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中解在读中悟在读中感

2022-09-11

语文教改提出了着重要让学生读, 但是怎样才能抓住“读书”这个关键, 防止学生把读书活动变成“蜻蜓点水”式的接触课文, 做到在读中解, 在读中悟, 在读中感, 我以为要做到以下几“读”。

一、激发兴趣的先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把这种读书安排在开学后。刚发下新书的那几天, 学生对刚领到的新书都有较浓厚的兴趣, 极想知道新书中究竟有哪些内容。这时, 老师要鼓励他们选读自己喜欢的课文, 特别是新教材变化较大, 有不少课文都选自原来的中高年级语文课本, 如《拔苗助长》、《画鸡蛋》、《长歌行》等。在这学期新书一发下, 我就布置学生回家选读。第二天, 我们班的李月很高兴地翻着《长歌行》对我说:“老师, 我哥哥的书上也有这一课, 只是他们的课文要长一些, 现在我会读这篇课文了。”我及时鼓励她:“你真了不起, 你哥哥能读的课文你也能读, 真棒。”然后我在班上把这篇课文提出来:“这是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才学的课文, 李月已经会读这篇课文了, 现在请她读给大家听。”她红着脸读完了, 其他的孩子都用很崇拜的眼光看着她, 她的得意就不用说了。其实她读得并不是很好, 但我仍然很热情地表扬了她, 并提出希望:“我们这本书上还有很多很好听的课文, 不知道哪些小朋友愿意先去读一读, 然后读给大家听?”这样就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孩子都是很有表现欲的, 为了来表现一下自己的能干, 他们回家后一定会去读书, 即使自己阅读困难, 也会回家叫家长教读。

二、上课前的自读

预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可以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为接受新知识做好准备。要培养学生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然得从一年级抓起。我一般把这种预习式的读书安排在上新课前的头一天, 让学生在上新课前阅读课文。因为是一年级的孩子, 要求不能太高, 难度不能太大, 不然会让孩子产生畏难情绪, 所以形式不拘一格, 可粗读, 可细读, 可读段, 可读句。个别学生阅读有困难的, 还可让别人读, 在听读中初步了解课文的有关内容。这种没有目标、没有任何限制的泛读, 给学生留下了大量的空间, 学生在阅读时心理放松, 能更充分地享受阅读的自由, 既达到了预习的目的,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举两得, 何乐而不为?

三、浏览内容的快读

快速地浏览可以节约时间, 也可以更直接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课堂的四十分钟, 每一分钟的时间都应该是“时”有所值的, 所以浏览是一种很有效的读书方法。这种读书我一般放在刚刚上课时, 在破题后即可布置这个阅读任务, 同时可让学生在阅读时注意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因有上一天自读的基础, 即使学生只是快速浏览一遍也能大致把握课文内容, 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对课文概要也就有了大致的了解。快速浏览需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为基础, 所以不适合低年级的孩子, 一般可在三年级开始提出这种阅读要求。

四、有目标的细读

仔细地阅读课文, 可以了解文章的细节, 让学生对课文把握得更为准确, 和快速浏览是相辅相成的, 可谓相得益彰。这种读书应放在课文学习中, 针对书上提出的问题, 在有关段落或有关句子中反复阅读, 找出答案。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如我在教学《一粒种子》时, 问:“谁是种子的好朋友, 为什么?”然后让学生反复阅读3——7自然段, 学生在阅读中就能自己找到答案:蚯蚓是种子的好朋友, 因为它帮助种子松土, 种子就好钻出去。这样, 既能免去老师枯燥的讲解, 让课堂变得轻松, 又能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五、体会语气的精。

怎样引导学生读, 怎样教会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 就要落实在每一节课中去扎实地训练。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句式不一, 读法也不一样, 或平淡, 或高昂, 或低沉, 可谓千变万化, 即使同是感叹句, 处理也不尽相同。如《拔苗助长》中的“可把我累坏了!”就要读得慢, 显得如释重负;而《一粒种子》中的“啊, 我要赶快出去!”要读得快, 显得急迫;同是这篇课文的“啊, 好一个光明的世界!”要读得重, 高昂, 显得惊奇, 赞叹, 满心欢欣。只要朗读的训练到位, 学生不仅能一点点地培养起朗读的能力, 而且能在体会各种不同句式, 不同语气的精读中, 更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品味感情的美读

我们的汉字, 每个字都是具有灵性的, 我们的课本, 每一篇文章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 或讲述故事, 或描写山水, 或讲解道理,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美。我们在教学生学语文时, 不只是教会他们解题的技巧,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读文, 学会领略文章的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 他们情感的产生, 往往要借助于具体的环境, 要先引导学生入境, 才能让他们生情。因此, 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图片, 再辅助于音响等, 让学生身临其境。如在教学《小山村》一课时, 我让学生一面听配乐朗诵, 一面看投影, 让雪白的梨花, 粉红的桃花, 清澈的小河, 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后让学生一面回忆刚才的画面, 一面读课文。这样, 画面和文字就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又能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还能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感情, 可谓一举多得。

七、贯空全文的通读

这种读书一般安排在学完课文以后。这时, 学生对课文已比较熟悉, 何处读轻, 何处读重, 何处读快, 何处读慢, 在他们心中已有一个大概的尺度, 能够在通读课文中形成对课文更完整的印象。“有一千个读者, 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这时不能用自己的主观意见去诱导学生, 而应该让学生在通读课文中描绘自己头脑中的形象, 更深刻感知课文的内容, 让他们能够更充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

摘要:语文教改提出了着重要让学生读, 但是怎样才能抓住“读书”这个关键, 防止学生把读书活动变成“蜻蜓点水”式的接触课文, 做到在读中解, 在读中悟, 在读中感。

关键词:自读,快读,细读,精读,美读,通读

参考文献

[1]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张建房《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的赏析》.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在读中解在读中悟在读中感】相关文章:

在读学生证明05-11

法语在读证明06-01

学籍在读证明04-22

在读、学籍证明04-24

学校在读证明模板05-09

电子科大,在读证明05-09

高中在读证明模板05-13

乐在读书中05-15

学习签证在读证明05-25

学籍在读证明范文06-02

上一篇: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后合并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的临床抢救措施下一篇:关于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