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机遇与挑战

2022-11-22

第一篇:改革开放的机遇与挑战

环卫改革 机遇与挑战并存

环卫体制改革宣传动员了好几年,人们在等待中已渐渐习惯了"改制"这一原本陌生的名词。6月30日,这个日子对于我们整个系统而言,意义非比寻常。翻牌,即意味着两大基层正式由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摇身一变为独立经营、自主盈亏的企业。上千职工也由全额保障的国家人变为了企业人。长期在公有制宽大羽翼下受到保护的环卫行业,能否适应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职工能否接受这样的角色转变?特别是青年又有什么想法?我们团委对各个基层(运输场、街管所、服务所)的青年做了部分调查。

一 思想状况

50%左右青年认为环卫系统改革是好的积极的表现,对我们现阶段各方面工作都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对自己起到鞭策作用,使自己产生危机感而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其中服务所青年就提出了“完善改革体制,激发自身活力”的口号。他们认识到环卫体制改革后必将带来新问题、新情况,他们将及时调整个人的心态,发挥特长,突出个性。 35%左右的青年对环卫体制事业转企业不以为然,认为对青年人的冲击不大,只要服从分配,努力做好做精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最重要的事。

还有少部分青年对环卫改革还报观望态度。对自己今后的个人待遇表现出一定的担忧。

二 对策思考

面对改革,青年不能坐以待毙,基层青年苦苦思索着应对之策与未来发展的方向。或许不成熟,或许还有待时间和实践的验证,但这样的思考与探索对于改革而言是一个好的开头。

一、完善体制,服务大局

1、环卫体制改革后必将带来新问题、新情况,及时调整个人的心态,做出积极的应对,不被新局势所淘汰。

2、把环卫事业推向市场就会有竞争,从根本上改变陈旧的管理模式及奖惩制度,用先进的、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来充实我们,进一步完善改革后的各项体制。

3、以环卫事业的服务理念作引导,在满足物质水平的同时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二、发挥特长,突出个性

1、从实际出发,抓住环卫行业的特点,体现各作业队的工作特色,对工作中存在的鄙陋可提出有创新、有创意的方案。

2、在岗位上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利用自己对工作中一些最熟悉、最了解的细节,进行思考和梳理,使其成为自己工作中的强项。

3、参与学习技术理论、业务知识,并将学以致用,通过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并能把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通过合适的语言进行表达。

4、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利用业余时间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如:汽车维修(驾驶)、电脑维修、行政管理、电子商务等等,还可定期组织进行小组讨论。

5、激发创新意识,结合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如:对现有设备或机械进行改进、改装,对丢弃物进行废物利用等等。

三、注重实践,发掘自我

1、对日常工作中的机修与机扫班加强技术考核力度,结合考评机制进行奖惩,力争在每年市环卫技术比武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2、工作上积极配合班组做好各项任务检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为我所体制改革献计献策。

3、对事业转制有正确的认识,并能正确的理解。事业转制后将创造出许多机遇与挑战,要抓住时机,发掘自身的潜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篇:机遇与挑战并存――论中国保险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疆平安网讯 中国保险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礼炮声中重新建立,并快速得到发展,经过近60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金融领域不可小窥的三个主要支柱之一,一方面给国家的经济建设起到有利的稳定维护作用,另一方面给人民群众提供了有效的物质保障,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伴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春风一路走来,然而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作为物质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产品保险,并没有快速被社会所接纳,而是作为一个附带品而存在。

直到90年代,改革开放进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保险业才真正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尤其是在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在上海开业,在国内率先引进保险代理人制度后,中国保险业便开始了新的征程。经过严密的筛选、培训,一批批保险代理人走上保险市场。实践证明,代理人在拓展业务、普及宣传保险知识、提供快捷周到的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于是,为确保代理人制度的健康发展,国家首先在上海试点,于1995年12月和1996年4月先后举办了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推行一整套代理人考试、登录制度。自此,全国各大保险公司开始尝试保险代理人制度。保险代理人的足迹刹那间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众多的保险公司顷刻间屹立于各大城市,并在短短几年的不断发展中网点遍布全国各地,保险业的发展以几何倍数递增,中国保险业进入了第一次辉煌时代。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形式的变化,我国的保险业依旧面临巨大的机遇,但是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成为保险业发展的最大挑战;政府和各家保险公司都在努力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以便保险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我国的保险业面临的巨大机遇

1、2006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是国家最重要的一次以文件的形式专门对保险业发展提出的意见,很大程度上肯定了保险业的发展和今后的发展前景,为保险业带来了政策上的春风。

2、近几年,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多数人民群众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需求,同时,政府虽然大力发展社会保险事业,但是也非常注重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的补充,尤其是健康类、意外类和投资类,所以政府和保险公司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保险宣传,使得很多群众开始了解并接受保险理念,广大人民群众由被动买保险逐步开始变为主动购买各类保险,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

3、随着中国进入WTO后,保险业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内外各类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代理公司的增多使得保险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但是在不断的竞争中,相互学习,交流,促进了保险业整体,从而提高了保险业的社会影响力,行业满意指数不断提升。 与巨大的机遇相比,我国保险业面临的是更多挑战,成为目前制约保险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我国的保险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1、留人成为保险业最大挑战

IBM公司公布的全球人力资源研究报告显示亚太地区的高级与中级管理层的主动离职率为全球最高,中国则是最突出的体现。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渐放开,国内金融企业主体越来越多,以保险为代表的一些行业出现了“新公司带动集体跳槽”的现象。由于国内保险行业的迅猛发展,目前保险人才的数量明显与这个行业的发展速度不匹配,因此,如何留住保险人才便成为保险行业的最大挑战。

目前,国内保险行业缺少的是具有诚信和创新精神的员工。近几年,在中国快速成长与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中国保险行业各个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们在发展自己的人员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距离保险业发展的需求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2、保险费率将走向市场化、自由化,价格大战不可避免。

保险费率就是保险产品的销售价格。由于保险公司的经营规模、经营水平、经营理念不同,因此构成各公司产品的基础成本、费用不同,对于利润的追求也不同。所以体现在对外销售的保险产品的保险费率的不同实在是自然不过的事。我国入世后,保险市场全面开放,保险市场日趋成熟发展,保险费率的市场化、自由化将是题中之义。在开始阶段,就如同家用电器的价格大战一样,保险产品的费率大战将不可避免。当然这个“价格大战”,也必须是“明码标价”的而不是私下里各种“回佣”等不规范的行为。价格竞争历来是市场竞争的一个有效手段。经过开始阶段的“费率大战”,保险监管部门正确引导,实现保险费率的市场化、自由化才有可能,整个行业的保险费率才会趋于合理,才可能基本稳定下来,各公司的利润就会平均化。然后保险市场将进入一个更加理性、更加秩序的阶段。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矛盾,需要保险监管部门和各个保险公司共同努力。

3、随着保险市场的全方位开放,保险公司的兼并、收购、合并将不可避免,尤其是内资保险公司和外资保险公司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市场竞争是无情的。竞争的结果,保险公司间的收购、兼并、合并将不可避免。它既可能是外资“吃掉”内资,也可能相反;既可能是外资“吃掉”外资,也可能内资“吃掉”内资公司;既可能是大“吃”小,也可能是“小”而“强”的“吃掉”“大”而“弱”的;也可能是谁也不“吃掉”谁,而是两个或更多的公司联合起来组建新的公司。总之是强者吃掉弱者,弱者联合成强者,强者联合成更强者。保险监管部门要鼓励和引导弱者联合,强者规范。入世后的我国保险市场将不分外资还是内资还是中外合资将在一个规则下竞赛,在一个政府部门的监管下竞争,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当然这对保险业的监管机构也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4、再保险将分流,法定20%再保险将可能被改变。 再保险是保险公司控制自身风险的一个有效方法,是“保险人的保险”。现在有关法律政策规定各保险公司的所有业务的20%必须要分保给国家指定的再保险公司。这一规定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保险公司的创新思维,束缚了保险公司的风险控制,保护了指定的再保险公司的经营。入世后保险监管部门将从市场行为监管转向以偿付能力监管为主上来,只要从源头上监管各公司的偿付能力,规定各公司自留风险的百分比,每一风险单位占自身资本金和准备金的百分比,对于每一笔具体的业务分保,都可由各公司自行决定。同时由于保险市场开放后境外国外的再保险公司要来我国开设分支机构,单独给某个再保险公司以特殊政策也不合世贸组织“国民待遇原则”。

5、保险公司间、金融行业间的混业经营趋势、方式将呈现多样性特征。

入世后中国的市场全面开放,各行各业的市场竞争将变得越来越激烈与残酷。保险公司的产、寿险业之间、保险业与金融其他各业之间的联系将越来越紧密。产寿险公司都会把代理或变相经营某些寿险或产险业务为自己的客户提供更为完善周到的服务,至于一些界限不清的业务如医疗费用保险、人身意外伤害责任保险等更将成为各保险公司争夺的对象;保险业为完善自己的服务需要通过银行众多的网点、窗口以及强大的支付结算系统为自己的客户提供服务;同样道理,银行业和证券业也需要利用保险业的特殊功能为自己的客户提供周到完善的服务。至于保险业开办投资连结的保险品种以及保险资金直接间接进入资本市场、保险业设立独立的开放式或封闭式基金更是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融合的形式。传统的金融各业在一个金融系统框架的监管下可以独立运作,但面对金融消费者这个“终端”时,越是整合的、体现出“一站式”服务精髓的,就越具有生命力。入世后,我国的保险业会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创造出适合我国经济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方式来。

6、现行的保险代理人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保险代理人制度备受关注。我国目前共有150余万直接从事保险销售的业务人员,他们的正式名称是“保险代理人”。众所周知,近几年保险代理人的留存率太低,给各家保险公司及客户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对保险业造成了负面的社会影响。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保险代理人制度的问题。

首先,保险代理人的门槛是否需要提高,这是对客户的尊重,但是中国保险代理人紧缺这一矛盾使得现阶段提高门槛变得很难,与此同时,社会中对保险代理人还存在偏见,这部分偏见一是由于不负责人的保险代理人误导、诱导客户所致,一分部是人民群众对保险和保险代理人的不理解所致。加上其他因素招募大学生代理人的脚步变得很艰难,造成很多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无法进入保险代理人行列。

其次,保险代理人营销制度的天然缺陷使保险代理人缺乏事业上升通道和职业精神支撑,在这种体制下,保险代理人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全部重心放在保费收入上,造成人均产能低、业务素质不高等后果,并直接导致欺诈误导现象屡禁不止。

再次,代理人不仅要缴纳营业税,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对保险代理人而言,税赋过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国家已经对其进行了个税减负,但是未来还需要政府和保险业进一步从根本上完善保险代理人的收入税务问题。 往往机遇就是挑战,他们是并存的,我们要坚信政府和各家保险公司定能紧抓机遇,迎接挑战,逐步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使得中国保险业阔步向前,为稳定国家的经济建设大局,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保险服务,协助政府解决民生问题。尤其是入世后我国保险业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方面,只有正确把握,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搞好改革,修炼内功,开拓创新,那么中国保险市场必将迎来一个阳光灿烂的春天。(完) (责任编辑: 吕涛)

上证交易所:证券业自律监管面临四大挑战

报告说,2006年上证所的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多管齐下促股改的举措使资本市场基本制度改革的预期目标得以实现,上市公司大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大幅下降,较好地防范了权证交易和行权的风险,监管关口前移原则的贯彻落实,也有效地防止了价格操纵等市场违规行为。但在全流通环境下,上证所自律监管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

一是上市公司大股东的监管问题。大股东的利益与市场利益的一致性使得大股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在意自身的股价表现,也有动力通过一些不当的方式牟取利益。

二是专业投资机构的监管问题。交易所会员的抗风险能力和自律意识仍然相对薄弱,会员的净资本状况将成为制约其业务快速发展的瓶颈,使其难以承受更大的市场风险。并且随着市场逐步开放,QFII等境外机构投资者对国内监管法规和执行效力也提出了新挑战。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问题也将成为基金交易监管的重点。

三是市场创新的监管问题。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特性对交易者和监管者都提出了较高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的要求。随着融资融券制度的引入,推高股价不再是市场操纵获利的唯一手段,内幕交易的手法也将更具多样性和隐蔽性,对交易所的监察分析和证监会的办案都提出了新问题。

四是跨市场的联合监管问题。如果各个交易所的市场监管工作仍完全隔离、不通信息,则难免出现监管真空或者重复监管的问题。

该报告主要包括市场自律监管制度建设、上市公司监管、会员监管、交易异常监管、自律监管工作的实施效果以及全流通环境下交易所自律监管工作的挑战等六个部分。

2006年上证所首先在监管制度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先后全面修订了两大基本业务规则《上市规则》和《交易规则》,并完善了中国证监会正在审批中的第三大基本业务规则《会员管理规则》。几大基本业务规则的修订或制定,进一步理顺了制度分工与相互协调。此外,去年上证所还修订或制定了一系列配套业务规则,为监管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在对上市公司监管实践中,监管年报显示,上证所紧紧围绕股权分置改革、清欠和信息披露监管三个重点展开监管工作,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完善了配套规则指引,总结成功经验全面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工作。2006年上证所上市公司部先后制订了8份股改工作备忘录,市场监察部共向保荐的证券公司发出监管关注函49份,要求保荐机构及时自查和整改,并先后约见了50家未股改公司的董事长及其大股东代表进行谈话,共向未股改公司发出监管关注函500余份。

第二,灵活采取各种可能的方式和手段,督促清理占用的上市公司资金。上证所专门成立了清欠工作小组,派专员走访占用比较集中的十几个辖区的上市公司和当地证监局,通过座谈会现场解决公司推进清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开展集中清欠。

第三,针对全流通环境下上市公司日趋明显的利润操纵动机,上证所加强信息披露监管,促进信息披露公平。上市公司部严格按“三重五组”标准操作的工作制度,即初审、复核和总值班三重审核。去年全年共事前审核各类公告3.3万多份,较2005年增长26%。同时加大了信息披露与股价异动联动监管的力度,共向所内市场监察部发出联合监管函88份。

第四,加大惩戒力度,形成监管威慑,进一步加大了上市公司违规惩戒力度。上市公司部全年共发出各类监管函件近1700份,较2005年大幅增长90%以上。在退市方面,2006年上证所共召开专家委员会3次,实施暂停上市公司10家,终止上市6家,实施特别处理40家,撤销特别处理12家。

此外,上证所还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推进公司治理。去年制定实施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董事会议事示范规则》、《监事会议事示范规则》等文件,并配合证监会制定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修订了相关定期报告准则等与公司治理相关的一系列规则。上证所还积极开展培训、明确监管导向,对上市公司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进入了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快速发展阶段。 在会员监管方面,2006年上证所重点是抓规范、促创新。首先加强会员交易权限管理,实现业务风险事前控制。在坚持“关口前移”的监管工作原则上,对上证基金通、ETF一级交易商、买断式回购以及权证等业务上继续实行交易权限管理制度,并重点加强了会员权证创设资格的审核工作,有效抑制了权证市场价格炒作。

其次,全力保障权证交易顺利进行,防范会员权证业务风险。积极采取措施规范证券公司的创设、注销行为,将创设业务纳入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监管,并逐一约见可创设权证的会员公司高管谈话,有效控制创设规模,提醒会员公司高管人员及早回购注销已创设权证。

第三,强化了会员账户管理,限制非规范自营账户的交易。到2006年底共有20家会员的1363个非规范自营账户被采取限制交易措施。针对会员存在“机构使用个人账户”、“个人下挂多个账户”等不规范行为,2006年上证所先后向17家创新类、规范类会员发函,要求规范客户的账户使用行为。

此外,上证所还加强所内、外监管协作,提高监管工作效率,深化与各监管部门间的监管协作;加强与相关证监局的监管信息交流;积极参与创新试点类证券公司、规范类证券公司的评审和会员集合理财计划以及QFII的评审;以及积极配合证监会开展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强化对风险证券公司的日常监管,全年共协助证监会处置风险证券公司10家。

2006年上证所尤其对交易异常强化了监管的针对性。2006年共调查异常交易事件280起,电话提醒营业部356次,向会员通报监管信息75份,约见了10家会员及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谈话。为提高证券监管执法效率,上证所市场监察部还积极配合证监会稽查局对21起案件实施了稽查提前介入调查和评估。

在交易行为监管上,上证所一方面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的交易监控和分析,加强对会员自营和集合理财计划的监控,约见借壳传闻多的会员高管谈话,传达监管信息,并加强对基金、QFII和保险公司交易行为的日常监控,特别是基金交叉持股、利益输送、尾盘交易、操纵股价等问题,并加强对上市公司大股东二级市场行为的监控。

另一方面,上证所大力加强对新产品交易的监控和违规账户的处罚。面对权证交易异常活跃的状况,由专人负责对权证和ETF等新产品进行监控,对不听警告的涉嫌违规账户,上证所适时依据《交易所权证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则,对其实施暂停交易的处罚。对于盘中交易严重异常的权证,上证所果断实施盘中紧急停牌,对其暂停交易以提示、化解市场风险,维护权证市场的交易秩序。

面对新的环境和挑战,上证所表示,随着行政管制的逐步放松,市场发展更加需要包括自律监管、行政监管和法制监管在内的强有力的证券监管体系和制度予以支持。上证所的目标是要打造一个高效、诚信、富有竞争力的市场。面对新的市场环境,交易所的监管工作同样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强化上证所市场的社会公信力。

第三篇:大数据的机遇与挑战

BIG DATA 大数据

当我们的一切行为与生活都可以“数据化”的时候,掌握这些数据的公司便像是拥有了一座蕴藏丰富的金矿山。正如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所说,大数据时代是“已经发生的未来”,而在这个已经发生的未来里,没有旁观者。

2013年12月19日,由精品传媒《数字商业时代》主办的“大数据创造的颠覆时代”2013智造中国高峰论坛在北京悠唐皇冠假日酒店隆重举行。

大数据的爆炸毫无悬念,当今世界正在高速数字化,全球的数据量正以每18个月翻一倍的惊人速度增长。大数据时代正以“侵略”式的速度蔓延并占领我们生意、生活每个细小的角落。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在下一代成为社会生产中流砥柱的时候就会带来产业的颠覆性变革。在全球拥抱大数据变革之时,智造中国高峰论坛也正掀起一场颠覆的革命,寻找更具生命力的创新智慧。

本次高峰论坛的主题为“大数据创造的颠覆时代”,寻找颠覆的力量,期待这股创新力量撬动整个商业。大数据如何驱动商业价值?大数据时代有哪些科学研究挑战?物联时代的创新之旅是怎样的?在大数据旅程刚刚开始时,来自世界顶级研究院的专家及跨国公司CEO的现场报告,为我们描绘了大数据时代下的新图景。本期《数字商业时代》摘录了演讲的精华部分,与读者共享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大餐。

IBM[微博]

大数据和分析驱动商业价值

大数据对商业来说有巨大的价值,它可以被形容成是一个自然的资源,取之不尽。

IBM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王阳

今天,什么样的数据在产生?传统的数据大家都知道,比如在一个企业内部,有大量的数据,它们基本上是格式化的,像CRM、ERP等,还有在整个运行当中的处理企业内部的数据。此外,社交网络给我们带来大量人类的一些数据,你可以看到各方面的数字:每天3亿的用户,大量的微博、微信等等。但是不要忘记人类其实产生了很多的机器,这些感应器产生的数字更大,它每天都在产生。

大数据:记录人类历史

大数据对人们有什么作用?大数据正在记录着我们人类发生的历史。也许往前追溯1000年、2000年,甚至3000年,我们并不是很知道人类在干些什么,而是通过考古去挖掘,去发现以前文献里的一些蛛丝马迹。但是试想1000年、2000年之后的人类看我们今天,有如此大量的信息,他便可以重现,到了这种程度,他可以重新模仿和重现今天的世界。通过定位我们每个人使用的手机,一生的轨迹都可以重现。所以在网上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情,不知不觉当中就成为数字足迹,都已经被记录下来。大数据对商业来说有巨大的价值,它可以被形容成是一个自然的资源,取之不尽,不像石油挖了之后没有了。

回顾一下大数据的“4个V”:Volume(大量)、Variety(多样)、Velocity(高速)、Veracity(精确)。首先是大量,第二是多样性,比如各种各样的语音、非结构的数据、图像等,第三个是速度,大数据产生的速度非常快。最后一个并不是很多人注意的,是不精确性,并不是说每个数据都相当精确,有很多的含糊性和矛盾的。其实矛盾是一件好事,往往说信息量大是什么意思?不精准,挖掘出来才是有价值的,大家都知道的就不是消息了,就不是新闻了。

大数据要跟应用相结合,就像我们讲云计算一样,云计算的关键并不在于技术,而主要是应用。大数据只有通过分析才真正可以找到它的应用,跟应用相结合,行动是挖掘和采集大数据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为了记录而记录。

大数据的商业价值体现在几个方面,比如制造业中新产品的开发过程。2006年我曾与马云[微博]交流,探讨淘宝真正的竞争实力是什么?我认为真正的竞争实力是C2B,就是小米的模式。淘宝手上拿着大量的用户,它的每一个产品都可以让这些消费者进行决策,这些决策当中有很多的数据可以挖掘,然后根据消费者的喜好,创造新的产品。

此外,还有反洗钱、资产的管理优化,对客户的洞察等方面的应用。所有这些都需要有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云计算是大数据能够运算的基础。一方面它是大数据的平台,有信息的整合和治理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一个分析平台,大数据离开分析平台是无法进行挖掘的。再有就是解决方案,所谓应用为王,就是进行实施、服务。

从球场到商场应用无处不在

这里面有几个比较关键的技术,第一是存储级的内存;第二是流计算,因为它的速度相当快;第三是硬软件的结合;最后是创新的算法来进行大数据的分析。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前不久中国的网球公开赛,我们就运用了大数据进行分析。我们进行大量的数据采集,这个软件在法网、澳网等一些大赛当中,已经应用了十几年。它抓取了大量数据,有些数据我们有可能认为是没什么用的,比如一个球打完之后,周边的人的呐喊声或者鼓掌声,这些都是数据。但是在这种数据当中其实体现了很多的信息,是人们对它的一种热情呢?还是说氛围、气场好呢?我们都说不清楚。但是所有的数据放在一起之后,你可以精确地判断出这场球球没打完之前谁可以赢,试想我们对一个球赛可以做到如此,商业就像战场一样,你怎么样胜过你的对手,你的企业哪些是弱点,哪些是强处?都可以来计算。在医学上面我们有很多应用,在一个新生儿刚刚出生的时候,这时生命刚刚开始,如果对这段时间所有的医疗数据监控并且进行处理,你可以看到很多规律,并且可以预测这个新生儿会不会出现问题。

零售业中有很多大数据的应用,比较知名的是一个父亲通过一家百货店寄来的商品促销广告,知道了女儿怀孕的事。女性在怀孕过程中会有一些行为习惯的改变,比如不喜欢买有味道的商品,如果一个人以前都是买某一种润肤膏,突然买了一个没有味道的润肤膏,种种的蛛丝马迹加在一起,从大数据的运算当中就可以推测出这位女性怀孕了。

大数据对电力行业也有相当多的帮助,特别是智能电表,放在一些场所,可以及时地计算电量,可以为电网部署带来很大的帮助。在金融方面,反洗钱、反欺诈等,金融当中有相当多的领域可以用大数据进行帮助。

IBM推出智慧地球,智慧地球的落地是在智慧城市和智慧的行业和企业。智慧城市当中有一点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就是交通,现在世界上某一个城市,正在应用IBM的技术,当一个交通事故刚刚发生的时候,交警已经到达现场,救护车也到达现场。就好像是它们已经知道在这个地方交通事故会发生,而救护车早到一分钟和晚到一分钟对他的生命,对他的救护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怎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其实人类很多的行为和行动是可预知的,在以往的大量的交通数据,包括时间、路况和行车速度,再加上别的一些因素,可以分析出,有90%的概率在这个点可能会发生交通事故。那么,能不能避免这个交通事故的发生?也是可以的。我们只要加上一些参数,比如说用交通车控制它,使得流量慢慢减弱,或者把灯光打得更加亮一些,使当地车流的每一个驾驶员都得到警示等,这些措施可以使得交通事故的发生率降低,使得一个交通事故不容易发生。这就是大数据对我们人类所带来的事情,给我们每个企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所带来的便利。

INTEL

物联时代的创新之旅

在大数据时代,芯片可做的事情有很多,英特尔[微博]希望从物联网里面找到正确的商业模式,以及对应的技术,推动成产业。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方之熙

在大数据时代,芯片可以做什么?

计算在今天已经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了,我们无意识中会用到很多计算,比如手机,虽然我们并没有感觉到我们是在用计算机,但其实有很多计算机程序在手机里。将来无论是我们的眼镜、手表、衣服、鞋子,都会有更多的电脑存在,他们在后台有云计算和大数据支持。这个时代很快就要到来,比如谷歌[微博]的眼镜和苹果的手表,大家已经很熟悉了。

英特尔的摩尔定律众所周知,即单位芯片面积上的晶体管个数,每两年可以翻一倍。晶体管更多,就可以有更先进的电脑,编程就会越好,就可以做出更好的芯片,可以通过提高芯片的性能把价格降下来。我们比较一下现在的技术,3年里速度快了4000倍,功耗省了5000倍,每一个晶体管的价格便宜了50000倍,这个速度在其他行业很难做到。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手机的速度已经很快了。

除了大家熟悉的摩尔定律,还有一个贝尔定律,意思是每20年,计算形态会出现一次变化。大约40年以前,PC出现使得整个计算形态变了,计算机从机房搬到了家里。十几年以前,智能手机出现了,手机变得更小,随身可携带。很可能新一代的计算形态将要出现,就是可穿戴式的计算机,这会带来整个IT行业非常大的变化。

近来美国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说法,第一次革命是用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第二次革命是IT行业改变各行各业,第三次革命是指,将来每个产品,无论是咖啡杯,还是衣服、鞋,都成为个性化产品,你的个人特点会反映在日常生活里,打印机、材料、微型的传动和控制等,都可以通过电脑发挥很大作用。

对中国来说,中国现在是世界工厂,很多产品都在中国生产。到了产品智能化的时代,怎样做产业升级,怎样把附加价值加在产品上?这些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挑战。

互联网出现给传统工业的变化带来了可能,英特尔看到这样的趋势,所以它宣布了一种产品,叫夸克系列。英特尔夸克处理器系列比最早的处理器小40%,功耗只有最早的5%。这个架构是开放的,未来可能变成一个产业,应用到各种各样的机器人(50.940, 0.17, 0.33%)、可穿戴式设备上,这个可能是将来的趋势。

这个趋势中有几个特点,第一是小尺寸,比现在的手机更小,功耗也会很小,并且可连接性非常强,这样的小电脑里面可以将CPU、无线及各种通讯硬件都装进去。

为了实现创新,英特尔必须与上下游的产业一起合作才行,比如和微软、雅虎、谷歌结合。如果说创新是IQ,合作是EQ,一个企业成功只有好的IQ不行,一定还要有好的EQ。

基于这样的想法,英特尔研究院在中国也和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一起成长,我们与国内的一些研究院、大学以及政府建立了很多联合研究院。比如英特尔的移动互联和计算机协同研究院与东南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合作,探讨下一代移动架构的变化。另外与政府一起成立中国英特尔物联技术研究院。希望从物联网里面找到正确的商业模式,以及对应的技术,推动成产业。

KINGSOFT

拥抱变革

移动设备的爆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对传统软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金山选择了拥抱移动互联网,拥抱大数据。

金山软件[微博]集团CEO 张宏江

过去一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变化。举例来说,打车的软件已经是打车人士离不开的软件,而E家洁这样的软件,可以让你在手机上找到小时工和保姆。还有年轻人已经不常去超市了,在网上就可以把每天需要的东西买回来。这些都是移动互联网和电商给我们带来的变化。

在这一年中,我们的生活习惯已经被移动互联网冲击得非常厉害,这种冲击给我们带来的是方便和解放,此外商业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我先举一个美国的例子,IBM公司大家知道,IBM是知名的专门拿政府大项目的,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它的长项就是拿到一些政府大项目,美国政府的很多项目过去都是被IBM垄断的,但是最近一个很大的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项目,却被亚马逊[微博]拿走了。它所代表的是什么?代表的是传统的IT已经被云计算所取代。

近来很多人谈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业的冲击。中国的国有银行在过去几十年从来没有照顾到中小企业,它们拿不到贷款,为什么?因为大银行没有做好小企业的信用评分,不知道小企业有没有偿还能力。而通过互联网,很容易对信用历史做很好的评测,从而决定可不可以提供贷款,从而把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这也是为什么有一系列小的创业公司敢进入移动互联网,更不要说像百度[微博]、腾讯、阿里这样的公司了。

移动设备的爆发带来了巨大的改变。PC在经历了曾经的迅猛增长以后,现在数量出现了下降,但智能手机过去10年突飞猛进,而另外三类设备的增长比智能手机更快,一个是智能电视的量,在2013年达到10亿台,还有增长更快的是什么?是可穿戴设备,预测2014年下半年就会比上半年增长500%,这一切的设备都是带上网功能的设备,可以想象它可以带来多么大的数据量。

我们要面临如此大的冲击,我们能做的一定是拥抱这种冲击,而不是试图抵制它。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在结合处找到一些产业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金山进行了一系列的布局。金山一款移动应用软件清理大师6个月以前才上线,今天全球的活跃用户达到了5000万,其中一半在国外,大部分在美国。可以看到,人们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高,人们对泛安全的需求越来越高。另外一个就是金山非常传统的服务办公软件。在PC时代,因为盗版猖獗,很长时间才培养了一亿用户,而我们在18个月内在安卓上的活跃用户达到了3000万。这是因为我们拥抱了移动互联网,拥抱了大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过去两年中金山的业绩增长,尤其反映在金山的股价上,在过去的12个月涨了400%,过去两年涨了600%。大数据是我们的今天,也更是我们的未来。

YAHOO

智能数据创领商业未来

美国有一项统计,仅美国到2018年就会缺14万~19万能够做深度数据挖掘的人才,以及150万以上能够做数据分析,并通过数据分析做商业决策的经理人。

雅虎全球北京研发中心总裁张晨

从互联网诞生那天起,数据就成几何级发展。有研究认为全世界在线数据的92%都是在过去两年产生的,到2015年我们会有250亿台设备连在互联网上,这些设备包括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智能家电、智能建筑等,产生的数据量到2015年将是今天云计算处理量的12倍。

有人说大数据是座金矿,我非常赞同这个说法,而且这个金矿才刚刚被开采。大数据本身没有价值,大数据的价值在于通过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帮助用户做出商业决策。大数据带来的挑战也有很多,商业模式还不清楚。尤其是从互联网角度看,移动互联网的大数据商业模式也并不清晰。大数据的技术门槛较高,不光要建立数据处理平台,还要建立数据模型,验证数据结果。每一步都需要很大的投资。人才的缺乏也是大数据面临的挑战。美国有一项统计,仅美国到2018年就会缺14万~19万能够做深度数据挖掘的人才,以及150万以上能够做数据分析,并通过数据分析做商业决策的经理人。

近几年,互联网业界对数据的挖掘越来越深刻。不只是对互联网上的内容有深刻的了解,对用户的了解也越来越深,从地理位置、兴趣爱好、历史记录、社交网络、社交圈子、个人资料等方面的深度挖掘,通过科学建模、工程开发,推出一些智能便捷的服务产品,这是大数据的趋势。

另一个有关大数据的趋势是移动,移动的发展速度超过很多人的想象。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是设备的销售。全球主要市场今天移动设备的销售都已经超过桌面设备的销售。第二是用户使用移动设备的习惯越来越明显。谷歌地图和推特网,在两年前移动用户流量已经超过了桌面用户流量,脸谱网2013年也是如此。我相信整个雅虎的产品在接下来一两年里面也会达到这个阶段。然而,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并不清晰。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移动小屏幕的特点不容易承载广告。也有人认为这是个机会,可以实现高度精准的广告。好的消息是现在已经有好几个互联网公司在移动上的收入超过了桌面上的收入。

雅虎在做什么?作为互联网的鼻祖,雅虎的搜索、广告、新闻、体育、财经都是大数据平台驱动的。全球8亿用户,已经有4亿用户在移动设备上了。

2013年2月,雅虎在移动端跟桌面端同时推出了个性化的服务。什么是个性化的服务?个性化服务就是根据对内容的了解,再根据对用户的了解,找出你最感兴趣的事情。雅虎推出个性化主页后,通过一年时间我们几乎将所有雅虎的网页都建在雅虎个性化的平台上面,包括新闻、体育、商业、财经等,雅虎真正变成了一个个性化的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雅虎全球个性化平台最底层的构建全部是在北京做的。北京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对雅虎全球8亿用户做了巨大贡献,我们把世界级的难题拿到中国来,拿出了世界级的解决方案。这个个性化的服务推出以后,2013年7月份雅虎再一次在美国超过谷歌,成为全美用户量最大的公司。

大数据对广告有什么帮助?当广告足够相关和精准,它就变成了内容和信息。现在在美国最前沿的广告叫什么?互联网业界叫原生广告,什么是原生广告?第一具有高度个性化,第二具有高度相关性,第三有很漂亮的界面。所以个性化、相关性、漂亮的界面,就是原生广告。原生广告现在哪些公司在做?谁做得比较成功?推特网是第一个在互联网出现的、比较成功的原生广告。脸谱网的广告在移动端和桌面端都是原生广告。雅虎在原生广告上也做了大量投资,我们现在在移动端跟桌面端都对原生广告有很大的研究和布置,原生广告在雅虎会成为主流。

未来我们将真正进入移动时代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服务时代,个性化服务有很多特征,第一个性化服务必须是安全可信的,第二也必须是低成本和低门槛的。云计算服务的推出大大降低了创新的门槛,提高了创新的速度,我希望数据分析和个性化服务也可以走这条路。

中国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决定了我们的数据规模,巨大的数据规模为我们大数据发展创造了非常好的数据资源。我希望我们携手共同来开发这座大数据的金矿,让大数据给我们带来智慧明天。

MICROSOFT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大数据加上机器学习,代表了软件产业一个新时代来临:不再是人写软件,而是数据加算法,在数字化之后,以计算机驱动,用光速来推进人类社会。

微软亚洲研究院[微博]常务副院长马维英

大数据不是一个单一的现象,在过去5~10年,借着越来越强大的计算能力,加上知识挖掘等算法上的突飞猛进,我们可以构建更大的模型。

我们都知道,其实很多的人工智能、机器智能,或者驱动一个数字世界的自动化,都需要模型。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模型因为数据的不足,通常只能做一些小的模型或者浅的模型,但特别在过去的两三年里,在机器学习领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可以构建更大、更深度的模型。

另外是知识挖掘,知识挖掘是怎样在互联网上大规模进行的?在这些结构化、半结构化的数据中构建人类最完整的知识表达,一旦我们掌握了这样的表达,我们就可以对很多的数据做更深度的理解。

软件产业新时代

微软为什么看重大数据?微软是从一家软件企业开始的,在30年前,微软就知道软件会改变全世界,软件几乎可以做所有的事情。但今天,软件的时代已经不一样了。过去是程序员写,接下来的软件是靠数据,靠机器学习,自动写出软件。这意味着什么?当你拥有更大的数据的时候,软件就更强大,软件的性能就更好。大数据加上机器学习,这代表了软件产业一个新时代来临:不再是人写软件,是数据加算法,在数字化之后,以计算机驱动,用光速来推进我们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因为都是靠数据和算法,我们能够产生一个非常大的一个信息量,所以我们看重下一代所有的应用和服务。

今天,为什么各个大公司都在不断地在人才、技术方面大量投入?就是因为我们已经在过去的几年不断地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我们已经越来越接近从数据到信息,到知识到科技。

语音识别过去十几年一直没有突破,但就在这两年实现了很大进展。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有一种新的机器学习,可以从数据里面学表达方式,做很多模式识别。大家知道做影像、语音等最难的是怎么找出特征向量表示数据,过去的二三十年的研究都在研究怎么找特征,大数据来到的时候我们发现,特征也可以直接从数据去学。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越大的数据表达方式越好。因为数据大,信息就增加,所以技术上的突破就是计算能力和数据大了,而且自动学出来的发现比过去人设计的特征向量更好。

大数据的城市应用

今天的技术非常令人兴奋,但今天很多城市里面的数据都是很低阶的,这么大的数据如何表达?今天深度学习、机器学习带来了革命性的机会。过去两年我们也把这样的机器学习开始应用在城市,所以微软有一个城市计算的项目。在北京,我们收集了很多方面跟城市有关的数据,例如北京交通路网的数据、北京商业各方面的历年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现象,比如北京过去10年酒吧在哪里越来越多,电影院也在一些地方增加了,这些其实代表了这个城市的发展。还有空气的数据、气象的数据等。我们还搜集了北京的30000辆出租车,特别装有定位系统的数据,这样便可以用出租车当做传感器实时检测城市的脉动,甚至交通的状况,可以算出更好的开车路径。

过去两年,微软与北京市政府及中国的高校合作,在城市计算这一领域实现了很多科研成果。大数据可以分析城市问题,改善城市规划。

空气质量是今天的城市居民最关注的一个话题。北京这么大规模的城市,现在只有15个空气检测站点,非常稀疏,每个站点的投入和花费与运营非常高。这些站点在任何时刻给的数据都是非常不一样的,说明一个城市里面空气质量分布是不均匀的。今天我们的问题是能不能用大数据,用机器学习的方法预测那些没有空气站点的地点的空气质量。我们也利用了大数据把历史上所有这些我们可以收集到的,关于侦测带里的历史的数据、气象数据、交通数据、人员流动等数据,建一个非常大的模型,包含空间和时间的预测,能够在有限的15个站点之上,进一步预测所有的位置。这就是大数据在智能城市里的应用,其中既有数据分析,而且是海量和一致性的数据。

实验证明,虽然我们用的很多数据从某个角度来讲是比较弱的信号,但是把大量相关的相对弱的信号收集起来,居然比原来最好的模型还好20%。利用大数据对整个城市的空气做预测的模型是非常有价值的,这预示了这样的应用将不只在城市,而是会进到人类社会方方面面,各个产业都会被大数据带动,用更智能的算法,让过程变得更有效。

AMAZON

开放平台应对商业变革

未来的发展都将与大数据紧密相关,亚马逊将通过深入的分析,知道什么样的客户群是企业需要的,什么样的客户群可能喜欢什么产品,配合有针对性的广告或不同的销售方式。

亚马逊副总裁方淦

近来,中国电商市场有很多的变化,人们有很多疑问,要不要打价格战,怎样竞争,市场该如何发展?

思考这个问题,可以回顾一下历史。美国的70、80、90年代,是美国线下的零售巨头出现的时间,沃尔马等有名的线下零售公司崛起。但沃尔玛也是在90年代末才在美国变成最大的零售巨头,它的股价在1999年才爆发上涨。在1997年到2005年,美国线下零售业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它与中国电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也许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一些问题。

亚马逊的战略布局

在这个阶段,沃尔马做了一些事情,首先,它建了“大数据”,它的大数据是把供应链全部IT化,这样便可以实现全国调货。它实现了在48个小时之内全美国任何一个店都可以供货,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供应链系统。

第二件事情是什么?沃尔玛还把他的店建设得与众不同。别人的店比较小,他摆到郊外,把面积做得很大,因为成本低,所以商品价格也可以压到最低,同时增加商品品种。沃尔玛又把价格做了些调整,不打普通的价格战,而是“天天低价”,不需要等到减价消费者才买东西。通过这个技巧,把城区里的人吸引到郊外。

可以看到,从1997年到2005年,沃尔玛实现了快速扩张,股价上涨,但是,为什么在2000年的时候成长速度又平稳了?我猜想这与互联网有关,因为从1997年开始,美国的电商在互联网里就开始了进攻。亚马逊是1997年上市的,此后把电商攻势做了起来。

但是,仅把线下的方式移到线上还不够,因为线下跟线上消费不一样。1999年的互联网付款不是很方便,配送也不像现在这么方便。网上消费从头疼两个事,第一是付款,第二是配送。从电商角度来看,就算有很好的供应链,怎么把线下的客户体验做好?2000年左右,亚马逊做了一个决定,建立自己的库房,并把沃尔马最强的IT人才请到公司当CIO,建立起了供应链,客户体验方面也做了调整,把线下与线上客户体验的概念融合到电商的模型里去。

从亚马逊的股价走势图可以看到,亚马逊1995年成立,1997年上市,刚刚开始的几年都在亏钱。这跟中国的现象相似,唯一不一样的是亚马逊那时没有花很多广告费,而是投入创新的基本理念,把库房建起来,2000年的时候最大的投入是在线下的库房、物流方面。

2003年开始赚钱的时候我们也继续投入,并改变了投资模式,从电商慢慢往不同的方面发展,比如云计算、亚马逊物流,为卖家提供供应链的大数据及网上服务,并且在平板电脑和阅读器方面做很多投资。在数码、数据方面也做了很多,比如在音乐、视频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投入。

但是消费者很认可我们的投入方式,即时股价亏损,消费者可以理解原因是亚马逊为客户做创新,为客户的体验做投资。他们都认可这样的投资会有回报。我们的指南针和方向一定是以客户体验为核心,可以看到客户体验这方面的创新服务。

此外,亚马逊有自己的物流系统,而库房里面的库存都是机器人去做的,它不会因为过年而不上班,也不会因为生病而请假,它可以24小时都为客户服务。

中国电商的全球启迪

2011年,亚马逊把第三方平台带到了中国,即把电商平台开放给卖家。现在在中国有15个物流中心,这是全世界除了美国之外最大的物流网、营运网络。

亚马逊也在打造全球开店的项目,把中国卖家带到世界平台,带到美国、欧洲、日本。

中国现在有很多线下的公司希望往线上转型。美国一些公司也经历过了这种尝试,但是很艰难。美国的传统零售公司像沃尔玛将如何改变,也在探索中,他们在尝试线上和线下的运营模式。

中国与美国、欧洲、日本不一样的是地理分散,并且人口收入不平均,这和别的国家很不一样。这对于中国的电商来说,不论是本土电商还是外资电商,都是很大的挑战。

此外,中国的移动市场发展速度很快,很多新的移动方面的购物模型很有可能就在中国发生。中国的社交平台,比如微信已经在很多国家使用了。在微信、移动领域,中国电商的竞争可以带给世界很多启发。

未来的发展都将与大数据紧密相关,因为现在的数据跟15年前的数据不一样,你的购物信息、配送信息等,都在数据库里。这样可以通过深入的分析,知道什么样的客户群是企业需要的,什么样的客户群可能喜欢什么产品,配合有针对性的广告或不同的销售方式。

SOFTSTON

大数据创造新机遇

软通动力创新研究院院长倪敦

关于大数据,未来将会出现什么?首先是数据运营商,未来数据运营商是非常重要的,它会掌握所有相关的产业、销售、用户个人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深度挖掘中创造新的商机,它们会构成了一种新的数据的垄断。所以,在大数据的环境下我们如何制定规则,怎样反对数据的垄断?我们如何创造一种开放的大数据的环境,这是大数据的产业未来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此外,我们会出现各种大数据产业的服务公司,它会提供各种专业的技术和工具,在垂直的行业中成为大数据服务的领先者。

第三各种大数据产品和平台公司涌现,它们会成为基于产品提供的大数据公司,比如像IBM。

第四种是基于为大数据提供服务的服务商,软通目前的定位就是基于大数据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中国提供大数据的服务、搜索,帮助用户解决现在无法通过大数据来进行企业转型升级的问题。

大数据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思维和服务的模式。例如,软通的智慧业务是一个重要方向。软通做智慧城市的分析,通过分析社会人员的模式,看看如何解决城市中的一些问题。我们发现有一类手机用户形成了一个相应的网络,这类网络用户通过不相关的关联分析,发现它与一类疾病的族群人员有一定的关联度。这两种不同纬度的信息是重叠在一起的,在智慧城市的决策中,就可以通过新的渠道解决这类疾病的防治问题,所以这种思维就是数据思维的模式,而不是通过传统的把相关的信息做一些单独的连接和分析的思路。

软通在大数据业务中,帮助城市来进行智慧城市的转型,进行大数据的分析和云计算的平台支撑,通过分析信息提供城市转型和升级的能力。

在大数据的时代必须要考虑第一是合作,第二是要通过颠覆性的方式来打破传统的边界,通过新的服务能力我们可以看到,在未来可能传统的行业边界会消失,而不是说会变得更加坚固。比如零售业已经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变成了一种新的模式,互联网金融、新的物流的服务,人与人之间社交的方式接下来可能都会发生改变。这些都是通过这种打破行业边界的服务能力和新的技术来提供的。

GRIDSUM

数据怎么就变「大」了

国双科技CEO 祁国晟

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的区别是什么?数据挖掘挖掘出来的是人类未知的东西。数据分析的是我们已知的,天气不好的时候交通可能会堵,这是分析出来的,不是数据挖掘的,因为我们知道天气不好和交通不好有关系,这个知识我一开始就有了。数据挖掘是挖掘未知知识。

大数据的挑战是什么?一个是实时的海量数据分析,数据量太大,但又要实时分析,时效性要求特别高。第二是高度可扩展的数据仓库。数据仓库是数据挖掘的基础技术,数据仓库和现在的大数据概念也有一定的冲突,因为数据仓库要求所有数据之间的关联都被保留,不被切断。我们希望数据仓库能够一天比一天分析更多的数据,这是一个挑战。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未来的数据挖掘,未来的高速联机分析都有很大帮助。

数据是资产。当你拥有了大量的历史数据,便可以在历史数据上去做数据挖掘,做数据发现。如果有机会让数据资产化,将是很大的价值。

CITRIX

移动办公开创时代机遇

思杰大中华区总裁曹衡康

移动办公是很多人心中的向往,但是怎样实现移动办公?IDC调研发现,很多企业逐渐认为,竞争力来自移动办公,这是一个重要的趋势。

思杰提供的是云的解决方案,让移动办公触手可及。什么叫移动办公?办公最重要的元素,第一是设备,像笔记本、台式机、平板,第二是数据,随时随地使用数据。可以用平板、手机获取所有的公司数据吗?答案是可以。你可以用平板手机或者其他设备获取公司应用吗?当你打开家里的电脑,甚至平板、电视都可以办公,打开云档案,随时通过任何设备接到后台数据中心移动办公,这是移动办公的定义。

企业要动起来,需要提供什么?很简单,IT人员只要给你一个很快速便捷的方式让你使用后台的数据,你就可以工作了。

移动办公之后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安全。怎样做到数据不落地,就必须结合云计算。你在做任何操作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在中心使用计算资源,虚拟的资源,计算本身不是在手机或平板上面,数据使用都没有传输到手机上,你可以看得到,但是带不走。为了实现安全,我们提供端到端的软件,提供打造云服务的软件。

我们始终相信,人的工作生活是可以和谐的,你可以利用一些时间工作,车上、等车、等机时间也可以工作,这个梦想是我们过去一直崇尚的。

第四篇:挑战与机遇机遇与挑战

挑战与机遇在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电影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1990年代中期,以好莱坞大片进

入中国大陆为起点,海外及港台资金、人员、技术大量涌入内地,往昔中国电影清晰的概念和面

貌日渐模糊。与此同时,在自上而下的电影改革措施推动下,主流话语、大众文化和精英意识等

因素交错融合,也促使中国电影多元发展轮廓逐渐形成。1980年代受商品大潮和政治因素影响,

中国电影在短暂的辉煌后于八十年代末转入低潮。1990年代中国电影处于生产、市场、营销

的困难时期。由于主流意识形态力挺,主旋律电影发展兴旺。在体制、资金、经验的限制下,

艺术和商业电影在探索中也有进步,中国电影三种态势初步形成;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影进一步

分化重组,三种电影形态之间开始相互影响和渗透。电影生产的发展、电影市场的复苏,电

影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产电影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可以说都意味着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正面临

一个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转折时期。中国电影面对机会,同时也面对困境、面对挑战、面

对危机。与处在转型期的整个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息息相关,由于电影

体制改革仍然还没有到位,计划经济模式在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化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行业

后遗症,从电影业的各级管理层到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层都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观念和操

作方式的误区,整个电影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也还有待提高,整个社会的电影消

费水平受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制约也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一切都是中国电影业发展必须面对的

严峻现实。1.优良的影片数量短缺,按照经营经验,电影院需要250—350部电影供应才

能正常运转,而按照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管理条例规定,国产影片必须占2/3放映时间,这

就意味着除了80—120部进口影片以外,至少需要160—230部国产影片提供给市场。而这些

影片中应该有1/2的影片(80—115部)是市场效果较好,1/3(50—80部)的影片是高效益

的,正如电影发行人员所意识到的那样,“片源供给是否充足,国产片中是否有可以支撑市场

的„拳头‟作品,是目前国产片市场经营能否保证良性循环的首要前提。也唯有有良好的片源保

障,2/3时间放映国产影片才可能落到实处,显示出实际的效果。”近年来,2.制片、

发行、放映业的矛盾激化和整个中国的改革形势相仿,中国电影的体制改革也已经进入到

了攻关阶段,进入到了要影响到原有的利益分配和权力格局的关键时期,因而,近年来,电

影制片、发行、放映业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正如广电部电影局一位主管人士所认为,“有

人说中国电影企业是整个中国企业界改革最早的行列,但是,改革的进程缓慢,远远不能满

足中国电影发展的需要。”中国电影发展面临“电影体制不顺、机制待立、中介梗阻、节目短

缺、资金困难、捐税过重、不平等竞争”等问题。而这种矛盾的集中体现之一,就是电影

市场的无序和杂乱。中国的电影行业虽然一直以影片发行为纽带贯穿全行业,但由于各级发

行公司是按照行政区域设置的,各级发行、放映单位分别属于各级政府管辖,形成了不同的

隶属关系和利益机制。企业和区域的自我保护阻碍了电影市场机制的建立。市、县电影行业

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状已经严重制约了电影事业的发展和电影经济的增长。改革现行

经营格局和经济体制迫在眉睫。因此,加速整个电影业的市场经济转轨、重组利益集团、打

破市场垄断、规范电影市场、加强电影经济的法规建设和执行力度是解决电影业内部困境的

出路。3.市场潜力没有充分发掘如果将中国的电影产量和电影票房收入与中国的人口

相比的话,中国可以说完全是一个电影小国。尽管中国的电影产量不断提升,但中国人口却

占世界人口的1/4。4.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媒体的覆盖面广,有些人可以在家中,网上观看

电影无需到电影院看电影 ,所以应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我们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力发展

3D,5D的视觉效果,不落后于时代的步伐!

第五篇: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前言: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 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什么是软实力

在分析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时,通常将之分为有形力量与无形力量,或硬实力与软实力;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而软实力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相比之下,硬实力较易理解,而软实力就复杂一些。软实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

“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 “软实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内容: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三是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四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五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六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七是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其中,文化软实力,指一国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中国目前的文化软实力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孔子文化号召力,当然也包括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符号影响力。目前,中国的软实力不是最强的,最强的时候在宋代。

综上所述,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所指的就是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等软要素。两者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它们不是简单的加减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协调。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物化,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在当前全球化浪潮、信息革命和网络时代的大潮下,硬实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软实力则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超越时空,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国家文化软实力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十七大明确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并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这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中华民族的综合国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不断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力量的同时,大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首先,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促进国家发展进步、振兴中华民族的客观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饱经沧桑而不倒、历经磨难而不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悠久的民族精神。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更是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深深熔铸在每一个民族的血脉之中,它始终是民族发展和国家振兴的巨大精神力量。

其次,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国防实力,同时还包括民族凝聚力、道德感召力、舆论引导力等等,这种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也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尽快提高文化软实力,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再次,提高文化软实力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在当今社会,文化已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文化的进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我们所要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既需要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也需要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如今,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全社会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与之相比,我国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相差很远,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也还不完全相适应。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不断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形势与政策

三、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攻势,我们应如何迎接挑战

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阔发展思路,加大发展投入,壮大发展规模,拓宽发展途径,切实提高文化发展力,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精心谋划。当前,提高文化软实力主要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突出民族特色,强化核心地位

“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一个民族的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象征,同军事、经济、科技等硬实力一样,都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要坚持我们自己的文化发展原则,坚持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民族优秀文化,这应该是全球化背景下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一步。 2.

吸收外来文化,做到兼容并蓄

西方文化中有些东西的确值得我们学习。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已经不断地调整自己,使自己适应全球化发展,并且通过自身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让自己在这个利弊兼有的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力争上游。[13]当然不仅经济、政治体制要变,我们的思想文化观念也要变,我们的传统文化面对文化全球化这个趋势更要变,但这个变不是说丧失其个性,而是在保持自身积极因素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和特长,最终实现自己对自己的否定,并又回到自身,是一个全新的自己,中国传统文化只有以那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自身才能有所发展。 3.积极创新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江泽民曾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同样道理,创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灵魂。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要坚持创新的原则,就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充分体现时代性,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创造性地发展自身。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才能适应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才能在全球化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一个民族的文化要振兴,这个民族首先要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充满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建构一个有利于传统文化发展的环境。当然,要重树这种自尊心、自信心,我们就要首先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面对各种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我们传统文化要以崭新的姿态去平等独立地参与到全球化过程去。 4.

进行传统教育,提高传统素质

文化的复兴关键在人,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民族现代化的决定因素。我们应当通过国民教育,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扎根于传统文化中的人,使他们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开放的胸襟和现代的思维方式,这样才可能将我们古老的文化带到世界面前,带来传统文化的复兴。[15]还要培养他们拥有足够的现代意识和目光继续吸收外来文化的新成果,以繁荣自己的文化传统。 5.输出传统文化,共建和谐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深厚悠久,反映着中国人特有的智慧,具有与西方文化不同的形态和内涵,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许多合理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内容具有积极意义,它在解决一系列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我们在与各国交往中,应大力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扩大我们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使处于不同价值观支配下的西方日渐增加对东方文化的理解,并且通过扩大和提升我们自己的文化精神领域,使各国人民都有机会有渠道领略中国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我们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鼓励各种文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倡导各种文明相互包容、求同存异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最终实现世界和谐。

总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我们要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和更得力的措施,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切实把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发展起重大作用。我们必须从

1 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形势与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高度,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极端重要性。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

其次,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但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关于文化建设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的深刻揭示,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体现了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

再次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对人类的作用,可能超越军事、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乃至民族与国家。"一个人的思想风貌、精神境界、道德情操、认识水平、智慧程度、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一个社会的秩序、公正和良知,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进取精神,一个时代的变革力量、开拓勇气、知识积储和道德素养等,都是文化及其作用所形成的后果,都是文化用自己神秘而万能的雕刀所精心雕塑出来的精神形象,道德形象,智慧形象与文明形象,都是文化的造化与赐予。"我们应当以全球化为背景和观照,加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与责任心,在与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交流对话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大。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华民族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继承、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着重论述了民族精神问题,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同时,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全球化是当今人类社会不容置疑的客观大势,作为理性的民族主义,只有主动地参与到这一进程中去,并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才会发挥积极的作用,才会有光明的未来。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政策和理论框架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政策: 十五大报告第七部分、 十六大报告第六部分

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十七大报告

十七届六中全会《》 2>理论框架:

(一)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三)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四)努力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五)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上一篇:古风伤感唯美爱情诗句下一篇:骨干教师跟岗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