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民之乐教案范文

2022-05-29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乐民之乐教案范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乐民之乐教案范文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教案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教学目的】

1、理解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句的准确含义,辨析词类活用和特殊的句式特点、加强文言知识积累 ;

2、了解三则选文的思想内容;

3、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教学重点】

1、学习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作用;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2、领悟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学习其关注民生疾苦的火热情怀。 【课前预习要求】

1、对照注释,疏通文句,弄清楚文言实词的用法 ;

2、诵读全文,整体感知孟子的政治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感悟孟子提倡封建统治者和老百姓共有、共享的政治思想的进步性,树立远大的理想,胸怀祖国,胸怀天下。

【课时安排】3—4课时

第一、二课时

一、 导入

“纯中国学时期”的诸子文章,是我国文化传统最重要的根,他给我们以生长在大地的信仰,增长我们的见识,开启我们的智慧,涵养我们的德行,砥砺我们的人格,我们没有理由不加以珍惜,没有理由不弘扬其中优秀的部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孟子民本思想中另一篇极为可贵的《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二、朗读全文(及时提示读音和句读方面的错误)

三、整体感知

这三则材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明确】与民同乐

在孟子的那个时代,没有什么社会福利制度,统治者不会去建筑一个公园,和老百姓共有、共享,一起游乐。只有帝王的宫室,才会有如此伟大的建筑,老百姓根本不准去游玩的。我们中华民族自从夏朝开始实行所谓帝王世袭的政治制度,帝王们的享受和老百姓是有分别的,帝王们为了实现他们称霸天下的野心只顾着发动“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

而孟子在他的那个时代,能劝导一个有野心要据地称雄的人主,恢复共有共享的公天下政治制度,他的主张和这种精神,还是相当可贵的,相当进步的。因此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可以穿越千百年的时空,给后人以感

悟和启示,让后人从孟子的思想中汲取生命养分,构建自我人格。

王立群教授通过解读《孟子》感悟到,人只有通过超越自我,自强不息,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才能塑造自己的强势人格,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这也让我们明白学习的最终目标不是在高考时能取得多少分,而是要从课本中汲取智慧,在阅读中陶冶情操,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生命的共鸣与融合。

四、讲读第1 则

1、分角色朗读

2、补充注释

(1) 见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2) 好乐何如:这句话也是庄暴所说的。 (3) 独乐乐:独自一人娱乐的快乐。前一个“乐”作动词用,娱乐,欣赏音乐。以下几句类似的句子同。 (3) 举:皆、都。疾首蹙额 (cùè促遏):忧愁的样子。就是鼻梁,蹩额即皱起鼻梁来。(4) 极:朱熹《集注》云:“穷也。”(5) 田猎:在野外打猎。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项带有军事训练性质的活动。由于它要发动百姓驱赶野兽,各级地方官员都要准备物资和亲自参与,所以古人主张应该在农闲时候有节制地举行,以免扰乱正常的主产秩序。

3、试译

庄暴进见孟子,说:“我朝见大王,大王和我谈论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很不错了!” 几天后,孟子在进见宣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暴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

宣王脸色变得不好意思他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的音乐,只不过喜好世俗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音乐与古代的音乐差不多。”

宣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孟子说:“独自一人娱乐,与和他人一起娱乐,哪个更快乐?”宣王说:“不如与他人一起娱乐更快乐。”

孟子说:“和少数人一起娱乐,与和多数人一起娱乐,哪个更快乐?” 宣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娱乐更快乐。”

孟子说:“那就让我来为大王讲讲娱乐吧!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见到旗帜的华丽,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昔说:‘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见到旗帜的华丽,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

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倘若大王与百姓一起娱乐,那么就会受到天下人的拥戴而称王了!”

4、解读

此章主要阐明为政者必须与民众同乐的道理。

要能与民众同乐,本质上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娱乐方式,而是统治者是否关心民生的问题。贤明君主与暴虐君主之所以引起不同的反响,关键在于前者能施惠于百姓,而后者使民众穷困、父子妻儿流散。

儒家认为,音乐是辅助教化的重要手段,孟子之所以说世俗的音乐与古代的雅乐差不多,是为了突出“与民同乐之意则无古今之异耳。若必欲以礼乐洽天下,当如孔子之言,必用《韶》舞必放郑声。盖孔子之言,为邦之正道;孟子之言,救时之急务,所以不同”(朱熹(《集注》引范氏说)。

5、探究性学习

(1)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提示:

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非常僵硬,齐王简直是给孟子来了一个大关门

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王好乐开始的,可是,齐王根本不顾孟子的面子,变了脸色,还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让孟子谈他的“先王之乐”。而事实上,孟子的谈话肯定是离不开谈“先王之乐”的,因为孟子的音乐观是与王道有关的。

其次,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的气氛所用的对策。 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过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但是这句话却是很有文章可做的,它已经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

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其间孟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

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

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2)体会孟子与齐王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 提示:

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是:“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

说这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而孟子在此

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3)孟子描绘了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 离散”的悲惨图景和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其作用是什么?

提示:

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

通过描写来说理,在议论文中可以借鉴使用。

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当然,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采用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乐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这种两步分述的对比法也是不同于一般对比的,在学习时要注意借鉴。

五、作业: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归纳词类活用现象。(提问、订正、明确)

①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乐:名词活用为动词,娱乐。) ②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少、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③ 今王鼓乐于此 (鼓:演奏。)

④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患病、得疾病。) ⑤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⑥ 庶民子来 (子: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

⑦ 而民欢乐之 (欢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 ⑧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忧: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以„„为忧愁。)

⑨ 出舍于郊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居住。)

二、朗读第

1、2则

三、讲读第2 则

1、补充注释

⑪ 《诗》云:下面所引的是《诗经.大雅.灵台》,全诗共四章,文中引的是前两章。 ⑫

经始:开始规划营造;灵台,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⑬ 攻:建造。 ⑭ 不日:不几天。 ⑮ 亟:急 ⑯ 庶民子来:老百姓像儿子似的来修建灵台。 ⑰ 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 ⑱ 幽鹿:母鹿;攸:同“所”。 ⑲ 濯(zhuo)濯:肥胖而光滑的样子。 ⑳ 鹤鹤:羽毛洁白的样子。 ⑴ 灵沼:池名。 ⑵ 於(wu):赞叹词;轫(ren),满。⑶ 《汤誓》:《尚书》中的一篇,记载商汤王讨伐夏桀是的誓师词。 ⑷时日害丧:这太阳什么时候毁灭呢?时,这;日,太阳;害,何,何时;

丧,毁灭。 ⑸ 予及女:我和你。女同“汝”,你。

2、试译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贤人也以此为乐吗?”

孟子回答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次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诗经》说:‘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来干,几天建成速度快。建台本来不着急,百姓起劲自动来,国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洁净羽毛丰。国王游览到灵沼,满池鱼儿欢跳跃。’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快乐。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相反,《汤誓》说:‘你这太阳啊,什麽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即使你有高台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

3、解读(视时间而取舍)

这段文章,如果以现代的眼光,从字面上去读,似乎并没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这次孟子和梁惠王见面的时候,梁惠王正在王室的大园林中散心游览。(用现代的语言或观念来说,东方说是御花园,西方称作皇家花园,或皇家私人的什么堡之类,是王室独据以赏心悦目的地方,门禁森严,老百姓只能站得远远的,看到矗立的围墙,进前不得,就是巨僚百官,也未必能随便进去的。)

梁惠王站在一个大池沼上,抬头看看在树梢上栖息飞翔的鸿鸟、野雁,低头看看园中安详吃草的小鹿。从宫里出来,接触到大自然的景象,心里觉得舒畅而快乐。于是再看看孟子,然后对孟子说:“喂!你们这些讲究仁义道德的贤人先生们,是不是也喜欢这种园林风光?是不是也喜欢这些珍奇的飞禽走兽?”

这种语气,这种问话,当然是话里有话,包含了许多近于令人难堪的意思。假如是现代你我遇到这种场面,可能掉头就走。可是在当时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上,不能如此。更何况孟子,自有他的抱负和立场,不能像我们今日这样做。所以他还是答复了梁惠王。但从孟子的答话中,可以看出孟子的修养。

尽管梁惠王的问话中,包含了轻视的昧道,而孟子的对答,还是持着郑重的态度,还是很严肃的,他用单刀直入,似教训非教训的口吻告诉梁惠王说:“一个贤者,是要等到天下太平,大家都享受到安乐的生活之后,才会去享受这种园林的乐趣。可是一个不贤的人,即使有了这样的园林,也不会有真正的快乐,而且更不能永远享受。像《诗经》大雅篇灵台章说的:‘当文王开始准备建筑灵台,仅仅开始计划,如何设计,如何部署的时候,老百姓知道了这件事,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前往,群策群力,共同来从事这项工程,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提前完工。本来在最初的时 候,文王还不打算急着完成这件事,可是,由于百姓们自动自发地来帮忙,所以很快地办好了。’灵台提前完工以后,在灵园里面游览,看到那些安静悠游的母鹿,身子胖胖的,毛色光亮夺目,在林梢飞翔的白鸟,丰润皎

洁、自由回旋。文王站在林沼的岸边玩赏时,又看到了满池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活活泼泼地在水中跳上跳下。”

孟子继续说:“这诗篇的记载,就说明了文王劳动老百姓来建筑这囿园,而老百姓却喜欢他那么做,把他的台叫做‘灵台’,把他的池叫做‘灵沼’,并且很高兴他有麋鹿鱼鳖可以玩赏。古时候的贤君,就因为能和老百姓同乐,所以自己才觉得快乐。”

孟子借这则文王建灵台的历史故事,向梁惠王提出了一个为君的重点——应该与民同乐。

接着,他又引用《书经》的记载,讲述了一则完全与文王建灵台情形相反的故事。“当夏朝的暴君夏桀在位的时候,曾大言不惭地说:‘我之于天下,就好比太阳一样,除非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自夸他的政权和太阳一样是永恒的。可是他施行的暴政,弄得民不聊生,老百姓们恨透了他。所以《书经·商书·汤誓》篇记载:一般的百姓们,因为深深怨恨夏桀而说道:‘你这位如同烈日似的暴君啊!你什么时候才会没落呢?你赶快没落吧!我宁愿和你这暴君一同灭亡,也不愿再忍受你暴政的残害了。’一个作君主的,使人民怨恨到宁愿和他同归于尽的地步,即使拥有美好的台池、鸟兽,又怎么可能安享下去呢?”

孟子这样把握住机会,列举两个历史上的经验。述说周文王是如何深得民心,所以建立了延续七百多年的悠久政权。又相反地指出三代时期的夏桀,遭遇老百姓的怨恨,以致迅速败亡。

在我们现代读到这段书时,或者会感觉到,孟子所列举的这两个史实,其所阐明的为政原则,可以说是大家都明白的普通常识,并没有什么高深的道理。这就是我们读古书应该注意的地方了。

我们要知道,在孟子的那个时代,没有什么社会福利制度,统治者不会去建筑一个公园,和老百姓共有、共享。一起游乐。只有帝王的宫室。才会有如此伟大的建筑,老百姓根本不准去游玩的。所以孟子当时提出这两个史实来,就等于建议梁惠王实施我们现代的共有、共享的政治思想。

在时代背景上而言,孟子在那个时代能提出这种政治思想,实在是了不起的。此其一。

同时,我们透过这一段记载,可以了解我们固有的中华民族文化,在上古时候,就早已经有了这种共有、共治、共享的公天下政治思想。自从夏朝开始,演变成家天下的政治制度,所谓帝王世袭的政治制度开始以后,帝王们的享受,才和老百姓有了分别。而孟子在他的那个时代,能劝导一个有野心要据地称雄的人主,恢复共有共享的公天下政治制度,他的主张和这种精神,还是相当可贵的。此其二。

再从后世的历史看,自秦汉以下,曾经有四个时代的类似事件,都与孟子这一节的政治思想有关。第一是秦始皇建筑阿房宫;第二是隋炀帝造迷楼;第三是宋徽宗造艮岳;第四是清慈禧太后造颐和园。这四次著名的伟大宫廷建筑的结果,都印证了孟子在这段书里所说:“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理论的正确性。此其三。

四、探究性学习

这里有一个对比,就是举出一个贤而有德的人,以及一个不贤的人,兩人这么比较一下,你就知道这种道理了,为什么老百姓就那么拥护周文

王?为什么老百姓就那么討厌夏桀王?因为一个能与民同乐,一个只是自己独乐;独乐是不能长久的,与民同乐才能长久。文王发政施仁要救济四大穷人,四大穷人是什么?就是鰥、寡、孤、独。老而无妻曰鰥:人老了沒有太太,这叫鰥夫。老而无夫曰寡:年老了沒有丈夫,这叫寡妇。幼而无父曰孤:小孩子沒有父亲,这叫孤儿。老而无子曰独:等年老了沒有子女,这叫独。在当时文王发政施仁,先救济照顾这四大穷人,要令鰥、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百姓当时感于文王对人这么好,所以就要去帮他。

五、作业:复习第

1、2则,预习第3则。

第四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试译第

1、2则

2、朗读第3则

三、讲读第3 则

1、补充注释

① 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当今的别墅之类)。 ② 非:动词,认为......非,即非难,埋怨。 ③非:不对,错误。 ④ 豫:义同“游”。⑤ 睊睊:因愤恨侧目而视的样子;⑥ 胥:皆,都;谗:毁谤,说坏话。 慝:恶。 ⑦ 方命:违反命令。方,反,违反。⑧大戒:充分的准备。 ⑨《徴招》、《角招》: 与角是古代五音(宫、商、角、徴、羽)中的两个,招同“韶”,乐曲名。⑩ 蓄(xu):爱好,喜爱。尤:错误,过失。

2、试译

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假如国君能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那么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假如国君能以人民的忧愁为忧愁,那么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与天下人同乐,与天下人同忧,假如这样而还不能称王天下的,从来也没有过。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山去观光游览,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相比呢?’

“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思。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出来游历,我怎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巡视,我怎么能得到赏赐?一游历一巡视,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现在可不是这样了,国君一出游就兴师动众,索取粮食。饥饿的人得不到粮食补助,劳

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侧目而视,怨声载道,违法乱记的事情也就做出来了。这种出游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真是流连荒亡,连诸侯们都为此而忧虑。什么叫流连荒亡呢?从上游向下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流;从下游向上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连;打猎不知厌倦叫做荒;嗜酒不加节制叫做亡。古代圣贤君王既无流连的享乐,也无荒亡的行为。至于大王您的行为,只有您自己选择了。’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非常高兴,先在都城内作了充分的准备,然后驻扎在郊外,打开仓库赈济贫困的人。又召集乐官说:‘给我创作一些君臣同乐的乐曲!’这就是《徴招》、《角招》。其中的歌词说:‘畜君有什么不对呢?’‘畜君’,就是热爱国君的意思。”

3、简要概括第三则的主旨(主要意思)

孟子引用齐景公想出去游玩,晏子劝谏的故事,阐明了君王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道理。

4、解读

雪宫是齐宣王的正宫之外的别宫,其中有苑囿台池,畜养着禽兽。齐宣王对有此乐趣很自豪,但是,又感觉到多少有点不安,所以会问贤德的君主是否也有此乐趣。这样的问话,其中或许含有一个意思:自身恐怕不能算是贤德的君主,如果贤德的君主也有这样的乐趣,似乎自己这样也就算不得什么了。孟子给了齐宣王肯定的回答,但是,立刻把话题转开了:关键在于有人能得到,就有人得不到;有得不到的人就会非议自己的长上。这里的重点,不在于是否有人非议其长上,而在于身居长上之位者不可独得其乐而使庶民不得其乐。

从礼义上来说,身居下位的人,如果因为自己有所不得就非议其长上,固然不应该;身居上位的人,如果只知独享独乐而使身居下位的人不得其乐,也不应该。但是,如果身居下位的人不能安居乐业是由身居上位的人所造成的,那么,就怨不得他们非议了。身居上位的君主,本来就是要担当起使庶民安居乐业的责任,这就需要使庶民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快乐,需要解决庶民的忧患,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庶民的真心拥戴,从而乐于看到君主得到他应得的快乐,乐于为君主分担忧愁。君主能心怀天下之人而尽心尽力使之安居乐业,能为天下之人接触忧患,而不是追求个人的快乐,不把个人的忧患转嫁给天下之人,那么,必然能使天下之人归附向往,王道也因此而必然能得以实现。

雪宫之中的苑囿台池,无非是寻求享乐之处。春秋时代的齐景公问宰相晏子,怎样修养治理才能使自己像前代君王一样可以巡游名山大川,晏子首先肯定齐景公的问题,所肯定的是“像前代君王一样”,但是,所要劝谏的是“巡游名山大川”。无论是贤德的天子还是贤德的诸侯,都不是以享乐性的“巡游”为目的,而都是为了天下国家百姓之事。天子巡狩诸侯,是为了考察政治之得失、考察诸侯是否尽职尽责。诸侯朝见天子,是为了向天子报告自身的职责履行情况。天子以及诸侯,其职责都是遵奉天命而保全民生,因此,诸侯的法度是,春季要去视察耕种情况,秋季要去视察收获的情况,并非仅仅为了督促春耕秋收,更不是为了漫游享乐而劳烦百姓,最重要的是要解决百姓当时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百姓能安居乐业、休养生息。

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往往会有君主忘记甚至违背上天所赋予的使命。

第一,为了争霸而兴师动众,夺百姓的衣食而供给军队,劳烦百姓而使之不得安宁,其结果是上下侧目而视,互相怨恨,乃至揭竿而起。

第二,不顾上天的保民使命,而只顾奢侈享乐,不是随波逐流而忘记根本,就是好高务远而忘记根本;不是追逐田猎而不知满足,就是嗜酒而没有节制。其结果是诸侯给自身制造麻烦,给自己造成忧患

既然齐景公希望像“先王”一样,那么,就应该像“先王”一样“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也就是说,不要有上面两种情况。齐景公究竟如何选择,虽然晏子可以阐说劝谏,却无法替代齐景公做决定。

开明的君主,接受善言,接受劝谏,并且付诸实施。齐景公听了晏子的劝谏,能够在国中大力推行戒令,因为自责而离开宫廷而居住到郊外,并且开仓放粮而对不足的人给以补助,这是君主开明的体现,是庶民和国家的希望。齐景公能真诚接受晏子劝谏,不仅体现在确实付诸实施,而且还为此专门制作乐舞,表彰晏子的劝谏。五音有宫商角徴羽,五音所对应的是君臣民事物,《韶乐》是圣王帝舜时代的雅乐,乐舞以《徴招》和《角招》为名,表明齐景公所重视的是事和民,并且有效法帝舜之意。

君臣共同构成一个朝廷,共同担当奉天保民之责,理应心同而志同。然而,历代的悲剧往往因为君臣相互排斥,从而导致朝廷不和、百姓不安。晏子能诚心诚意阻止齐景公的欲望,成功谏止了齐景公的错误想法,正是爱君之意,正是尽责之行。在此,孟子向齐宣王如此劝谏,然而,可惜的是齐宣王终究未能奉行,所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齐国君臣民,而且还有王道仁政的进程。

5、讨论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民本思想,那么,这和孟子说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有什么不同呢?

提示: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发挥孟子忧人的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然后他们之间有不同点。

孟子讲的是作为一名统治者,应该与民同乐,与民同忧,实行仁政,达到的目的是称霸天下强调的是“王”;与此同时,孟子的忧乐观是群体主义忧乐观,集中反映了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

而范仲淹主要讲的是为天下而不计较个人得失利害,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的目的是要缓解社会矛盾,从而达到巩固皇权的目的。强调的“士”的责任。

无论是孟子的还是老范的,他们都有朴素的民本思想,但是跟现在所说的以人为本不是一码子事情。

四、小结

易中天教授曾有过这样的言论:“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领袖。”

“纯中国学时期”的诸子文章,是我国文化传统最重要的根,他给我

们以生长在大地的信仰,增长我们的见识,开启我们的智慧,涵养我们的德行,砥砺我们的人格,我们没有理由不加以珍惜,没有理由不弘扬其中优秀的部分,就比如我们今天所学的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其思想的高度,足以让我们后人敬畏。然而孟子的论辩说理的艺术,也常让我们佩服不已。

总之,拥有而不独占,与民共享同乐,这是孟子思想的精华之一,也是王道政治的基础之一,还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

五、作业:课后练习(第2题做在课本上)

第二篇:《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实用版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高二语文备课组 雷红俊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用法和特殊句式

2了解第一则选文和第三则选文的思想内容,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现代意义;学习对比论证在说理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主要学习第1则和第3则,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用法和特殊句式的特点,准确翻译重点句子。体会对比说理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视角恰当评价孟子思想的进步性,如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立身处世,解决遇到的人生现实问题。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位传统士大夫眼中的“仁人之心”和高尚人格,标志着我国古代人格的最高境界。让我们沿着历史长河上溯,我们会发现,这种仁人之心有一个闪耀不息的源头——它就在孟子那儿。

㈠、自主学习:

1、背景提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学大师,生活于战国前期,主张性善论,主张施行仁政,使人民安居乐业。孟子以辩才出名,其民本思想表现为主张民贵君轻、与民同乐。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把孔子的“仁”学发展为“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孔子仁学的发展,其核心是以民为本,统治者必须施仁政,取得民心。这一思想在文艺领域里,就是要求君王“与民同乐”。

2、解题:“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是《孟子·梁惠王下》中“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紧缩,是孟子对对统治者的告诫,希望他们记得天下万民的忧与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集中体现了孟子“与民同乐”思想。

3、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组内展示) ⑪读准字音: 王语暴() 庶几() 独乐乐,与人乐乐 ()疾首蹙頞() 羽旄之美() 朝儛() 放于琅琊() 秋省敛而助不给 () 睊睊() 作慝() 徵招( ) ⑫归纳文言知识点: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① 今之乐由古之乐 ()

1 ②可得闻与()

③直好世俗之乐耳() ④时日害丧() ⑤予及女偕亡() ⑥畜君者() ⑦景公说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王语暴以好乐 () ②王变乎色曰() ③今王鼓乐于此 () ④经之营之() ⑤庶民攻之() ⑥遵海而南()

⑦秋省敛而助不给() ⑧为诸侯度() ⑨民乃作慝 () ⑩师行而粮食()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②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 ③今王鼓乐于此()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⑥庶民子来() ⑦而民欢乐之()

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⑨出舍于郊()

⑩师行而粮食( ) (4)例举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无非事者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巡狩者,巡所狩也 ②宾语前置句:

好乐何如 何以能鼓乐也

何以能田猎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之观也

忧其忧()2

吾王不游,吾何以休? 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③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 王语暴以好乐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今王鼓乐于此 今王田猎于此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吾欲观于转附、朝儛 ④被动句:

暴见于王 他日,见于王曰 ⑤省略句: 不若与人

(5)简要概括第1-3则主要意思。 明确: 第1则:通过正反对比,孟子主张国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第2则:表述池沼苑囿之乐,即君主贤明,才会享受真正的快乐。 第3则:国君应该以天下人之乐为乐,以天下人之忧为忧。

2、学生质疑预习时的知识障碍,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解决疑惑,排除障碍。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特点。

4、对各组展示和朗读适当点评。 ㈡、引领探究:

1、师生研读第1则

(1)学生扮演庄暴、齐宣王、孟子真情朗读。 (2)翻译下列句子:(组内交流)

①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③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④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⑤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⑥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4)研讨:

问题① 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宣王谈话的气氛,使谈话顺利进行?

问题②体会孟子与齐宣王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

问题③:孟子在文中描绘的悲惨图景和太平景象两幅画面,其作用是什么?

3 问题④:本则选文运用对比手法有何特点?

2、师生研读第2则 (1)学生齐读第2则 (2)交流讨论:

“王在灵囿,幽鹿攸伏。幽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轫鱼跃。”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贤者而后乐此”,与民同乐(池沼苑囿之乐)。

3、师生研读第3则 (1)学生默读第3则 (2)翻译下列语句。

①、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②、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③、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④、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⑤、于是始兴发而补不足。 (3)师生研读第3则

问题①:引用“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作用是什么?

问题②:孟子在叙述故事的时候,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启发齐宣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讨论探究: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认为解读经典有两种方法:抓住经典的核心思想 ,和我们的人生经历相结合。那么,请问文中这三则材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思考: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影响。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有什么意义?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参考答案:

1、读准字音:yùshù jǐyuâ lâcù âmáowǔfǎng yáxǐng jǐ juàntâzhǐ sháo

2、归纳文言知识点: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由”通“犹”,如同。“与”通“欤”,语气词。“直”通“只”,只是。“害”通“曷”,何。“女”通“汝”,你。“畜”通“慉”,喜欢,喜爱。“说”通“悦”,高兴。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语:告诉。好:喜欢,爱好。色:脸色。今:假如,如果。经、营:都有测量、度量的意思。攻:制造。遵:沿着。省:视察。给:不足。度:法度,准则。慝:邪恶。师:众人。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乐:名词活用为动词,欣赏音乐。少、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少数人、多数人。鼓:演奏。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患病、得疾病。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子: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欢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乐、忧: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以……为忧愁。舍:名词活用为动词,居住。粮食:名词活用为动词,征集粮食。

第1则研读探讨:

问题① 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宣王谈话的气氛,使谈话顺利进行?

明确:一开始,齐宣王把自己与孟子对立起来,“王变乎色”,是因为齐宣王喜欢世俗之乐,而儒家学者把音乐分为两类:一类是先王之乐(古代圣贤之君的音乐),即雅乐,一类是世俗之乐,即俗乐,儒家推崇的是先王之乐,齐宣王喜欢世俗之乐,感到自己不正派而惭愧,所以变了脸色。而孟子却说“今之乐由古之乐”,这话是承接齐宣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当中孟子已经改变话题,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宣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问题②:体会孟子与齐宣王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

明确:文中孟子和齐宣王的精彩对话有两次,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齐宣王的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说这话的前提是齐宣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

5 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宣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问题③:孟子在文中描绘的悲惨图景和太平景象两幅画面,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在文中,孟子描绘了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图景和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1.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2.通过描写,形象说理,我们在议论文写作中可以借鉴使用。3.正反对比说理,表明国君要与民同乐,揭示主旨:“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孟子所谓同乐,不是说王跟百姓一同欣赏音乐或者一同打猎,而是说以百姓之乐为乐,而百姓亦以王之乐为乐。

点拨:孟子和齐宣王的一番对话,最大的妙处在于他没有纠缠于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也没有极力推荐先王之乐或批评世俗之乐,而是力图把齐宣王引向与民同乐。这是更根本的,因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真的能与百姓同乐,以百姓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那么,就能成就王业了,恐怕百姓也就不会向国君提更高的要求了。

问题④:本则选文运用对比手法有何特点?

明确: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当然,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采用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乐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这种两步分述的对比法也是不同于一般对比的,在学习时要注意借鉴。 第3则研读探讨:

问题①:引用“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古时候国君出游都是国家大事,是为了百姓,急百姓之所急,百姓也殷切盼望国君出游,为诸侯树立榜样。和下文形成鲜明对比。

问题②:孟子在叙述故事的时候,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启发齐宣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古今对比来启发齐宣王。先说古时候,天子诸侯或者巡游或者述职,都是国家大事。他们出游是为了百姓,急百姓之急,因此百姓殷切盼望他们出游。再说眼下,君王出游无非是兴师动众靡费民财为百姓添乱增忧。

通过正反两方面对比来启发齐宣王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使主旨更加鲜明有力。

4、讨论探究:①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认为解读经典有两种方法:

6 抓住经典的核心思想 ,和我们的人生经历相结合。那么,请问文中这三则材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明确:与民同乐,也就是 “乐民之乐” “忧民之忧”。 在孟子的那个时代,统治者不会去建筑一个公园,和老百姓共用、共享,不会一起游乐。有的只是帝王的宫室。这宏伟的建筑,老百姓根本不能入宫,更别说去宫内游玩。夏朝开始帝王世袭,帝王和百姓的享受、游乐根本不同,帝王为了雄霸天下不惜发动战争,而孟子能劝导有野心的国君与民同乐,这种主张和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有其进步性,其思想和人格可以穿越时空,给我们诸多启示,从中汲取营养,构建我们健全的人格,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正如王立群教授在解读孟子时所言,人只有通过超越自我,自强不息,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才能塑造自己的强势人格,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这也让我们明白学习的最终目标不是在高考时能取得多少分,而是要从课本中汲取智慧,在阅读中陶冶情操,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生命的共鸣与融合。

孟子主要是对统治者提出要求,维护统治阶级利益,默许了统治者的一些政治特权,但他也表达了对广大老百姓的深切关怀。今天,我们有必要把他的与民同乐思想发扬光大,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职业,不管什么位置,都要借鉴孟子思想的精华。

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影响。

明确:孟子的与民同乐思想实际上是他仁政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体现了君主对老百姓的仁爱之心,而老百姓也会反过来关心和尊敬君主,即统治者要有推己及人的情怀,“饱而知人之饥,暖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关心百姓,体恤百姓,关心民生疾苦。一句话,就是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唯有“乐民之乐者”、“忧民之忧者”才能达到“民亦乐其乐”、“民亦忧其忧”。

欧阳修借《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表达了与民同乐的真正意义,体现“处江湖之远”之时的一种胸襟与气度——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范仲淹则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忧后乐进一步提升丰富了“与民同乐”思想。

2011年江西高考语文作文题: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灾患),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下》)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实,这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请选择“三乐”中的一乐作文。

第三篇:初中音乐教案《八音之乐》

姓名:马廷俊 临洮县中铺中学 初中音乐1班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八音之乐》

2013.9.19 教学内容:

1.介绍八音乐器的分类法与中国民间乐器。

2、音乐故事:楚汉相争。

3、音乐欣赏:二胡《赛马》、琵琶曲《十面埋伏》、笛子独奏曲《姑苏行》、二胡独奏名曲《二泉映月》、《空山鸟语》、《光明行》。

4、听一听、辩一辩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了解八音及其代表乐器与相应的乐曲。

2、通过几个民族乐器乐曲的欣赏,帮助学生正确听辨几种常见民族乐器的音色,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丰富学生学习音乐的深度和广度。

3、能感受乐曲《十面埋伏》描绘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懂得用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十面埋伏》,会用“埋伏”“小战”“大战”为标题进行创作。

4、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初步感受速度、力度、节奏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5、引导学生看、听、想、议表现,全面体验音乐,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及表现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建立对民族文化的良好态度。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 “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三个重要乐段。 教学难点:教师如何把握不同栏目的教学意图,以及如何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灵活取舍教学材料

解决重难点的方法、策略:

 通过视听练习使学生认识民族乐队及乐器,能够听辨乐器音色。

 通过欣赏乐曲,使学生能够准确听辨琵琶、笛子、二胡等乐器的音色,感受不同乐曲的音乐风格,了解认识不同音乐体裁及特点。 材料分析:

1、《赛马》

二胡名曲《赛马》是黄海怀先生于1959年根据内蒙民歌《红旗歌》改编而成,1964年第四届“上海之春”二胡独奏比赛的新作品。

这首乐曲表现了在蒙古族人民传统的赛马盛会上,那紧张激 烈的场面。表现了赛马时那种万马奔腾、蹄声“得得”的壮观场面。听来使人仿佛置身于千军万马在草原上狂奔之中,令人随着跳荡的节奏而心潮起伏,对辽阔神秘的内蒙古草原无限神住。同时也表达了内蒙古人民对草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在此曲中,黄海怀将一个整段的乐曲用拨弦技巧奏出,使该曲风格别开生面,独树一帜,该曲以其磅礴的气势、热烈的气息、奔放的旋律而深受人们喜爱。无论是气宇轩昂的赛手,还是奔腾嘶鸣的骏马,都被二胡的旋律表现的惟妙惟肖。音乐在群马的嘶鸣声中展开,旋律粗犷奔放。由远到近清脆而富有弹性的跳弓,强弱分明的颤音,描绘了蒙古族牧民欢庆赛马盛况的情形。二胡快弓、跳弓技巧的运用,拨弦、颤音技巧的运用,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生动热烈的赛马场面,同时把二胡演奏提高到一种新的高难度水平,成为一首不朽的二胡名曲。

2、《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

这首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初楚汉之战(汉刘邦和楚项羽),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此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 全曲共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描述了汉军大战前的准备(1.列营,2.吹打,3.点将,4.排阵,5.走队);第二部分描绘了两军殊死决战的激烈情景(

6、埋伏。

7、鸡鸣山小战。

8、九里山大战);

第三部分描写楚军战败、项羽乌江自刎的情景(

9、项羽败阵。

10、乌江自刎。

11、众军奏凯。

12、诸将争功。

13、得胜回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动画片,在欣赏的同时思考:它的背景音乐运用的是民族音乐还是西洋音乐?

生:民族音乐

师: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生答)

师:民乐在听觉上没有西洋音乐恢弘大气,但它有非常独特的民族韵味。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民族音乐,去感受它所蕴涵的音乐魅力。

二、认识八音与民族乐器

1、认识八音

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品种繁多,造型独特,音色优美的各种乐器,古人为了便于区分,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把它们分为八大类,统称为八音,这八大类分别是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多媒体出示琵琶、埙、笙、竹笛、编钟等五件乐器图片,组织学生讨论分类)金——青铜类的乐器(编钟等)

石——主要是石灰石,其次有青石和玉石(磬等) 丝——各种弦乐器(琵琶、胡琴等) 竹——竹制吹奏乐器(竹笛、萧等) 匏——葫芦类的植物果实(笙等) 土——陶制乐器(埙、陶笛等)

革——主要是各种鼓(悬鼓和建鼓等)

木——木头制作的乐器,已经很少见(柷、敔等)

2、了解民族乐器及其音色

师: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民族乐器的发展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

师: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民族乐器?说说看(生答)

师:看来同学们对民族乐器的了解还真不少。但是你能说出图片中这些乐器的名称吗?(展示、分发图片,生抢答)

师:通过刚才的展示,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准确的说出乐器名称,不过我们除了要了解乐器的形状外,更重要的是学会听辨、鉴赏不同乐器音色之美。

师:出示音乐片段进行抢答,看看哪组同学回答的既准确又快速。(欣赏片段,生抢答)

师: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抢答上,而没有能够真正静下心来欣赏乐器的音色之美,为此我特意准备了两首乐曲供大家欣赏,以便同学们能够更好的了解民族音乐,了解乐器在乐曲演奏中所塑造的各种音乐艺术形象。

3、欣赏乐曲

乐曲1

师:首先请欣赏一个旋律片段,仔细思考它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来自哪首器乐作品?(播放《赛马》主题旋律)

师:同学们,这是一首什么乐器演奏的乐器作品?(生:二胡、《赛马》)

师:《赛马》是民族器乐作曲家、二胡演奏家黄海怀于1964年创作的。这首曲子表现了在蒙古族人民传统的赛马盛会上,那紧张激烈的场面。全曲共分为3个部分,刚才播放的音乐就是它的主题旋律,位于乐曲第二部分。(出示主题旋律曲谱)

师:请大家用“LA”这个音,跟随旋律视唱曲谱。(生活动)

师:没有唱熟的同学,可以在欣赏过程中再来仔细体会它的主题旋律。请大家在欣赏的同时思考:

第二部分音乐中出现了几次主题旋律?每段主旋律节奏有何变化?(欣赏《赛马》片段,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师:结合大家的分析,让我们再完整欣赏《赛马》这首曲子。(播放《赛马》)

师:这部作品以磅礴的气势、热烈的气息、奔放的旋律而深受人们喜爱。无论是气宇轩昂的赛手,还是奔腾嘶鸣的骏马,都被二胡的旋律表现的惟妙惟肖。

乐曲2 下面请同学们再欣赏一段旋律。

师: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用这样四句诗来形容一件乐器的音色之美: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师:他所描写的是什么乐器的音色?

生:琵琶

师:请欣赏著名大型琵琶曲《十面埋伏》,它是根据公元前202年的垓下决战这一历史事实编写的。描述的是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战争,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开始争霸天下,他们虽然进行了多年的战争,但是由于双方势均力敌,一直是难分高下,后来由于项羽优柔寡断,错失了斩杀刘邦的良机,最终被刘邦的十万大军包围,在乌江边展开了激战,最终项王败阵、拔剑自刎。

师:全曲共分 3大部分,(多媒体出示)第一部分描述了汉军大战前的准备(

一、列营,

二、吹打,

三、点将,

四、排阵,

五、走队),第二部分描绘了两军殊死决战的激烈情景(

六、埋伏,

七、鸡鸣山小战,

八、九里山大战),第三部分描写楚军战败,项羽乌江自刎的情景(

九、项王败阵,

十、乌江自刎,十

一、众军奏凯,十

二、诸将争功,十

三、得胜回营)。请大家在欣赏的同时思考:

(1) 这段音乐展现的是乐曲中的第几部分?为什么?音乐中琵琶富于变化的演奏技巧,为你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第二部分,紧张、激烈)

(2)这首曲子属于琵琶曲分类中的文曲还是武曲?(生:武曲)

师总结:在这段音乐中,琵琶的演奏使我们犹如置身于千军万马,呼号震天,刀光剑影,惊心动魄的场面中,对立鲜明地烘托出了那个凄婉之夜,刀剑与热血的悲凉。

三、民乐知识拓展

(1) 欣赏二胡独奏曲《光明行》

听一小段音乐设计提问:你知道是哪一种乐器演奏的吗?(二胡)、 列举并简单介绍二胡独奏名曲《二泉映月》、《空山鸟语》等、介绍作者——刘天华——民族器乐作曲家,二胡、琵琶演奏家、介绍此曲创作的背景:《光明行》是刘天华十大二胡名曲中独具特色的一首,是一首振奋人心的进行曲,旋律铿锵有力,气势豪迈,节奏富有弹性。刘天华创作此曲时曾说:“因外国人都谓我国音乐萎靡不振。故此曲以证其误”。(引发学生对民族乐器、民族音乐的热爱)、倾听音乐《光明行》——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敏捷欢快、生气勃勃、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和光明前途的乐观自信。 (2)欣赏笛子独奏曲《姑苏行》

出示苏州园林等的图片,倾听音乐《姑苏行》随音乐朗诵抒情的古诗——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买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明月夜,相思在渔歌。设计提问:请同学们用自己创编的诗句来表现可以吗?学生活动:边听音乐领略音乐描述的一副秀丽美景,边自主创编表现音乐的良词佳句、学生表现——配上《姑苏行》的音乐,朗诵描写姑苏美景的古诗(感受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表现力——诗情画意 四.听一听、辨一辩

中国民族乐器在现代流行音乐中也得到广泛的运用,下面请大家听几首比较熟悉的流行歌曲,并说出其中伴奏乐器名称。

五、小结 通过一些优秀的民族器乐作品,我们认识了解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民间乐器,民族乐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希望同学们继续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音乐,让它在世界艺术的宝库中独具奇葩,大放光彩。许多伟大的音乐人在努力,许多我们的同龄朋友也在努力,作为农村的我们也应该努力。

第四篇:八音之乐完整版教案

《八音之乐》案例

周村二中 寇 宁

一、教学目标:

1. 介绍八音乐器,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中国民间乐器,了解它们的音色及演奏方法。

2. 欣赏《十面埋伏》重要乐段。能感受乐曲《十面埋伏》描绘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 3.欣赏民乐合奏《金蛇狂舞》,熟悉其主要旋律,使学生了解民族乐器丰富的表现力。4.欣赏新民乐《天上人间》,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欣赏音乐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欣赏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整体感知我国的民族乐器的音色和演奏方法

2. 让学生从各种表演形式中进一步的认识中国的民族乐器,了解民族乐器丰富的表现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大家喜欢看动画片吗?(生:喜欢)

师:那我们来欣赏一片上海美术电影出品的动画片,请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思考:他的背景音乐运用的是民族音乐还是西洋音乐?(播放《动画片》哪吒闹海片段)

(设计理念:精彩的动画视频容易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关注及兴趣。) 生:民族音乐。

师:背景音乐里有哪些民族乐器? 生:古筝、唢呐、编钟等。 2.了解、认识民族乐器

(多媒体出示琵琶、埙、笙、竹笛、编钟、磬、鼓等图片,)

师:我们认识了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乐器,其实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品种繁多,造型独特,音色优美的各种乐器。古人为了便于区分,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把它们分为八大类,统称为八音,这八大类分别是: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后来,人们把民间器乐的演奏形式也称为八音。 3.听辨部分民族乐器音色(笙、埙、云锣) 4. 欣赏乐曲 乐曲1

师:刚才听到的是什么乐器? 生:琵琶

师:请欣赏著名大型琵琶曲《十面埋伏》,它是根据公元前202年的垓下决战这一历史事实编写的。描述的是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战争。(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开始争霸天下,他们虽然进行了多年的战争,但是由于双方势均力敌,一直是难分高下,后来由于项羽优柔寡断,错失了斩杀刘邦的良机,最终被刘邦的十万大军包围,在乌江边展开了激战,最终项王败阵、拔剑自刎。可略过)有一出非常著名的“霸王别姬”也正是出自于此。全曲共分 3大部分,(多媒体出示)第一部分描述了汉军大战前的准备(

一、列营,

二、吹打,

三、点将,

四、排阵,

五、走队),第二部分描绘了两军殊死决战的激烈情景(

六、埋伏,

七、鸡鸣山小战,

八、九里山大战),第三部分描写楚军战败,项羽乌江自刎的情景(

九、项王败阵,

十、乌江自刎,十

一、众军奏凯,十

二、诸将争功,十

三、得胜回营)。设计理念:《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欣赏课的倾听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课堂中应让学生在倾听音乐时化“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以利于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逐步养成倾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 请大家在欣赏的同时思考:

(1)音乐中琵琶富于变化的演奏技巧,为你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紧张、激烈) (2)琵琶的音色有什么特点?清脆

明亮

富有颗粒性

乐曲2 师:听完了独奏曲,我们再来欣赏一段合奏曲,同学们在倾听乐曲的同时要注意画面中对于各种乐器是如何分类的?哪一类乐器的演奏给你的印象很深刻?

播放民乐合奏《金蛇狂舞》的视频设计理念:《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然后交流学生自己认为深刻片段的感受,尊重、鼓励学生自己的审美体验。

这首曲子是聂耳根据我国古老的民间乐曲“倒八板”改编的。《金蛇狂舞》是一首民乐合奏曲,全曲表现了我江南一带,端午节耍龙舟的热闹场面:龙舟像箭一样地飞速前进,好像一条条金龙在水中急驶,展现了你追我赶紧张而欢腾的景象。 师:画面中有哪些乐器?分了几大类?

设计理念:《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的讲解、提示,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引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

师:中国民族乐器发展到现在,乐器的分类又以它的演奏性能为主,分为四大类:吹奏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和拉弦乐器。

(1)弹拨乐器有的是靠物体击打琴弦发声,有的则是以手或义甲拨动两端固定的弦,使之振动发音. (2) 拉弦乐器是马尾弓毛与琴弦摩擦,琴弦振动通过共鸣体而发声的 (3) 吹奏乐器通过吹奏者嘴唇震动产生音响. (4)打击乐器通过击打发出声音

5、了解新民乐

师:中国传统民乐素以华夏艺术瑰宝著称.千百年来,它以多姿多彩的乐韵始终浸润着人们的心田.而如今,在新时期又出现了一种颇具代表性的音乐现象,究竟是什么呢?播放《天上人间》曾格格、冯晓泉

请大家在欣赏片段的同时思考:在这段画面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师:与传统的表演形式有所不同,加入了电声乐队、节奏感更强,这是新时期出现的一种颇具代表性的音乐现象,新民乐。新民乐是新世纪里的分支,是当代器乐演奏的一个重要趋势。他的特点是把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乐风、节奏与西方音乐风格予以融合,就是常说的“中乐西奏”。应该说世界上有多少种音乐文化,新民乐的风格就有多少种可能。设计理念:利用恰当的“流行音乐”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补充现行教材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在热爱课本上的“阳春自雪”音乐的基础上,了解和吸纳其他风格的音乐,从而为造就新一代音乐人才创造条件,铺平道路。

四、小结

师: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够摒弃旧观念,用睿智的眼光去重新认识我们的民族音乐,把它继承和发扬光大。设计理念:《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第五篇:乐民镇乐民中学2012禁毒工作计划

乐民镇乐民中学2012

禁毒工作计划

乐民镇乐民中学

2012年1月

乐民镇乐民中学2012禁毒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中小学生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大纲》,根据上级行政部门的具体要求与安排,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积极开展禁毒教育。以预防为主,全面做好禁毒工作,对在校学生进行毒品预防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校的禁毒教育阵地作用,引导学生树立“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的意识,确保校园的安宁,确保广大师生的健康与安全。

二、工作要点

(一)健全、完善学校禁毒预防教育网络

1、健全、完善学校禁毒教育的领导、组织工作机构,建立专门负责毒品预防教育领导小组,研究本校禁毒教育工作新情况、新问题、新对策,部署本禁毒教育工作的新任务,主动与有关部门联系,及时了解禁毒预防教育教材和最新的相关信息资料。

2、学校高度重学生的毒品预防教育工作,把对中学生的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确定学校主要领导负责,成立专门的办公室具体落实措施,并配备专职教师,组织开展禁毒预防教育。

3、加强对学生涉毒预防和监控,把禁毒预防教育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及时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教育与预防相结合。

(二)建立健全学校禁毒预防教育工作制度

1、建立禁毒教育学报告制度。学校在每年开初总结上一年禁毒教育情况,制订新的工作计划并向所在上级教育行政机关报告。

2、健全学校回访教育制度。学校在学校家访制度基础上,要有机地将禁毒宣传教育工作与其他工作结合起来,并适时、适度地向学生家长开展禁毒宣传。

(三)以多种形式落实禁毒预防教育

1、广泛开展“禁毒知识一堂课”活动。学校每周至要安排一课时的禁毒预防教育课或活动,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的作用,确保在校所有学生都能接受到比较系统的毒品预防教育,确保在校生充分认识毒品危害,增强防毒拒毒能力。

2、精心组织6月“禁毒宣传活动月”的禁毒宣传。学校要充分利用“六•

一、六•

三、六•二六”禁毒教育月契机,通过观看禁毒展

乐民镇乐民中学

2012年1月

上一篇:论驾驶与节油范文下一篇:绿水青山活动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