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实验教学研究论文

2022-04-15

摘要:本文就C语言程序设计的实验教学,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通过多个实验教学实践,提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理论授课老师保持良好沟通、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内容的教学思路,并就具体实现方法进行探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C语言实验教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C语言实验教学研究论文 篇1:

云平台场景教学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该文以高职C语言实验课程教学为例,给出基于云平台场景教学的实现条件、策略和具体操作过程。这种实验方式,降低了高职学生学C语言的难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丰富了教学资源库,并且使手机端编程实验成为可能。

关键词:云平台 场景 C语言 实验

云平台场景,指通过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创设,基于学校云平台存储的场景。云平台场景形成场景库,每一个场景对应一个实际应用,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选择其中一个进行交互式实验操作[1]。

C语言程序设计是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性、入门性编程课程,通过这门课程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具有软件开发的专业能力,为后续系列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1 高职院校C语言实验教学的弊端

C语言实验教学模式较为固化,即老师讲授完知识点后布置实验任务,学生准备好代码进入实验室,对着单调的电脑屏幕敲代码,然后是调试、纠错、运行、得到结果,学生提交代码或撰写实验报告,最后是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内容或报告评定该次实验成绩。这种传统实验模式的弊端主要有:第一,C语言程序要求相当严谨,调试中如果出现一点问题,程序都不能得到结果。而高职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和程序调试能力差,不熟悉编译过程中出错的英文信息,自己不能及时排错,只能向教师求助,但是一个班级学生众多,教师往往不能马上顾得过来,学生错误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丧失往下做的信心,继而失去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第二,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只关注实验结果而忽视实验过程,代码复制现象存在,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缓慢,不能达到实验教学的效果和期望[2]。

2 基于云平台场景的教学特点和实现条件、策略

云平台场景中为学习搭设了脚手架,学习内容镶嵌在具体的操作流程中,完成场景内的所有操作任务,就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

实现条件:采用spring架构搭建云平台,客户端采用B/S模式进行使用。采用oracle数据库进行连接,学生统一通过电脑或手机浏览器进行访问。教师通过云平台端进行基础数据的维护和实时教学使用情况的查看。

以C语言实验教学为例,其具体实现策略为:以视频展示具体任务场景,导入实验任务,应用视频课件引导学生思考C程序结构,关键知识点对应的任务代码留给学生完成。整个实验课程教学过程是“学”“做”一体,如图1所示。

3 基于云平台场景的C语言实验教学操作过程

3.1 实验场景的编排和设计

将C语言教学主要知识模块内容进行重组,编排出相应的场景,如图2所示[3]。

场景库可以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随时增加、删除,每一个场景对应的一个或数个知识点,完成一个场景里的实验任务,即完成一个教学目标。

3.2 学、做一体的实验教学场景布局

图3为浏览器端实验场景布局图,分为3个区域:视频引导区、代码输入区、答案展示区。

3.3 实验教学设计

以比赛打分场景为例给出具体实验教学设计。

3.3.1 视频教学引导

(1)场景导入。视频教学区展示学校演讲比赛中评委对选手打分的场面,打分电子屏上输入了各评委分数,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后,评委分数的平均值即为选手的最终得分。

(2)编程引导。通过视频课件给出编程引导,标有“*”处表示有问题设置,需要学生输入文本提交答案。

指定评委老师数目:

# define N 10

再输入相应的分值:

printf("请依次输入评委老师分数\n");

for(i=0;i

scanf("%f",&a[i]);

通过循环得到评委评分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max=min=a[0];

for(i=0;i

{

if(a[i]

min=a[i];

if(a[i]>max) *

max=a[i]; *

}

累加評委输入的所有分值:

J=0;

for(i=0;i

j+=a[i]; *

计算最终得分:

ture=(j-max-min)/(b-2);

输出结果:

printf("去掉一个最高分%f\n",max);

printf("去掉一个最低分%f\n",min);

printf("最后的得分是%f\n",ture);

3.3.2 问题的设定与答题

C语言实验课程教学中设定的问题,应该是针对此次教学目标来设定,比如这个场景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循环结构,故针对循环点预留出程序代码让学生输入。如将第一个循环点中的第二个if语句和第二个循环点留出来,让学生在答题区由输入文本后提交。当然,由于实验场景不同,任务的复杂度也就不同,题目的数量和形式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题目数量可多可少,题目形式可以是选项或代码填空。

答题区就是一个文本输入框,供学生输入视频课件中提出的问题答案。

3.3.3 答案展示

在答案展示区有两个功能:一是学生提交完答案后,可以给出正误判断。二是可以将视频课件中引导思路代码给出,学生提交的代码正确,可以直接拼接到这些引导代码中,供学生拷贝到编译器中运行。学生只有提交完答案后,视频才能再次播放讲解。

4 结语

基于云平台场景实现高职C语言实验课程教学,这种方式“学”“做”一体,场景里搭设了编程的结构,降低了高职学生实验难度,增强高职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传统C语言编程实验方式,代码量大,输入文本多,只能通过电脑键盘输入来实现,而基于云平台场景的实验方式,只留出关键代码让学生输入,再拼接系统给出的其余代码,完整代码可通过拷贝方式放在编译器里运行,减少了代码输入量,使手机端编程实验成为可能。云平台场景库极大丰富了教学资源,降低了教学成本,有利于知识共享。

参考文献

[1] 唐娟.面向软件技术专业的云平台场景教学研究[J].软件工程,2018(5):60-62.

[2] 王勇.基于工作情景的C语言项目教学[J].中国电力教育,2009(4):76-77.

[3] 熊启军.基于微视频的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5):13-16.

作者:唐娟

C语言实验教学研究论文 篇2:

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模式

摘要:本文就C语言程序设计的实验教学,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通过多个实验教学实践,提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理论授课老师保持良好沟通、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内容的教学思路,并就具体实现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C语言 程序设计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新进高层次人才项目(104-0091);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 (10C1312)。

C语言程序设计是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基础,既具有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功能,又具有低级语言的许多特点,是计算机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有广泛的应用领域。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时代赋予大学生素质教育更多的含义和要求,其中计算机水平和能力的考核不再局限于计算机专业人才,更多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也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编程能力。因此,C语言程序设计不仅仅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成为许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近年来,我校在理工类专业普遍开设该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保证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牢[1]。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钻研与创新精神的课堂教学,为实验教学提供必须的理论基础,实验教学是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应用的重要途径。在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表现出与计算机专业学生不同的方面,其主要表现在学习C语言的积极性和兴趣不高。因此,我们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这个群体的特点,从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方面出发,以培养学生的C语言程序设计能力为目标,对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

1 非计算机专业的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现状

在C语言实验教学中,我校配有C语言实验课程教材,且实验教学晚于理论教学一周时间启动。同时,实验教材基本与理论教材内容配套,由多个基于不同关键知识点构成的实验,每一个实验都是针对某个或某些相关知识点设计的,由多种类型不同的程序设计题构成,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这非常有利于学生掌握C语言编程技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问题仍然存在。

1.1 重视度不够

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课程,受重视度远不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主要原因在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认为C语言课程与他们专业的相关性不大,因此,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C语言的积极性不高。

1.2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

理论和实际教学安排,都说明实验教学应该紧接理论教学。但是,由于每个老师的教学进度有区别,因此,实验教学老师分配实验任务的时候,学生反映该实验内容的理论知识点还没有讲授,或者实验教学老师分配的实验任务中需掌握的知识点,理论教学老师早在几周前已经讲授完毕。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学生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前者的情况会使学生在实验课程中完全不理解实验内容,不明白程序语句的含义,对于独立的编程题更不知道如何动手;后者则由于知识点讲授的时间与实验课程的时间间隔比较长,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印象模糊,甚至完全忘记。

1.3 过多依赖实验教材

C语言实验教材中包含很多个独立的实验章节,每一节实验内容都包含一个主题,由若干个不同类型的程序题构成,大部分程序题都有较为详细的程序代码。大部分实验教学老师在每次实验课时,对所有同学一视同仁,分配相同的实验内容,并从中选择一些程序题或者让学生按题号依次编写程序,学生只需要根据实验教材提供的编码依次输入C语言代码即可运行相应的程序。虽然实验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实验教学老师分配教学任务和辅助学生学习C语言,但是,它也抹杀了学生的思维创造力,不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

2 教学模式的改进

针对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改革尝试,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激发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中,老师起重要的“督导”作用。一方面,教师要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明白,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掌握一门编程语言对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编程语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对编程语言的学习和应用,可以建立良好的逻辑思维和培养好的计算能力。C语言是一门基础性的编程语言,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编程语言的奠基石。另一方面,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编程的信心。学习C语言就是将现实社会的事情通过计算机来运行处理,只要学生掌握了C语言的语法规则就一定可以编写出程序,通过编程解决本专业领域的问题,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编写具有自己专业背景的软件[2]。例如,最初安排实验课时,实验老师结合多媒体教学设备,采用口头描述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熟悉C语言开发环境,并结合简单的C语言程序,说明程序语句的输入、保存、调试、运行等步骤。让学生对于C语言开发环境形成初步的认识并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布置一个精简的C语言编程任务(输入程序代码),逐个检查学生们的实际操作结果,以此督促学生熟悉C语言开发环境,检验学习效果,为后续实验课程打下基础。在历年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非专业的学生对C语言学习兴趣不大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在最初的学习过程中对编程工具不够熟悉,理论知识没有通过实验课及时地消化理解运用。通过实验老师的讲授与检查,我们应确保每一位同学掌握C语言的开发、编译、运行流程,奠定非专业学生学习C语言的基础。

2.2 实验老师与理论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

我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构成,同一个班级的理论教学老师和实验教学老师并不相同。在C语言实验教学过程中,为了恰当分配实验任务,实验老师和理论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是非常有必要的。就同一个班级而言,实验指导老师可以经常和理论授课老师交流,将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理论授课老师,同时,也可以询问理论授课老师的教学进度、关键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等等。通过良好的沟通,实验指导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当前的理论教学进度和学习情况,当理论教学进度与实验教学进度不一致时,实验教师可以对实验教学任务做出适当的调整,为学生提供与最近学习的理论知识点相对应的实验内容,让学生及时消化和吸收新的知识点和关键内容;如果学生对某些关键知识点普遍掌握不好,实验指导老师可以精选实验内容,加强该知识点的实践练习。例如,实验课程中老师发现同学们对于循环结构理解不够深入,运用也不够理想,出现“死循环”或者循环变量设置不正确。针对该情形,实验老师可以重点分析“while”、“for”和“do-whilel”循环结构,给出具体的程序实例,分析这三种循环结构的区别,循环次数和变量的变化,加强实践练习。另一方面,教师总结学生实验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形成实验文档和记录,反馈给理论授课老师,相互交流后,理论授课老师根据具体问题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对此,学生反映很好,学习效果得到改善。

2.3 精选实验内容,合理分配实验任务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老师应熟悉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并根据每一次实验课时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侧重、有计划,由浅入深地准备实验内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每个人学习C语言的能力和实际应用C语言能力不同。例如:有的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较早,或者已经有一定编程基础;有的学生则是刚刚接触编程语言;有的轻理论重实践;有的重理论轻实践。实验教学老师应全面细致地观察学生,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特点,从而分配适宜的实验任务。具体的实施方法是:对实际应用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分配较容易,稍低于实验大纲要求的实验任务;对于理论知识掌握扎实,且实际编程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在实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增强实验内容的难度和广度。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在有限的实验课时内,学生可以有效地完成实验任务,同时,促进和鼓舞学生学习C语言的兴趣;这样做既培养和提高了全体学生的C语言编程能力,又可以挖掘出小部分编程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们要多鼓励和辅助学生完成有一定难度的编程题,特别是对于一些算法名词,实验教学老师应当做出详尽的解释,并用配有图释的方法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算法名词的含义,让学生能够应用已学习的C语言知识独立完成编程题;对于同一个编程题,教师应鼓励学生给出多种不同的算法;当学生遇到难点的时候,实验老师应当尽量的给予提示,而不是直接给予结果。总而言之,实验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应用C语言的过程中体会编程的乐趣。

3 结语

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C语言实验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且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在现有的实验教学资源条件下,如何有效地实施教学方案、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是C语言实验教学课程的首要任务。对于C语言实验教学课程,我们提出的改进方法在实际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它对学生和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在教学实际中勤于探索、时时总结、不断改进,以明确的培养目标来选择教学内容,以具体的实际应用为教学导向[3],这样就能在教学实践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 包贵鑫,向红波. C语言教学研究和实践[J]. 大众科技,2006(6):117.

[2] 孙晋非,管红杰. 在程序设计中培养学生钻研创新精神的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10(4):1-3.

[3] 向琳,左德承,罗丹彦,等.“计算机设计与实践”课程创新实践教学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7(3):16-18.

Improvement of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Pattern

for C Language Programming in Non-compute Specialties

PAN Lili, ZHONG Shaohong, JIANG Yu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China)

Key words: C Language; programm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education reform

(编辑:郭小明)

作者:潘丽丽 钟少宏 姜瑜

C语言实验教学研究论文 篇3:

基于微课的综合项目设计法在C语言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摘           要]  C语言程序设计的实验课程是高等院校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计算机类公共基础课。分析医学类院校现有的实验课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制订了针对性的改革优化方案:通过引入综合项目设计法,以面对面教学和微课教学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载体,设计了新的教学形式、教学用例和考核机制。该方案有望增强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为高等院校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种新方法。

[关    键   词]  C语言程序设计;微课;综合项目设计法;混合式教学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高等院校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计算机类公共基础课,在整个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2]。它是理工科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入门课程,也为后续学习C#、C++、单片机等课程奠定了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非常注重实践性,目的在于使学生熟练地閱读程序,并运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来设计、编写、运行和调试C语言程序。目前,医学类院校的C语言程序设计理论课程均配备实验课程。我校目前有32课时的实验课,旨在引导学生用C语言的思维去分析和解决复杂的医学工程类问题,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新时代的人才。

微课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3]。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微课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旨在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课堂教学视频、练习测试、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以时间短、体积小、学习效果好等特点迅速成为现代化的新型授课方式。它是将网络在线学习与面对面教学相融合的重要手段[4],即实现了互联网学习和传统教学的无缝对接。因此,微课的校园化是一个普遍现象。本文以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C语言程序设计的实验课程为例,初步探讨如何将微课应用于医学院校的本科教学。

一、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课的教学现状

经过长期调研发现,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课程存在各种问题,原因主要包括学校对该课程的定位情况、课程形式和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模式、考核机制等多个方面[5-7]。目前,从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现有的教学情况看,C语言程序设计的实验课程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仍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实验课开始时,任课教师先对与本次实验课程相关的理论内容进行简略讲解,主要采取板书和PPT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讲授。然后学生在机房内独自完成教师布置的编程题目,完成后学生通过网络上传于服务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和教师按部就班,略显枯燥,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并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二)实验内容单薄

实验用例以实验教材上的题目为主,而实验教材上的用例均为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这两种实验用例仅仅通过对基础理论知识的重复和实验验证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并没有给予学生接触涉及医学工程类项目的机会,使学生通常对学习该课程的意义较为模糊。这与本专业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方案相违背。

(三)交流互动受限

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交流更多的局限于课堂上。这使学生课外在自己的电脑上做实验遇到问题时,无法与教师以及其他同学进行及时充分的交流。

(四)考核方式不佳

实验考核结合考勤、平时实验成绩和实验考试。而考勤和平时实验成绩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这时由于部分学生的平时实验是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的,自己对实验内容并不是完全理解。

二、基于微课的综合项目设计法的改革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需要对现有的C语言程序设计的实验课程进行改革。通过引入微课、采用综合项目设计教学法[8-9],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使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综合项目设计法是指以综合性的实验项目为驱动,在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基础上引入的综合实验需要能充分利用相应的理论知识点,且能有效地和现实生活中的常见例子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医学工程类人才,因此,使用的综合性实验会偏向医学领域。本次改革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建立实验课程微课教学资源:在网络平台上建立一门C语言程序设计的实验课程,包括实验大纲、教案、微视频(配套三类实验用例相关及思考题)、师生互动答疑等资源共享,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从而解决教学形式单一以及交流互动受限的问题。

2.引入综合项目教学法:将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三种实验用例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从而解决实验内容单薄的问题。

3.建立新的考核机制,不光考虑实验操作的准确性,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尽可能地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从而解决考核方式不佳的问题。

三、基于微课的综合项目设计法的改革内容

基于上述改革思路,本文以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课程为例,从教学形式、教学用例和考核机制三个方面提出改革。

(一)教学形式

采用传统面对面教学与基于互联网的微课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方式进行,最大的优势是可以面对面地互动交流。微课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是传统课堂的数据库和资源库,是传统课堂的实验和推广基地,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不断地对视频内容进行重复学习。两者具体的结合方式为:首先,教师需要在网络平台(省在线平台、校园平台等)上发布微课学习资源,包括实验大纲、实验教案、微视频。其次,学生在个人电脑或移动终端登录网络平台进行网上自主学习。这些在网络平台上由任课教师建立起来的学习资料,需要学生在每次实验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微视频由教师自己录制,内容包括对实验内容相关理论知识的简单梳理、提前布置的结合专业特殊性而选取的实验用例、实验课前有针对性的思考题。关于实验用例,教师在微视频里只需要给出实验题目以及需要实现的功能及要求。而具体的算法设计由小组在实验课堂上讨论完成,并由每个学生单独完成实验内容。教师在实验课堂上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予适当的指导,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样,学生在学习微视频时,不再需要大量集中的时间,可以利用闲散时间反复、随时观看。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实验课内容并对关键性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巩固,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由于已对本次实验课的内容有了了解,因而在面对面的实验课堂上,学生可以高效、有针对性地与小组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充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同时,建立网络平台的互动讨论区,方便学生在课余时间交流互动,解决了传统课堂存在的“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只能部分学生得到答疑”的问题。

(二)教学用例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殊性使C語言程序设计在医学上的用途更加广泛。因此,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的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课程,需要同时引入三种实验用例:验证性实验用例、设计性实验用例、综合性实验用例。这里的综合性实验用例是指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所在的领域紧密结合,主要偏向于解决临床医学问题。这是因为验证性实验用例和设计性实验用例是为了巩固理论课所学的知识点,而综合性实验用例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是集案例转化、问题分析、算法设计、编写程序、程序调试为一体的综合训练,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光学习到了C语言程序设计的理论知识和编程知识,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教学考核

采用线上考核与传统实验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法。除了传统的实验考勤和实验操作打分外,教师还可以在平台上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对学生的线上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把控,包括学习微视频的情况、思考题的完成度、网络平台的交流互动活跃度。比如,教师可以查看每个学生对每部分微课的学习时间和学习频率,查看每次实验前布置的与本次实验内容相关的思考题的完成度以及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在平台的互动区内了解到学生的发帖和回帖数量。对于在互动区内积极帮助他人答疑的学生适当地增加平时分。这样可以充分考虑学生的平时表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对乐于帮助他人答疑的学生是一种鼓励。

四、结语

本文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课为例,叙述了微课教学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一种结合综合项目设计法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针对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课程设计新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用例和考核机制。本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如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设计的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计算机课程之间具有相似性和通用性,若本课题改革成功可以将其思路推广到其他课程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鲁世清,杜新欣,柴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融合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4).

[2]赵翠荣.高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堂教学改革探索[J].湖南城市学院学院(自然科学版),2016(25).

[3]李晶.微课在中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黑河教育,2020(5).

[4]魏雯,赵展.混合式学习视域下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设计研究[J].内江科技,2018(11).

[5]马晓娟.C语言实验课教学改革探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2).

[6]高瑜,颜烨,符欲梅.交互式在线编程平台下的程序类实践课程教学研究与应用:以C语言程序实验课为例[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43).

[7]朴燕姬,刘念.基于高校教学思路构建下的C语言上机实验课探索[J].黑龙江科学,2019(1).

[8]舒泽芳.特定行业工程项目驱动的《C程序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2(33).

[9]王琴竹.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C语言实验课教学改革[J].运城学院学报,2016(3).

编辑 郑晓燕

①基金项目:温州医科大学2019年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慕课的综合项目设计法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课程中的应用”(教改课题编号:YBKG2019059,负责人:张娟);温州医科大学2019年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混合式教学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研究”(教改课题编号:YBKG2019058,负责人:朱秀委);工程认证导向下模拟电子技术课程OBE改革(项目号:JG2020100,主持人:赵硕峰)。

作者简介:张娟(1986—),女,汉族,博士,讲师,从事C语言程序课程教学多年,研究方向:医学图像处理。

通讯作者:赵硕峰(1982—),男,汉族,硕士,助教,从事电子技术教学多年,研究方向:智能医疗。

作者:张娟 蒋云峰 潘志方 卢路瑶 金鑫 朱秀委 赵硕峰

上一篇:校长自主权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马克思异化劳动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