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热点问题破解之道

2023-02-16

第一篇:十大热点问题破解之道

十大教育热点问题

一、 希望小学成垃圾站,撤点并校是教育现状

二、 未成年人犯罪,当代社会家人溺爱成问题

三、 校园踩踏时间,学校是否应该负全责

四、 集中式学习雷锋是否仍有意义

五、 中小学减负是否只是一纸空文

六、 传统游戏在孩子的世界里消失,网络游戏风靡中小校园

七、 中国动画如今能否承担起教育重责

八、 取消英语课是否能够拯救汉语

九、 家教对孩子的学习成长是否必要

十、 “鼠标少年”退学 教育尊严何在、

十大小学特级教师

数学

吴正宪 女,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部主任,北京市优秀教师,市政协委员,特级教师。多年来,吴正宪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取得显著效果。她曾在我国二十多个省市作观摩教学课,得到专家和教师的好评。 她还作为原国家教委首批推荐的优秀教师为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节目摄制教学录像片,通过卫星向亚太地区播放。《小学数学教师》编辑部等单位为她联合举办过教学艺术研讨会。她发表教学论文三十余篇,专著有《吴正宪数学教例与教法》等。

李 烈 女,蜚声国内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现在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兼党总支书记,是第

七、

八、

九、十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兼任教育部“全国教育干部培训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等;她也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北京教育学院的兼职教授和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她还获得过全国和北京市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北京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首届首都楷模、香港柏宁顿孺子牛金球奖之杰出奖等荣誉。

华应龙 男,1966年6月出生,江苏南通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导主任,2001年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1995年,获江苏省中青年小学数学教师优秀课评选一等奖;。1992年、1995年、1998年三次获得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2000年,获《北京教育》“素质教育征文”一等奖;2002年,获北京市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会评审论文一等奖。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优秀中师毕业生,江苏省教书育人先进个人。近年来,经常应邀到全国各地上观摩课、做讲座,中国教育电视台曾播放我的教学录像。先后在《光明日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北京教育》等20多家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了300多篇文章,主编、参编了20多本教学用书。先参加了“苏教版”、 “北师大版”的编写和实验指导工作。

钱守望 男,1967年4月出生,河北唐山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数学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现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先后荣获市、省小学数学教学大奖赛一等奖第一名,1993年代表河北省参加在江西南昌举办的“首届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观摩课交流会”荣获二等奖,2000年在全国小学数学说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2002国家级研究课题《小学数学教材呈现策略研究》荣获全国一等奖。近年来,应邀赴全国各地做课百余节,作报告60多场,特约为河北省电教馆、全国义务教材研讨会、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单位录制了多节示范课。在全国多家教育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五十多篇,所写论文多次获各级论文评比一等奖。在全国多家小学生课外读物上发表辅导性文章近200篇,主编和参与编写各种教学辅导用书二十几本。

语文

王兰 女 1925年出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教育界卓有影响的语文教育专家、中学高级教师。她早在1951年就投身教育事业,迈出的每一步都是那样的坚实。她不断学习、无私奉献、成就卓著,就像她的名字“兰幽香风远”那样。 曾当选为民进中央委员、南京市第

八、

九、十届人大常委,1978年荣获江苏省首批的“特级教师”称号,1981年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197

8、1983年两度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教学艺术高超,为国内外专家所公认,《新华日报》曾以“艺术的享受”为题进行了报道。她教学卓著,1959年全市统考,她任教班级成绩居全市第一。担任“五四学制”试验中,成果斐然,在省、市报纸上都作了详细的报道推广。 王兰老师虚心学习,大胆改革,为语文教学探索新路,总结出发挥汉语拼音作用,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新经验,既减轻了负担又提高了质量。她先后去全国15个省、市讲学授课,为推动语文教学改革起了深远的影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撰写了近百篇专著、论文及授课案例,1964年《人民教育》刊登了她“汉语拼音教学”经验,1998年《江苏教育》又以“汉语拼音新探”为题进行了系列报道。1994年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出版了《特级教师教拼音》的录像带向全国推广。王老师的电化教学经验、论文在全国电化教育工作会议上介绍、发表,其教学示范课、录像课在教育专题节目上多次向全国播放。她把一生的精力与智慧奉献给可爱的孩子,奉献给教育事业,并以此为乐。 近十几年来,她大力培养教学新秀,全力进行传、帮、带,使他们一个个成为教学拔尖人才,有的已经评为特级教师。她是当之无愧的小学语文教育的一面旗帜。

袁浩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名校长,全国科研型校长,多年来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学校管理的研究与实验,曾任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兼任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中青少年写作协会副理事长,国审本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主审,江苏省教育评估院院务委员,江苏省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江苏教育学院兼职教授,《扬子晚报》作文周刊顾问,《小学语文研究》(月刊)主编,江苏省出版总社报刊中心《课外语文报》主编,南京市教育学会副会长等30多个职务,多集作文教学录象被国家卫星播放,多次获全国论文、专著一等奖,《袁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被列为“九五”国家重点图书公开出版发行。

于永正 男1941年生于山东莱阳,中共党员。1962年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现任鼓楼区教研室主任。1995年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1999年出版《教海漫记》;2002年12月出版《于永正文集》,在全国、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拍了三集报道于永正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教改实验的电视片,并向全国播出;1991年初《人民教育》发表了报告文学《徐州有个于永正》;全国小语会会刊《小学语文教学》和《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等刊物先后报道了于永正的教改事迹。1992年12月14日-16日,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这是建国以来教育部为个人召开的第一个教学研讨会;1995年8月,于老师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模范;

窦桂梅女,1967年4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从教于清华附小教师,现任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博士。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东北师大、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重点课题语文教材编写组的编委及编写人员。现任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重点课题承担者及语文教材编写组的编委及编写人员。提名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被评为“建国六十年来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专家”之一。在课程建设与实践开发中,所提出并倡导的小学语文主题课程理论与实践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先后到过许多省市作经验介绍及观摩教学;出版《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做有专业尊严的教师》《窦桂梅的阅读课堂》《优秀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七件事》《跟窦桂梅学朗读》《玫瑰与教育》《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回到教育原点》等多部个人专著。作为教育部更新观念报告团成员之一,在人民大会堂作《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专题报告。在团队建设与管理引领中,用思想学术引领学校,努力带领教师办一所令人难忘的、温暖的、卓越的学校。不仅引领清华附小教师成长,还引领区、市,及其他省市语文骨干教师提升专业修养和教学技能。为了学校的发展,加大“人才引进”、“科研课题”、“研修项目”、“专业成长”等方面的投入与培训,丰富了学校办学资源、开阔了教师视野,提升了教师精神品质,带出了一大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英语

鲍当洪男,著名特级教师,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特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拱北小学校长 全国首届小学英语优质课教学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广东省人大代表,从教25年,创造出“严、实、活、乐”的教学模式,多次为国内外的教育同行上示范课,曾到香港、澳门、上海、重庆江苏,安徽,济南等省外地区上示范课。

沈峰,女,北京东路小学教师沈峰自1985年走上工作岗位以来,一直在小学中高年级担任英语教学工作。20年的英语教学经历,不仅成就了她精湛的教学技艺,也让她成了学生眼里的大朋友和青年教师的好导师。

第二篇:两会十大民意热点问题

冰雪消融,春风拂面,率先从国际金融危机寒冬中步入春天的中国即将迎来每年一度的两会。

连日来,社会对两会的关注持续升温,有关两会热点话题的民意调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根据最新调查结果,十大热点最受关注。人们期待,即将召开的两会对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热点作出回应。

热点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重要领域期待突破 虽然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惊涛骇浪中成功实现“V”形反转,但人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的“短板”:需求结构上,长期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需求不足;产业结构上,主要依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要素结构上,长期依赖物质资源的高消耗、高投入,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 近一段时期,中央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明确要求并采取了具体措施,

强调关键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今年两会正逢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可以预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成为两会的重要话题。人们希望看到宏观经济政策在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医疗、养老和教育体制改革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有新突破,扫清科学发展体制阻碍。  热点二:收入分配事关社会公平 “蛋糕”切分体现政府良知

有关专家分析,要实现以居民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就得让居民有消费能力,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而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居民不是没有意愿消费,而是一些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没有能力消费。其主要原因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许多收入分配政策不合理。  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如何加大税收对收入

分配的调节作用?如何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事关全民切身利益,政府如何切分社会财富“蛋糕”将成今年两会热点话题。 

热点三:房价一路飙升牵动人心 政府频频出招能否奏效

房价问题从没有像今年这样备受关注,在各大网站的两会民意调查中,“住房问题”都位居前列。

 遏制房价上涨过快,很重要的一个手段是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同时还

有一个转变理念的问题,只要地方政府不改变依赖“土地财政”的惯性思维,地价、房价就很难从根本上回归理性。人们期待,两会传递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积极信号。 

热点四:上学看病就业民生三难 改革层层推进探求新解

 上学难、看病贵、就业难一直以来是三大民生难题。近年来政府为解决这

三大难题采取了很多举措,也取得了积极成果:高考改革在争议中破冰前行;新医改方案破茧而出;促进就业的措施频频出台。但总体看来,一些体制性弊病仍然严重,离人民群众期待距离仍远。 热点五:户籍改革逐步推进 民工期待“同城待遇”

长期以来,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绝大部分农民工无法在城市安居乐业。中国

1.6亿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贡献在城里,保障在农村;年青在城市,养老回农村”。

热点六:选举法再次修改 同票同权推动民主进程

根据议程,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审议选举法修正案草案,其最大亮点是一步到位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第三篇:网民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

1、社会保障

2、收入分配

3、反腐倡廉

4、住房保障

5、医疗改革

6、稳定物价

7、食品药品安全

8、法治中国

9、行政体制改革

10、国防建设

第四篇: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今天开幕,本报调查梳理民众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特邀专家学者解析当前改革“红利”之所在,如何通过改革提升民众幸福感、践行“中国梦”、促进中国这一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可持续发展。

1、金融

民营企业贷款能否更方便?

在北京创办医疗器械公司已经12年的武汉籍企业家吴先生最近以5%的月息通过贷款担保公司借款,向国外垫付货款。他感慨:现在民营企业向银行贷款门槛高、手续繁琐、批贷时间长。另一方面,每天接到各种理财、贷款公司打来的电话,欢迎自己贷款或把钱委托他们理财。

这种贷款公司是典型的民间“影子银行”(指游离于监管之外的庞大金融衍生品市场,通常包括地下钱庄、民间借贷和典当行等)。

回应: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目前监管体制下,金融资源错配情况严重,已无法满足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升级的需求。预计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或将成为三中全会后的金融改革爆点。已有数十家民营企业申请民营银行牌照,如果民企自己的银行开业,对服务民企,必将更有优势,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将得到缓解。另外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很可能成为企业低成本进入金融业、进行金融创新的极佳切入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金融业改革已然步入深水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将是未来中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进程中的关键一招。

2、存款

百姓存钱不再“隐形贬值”?

十八大以来,央行宣布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今年10月25日,我国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首次通过网络向公众公布。这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进一步。

经历了20余年曲折漫长的改革历程,时到今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仅剩存款利率上限放开这“惊险一跃”。中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存款利率市场化,涉及千家万户利益,更是备受关注。人们寄望于十八届三中全会能够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所定调。

回应: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利率完全实现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在流动性管理上还是有一些困难,比如说一家银行比另一家利率高,有可能导致存款搬家,给银行流动性带来冲击。存款利率一旦放开,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显著上升,将对整个银行体系尤其是中小银行经营带来明显挑战。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陈雨露曾表示,参照国际经验,中国利率市场化预计在

2015-2017年之间可以完成。为其作铺垫的存款保险制度已经设计完成,只等待何时推出。我们也希望能够快一点,但这可能要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确定时间表。

3、房产

房价是否依然步步上涨?

林律师在北京打拼多年,却因高房价至今举家租房。在儿子所上小学旁租一套两室一厅老房,合同10月底到期,续租时,房东把月租金从3600元涨到5500元,难以接受的林律师通过中介打听周边同等条件的房子月租金已经到6000元了,他们的租的20世纪90年代初的老楼房,售价超过4万元/平方米。

“蜗居”“蚁族”“胶囊公寓”,关于房子的新词不断涌现,背后折射的正是老百姓对高房价的无奈。采访中,林律师再三与本报记者探讨:“三中全会后楼市会怎样?”

回应:经济学家易宪容说,市场期望此次会议有重大的改革政策出台,以此让国内经济真正走出前十年“房地产化”经济的阴影,以便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及经济发展战略的升级。经济“房地产化”不仅是当前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升级、居民收入分配均等、社会生活和谐、社会利益关系调整等的重大障碍,更是健康发展的城镇化的重大障碍。

他认为房地产治理思路或突出系统化调控,重新设计保障房制度。面对当前北京等一线城市房价仍然上涨的局面,限购短期内仍然会持续。如果房价接着涨,房产税会扩点,重创投资购房者。

4、户籍

户口制度是否能够松绑?

在北京创业十年的武汉人黄先生,因为儿子没有北京户口,眼下正为高考是回湖北还是出国而发愁。“虽然给北京交了很多税,但限购房、限购车、限高考,不管你工作多辛苦,没有户口,你都是外人。”

目前,中国的流动人口总量数字愈发庞大,他们因为生计或者理想进城打拼,为城市贡献力量,却无法享受“市民待遇”。对于三中全会,他们最盼望的是户籍制度改革。

回应: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改革户籍制度旨在让进城农民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户籍制度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启动这项改革,与之相关的农民工市民化、农村土地流转等改革都无法启动,改革非常紧迫。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表示,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

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

汪玉凯认为,由于地域差异大,人口过度向大城市集中等问题,如果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开放户籍,可能会增加城市负担。因此户籍改革不能“一刀切”。

5、收入

收入分配能否更合理?

在北京一家民营企业工作的郝女士,经常加班加点,但收入远远赶不上在国家电力公司上班的丈夫。两口子的收入之和,又比不上在银行上班的弟媳妇。

“当初我俩是同一所财经大学毕业的,我成绩比她好!弟媳妇的收入远远超过在报社上班的弟弟。”郝女士表示,不同行业、国企和民营企业之间的收入差距经常让她感到沮丧。

回应: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认为收入分配改革就是诸多改革“硬骨头”中的一块。

他希望三中全会后能够尽快出台收入分配改革细则。改革应按照“提低、扩中、控高”的基本思路,消除初次分配领域的不公,对中低收入者减税,控制高收入,并消除社会保障上的待遇差异,最终形成“橄榄形”的收入分配格局。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认为,收入分配不公的突出问题还包括灰色收入和非规范收入等。例如通过贪腐、偷税漏税等获得的不合法收入,一些国有企业以各种名目发放的福利补贴等隐性收入等。要通过制度建设消除获得不合理收入的环境和条件,打击灰色收入和隐性收入。

6、生育

何时放开单独生二胎政策?

68岁的柯老师有一儿一女,儿子给他生了个孙女,他最大的心愿是抱个孙子。今年8月以来,国家卫生计生委频频提及“生育政策改革”,而一则媒体上关于“单独(夫妻有一方是独生子女)生二胎政策有望全国放开实施,不采取先在某个或某些省市试点的做法”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柯老师最想知道的是:三中全会后,

回应:本报记者近日从卫生计生委新闻宣传司了解到:目前计生政策并无调整变化。

但很多学者正积极呼吁:为了即将消失的“人口红利”,中国应加快步伐调整生育政策,逐步、全面放开二胎生育限制。

清华大学学者王名认为:若放开“二胎”政策,并且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将会形成一

组强有力“组合拳”,释放巨大的改革红利。在未来5-10年内,我国将会形成一个规模适度的婴儿潮。这不但有利于缓解中长期老龄化社会的养老压力,提升消费拉动经济的力度,还能培育服务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有助于经济转型升级。

7、遗产税

遗产税真的会开征?

近日,关于“遗产税是否提上十八届三中全会日程”的说法在网上风生水起,有微博这样写道:“为缩小贫富差距,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讨论征收遗产税:死亡时的全部遗产、死亡前5年内的赠与财产,都要缴税,500万元遗产,纳税84万,3000万元遗产纳税1034万!无人继承的遗产,归国家!”

回应:今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在京发布《遗产税制度及其对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启示》课题中期成果报告。报告认为,无论从社会公平政策、转变增长方式,还是缩小贫富差距,推进遗产税改革的时机均已成熟,条件也已基本具备。

本报记者调查获悉,这条报道来自国务院参事、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的消息:刘桓在一次讲座上透露,征收遗产税被写入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草稿。但他个人认为,目前推出时机并不成熟,还需要过三四十年才可行。此消息发布后,引起轩然大波。但几天后,刘桓正式在国务院参事室网站上辟谣。

而以敢言著称的“大炮”任志强,也旗帜鲜明地预测:遗产税最近都不会征收。

8、养老

社保医保何时全国统筹联网?

胡老师退休后从武汉到北京帮儿子带孙女,但她的社保医保账户都在武汉。

她非常无奈地表示,“我在北京根本不敢生病,因为我在北京医院看病,在武汉报销不了。”

胡老师的心愿是:社保医保能够尽快实现全国联网,能够跟身份证合在一起。这样身体有个什么不适,就可以在北京就地就医。

回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交的改革方案的总报告中建议:为促进人口自由流动,可设计并实施主要由中央和省级政府承担责任的、低标准、均等化的“国民基础社会保障包”制度。即养老、医保、低保待遇“一卡通”,卡随人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全国统筹;医保参保补贴实现费随人走,人口跨行政区流动时补贴由上级政府承担;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实行按在校生人数均一定额投入;对全国低保对象按人头实行均一定额补贴。

这些待遇都记录到统一的个人社会保障卡中,全体人民均可享受。社会保障卡具有补贴结算功能,并实现全国范围的可携带。这样有望形成与原有户籍制度双轨并行的新社会保障制度。

9、水电

煤电油气市场定价是否涨声一片?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一直是“十二五”改革的重头戏,但在煤、电、油、气等资源性产品领域,一直是价格改革需要打破的“最后壁垒”。

但普通民众担忧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用“计划电”、“廉价气”,价格改革后,会否涨声一片?

回应:多位专家学者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有望使资源类产品改革取得突破,改革焦点有望从价格转向市场,更加注重营造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教授说:资源价格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硬骨头”。其中的焦点包括:水电气等民用资源梯级价格如何确立;石油、煤炭等能源的定价机制如何理顺;电力、石油等行业垄断如何打破?

张占斌认为:要将水、电、天然气、成品油等价格改革放在优先位置,通过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等的节约和有效使用。实际上,今年以来,油、气等领域的价格改革已经在进行中,大幅上涨的情形并没有出现。目前,我国成品油市场定价机制,已经基本与国际市场接轨。

10、国企

国企是否加快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

三中全会吸引了广大民营企业家的关注,包括泰康董事长陈东升、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在内的多位企业家都达成共识:期待改革,并且希望新“三中全会”产生像“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样的作用。

最近,一些传统的垄断行业陆续传来打破垄断坚冰的好消息。除了移动、联通和电信三大运营商之外,苏宁、国美、阿里巴巴、京东等民营企业,开始进入电信行业。对于民营企业家而言,他们关心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会不会加快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

回应: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华说:国有企业改革下一步的目标,是让国企更加市场化。

具体来说,首先是所有国有企业都必须进行公司制改革;在此基础上,除极少数涉及国家安全、国防军工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保留国有独资形式之外,其他应发展为股权多元化公司。

然后,探索完善国有产权、股权流转机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竞争性领域,国家应该放弃对国有企业的支持,让国资、民资公平竞技。

第五篇:“精准扶贫”新战略难题的破解之道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从普遍贫困、区域贫困到基本解决贫困的转变,贫困人口较1978年减少了6.7亿,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但是,我国仍然面临艰巨的扶贫任务。最新数据显示,到2014年我国农村仍有7071万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发展滞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目前,距离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只有5年时间,扶贫工作十分紧迫。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扶贫战略,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重要的任务和重大的责任。

减贫遭遇“最难啃的硬骨头”

经过21世纪头十年的扶贫开发,我国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农村居民生产和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然而,我国减贫任务依然繁重,减贫形势更为复杂。此前出台的减贫政策基本实现了条件稍好地区的脱贫任务,余下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存条件恶劣、缺水少土、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多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大石山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水库移民区,贫困程度深,自我发展能力弱,是实现我国千年扶贫目标、小康目标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而在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增长由高速变为中高速,同时要转方式、调结构,压缩淘汰一部分过剩和落后的产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个过程会涉及财政、就业等与扶贫工作关系密切的多方领域,也对扶贫提出一定挑战。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精准扶贫”战略调整面临的三类主要难题

精准扶贫意在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即通过“靶向疗法”,定位定向扶贫,总攻绝对贫困。虽然自2014年初推进至今,精准扶贫工作日渐机制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实施精准扶贫的现实过程中,“脱靶”现象仍然非常突出,实施扶贫新战略、精准扶贫工作仍然面临着较大挑战。

(一)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是首要难题

精准扶贫的前提是确定谁是扶贫对象,但在对象的确定方法与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首先是贫困人口的“规模排斥”问题。国家按照年收入2300元作为贫困标准,并以县为单位实行“规模控制”,即通过收入统计上的百分比确定贫困规模。打个比方,假如全省平均收入低于2300元的比例是10%,那么对于县管理下的农村就按照10%的人口选出贫困对象。换句话说,贫困人口不是按照人头数出来的,而是按照比例“制造”出来的。在这种格局下,各地(市、州)、县、乡(镇)获得的贫困村和贫困户指标(数量)未必与实际的贫困人口规模一致。

其次是贫困人口的“区域排斥”问题。我国于2014年划分了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加上已明确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三地州(西藏、四省藏区和新疆南疆),共14个片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但这种“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政策”,客观上将部分“插花式”的贫困村(户)排斥在精准识别范围外,甚至导致“为连片而连片”现象,即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凸显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的成效,往往以非贫困区甚至相对富裕地区为基础整合临近的贫困片区作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区域,而将真正的甚至是大量的贫困村排斥在外。

除此以外,由于扶贫工作人员优亲厚友及工作失误造成的“误识”、“漏识”问题,更是不在话下。

(二)针对性个性化精准帮扶是第二大难题

因致贫原因不同,贫困户对帮扶内容有着不同需求,精准帮扶应针对具体情况提供针对性的扶贫措施。但从现实层面上看,因户制宜的扶贫理念虽有价值,却难以实现,并演化出现以下问题:

第一,减贫措施简单化。实践中,为了降低工作强度,不少减贫措施被简化为提供部分资金、赠送一些生产资料、修建或改造贫困群体住房,甚至只是提供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直接影响了项目的减贫效果与可持续性。

第二,门槛要求“挤出”绝对贫困人口。部分减贫项目有门槛要求,需要地方先行进行资金配套,有的地方政府为了不放弃项目,采取虚拟配套或者挪用其他资源,进而减少了其他社区的减贫资金(资源);而一些扶贫项目通过组建合作社进行,要求入社的扶贫对象配套一定数量的资金、土地等生产资料,部分绝对贫困人口因无法承担只能选择放弃。

第三,扶贫项目与贫困需求不匹配。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多省市坚持“两个70%”政策,即财政扶贫资金中70%要用于产业开发,产业开发项目资金具体使用中70%要直接到户。但相比起产业开发,一些极端贫困地区对于沟、渠、路、水等生产生活设施的需求更加迫切,致使减贫资源的分配出现严重偏离;部分产业扶贫项目甚至完全脱离产业发展规律,只关注生产环节,忽略市场营销,进一步破坏了当地已经十分脆弱的产业基础。

(三)提高扶贫效率的精准管理是第三个难题

精准管理即对扶贫举措及实施效果及时跟踪监测,动态调整扶贫对象。但是,当前的扶贫情势远不同于以往,贫困人口的点状分布、致贫原因的复杂化和各种返贫的不确定性,我国主要采取的单一垂直式扶贫管理难以提升效率,使新规定中以年为周期的贫困人口动态识别面临高昂的执行成本。目前,识别一个贫困户的平均成本约为30元,完成一个乡镇识别需要耗时1个月,总成本约1万元,全国592个连片特殊困难县,每年仅此一项支出就接近6000万元。与此同时,在扶贫项目的开展中,贫困人口大多只是被动的投工投劳,主观能动性和发展决策权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挖掘,导致扶贫项目在实施和管理中缺乏有效的群众监督,使政府单方面主导的扶贫管理面临困境,容易导致扶贫行为短期性和扶贫资源浪费。

对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意见和建议

(一)升级贫困人口的识别方式

首先,贫困识别作为一个综合系统,包括了失业率、贫困率等多重指标。而我国依然以一定区域内的收入贫困线作为根本依据,成为开展“精准识别”的重要掣肘。因此,要修正我国当前机械按照规模和区域进行贫困识别的方式。需要在国家现有自上而下测算贫困人口规模的基础上,构建自下而上的贫困群体识别参与制度,修正和确定贫困人口规模;在关注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的同时,对片区外的贫困群体采取一视同仁的减贫政策,确保片区内外的贫困群体不仅被识别,而且得到精准帮扶。

其次,总结“准确度高、易操作且成本低”的识别方式。在贫困户的认定中,为了更实际地监测贫困人口的变化,政府应在瞄准效益的基础上将行政成本纳入考虑范围,总结更多如贵州省威宁县的“四看法”识别经验,即“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等简单易行、又能最大程度保证准确的贫困人口识别方式。这里的“看房”,就是通过看农户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估算其贫困程度;“看粮”,就是通过看农户的土地情况和生产条件,估算其农业收入和食品支出;“看劳动力强不强”,就是通过看农户的劳动力状况和有无病残人口,估算其务工收入和医疗支出;“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就是通过看农户受教育程度和在校生现状等,估算其发展潜力和教育支出。

第三,逐步推行“参与式”的横向识别。生活在同一农村的居民最清楚“谁是真正的贫困户”。因此可在农村社区内部实行公开测评和比选,由农户自我申请或集体推选,通过民主评议、对象摸底、公示,最终确定扶贫对象。对贫困人口的管理采取村管户、乡管村、县(区)管乡分级管理责任制,特别是乡镇一级要加强政策衔接,及时将返贫人口列为扶贫对象,做到“有进有出、动态管理”。

(二)探索更加符合实际的精准扶贫路径

联系我国当前的扶贫形势,要积极探索符合地方实际、更为直接有效的扶贫方式,按照不同致贫原因,重点加强“四个一批”发展。一是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生产和务工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将扶贫重点放在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上,发展因地制宜、参与度高的区域特色产业,扩大就业培训和就业对接服务;二是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人口,将扶贫重点放在实施“易地搬迁”上,把这部分贫困人口就近搬迁到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做到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三是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四是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暂时性贫困人口,将扶贫工作重点放在解决他们面临的医疗费用问题上,帮助他们尽快康复,有需要的话,还要给予发展生产与就业的后续扶持。

为明确扶贫任务和完成时限,实现2020年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要将贫困县扶贫攻坚的前线指挥部,对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实行挂图作战,制定“施工图”、“进度表”、“工作台账”。按照不同的帮扶需要,将工作流程、目标任务、帮扶措施、帮扶干部名单等全部上墙公示,明确工作任务和完成时限。每个县区在做好片区整体规划和年度推进方案的同时,每年主攻一些特困片区,每个特困片区攻坚任务分三阶段完成:2015-2017年为集中攻坚,2018-2019年为巩固提高,到2020年则全面消除绝对贫困。

在确定了精准扶贫路径与工作进度的基础上,还需要落实四个方面的责任,鼓励多方参与扶贫开发。首先是落实党政责任人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调查、部署和协调责任;其次是落实贫困县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到扶贫开发上的主体责任;第三是落实中央部门为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环境,提供足够资金支持的责任;第四是落实社会各方面的共同责任,包括党政机关等单位承担定点扶贫任务的责任,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扶贫责任,工业资本对农业的反哺责任等,而在落实社会资本扶贫责任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强调贫困户的参与程度与盈利模式,不能把贫困户沦为简单的原材料提供者。

(三)建立健全更高效的精准扶贫管理体制

完善精准扶贫管理制度,首先要在“扶贫对象退出机制”上下功夫,实现精准脱贫。通过建立贫困户脱贫和贫困村、贫困县退出工作机制,严格退出程序和标准,对扶贫对象进行动态管理,做到“有进有出”。将减贫人口数量、贫困群众增收、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公共服务水平、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保障现状等作为主要考核指标,以省级指标为基础,由市级扶贫攻坚领导小组根据各贫困县区特点制定具体的量化指标和考核办法,考核期结束后,对完成扶贫攻坚任务的县区可继续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对没有完成的县区可实行“一票否决”。进而对贫困县形成“早脱帽子早有好处,不脱帽子还有约束”的政策导向。

其次,要尽快构建社会扶贫服务平台,推动扶贫事业“社会化”。当前扶贫项目审批权限已经下放到县,并由省市扶贫部门进行指导和监督。然而,为了改变因地方政府对微观扶贫活动介入过深而产生高额监管成本的现状,提高扶贫工作的透明度、扶贫项目的效率与可持续性,需要在现有12317扶贫监督举报电话工作基础上,应尽快构建一个集组织人员、传播信息与整合资金为一体的社会扶贫服务平台。其中的组织人员功能对接扶贫志愿服务方面的社会团体力量,在政府的引导下,参与针对特定贫困群体的精准扶贫事业;信息传播功能对接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的工作成果,及时发布扶贫需求与资源供给信息,促进社会扶贫资源良性互动,促进贫困人口动态管理;资金整合功能对接扶贫基金会,结合精准扶贫,设计公募项目,既实现扶贫项目融资渠道的拓展,又可提升扶贫资金的管理效率。

第三,综合运用金融工具和手段。有效的金融扶贫措施将是新时期扶贫的重要力量,对此应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小额贷款工程,力争到2017年底,使所有有劳动能力、有贷款意愿和一定还款能力的贫困户都能够得到免抵押、免担保、575元以下(含575元)、3年以内的小额信用贷款,解决贫困群众贷款难、贷款贵问题。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到乡镇、贫困村设立服务网点。建立贫困户风险补偿基金,力争到2017年,每个县区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达到1000万元以上。整合各类财政到户贴息政策,对贫困户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按基准利率由政府全额贴息。对贫困户贷款按年结息和贴息,贴息期限最长为3年。加大在贫困村建立扶贫互助资金的力度,力争到2020年所有贫困村实现村级互助资金全覆盖,并通过省市县扶贫资金补助、社会帮扶等形式,使每个贫困村互助资金规模不少于20万元。

上一篇:山东省毕业生网上签约下一篇:斯大林是好人还是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