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热点专业范文

2022-05-31

第一篇:十大热点专业范文

十大热点新闻

站在年关的路口,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一年,大事纷呈,气象万千;这一年,国际政局多变,国内平稳发展;这一年,社会转型在继续,公民精神受洗礼;这一年,风景依稀似去年,却又有很多不同„„2012年,又会是怎样的情景?今天,我们对2011年十大新闻热点进行评论盘点。

关键词 郭美美事件

新闻回放:6月21日,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网友在微博上颇受关注。她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认证身份居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郭美美的微博炫富,激起民众对红十字会的非议。受此影响,国内慈善组织收到的捐款额大幅锐减,也引发了中国红会改革的呼声和行动。

点评:“郭美美事件”很好地阐释了微博的“广场效应”、裂变式传播。郭美美微博炫富、虚假认证,是一根可资索骥的引线,而网民的质疑让这一风波迅速发酵。

“郭美美事件”其实是“病入膏肓”的红会的一次“病症发作”。说它带来了慈善的冬天,不如说中国式慈善积弊太深:长期以来,慈善信息的能见度低,“玻璃口袋”只是奢望,暗箱式运作架空了社会监督;“雁过拔毛”式的利益攫取消解了公众的慈善积极性;慈善操作跳不出“行政化”的窠臼、效率低下;捐赠免税机制匮乏;“被慈善”乱象丛生、成了道德绑架„„这些如同“蛀虫”在咬噬着慈善的肌体。

有人说,郭美美们不啻为反腐掘丑的“脊梁”。这不无道理。她倒逼了红会改革,也见证了微博时代的公共参与。而今红会决心要洗心革面,亡羊太多总该懂得补牢。我们期待红会能“刮骨疗伤”,撬动体制革新的坚冰,让慈善解冻;公权部门也能按下“微博互动”的按钮,聆听并尊重民意。

关键词 小悦悦事件

新闻回放:10月13日,在广东佛山的广佛五金城,2岁女孩小悦悦相继被两辆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都没有出手相救,直到拾荒婆婆陈贤妹伸出援手。最终小悦悦抢救无效、离开世间。此事传出后迅即引起了关于道德的争论。10月23日,佛山280名市民集体悼念小悦悦,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

点评:《中华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时候》——— 悲剧频仍,当我们不忍直面,试图用“主流是好的”这种伪饰论调来舔舐伤口、自我安慰时,港报以这么个直截了当的标题,坦陈对“小悦悦事件”的观感,刺得我们胸口隐隐发痛。

小悦悦之死,是整个社会的道德负债。市侩式冷漠也是种“平庸的恶”,也在重创道德躯体。也许由个案推导出“世风日下”太过偏颇,可道德彷徨却不容我们讳莫如深。“彭宇案”翻版、毒食品泛滥、“富二代”凶悍等信手拈来的案例,都在佐证着道德的饥荒。

或许我们可以为冷漠找千万种理由,譬如“旁观者效应”、“做好人太难”、“陌生人社会”之类。可是谁能否认,在社会的价值储存室里,真善的成分日益稀缺。反思悲剧,应求诸己身。就像外国学者毕波说的:重建道德现实主义,在每起道德灾难中,都存在“共犯结构”,不应将责任推到少数“罪魁祸首”身上,而要大众自觉反省、坦承过失,将仁善作为底线性的信仰。与此同时,制度性的“负激励”也应纠偏。“小悦悦事件”当成为一根杠杆,撬动“好心人免责”、“见死不救罪”等制度建设,用善政作肥料,滋养为善的土壤。

关键词“7·23”动车事故

新闻回放:7月23日,两列动车在温州境内高速追尾,造成40人遇难、172人受伤,牵动着国人的心弦,中央最高层也急令抢救罹难者。然而对事故的真相调查、善后处理等却留下了N个疑问:官方公布的死亡数字以及将原因归于“雷击”,都难以服众;匆忙掩埋破损车厢、草率任免、理赔标准等,令人疑窦丛生;调查报告也未按期递交„„直到11月下旬,事故调查组才坦承,组织和管理不善是这次事故形成的主因。

点评:“40人死亡、172人受伤”的冰冷数据,凝结成你我心头的彻骨之痛——— 那些逝者伤者,绝非资料袋上的一串没有温度的数字,而是鲜活的灵魂、饱含尊严的个体。

动车之殇犹未平息,铁道部的骄矜更是根权力“引线”,点燃了民众的怨怼。“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这只能说是生命的奇迹”等雷人语录,勾画出倨傲、冷漠的脸谱,也被铭刻在耻辱柱上。

熨帖人心的是,许多相濡以沫的细节支撑起人文的希望:微博上,人性暖流涌动,汇聚爱心万重;现实中,市民踊跃献血,积极援手施救„„公民意识在相互守望中生发。当然,契机离不开反思:铁路体制的沉疴,早已现出千疮百孔;动车追尾,又将铁路“大跃进”的奇迹打回原形。中国高铁出于安全考虑开始全面降速,除京沪、津京和沪杭三条高铁线以外,其他高铁或客运专线全部降回设计时速。

关键词 楼市“限购令”

新闻回放:去年4月17日“新国十条”出台后,各地根据其房地产现状逐渐出台“限购令”。房价在坚挺了一段时间之后,终于在今年秋季出现回落迹象。虽然房价回落在数值上并没有想象中可观,但是各地出现的“房闹”现象,足以表明“限购令”确实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点评:2011年度汉字出炉了,“限”字当选。这也足见“限购令”不乏震慑力,连房地产业大鳄任志强都两度“劝降”,不少地方的“房闹”闹得声势浩荡。这些似乎都让人嗅到了房价回落的气息。

但是“限购令”还未秋风扫落叶,有些地方就按捺不住、迅即“松绑”。“限购令”能坚挺多久,委实令人担忧,尽管温家宝总理等多次声明,限购政策不会在2012年放松。

限购or宽限,这是个问题。问题的根本,指向合理的市场调控与民生保障。在此问题上,失落已久的房奴呼声不能再被忽略了。而在限购之外,公众显然还有更多期许,譬如政府摒弃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少打点“这税那税”的算盘„„

关键词 保障房建设

新闻回放:保障房建设攸关民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全国开工建设保障房超过1000万套,比原计划提前1个月完成目标任务。可是与各地政府提前完成指标形成对照的是,保障房质量让人忧心。广东恩平甚至出现22个低保户拒绝入住廉租房。

点评:保障房“不保险”,成了“楼裂裂”、“楼歪歪”的偏爱,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围绕保障房的丑闻,还有“开着豪车申请保障房”。这二者其实折射了同一个问题——— 保障房在某种程度上犹如“应景式关怀”,被个别地方政府当作政绩粉刷下的工具,与“保障民生”的旨意相隔甚远。

低保户拒绝入住廉租房,是对保障房“质量低劣”的讽刺。向打折的权利说NO,是在捍卫自身尊严,也是摒弃“虚伪的关怀”。我们常说,对弱者的关怀投射出了公共生活的温度。在保障房问题上,不能让人失望。

保障房应是“良心房”,浇注进足够的关怀,做到保质保量。拒绝“应付指标式”的粗制滥造,也警惕潜藏的腐败,才能打通人文关怀的脉络。这其实并不难,还是回到老话上:万事怕认真。

关键词“故宫门”风波

新闻回放:故宫今年俨然是拍了部连续剧——— 先是“失窃门”,故宫被凿墙盗宝;接着是“锦旗门”,锦旗上现错别字,当事方却讳疾忌医;然后是“会所门”,故宫内被曝办私人会所。这些够让故宫焦头烂额了,孰知还有续集:“宋瓷案”,文物瓷器被损坏;“四件案”,网友“龙灿”曝故宫近年至少发生4起珍贵文物被毁损、遗弃事件;“封口费丑闻”,故宫被曝为掩盖内部分肥,给举报人10万元封口费,对此故宫称无可奉告„„一次次,它成为新闻报道的“座上宾”、饱受指责。 点评:“祸不单行”今年用在故宫身上恰到好处。今年的故宫仿佛命交华盖、厄运缠身,公众也像扒粪“上瘾”,纠错不断升级。在“隐瞒不报—公众扒粪—内部处理”循环往复后,故宫管理者失去了对话耐心,索性奉上“无可奉告”,走沉默路线。潜台词也很明显:我退出了,你们爱咋玩咋玩„„

故宫不是管理者的私产,不能拿“家丑不可外扬”作挡箭牌。遗憾的是,陋行浮出水面,总是依赖“网上曝”,故宫管理方总在掩耳盗铃。即便舆论倒逼,也执拗地死扛。“谢绝监督”的应对姿态倍显傲慢。亡羊频频却不见补牢,管理者敷衍塞责旨在蒙混过关,殊不知“纸包不住火”,隐瞒只会引来更多的质疑。

关键词 甘肃校车惨案

新闻回放:11月16日上午,甘肃庆阳市正宁县一辆幼儿园校车严重超载,核载9人、实载64人,结果与一辆货车正面相撞,造成21人遇难、43人受伤。不久江苏“12·14”校车惨案又接踵而至。11月底温家宝总理开会时强调:1个月内制订校车安全条例。12月6日甘肃颁布《甘肃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规定从2012年起校车可借用公交车专用车道、机动车行驶中遇校车应当让行等。

点评:校车之殇,让人痛彻心扉;生命悲鸣,拷问社会耻感。惨剧过后能否唤回制度善意,牵动着公众心弦。甘肃以正宁悲剧为支点,出台“校车优先”的制度,亡羊补牢之举对于校车沉疴的普遍消解不乏借鉴。

花朵夭折,葬送的是希望;孩子安全,链接着制度良心。“让校车成为学生安全的流动校舍”已刻不容缓。以法规保障校车有“道路优先权”、标明“校车标志”、司机当有较深资历,当然是基本的对策。更关键的,是将对校车安全的呵护贯彻于公共生活的细节中,从交通整饬到对校车规范化。

与校车简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动辄“宝马”的豪华公车。校车投入,总是悭吝有加;公车消费,却是居高不下,这是一幅畸形的图景。胡适曾说过,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要考察三件事,第一就要看怎样对待小孩子。我们的校车何时跟“公车”接下轨呢?

关键词 食品国标之争

新闻回放:今年7月,针对乳业的新国家标准,有专家炮轰:“新国标倒退了25年”;“中国生乳标准全球最低,垃圾标准生产出来的就是垃圾”。新国标是否在开倒车引起了争议。后来又曝出新国标初稿“被大企业绑架”,卫生部则予以否认。12月份速冻食品“金黄色葡萄球菌”风波再起,国标倒退再度引发热议。

点评:中国食品生态的狼藉,早已是“过街老鼠”。解剖“恶之花”的土壤,总避不开对国标的抨击。国标太松弛,监管“高容忍”,难免网漏吞舟,纵容底线下移。“毫厘之差,或致弊于寰海。”国标终究是行业共循的下限性标准,若是漏洞百出,怎能保证食品业风清弊绝?

不幸的是,在“与国际接轨”的路上,我们的国标总是慢了N拍。随之衍生的是各种怪现状,比如食品标准“内外有别”、添加剂四处泛滥等等。原因也不难理解:监管者和企业“你侬我侬”,公众难免深受其害。

食品安全标准是市场监管的依据,制定或修改当听取民意、以公允为旨归。监管方抛却了法治伦理,成了企业的“提线木偶”,后果自然很严重。藏污纳垢的食品业亟需救赎,新国标承载了“祛除积弊”的厚期,又怎能如“阿斗”一般扶不起?

关键词 PM2.5监测

新闻回放:10月底,北京市环保局测出当地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可是据位于朝阳区的美国驻华使馆监测,北京空气已达“毒害级”。究其原因,是我国的空气质量评估中没纳入PM2.5检测。所谓PM2.5,即对人体健康产生重大威胁的细颗粒物。12月25日,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公布了时间表,PM2.5监测全国将分“四步走”。 点评:PM2.5监测事不宜迟。毕竟,监测或不监测,空气质量就在那,不偏不倚。蓝天白云,不是向壁虚造的;空气能见度怎样,公众有切身体感。妄图以低标准掩盖“污染超标”之实,是一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牧民术。这般讳疾忌医,到头来只会自毁公信。

在这次PM2.5监测之争中,民间与官方的博弈尤显彻底:在“反映事实”与“政绩粉饰”之间,两方立场本来是有分歧的;但在公众的强烈吁求下,官方作了妥协,将PM2.5监测时间表大为提前。这种应变反映出官民互动的纠偏空间,也是人本社会应有的绮丽图景。

打捞民意,懂得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PM2.5事件只是个踏板,或能载动公民社会的良性循环与疾速前行。

关键词“共和国脊梁奖”

新闻回放:7月份,主持人倪萍获得某机构颁发的“共和国脊梁奖”。消息一出,遭到作家李承鹏责难;随后,与该奖“孪生”的“中华脊梁奖”被曝“得奖需花9800元”。据了解,两个活动有相同的主办方———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此后民政部宣布“脊梁奖”活动违规,责令停办1个月,12月初活动主办方处罚期满复出。

点评:“脊梁”二字,总意味着秉持正气、为民奉献的坚毅品格,能为民请命。他们无需声名显赫,不必挂名“功劳簿”,可以是孜孜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子,可以是心怀苍生的政治家,也可以是默默贡献的底层百姓。

然而,“脊梁奖”改写了此定义,倪萍等一跃成为“国家脊梁”,充斥着“足不适履”的不协调感。让“脊梁”评选沾染上铜臭味,更是辱没了脊梁的真正价值:民族脊梁,应增益于百姓的福祉、社会的进步,要经得起历史拷问。它的评选也应站在历史经纬度上考量;它所裹挟的“历史谱写”意义,由不得不负责任地草率涂鸦。“脊梁奖”暴露出“野鸡奖”的泛滥,在“逾97%的评选表彰项目被清除”的语境下,它昭示了“革命尚未成功、清除还需努力”的空间。而今主办方又复出了,可公众不希望看到“脊梁奖”跟着复活——— 在罚酒三杯式问责下,这注定存疑。

第二篇:2010十大热点问题

【中国网聚焦山西】综合编辑:连日来,社会对两会的关注持续升温,有关两会热点话题的民意调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根据最新调查结果,十大热点最受关注。人们期待,即将召开的两会对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热点作出回应。热点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重要领域期待突破

虽然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惊涛骇浪中成功实现“V”形反转,但人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的“短板”:需求结构上,长期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需求不足;产业结构上,主要依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要素结构上,长期依赖物质资源的高消耗、高投入,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近一段时期,中央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明确要求并采取了具体措施,强调关键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今年两会正逢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可以预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成为两会的重要话题。人们希望看到宏观经济政策在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医疗、养老和教育体制改革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有新突破,扫清科学发展体制阻碍。

热点二:收入分配事关社会公平“蛋糕”切分体现政府良知

在新华网举行的“今年两会,你最关心的话题”的调查中,“收入分配”问题位居榜首。

有关专家分析,2010年要实现以居民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就得让居民有消费能力,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而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居民不是没有意愿消费,而是一些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没有能力消费。其主要原因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许多收入分配政策不合理。

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如何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如何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事关全民切身利益,政府如何切分社会财富“蛋糕”将成今年两会热点话题。热点三:房价一路飙升牵动人心政府频频出招能否奏效

房价问题从没有像今年这样备受关注,在各大网站的两会民意调查中,“住房问题”都位居前列。

经历2009年的“一路高歌”,近期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频频出招之下,楼市似乎进入博弈阶段。房价会跌吗?抑或是经过短暂休整之后重拾升势?答案众说纷纭,消费者拭目以待。

遏制房价上涨过快,很重要的一个手段是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同时还有一个转变理念的问题,只要地方政府不改变依赖“土地财政”的惯性思维,地价、房价就很难从根本上回归理性。人们期待,两会传递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积极信号。

热点四:上学看病就业民生三难改革层层推进探求新解

上学难、看病贵、就业难一直以来是三大民生难题。近年来政府为解决这三大难题采取了很多举措,也取得了积极成果:高考改革在争议中破冰前行;新医改方案破茧而出;促进就业的措施频频出台。但总体看来,一些体制性弊病仍然严重,离人民群众期待距离仍远。

就在两会召开前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历经磨砺后终于面世;此前几天,《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发布。这一系列举措必然在两会上激起反响,三大“老”难题能否找到“新”解法,人民群众翘首以盼。

热点五:户籍改革逐步推进民工期待“同城待遇”

长期以来,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绝大部分农民工无法在城市安居乐业。中国1.6亿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贡献在城里,保障在农村;年青在城市,养老回农村”。

去年,上海尝试打破“坚冰”;江西省、湖南省宣布逐步建立城乡统一流动的户籍管理制度;吉林省今年起逐步取消农业户口。

金融危机中农民工失业返乡潮、今年初的沿海企业“用工荒”印证着,不适时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将严重影响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两会召开在即,广大农民工兄弟憧憬着“城市梦”!

热点六:选举法再次修改同票同权推动民主进程

根据议程,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审议选举法修正案草案,其最大亮点是一步到位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制定于1953年的新中国首部选举法对农村和城市每一名代表所代表的人数作了不同规定,其后经过多次修改,最终将农村与城市人大代表选举比例确定为4比1。按照现行选举法的相关规定,现在是每96万农村人口选举1名全国人大代表,每24万城市人口选举1名全国人大代表。

如果草案最终获得通过,将有利于更好地保证城乡人民享有平等的选举权。热点七:反贪肃贿雷厉风行制度反腐民心所向

2009年是高官落马较多的一年,多名省部级高官涉嫌严重违法违纪被查处。此外,重庆“打黑”使出“组合拳”,足坛“打假”上升到反腐层面。

随着一系列行动的展开,社会对反腐败问题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在多家网站的调查中,“反腐倡廉”高居前列。如何加强反腐败的制度建设?如何通过建立健全各项监督制约制度等“显规则”破除消极腐败的“潜规则”?人们期待两会开出良方。

热点八:网络问政初露端倪公众期待拓宽空间

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再一次接受中国政府网与新华网联合专访,并与网民在线交流,这是他连续两年在两会之前与网民交流。

步入“互联网”时代,网络在畅通民意、表达诉求、舆论监督、参政议政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从担心、不适应,到接受、主动参与,各级政府对网络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

人们期待代表委员们在两会上献计献策:如何进一步完善网络问政这一民主形式?在公共决策中如何吸纳网络民意?

热点九:“低碳经济”进入视野节能减排备受关注

在历年两会热点的民意调查中,“低碳经济”这个词今年首次进入人们视野。2009年11月,中国公布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绿色”“低碳”“节能减排”,这些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热过。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为遏制全球气候变暖、促进节能减排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国际社会有目共睹。

如何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将在两会上受到广泛关注。

热点十:“养老保险”异军突起制度公平成为焦点

在人民网举行的今年两会十大热点的调查中,“养老保险”以高票位居榜首,这虽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

调查显示,有超过80%的网友认为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养老制度实行“双轨制”非常不合理;而在养老、医疗、失业等各项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制度中,近半数网友最关心养老保险。据此,有关人士预计今年两会上养老保险问题将受到广泛关注。

第三篇:2018中考历史十大热点

今年是2018年,是迪亚士到达非洲南端好望角的530周年,是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430周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的170周年,是戊戌变法的120周年等等,很多今年是很多重要历史事件的周年,而这也必定会成为2018年中考历史的一大考点之一吗,我们需要着重的掌握。所以今天小编就为大家预测整理了2018年中考历史的十大热点考点,万一押中了呢!

重点一:1487—1488年迪亚士到达非洲南端好望角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⑴人类文明交流之路:打破了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世界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推动分散的古代世界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文明交流日益频繁。 ⑵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开辟新航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拓展了贸易市场,商品流通数量和种类增加,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拓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新航路的开辟和随后的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重要途径。

⑶殖民掠夺之路:西欧殖民扩张,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亚洲和非洲人民及美洲印第安人带来空前浩劫,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迫使这些地区相继被卷入世界近代化的进程。 ⑷人类思想震撼之路:新航路的开辟极大地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正确宇宙观的形成有重大意义;它直接冲击了神学理论,沉重打击了教会的威信,证明了人的力量的伟大,把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世界中来,激发了人们探索科学的热忱,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重点二: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日不落帝国”——英国 ⑴主要原因:

①经济:工场手工业发达;利用处于大西洋贸易中心的地理位置,积极发展海外贸易 。 ②政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③军事:大力发展海军,进行殖民扩张。 ⑵殖民扩张:

①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西班牙从此失去海上霸主地位。

②17世纪初,成立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殖民贸易公司,进行殖民扩张,在印度和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殖民据点。

③17世纪中期,颁布《航海条例》,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纽约。 ④18世纪中期,英法殖民争霸战争,打败法国,夺取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扩大在印度的殖民地。最终确立了英国的殖民霸权,成为“日不落帝国”。

⑶启示:英国依靠大力发展工业和海军,进行殖民扩张,发展海外贸易,崛起为世界大国。

重点三: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科学社会主义

1、背景:

①经济基础: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②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③思想来源: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

2、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3、内容:《共产党宣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①阐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断言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 ②揭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③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通资产阶级斗争。

4、意义:

①《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②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从此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进入新阶段。

重点四:1898年戊戌变法。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维新变法——突破器物限制,向西方学习制度的开端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A、康有为:① 戊戌变法运动开始的标志:1895年发动公车上书,是戊戌变法初步纲领;②思想特点: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融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B、梁启超:①主张:发表《变法通议》,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认为变法之本在培养人才,主张废除科举制度,改变官制。②特点:比康有为更激进,也更全面;其宣传天才影响巨大。

C、谭嗣同:①特点:是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属于维新派里的激进派;②主张:批判专制君主是“大盗”,倡导男女平等。

D、严

复:①地位:是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②主张: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主张;翻译《天演论》,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中国要“变法”的道理。③影响:进化论思想成为戊戌变法的理论武器。 影响:

①是一次思想运动:维新思潮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冲击旧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维新派提出的许多新思想成为近代宝贵的思想财富。

②是一次爱国运动:激发救亡图存精神和民族意识。

③是一次政治运动: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重点五:1948年杜鲁门签署《对外援助法》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两极格局 【两极格局】

1、背景:

⑴雅尔塔体系奠定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⑵二战极大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的政治力量对比,美苏实力均衡。

⑶美苏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加剧,苏联成为美国争霸世界的障碍。

2、形成过程——美苏“冷战” 概念:“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经济割据、军事对峙等。 措施:

(1)政治:1947年3月,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同年9月,苏联成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与之对抗。

(2)经济:1947年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通过对欧洲的经济援助,扶植和控制西欧国家,稳定资本主义世界。1949年,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帮助东欧国家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以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3)军事:1949年,美英法等签署“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政治军事集团。1955年,苏联和东欧国家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组成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欧洲出现“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对抗集团,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3、评价:

(1)实质:两极格局实质上是美苏“两分天下”。 (2)影响:

①美苏冷战造成世界的认为分裂,双方为争夺势力范围,干涉他国内政,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②但因美苏实力均衡,相互制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发生,维护了世界的相对和平。

③为了在两极格局中取得优势地位,双方都注重发展经济,进行改革,客观上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④冷战结束后,“冷战思维”仍存,严重影响着许多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不利于人类的互信和合作发展。

重点六:1978年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经济:十年“文革”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文革结束后的两年,国民经济仍处于徘徊状态。 政治:“文革”的教训使党和人民认识到,要保障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思想:“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严重禁锢着人们的头脑;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思想,为必乱反正、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奠定思想基础。

2、召开: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 思想: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经济: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

政治: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4、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成为新中国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重点七:1918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歌颂俄国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1、背景:

政治:明国初年,列强侵略,北洋军阀独裁专制(袁世凯复辟帝制);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文化;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2、兴起:

开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改为《新青年》,迁往北京)。 代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刘半农等 主要阵地与中心:《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北京大学成为活动中心。

3、主要内容:核心思想——民主与科学 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②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⑤新发展:1918年,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介绍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主张学习俄国,在中国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4、评价: 意义(功绩):

①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思想。

②弘扬了民主与科学思想,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③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革命指出了新的方向。 ④促科学文化繁荣,为“五四运动”爆发创造了条件。

局限: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否定。

重点八: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1、历史背景

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的发展)使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不平衡加剧。(美、德、日实力迅速发展,英、法经济实力下降,打破原来平衡,一些国家谋求改变国际格局。)

(1)三对矛盾:

①英德之间:双方争夺世界霸权,是最主要矛盾(英国是世界殖民地国、海军第一,德国渴望重新分割世界,经过扩军备战,海军跃居世界第二);另外,双方也围绕着欧洲大陆霸权问题对抗,英国一贯推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即“光荣孤立”),不愿德国过于强大,打破欧洲大陆均势。 ②法德矛盾:围绕欧洲大陆霸权(法国视德国为最大敌人,德国怕法国崛起,拼命扩充陆军)和历史积怨(普法战争)展开。

③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奥匈帝国把巴尔干视为自己势力范围,俄国打着斯拉夫主义旗号渗透,两国的争夺加剧了该地区的矛盾。 (2)两大军事集团: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3)矛盾焦点:巴尔干半岛(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民族解放战争——争抢胜利果实的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奥匈帝国与俄国争夺——导火线)。

导火线: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德国支持下,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并演变为具有世界规模的大战。

2、后果和影响

【性质】整个大战的性质: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的,都是为了争夺霸权和奴役其他国家与民族的权利参加战争的。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列强签定一系列秘密协定,瓜分势力范围、决定某些地区和国家的归属。

【影响】人类大灾难;催生新世界——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发生动摇;美日等大国崛起,挑战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债权国和最大资本输出国);民族解放运动掀起高潮。

重点九:1938年春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抗日战争

(一)局部抗战开始:“九一八事变”(1931.9)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中华民族局部抗战开始。

(二)全民族抗战开始:“七七事变”(1937.7)

1937年7月7日,日本进攻北平西南的卢沟桥,史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日战争开始。 【难点解析】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原因:

历史因素:侵略中国是日本“大陆政策”的继续,是既定国策。

现实因素:3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后,日本把对外侵略作为摆脱国内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出路。

有利时机:中国国民党政府竭尽全力“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国际环境:英法美等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背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成为民族要求。

建立:①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②1937年“七七事变”,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日战争开始。

③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发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国民党事实上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合作方式:“党外合作”——国共双方各有政府和军队,中共形式上接受国民政府的领导,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合作抗日。

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保障。

重点十:1688年英国 光荣革命。

►该事件涉及重要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君主立宪制含义:资本主义国家用宪法限制君主权力的政治制度。

2、建立过程:

(1)王权来源从神授到议会授予: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光荣革命。 ①资产阶级革命的时间:1640-1688年。

②斗争双方: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斯图亚特王朝为代表的封建势力。 ③主要过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克伦威尔独裁统治;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光荣革命(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控制的议会掌握国家主权。 ④意义: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成为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前提;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开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光荣革命后,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国王权力进一步受到限制;议会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逐渐上升,成为议会中的主导力量) (2)确立王在法下、议会至上原则: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力的法案。1689年《权利法案》,从立法、行政、司法、财政、军事方面对王权做了限制。②结果: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里,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基本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第四篇:两会十大民意热点问题

冰雪消融,春风拂面,率先从国际金融危机寒冬中步入春天的中国即将迎来每年一度的两会。

连日来,社会对两会的关注持续升温,有关两会热点话题的民意调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根据最新调查结果,十大热点最受关注。人们期待,即将召开的两会对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热点作出回应。

热点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重要领域期待突破 虽然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惊涛骇浪中成功实现“V”形反转,但人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的“短板”:需求结构上,长期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需求不足;产业结构上,主要依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要素结构上,长期依赖物质资源的高消耗、高投入,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 近一段时期,中央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明确要求并采取了具体措施,

强调关键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今年两会正逢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可以预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成为两会的重要话题。人们希望看到宏观经济政策在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医疗、养老和教育体制改革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有新突破,扫清科学发展体制阻碍。  热点二:收入分配事关社会公平 “蛋糕”切分体现政府良知

有关专家分析,要实现以居民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就得让居民有消费能力,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而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居民不是没有意愿消费,而是一些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没有能力消费。其主要原因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许多收入分配政策不合理。  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如何加大税收对收入

分配的调节作用?如何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事关全民切身利益,政府如何切分社会财富“蛋糕”将成今年两会热点话题。 

热点三:房价一路飙升牵动人心 政府频频出招能否奏效

房价问题从没有像今年这样备受关注,在各大网站的两会民意调查中,“住房问题”都位居前列。

 遏制房价上涨过快,很重要的一个手段是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同时还

有一个转变理念的问题,只要地方政府不改变依赖“土地财政”的惯性思维,地价、房价就很难从根本上回归理性。人们期待,两会传递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积极信号。 

热点四:上学看病就业民生三难 改革层层推进探求新解

 上学难、看病贵、就业难一直以来是三大民生难题。近年来政府为解决这

三大难题采取了很多举措,也取得了积极成果:高考改革在争议中破冰前行;新医改方案破茧而出;促进就业的措施频频出台。但总体看来,一些体制性弊病仍然严重,离人民群众期待距离仍远。 热点五:户籍改革逐步推进 民工期待“同城待遇”

长期以来,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绝大部分农民工无法在城市安居乐业。中国

1.6亿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贡献在城里,保障在农村;年青在城市,养老回农村”。

热点六:选举法再次修改 同票同权推动民主进程

根据议程,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审议选举法修正案草案,其最大亮点是一步到位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第五篇:2013年十大热点案件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 刘仁文

■北京大学教授 王 新

■清华大学教授 黎 宏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杨立新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黄京平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洪道德

目 录

一、薄熙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 ............................................................ 1

二、浙江张氏叔侄强奸再审无罪案 ........................................................ 1

三、王书金强奸故意杀人案 .................................................................... 3

四、华为公司诉IDC滥用市场地位垄断案 ............................................ 4

五、李某某等五人强奸案 ........................................................................ 5

六、刘志军受贿滥用职权案 .................................................................... 6

七、长春盗车杀婴案 ................................................................................ 7

八、广西龙江河镉污染案 ........................................................................ 8

九、海南“校长带女生开房案” .......................................................... 10

十、雷政富不雅视频案 .......................................................................... 11

一、薄熙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 刘仁文

2013年9月22日,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薄熙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作出一审判决。法院判处薄熙来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薄熙来提出上诉后,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一审原判。

薄熙来案的依法审理,我认为取得了以下三个好的效果:

一是表明了我们党和国家依法惩治腐败的坚定决心,展示了反腐败既要打苍蝇又要打老虎的实际行动,对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反腐工作有积极意义。当我们看到曾经风光一时的薄熙来站在审判席上接受审判和宣判时,相信大家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会有一种切身体认,也相信会对社会上的其他贪腐分子产生一种震慑感。

二是法院严格遵循新的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诉讼程序,让证人出庭作证,控辩双方充分质证、充分辩论,保证了被告人的各项诉讼权利。这是我国刑事审判日趋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见证,对推进我国刑事法治具有标本意义。

三是法院通过微博直播等方式及时公开,使国内外关心和关注此案的人第一时间知晓事实的本来面貌,这样就让真相跑在了谣言的前面,掌握了主动权。此案说明,不管多大的案件,不管多么神秘的案情,公开都没有风险,而且公开也是让法庭审理接受社会监督、使法院的判决获得公信力的最重要渠道。

二、浙江张氏叔侄强奸再审无罪案

■北京大学教授 王 新

1

2013年3月26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张辉、张高平强奸再审案公开宣判,撤销原审判决,宣告张辉、张高平无罪,分别支付国家赔偿金110余万元。

该案是2013年受到公众广泛关注的一起冤假错案。近年来,此类被纠正的错案较多,诸如河南的赵作海案、湖北的佘祥林案、云南的杜培武案等,形成冤案的原因也存有相似之处,需引起我们的再度反思。

与佘祥林案、赵作海案相比较,在本案的侦查、审理过程中,也存在刑讯逼供、重口供轻物证等问题。从证据适用来看,一审和二审法院均排除有利于被告人的关键证据,认定有罪的证据只是二人的有罪供述,间接证据也极不完整,并没有形成有效的证据链,缺乏对主要案件事实的同一证明力。这无疑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确立以来的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原一审、二审的过程中,法官认识到张氏叔侄很有可能没有犯罪,但迫于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仍然作出有罪判决。这在形式上解决了纠纷和平息了民众的怒火,却是以牺牲个案公正作为代价的。因此,如何协调法院的社会职能与审判独立之间的矛盾,是引导还是简单顺从公众的朴素情感,也是我们从本案中必须意识到的深层问题。

司法机关主动纠错的工作值得肯定,但通过张辉、张高平叔侄的冤假错案,我们可以看出刑讯逼供等非法搜集证据行为的恣意横行、适用证据规则的不完善和司法工作人员保护人权观念的淡薄。因此,我们深思的是应如何总结教训,正确适用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坚持“疑罪从无”的裁判原则,增强司法工作人员的人权保护意识,从源头上避免刑事冤案错案的发生,发挥刑法的保障人权机能,让刑法真正成为“犯罪人的大宪章”。

2

三、王书金强奸故意杀人案 ■清华大学教授 黎 宏

2013年9月27日,王书金强奸、故意杀人上诉案二审宣判,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裁定驳回上诉人王书金上诉,维持一审判处王书金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判决。 河北高院判定:王书金上诉及其辩护人辩护所提王书金主动供述石家庄西郊强奸、故意杀人案系其所为,应属重大立功的意见,法院不予采纳。检察官所提王书金的供述与石家庄西郊强奸、故意杀人案在一些关键情节上存在重大差异,石家庄西郊强奸、故意杀人案不是王书金所为,其上诉理由不能成立的意见,予以支持。

王书金强奸、故意杀人案终于以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裁定驳回上诉,维持一审判处王书金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判决的形式落下了帷幕,引发众多法律人以及新闻媒体长期关注的“聂树斌案”的讨论也就此告一段落了。

这起案件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庭审过程中检察官与律师角色的错位。通常,律师作为辩护人,其职责是证明或者说明自己的当事人无罪或者罪轻,而作为相对方的检察官的职责则是说明被告人有罪或者罪重,但在本案的审理当中,却出现了角色互换的情形,即被告人及其辩护人一直意图说明自己是某件强奸杀人案件的被告人,而检方却极力证明那个案件不是被告人所为;二是其与另一起已经被执行的死刑案直接相关。本案中的被告人王书金的有罪要求如果被法官认可,则与本案“高度疑似”且已被执行死刑的另一起案件即“聂树斌案”就将属于冤案。

尽管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认为,王书金就是“聂树斌案”的真凶。但至少从眼下的材料来看,这种观点难说有道理。在法庭上,一切事实的认定都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在王书金案二审的法庭上,检方以“聂树斌案”的尸检报告、现场勘

3

查笔录等证据为依据,就王书金供述与“聂树斌案”情况进行对比,提出四点“关键情节上的重大差异”,说明王书金自认聂案真凶的“立功”表现并不成立。在此情形下,仍然坚持这种观点,可能就有些不合适了,其已经不是一个以理性的法律思维为基础的确信。人们或许会对王书金案在庭审上的控辩双方立场的错位进行质疑。但不要忘了,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对有罪的人进行控诉,保障无罪的人不受追诉,监督法律的公正执行也是其本来职责之一。因此,这种质疑的合理性值得怀疑。

四、华为公司诉IDC滥用市场地位垄断案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杨立新

2013年10月28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华为诉美国无线厂商Inter Digital 美国交互数字公司(下称IDC公司)垄断一案作出终审判决,判定美国IDC公司构成垄断,赔偿华为公司2000万元。 据悉,华为公司于2011年12月6日向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对IDC公司的反垄断诉讼。

华为公司诉美国IDC公司反垄断诉讼案,胜在华为公司敢于和善于在国际知识产权领域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受诉法院的法官具有国际视野,敢于和善于依法维护中国公司的民事权益。

在知识产权领域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企业,在强势的知识产权巨头面前,应当依照法律规定,接受权利人的权利要求,承担应当承担的义务。但是,权利并不必然产生垄断,反垄断法不反对企业取得支配地位,但反对取得这种支配地位的企业滥用这种地位,侵害他人的权利。IDC公司利用其具有的这种支配地位,实施不公平的高价销售行为,侵害了华为公司的合法权益。华为公司在这种形势下,敢于拿起反垄断的法律武器,采取诉讼手段,保护自己的权利,值得称道。同时,华为公司熟练掌握知识产权法律规则,正确提出诉讼主张,确保自己的诉讼主张符合知识产权法保护规则的要求,保护好自己的权利。

审理本案的两级法院的法官,表现了高水平的理论修养和准确适用法律的能 4

力。涉外民事诉讼难度大,要求高,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的困难多,知识产权的涉外民事诉讼更是如此。本案

一、二审法官全面审查案件的证据,准确认定案件事实,依照我国反垄断法等法律规定和国外反垄断法的规则,正确认定IDC公司滥用支配地位,对华为公司实施不公平定价的行为缺乏正当性、合理性的事实,认定其实施了不公平的高价销售行为,构成垄断,同时认定华为公司主张IDC公司对必要专利一揽子许可构成捆绑搭售行为不构成垄断行为,据此确定IDC公司构成侵权并承担赔偿责任。这样的判决结果,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符合国际知识产权的保护规则,展现了中国法院的法律适用水平。对IDC公司在美国提起的华为公司侵权的主张,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裁决华为公司不构成专利权侵权的结果,也佐证了中国法院适用法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五、李某某等五人强奸案 ■北京大学教授 王 新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2013年9月26日对李某某等五人强奸一案作出一审判决,李某某等五人均因犯强奸罪获刑,其中,李某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李某某上诉后,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经二审,李某某等五人强奸上诉案被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自案发以来,该案在社会上引发了轩然大波,关注度之高、影响力之广是前所未有的。

虽然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李某某的辩护人均选择作无罪辩护,但基于控方提供的证据确实、充分,法院认定五名被告人违背了被害人的意志,强行与其发生性行为,均已构成强奸罪,故从案件的裁判来看,本案的焦点是量刑问题。在事实认定上,由于五名被告人构成“二人以上轮奸”,故应适用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三款规定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的法定刑档次,并且依据《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的规定,在10年至12年有期徒刑幅

5

度内确定量刑起点。除王某外,本案其余四名被告人均为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的规定,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在判决中,法院综合考虑全案情况和各被告人的认罪态度、向被害人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等因素,决定依法对李某某从轻处罚,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对其余三名未成年被告人减轻处罚,并对其中两名未成年被告人判处缓刑,这在法律适用上符合刑法和《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的有关规定。可以说,这样的判决做到不枉不纵,既没有受到舆论的干涉,也未简单地顺从公众的朴素情感,维护了法律的公正和尊严。

另外,在此案的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该案涉及被害人的隐私和未成年人犯罪,依法属于不公开审理的范围,却被网络和媒体铺天盖地地炒作与评论。值得注意的是,媒体在初期对李某某案进行报道时,并未隐去李某某的姓名,且就李某某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进行事无巨细的报道,以吸引公众的“眼球”,这已违反了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因此,如何在实践中合法地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报道,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六、刘志军受贿滥用职权案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 刘仁文

2013年7月8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受贿、滥用职权案作出一审宣判,判处刘志军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宣判后,刘志军没有提出上诉。

刘志军是2013年反腐中法院审理的又一只“老虎”。说实话,看到他出庭时那副衰老的样子,以及他在庭上长达10多分钟的哭诉,我多少对他有点同情。

刘志军担任铁道部部长期间,正值我国高铁建设提速、铁路基础设施大幅改

6

善之际,应当说他为我国的高铁建设作出过贡献。但法律无情,功归功,过归过,他应当对自己的腐败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这是一个法治社会的必然逻辑。刘志军的大肆腐败,也恰恰源于他所在行业快速发展、手中握有大量资源,而“一把手”的权力又不受有效监督和制约。这样的教训已经屡见不鲜了,多少地方出现过“大楼盖起来、贪官倒下去”的悲剧。

为避免这样的悲剧继续发生,我们只有笃信“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灯泡是最有效的警察”,并采取切切实实的具体措施来防患于未然。

七、长春盗车杀婴案 ■清华大学教授 黎 宏

2013年5月27日,吉林省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备受社会关注的“长春盗车杀婴”案作出一审宣判,以被告人周喜军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5万元。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5万元。 被告人周喜军和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不服,提出上诉。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在我国,对什么样的罪犯应当判处死刑,即死刑的适用条件,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刑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但何谓“罪行极其严重”,则没有明确的说明。司法实践当中,就故意杀人案而言,一般来说,无故杀死一人的,就可以说是“罪行极其严重”,达到了适用包括死缓在内的死刑的最低要求。但是,如果要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话,则还必须考虑众多的其他因素。如:严重危害社会治安、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案件的处罚通常重于因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激化引发的案件,会对被告人

7

判重刑直至判处死刑;在公共场所针对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实施的杀人,通常会被重罚;经过精心策划、有长时间计划的杀人犯的主观恶性通常比激情犯罪、临时起意杀人较深,要从严惩处。但是,对于自首的故意杀人,除情节特别恶劣、犯罪后果特别严重的,一般不考虑判处死刑立即执行。这些都是能够查到文字出处的死刑适用条件。

但是,周喜军案则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与上有所不同的死刑适用标准。该案中,被告人在看到一辆没有上锁的汽车之后,顺手偷走,在驾车离开现场的过程中,因为发现车后座的婴儿啼哭,觉得心烦,于是将其掐死,埋在路边的雪地里,之后迫于舆论的强大压力而自首。在本案中,对于被告人而言,应当说,对其不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有利因素还是不少的:临时起意的盗窃、激情杀人、自首、初犯。但法院考虑到以下因素:犯有数罪、被害对象是属于弱势群体的婴儿,采用的手段极其残忍;即便说被告人具有自首情节,但属于自知无处可逃情况下的被迫自首,因此,最终还是判处了被告人死刑并立即执行。

从这个案件的审判结果来看,在当前动辄行凶、戾气弥漫的社会氛围之下,对于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案件,司法机关有趋于重罚的倾向。

八、广西龙江河镉污染案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黄京平

2013年10月1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中两名渎职官员环境监管失职、受贿上诉案,并终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同年7月16日,柳州市柳北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以

8

环境监管失职罪、受贿罪数罪并罚,对二人均判处有期徒刑三年零六个月。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雾霾天气、饮用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逐年增加,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挥之不去的一个恶魔,其中越来越多的污染事件是由于监管机关工作人员不负责任、监管不力造成的。污染一旦形成,极易激起民愤,社会危害性严重,依法应予从严定罪处罚。

刑法第四百零八条规定的环境监管失职罪,是指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导致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造成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行为。本案中两上诉人“工作中严重不负责任,不认真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导致此次镉污染事件,污染不但造成大面积水体污染、鱼类死亡,截至2012年2月2日(污染水源此时尚未完全清除),官方统计数字显示本次污染事件所致损失高达2450万余元,同时造成下游的柳州市市民的恐慌情绪,破坏社会秩序,社会危害性极其严重。根据相关司法解释,本案后果符合法律规定的“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造成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情形,结合二人的工作职责范围、犯罪时主观方面等犯罪构成要件,依法认定二上诉人犯环境监管失职罪符合事实和法律,量刑适当,体现了罚当其罪。

依据2012年12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渎职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三条的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渎职犯罪并收受贿赂,同时构成受贿罪的,除刑法另有规定外,以渎职罪和受贿罪数罪并罚,本案实行数罪并罚是有法律依据的。此外,2012年11月1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检例第8号指导性案例——杨某玩忽职守、徇私枉法、受贿案,也是对本案定性和适用数罪并罚的重要依据。该案例确定的规则(案例要旨)为:一是负有监管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认真履行其监管职责,未能有效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其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的,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二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渎职犯罪并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同时构成受贿罪的,除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条第四款有特别规定的外,数罪并罚。本案二上诉人的行为构成环境监管失职罪,同时其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收受所监管企业人员的财物,又构成受贿罪,依法应当数罪并罚。

如前所述,环境监管失职犯罪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民众反响强烈。本案的查处和审理过程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于法有据,是依据刑法打击环境监管渎职犯 9

罪的很好的一个范例,有力地安抚了受害人情绪,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九、海南“校长带女生开房案”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洪道德

2013年6月20日,海南省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备受社会关注的万宁市第二小学原校长陈在鹏、万宁市住房保障与房产管理局原工作人员冯小松涉嫌犯强奸罪两案分别不公开开庭审理,并依法当庭公开宣判。以强奸罪分别判处被告人陈在鹏有期徒刑十三年零六个月,剥夺政治权利三年;判处被告人冯小松有期徒刑十一年零六个月,剥夺政治权利一年。 被告人冯小松上诉后,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从陕西渭南教师王福荣强奸、猥亵儿童被判处死刑,到重庆开县教师周成春强奸、猥亵儿童被判处死刑,再到海南校长开房案,儿童尤其是女童受侵害案屡屡发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对于本案中被告人陈在鹏和冯小松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零六个月和十一年零六个月,社会上争议颇多,对于判处两人死刑的呼声也是此起彼伏。这反映了社会对于侵害行为的极度愤怒,但从事实本身和诉讼进展情况来看,刑事诉讼活动必须依据诉讼规则进行,这里依据诉讼规则所认定的法律事实不同于案件的客观事实,法律事实是依靠证据来进行认定,依靠现有的证据只是尽可能的接近事实,但是无法将客观事实无缝还原。

本案之所以引起如此关注,主要在于此案所引起的人们对于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幼女的保护以及教师这个群体特殊性的关注。教师本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指路人,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教师侵犯儿童案

10

件的发生让人们对于教师素质和师德问题产生了质疑,这也凸显了保护未成年人,尤其是保护未成年女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方面,应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变化,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教师法等相关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健全儿童保护法律体系,从法律上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另一方面,严格教师准入制度,加强教师师德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并逐渐形成以教育为基础、以制度为核心的师德考核工作机制,切实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十、雷政富不雅视频案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洪道德

2013年6月28日,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不雅视频官员雷政富受贿案作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雷政富有期徒刑十三年,剥夺政治权利三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30万元,追缴雷政富受贿赃款316万余元上缴国库。雷政富不服判决提起上诉后,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二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雷政富受贿案在中国不是特例,但其反腐的形式却有着其特殊的形式,此次事件从微博发起、传播,而且此次反腐的快速也体现了自媒体的舆论效应,从网上爆料到重庆市纪委调查核实身份并立案调查,只用了63小时,并在第一时间向公众公布案件进展情况,表明对此事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也表明政府对于腐败的态度,给公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这凸显了舆论和网络等媒体在新时代反腐中的作用和力量,也为当代中国反腐提供了新的方式。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腐败问题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谋取个人

11

利益,从而侵犯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和公私财物的行为,这不仅影响了党的声誉,损害政府形象,更是对当前社会转型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应当予以严肃查处。但传统的查处方式由于存在着力量不足、渠道不通等问题,无法有效应对腐败问题,导致政府反腐力度不足,效果不能尽如人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自媒体形式逐渐成为公民的主要活动形式,并影响着公民的日常生活,并应用到反腐斗争中,使得人人都能够成为反腐斗士,发挥了社会公众的作用,加强了社会监督的力量,使社会监督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极大地提升了反腐的效果,也催生了反腐形式的多样性。这是网络反腐与现实反腐有效互动形成的强大监督网,让腐败分子无所遁形,对于保证公务员队伍的纯洁性,促进官员清正、廉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网络反腐虽然能够成功地查处腐败,整治贪官,净化公务员队伍,但这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网络反腐自身有着诸多缺陷,并非一种长效的反腐方式,更不能成为现实制度反腐的替代。唯有在现有的法律基础上建立更加健全的法律体系,依法行政,加强权力监督,建立杜绝腐败的长效机制,才是保证公职人员清正廉洁,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长久之计。

上一篇:宋词中的爱情范文下一篇:市场营销宣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