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校课程教学计划

2022-06-27

在人生的每一阶段,我们总是有着不同的目标与期望,有着生活的目标,也有着工作的目标,还有人生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些目标与期望,就需要具体的计划,在拟定计划时你是否会感到迷惑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地校课程教学计划》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地校课程教学计划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纲要

一、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绪言(2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发展历程;明确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反思和改进学习方法

(二)本章教学内容

课程与教学论即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合称,是研究课程与教学的一般原理、价值和策略问题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有多种流派和不同体系;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价值和策略,是小学教师专业化的重要要求;学好这一科目,需要掌握好学科基本结构,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能。

第二章 课程的基本理论(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课程概念;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课程;表达自己的课程观;了解课程发展的历史概况;熟悉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了解课程理论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和基础知识。

(二)本章教学内容

课程一般是指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追求,所以就有各种各样的课程观;课程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等;从原始课程到古代学校课程再到现代学校课程,这是课程历史演变的基本线索,在历史演化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具体课程形态和课程体系;课程是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其中,社会、儿童和知识,学校教育制度、课程传统、课程理论及课程自身的辩证否定规律等是基本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明确课程目标的内涵、取向及其确定的依据;掌握课程内容的取向及其选择与组织原则;了解当代小学教育课程的目标与课程内容。

(二)本章教学内容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课程目标取向有四种形式: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由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是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选择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运用“需要评估模式”;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及其处理它们的方式;课程内容有三种取向:教材或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注意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尊重学生经验,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是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原则;课程内容的组织要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处理好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直线式与螺旋式等之间的关系;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综合性是当代小学课程内容应体现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明确课程实施概念,了解课程实施的取向、途径及影响因素;了解课程评价概念和类型,掌握课程评价的基本方法。

(二)本章教学内容

课程实施是整个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操作、执行和开发过程。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和形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忠实取向、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等不同方式。课程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具体评价技术和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分析、整理信息和资料,对课程编制活动、课程计划和课程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课程评价以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为基本对象,有目标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等多种不同的评价模式。

第五章 校本课程开发(6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理解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特征和意义;掌握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

(二)本章教学内容

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在我国,它特指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与流出来的、允许学校自主开发的、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10%~25%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一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二是特指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给学校预留出来的10%~25%的课程的开发。“以校为本”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特征,它的具体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和属于学校。泰勒的课程开发原理是一种实用有效的课程开发模式。校本课程开发可以依据泰勒的课程开发原理来展开。只要有条件和能力,每所学校、每位教师都可开发校本课程。调查研究、集体审议和课程编制是需要掌握的基本的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方法。

结合第四章的内容,参加校外实践,了解学生所见习学校的课程实施与评价情况,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情况:(2课时)

第六章 教学的基本理论(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教学、现代教学和优化教学等概念;了解教学发展历程及现代教学的特征;探讨教学的本质和优化教学的策略。

(二)本章教学内容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认识世界、发展自我的专门教育活动;教师、学生和内容(课程)是教学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关于教学本质有诸多论争,教学认识论是我们所坚持的基本观点;人类教学事业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古代教学和现代教学是两种基本形态;理论指导、追求个人全面发展、教学模式多样总和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优化教学即使教学达到完满状态的过程,可以从质量、效率和过程等不同角度来评判,优化教学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大力开展教学实验和改革,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

第七章 教学目标与教学功能(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教学目标的涵义、表现形式及其分类;学会设计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功能的概念,把握教学的基本功能。

(二)本章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所要达到的标准、任务而做出的规定和设想;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具有导向、激励、标准三大功能;布卢姆、加涅、奥苏伯尔、巴班斯基等人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促进个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这是教学活动的两大基本功能,教学的社会功能只有通过教学促进个人发展这一中介才能实现;教学功能的提升和优化。

第八章 教学模式(6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认识教学模式的概念;了解教学模式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掌握当前几种比较重要的教学模式。

(二)本章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在当代,教学模式发展呈现出了多样综合的大趋势;在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既需要学习掌握好基本的教学模式,又要关注体现新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的新探索。

本章安排课堂讨论(2课时):如何看待当前值得关注的几种教学模式? 第九章 教学方法(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认识教学方法的概念、组合和分类;掌握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了解国内外教学方法改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本章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类型很多,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熟悉和掌握各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在当代,国内外均进行了多种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教学方法的发展呈现出了许多新的趋势和特点。 第十章 教学手段(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理解教学手段的概念,知道教学手段的不同分类;了解各种教学手段的特点及功能,掌握选用教学手段的基本原则;理解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内涵及其意义。

(二)本章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从不同的角度,教学手段有多种分类;教学手段的选择和使用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考虑到各种制约因素;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指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教学,使得教学手段不断地朝着更能促进教学活动优化的方向发生变革的过程,它是社会和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必将给教学带来深远影响。

第十一章 教学组织形式(5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明确教学组织形式的内涵、意义及历史演变;熟悉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全面认识班级授课制;了解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并掌握其基本要求。

(二)本章教学内容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随着社会及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变化,经历了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三个阶段;班级授课制因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优点而成为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局限性则促成了现代教学组织形式的不断改革;围绕着教学的集体化与个性化的矛盾而展开的现代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探索,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整体丰富和多样综合;班级教学具有不同的课型和结构,同时又有一些基本的工作环节,作为一个教师,必须认真做好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等一系列工作。

本章结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章节的学习,安排讨论:(1课时) 第十二章 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内容;掌握有关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策略与方法;反思我国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二)本章教学内容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对教学系统内部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各个要素进行合理的协调和组合,促进教学工作高效运转的活动,包括教学准备过程,教学运行过程,教学质量分析过程的管理。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就和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我国现有的教学管理和评价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

二、课程使用的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

(一)教材

《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重印

(二)参考资料

1.《教学论稿》王策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教学论研究二十年》李定仁、徐继存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教学论》田慧生、李如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4.《西方课程的历史发展》(上、下)[美]布鲁巴克,

5.《课程与教材》(上册)瞿葆奎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43~88 6.《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李子建、黄显华,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

8.《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施良方,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9.《新课程设计的变革》张廷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0.《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1.《现代课程论》钟启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12.《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陈玉琨、沈玉顺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3.《课程新论》廖哲勋、田慧生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4.《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美]拉尔夫·泰勒,施良方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5.《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崔允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6.《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徐玉珍,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三)其他参考资料 期刊杂志

1.《课程·教材·教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hppt:kjjf.chinajournal.net.cn

2.《基础教育课程》/北京/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hppt:jcjk.chinajournal.net.cn

3.《中小学教材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hppt:jxzx.chinajournal.net.cn

4.《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昆明/云南省教科院 /hppt:kcjx.chinajournal.net.cn

5.《教学月刊》(小学版)/杭州/浙江教育学院 /hppt:jxyx.chinajournal.net.cn 6.《小学教学研究》/江西/ /hppt:xxjy.chinajournal.net.cn 7.《小学教学设计》/江西/ /hppt:xxjx.chinajournal.net.cn 网上资源:

1.中国中小学教育网:http:/// 6.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 政策法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第二篇:五年级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教学计划(范文)

五年级地方安全课程教学计划

(2013-2014学第二学期)

王显艳

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改革和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以增进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课程。 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与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我校各项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进行安全、国防、环境保护的知识、国学启蒙等方面的教育。

一、教学目标

1. 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古代文化的优美。 2. 通过名人长廊,让学生了解古代名人的卓越才能。

3、通过名胜佳境,让学生了解我们山东的名胜古迹,激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专题,并不局限体裁,表现形式。每周围绕一个专题来进行教学,如诗经、韩非子、淮南子、战国策、姜尚等,大力鼓励学生在课外查找资料,对课堂学习进行补充,进一步讨论交流,甚至可以视具体情况开展延伸活动。

三 、 教学重点

苏东坡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因此教学中对所学诗词要求学生背诵。我们将帮助学生用各种方法进行记忆,进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多背,打造一个善于记忆的头脑。同时,对诗词的朗读也进行专门指导。

二、教学措施:

1、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实际,力求选择适合学生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采用多媒体动画录音等手段,图文并茂,使学生在做做学学中达到教学目的。

2、对国学启蒙中的诗文进行 诵读,记背。再慢慢品尝,感悟。对其中感兴趣的话题,展开研究。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夯实我们民族的根。做一个真正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三、教学内容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第一周 硕鼠

第二周 黄鸟 第三周 买椟还珠

第四周 曾子杀猪

第五周 秦西巴从鹿

第六周 后羿射日

第七周 千金求马

第八周 赵威后问齐使

第九周 姜尚

第十周 管仲

第十一周 孙武

第十二周 司马迁 第十三周 泉城济南

第十三周 千佛山

第十四周 趵突泉

第十五周 大明湖

第十六周 海上名山

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

第十九周

龙潭瀑 对联 期末考试

2014年3月3日

第三篇:2、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计划

涅阳七小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深化课改为核心,以市、县、街道办教研工作为指导,以师生发展、课程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研究意识,全面落实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推进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意见,提升课程开发水平,丰富课程内涵品质。

二、任务、目标和措施

(一)加强课程建设,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多元化和精品化

1、目标:深入推进义务段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加快高中段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和地方课程的常态化实施,形成区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体系。

2、措施:

(1).在市优秀校本课程评比的基础上,开展优秀课程展示活动,进一步提高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水平,争取再出精品,切实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促进课程多元化和精品化,同时也为下一轮市优秀校本课程评比准备好梯队。

(2).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调研和资源整合工作,体现课程资源利用的整合性,对于同质同类学校,在面临共同问题时,通过课程开发主体的“联动性”实现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3).继续引导学校开发精品课程、特色课程,使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建设紧密结合,在时间、项目上与学校活动多方面整合,在课程开发、实施上力求规范与创新。

(4).继续做好德育文章,使校本课程开发、地方课程实施与学校德育工作结合,增强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二)发展课程内涵,丰富实施的内容与形式

目标:走课程内涵发展之路,在原有劳技、科技为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小学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 措施:

1.以“分类指导、典型引路、及时总结、整体推进”的思路,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在继承以劳技、科技特色为载体的基础上小学积极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初高中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并进行研究性学习成果展评。

2.以县科技节、艺术节为活动载体,引导学校统筹规划校级总体计划,形成活动主题,落实活动项目,规范课程操作。

3.继续发挥片级教研组长的作用,以片级教研组为阵地开展研讨和交流活动

4.发挥课题引领作用,小学以省重点课题实验学校为基地,辐射区域其他学校,探索实施模式,推广先进经验;

(三)建设教师队伍,促进校本(地方)课程教师的稳定与发展 目标:走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努力建立专任教师和多学科指导教师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措施:

1.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教例评析活动,利用现有的设施资源,开展“教学录像+教学反思+教例评析+教学再设计”的1+3活动,以积累课例,并将相关成果放入教科网,以促进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 2.继续开展基于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的“小课题研究”,加大研究深度,注重研究价值,本学期重点作好小课题研究的研讨、总结和提炼工作。 3.倡导教师关注课程开发故事,及时提炼及时总结,积极撰写综合类教学论文和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增强教师对本课程的理解和领悟。 4.本学期之前完成新一届县综合实践活动教坛新秀评比的申报工作,并积极为参评教师搭建平台。

5.通过教研活动和假期培训,帮助学校和教师吸收新的课程理念,及时传递新的课程信息。

第四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见习报告

课程教授的目的在于传授启发,一堂合理的课应该既做到传授知识,又应该启发学生的思想。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就是做到有所知、有所悟,让学生从课堂中吸收知识的精华;而对于教师来讲,一堂好课需要很多的条件:条理清晰、旁征引博、良好的沟通、个人的魅力等等。2011年11月1日至2日,我班全体同学在任课老师的带领下,到涪陵某中学开展《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实践活动。通过深入中小学课堂,观察学习各学科教师的授课过程,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收获不少,感触颇深。

一、 见习目的

教育见习是师范生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专业教法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国家重点学科,是师范院校为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作为教育学专业的学生,这门课程的开设对我们尤为重要。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员理解和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动态与趋势,能运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小学课程与教学中的问题。而此次通过开展课程见习,其目的是让我们了解社会、初步接触教学实际,增强对本学科知识的感性认识;促使我们深入了解该学科的地位、作用及发展趋势;获得教学实践中的实际知识;为后续课程的教学做好准备,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训练学生从事本专业课堂教学工作的相关教育教学技能;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真正提高我们的课程与教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二、

三、 见习时间:2011年11月1日至2日 见习地点:涪陵第十九中学

四、 见习概况

2011年11月1日上午和2日上午,教育科学学院2009级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全体学生在任课老师张学华的带领下,到涪陵第十九中学开展课程实践活动。本次见习主要采取了集体的形式深入课堂,通过观摩中学生教师的授课过程,深入观察教师授课过程,在观摩授课中体会教师如何设计课程、如何

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如何安排课程内容,怎样实施课程以及对教学过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艺术等有直观的认识。

五、 见习过程

我们此次课程实践活动主要以集体形式开展,时间安排为1日上午和2日上午,分为不同小组深入不同班级听课,其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感兴趣的学科进行观摩。在这次见习中,我们小组分别在初三3班、初一3班和初二3班听课,一共听了6节课。具体情况如下:

1日上午,我们小组主要在初三3班听课,上午安排了3堂课。第一堂课为数学课,该节课主要讲了圆周角的相关定理。老师一上课便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提出新的问题,从而导入着堂课。在学习新的知识时,老师先引导学生理解并识记有关定理,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做例题来巩固新的知识,概念理解与举例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掌握并学会运用新的定理。

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十分注重在班级整体理解对水平下,对个别理解较慢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既顾全班级的整体发展水平,也顾及了个别学生的进程。课堂进行到了最后,老师和学生一同回顾了本节课内所讲的知识要点,并布置课后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的新知识。从学生总的情况来看,着节课很不错。我很开心学到了老师这种教学方法。

第二堂课是语文课,主要讲《我的叔叔于勒》这篇短篇小说题材的课文。由于着堂课时这篇课文讲解的最后一个课时,故事的相关情节在前几节课已经学过,学生对整个故事也有了总体的认识。所以一上课,老师便带领同学们回顾了上个课时所学的内容,对故事的情节和线索进行了梳理巩固,使学生对小说三要素、情节的构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讲解过程中穿插讲述了环境描写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这一写作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接着,老师通过设置问题“假如于勒是个大富翁,那又会发生什么?”,以此来拓宽故事发展情节,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通过小组探讨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技能。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体会故事主人公的内心冲突和微妙的情感,从而揭露出金钱熏心的丑陋,引发学生对人性和价值观的思考,升华课

堂。

第三堂课是物理课,讲的是杠杆原理的课后习题。老师的授课思路是在讲解作业的同时复习所学知识点,达到进一步巩固的作用。在讲解时,老师针对每一道题所涉及的知识,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该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上,老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引导学生感性的理解所学知识。他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很好地充当了引导者、施教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学生遇到问题时,他没有马上直接地告诉学生怎么做,而是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思考。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发展水平也不是相一致的,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做到了灵活掌握,他让学得比较好的学生来讲,利用学生公共基础,使得其他同学更好地理解。这时老师也在旁边听,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通过这样的授课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日这天,我们小组到了初一3班和初二3班听课。先是在初一3班听了一堂英语课和一堂语文课,接着到了初二3班听了一堂数学课。在这过程中我看到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现象,由此引发了对教育这一行业的一些思考。

初一3班是年级的“尖子班”,由于刚刚从小学转入初中,同学们看起来活泼调皮,非常可爱。从听课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的积极性非常的高,学习能力也很强。第一节课是英语课,任课教师正好是这个班的班主任,是一位年轻的老师。也许是因为该老师是班主任的缘故,对于学生的要求很严格。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比较缺乏耐心,不太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当学生在碰到难题时急于打断思路,自行给出结论,学生回答得比较被动。而第二堂语文课的任课老师是一位任教多年的女老师,她在讲课时心态年轻活跃、思路清晰易懂、循循善诱,与学生的互动非常默契,课堂氛围也十分活跃。同样身为女教师,为什么年轻的老师上的课和年长的老师上的课表现出来的差异如此明显呢?这一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刚从事教育的年轻老师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耐心,切忌带着不良情绪上课;对于刚从低年级转入高年级的学生,应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改变,因材因时施教,不可一概灌输;老师应该言传身教,培养个人的教学魅力。

相对于之前的班级,初二3班可谓是年级里的“差班”。我们正好又听了一节数学课,可是与前一天的数学课相比,其中存在了不少问题。教学方法上,老师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几乎是自问自答,照本宣科,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启发;课堂秩序上,秩序散乱:学生睡觉、自行谈笑、玩手机、听音乐私下走动等,而老师对这些现象不管不问;课程设计上缺乏逻辑性,课件制作不合理,存在无关干扰,课程目标含糊不明确;教师态度上,老师对学生不够负责,例行上课,与课堂无关人员进出,导致课堂中断;师生关系上,老师不够尊重学生,上课拿直尺直指学生,带有压迫感,当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语言犀利,对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这一现象也让我对师德产生了思考:教师应该与学生保持平等,尊重和鼓励学生,对于学生应该公平对待。身为教师要时刻秉承对学生负责的敬业理念,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帮助学生的成长。

六、 心得体会

1、我们应该积极学习老师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听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些小学老师摒弃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再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思路,老师们利用丰富的经验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些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在教学课堂中完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首先,上课前精心组织教学,以精彩的导入进入新课的学习。其次,通过学生自主看书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提醒学生该注意的问题,注重学生看书的效果,强调学生对重要信息提取。再次,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解答,当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老师再进行解决。最后,对于重难点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和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与树立。

2、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异常活跃。中学生由于自身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表现得异常的活跃,当老师提出一些要求时都能积极的投入,对于回答问题也是争先恐后,整个教学课堂朝气蓬勃。

3、老师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我们注意到,在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的眼神、动作、语言和神态都与学生的学习活动配合完美,老师通过用眼神和动作对学生的回答和思考进行鼓励和引导,也向学生传递自己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的教学心情和课堂气氛,从而带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因此,教师学会与学生在眼神、动作、语言和神态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

4、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耐心和从教魅力。无论是在课堂还是课后,教师都应该以亲切的态度替学生解惑;当学生有错时要有耐心地引导。做到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和诲人不倦。

5、现实的课堂与我们所学的知识相异甚大,教学实际并不是按着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那样可以按部就班。因此,我们需要提高我们的相关教育教学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七、见习总结

本次专业见习活动使我初步接触了中学教育的教学实际,增强了对中学教育授课知识的感性认识,对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获得了教师教学初步的实际知识;认识到中学教育课堂教学工作的相关教育教学技能的运用技巧;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丰富、发展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师德育理论,提高了分析、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总而言之,在为期两天的见习时间里,使我学到了书本上无法到的东西。两天不是一个很长的时间,但它却等于这两年多来学习的感悟,是课本知识的再度升华,是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课程实践教育活动,我既学到了自己所学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加深了自己对这门课程的热爱,从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诸多不足。因此,这让我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提高专业素质,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寻找机会多实践,提高实践能力,丰富内涵,开拓视野,不断完善、超越自己,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工作需要。

第五篇:教学模式改革典型课程—“英语教学法”课程总结

“英语教学法”课程是英语专业本科(教育方向)的学生第三学期起开设的一门必选课。该课程以教授基本的教学理论为切入点,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将教学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

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个学期都用课程总学时的30%组织实践课程。本学期,实践课的安排尤其丰富。

1. 到教育学院听专家讲座。我们定期安排教学方法的专家讲座,聘请过大连外国语学院的院长就教学法和教师艺术进行过讲座,也聘请过具备外国专家资格的加拿大教师Ken就如何更好地教授听力课和口语课进行了两次讲座,从英语的本土语言者的角度把教学法的具体运用和教学实践结合到一起,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2. 到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我校的实践活动集中安排在三个小学,分别是大连市试验小学,大连市五四路小学,大连市解放小学。活动的具体内容是由我校学生上公开课,同时由其他同学听课评课。这类活动实用性很强,对于正在当英语教师的学生而言是个交流的好机会,对于从未当过老师的同学而言,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邀请中学生到我校参加我校学生的微型课堂观摩课。我们邀请到新华中学初三的学生30名到我校的新二教室进行微型课堂的观摩课,由我校英语专业教育方向的本科学生为他们进行微型授课(即每个内容15分钟)。这个活动可以为多个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也相对比较集中。针对这次微型课堂的观摩课,我们还专门进行了一次教学研讨会,对学生们的教学情况予以研讨,深受广大同学的喜欢。

这门课程的实践的实用意义之一还在于它也是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指导之一。英语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是进行教学设计,在公开课上的一些想法和疑问正为学生的论文开题提供了思路,鼓励了他们的教学法研讨。

在这门课程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将更灵活,更多样地组织各类实践活动。

上一篇:大学金工实习总结下一篇:大学生寝室文化节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