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和教育论文

2022-05-12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计算机和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校外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的人才观的确立给校外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更新教育理念?这些问题都值得校外教育工作者去思考。

第一篇:计算机和教育论文

基于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思考和探索

摘 要:计算机职业教育在计算机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教育过程中,培养的学生却与社会岗位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本文中,根据湖南科技职业学院近几年招生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就高职院校计算机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职业教育;计算机课程;校区合作

一、引言

職业教育在普及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国民素质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几年职业教育发展快速。院校和招生规模甚至可以与普通本科教育不相上下。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曾对职业教育提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的比较完备的概念,此定义可以理解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是培养满足社会岗位需求、具有一定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大专毕业生。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计算机职业教育。在制定、执行教学计划时,对计算机职业教育中的理论课教学的地位存在着一些误区,这些个误区直接影响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所以,当务之急是分析误区、制定措施、解决问题。

二、计算机职业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一)片面强调理论课体系结构的重要地位

计算机职业教育体系中,往往参考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制定计算机职业教育教学计划,过分强调理论课体系的完整。在计算机职业教育教学计划中,可以看到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痕迹,由于计算机职业教育教学周期的限制,不能深入讲解所有的理论课程,因此,产生理论课教学计划较为肤浅。

(二)缺乏真实案例做指导

计算机职业教育采用的案例必须跟社会企业一致才能达到所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岗位接轨,而很少有计算机教师是既有经验又有学历的,“案例”教学模式,则是将原来的习题提到课堂开始讲授。

(三)教学资源的落后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设备的陈旧、老化,有的偏远地区甚至两人共用一台计算机。近年来一直采用大班的授课方式,班级内学生太多。,案例教学在班级人数多达百人的情况下是难以实行的。

(四)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快,而教师使用的教学大纲和老的教学方法还是过去的,自身的技术水平也跟不上技术进步的脚步,这样的教学不适合时下的教育,所以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有待提高。

三、计算机职业教育改革

(一)因地制宜制定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重

教学阶段是首要考虑的因素是科学的制定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比重。在学生刚刚接触计算机知识的教学初期,应适当加大实践课的课时数,结合实物在实验室讲解,使学生尽快培养起对计算机系统及其技术的感性认识,建议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比例为1:1。5;在学生具有了一定计算机系统感性知识后,调整理论课课时与实践课课时比例为1:l,从理性角度开展教学,侧重于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适当减少实践课的课时数,建议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后应适当加大实践课时,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详尽的总结,提高理论水平和应用层次,在第三阶段建议理论课课时与实践课课时比例为1:1。2;在最后的阶段,理论课课时与实践课课时比例为1:3。

(二)企业项目进入课堂

学校应寻找行业产业链上的企业合作,将企业具体案例引入学校教室,为学生的实训提供更好的条件,让学生能尽可能的接触社会需求,做到学生毕业时能和企业无缝对接,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有专门的指导老师,在企业和老师共同的教育下使学生快速成长。

(三)科学的选择教材

在教材的选取方面,尽可能选择优秀的新教材,不要盲从的选用本科的教学,甚至可以教师编写的教材,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及时更新,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注重社会实效,增开设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减少理论课程,增强应用技能培养,突出专业特色。

(四)加大教学资金投入

要仿照真实的工作环境建立实训室环境。很多机房里摆满了一排排计算机,仍然没有摆脱课堂教学的模式,使学生产生一种被动的情绪,难以形成团队意识,难形成好的教学效果。而模拟工作环境,将机房设计成小组形式的办公区域,分组学习,课堂气氛自然,学生学习积极,更培养了个人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五)及时给教师充电

计算机技术发展快速,所学知识更新很快。而高职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教师所学知识很快落伍,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和高职教师知识的自我更新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场快速变化。所有,教师应该及时的充电学习,这样才可以让最新的知识技术传授给学生。

四、总结

文章在分析计算机职业教育在当今社会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促进计算职业教育进一步教学改革措施,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能够使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与社会直接接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海朋洋.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定位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6,3.

[2]柳文娟.职业教育中的计算机专业的发展趋向[J].甘肃科技纵横,2008,4.

[3]李冰立.基于需求驱动模式的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

作者:梅恺

第二篇:校外计算机教育的实践和探索

摘 要:校外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的人才观的确立给校外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更新教育理念?这些问题都值得校外教育工作者去思考。

关键词:校外计算机教育; 实践和探索

张家港市少年宫是市教育局直属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有别于传统的学校教育。作为一名校外计算机专业教师,这些年来,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面,我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下面,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平时的教育教学,谈一谈个人的一点认识。

一、全面提高校外教育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素质

校外计算机教育有别于学校的计算机普及教育,在知识层面上不光要普及,更需要提高和不斷拓展,这就对校外教育的专业计算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校外计算机教师的职能往往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在教学方面,教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还要会进行教学软件设计,会编制多媒体课件,通过各种媒体进行操作演示。跳出教学层面,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这些能力的形成和完善对校外教育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以培训为基础,全面构建学生知识体系,培养专业型的学生

校外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是培训。培训分专业,将有共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活动。校外计算机专业培训的学生因为计算机基础的差别,尽管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但是他们擅长的方向往往并不相同。校外计算机教育的老师要根据需要适时地进行学生专业方向的分流,对学生可以分时期分步骤地引导他们学习网站设计、网络应用、多媒体软件操作、电脑编程、Flas动画等有一定深度和宽度的内容,让学生们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

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增长知识

校外计算机教育的教学活动有别于学校,教师要掌握好、平衡好,既不能让教师在课堂上包办教学、满堂灌,又不能因为要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过于张扬个性。校外计算机教育的其他活动是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校外计算机教育要充分发挥校外教育活动的优势,除了在课堂教学活动上注重特色外,还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其他活动来起到了推动和导向作用。比如,每年全国范围的计算机竞赛,从参赛的对象、参赛的范围到参赛人数都在不断拓展,从竞赛的形式到内容,从组织方法到参赛办法,每年都有所创新和突破。这种计算机竞赛,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己才华和能力的舞台,同时也加强了各地区校外计算机教育的交流和学习,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无疑让学生在巩固自己所学知识的同时增长了更多的见识。

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校外教育的模式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提倡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计算机学科是一门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很强的学科,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架设适当的创新教育环境,将开放式体系纳入教学中,拓展计算机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注意学科之间的整合,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在校外计算机教育中,教师尤其要重视构建创新平台,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如我在电脑动画的培训过程中,始终要求学生能在自己的动画中体现创新元素,动画内容要创新,模式要创新,观念也要创新。

五、围绕学科特点,进行探究式教学

由于计算机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大胆采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即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主的教学形式,新的计算机课程倡导以学生和社会的需要为出发点,发挥学科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然而校外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年龄不同,能力不同,认知也不同,不同层次的学生由于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差异,往往难以用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去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设计时综合考虑,设计出几套不同的复式方案,并不断实践和尝试。针对探究式教学,我特意开辟了“电脑教学沙龙”活动,定期将同一培训专业的学生集合在一起,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和交流,我也参与其中,学生发言积极,畅所欲言,学习兴趣越发浓厚。

六、倡导校外计算机教育新理念

校外计算机教育不是单纯学校计算机教育的补充,还应该是延伸和拓展。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各种双边教学活动。这正符合校外计算机教育模式。传统的学校计算机教育有教材和模式可循,教师有相对统一的教学方式指引,而校外计算机教育是学生兴趣拓展教育,并无统一教学方法和模式可循。同时,对于爱好计算机的学生来说,这项爱好和兴趣需要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拔高,这些都需要校外优秀教育人才的专业培训和指点。另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大课、小组课、一对一小课、亲子课等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局限,让学生在没有负担和压力的氛围中学习,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互补。相比传统的学校计算机教育,显然校外计算机教育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其理念更符合计算机新课程要求,校外计算机教育构建的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兴趣和情感体验,同时,校外活动特有的活动阵地,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作者:陈灏力

第三篇:大学计算机素质教育:计算文化、计算科学和计算思维

摘 要: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求大学应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创新人才。为此,大学计算机素质教育应传承计算文化、弘扬计算科学和培养计算思维。本文重点介绍大学计算机素质教育的这三个关注点:计算文化,包括人类对计算本质的认识和计算机科学发展中的若干典型人物与事迹;计算科学,包括计算科学的基本原理及最新进展;计算思维,包括计算思维源于西方、兴于东方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素质教育;计算文化;计算科学;计算思维

从教育学意义上讲,素质主要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培训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Character)。古人对素质的重要性早就有论述:“有出格见地,方有千古品格;有千古品格,方有超方学问;有超方学问,方有盖世文章。”[1]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具体内涵就是要培养学生高尚坚定的人格、理性辩证的思维以及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为此,大学的通识教育应注重传递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体现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和魅力。相应地,大学计算机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就是传承计算文化、弘扬计算科学和培养计算思维。

一、传承计算文化

计算文化(Computational Culture)就是计算的思想、方法、观点等的演变史。它通过计算和计算机科学教育及其发展过程中典型的人物与事迹,体现了计算对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作用以及它与各种文化的关系。

通过计算文化的教育,可以让高校学生了解计算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为学生展现计算之美,从而使学生对计算科学产生兴趣。

1.对计算文化的理解要建立在对计算本质的认识上

计算文化是指“计算”这个学科所蕴涵的文化,我们理解计算文化首先要对计算的本质有清晰的认识。人类对计算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计算手段器械化。计算手段的器械化是“计算”学科的基本属性。在古代,人类社会最早使用手指、结绳、算筹等方式进行计算。公元11世纪中国人发明了算盘(Abacus)。1275年西班牙的R. Lullus发明了旋转玩具,可以将初始符号串通过机械变换得到另一个所希望的字符串。1614年法国的B. Pascal受钟表齿轮传动装置的影响,制造了能够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加法机”。1673年德国人G. W. Leibniz设计制造了能够进行加、减、乘、除的计算轮(Calculating Wheel),为手摇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到了19世纪30年代,英国人C. Babbage设计了能用于计算对数、三角函数等的分析机。以上这些计算工具的特点都是机械式的,无法实现自动计算。到了20世纪,美国人V. Bush研制了能求解微分方程的电子模拟计算机;20世纪40年代,德国人K. Zuse和美国人H. Aiken研制了用继电器作为部件的二进制机电式程序控制计算机;到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研制了所谓第一代电子管数字计算机ENIAC和EDVAC。

第二个阶段是计算描述形式化。人类对计算本质的真正认识,取决于对计算过程的形式化描述。形式化方法和理论研究起源于数学的基础研究。首先Russell发现了Cantor集合论的逻辑矛盾,即“罗素悖论”;接着,Hilbert提出了形式逻辑系统的完备性,即Hilbert纲领。但G?del指出了形式系统的不完备性,Hilbert纲领的失败启发了后人应避免花费大量精力去证明那些不能判定的问题,而应把精力集中于解决问题的“可计算求解性”。在Hilbert纲领失败的启发下,图灵从计算一个数的一般过程入手,将可计算性与机械程序和形式化系统的概念统一起来,从而真正开始了对计算本质的研究。图灵计算就是计算者(人或机器)对一条两端可以无限延长的纸带上的0和1符号执行操作,一步一步地改变纸带上的0或1值,经过有限步骤最终得到一个满足预先要求的符号变换。在研究问题的可计算性时,图灵是从一种简单的数学机器出发来研究计算概念的,通过引入机器状态,使用了本质上具有指令特点的程序运算操作。这种数学机器虽不是一台具有现代意义上的计算机,但它却是一种操作十分简单且运算能力很强的计算装置,它就是著名的图灵机。

第三个阶段是计算过程自动化。当计算机执行的过程能实现自动化时,它才能真正发挥强大无比的计算能力。冯·诺依曼提出了存储程序的概念,将机器所执行操作的步骤(即所谓程序)和操作对象(即数据)一样都存入计算机的存储器中,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在计算机发展历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一旦有了存储程序的概念,运算对象(数据)和运算指挥者(指令)都一视同仁地存放于存储器中,通过程序计数器,机器就可自动连续运行,无需操作员干预,从而实现了计算过程的全部自动化。

2.计算机发展的历史是计算文化的生动载体

在计算机发展的历程中,出现了一些对计算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及人物[2],对计算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计算理论的奠基者阿兰·图灵,为计算机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ACM专门设立了图灵奖来纪念这位卓越的科学家,图灵奖已经成为计算机科学界的诺贝尔奖。又如,提出了“存储程序式电子数字计算机”概念的冯·诺依曼,被誉为“计算机之父”。现在各种各样的计算机仍然采用他提出的体系结构,从而又被统称为“冯·诺依曼计算机”。

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他们的事迹是计算文化的生动载体,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例如,不少计算机科学家都很喜欢甚至痴迷物理,和诺贝尔物理学家私交甚深,也有很多计算机科学家似乎对生物学普遍感兴趣,认为计算机智能的下一个大进展将来自于生物学;重视学科交叉是计算机科学家取得很多创新性成果的重要因素。又如,科学研究同时也是冒险之旅,科学家要取得成就必须要有牺牲精神,著名结构大师D. Lenat在做项目研究时曾说过:“作为研究人员,我们其实就是在拿自己生命中的三十年进行赌博。”这些启示对于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大学生都是很重要的。

二、弘扬计算科学

从计算的视角,计算科学(Computational Science)是一种研究数学建模、定量分析以及利用计算机来分析解决问题的研究领域;从计算机的视角,计算科学(Computing Science)是一种利用高性能计算能力预测和了解现实世界物质运动或复杂现象演化规律的研究领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计算科学的概念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1.伟大的计算原理(Great Principles of Computing)[3]

P. J. Denning曾指出:计算不仅仅是一门人工的科学,还是一种自然的科学。计算不是“围绕计算机研究现象”,而是研究自然的(Natural)和人工的(Artificial)信息处理,计算机是工具,而计算是原理。

一个领域的原理(Principle)实际上就是讲述一组交织在一起的有关该领域中的诸元素(术语)的结构(Structure)和表现方式(Behavior)的故事。而P. J. Denning将计算原理描述为运行(Mechanics)原理和设计(Design)原理:前者指计算的结构和行为运转方式,后者指对系统和程序等进行规划和组织等。他着重研究了运行原理,将其归纳为八大要素:(1)计算。关注点是什么能计算,什么不能计算;其核心概念就是可计算性与计算复杂性理论等。(2)抽象。关注点是对计算问题的归约、转换及建模;其核心概念是概念模型与形式化模型,抽象层次,归约、分解与转换等。(3)自动化。关注点是信息处理算法与智能化;其核心概念是算法设计,迭代与递归,人工智能与群体智能等。(4)设计。关注点是可靠和可信系统的构建;其核心概念是模型、抽象、模块化,一致性和完备性,安全可靠等。(5)通信。关注点是不同场点间信息可靠移动;其核心概念是编码、传输,接收与发送,通信协议等。(6)协同。关注点是多个计算间步调一致;其核心概念是并发、同步、死锁、仲裁等。(7)存储。关注点是信息的表示、存储和恢复;其核心概念是存储体系、绑定、命名、检索等。(8)评估。关注点是计算系统的性能与可靠性评价;其核心概念是模型、模拟方法、基准测试程序等。

2.计算透镜(Computational Lens)[4]

R. M. Karp在计算透镜一文中提出:(1)很多自然的、工程的和社会的系统中的过程(Processes)自然而然是计算的(Computational),计算就是执行信息的变换。(2)很多不同的学科领域(物理学,社会学等),传统的研究过程(或处理)都是基于物质变换和能量变换,但它们也可自然地视为计算,就此意义上讲,这些过程(或处理)动态地执行以数字或数据表示的信息变换。(3)通过计算透镜,我们可以根据计算要求和变换信息的方式来看待自然的或工程的系统。这些允许我们运用计算机科学的概念产生新的理解和新的思维方式,而计算可作为通用的思维方式。

化学家H. Davy曾指出:没有什么比应用工具更有助于知识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取得的业绩与其说是天赋智能所致,倒不如说是他们拥有的工具特征和软资源不同所致。如今,计算科学已经成为各个学科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手段。计算科学、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并列成为科学发现三大支柱。美国PITAC(总统信息技术咨询委员会)报告认为[5]:21世纪科学上最重要的、经济上最有前途的前沿研究都有可能利用先进的计算技术和计算科学而得以解决。所以弘扬计算科学,应该成为我国高校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培养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的基础概念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的一种方法[6]。计算思维是一种解析(Analytical)思维,它共用了数学思维、工程思维和科学思维。计算思维的两个核心概念是抽象(

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计算思维。无论哪个学科,具有突出的计算思维能力都将成为新时期拔尖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质。高校应该旗帜鲜明地把培养具有计算思维能力的高级人才的作为一项重要的长期任务[7]。

1.计算思维在美国

计算思维的提出与2005年6月美国PITAC(总统信息技术咨询委员会)致美国总统报告《计算科学:确保美国竞争力》有关。为了落实PITAC报告,美国NSF组织召开了一系列会议,选择了以计算思维为突破口的行动方案,启动了两个重大的国家科学基金计划:一个是2007年启动的CPATH计划,另一个是2008年启动的CDI计划。

CPATH计划针对的是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目标是促进造就具有基本计算思维能力的、在全球有竞争力的美国劳动大军,确保美国在全球创新企业的领导地位。CDI计划针对的则是科学研究领域方面的创新,目标是通过多学科方法,使用计算思维在计算概念、方法、模型、算法、工具与系统等方面的创新与进步,对科学与工程领域产生新理解、新模式,从而创造革命性成果。CPATH计划最初的目标是大学本科的计算机教育改革,随着计划的实施,美国人认为这种思维方式还应该向中小学延伸,为此,2011年美国NSF又启动了CE21(21世纪计算教育)计划,目的在于促进美国K-14(中小学和大学一、二年级)教师与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提升。

与中国类似,在计算思维方面,美国也召开了一系列研讨会,仅CDI计划启动前的会议就有12次。2008年5月后,美国国家研究会更是召集了来自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医学研究院的代表对计算思维的本质进行了近两年的讨论,2010年会议的研究报告Report of a Workshop on The Scope and Nature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发行。

2.计算思维在我国

计算思维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与科学研究领域都得到了高度重视,并在近几年的时间里得到全面推进和发展。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最早在2010年关注到计算机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两年的时间里面组织了十多次各种范围的工作会议,对计算思维的内涵以及如何将计算思维融入大学计算机课程进行了交流,逐步形成了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全面改革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思路。2012年,教育部开展了“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的立项工作,力图在理论层面上丰富和完善计算思维的内涵,在操作层面上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在课程、教学和教材中,从而正式确立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方向。在教育部项目的支持和教指委的具体指导下,很多高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活动。在教指委主办的三届“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很多高校展示了课程改革的成果,充分体现了在高校普及计算思维教育的重要性与有效性。

国家自然基金委也非常重视计算思维的研究工作,先后多次在全国各地召开专题会议,研讨、部署、推进此项工作,并对计算思维进行专题立项研究[8]。科技部在信息技术领域备选项目推荐指南中,有关基础研究的先进计算,对计算思维及其支持机理也推荐立项开展研究。在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公共服务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项目中,也支持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及职教技能评测关键技术研究。

计算思维源于西方、兴于东方。我们不应将培养计算思维简单地作为口号,但是应该在学科研究、在人才培养中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去理解、体会、落实计算思维。这不仅仅是计算机专业教育的使命,同样也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蕅益. 灵峰宗论[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2] 刘瑞挺. 计算机名校风采录[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3] P. J. Denning. Great principles of Computing [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3, 46(11).

[4] K. M. Karp. Understanding Science through the Computational Lens[J].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uly 2011, 26(4): 569-577.

[5] President'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visory Committee. Computational Science: Ensuring America’s Competitiveness[EB/OL].http://www.nitrd.gov/pitac/reports/ 20050609_computational/computational.pdf, June 2005.

[6] J. M. W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6.

[7] 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J]. 中国大学教学,2010(9).

[8] 刘克. 主体报告和分组报告评述[J]. 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9,5(2).

[本文系教育部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部分成果,得到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廉和全体委员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谢!]

[责任编辑:余大品]

作者:陈国良 张龙等

上一篇:职业教育职称论文下一篇:幼师个人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