产生了空前影响,也使官兵、官兵家庭、社会对战争的认识出现了新变化。随着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日益丰富,部队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不少官兵滋长了贪图安逸、追求享受的思想,吃大苦耐大劳的意志相对减弱;独生子兵增多,官兵受家庭负面影响增大,牺牲奉献精神趋向弱化;社会上担心经济建设、和平生活受冲击的恐惧心理,在战争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也影响官兵思想;平时实战性训练少,训练内容缺乏应急性和针对性,削减了官兵对现代战争环境的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等,这都是培育部队战斗精神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二)复杂的国际背景与战斗精神的培育。当前,西方敌对势力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到处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插手别国事务并以武力威胁。一方面对我实行接触政策,极力推行西化、分化图谋;一方面借口维护“美国的利益”,千方百

计地遏制中国。这就可能导致未来战争我军将要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国际背景。战争是政治的继续,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和政治关系更加密切。军队是服从于国家的政治目的,军人要以国家利益和政治需要为最高目标。因此,如何使官兵坚持“党指挥枪”的政治原则,抵制“军队非党化”、“军队非政治化”等错误思想的侵蚀,切实打牢培育战斗精神的思想政治基础?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军可能仍处于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如何培育和发扬我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优良传统,以劣势装备打败优势装备之敌,实现“打得赢”这一根本目标?这些都是当前培育部队战斗精神必须直面的新挑战。

(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战斗精神的培育。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形成,客观上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个性化、多样化以及观念的多元化提供了条件,也给官兵思想带来了巨大冲击。现代传媒迅速发展,人们思想交流更加便利,信息获取更加快捷,社会上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对部队影响正在加剧,这与军人一元化价值观发生了矛盾,与军队使命需求极不协调。当前,由于利益关系的调整,使部分官兵滋生了“吃亏”、失落心理;良莠并存的思想文化环境,腐朽颓废的精神产品流入军营,腐蚀着官兵思想,少数官兵价值取向偏移,出现了价值多元、价值错位和价值虚无等现象,导致有的官兵精神萎靡、斗志衰退、纪律松弛、是非模糊;复杂的人际环境,使少数官兵在人际关系处理上出现了商品化、功利化、实用化、复杂化倾向等等,这些对培育部队战斗精神提出了新要求。

(四)信息化战争的需要与战斗精神的培育。未来战争具有信息主导、精确打击、空地一体、快速机动、战略欺骗、持续威慑等新特点,加之各种打击兵器效能提高,杀伤威力增大,战争节奏加快。从而,使战场环境更艰苦、场面更恐怖、条件更恶劣、战斗更残酷。尤其是某些战争制造者在利用高技术兵器实行“外科手术”式打击的同时,故意散布“高新技术兵器不可敌”论,以图“不战而屈人之兵”。这种战争恐怖论,无疑是军心的“分解器”,战斗力的“丧叹气”。因此,这就要求培育部队战斗精神,必须适应现代战争形势变化,积极寻找新对策,拓展新领域,以变制变。

四、分析国外战斗精神的培育

外军认为,军人的个人需求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对他们的荣誉感、责任心、以致战斗精神就能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美国兰德公司曾作过一项调查表明,物质福利是保持部队稳定的最有效措施。军人加薪10%,新兵入伍率一般可提高39%。美军军官薪金普遍高于联邦公务员15-25%,2002年全美白领员工年均收入4.43万美元,军官年均收入6.72万美元,是白领员工的151.7%。美军在募兵广告中宣称参军有三大好处,即所谓的“3S”——服务于国家(Servethecountry)、周游世界(Seetheworld)和获得存款(Savethemoney),把个人发展与为国家奉献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印度虽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仍坚持把提高军人工资和福利待遇作为激励官兵士气的重要手段,印军官兵工资标准明显高于国家政府工作人员,陆军军官工资高于政府官员38%,海军高43%,空军高49%。一是借助社会辅助功能稳定官兵情绪。外军十分重视利用和开发社会上的智力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和感情资源对官兵进行精神教育。英军一直非常重视面向社会的开放性教育,在军事院校教学中,经常组织学员到地方工厂、学校、议会、股票交易所和世界各地参观访问,以达到开阔眼界、休养身心、激发荣誉感、增强责任心的目的。美军与地方报社、影视公司签订合同,当士兵有突出成绩和贡献时,当士兵受到表彰时,都要利用新闻发布的形式进行宣传,以扩大军队和军人的社会影响。美军要求连队军官要与士兵家庭经常保持联系,士兵受到奖励、晋级时,要给士兵家庭去信祝贺;士兵因病住院,军官要告诉他的亲人部队的关心和治疗情况;士兵爱人生孩子时,军官要发函道贺,使士兵有一种亲情感。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100多家电台、电视台同时开办了军人广播服务节目,经常选摘军人来信,每天向民众播放美军作战情况。“沙漠盾牌行动”一开始,美国邮政总局就及时增设了特快军邮服务中心,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服务,免费为美驻中东官兵邮寄信函和包裹。一位在沙特负责处理邮件的官员说:“邮件的确是我们与家人的唯一联系,从将军到士兵,邮件都是鼓舞士兵的命根子。”

为了表明对军人付出的纪念、关心和敬重,许多国家还专门为军人设立了“军人配偶节”、“国家军人公墓”、“阵亡将士纪念日”,教育社会尊重军人的贡献和牺牲精神。在俄罗斯的许多城市,公共汽车、地铁、公园等场所,军人都享受免费接待,大多数年轻人把参军作为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每逢“突破封锁日”、“解围日”和“胜利日”,圣彼得堡全城都要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该城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军人公墓,里面安葬着二战中英勇献身的苏军烈士,尽管世事变迁,但圣彼得堡市民没有忘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英雄们的墓前常年鲜花不断,前来缅怀悼念的人们络绎不绝,使俄军官兵从中受到了极大感染和激励。二是通过训练强化心理品质培养。外军认为军人的战斗精神和高昂士气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长期磨练和点滴养成。外军特别重视对官兵的心理强化训练,把官兵的心理健康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战斗力。美军认为,战斗精神的培养、形成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仅靠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在学校中讲授的东西,在训练场上也要讲授并付诸实践;在训练场完成的内容也要在更高级的教育和训练中重新讲授和强调。”据1993年美国报纸报道,美军在4年多的时间里,死于战争的人员共有170人,其中包括海湾战争中死亡的121人,而训练死亡则高达4666人,是战争死亡人数的27倍。泰国拥有一支训练严格的第一旅步兵团,该团成员全部由女兵组成,专门训练用来执行特殊的反恐任务。该团把严格训练作为培育战斗精神的最佳途径,新入伍的女兵都要在野外单独生活一周,以捕捉蜥蜴、毛毛虫为食物,并要赤手空拳对付野生动物的袭击,训练合格后,每个女兵还要单独在坟场内与尸体、骷髅共度一宿。正是靠着这种近乎残酷的魔鬼式训练,锻造了官兵钢铁般的意志和应对复杂艰难局面的良好心理品质。三是强调长官模范行动带兵。外军认为,军官是军队的骨干和中坚,是战斗精神最集中、最生动的体现者,军官身先士卒、不畏艰险,士兵才能勇往直前、不惧伤亡。美国军官手册中强调,“如果领导者在地上匍匐或者在掩体中缩头缩脑,他的部下也会纷纷效仿。如果你能鼓起勇气主动承担风险,你的士兵就会同你一起并肩战斗,做出超乎你想象或要求的英雄事迹。”以军强调,军官的座右铭是用榜样而不是用命令来领兵作战,并把身先士卒作为激发士兵勇敢作战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是平时训练还是实战中,以军都把军官以身作则看作是制胜的一个先决条件。在历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装甲部队中冲在最前面的,几乎都是指挥官,甚至是旅长;飞机编队的最前方,一定是中队长;军官进攻时冲在最前面,退防时则走在最后面,致使在战争中军官阵亡率比普通士兵高出4倍。正是靠着军官的以身作则和率先垂范,使以军在历次中东战争中,常常以少胜多,化险为夷,出奇制胜。

五、结合我军实际探寻培养部队战斗精神的途径

(一)搞好思想教育,打牢官兵思想认识基础。英勇的战斗精神,来源于广大官兵对战争的正确认知、正义情感和坚定信念,思想教育对提高官兵政治觉悟,统一思想认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促进战斗精神生成的重要渠道。因此,锻造过硬的战斗精神,一方面,要紧贴官兵思想,增强教育的系统性。另一方面,要紧贴形势任务,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应着眼任务,贴近实战。再一方面,要紧贴履行职能的需要,增加教育的知识性。要围绕提高官兵的智能和技能,增大教育的文化知识含量,努力提高官兵科技素质。从而,确保部队随时能遂行战斗任务。

(二)依托军事训练,搭建磨砺战斗精神的实践平台。一是加强近似实战的军事训练。各单位应结合自身担负的作战任务,有针对性地确定训练内容,在训练和演习中多设一些“险情”和“逆境”等意外情况,让官兵在恶劣、艰苦条件下遂行任务,从胆量、意志、情绪和耐力等方面锻炼官兵适应能力,并注意探索总结提高训练效果的新方法。二是加强心理训练。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构成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在训练目标上,要突出培养官兵在高技术下遂行战斗任务所需要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品质,在恶劣环境和危急关头的心理调解能力、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良好集体心理、健康心理状态与心理机能,以有效防范在战场上官兵产生不良心理和敌人的心理攻击。在训练实施中,要按照各兵种、各专业的不同需要,合理设置内容,采用模拟训练、心理调控、合理冒险、野战生存等方法,造就适应战场高强度心理对抗所需素质。

(三)建立有效机制,激发培育战斗精神的动力源泉。一是健全教育机制。根据培育战斗精神的需要,制定好教育预案,坚持好教育制度,采取有效的教育形式,确立目标标准,保持教育内容的先进性、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用真理的力量来开发精神动力;二是建立军人权益保障机制。物质利益是产生革命精神的经济根源,是产生精神动力的物质基础。建立军人权益保障机制,就是保证军人物质、精神利益。如在完善军人优抚制度上,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及实施细则,确保军人及其家属在医疗、住房、保险、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得到实实在在的优抚。一旦官兵实际问题得到解决,军人后顾之忧得到排除,精神动力就会自然生发。三是建立优良作风培养机制。优良作风是军人从事军事活动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是无形的战斗力。为此,紧紧扭住从严治军不放松,狠抓条令条例贯彻落实,引导官兵从点滴做起,注重养成,自觉按照条令条例规范言行,培养优良作风,确保部队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为开发精神动力提供外部条件。

(四)发挥凝集功能,挖掘战斗集体的内部潜力。一是要发挥集体的凝聚作用。在一个集体内,通过发挥各级组织和集体的核心作用,开展积极舆论,改善内部人际关系,有助于实现个体与集体的目标一致,思想上情感上的相通相容,造就民主平等、团结友爱、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军人的战斗精神。二是发挥指挥员的凝集作用。人格的力量是巨大的,指挥员的表率作用如同无声的命令,对战斗精神的催生具有特殊的导向功能。发挥指挥员的“情感效应”,用强烈的思想情感来感染官兵;发挥指挥员的“威望效应”,用高超的指挥才能来鼓舞官兵;发挥指挥员的“示范效应”,用模范的行动来带动官兵。从而,用凝集功能催生战斗精神并转化为战斗力。

(五)积极优化环境,营造培育战斗精神的良好氛围。一是优化社会环境。一方面,加大国防意识在社会上的普及力度,通过各种手段增进社会对军人的了解,使军人得到合理尊重,营造全民爱国拥军的局面;另一方面,坚持舆论的正确导向,唤起民众对军人的理解和支持,查禁与军心士气相悖的消极宣传,形成良好舆论氛围;还要做好防敌思想渗透策反工作,严防诋毁官兵战斗精神。二是优化军队环境。在平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评比竞赛活动,组织官兵观看史馆、战斗影片,阅读战斗图书、部队战史,播放战斗歌曲、广播,张贴战斗精神的标语、口号,参观我军战斗胜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部队演习、抢险救灾等重大活动,使官兵长期处在战斗氛围熏陶中。在战时,针对当前敌情和担负的作战任务,根据部队的思想实际,跟进动员,灵活进行随机教育,见缝插针地开展思想工作。从而,激发热情,鼓舞士气,铸造官兵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并将它转化为英勇作战的强大动力。三是优化政策环境。如,在奖惩上,坚持正面激励,使奖惩有序;坚持群众路线,使奖惩公正;坚持精神奖惩为主,使奖惩入心;坚持紧随形势任务,使奖惩及时;并力争使战时奖惩的权限、立功受奖的比例、“火线立功”、“火线入党”进入法制化轨道。

如何培育战斗精神?培育什么样的战斗精神?有人力图以技术上的先进来弥补精神上的恐惧和不足。历史上,每一次技术的变革,都会引来人们对战斗精神地位的质疑,有人仅把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归结为以高技术为支撑的武器装备。事实上,高技术的发展更需要能动的创新精神,旺盛的掌握新技术的勇气和信心,灵活的战斗艺术和坚定的战斗意志。没有高技术含量的精神状态,往往含有盲目的成分,但另一方面,缺乏精神品质的高技术作战群体在恐吓敌人的同时,也可能被战斗本身所吓倒。这就是战斗精神与军事技术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六)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战斗精神培育。一是数量统计等量化工具有助于对战斗精神进行“定量分析”式培育。过去对战斗精神的描述往往是基于定性的描述,因此也就避免不了随意性的缺陷,在研究战斗精神培育的领域,运用数学方法(主要是定量分析)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不仅是切实可行的,而且能够弥补定性分析方法的不足。通过精确描述影响战斗精神的一系列因素,突出影响整体的主要问题,并通过量化工具及时呈现在教育者面前,才能在战斗精神培育的具体工作中更有针对性。实证研究分解出影响战斗精神的种种因素,采用测试工具进行测量,并通过统计分析,获取对战斗精神的定量描述。通过了解影响战斗精神的各个因素及其作用大小,在培育战斗精神时可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使用同样的测试工具还可以比较不同历史时期官兵精神状态的测试结果,这样就能对各个时期的政治工作效果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从而为后一步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二是数据库管理系统有助于对战斗精神进行资源系统化培育。数据库可以存储理论数据、英雄人物事迹、历史传记和以往战斗精神培育经验等等,提供给受训者学习查询;可以存储为确定战斗精神状态而进行调查研究所生成的庞大数据,并提供经过各种复杂运算后获得的可靠数据;可以存储模拟训练所需要的政工文件、军队实力、训练规范、周边环境等数据,记录职务或战争环境的参数、受训者操作的行动方案、干预后的战局状态、敌我双方心理意志的变化等数据,并可随时方便地再现。部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政工资料数据库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使得各级干部在对所属官兵进行教育时,能够更方便地利用外脑,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全面性。因为,政工干部可随时从政工数据库中,快速地搜索出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文字、声音、图片、影视等丰富的教育资料,这时开展战斗精神培育等思想政治工作就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便捷、更有效。三是网络技术有助于对战斗精神进行“自我主动”式培育。信息网络技术是信息化军队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目前部队和院校开展的网络政工系统、远程教育系统,为战斗精神培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近几年来,我军一些部队相继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网站,很多网站还实现了互联互通。在训练演习以及在战争中,政治工作可以充分借助网络,通过向网上上传一些表现我军高昂战斗精神的英雄主义影视作品供官兵欣赏,用生动的影视作品激发我军官兵的战斗激情;官兵可以通过网上论坛或网络聊天室交流演练和作战经验,互相激励、鼓舞士气。借助现代网络可以极大地提高官兵自我接受教育的主动性,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宣传鼓动的效果。四是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对战斗精神进行“智能启发”式培育。利用人工智能可以实现对抗训练和测评考核,智能训练系统中的模拟对抗可以设置为人机对抗和红蓝对抗方式。人机对抗由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生成敌对方行为与受训者斗智斗勇。红蓝对抗则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设置多个受训平台,并设置为互为敌手,让多个受训者相互之间斗个你死我活,逼迫受训双方使用最好的谋略和技能置对手于死地,从而提高受训双方的作战技能。这种人人容易参与的智能模拟训练,消除了官兵因受实际操练次数限制的影响对新装备、新战法的畏惧心理,启发了官兵的作战思维,增强了官兵实践中的必胜信心。外军在智能模拟训练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以美军为例:美军利用电脑游戏辅助军事训练,已经遍及各个层次。战争游戏和模拟训练已经成为美军所有军事学院的必备课程和各级司令部常用的训练方式。可以说,“智能启发”式培育在很大程度上切实提高了受训者的战斗技能和战斗热情。同样,具备人工智能的学习软件和测评系统可以进行干部战士基于战斗精神的理论学习、精神状态的测评,反映战斗精神培育的效果和质量。五是多媒体技术有助于对战斗精神进行“身临其境”式培育。信息化战争的突然性、剧烈性、危险性和残酷性,对官兵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是对战斗精神的重要考验。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受训者构建一个有实战背景的战场环境,可以检验其适应战场的能力。可以通过声、光、电和信息技术,模拟子弹的呼啸、炮弹的爆炸、坦克的轰鸣以及战场上的伤、亡、残等血腥情景和精确制导武器打击等残酷、激烈的逼真战场环境,让官兵“身临其境”,从中获得战斗条件下克服心理障碍的经验,掌握自我调节心理活动的能力;进行网络对抗训练,组织官兵进行网上信息发送、邮件传递、网页激励和心理攻击对抗演练,提高开展网络心理战的能力,在信息化环境中,培育强化官兵的战斗精神。

(七)抓住战争史中的负面事件,激发军人知耻而后勇的战斗精神。古今中外战争史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动员起全民最顽强的战斗精神和战斗意志去与敌人作战,往往发生在一个重要的负面事件之后。古代迦太基人抵抗罗马人的战斗起初并不坚决,但在迦太基城破的时候,城中25万人除5万女性被卖作奴隶外,其余全部被杀死。这一事件成为迦太基人抵抗的转折点,几乎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们的抗战热情:城破后,迦太基人同罗马人展开了6天6夜的巷战,战死者达到85000人,即使是无力作战的迦太基妇女也都自觉剪下自己的长发,为战士们提供弓弦来进行最后的抵抗。其实,有时“负面事件”不仅在战争中,会激发军队和人民的战斗热情和战斗精神,它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工作热情的激发与培育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这说明,充满着挫折、悲壮、屈辱与苦难的负面事件的心理影响,只要社会、军队和个人善于运用,都会转化成巨大的精神动力。一先秦兵家以“养勇用战”为最高价值目标,那时,要求军队“明耻”的教育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有“明耻教战,求杀敌也”的论述。《吴子·图国第一》中有“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的见解。《军事历史研究》 2009年专刊《辞海》对“耻”字的解释是,“羞愧之心,耻辱、可耻之事,侮辱”。通常把“耻”和“辱”联合起来用,表达与“荣誉”相反的一种情感。正所谓“人不可以无耻”(《孟子·尽心上》),而应“知晓礼仪”,甚至“有死而荣,无生而辱”(吴子·论将第四),可见明“耻”目的是为了达到一种“荣”。所以吴子说“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通过各种形式的教戒方法,使军队能明理知义,“尚羞恶”,具备“有耻”的觉悟和行动,从而为追求荣誉而战。中国古代,受儒家礼教思想的影响,耻辱感成为民众道德实践的心理底线,也是个体或社会团体思想和行为的最基本的德性准则。耻辱感有内含和外彰两种存在形式,一般的民众可能不直接面对生死、荣誉的考验,属于内含型居多;而军队则处于胜败荣辱直接的考验中,通过作战行为表现出来,属于外彰型群体。因此,基于社会对耻辱这个道德底线的敬畏,军队则充分地加以利用,通过教戒达到“近乎勇”的目的,即所谓“知耻而后勇”。可以看出,把负面事件的心理影响转化为明国耻、民耻、军耻这种教育的实质,就是国家和军队用一定的具有能激发耻辱情感功能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军人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树立荣誉感为目的,培养作战勇气和战斗精神的一种政治行为,它应当属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或重要方法。特别在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在培育革命军人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感,在围绕军事斗争准备培育战斗精神的过程中,应当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和领域。二检阅古代战争史,我们可以把以负面事件的心理影响转化为“知耻而后勇”的过程称为“军耻教育”。军耻教育通过“明耻”,帮助军人确立耻辱感,而军人为了维护耻辱这个道德底线,从道德责任上产生出作战的热情和勇气。明朝郭士俊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论述,他强调指出:“兵不知耻,非王兵也。将不知耻,非王将也。”可见,兵将是否具有知耻之心,是否具有“明耻”之道德情感,已经成为是否胜任本职的重要标准。先秦兵家吴起也强调:“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不难看出,军耻教育的目标在于作战本身,在于保证军队有勇气作战。同时,“养勇为战”,军耻教育也为军队平时练兵热情和作战勇气的养成提供基础的训练方式。通过培养有强烈的“礼、义、廉、耻”之道德情感的军人,实现作战胜利的最高价值目标。如果从古代军耻教育的内容上系统地加以分析,可以看出这种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以“礼”“义”“仁”等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作为“军耻”教育的基础内容。“军耻”作为一种道德行为规范也同样不是空中楼阁,它以社会和国家的基本指导思想、理论观点、社会规范为其稳固根基。古代兵书中的“明耻教战”,亦即“明礼教战”、“明义教战”,“礼”、“义”就是“耻”的基础性内容,因为既然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提出了以“仁”“义”为标准的荣辱观,它就必然成为“耻”的基础。这样看来,“耻”的内容又具有广泛性,它是社会主导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具体到军队建设和作战要求的表现形式。可见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军耻”教育与其它教育有着共同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二是“军耻”教育更侧重于道德规范特别是荣辱观方面的影响。军事文化研究·略论战争史中的负面事件对培育军队战斗精神的作用二是以“教战”即提高军事素质、军事技能等为主强化军人业务素质思想,这是构成“军耻”教育的重要内容。“五教:一曰教其目以形色之旗,二曰„„五教各习,而士负以勇矣”,因为在古代兵家看来,军人如果不懂阵势、用器、赏罚、战法之道,也是一种“羞辱”的事情,而懂了这些,才能“负以勇”,艺高人胆大,军人不能具备本职需要的基本业务素养就是奇耻大辱。显然,在中国古代,创新战法、苦练杀敌本领也是军人非常光荣的表现,反之就是羞耻的表现。三是对耻辱事件即负面事件的反思和教育等思想和理论,是古代“军耻”教育最有特色的重要内容。对耻辱事件即负面事件的反思和教育具有激发和强化有利于统治阶级正面的观念、观点、规范的情感等心理功能。古代“含耻雪辱”的战例比比皆是,就是充分利用了军耻教育的激励作用。像勾践“卧薪尝胆”、曹操“割发自刑”等等直到今天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事例,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将士们奋勇作战。三“军耻”教育是要激起对方内心强烈的“耻辱感”,起初是较强的心理体验和心理落差,其后促使对方能较快地表现出行为倾向,而且这种行为倾向的动力强度比其它动力源来得更加强烈和稳定。根据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看法,一般说来,人的“耻辱感”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对个体背离社会义务行为的否定性评价,是否定、贬斥和谴责;另一方面是个体的心理感受,即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负价值的自我意识和耻辱感。”这两个方面其实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前者是耻辱感产生的社会因素,后者是耻辱感产生的个体因素。如果这个观点揭示的是“耻辱感”的规律,那就也应当适用于或基本反映出古代“军耻”教育的方法论。在古代,军耻教育的途径主要是“教戒”,依据耻辱感产生的两个方面分为两种,一种是“他律”、“外求”,就是执行军纪军法,外在强制要求,重视这种方式多为接受韩非法家思想的主导者。另一种是“自律”、“内省”,就是通过教化,让军人明白标准从而主动反省自己,主张“重礼轻法”,重视这种方式的多为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的教育主导者。而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从实质来看,这两种方式是殊途同归,在实践中基本上是并用的。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两种方式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至于更具体的教育手段,古代军队一是采取“明耻”的方式进行说理,借鉴古代社会比较盛行的“讲道”的形式,从统治阶级立场灌输“礼”“义”“仁”等道理,明确什么是耻辱的,完成观念上的统一。“武王伐纣”时的檄文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向官兵“明耻”的方式。二是采取守信立威、树立榜样的形式进行身教。古代军中几乎尽知“孙武练兵斩美妃”、“王翦阵前练军体”的典故,就是证明。三是以史为鉴、吸收经验和教训。如“痛失街亭”,“大意失荆州”,这几乎可以从许多兵书中主读到。四是通过练兵作战等实践锻炼,接受各种荣辱标准的检验,不断强化勇气的培养。作为现代军队,“明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侧面,作为战斗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还应借鉴古代军队“明耻”方式的合理成分,在实践中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合理的运用。特别在荣辱观教育、价值观教育、任命感教育中,应当说还有较大的开掘空间。战斗精神的培育如果能够激发起广大官兵最强烈的心理体验,才算达到了目的。

第三篇:有关五四精神现代诗歌5篇

五四青年节朗诵诗歌_有关五四精神现代诗歌(一)

一九一九年的五四

九十二年的历史沉淀

今天的青年怀念起

那民主,科学的萌动

那爱国,进步的呐喊

五四的火焰

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火焰

是新时代青年用热忱和希望点燃

作揖打千的之乎者在火焰中灭亡

由此产生的新文化

把中华文明推向一个新的起点

五四的火焰

星火燃烧在青年人的心间

又燃遍了中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赵家楼被烧毁灭

连同列强的屈辱和涂炭

五四的火焰,是青春的火焰

我们奋斗,我们求索

我们吹奏着时代的号角向前

向前

只为着

谱写中华民族更加壮丽的明天

五四青年节朗诵诗歌_有关五四精神现代诗歌(二)

“五四”

是历史

是符号

是记忆

是美好

因为

我们

年轻过

曾经

热血沸腾

曾经

慷慨激昂

曾经

激情满怀

因为

我们

年轻过

如今

我们

仍有一颗

燃烧的心

“五四”

让我们

懂得了

民主

与科学

“五四”

让我们

燃起了

青春的火焰

一个老态的中国

从此走向了

新生

五四青年节朗诵诗歌_有关五四精神现代诗歌(三)

五四,是青春的火焰

在寒冷中给中国青年带来光明与温暖

在中国旧文化走到尽头时

呐喊着,阔步迈向科学,文明,民主的曙光彼岸

五四,是青春的火焰

在铁蹄蹂躏,民族危亡的时刻

千万的有志青年自强不息,英勇战斗

在民族解放事业中经受着

火的洗礼

血的考验

五四,是青春的火焰

五四的呐喊,是中华民族灵魂的震颤

新的中国,浴火重生,凤凰涅盘

经历着九十二年火的煎熬

一直走到今天

五四,是新时代年轻人心中

跳动的火焰

是青春灵动的强音

是青年人永恒的怀念

我们拥有青春,我们激情无限

我们拥抱青春,共同走向

和谐,美好的明天

青春力量

张振涛

春风吹入我梦乡,

春雨滋润我脸庞,

我在努力,

努力地生长,

给春天一个灿烂的怒放.

生命勇敢的流淌,

理想坚定地飞翔,

你要问我,

问我去何方

我不断奔跑的思想.

青春爱流浪,

青春会彷徨,

青春有梦想,

青春有力量.

成熟的深海,

翻卷着深层的无奈;

栀子花开,

信步闲庭在花落的尘埃;

如烟往事中,

轻松走来的摇摇摆摆;

似雨后彩虹七色,

消失在万丈光芒的阳光之外;

风冉冉的飘飞在,

童年记忆的小窗台;

川流不息的理想,

奔流在不停东去的欲望江海,

流失了永不回来的青春,

自由自在.

美丽的五月

王红娟

鲜花开满了五月

阳光下我们自由呼吸新鲜空气

自由享受和谐安静的时刻

美好的今天来自92年前的五四运动

因为胜利的开始铸就了这一切

我们应心存感恩

我们更应发奋图强

因为我们也是年轻人

放下所有无奈与愁苦

与青春的微笑相约

伸出我们爱的双手

让我们走在困难面前

帮助应该帮助的人

在灰暗角隅留下年轻的身影

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丽

五四青年节朗诵诗歌_有关五四精神现代诗歌(四)

青春似水

留下我们奋进的脚步;

青春如烟

留下我们美好的记忆;

青春如画

记载我们动人的笑容;

青春如歌

唱出我们波动的心弦;

青春如光

映射我们无穷的魅力;

青春如风

催动我们自由的飞翔;

青春的思绪

牵出我们缠绵的情窦;

青春的誓言

谱写我们无悔的进取;

青春的激情

让我们尽情的放飞;

青春的脚步

映证我们的理想和奋斗

让我们用青春

谱写一曲生命的乐章!

五四青年节朗诵诗歌_有关五四精神现代诗歌(五)

青春似水

留下我们奋进的脚步;

青春如烟

留下我们美好的记忆;

青春如画

记载我们动人的笑容;

青春如歌

唱出我们波动的心弦;

青春如光

映射我们无穷的魅力;

青春如风

催动我们自由的飞翔;

青春的思绪

牵出我们缠绵的情窦;

青春的誓言

谱写我们无悔的进取;

青春的激情

让我们尽情的放飞;

青春的脚步

映证我们的理想和奋斗

让我们用青春

谱写一曲生命的乐章!

第四篇:论现代“雷锋精神”

从一九六二年到二零一三年,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五十周年。

阳春三月,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你是否还记得那个抚慰过无数人心的人?乍暖还寒,明媚的阳光洒向大地,你是否还记得那个温暖过无数人心的人?草长莺飞的三月,风和日丽的三月,生机勃勃的三月,万物复苏的三月,也是英雄的三月,雷锋的三月。

你还记得雷锋吗?那个可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雷锋。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无私奉献;

作为一名技术员,他勤奋钻研;

作为一名解放军,他严于律己;

作为一名共产党,他以身作则。

有人说,忘记过去,才能珍惜现在;有人说,忘记过去,才能创造未来。可如果忘记了过去,我们又该怎样向更好的明天迈进?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它需要一种精神鞭策我们不断前进,这是一个万象更新的时代,它需要一种精神激励我们不断发展,与此同时,我们的道德不能流失,让人与社会共同进步,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需要“雷锋精神”。

毛泽东主席于1963年3月5日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三月五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说:“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朱德题词:“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刘少奇题词:“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邓小平题词:“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雷锋,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他的“雷锋精神”由万千中国人替他践行。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在成长。雷锋用他博爱的,奉献的精神,不仅成就了自己的光辉人生,而且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向他学习。

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他的“钉子精神”,善钻善挤,刻苦努力;

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他的奉献精神,济危扶困,乐于助人;

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他的“螺丝钉”精神,从小做起,心系集体;

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他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怕吃苦,迎难而上!

蓬勃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物质在人们眼中越来越重要。在这个新新年代,我们看到的“好人”越来越少,金钱权利利益让人私欲膨胀,看不到真情真心真善。看到老人摔倒时会犹豫要不要去扶?想做成某事时首先想到的是找关系走后门,饭桌上浪费的钱令人瞠目结舌而贫困地区人们吃不起饭,官员在“为人民服务”时中饱私囊暴露时却想着怎样藏污纳垢,政府大楼气派得如同皇宫„„当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房姐,郭美美,李天一„„难道大家没有想过,我们的社会究竟怎么了?每到三月,中央政府工作单位学校在号召人们学雷锋时,大家又想没想过自己做了什么和“雷锋精神”有关的事?

细心的你有没有发现我们身边有一群“少数派”?

林俊德,科研工作者,纵死终令汗竹香,他用行动诠释了“钉子精神”;

何玥,十二岁学生,何处春江无月明,她用生命诠释了奉献精神;

高秉涵,军人,悲莫悲兮生别离,他用时间诠释了“螺丝钉”精神;

安永全,市委副书记,千锤万凿出深山,他用汗水诠释了艰苦奋斗的精神。

不是捡起一张废纸就是学雷锋,也不是捐给街上一个乞讨者钱就是学雷锋,“雷锋精神”的含义远不止于此。他们就是“雷锋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是现代“活雷锋”!

其实,不是没有做到雷锋所做的事情就是没有“雷锋精神”,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和正义感,这就是现代的“雷锋精神”。

第五篇:现代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现代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现代医学模式是一种以生物、心理、社会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新型医学模式。这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疾病的诊疗提出了新的内容和要求。它不但要考虑人自身的生理机制,而且还要考虑人自身所形成的内环境和人在生存过程中所依赖的外在因素。这就增添了其中的人文精神,体现出了现代医学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摘要】现代医学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统一

医学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对病人的价值,即对病人的生命与健康,病人的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做到①尊重病人的生命,这也是医学人道主义的最基本的或最根本的思想。②尊重病人的人格。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医务人员应尊重病人的人格与尊严。③尊重病人的医疗权利。人人都有平等的医疗权利,医务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病人”,“见死不救”,剥夺病人的医疗权利。④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

1中国自古就把医学定义为“仁术”,晋代名医杨泉在《论医》中写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也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仁爱救人”不仅是中国古代医学崇尚的精髓,也是西方古代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希波克拉底誓言》提出的行医宗旨是“为病家谋幸福”;《迈蒙尼提斯祷文》写道,“启我爱医术,复爱世间人”。历史表明,不同时期的医学都将“救死扶伤”、“仁爱救人”的医学人文精神渗透到诊断、检查、治疗、护理等临床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人们在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欲望的同时,却淡化了医学中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 医学的科学精神是以求真、求实和推崇理性为特点,强调医学知识和技术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强调尊重临床客观事实、尊重医学规律、依循实证方法、遵循规范的程序,强调临床发现的客观性、准确性和效用性,强调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作用。医学科学精神的焦点是科学理性所揭示的客观规律。2在医学科学的视野中,人是客观存在的生物有机体,是一切机制都可以用科学的理性去加以剖析的。在探索人类的健康与疾病的工作中,医学工作者总是带着科学问题,不断地解决科学问题,并为人类健康创造新的知识与技术。医学工作不断的推陈出新,拓展人类认识疾病的深度、广度和真度。它借助于实践的、实验的、逻辑的种种手段去证伪或证实医学知识的真实性、合理性、科学性。医学科学通过确凿事实得出正确的理论对一些错误、愚昧、落后的伪医学思想进行揭露和批判。医学科学精神使人类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走出了蒙昧的状态,促使生物医学得以蓬勃发展现已深入到分子水平。

医学科学精神是随着近代实验科学的兴起得以确立并逐步深入人心的。医学的发展依赖于生物科学的成就,把人作为生物学的人去研究其健康与疾病问题,立足于生物科学基础之上,认为每种疾病都必须并且可以在器官、细胞或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可以测量的形态和化学改变,都可以确定出生物的和理化的特定原因。人们一再强调生物科学对医学的重要意义,从而启用了生物医学这个术语,这种研究医学的方法和形式被称为“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是迄今为止获得巨大成功的医学模式,具有重大历史作用。生物医学模式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从事实出发来认识生命现象的真实原因,对人体形态、结构、生理、疾病的研究比较深入,对生物和理化致病因素的探讨较为深刻。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指导下,

采用预防接种、杀菌灭虫、抗菌药物三种方法,能有效地降低传染病、寄生虫病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取得了人类第一次卫生保健革命的伟大胜利。生物医学模式是医学的最基本模式,因为医学所面对的是具有生物特性的人,医学研究的是人体内一系列生物学变化的机理。自然界、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最终都要在生物特性这一内因上起作用,这是医学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所以说生物医学模式是未来医学模式的基础。在近代以医学科学精神为主导,生物医学模式统治医学的较长历史时期内,认为医学面临的所有问题只有通过科学理性加以剖析,运用科学技术才能解决;只有依靠科学理性,解决科学问题,运用科学技术,人类才能达到战胜疾病的目的,以此为出发点在医学领域中形成了推崇医学科学精神的技术至上观念. 医学人文精神对医学模式的影响。医学不是一门单纯的自然科学“, 它有着深刻而明显的人学标记”。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要考虑到人的特殊性和感情性,不象其他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物,涉及到的只是对象的事实。将涉及到自然、生物、社会、伦理的医学归结为单纯的技术,将复杂的具有生物、心理和社会属性的人,简单地归结为多个器官或系统的集合的还原论思维模式是不恰当的。正因为医学研究对象的独特性,医学体系必然是多元化的,包括医学的目的、模式、手段均包含多重的价值趋向,有实证的、理性的,也有社会的、文化的和心理的。1977 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恩格尔教授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临床应用》一书中指出了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片面性,提出了“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该模式认为对人群健康的综合性影响除了生物因素外,还有心理、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对于人体,既有医治和预防疾病的作用,又有致病、导病作用。人的心理活动会作用于身体的生理、生化过程,对神经内分泌系统、遗传因素、免疫系统产生影响。社会因素也是引起疾病的原因之一,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四大类社会因素最易影响人的健康而导致心身疾病: ①激烈竞争导致工作和学习上不适当的长期紧张;②人际关系不协调; ③生活中和社会上的突发事件; ④环境因素。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行为与健康亦具有密切关系,如污染、吸烟、酗酒、滥用药物、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不良性行为等均给健康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恩格尔教授指出,生物医学模式逐渐演变为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是医学发展的必然。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于复杂的相互关系之中,他们的发展变化都受一定的背景和关系的影响,完全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人具有整体性、社会性的特点,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作用,它只注重人的生理属性,忽视人的社会属性;注重人的生理功能,忽视人的心理因素;注重生物理化的致病因素,忽视人的行为因素;只从局部的具体病史出发, 没能全面正确地解释复杂的生命活动和疾病过程的本质,只注意人体的机械性,忽略了人的社会性和生物复杂性.对医学科学精神的推崇,使医务人员关注更多的是运用技术进行的观察、判断和治疗,而缺乏理性、全面地辩证思维和综合思考,难以用现代医学模式的整体医学的观点对病人的心理、精神、行为方式等方面予以关注。因此,现代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虽然在理论上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支持,但是在实践中的转化是困难的。

现代医学不断的向微观渗透已经达到了分子水平,诊疗仪器和诊疗手段日新月异,医学工作者的受教育程度也有了大幅提高,可是,疾病并没有被消除,人的健康水平也没有得到与之相对应的改观。目前,随着疾病谱、死亡谱、病因谱、健康谱的改变,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势在必行。现代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强调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肯定医学人文精神对健康

的意义。“生物-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为医疗活动中人的回归和人的价值

3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医学从来都不是与社会、文化无关的纯自然科学,它的

研究内容首先应该是对人的关怀,我国历代医家也都奉行“医乃仁术”的思想。 “医乃仁术”更是“人学”,就医学科学而言,从根本上来说,医学科学精神应从属于医学人文精神,二者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在本质上是相通的。科学本身并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实现对人的关怀,而医学和医疗技术作为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的一门科学更应该是人道主义的体现。无论是心理、精神、行为习惯还是社会环境的良性发展,单纯的科技手段都是远远不够的,人文关怀必不可少。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在医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二者地位不同,凸现程度不同,但从来就不是截然对立的。当 瘟疫流行、传染病肆虐之时,施展医术,挽救生命,维系健康,既是医学科学精神的张扬,也是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临床实践证明,在医疗活动中,如果只重视医学的科学精神,忽略医学的人文本质特点,只注重对躯体疾病的诊治,忽略患者的心理需求与感受,其结果要么是直接影响临床疗效,甚或加重病情,加速死亡,要么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因此,作为医务工作者,一定要记住古希腊圣贤的一句格言:“知道是谁生了病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

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的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单独完成现代医学的完整建构。医疗科学技术为患者的疾患痊愈提供物质保证,医学人文精神为患者的心身康复提供精神支持;医学技术手段解决的是患者的生理痛苦,医学人文关怀安抚的是患者的心理冲突和社会调适;医学技术将患者从病魔的阴影下挽救出来,将活着的希望带给患者,使患者获得有限的具体的满足;医学人文关怀将患者从心灵的煎熬中解放出来,将生命的价值赋予患者,使患者获得无限的永恒的生活激情。 医学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医学人文中交织着医学科学技术的维度,医学科学中蕴涵着医学人文的精髓,二者形成张力,弥合分歧,互补共进,在“观念层次上相互启发,方法层次上相互借用,学科层次上共同整合,精神层次上相互交

4融”。医学工作者在追寻医学真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其当中去。牢牢把握医学的“人文”属性的医学科学精神才能实现其自身的发展与突破,只有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化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医学科学才能更好的造福人类。 1

2廖继尧.大力弘扬医学科学精神[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9) 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张艳萍,张宗明

3郭永松. 医学模式转变的人道主义价值[J ] . 医学与社会,1999 ,12 (6) :11.

4肖峰. 论科学与人文的当代融通[M] .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92

上一篇:识字八教学设计范文下一篇:校本培训的心得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