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教学方法研究

2022-09-11

C语言是一种近来广泛使用的计算机语言, C语言功能丰富, 表达能力强, 使用方便灵活, 可移植性好, 既具有高级程序语言的结构化的特征, 又能实现低级语言的许多功能, 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由于C语言包含的概念比较复杂, 语法规则多, 使用灵活, 使不少学生感觉不好学, 难学, 有些学生好像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 但自己独立设计程序和调试程序时却不知如何下手。因此, 如何提高《C语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增强学生的C语言程序设计能力, 是每位任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机实践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

1 明确学习目的, 激发学习兴趣

对初学者而言, C语言是一种不太好学的语言, 数据类型多, 语法规则繁多, 指针的使用非常灵活而不好理解掌握, 加之, 当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发展非常迅速, 各种集成开发工具功能相当强大, 使应用程序开发变得愈来愈简单、方便、快捷, 相对而言, 利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就要困难很多, 从而使学生感觉C语言已过时, 学不学好没有太大关系, 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其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很理想。因此, 在刚接触本课程时, 不要急于介绍理论知识, 而应该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通过学习本课程, 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利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能力, 同时, C语言又是《数据结构》、《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的前导课程, 是进一步学好这些课程的基础。然后, 着重强调C语言的实际应用性, 通过介绍C语言在许多领域中的应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如, C语言在以下领域仍有广泛应用:设计大型应用软件, 设计单片机和DSP程序, 设计硬件驱动程序, 及设计操作系统等系统程序。可以说, 只要有程序设计的地方, 就会有C语言的用武之地。

2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突出重点

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一般按教材编写的内容和顺序按部就班进行讲解, 而前几周讲授的内容往往是变量、数据类型、运算符及表达式等C语言的基本知识, 学完这些内容过后, 仍然没有涉及到编程, 这样教学很容易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 失去学习兴趣。因此,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必须坚持以程序设计为主线, 除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如数制、码制、标识符、变量及常量等) 外, 其它内容 (如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等) 都应插入到相应的结构化程序设计部份中, 通过精心设计的案例非常自然地引出要讲解的知识点, 然后, 利用这些知识点来完成案例中的程序设计, 这样教学让学生既掌握理解了C语言的基本知识, 又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编程能力。另外, 应根据授课时间和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 重点讲授程序设计中常用的知识点, 而摒弃不常用和繁杂的内容, 这样能减少学习难度, 使学生尽快掌握程序设计方法。如, 在讲授预处理命令时, 只讲解宏定义和文件包含等最基本和常用的预处理命令, 而对条件编译等不常用的内容, 则不讲或略讲。

3 注重启发、引导式教学, 加强课堂互动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活动, 其中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 同时也应是主动参与者。传统教学中, 教师大都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一支粉笔一讲到底, 或只简单照搬一问一答的形式, 而没有激发起群体的共鸣或反应, 学生只是一个知识的接收者, 这种没有互动和互动很少的课堂教学, 其教学效果一定不会很理想。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互动呢?首先, 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深入分析研究教学内容, 精心设置各种问题, 问题的设置必须体现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的过程。然后, 在教学过程中, 提出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讨论、解决。教师在讲解问题时, 不是简单地给出问题的解答结果, 而应该采用启发、引导方法, 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分析解决这些问题, 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同时, 无形中也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这正是互动型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如, 在讲循环语句时, 教师先设置问题:从键盘输入10个整数, 然后, 计算这10个数的和。根据学过的C语言知识, 学生会这样编写程序:定义两个整型变量, inti, s=0;然后将scanf (“%d”, &i) ;s=s+i;重复10次。再进一步要求:将数据个数改为100。这时, 两条语句scanf (“%d”, &i) ;s=s+i;必须重复100次, 学生会感觉到程序简单但语句数量很大。此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段程序进行分析, 找出其中的特点, 即许多语句是重复的。针对这一特点, 教师引出循环语句的概念, 然后, 讲解循环语句的用法, 最后, 再利用循环语句实现这一段程序, 让学生看到数据个数不管多大, 程序长度不会变化。这样教学, 很容易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循环语句及使用循环语句的好处,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引入任务驱动方法教学,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C语言程序设计的传统教学方法都是先介绍基本语法、语句, 然后, 举一些简单的实例加以说明, 到了课程快结束时才会给出一些综合性的例子。这种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被动地去理解和记忆教师介绍的语法知识和语句的概念, 而无法从程序设计和全局的角度去理解语法和语句的作用及应用场合, 当独自编写应用程序时却无从下手。因此, 在教学中引入任务教学法, 在任务驱动下,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地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方法。教师在授课之前必须为每一知识点设置一些趣味性和应用性强的任务, 在讲解知识点时, 先给出任务,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任务, 然后顺势引出将要讲解的知识点, 教师讲解完知识点后, 让学生利用知识点完成该任务的程序代码编写, 有条件的话, 进行上机调试, 最后, 教师对学生完成的任务情况进行点评, 让一个或多个学生将自己编写完成的程序写在黑板上, 引导其它学生分析这些程序之间的差异、优劣, 是否还可进一步优化这些程序, 是否还有新的设计思路。这样,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一方面学生很轻松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点,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 也明显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5 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 将难以用语言描述、学生难以想象的过程用动画来演示, 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提高学习兴趣。如, 讲解函数参数传递时, 仅仅用语言或文字来表述, 学生感到抽象、不好理解。若采用多媒体课件将参数传递过程用动画形式演示出来, 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实际参数和形式参数中值的变化,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参数传递的特点。另外, 教学内容中比较复杂的图表、数据类型、运算符、语法规则、语句等均可采用多媒体方式来表现, 从而可以节约大量的板书时间, 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增加课堂互动时间等目的。而对于多媒体教学不易实施的程序设计方法的讲解仍然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 教会学生如何实现思考、推理, 如何用语句实现算法,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实践表明, 只有将多媒体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 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6 加强上机实践, 改革考核方式

C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上机实践是C语言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上机实践, 学生可以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 增强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设计应用程序的能力。因此, 首先必须转变观念, 从思想意识上重视上机实践环节, 将上机实践真正作为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份。其次, 教师要精心设置实验内容, 内容一定要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趣味性, 而且也要具有层次结构, 即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置实验内容。此外, 还要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 不仅要包含理论考试的内容, 还要增加实验考核内容, 并加大实验成绩所占总分的比例。实验考核可以采用做课程设计、在指定时间内完成指定的程序设计任务或通过考试系统进行上机考试等方式。以上几项措施相互配合, 使上机实践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实际应用编程能力的重要环节。

7 结语

在C语言的教学中, 必须不断探索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理念, 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才能够培养出适应时代变化和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几年来的《C语言》课程的教学实践表明,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程序设计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效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摘要:《C语言》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 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但是由于其数据类型多、结构复杂、概念抽象及使用非常灵活, 因此, 学生普遍感觉这门课程学习难度大、不好学, 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为此, 本文给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对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 并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尝试, 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C语言,教学方法,教学改革H191

参考文献

[1] 谭浩强.C程序设计[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2] 牛连强, 尚敏, 张大坤.精编C语言教程[J].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6.

[3] 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4] 迟成文.高级语言程序设计[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5] 王新军.程序设计语言概念[J].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9.

上一篇:文艺复兴时期美术所产生的影响分析下一篇:卡维地洛与依那普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156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