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学科工作制度

2022-08-22

制度本身是一种行为的规范,就是为了形成和建构社会秩序。怎样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全科医学科工作制度》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全科医学科工作制度

全科医学 全科医生

全科医学课后感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随着近年来医改的深入,政府和社会愈来愈认识到培养全科医生重要性。全科医生是公众健康的守门人,全科医学已经成为医改成功的重要学术支撑。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已成为新医改的方向标。

学完全科医学这门课后,我对于全科医学这一学科有了新的认识,对于全科医生这一职业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全科医生(GP):是执行全科医疗的卫生服务提供者。又称家庭医师(general practitioner/family physician)或家庭医生(family doctor)。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有着不同的职责。专科医生负责疾病形成之后的诊治,通过深入的研究来认识与对抗疾病。而全科医生则是负责健康时期、疾病早期乃至经专科诊疗后无法治愈的各种病患的长期照顾,其关注的中心是人。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是各司其职、相辅相成的。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不但可以帮助专科医生提高医疗服务效率,而且还能更好地控制疾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那么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呢?我认为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应具备以下几项素质。

首先,当然是要具备综合性的知识。

在国外,全科医生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全科医生要根据病人的病情进行分配,是需要到大型医院就诊还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治疗。全科医生在病人就诊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就对于全科医生的知识综合性有很高的要求。在澳大利亚,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需要经过三阶段的培训:第一阶段,5年制的医学院校本科学习;第二阶段,住院医师培训;第三阶段,全科医生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在这种制度培养的制度下,保证了全科医生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更好的对于疾病进行分类和初步诊断。尽管,这种培训模式在中国实施起来不太容易,但作为一名全科医生,要时刻注意医学相关知识,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技能。

其次,全科医生还要是一名生活经验丰富,具有卓越的领导才能的医生。 全科医生面对着的是一个区域长期固定的人群,全科医生的职责中不仅有治疗疾病还有预防疾病和控制疾病的发展。全科医生面对的疾病多以慢性病为主,需要长期对患者进行医学干预,才能更好的控制疾病。这些都需要全科医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更好的融入社区人群中,只有得到所管理的病人的充分信任,才更有利与全科医生的工作开展,病人才更愿意配合全科医生的工作。

第三,全科医生要有高尚的品质。

高尚的品质和是每一个医生必须具备的品质。医生面对的对象是饱受病痛折磨的病人,医生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事关人命,不能有一丝的疏忽,不能有不良的心理,这就要求医生要有高尚的品质。

最后,我个人觉得十分重要的是,全科医生要是一名好的心理医生。

近来,有文献(对全科医生开展系统心理卫生知识与技能培训的可行性研究,刘冬莹,2010)对于在全科医生中开展心理卫生知识与技能培训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充分证明了其重要性与必要性。通过分析全科医生的工作性质,作者提出全科医生应掌握的心理卫生知识与技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心理的个体差异;掌握实用的心理测量与诊断方法;了解冲突、挫折与应激的心理过程;了解心理障碍的特征表现;掌握一些简单实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从心理学角度了解社区常见心身疾病;了解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心理特点与易发生的心理问;掌握医患沟通技巧与心理护理方法。一个好的全科医生要有一定的心理知识,这样才更利于全科医生对于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更有利于全科医生与患者的交流。

拥有了以上的素质,就具备了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资本,但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我个人认为还有一点也很重要。要充分认识到全科医生不是万能的,全科不等于全会,所以正确的辨别哪些疾病是全科医生的职责范围,哪些疾病是要依赖全科医生起作用,对于全科医生也是至关重要的。试想,若全科医生不能明确自己的工作范围,过于自信,很容易造成疑难重症患者的延误诊治。当然,目前国家对于社区全科医疗的一些政策可以有效的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国家通过政府投入的方式,减轻全科医疗的机构的经济压力,可以避免全科医生为了经济利益而“过度挽留”患者。只要全科医生不是过度的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不会出现延误病情诊断的情况的。

以上就是我在学完全科医学这门课后的心得体会,我的观点也许还有不足之处,希望能够通过以后的学习能够更好的认识全科医学这门课。

第二篇:医学生全科医学论文

浅谈全科医生如何做好人性化服务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老年病、慢性病、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成为了医疗界日渐重要的问题。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卫生服务的也要求越来越高,而高科技检测治疗手段的应用使得医疗费用不断上涨,重点三甲医院人满为患,“看病难看病贵”难以解决,医生无暇详细问诊病人,导致医患关系剑拔弩张…在应付这些棘手的问题方面,全科医疗和全科医生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人性化服务是全科医疗的核心观念和优势所在,人性化服务的概念同时也顺应了21世纪以人为本的发展趋势。如何做好人性化服务,是关乎提升全科医疗水平、推动全科医疗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 加强理论知识的支持,从培养源头抓起

做好人性化服务首先是要加强服务人员的理论基础,以理论知识指导人性化服务的实践。具体包括改善全科医生培养机制,为现有工作人员提供相关理论培训等途径。

社区卫生服务在内容上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计划生育于一体。由此可见,全科医师不仅要具备临床医学知识,还要有预防医学、社会医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完成其功能。而社会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知识是进行全科医学人性化服务的理论基础。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有效与病人进行沟通,了解病人的身体情况及疾病的心理社会背景,真正以病人为中心地做好人性化服务。

我国目前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人员从总体上看学历、职称结构偏低,所学专业基本为医疗或护理两类,医疗服务侧重于疾病的诊治,无论从知识结构、技术水平和服务模式都不能很好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和卫生改革的需求。而这些缺陷与我国独特的医学教育模式有关。建国初期,由于医学人才短缺,我国培养了大批大中专医学生,在当时解决了广大群众基本医疗问题,但随着社会卫生水平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前的知识结构和服务技能无法适应现在社区服务六位一体的要求,也是导致基层医院就医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我国全科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目前全科医师的培养主要是针对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进行短期全科医学概念及理论培训。这种短期培养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医师掌握心理、社会学及预防医学方面知识,而在从业后全科从业人员也缺乏良好的途径继续进行预防心理学等方面的学习。因此要加强全科医生的人性化服务水平,就要从培养的源头上抓起,加大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指导教育。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在医学生课程设置中应加强对心理社会学、行为科学及预防医学等专业课程的重视力度,加强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同时采取措施鼓励医学本科毕业生进入全科医学队伍,提高全科医师的地位及收入等,还可以参照其他国家理发,规定医学本科毕业后到社区工作一定年限后才能从事专科等。其次在平时工作过程中,应安排时间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医师综合素质,为良好的人性化服务奠定基础。

二 、从细节做起,切实体会病人的喜怒哀乐

全科医生与我们日常所了解的专科医生之间的区别在于:全科医生的工作特点可以总结为:量大,面广,以人为主,与人文社科知识紧密相关。具体说来,全科医生重点以社区为服务对象,提供高素质的医疗服务以及人性化的医疗保障,给予病人持续性、综合性的照顾。

也就是说,全科医生的工作是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以病人为中心。他们更注重的是人,而不像专科医师一样,相比更侧重于疾病本身;在对病人进行康复治疗的时候,他们更加注重病人的权利,全科医生必须全面了解每个就诊病人家庭、社会各方各面的详细信息,以便能更好了解造成病疾的原因,采取更加全面且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作为专科医生,则要坐在医院的门诊大楼里等待病人“登门造访”。由于就诊患者数量多,流动性大,势必造成医师无法向全科医生那样了解每个病人,因此也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过多的重视病人的社会属性,而只能把重点放在病人生物属性的疾病上面,也就是说他们的任务就是尽可能把生理的病疾医治好。

相比之下,全科医生不仅要解决就诊者的生理病疾,还要注重患者的心理,行为因素,提供长期性服务,以帮助病人杜绝暴露于各种危险因素下。所以说,全科医生的工作更能体现当今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比专科医疗,全科医疗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的诊疗模式。

因为全科医学的这些优势和特点,全科医生在进行诊疗服务时,应该从细节做起,从态度,言语,行为等非医学性人文关怀方面做起,与患者之间建立真诚,信任,轻松的诊疗关系。既有利于诊疗的顺利进行,也能帮助了解和解决患者疾病的社会心理障碍。具体而言,在态度上,应该做到尊重,热情,真诚;在行为上注意倾听和心理学共情。积极关注患者的非言语行为,利用医生本身的心理社会学知识,解读患者的非言语信息,并在言语上给予鼓励和指导。从细节上切实体会患者的喜怒哀乐,不仅做到为患者解除身体痛苦,还要尽量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和社会压力。只有从细节上做好,才能真正实现人性化诊疗服务。

全科医生并不简单。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人们身边的家庭医生。作为一名全科医生,经常要以家访的形式上门处理病情,和患者保持联系,跟踪病患方便解决病情,还要为居民提供免费健康检查等服务。与专科医生相比,全科医生在与社区、家庭建立紧密的卫生服务关系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外,全科医生更注重从患者的起居饮食、生活方式方面入手,相比大医院仅仅是程式化的看病模式,他们往往会对患者进行较多的说服教育,从生活的细微处入手,通过改变居民的生活、就医方式做到防患于未然。这种人性化、贴近患者生活的工作方式是全科医学的特点和优势所在,全科医生应该在加强理论知识和完善细节服务的基础上真正做好人性化服务。做好人性化服务,才能实现全科医学持续发展,提升全科医疗的地位。 ,

第三篇:全科医学

定义: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

背景:1972年,世界全科医师学会(WONCA)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成立。 1993年,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成立,标志我国全科医学诞生。 1997年,国务院作出“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重要决策。 2006年,明确全科医学作为高等医学院校重点建设学科。

2010年,国家六部委明确至2020年至少培养30万全科医生。

2011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规范全科医生培养“5+3”模式。

。。。。。。

全科医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西方国家通科医生在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综合了现代生物医学、临床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成果。1968年美国家庭医疗委员会(ABFP)成立,目前,美国家庭医生占全国医生总是超过50%,90%的患者通过家庭医生得到了有效诊治,家庭医生首诊制度在美国国民保健体系中起到重要作用。在美国,住院医生先接受为期3年的家庭医师培训,培训期间每年都参加ABFP的考试,3年期满且考试合格者才有资格成为家庭医师。除外,美国家庭医师每6年必须参加ABFP的家庭医师资格再认证,合格者才能注册执业。由此可见,美国家庭医生能拥有如此之高的声望并非泛泛而谈。

在全球卫生体系比较完善,卫生绩效比较满意的澳大利亚,医学生毕业后想成为一名全科医生,1年的实习医生培训后通过执业医师考试,申请成为住院医师,2年后才能申请进入全科医生职业培训。培训期满3年后通过澳大利亚皇家全科医生学会的资格考试,才能获得全科医师资格。也就是说,一名医学生必须最少要6年临床经验,才可以成为全科医生。

而在英国,全科医学教育始终贯穿医学本科阶段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3大部分。

可见,西方发达国家的全科医学起步早,制度之完善,全科医生素质之高,是我们望尘莫及的。

我认为,全科医疗是我们医疗改革中最美好的憧憬。它理想的医疗保健体系--“由基层医疗提供首诊服务,基层医疗及各大医院各司其职”,在我们复杂的国情和紧张又尴尬的医患关系面前,是那么的不堪一击。

市场经济条件下,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日益增加,病人先入为主观念作祟。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月初女票来湖南玩,美滋滋地吃了小龙虾后第二天水土不服,上呼吸道感染,遂至附属医院,挂号时我挂了个呼吸内科的专家号(22块钱)。上感需要挂专家号吗?为什么不挂普通号?我本科临床实习一年,挂号都不会吗?我也说不清楚,专家号总感觉牛逼点,有安全感。我都这么想,那普通老百姓呢?经济飞速发展,老百姓兜里有钱了,都怕死,小感冒都拼了命的往大医院奔,更何况高血压,糖尿病?先去找家庭医生,建立家庭健康档案,一级预防,二级预防,把人生各阶段以及从健康到疾病的各阶段都交给全科医生健康管理?不存在的!

社会进步与科学发展推动了医学的进步,同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医学模式。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已不再符合当前社会趋势。而以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人类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好,全科医学的主旨“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照顾”与之不谋而合。在我国,全科医生=社区医生,就是“什么科都懂一点,但什么科都不精的万金油大夫”。想到去年在石峰区社区医院实习,2个全科诊室一周下来,真正接触的病人屈指可数,可谓是门可罗雀。所以,尴尬就来了,人呢?

有个学姐,毕业后满腔热血考上全科医生的规培,后来放弃了,选择去一家二级医院打杂(行政科)。问其缘由,答:误入歧途。

至于前景,总的来说应该是美好的,只是还需要时间,现在我国的全科医学尚处于开始建设阶段,现在国家对社区的投入逐年增多,国家对社区工作的总的规划是好的,只是不能一步到位而已,现在是缺人缺设备。随着投入的增加,人员的到位,患者的观念会逐渐改善的。

请相信,一切都会变得美好。

方威

第四篇:全科医学

全科医学的定义

全科医学(general practice)是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内容于一体,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社会提供连续、综合、便捷的基本卫生服务的新型医学学科。

是一门二级学科,是一门整合传统生物医学和近代心理社会科学的临床医学。 在美国又称家庭医学(family medicine)

国家高度重视全科医学发展

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1999年,十步委文件《《关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

1999年,卫生部、人事部《《全科/家庭医学专业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审评条件》》

全科医学的产生

全科医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在西方国家通科医生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综合了现代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用以指导全科医师第一线服务的知识技能体系。1968年美国家庭医疗董事会(Aerica Bard of Fmily Pactice,ABFP)成立,并于1969年美国第二十个医学专科董事会(考试委员会),表明了家庭医疗专业学科的诞生;这是本学科建立的一个里程碑。这一新型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传入中国大陆,1993年11月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成立,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学科的诞生。

第五篇:全科医学重点

全科医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绪论

1.1910~1940年间是第一次专科化发展的高潮,1917年第一个专科医学会--眼科医学会成立。第二次专科化发展高潮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各种亚专科的专科委员会相继成立。 2.全科/家庭医学国际学术组织(WONCA)是1972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市第五届世界全科医学大会成立的非官方的、国际性的全科医学学术团体。 3.1989年在首都医科大学成立了国内第一家全科医学的培训机构——全科医学培训中心。

4.全科医学产生和发展的背景:人口因素(人口迅速增长,老龄化)、家庭因素(核心家庭成为城市家庭主要形式)、疾病因素(慢性疾病和意外伤害占据疾病谱和死亡谱主要位置)、医院因素(医院的专业化服务暴露出内在局限性和片面性:表现在1服务范围的局限2服务内容的局限3服务时间的局限4服务方式的局限)、经济因素、其他因素。 5.几种医学模式: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6.1977年,美国哈弗大学的恩格尔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7.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包括在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包括三个方面:身体方面的健康、精神方面的健康、社会方面的健康。

第二章全科医学基本概念

1.全科医学是在通过医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整合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综合性的临床学学科。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通科医疗的实践经验积累;二是移植了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技术;三是对全科医学的专业研究而发展起来的新观念、方法、知识和技术。

2.全科医学被界定为关于初级卫生保健的学科,其核心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初级保健服务”。

3.全科医学的性质:是一门临床医学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临床学学科、是一门广度上的医学专科、是一门以家庭为保健单位的医学学科、是一门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的医学学科。

4.全科医疗是在通科医疗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医学、行为医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基层医疗模式。是以人为 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的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整体性、个体化和人性化和防治保康教计一体化的医疗保健一体化服务。

5.全科医疗的基本原则/特征:人格化服务、综合性服务、连续性服务、协调性服务、可及性服务、以家庭为服务单位、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以预防为导向的服务、团队合作的工作方式。

6全科医师的知识结构:以疾病、病人、为中心的学科知识,以家庭为单位的学科知识,以人群为对象的学科知识,全科医学的专业知识

第三章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

1.全科医生应诊的四大任务:①确认并处理现存问题②对问题进行连续性照顾③适时提供预防性照顾④改进病人的就医遵医行为。

2.病人的背景资料:社会背景、社区背景、家庭背景、个人背景

3.病人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4.疾病因果观是指病人对疾病的因果关系的认识,使病人认识自身健康问题的理论依据。它受个人文化、家庭、宗教、信仰和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健康信念模式是指人们对自身健康价值的认识所形成的基本框架,它反映了人们对自身健康关心的程度。

5.理解病人是开展服务的前题1理解患病体验及痛苦感受(痛苦包括肉体精神和道德的痛苦三个方面)2理解疾患对病人的影响及疾患行为3)理解病人的期望与需要

5.P30开放式引导看看

6.开放式问诊封闭式问诊的区别

第四章以家庭为单位的服务

1.家庭①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家庭是一种社会组织,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②按照生物学观点,家庭是人类繁衍的功能单位;③从心理学角度看,家庭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沃土”,是最紧密的社会情感单位。

2.家庭结构 ㈠家庭外部结构

①核心家庭是指由父母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也包括无子女夫妇的家庭和由养父母及养子女组成的家庭。

②主干家庭又称直系家庭,是指有两对已婚子女与其父母、未婚子女或未婚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 ③联合家庭又称复式家庭,是指有两对或两对以上同代夫妇予其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包括有年长的父母和两对以上已婚子女及孙子女居住在一起的家庭,或两对以上的已婚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 ④其他家庭包括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群居体及同性恋家庭等。

㈡家庭内部结构包括家庭权力结构、家庭角色、家庭沟通、家庭界限、家庭价值观

家庭权力结构类型包括传统权威型、工具权威型、分享权威型、情感权威型。

家庭生活周期是指家庭遵循社会与自然规律所经历的产生、发展与消亡的过程。

家庭生活周期的八个阶段:新婚、有婴幼儿、有学龄前儿童、有学龄儿童、有青少年、孩子离家创业、空巢期、老龄期。

APGAR字母代表意义(评价指标)

1、适应度(adaptation)

2、合作度(partnership)

3、成熟度(growth)

4、情感度(affection)

5、亲密度(resolve)

家庭医生深入家庭程度的五个等级级别一:对家庭关注的最低水平 级别二:提供医学信息和建议 级别三:同情与支持 级别四:系统的评价并有计划地进行干预 级别五:家庭治疗 第五章 以社区为范围的服务

1社区是以地理界线划分的,有组织的社会实体。社区的定义包含两个基本内容,即一个特定的人群和这一人群的共同特征。

2社区构成包括五个要素:人群 地域 特有的文化背景 生活方式和认同意识 生活服务设施

3社区卫生服务主要有以下特点:全方位的卫生服务 全过程的卫生服务 全人群的卫生服务 可及性的卫生服务

4社区导向的基层保健(copc模式)三个基本要素:一个基层医疗单位,一个特定人群即社区,一个确定及解决社区主要健康问题的实施过程。

第六章 全科医学中的预防保健服务

疾病的三级预防: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最积极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包括1针对机体的临床预防内容2针对环境的预防内容3针对社会致病因素的临床预防内容 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早期发现 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它是在疾病的初期采取的预防措施。 三级预防又称康复治疗,是对疾病进入后期阶段的预防措施,此时机体对疾病已失去协调代偿能力,可能出现伤残或死亡的结局。

临床预防方法:1病人健康教育的目的2病人健康教育的要求3病人健康教育的步骤4病人健康教育的内容5病人健康教育的方法

第八章 居民健康档案

以问题为导向的病历记录由基本资料、问题目录、问题描述、病情流程表等组成

对健康问题的描述通常用SOAR格式,即按照主观资料、客观资料、评估。计划的顺序进行描述 周期性健康检查表(PHE)属于个人健康档案中的预防性资料

家系图P97

上一篇:秋季校运动会加油稿下一篇:强军梦强国梦我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