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发展趋势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梅格纳德·德赛全球化视阈下的市场动力理论研究

摘要:梅格纳德·德赛(Meghnad Desai)是英国颇具影响力的新左派经济学家,同时他还兼有英国议会上议院议员、工党党员的身份。面对当今全球化趋势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德赛回到古典马克思主义,在挖掘马克思的市场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市场动力”理论,并通过全球化视阈赋予了市场动力理论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德赛的经济思想在国内译介甚少,鲜为人知,通过深入研究和解读德赛的市场动力理论,有助于了解西方新左派的经济思潮,把握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动向。德赛的经济思想兼容并蓄,内容丰富。他将自己的学说、理论置于全球化的宏观视阈中,通过对德赛全球化视野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把握全球化历程中资本主义的发展脉络和非资本主义的演进阶段。在全球化背景下,德赛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空间价值,赋予了市场动力理论动态的、历史的、现实的意义。在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微观生成中,他不仅继承了英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传统,还批判地吸收了经济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学术思潮,同时结合个人经历,形成了独特的研究理路。德赛通过历史批判、整体思维、时空视角、逻辑解释构建了自己的话语体系。市场动力理论作为德赛经济思想的核心具有三重维度,三者之间是一个递进关系。首先,自由是市场的动力。自由逻辑下调节着阶级关系、形成了经济关系,自由市场还创造了社会财富。德赛指出,阶级关系的演变透射出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但阶级矛盾可以通过阶级合作和共生来缓解;经济关系的形成反映出对市场客观规律的遵循,但市场规律随着市场的时空转换暂时难以超越;自由市场创造的所谓公平和富裕则是德赛对不平等社会的一种妥协式解答。其次,市场是社会存在的动力。市场是资本主义的活动场域,在市场关系下,资本主义围绕利润率周期性运动,围绕价值规律均衡增长,并在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下不断开拓空间。德赛认为,围绕利润率周期性增长是资本主义运行的机理,周期性增长产生于资本与劳动的对立统一之中;围绕价值规律的均衡增长是资本主义的存在方式,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资本主义具有长期存在的可能;利润率下降的动力激发则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在利润率下降的压力下反而能够促使资本主义持续存在与发展。最后,全球化下的自由市场是社会转型的动力。全球化重新复活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运动规律的经济学思想,德赛指出,世界市场中存在着空间极限,既是地理空间的界限,也是生产关系的发展极限,市场的空间极限回答了“社会何以跃迁”的问题;自由市场也存在着时间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危机中发展递进,新的社会关系也将在危机中孕育生成,市场的时间危机回答了“社会转型何时实现”的问题;全球化下的自由市场为时空超越准备了条件,市场中酝酿着社会转型的契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否定与自我否定中回答了“社会理想如何实现”的问题,社会转型发生在资本主义充分成熟,市场动力发挥最大优势、达到最大极限之时。从市场动力理论出发,德赛总结了资本主义三种发展模式的经验,并对社会主义的两个方案进行了反思,资本主义模式并没有完全拒绝政府的作用,社会主义方案最终发展趋向于市场机制,德赛认为不同的体制在对抗中不是变得不同,而是变得更加相似。在对20世纪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体制的批判反思中,德赛构建了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认为社会主义因素蕴含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蕴含在自由市场机制当中,社会跃迁的契机要到资本主义内部去寻找,社会主义建立在资本主义的繁荣之上,等到资本主义将世界整合为一个整体,市场动力机制没有潜力可以释放时,资本主义将在否定与自我否定之中走向新的社会跃迁。在德赛看来,这个新的社会是一个社会自觉的共同体,市场与政府相互协调,全球实现了理性治理。德赛认为社会主义要等到资本主义完全成熟时才能实现是马克思的本意,当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随着全球化兴起与发展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覆灭,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复活。德赛的市场动力理论追溯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展现了空间在场的逻辑,丰富了经济学人文主义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德赛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西方的现实解释力,也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先进性,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描绘了现实色彩。但德赛的市场动力理论也还有一些缺陷,比如夸大了自由市场的力量,放弃了对私有制的批判,拒绝了阶级斗争,对资本主义制度充满幻象和同情,对俄国革命的态度值得商榷等等。在新一轮全球化趋势下,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特别是挖掘德赛这一批新左派经济学家的经济理论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从德赛的市场动力理论出发,尊重市场力量,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协调政府与市场关系等思想观点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能从中汲取诸多的有益元素,这也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

关键词:市场动力;全球化;社会存在;社会转型

学科专业: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状况

1.2.2 国外研究状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宏观俯瞰: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全球化背景

2.1 德赛对全球化历史“三个时代”的划分

2.1.1 以亚洲为中心的古典时代

2.1.2 以西方为中心的资本时代

2.1.3 世界多极格局的多元时代

2.2 德赛对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发展脉络的梳理

2.2.1 自由市场的兴起与发展

2.2.2 战争与危机下自由秩序的衰退

2.2.3 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

2.2.4 自由市场的回归

2.3 德赛对全球化背景下非资本主义演进阶段的洞识

2.3.1 殖民统治下的被动融入

2.3.2 民族主义下的平衡对抗

2.3.3 全球趋势下的主动参与

2.4 德赛全球化理论的空间在场

2.4.1 世界体系的空间拓展

2.4.2 空间生产的动态不均衡

2.4.3 全球化下空间的整合与重构

第3章 微观积淀: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学理生成

3.1 德赛生活的时代背景映色

3.1.1 东西互鉴的个人经历

3.1.2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兴起

3.1.3 “第三条道路”的探寻

3.2 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理论源流

3.2.1 经济自由主义的影响

3.2.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

3.2.3 经验主义方法论的继承

3.2.4 西方经济学的批判与吸收

3.3 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研究理路

3.3.1 自下而上的思维路径

3.3.2 整体主义的理论视角

3.3.3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运用

第4章 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第一维度:自由是市场的动力

4.1 自由逻辑下阶级关系的演变——对资本主义矛盾的透视

4.1.1 阶级对立的出现

4.1.2 阶级矛盾的激化

4.1.3 阶级合作与共生的可能

4.2 自由基础上经济关系的形成——对客观经济规律的遵循

4.2.1 自由契约下的商品交换

4.2.2 自由竞争下的价值转形

4.2.3 自由导向下的市场时空转换

4.3 自由尺度下的公平与富裕——对不平等社会的妥协式解答

4.3.1 公平与正义的向往

4.3.2 饥馑与富裕的平衡

4.3.3 自由平等社会的终极实现

第5章 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第二维度:市场是社会存在的动力

5.1 围绕利润率的周期性增长——资本主义运行的机理

5.1.1 回归利润率的市场关系

5.1.2 周期性增长与循环

5.1.3 周期产生于资本与劳动的对立统一

5.2 围绕价值规律的均衡增长——资本主义存在的方式

5.2.1 市场对价值规律的服从

5.2.2 两大部类模型中的增长趋势

5.2.3 资本主义长期存在的可能

5.3 利润率下降的动力激发——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5.3.1 刺激生产力的提高

5.3.2 驱动资本积累

5.3.3 空间转移的修复

第6章 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第三维度:全球化下的自由市场是社会转型的动力

6.1 自由市场的空间极限——社会跃迁何以实现

6.1.1 空间生产的恢复

6.1.2 非均衡中的空间整合

6.1.3 世界市场下的空间极限

6.2 自由市场下的时间危机——社会转型何时实现

6.2.1 周期性危机中的时间转换

6.2.2 世界历史中的时间递进

6.2.3 世界市场下的时间跃迁

6.3 全球化市场为时空超越准备条件——社会理想如何实现

6.3.1 自由市场酝酿社会转型的契机

6.3.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否定与自我否定

6.3.3 资本主义的最大优势即是最大极限

第7章 德赛全球化市场语境中的社会理想构建

7.1 资本主义三种模式的经验

7.1.1 市场自由放任的英美模式

7.1.2 国家理性调节的德国模式

7.1.3 市场与政府联合的亚洲模式

7.2 社会主义两个方案的反思

7.2.1 向资本主义的妥协: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主义

7.2.2 对资本主义的跨越:资本主义外部的社会主义

7.3 全球市场中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构想

7.3.1 市场与政府的协调

7.3.2 全球理性治理

7.3.3 社会自觉的共同体

第8章 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整体评析及当代棱射

8.1 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价值坐标

8.1.1 追溯经典文本

8.1.2 展现空间在场

8.1.3 驱魅数理实证

8.2 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内在缺陷

8.2.1 夸大了自由市场的力量

8.2.2 放弃了对私有制的批判

8.2.3 阶级合作的逻辑中拒绝了阶级斗争

8.2.4 对资本主义充满幻象与同情

8.2.5 对俄国革命的态度值得商榷

8.3 德赛市场动力理论对当代中国的棱射

8.3.1 加快发展生产力

8.3.2 主动融入参与全球化

8.3.3 发挥市场的动力作用

8.3.4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8.3.5 构建开放型的现代经济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新课标课堂管理论文提纲下一篇:研讨式教学法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