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15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小班化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小班化教育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又是基础教育和当今教育发展的一种共同趋势。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实行小班化教育方兴未艾,小班化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也悄然升温。因此,有必要对小班化教育的理念、举措、绩效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回顾、反思,明确小班化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提出小班化教育持续发展的对策与路径。

第一篇:小班化教育论文范文

初中小班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小班化教育”是近年来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有益尝试和重要措施,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是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一项重要对策。我们从2010开始,就确立了把小班化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至今才两年多。在小班化教育研究的质与态、广度与深度等层面,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发展,初步形成了我校小班化教育的基本框架,我校被定为温州市泰顺县第一批初中“小班化教育试点学校”。

一、关于小班化教育理论体系的认识

1.实施“小班化教育”的背景探幽

小班化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早已推行。例如,美国已有二十五个州推动降低班级学生人数的政策或正拟订相关计划。其中以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田纳西州的“师生比例改进计划”(StudentTeacherAchievementRatio,STAR)与威斯康星州公共教学部门于1996年推出为期5年的教育中的学生成就保证计划(SAGE)最闻名。英国教育心理学家彼得·布拉奇福特在研究中发现,中小学生都能从减少班额中受益,初中成绩最差的学生受益尤其明显。这项研究涉及了27所小学和22所中学的686名学生。无论从世界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看,还是从学生本位化与建设与 “一流教育”角度来认识,推行“小班化教育”势在必行。在我国,小班化教育的优越性也已显露端倪。

2.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基本框架

“小班化教育”,是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一个专用术语。包括的基本概念有:小班、小班教育、小班化教育。 所谓“小班”就是指教育组织的一种空间形式,其基本内涵指较少容量的教学班。 “小班教育”,指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班额人数减少后,教育活动即会发生变化。

3.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原则措施

小班化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模式,每个学生都应得到应有的发展。我们遵循教育均等性原则、教育充分性原则、教育综合性原则,对所有学生的关怀、教育一视同仁,让“ 阳光普照”给所有学生。增加师生间、生生间交往的空间密度和时间宽度,让所有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知识、能力、智能的整体优化。

4.实施“小班化教育”的深远意义。

实施“小班化教育”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增加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今后初一新生入学的人数将明显减少,因此,实施“小班化教育”还顺应了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小班化教育主要具有如下优势:

(1)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2)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动脑操作能力,综合表达和表演能力也有了明显的发展。能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张扬个性,表现自我。

(4)有利于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使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情境的设计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探求知识的引导者。

(5)有利于营造和谐、宽松、民主、自由的教育教学环境,师生关系和感情更加融洽,教师和学生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伙伴关系。

(6)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小班化教育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习惯明显改善,学生的自理能力、 自治能力、自学能力大大提高。

我们回顾两年的小班化教育探索之路,坚持不懈地在研究和实践的征途中跋涉,在教育理论学习上,立足于求“宽”;在科学管理上,立足于求“精”;在研究实践上,立足于求“实”;在操作方法上,立足于求“活”。逐渐领悟到小班化教育的本质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一位学生受教育的程度,使教育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长历程。小班化教育的价值是学生得到自主发展,教师的人格、素养、魅力更加深入学生心田。

二、小班化教育课堂模式建构

小班化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小班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小班化教育”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变原来的面向全体学生为面向每一位学生,突出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辅导,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接触。教师要注重集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交替使用,分层备课、分层教学、分层辅导,优势互补,有利于每个学生都得到提高。

我校打造了“学案导航·分层教学”模式,在课堂中不断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实现知识、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小班化教育智慧课堂建设的关键是要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努力做学生的朋友,“蹲下来看孩子”,了解孩子,欣赏孩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先勇敢地退出去,后适时地走进来”,会“四让”:让时间、让空间、让讲台、让精彩。实现“四多”:多留时间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多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多创造课堂民主的气氛;多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策略。要做一个智慧型教师,要让自己的每一堂课都充满智慧,让自己的每一堂课都“亮”起来。使全校师生“人人进步,天天进步,最大幅度地进步”,“做最好的自己”。这样,才能真正带着我们的孩子,在课堂这个圣殿中快乐体验,全面成长。我们要求教师进一步细化高效备课、高效上课、高效作业和高效教研的各项工作,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扎实推进分层教学,围绕教学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层展开攻坚。教学中要时时做到“功夫花在备课上,眼睛盯在习惯上,心思放在改进上”,在课堂教学的“精辟、易懂、有趣、高效”上“肯干、能干加巧干”,关注“参与面”、“参与度”、“达成度”。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学得有效。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时时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小班化教育智慧课堂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遵循了五个基本原则:即精致、分层、自主、合作、探究,积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在与教材、与自我等对话的过程中,在与同伴、与教师等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形态,使课堂不断焕发生命活力,生成多元智慧,高效达成学习目标。

为了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发展空间,我校严格作业管理,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教师布置作业要继续按照“精心选择,限制总量、提高实效”的要求,做到“四精四必”,即“精选、精编、精讲、精练,有发必收、有练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充分挖掘“个性化”辅导的资源,实行集体辅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真正实现课课清,堂堂清。

当然,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生不同的学习心理和需求,充分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利用各层次学生的优势将学习引向深入,又要充分关注各层次学生的不同与不足,及时进行适当的调控。这样既使学生发挥了小班化小组合作学习在情感上的优势,又深入研究其对知识的适应、适用性,从而提高小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小班化教育学生评价改革

“小班化教育”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活泼、主动地发展。评价具有诊断、鉴别的功能,同时也具有调节、激励的作用。在评价过程中,我们采用鼓励评价法、小组评价法、参与评价法、活动评价法等,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重全面,重过程,重发展,改变以偏概全,以考试成绩取代综合素质的评价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扬起自信的风帆,在学海中畅游,在活动中飞翔。

我校坚持以教定考,健全评价机制。平时教什么,就练什么;平时练什么,质量调研时就考什么,当然是指大的类型类似,而非原题重现,让学生考出信心。成立试卷评价小组,对所出试卷在考点把握、难易比例设置、题目创新等方面加以分析、评估。

四、实施“小班化教育”的两大瓶颈

1. “小班化教育”各班学生人数少了,但對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资队伍有待进一步培养。“小班化教育”涉及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及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才能,并对从了解学情、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作业辅导批改到教学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实施综合性的个性化的教学改革。教师如缺乏有关不同教学策略的能力,没有充分利用小班额,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生活活动,那教育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2.小班化教育如何实现各学段的顺利衔接。小班化教育在各国实施时都是先以低年级学生为对象的,在幼儿园、小学阶段低年级率先开始推行,逐步扩展到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在此过程中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小班化教育理念的衔接和一致性尤为重要,那么向高中阶段推广,仍然是必要的。

总之,小班化教育追求的是小班化教育方式的灵活性,追求的是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统一,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并以能力的发展作为人的发展核心,追求的是人的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和个性的独特发展的辨证统一。因此,小班化教育能让每个学生充分享受到教育资源,充分享受到老师的关爱和点拨,使之身心、智能得以全面、充分、和谐、个性化的发展。我们将不断探索、实践,努力使我校成为教师自我发展和价值体现的理想场所、学生自主求知和生命成长的快乐天地。

作者:周晓龙

第二篇:对小班化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要:小班化教育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又是基础教育和当今教育发展的一种共同趋势。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实行小班化教育方兴未艾,小班化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也悄然升温。因此,有必要对小班化教育的理念、举措、绩效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回顾、反思,明确小班化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提出小班化教育持续发展的对策与路径。

关键词:小班化教育;问题;思考

“小班化教育”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称谓,在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称其为“小班教学”,在欧美等国则称其为“小班”(small Class),“较小班额”(small Class Size),“缩小班级规模”(class Size Reduction)。历史上,有关小班化教育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至约公元6世纪初期的塔木德经,在该书中论及有关圣经学习的部分,提出了小班化教育的要求:“25个学生可以由一名教师负责,如果学生人数在25人以上但不超过40人,应该增加一名教学助手,如果学生人数超过40人就必须指定两名教师共同负责。”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威伯斯特(Webster,N.)就深感教学效果低劣,呼吁提高教育质量,每个教师所教学生不得超过20人。

现代小班化教育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这一时期所谓的小班化教育就是在规模较小的班级中进行教育,它从广义上说就是在学生数量相对较少的班级中进行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但并不是所有在学生数少的班级中进行教育教学的就是小班化教育。目前,英国、法国、日本等诸多国家都在实行小班化教育,其中“日本政府出台的中小学班级缩编规划,拟用七年时间完成实施并到达预定目标,即从2011年到2018年中小学班级人数控制在30至35人;从2017年到2018年小学一、二年级班级人数控制在30人。”

小班化教育作为一种现代班级教学模式,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的班级授课的内涵,使师生关系和课堂组织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某些学科的学业成绩。尽管小班化教学实施的初衷在于提高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业成绩,但实质上它强调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强调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个性,强调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充分的教育,在这种理念指引下,小班化教学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一种共同趋势。

但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地方的大班与小班主要是人数上存在差异,属于“自然化小班”,因而在教育教学的性质、内容与形式等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区别,这样的小班教育不仅没有优势,甚至还存在着一些劣势。我们不妨以美国为例,“尽管美国小班化教学实践取得了公认的成就,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资金缺口大、校舍、教师紧张、合格师资不足、课程设置缺乏弹性和适应性,以及小班化教学能否促进学生在艺术、音乐、体育、外语等科目上学业成绩的提高等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论证,甚至还有人对小班化教学的合理性和公平性产生了质疑。”而在我国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实行小班化教育可以说不仅没有优势,甚至还存在着很多劣势。在这些地区的小班学校大多数都是一般普通学校,甚至是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相对较差,而且我国的教育经费是按照学生人数来拨付的,小班额会降低学校的收入,不利于学校的运转。不过,小班化教育是要在小班生均占有教育时空较大、师生双边活动机会较多等固有优势的基础上,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手段、教育评价等方面进行兼具引领性和适应性的变革,让小班化教育成为一种优质的教育组织形式,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小班化教学与学业成绩考试结果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联。例如,“美国教育家Tomlinson通过对小班化教学班级内师生交往、学生参与程度、教学方式、教学重点、教学辅助设施的运用以及课堂活动的质量等方面研究,并结合美国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以来的数据材料,综合小班化教学实践的巨额经费支出以及潜在的对教学质量的消极影响,对包括美国在内的20个国家和地区小班化教学中数学成绩的对比分析,认为很难证明小班级规模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正确作法。”此外,推行小班化教学实践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巨额资金投入来创设适宜的学校教育环境,同时要求出台配套政策,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倾斜保障。而高配置的教育教学设备能否在小班化教学实践中得以充分运用,投入与产出间的绩效比率是否呈线性正相关也是美、英、法等国教育界一直争论不休的焦点。

毋庸讳言,小班化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无疑有着独特的教育优势,一是能够为学生创造高效的学习环境;二是更有利于教师开展活动性教学,实施个别化教育;三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了平台。继欧美等国之后,我国的小班化教育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北京、上海试点为界限,分两大时期:前一时期为“自在阶段“,即北京、上海小班改革试点之前的阶段。在此阶段,实践方面基本没有大规模的小班改革,研究方面则以介绍、引进西方小班化教育成果为主。后一时期为“自觉阶段”,即北京、上海小班改革试点之后的阶段。在此阶段,兴起了比较集中的大规模小班化改革运动,研究方面以基于我国小班化教育需要的本土探索为主。在这里,我们以上海、南京推广小班化教育为案例,剖析其在推广小班化教育过程取得的成效和遇到的实际问题。上海市教委于1997年9月对本市10所小学的一年级新生进行“小班化教育”首轮试点,此举开拓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路径——降低班额数,提升义务教育质量。但是,随着出生率的回升、流动人口的增加以及来沪务工子女入学政策的调整,上海市“小班化教育”发展面临资源困境。2011年,南京市抓住了学校改革的大好机遇,顺势而行,启动小班化教育,其意在于“提供普及的、充分而优质的教育”。哺京市把小班化教育定位为优质教育不仅准确把握了小班化教育的内涵,同时也敏锐捕捉并积极回应了家长和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迫切愿望,使小班化教育从一开始就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和持久的发展动力。当然,发展优质小班也有不同的思路,其中最吸引人们眼球还是一些“名校”和“民校”办的小班。这些小班被包装成与国际接轨的高端教育、精英教育模式,门槛很高,虽然追捧者趋之若鹜,但只有少数学生才能享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普通学校因为多种原因自然形成的小班却少有人关注。在推进小班化教育时,南京市以“面向每一个”为核心理念,摒弃了少数人精英化的狭窄的思路,把着眼点放在了普通学校,甚至是薄弱学校,先后把100所小学、27所初中纳入到小班化教育的行列,在具体的操作中,经费倾斜、师资保障、专业引领、典型示范、底线规约、机制驱动、政策激励等措施,让这些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提升了品质,形成了特色,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了优质教育。

从上海、南京在推广小班化教育过程中不难看

出,我国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到中西部欠发达乃至落后地区开展小班化教育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有待于我们思考和解决,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扫除障碍,促进小班化教育的顺利发展。

首先,要加强师资培训,保证教师质量。

教师是小班化教育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小班化教育的影响极大。在我国推广小班化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有人曾经对城市和农村小学不同班额的分布作了调查统计:“农村小学50人及以上的‘超大班级’数大大超过城市小学;另一方面,农村小学10人及以下的‘超小班级’数也大大超过了城市”。不过我们稍加分析就知道,农村地区的“自然小班”并非上海、南京等城市真正意义上的小班,它的产生是基于人口和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造成的,这一点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尤为明显。这些地区的教师在教学上大多停留在传统的大班教学方式、方法。显然,小班化教育作为一项庞大的工程首要的问题是要加强师资培训,保证教师质量。以浙江省为例,从2008年开始实施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培训任务,至2010年底,全省共完成3.9万余名农村骨干教师培训任务,其中省级骨干培训完成1.1万名,市级完成1万名,县级完成1.8万名。“领雁工程”的主要培训对象是农村骨干教师,这批教师占该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总数的22.9%,培训有力地改变了全省农村中小学“名师少、学科带头人少、骨干教师少、高职称教师少、高学历教师少”的现象。参加“领雁工程”培训的骨干教师回到农村学校后,通过汇报课、示范课、公开课、主题报告、组织教研活动、师徒结对等形式,带领广大农村教师共同提高。据统计,全省“领雁工程”学员共为当地农村学校开设讲座或公开课3.7万次,通过师徒结对等方式培养了近3.3万名农村青年教师。与此同时,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财政厅计划从2010年至2012年,在全省范围内培训10000名农村幼儿园省市级骨干教师和园长,其中培训省级骨干4000名,市级骨干6000名。遵循倾斜欠发达地区的原则,省级骨干培训名额分配,以各地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数为基数,根据一、二、三类地区的分类,按1:0.9:0.8比例确定培训计划。这些经过培训后的骨干教师回到原校任教后具有“孵化”功能,带动了全校教师整体素质的发展,为农村基础教育实现真正的小班化奠定了基础。

其次,要充分调查研究,加大经费投入。

小班化教育耗资巨大,实行小班化教育之前必须充分调查研究,了解校舍、装备和师资力量等,否则极有可能导致改革的失败。在我国,实行小班化教育基本上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如果光靠学校目前的财力、物力很难达到真正的需要,这就需要政府在教育投人上有所保证。还是以浙江为例,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行绩效工资,幸福指数相对于中西部教师要高出很多,而且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这就为教师从业、敬业提供了根本的内在驱动力。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实行小班化教育的后续投入也非常巨大。如,增加教室、改善校舍、配备教育设备设施、招聘更多的教师、培训教师等诸多方面,如果没有政府的投入,小班化教育最后肯定是以失败告终。以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对小班化教育的经费投入比例看,加大政府投入是增加教育经费的主要途径。为了确保小班化教育的顺利实施和避免重复投入和浪费,政府有必要通过立法来建立长效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确立最低的生均经费标准和硬件配备标准来确保小班化教育的运转,设立专门的绩效评估机构,对经费投入和小班化教学时间成效进行调研评估,让经费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

此外,实施小班化教育对学校管理、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学校要在教育目的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价值上要坚持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需求辩证统一的价值观;在教育功能上要强调以提供适应学生的教育取代筛选适应教育的学生;在教育质量观上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意志品质、审美情趣、交往能力等综合因素的明显发展。教师要做好职前职后培训工作,这是确保小班化教育教学顺利实施的关键。美国的实践证明,教师不会自动改变已有课程和教学方法来利用小班优势。一些被莫名“抛人”小班课堂的教师,尤其是那些缺少必要课堂教学经验的新教师对于如何有效进行小班教学表现出“迷惑”;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面对班级人数骤然减少以及由此带来的教学时间充裕与教学空间增大,更多的也是“茫然”;而一些被安置在特殊小班模式下的合作教学教师对如何处理师师、师生关系感到“不解”。因此,教师培训是保障,同时还要针对小班化教学的特点,丰富课程教材设置,让教师有更大的选择余地。

总的来说,小班化教育真正在我国从诞生到现在也只不过六、七年时间,与大班教育相比不管哪个方面来说都还显得稚嫩,但实行小班化是实现教育优质化的世界性发展趋势,是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现代化学校的新模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小班教育必将更加普遍。

注释:

①陶青,小班化教育的历史演进及其深层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03).

②谢明辉,日本拟用7年时间实现“小班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0,(24).

④孙来勤,曹兰芹.美国的小班化教学实践、绩效分析及启示[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03).

⑤董蓓菲.上海市“小班化教育”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1。(06).

⑥杨孝如从小班教育到小班化教育[J]江苏教育研究,2009,(13).

⑦陶青,我国小班化教育的历史演进及其深层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03).

⑧黄璜.浅谈中国小班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反对策[J].商业文化.2011,(03).

参考文献:

[1]戴玉琴,小班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2]和学新,小班化教育探索[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3]余姚市教育局课题组.经济较发达地区逐步推进小班化教育的战略思考——以浙江省余姚市为例[J].浙江教育科学,2010。(04).

[4]从教师访谈看小班化教育优势的实现[J].上海教科研,2010,(05).

作者:李征宙

第三篇:小班化: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现代化也向我们发出了热切的呼唤。为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多年来,江苏省南京市(以下简称我市)大力推进小班化教育,谱写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篇章。

一、小班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从2001年秋季开始,南京市14所普通小学率先“试水”小班化教育,每个班级规模控制在28人以内;2005年秋季,南京初中学校“加盟”小班化教学,每班人数控制在36人以内。目前,南京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小学已达92所,占全市小学的27%;初中达32所,占全市初中的20%。

我们充分认识到,推进小班化教育是“两基”目标实现以后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追求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是创造“面向人人的教育”。

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民主化运动的产物,也是教育民主精神的体现。它具有四个层面的涵义:一是观念层面,即我们要有不管什么人,人人都应平等接受高质量教育的观念;二是目标层面,即不仅要求教育机会均等,还要求教育质量公平;三是制度层面,即教育制度、教育政策的公平,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分配的公平;四是微观的教育过程层面,即在教育过程中应公平地满足所有儿童的发展需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正是因为小班化教育不管是在观念、目标层面,还是在制度、过程层面,都是充分体现了教育公平的精神;因此,为了顺应每一位公民和孩子对教育公平的需求,我们大力推进小班化教育。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也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其中之一就是办学效益观的变革,即单纯地注重从原来经济学意义上的规模、数量的投入与产出效率换算,转变为更加注重个体教育质量的充分性,更加注重教育满足个体发展需求的多样性。推进小班化教育,正是我市教育通过进一步实现观念转变、模式转型,寻找规模化教育和个别化教育平衡点,实现教育整体化和个性化的有机结合,努力面向每一个个体差异的学生,积极为他们创造在最适当的班集体背景下的个性化教育模式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因此,我们认为,小班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没有小班化就谈不上教育现代化。

二、小班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教育现代化是由具有现代教育品质的诸多教育要素构成的教育体系,它既包括环境、设备等硬件要素,也包括理念、制度、课程、技术、手段等软件要素,更包括校长、教师、学生等人的要素。小班化教育的10年实验,从诸多要素的发展上,改善和丰盈了我市现代教育品质,进而推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小班化教育实验带来了对教育理想的新追求。什么是理想的教育?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在白云园小学调研时,欣然提笔:“最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我们认为,适性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所谓“适性”,正是小班化教育最突出的优势。这些年,我市的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就是在孜孜践行着这样的教育理想。如白云园小学提出的“寻找适合每一个的教育”,珠江路小学尝试的“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性的课程”,小营小学探索的“建构闪亮每一颗童心的课堂”,二十四中学的“让班级文化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精神生长”等,都改善和丰盈了小班化教育的精神品质。

小班化教育实验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新增长。我市小班化实践与探索,让一批原本相对普通的学校增添了许多现代内涵和气质。一是以“环境的人文化、课程化,设施的数字化、信息化”为基本特征的新教育环境;二是以“丰富性、选择性、个性化”为突出优势的新教育课程;三是以“学生发言人数多,自主建构知识时间多,合作分享的机会多,获得信息反馈多,得到认可欣赏多,接受个别辅导多”为基本要素的新教育过程;四是以“综合评价、过程评价、积极评价、合作评价”为核心理念的新教育评价;五是以“着眼于每一个潜能开发,每一个质量提升。每一个个性优化,每一个幸福成长”为价值取向的新教育追求。

小班化教育实验创生出一批教育新品牌。我市现有跨国合作平台“启发潜能”教育实验项目,有彰显办学特色的“伙伴教育”、“开心教育”、“生态教育”、“体验教育”,有传扬学校文化的“民乐文化”、“立仁文化”、“励行文化”,还有许多课程建设与学科教学创新方面的实验项目,其中有些项目在全国甚至国际上都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品牌教育项目,极大地丰富了小班化教育的学校内涵,凸显出小班化教育的学校特色,大大提高了南京小班化教育的社会影响。

小班化教育实验健全了教育发展新机制。一是内涵发展的驱动机制。我们将小班化学校分为三个层次,即自然形成的小班学校、小班化实验学校和小班化教育示范学校。我们把三个层次的学校实行流转制,即小班“化”得好可以逐层提升,小班“化”出现滑坡就降格出局。二是专业提升的研究机制。我们与南京师范大学共同建立南京市小班化教育研究所,将高等院校的智力资源,与本土的科研人员、校长、教师们整合在一起,实现理论与实践、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有效融合,让我市小班化教育处于比较高的专业引领水平。三是底线规约的评估机制。我们出台了《南京市小学小班化教育办学水平综合评估方案(试行)》,规范小班化教育的办学行为;出台了《南京市小班化教育示范学校评估方案(试行)》,对小班化示范学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四是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市财政设立“小班化”教育专项经费,按照小学每生每年350元,初中每生每年550元的标准,对实行“小班化”教育的小学和初中,给予每班、每年补助7700元。

小班化教育实验为教育改革积累了新经验。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分段实施。我们把lO年分为三个阶段:2001年至2005年为起步实验阶段,2005年至2008年为拓展深化阶段,2008年至2010年为稳定提升阶段。每一阶段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健全。二是坚持师资研训,形式多样。这在对象上有教师、校长和教研员培训。在层次上有岗前培训和骨干培训,在内容上有通识培训和专题培训,在地点上有本土培训和境外培训。三是坚持构筑平台,多元互动。我们有与港澳台的交流,有“长三角地区”教育研讨,有“南京市小班化教育校长论坛”,有年度性小班化赛课、论文评选,还开通了“南京市小班化教育网”。四是坚持培植典型,示范引导。从2007年起,我们开始评选小班化教育示范小学,现在全市已有15所小班化示范小学。五是必须坚持科研攻关与理论提升。我们每两三年,都有一、两项重大的科研课题,集中专家与学校的研究智慧,进行小班化教育创新研究。六是坚持政策激励与经费支持。我们对小班化教育开展得较好的学校,从技术装备、环境文化、资源等方面,确定其支撑性重点建设项目,拿出专门经费给予支持。七是坚持专家会诊与过程调控。我们设立了“专家咨询日”,请小班化教育专家,逐一分析小班化教育及小班化学校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同时,我们还请美国、香港的教育专家对小班化学校进行调研评估,并写出分析报告,供学校参考。

我市10年实验证明:只要抓住机遇推动小班化教育,就可以带动一批学校实现“洼地崛起”,就可以带动一座城市教育品质不断优化,就可以稳步提升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三、小班化提升教育现代化的水平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作为及其重要标志的小班化教育也需要不断地探索与提升。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精,将成为我们新的10年小班化教育推进的总基调。

2012年4月,我市教育局出台了《南京市小班教育行动计划(2012-2015)》,这标志着小班化教育新10年行动的正式起航。我市将坚定不移地推进小班化教育,并把“基于小班的教育”实验同“基于脑的教育”、“基于阿的教育”并列,作为今后10年以“新三基”实验引领南京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三大引擎之一。我们明确了未来5年我市小班化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为“四个提升”,即学校办学理念明显提升,规模总量明显提升,优质水平明显提升,全国影响明显提升,使小班教育成为我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建成“教育幸福之都”的重要标志。到2015年,我市小班化教育小学总量将达170所以上,占全市小学学校总数的50%;小班化教育初中总量达64所,占全市初中学校总数的40%。预计到2020年,我市将全面推广、普及小班化教育。

一是进一步加强区域小班化教育的推进。义务教育责任主要在区县,我们将鼓励更多的区县行动起来,把推进小班化教育与区域中小学布局调整相结合、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相结合,在郊县乡镇学校、相对薄弱学校以及新建的城区学校,优先实施小班化教育,快速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我们把推进小班化教育与区域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相结合,一方面,以小班化教育实验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以小班化教育的精神、理念与经验,来影响其他学校,促使每一所学校再上新台阶。我们把“基于小班的教育”与“基于脑的教育”、“基于网的教育”的教育实验相结合,努力探索在小班如何发挥网的优势,如何运用脑科学研究成果,让小班化教育视野更开阔,效果更明显。

二是进一步加强机制建设。首先,加强小班化教育的督导评估机制。我们加强对责任主体的督导评估,督促各级各类小班化教育办学主体和管理主体更好地履行责任。其次,完善小班化教育的政策扶持机制,特别是在资金保障、师资培训、示范引导等机制建设方面力争有新的突破。然后,加强小班化教育的质量管理机制。我们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与贯彻,把小班化教育实验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相结合,使教育质量追求落到了实处。最后,加强小班化教育的多元分享机制。我们将继续办好“长三角地区小班化教育论坛”,逐步使“小班化教育论坛”融入国际,建立形式多样的“小班化教育联盟”,立足于全球化视野寻求教育合作,进一步提升我市小班化教育的影响力。

三是进一步加强专业引领。小班化教育的专业水平,决定着小班教育的办学品质。因此,我们要在深入总结和传承前10年小班化教育探索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标志性的南京经验;要聚焦小班化教育中关键性的问题,整合多方面的专业资源,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促进小班教育的科学发展;着力对“标准”的研制,逐渐推出“小班化教育区域性推进的评估标准”、“小班化教育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估标准”和“小班化教育优质课程与教学的评估标准”等系列标准。

四是进一步加强品质发展。我们从学校层面加强小班教育的品质发展,特别关注精神品质的发展。我们强调各学校不仅要把“适性、精致、优质”的“小班精神”融入学校的“血液”之中,而且还要根据校本实际、区本实际培育出个性化、本土化的“小班精神”,释放每一所学校、每一位师生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首先,要特别关注文化品质的发展,抓住小班化教育实验的契机,切实做到有内涵、有品位,体现生文化、人文化。其次,要特别关注课程品质的发展,根据小班化特点创造性地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根据校本实际去建构小班化教育的“课程图谱”,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更加适性的课程。然后,要特别关注课堂品质的发展,致力于让课堂更好地“面向每一个、尊重每一个、发展每一个”,让教学成为师生生命蓬勃生长的旅程。最后,要特别关注品质教师的发展,进一步探索小班化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共生机制,让小班化教育学校也具备像传统名校一样造就教育家和名教师的孵化能力。

经过10年努力,我市小班化教育已经迎来“黄金时代”,我们将不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创造出小班化教育更加辉煌的新时代,让小班化教育照亮南京教育新未来。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委教育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 罗登廉)

作者:徐传德

上一篇:市场经济学论文范文下一篇:经济与贸易论文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