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场接地施工方案

2022-08-09

方案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内容,有着自身的格式和内容,那么一份详细的方案,应该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风电场接地施工方案》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风电场接地施工方案

卓资风电场接地线管理制度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为了加强对临时接地线的安全管理,杜绝带电挂地线和带地线送电等恶性电气误操作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2 接地线的配备与保管

2.1风电场配备的接地线数量应根据实际用量为宜。

2.2 每组接地线均应编号,并存放在固定位置。存放位置亦应编号,接地线号码与存放位置号码必须一致,全场接地线编号不重复。 2.3 配备的接地线均应符合华北集团公司部室文件安监部[2001]8号《关于选购电力安全工器具必须选用质量合格产品的通知》的要求,接地线在每次装设以前应由操作监护人负责进行详细检查,损坏的接地线应及时修理或更换。禁止使用不符合规定的导线作接地或短路之用。

2.4班长负责每月对接地线使用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发现坏损或编号字迹不清应及时处理。

2.5 接地线由风电场运行维护班组负责,每个轮值应指派一人对接地线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汇报,班长应及时处理。 3 接地线的使用

3.1 接地线使用前,必须检查地线的外观良好,线卡及导线护套无损坏及划伤痕迹,固定螺丝无松动现象。

3.2 在设备上挂接地线前,必须先将设备停电,验明设备确无电压后,立即将检修设备接地并三项短路。

3.3 操作时,先装接地线的接地端,后装导体端与设备相连,接地端必须与接地网相连,拆接地线的顺序与此相反。

3.4 拆、挂接地线,操作人员应使用绝缘棒、戴绝缘手套、穿绝缘鞋,以免受感应电压的伤害。

3.5接地线必须使用专用的线夹固定在导体上,严禁用缠绕的方法进行接地或短路,也不允许把短地线接成长地线凑合使用。

3.6 使用和收回接地线时,要将接地线的位置、接地线编号、操作人及操作时间详细记录在地线登记簿上,收回的接地线要整齐放回原处。

3.7 所挂接地线的位置应在模拟图上用地线标示牌显示,地线标示牌的编号必须与接地线编号相一致,拆除接地线时应取下相应的地线标示牌。

3.8 交班前要将当前接地线的按装地点、数量、编号详细记入值班日志中。

3.9 电气一种工作票应“装接地线”一栏,填写装设接地线时,应写明地线编号。

3.10 借出地线时必须将借地线人、借出地线数量、地线编号和归还地线数量、地线编号记录在值班日志上。

3.11 机组检修期间,检修或试验时使用的临时地线。应与运行值班人员联系,并记录在运行日志中,运行人员在恢复措施时必须对检修现场的临时地线运行检查。

第二篇:防静电接地工程的施工方案

防静电接地工程的施工方案 2008-05-23 10:11

一、接地体总体布置设计

防静电接地体总体布置设计应视地形、地势、土质等情况而定,并无一定之规,而应根据具体条件进行设计。现提供下述几种方式供参考。共分垂直、水平及二者混合的布置方式。

1、 垂直方式

如图1-4,分一字形、十字形及鱼骨形。特别要指出的每根垂直接地体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5米,否则有屏蔽作用,降低降阻效果,此方法仅在垂直接地体周围按下图(垂直接地体的埋设)施用降电阻剂,此法适用于地形狭窄,但能深挖或有条件使用机械钻孔的情况。

2、 水平方式

如图5-8亦分一字形、十字形及鱼骨形。不打垂直接地体,只打水平接地体,并在其周围按下图(水平接地体的埋设)施用降电阻剂,此方法效果差、最好不用。但在地形宽阔而地质情况又不便深挖并无机械深钻的情况下,只好使用此法,但接地体要尽量拉长。

3、混合方式

如图1-4,水平连接线亦要挖到尽可能深,使其成为水平接地体,并在其周围施用降电阻剂。垂直接地体周围当然亦同时施用降电阻剂。

此法适用于地形狭窄而又不便深挖的的条件差的情况。水平与垂直接地坑的深度均可适当比规定值浅些。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上述施工方式是对一般工程而言;对一些大型或尖端技术工程常常要用大型网格状地网,甚至使用贵金属组成地网,这时可在原设计的地网中的金属接地体周围按下图(垂直接地体的埋设)或下图(水平接地体的埋设)的方法施用降电阻剂、即能满足降阻的要求。

二、施工方法

1、在现场按3:2的比例,把降阻剂加水搅拌均匀,成浆糊状。立即倒入放好接地体的坑中,再填满细土并夯实。

2、施工图示

3、在垂直接地极使用降阻剂施工,无机械打孔条件时,可预定敷设降阻剂的接地极外径,加工一钢管作为外模,放在人工开挖的大口接地坑中(如下图)。把接地极放在钢模中央,使它们处于垂直位置。钢模外面用细土回填,调制好降阻剂,倒入钢模与接地极之间,然后用起重机向上拉出钢模。再浇水夯实

三、测量

第三篇:风电安装安全、文明生产施工方案

XXXXXXXXXX风电工程风力发电机组吊装工程

安全、文明施工二次方案

批准:

审核:

编制: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公司

XXXXXXXXXXX项目经理部

年 月 日

XXXXXXXXXX风电工程风力发电机组吊装工程

安全文明施工二次策划

1 工程概况:

XXXXXXX公司投资建设的XXXXXX风电场一期(49.5MW)工程。本期工程共安装66台金风S50/750型风机。具体包括风机吊装、叶片和轮毂的组装及吊装、塔筒及附件安装,以箱变低压侧为界到风机的一切安装工作(不含低压电缆接至箱变)和部分吊装平台的施工,以及风机、叶片和轮毂的卸车(不包括塔筒)。招标分两个标段,其中A标段招标范围为1-33#风力发电机组吊装工程,B 标段招标范围为34-66#风力发电机组吊装工程。

1.1 施工范围

我公司负责B标段33台金风S50/750风机的吊装,安装塔内主电缆、控制电缆等附件安装,配合设备调试及控制柜、塔筒、机舱、轮毂及叶片等设备的卸车及设备保管等工作。 1.2施工部署

针对该工程安装设备实际情况,我公司将组建一支精干、技术资质高和经验丰富的项目管理班子,挑选施工经验丰富、吃苦耐劳的优秀专业施工队伍,特别是选定参加过类似工程建设的施工队伍参加本工程施工。

采用一台200吨履带吊主吊,一台QY50汽车起重机作为副吊。对于塔筒、机舱、轮毂、叶轮利用200吨履带吊和50吨汽车吊进行吊装,两吊机配合慢慢将塔筒吊到垂直状态,拆除QY50吊机的吊装连接索具和连接板,200吨履带吊单机吊装就位。 2.确保安全生产的技术组织措施 2.1管理目标:

2 杜绝重大伤亡事故,一般事故发生率控制在2‰以下,确保职工身体健康。

2.2安全管理及保证措施

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有专职安全员及专业施工员,施工班组长等人员参加的安全领导小组,负责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的管理,并做好监督和协调工作。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现场安全领导小组应定期组织现场安全、文明生产检查,发现安全隐患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工程安全有序的进行。 2.3安全生产管理

2.3.1坚持“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负责制,根据本工程特点制定分项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做到安全标准化管理。

2.3.2施工前应对所有参加施工的人员进行岗前安全教育培训,未经培训不得上岗,特殊工种操作一律由持证人员操作。外协人员(壮工)的安全管理也应纳入项目管理体系,未经三级岗前安全培训的人员不准上岗。

2.3.3由安全员指导施工队建立安全台帐,准确记录每天的施工安全状况,定时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生产宣传活动

2.3.4按施工程序分析危险源,并确立重大危险源。针对重大危险源制立防范措施,并将措施以安全交底的形式下达到班组。 2.3.5人身安全

2.3.5.1加强安全教育,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各项安全操作规程,现场的专职安全监督员要同各作业班组安全负责人,把日常安全管理监督和定期检查结合起来,针对现场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组织职工学习安全生产知识和各项管理制度。确保人员施工安全。

2.3.5.2凡进入施工现场人员必须佩带安全帽,服从现场安全管理员的指挥,正确使用各类施工安全防护用品

3 2.4现场施工安全及防护措施

2.4.1施工现场危险地段、邻边、孔洞、道路等应悬挂警示牌,并设相应的安全防护设施。

2.4.2现场材料和设备的储存应堆放合理、整齐、牢固,高度不应超过1.5米,杜绝随意堆放现象,随时保证道路、车辆顺利畅通。 2.4.3高空作业人员带好安全带或安全绳;地面作业人员防止重物坠落砸伤。

2.4.4电气焊做业要由持证合格焊工实施。对做业现场5米范围及飞溅影响区要认真清理易燃品,做业面认真检查,确保无火灾隐患。 2.4.5在吊装作业前,操作员和指挥员必须明确统一信号,专人指挥方可作业,驾驶员必须按指挥信号操作机械。

2.4.6吊装前应明确重量了解重物结构、形状放置地点,起重速度均匀平稳,吊物落地须轻缓稳放。

2.4.7施工人员在施工操作时,不允许在吊物下穿行,不得站在起吊设备上,不得利用吊车臂进行攀登

2.4.8施工人员对违章指挥、强行命令及冒险作业时有权拒绝执行,对危害人员生命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有权制止并向上一级领导举报。 2.4.9施工人员在抬运重物时,必须统一口号,同起同落,以免碰伤。 2.5施工用电安全

2.5.1 施工现场的电气设备及照明接线,必须由电工进行,电工必须持证上岗,电工操作必须穿戴绝缘防护用品。

2.5.2现场使用的电气设备、线、缆等在使用前均需进行检查其绝缘性能,不符和要求的,严禁使用。

2.5.3各类配电箱、开关箱的安装和内部设计,必须符合有关规定,箱内电气元件、开关、漏电保护器等,必须是合格产品,所有电器、电缆应满足用电荷载要求,严禁超负荷使用。

2.5.4现场使用的电气设备,要采取防雨、防水措施,以免因雨、水损坏绝缘,造成漏电伤人。

4 2.5.5独立的配电系统必须采用三相五线制的接零保护系统,非独立系统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接地或接零保护方式,各种电气设备和电气施工机械的金属外壳必须采取可靠的接零或接地保护。 2.5.6手持电动工具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工具的电源线、插头和插座应完好无损。

2.5.7现场照明必须按规定布线和装设灯具,并在电源一侧加装漏电保护器。

2.5.8移动、检修电器设备必须先切断电源,严禁带电操作。 2.5.9现场施工人员不得随意操作与工作无关的电器设备

2.5.10对现场的用电线路、电气设备、机具等设施,要定期进行检查、检测,雨、雪天气应增加检测频次。及时发现问题,消除事故隐患。

2.5.11对于施工现场及周围的高压线、变压器、通讯电缆、光缆等要及时设置醒目的安全标志。

2.5.12工地设置的柴油发电机,应由专人负责,其他人员不得随意乱动。

3.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3.1管理目标:

达到省级文明工地的标准。施工现场机具、材料堆放达标;建筑垃圾做到及时清运。 3.2管理措施

3.2.1安排杂工负责临建区材料堆放及垃圾清理工作保持整洁有序。 3.2.2禁止随意排放污水保证临建区、作业区没有污水和积水。 3.2.3车辆经常通过的地段,经常洒水以防粉尘扬飞。 3.2.4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及时清运。

3.2.5施工人员统一着工作装,文明施工,严禁裸背、穿拖鞋进入施工现场作业。

3.2.6严禁在施工现场、休息室酗酒、赌博、禁止随地吐痰。

5 3.2.7生活区(临建)室内外要保持清洁、不随地乱仍乱倒废物垃圾。 3.2.8遵章守纪,团结互助,与甲方代表、监理或检查人员说话和气,服从指挥,真诚协作,避免各类冲突发生。

3.2.9每周一次对工地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现场设专人对周围环境随时进行清理,施工生产的垃圾杂物应立即清理集中存放,保持现场的整洁、卫生。 3.3 防火措施

3.3.1 成立现场防火、防爆领导小组,设兼职消防员。

3.3.2 施工现场及生活区须配备一定数量的消防器材,并设消防栓,对消防设施要定期进行检查,确保其完好无损。

3.3.3 由兼职消防员经常性的对消防工作进行检查,及时消灭火灾隐患。

3.3.4 办公室、工具房、生活区宿舍严禁使用电炉子。施工现场使用明火,必须先编制安全生火措施,办理生火作业票,并须设专人监护。 3.4 现场生产保卫

3.4.1在施工现场要设置治安保卫人员,防止设备的损坏和材料的丢失, 尤其夜间要加强巡视, 确保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

4、环境目标及保证措施 4.1环境保护管理目标:

按照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公司程序文件要求进行管理,做到:

施工现场机具、材料堆放达标; 污水排放达标,不污染周围绿地;

建筑垃圾做到及时清运,不遗撒,不污染路面; 杜绝火灾事故发生。

4.2施工现场成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消防、环保领导小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对职工的宣传教育,建立健全现场环保管理的规章制度,遵照各项工作制度,进

6 行现场管理。

4.3在施工进度计划编制过程把施工中材料、噪音、现场卫生等环保方面的要求列入计划范围,严格按法律规定的范围计划安排和落实。 4.4环保工作由安监部管理,项目部依据现场状况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工人的“三级”教育中加入环保知识教育,使管理层到工人都熟悉国家环保法,认识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思想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4.5本工程施工现场环保规章制度有如下几点:

4.5.1施工中的机械油污以及各种施工废弃物,会造成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因此,施工人员牢固树立环保意识,保证施工中不乱丢杂物自觉爱护环境。

4.5.2定期对员工进行保护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环境意识。 4.5.3尽量避免在施工现场吸烟、乱扔烟头,以免发生火灾。 4.5.4每天对施工现场、材料、机具器、住所、环境等卫生进行检查且应符合国家环保规定。定期对员工进行保护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环境意识。

4.5.5施工中要保护设备、周围环境、不乱打、乱敲、乱涂、乱抹、乱踩、乱扔垃圾,不破坏绿地,保持绿地整洁完好。

4.5.6做好防水、防雨、防风措施。施工现场应准备好防雨布,以防突然下雨。切实做好污水排放,使施工现场不积水。混凝土养护用水、雨水按照平面布置中的明排水沟排到指定点,生活污水要倾倒至集中点。

4.5.7在施工现场禁止焚烧废旧垃圾及其它物品。

4.5.8施工中材料、工具器械搬运、装卸应轻拿轻放。材料在施工现场堆放,不得侵占场内道路及安全防护设施。

4.5.9材料外包装的拆除应在指定地点进行,废旧料应每天清理干净。

4.5.10每天下班前,应将当天的施工碎料,作业场所清理干净,施

7 工废料应用编织袋及时运送到厂外指定垃圾场所。

4.5.11经常保持工地办公室、食堂、宿舍和厕所等环境清洁卫生。生活、生产区分别设置钢板制作的标准垃圾箱,废弃垃圾要倒至垃圾箱,并按监理工程师及项目法人的指示进行清理。

4.5.12在施工中随时保持施工现场清洁,施工设备、材料及装备应妥善存放和储存,施工中,闲置的工具、器具、材料要堆放整齐,且满足平面布置的要求。

4.5.13工程初验前,应清理施工场地,保持整个现场整洁,达到业主和监理工程师满意的状态。 4.6施工废弃料处置方法

4.6.1每个工作面完成后首先须将剩余材料装车回收到现场堆放仓库。

4.6.2废料分可回收废料和不可回收废料,可利用部分堆放于备用料库内,不可利用部分堆放到废料堆场。

4.6.3施工废料都必须回收到指定垃圾场,并严格控制管理,以防外流;定期把废料、垃圾和不再需要的临时设施从现场清除、拆除并运走。不可回收垃圾应外运到政府允许堆放的场所。

第四篇:防雷接地施工

1. 第一节、雷电概述

雷击是年复一年的严重自然灾害之一。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提高,通信、控制等弱电设备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一方面大型电子计算机网络,程控交换机组等系统设备耐过电流、耐雷电压的水平越来越低,另一方面由于信号来源路径增多,系统较以前更容易遭受雷电波的侵入,致使雷电灾害频频发生。我国防雷界情况与国际电工委员会同步,1994年1月1日起执行的强制国标GB50057-94,2004年又实施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等一系列制度标准,目的在于加强和提高我国各行业系统对于防雷减灾的意识和相关措施。

根据防雷中心的统计,近年来雷电与过电压损坏在电子设备的损害事故原因中已占绝对的因素,而且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由于雷电过电压损坏造成的系统停顿、业务停顿、重要资料丢失、甚至系统崩溃,给用户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远远超过直接的硬件损失。因此对弱电设备的避雷、过电压防护已成为具有时代特点的一项迫切要求。根据不同的破坏机理,雷这种特殊的自然放电现象表现为两种形式:直击雷和感应雷。

现代过电压防护技术强调全方位防护,为了预防雷电灾害所造成的巨大损失,用户用电系统、网络系统、中控系统、有线电视系统、通讯系统等用电设备系统须做好防雷措施,以系统设计,全方位保护以防止雷击灾害的原则,综合治理,建立一套完整过电压防护系统,并把过电压防护看做一个系统工程。除建筑过电压防护要符合规范外,并且对电源系统、信号系统、地电位反击等各个方面,要求严格作好雷电防护工作;并且,确保安装LEO过电压防护器件后对供电、监控及通信设备的正常使用没有任何影响。因此,合理进行过电压防护设计,提供高质量完整的防护设备,通过有效措施防止雷电波侵入设备,形成层层保护结构,确保设备的安全,使其在雷电环境中能安全可靠运行。 2. 2 第二节 雷电的危害及电子设备遭受雷电的途径和防雷原理

雷电是一种大气中放电现象,产生于积雨中,积雨云在形成过程中,某些云团带正电荷,某些云团带负电荷。它们对大地的静电感应,使地面或建(构)筑物表面产生异性电荷,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不同电荷云团之间,或与大地之间的电场强度可以击穿空气(一般为25-30KV/cm),游离放电,我们称之为"先导放电"。云对地的先导放电是云向地面跳跃式逐渐发展的,当到达地面时(地面上的建筑物,架空输电线等),便会产生由地面向云团的逆导主放电。在主放电阶段里,由于异性电荷的剧烈中和,会出现很大的雷电流(一般为几十千安至几百千安),并随之发生强烈的闪电和巨响,这就形成雷电。

带电的云层与大地上某一点之间发生迅猛的放电现象,称之为“直击雷”,其破坏机理主要是机械破坏作用;带电云层由于静电感应作用,使地面某一范围带上异种电荷,直击雷发生以后,云层带电迅速消失,而地面某些范围由于散流电阻的存在,以至出现局部高电压。直击雷放电过程中,强大的脉冲电流对周围的导线或金属物产生电磁感应发生高电压以致发生闪击的现象,叫做“二次雷击”或称“感应雷”,其破坏机理主要是雷电高压以波的形式沿电源线、电话线等侵入室内,危害设备和人身的安全。

近些年来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电子用电设备的普及和应用,其中借助计算机系统进行信息处理、数据处理、自动化控制、网络通讯、设计开发等,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但先进的电子设备包括电子计算机耐受过电压、过电流的能力相对较低,同时也缺乏必要的雷害防护技术措施,

另外,在现代高新技术电子产品的生产中大量采用了大规模及超大规模的电子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当今电子设备、计算机系统的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一方面大型电子计算机网络、程控交换机组等系统设备富含大量的CMOS半导体集成模块,而耐过电流、耐雷电压的水平反而随之降低,另一方面由于信号来源路径增多,系统较以前更容易遭受雷电波的侵入,如通讯系统、视频、信号、工业自动化控制网络、计算机网络系统等,它们的传输线路,特别是暴露在室外的长距离输送线,以及动力电源输送线路等,都有可能遭受雷击,产生雷击过电压,并侵入设备,将设备击毁。

计算机、通信和仪表控制系统(以下统称“微电子系统”)在工业化社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系统的微电子器件的集成化和微型化程度愈来愈高,而其元器件的抗电气冲击水平却都很低,因此,防雷问题和元器件间、系统间的电磁兼容问题日显突出。

一、雷击的分类:

直击雷击——是指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构架、树木、动植物上,由于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效应等混合力作用,直接摧毁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引起人员伤亡等,由于直击雷的电效应,有可能使己方微电子设备遭受浪涌过电压的危害。

感应雷——(又称二次雷击),是指雷云之间或雷云对地之间的放电而在附近的架空线路、埋地线路、金属管线等类似的传导上产生感应电压,该电压通过传导体传送至设备,间接摧毁微电子设备。LEMP对微电子设备,特别是通讯设备和电子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危害最大,据资料显示,微电子设备遭雷击损害,80%以上是由但应雷引起的。

操作过电压——是指当电流在导体上流动时,会产生磁场储存能量,电流越大,导线越长,储能越多,所以当负载(特别是电感性大负荷)电器设备开关时,会产生瞬时过电压,操作过电压同LEMP一样,可以间接损害微电子设备。

雷击属于浪涌的一种,浪涌也叫突波,顾名思义超出正常工作电压的瞬间过电压。

二、雷电损害途径: 直接雷击 感应雷击 --静电感应 --电磁感应 由线路引入过电压 地电位反击 操作过电压 地电位反击――

直击雷经过接闪器(如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而直放入地,导致地网地电位上升。高电压由设备接地线引入电子设备造成地电位反击。

临近建筑物或附近地面、树木等遭受雷击,同时带来感应雷和附近地面的跨步电压(低电压反击)。 电磁感应――

雷电流沿引下线入地时,在引下线周围产生磁场,引下线周围的各种金属管(线)上经感应而产生过电压。建筑物内部的各种线路,雷击电磁脉冲辐射,进入设备。 经线路引入过电压――

网络数据线路在远端遭受直接或感应雷击,沿网络线路进入设备。 有线通讯线路在远端遭受直接或感应雷击,沿通讯线路进入设备。 电源供电线路在远端遭受直接或感应雷击,沿供电线路进入设备。 天线遭受直接雷击或接受感应雷击。

电子系统设备遭受雷害的途径有直击雷的侵害、反击,由电源线路引入的雷电侵入波、感应雷或雷电电磁脉冲的侵害等。电网系统内部产生的过电压冲击或电磁耦合等也会造成设备损坏。

在电力网内部因系统操作失误或出现异常工况甚至短路等故障,会引起电力网系统出现内部过电压或电压瞬态降低的现象。

三、雷电防护区的划分

按照IEC61312-1及GB50057-94(2000)要求,将要保护的空间划分为不同的防雷区,以规定各部分空间不同的雷击电磁脉冲的严重程度和指明各区交界处的等电位连接点的位置。各区以在其交界处的电磁环境有明显改变作为划分不同防雷区的特征。防雷区宜按以下分区:

1、LPZ OA区:直击雷非防护区,本区内的各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和导走全部雷电流;本区内的电磁场没有衰减。

2、LPZ OB区:直击雷防护区,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直接雷击,但本区内的电磁场没有衰减。

3、LPZ 1区:屏蔽防护区,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直接雷击,流经各导体的电流比LPZ OB更小;本区内的电磁场可能衰减,这取决于屏蔽措施。

4、LPZ 2区等:后续防雷区,当需要进一步减小导入的电流和电磁场时,应引入后续雷区,并按照需要保护的系统所要求的环境选择后续防雷区的要求条件。通常,防雷区的数越高,电磁环境的参数越低。

四、雷电防护措施

一个完整的防雷体系,必须包括天空、地面、地下三个层面。也就是说天空有完整的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地面有优良的防雷器件、防电磁脉冲屏蔽、均压汇集环、等电位连接等;地下有完整可靠的地网,给雷电流提供良好的泄放通道。其全面防护参见下图。 3. 3

1、接闪与引下

大楼通过建筑物主钢筋,上端与接闪器,下端与地网连接,中间与各层均压网或环形均压带连接,对进入建筑物的各种金属管线实施均压等电位连接,具有特殊要求的各种不同地线进行等电位处理。这样就形成一个法拉第笼式接地系统。它是消除地电位反击有效的措施。防直击雷的接地装置应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型接地体,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欧姆。

2、均压连接与屏蔽

在机房内设置等电位连接网络,安装均压环,同时通信电缆线槽及地线线槽需用金属屏蔽线槽,且做等电位连接。其布放应尽量远离建筑物立柱或横梁,通信电缆线槽以及地线线槽的设计应尽可能与建筑物立柱或横梁交叉。

3、分流泄流

进入建筑物大楼的电源线和通讯线应在不同的防雷区交界处,以及终端设备的前端根据IEC61312——雷电电磁脉冲防护标准,安装上不同类别的电源类SPD以及通讯网络类SPD,并将SPD与接地网络有效连接以将各类线路中的过电压通过SPD装置泄流入地(SPD瞬态过电压保护器)。SPD是用以防护电子设备遭受雷电闪击及其它干扰造成的传导电涌过电压的有效手段。

5、接地

根据GB50174-93标准要求,电子计算机机房接地装置应满足下列接地要求: 交流工作地:

在工作或事故情况下,保证电器设备可靠地运行,降低人体接触电压,迅速切除故障设备或线路、降低电器设备和输电线路的绝缘水平,接地电阻不大于4欧姆。 安全保护地:

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如果电器设备没有保护地,当该设备某处绝缘损坏时,外壳将带电,同时由于线路与大地间存在电容,人体触及此绝缘损坏的电器设备外壳,则电流流入人体形成通路,人将遭受触电的危险。设有接地装置后,接地电流将同时沿着接地体和人体两条通路流过,接地体电阻愈小,流过人体的电流也愈小,接地电阻极微小时,流经人体的电流可不至于造成危害,人体避免触电的危险,接地电阻不大于4欧姆。 直流工作地:

计算机以及一切微电子设备,大部分采用中、大规模集成电路,工作于较低的直流电压下,为使同一系统的电脑(计算机)、微电子设备的工作电路具有同一“电位”参考点,将所有设备的“零”电位点接于一接地装置,它可以稳定电路的电位,防止外来干扰,这称为直流工作接地。

同一系统的设备接于同一接地装置后,无论是模拟量或数字量,在进行通信或交换时,才有统一的“电位”参考点,从而给接于同一接地装置的计算机或微电子设备,提供稳定的工作电位,有效地衰减以至消除各种电磁干扰,保证数据处理或信号传递准确无误,接地电阻应按计算机系统具体要求确定。 防雷接地: 为使雷电浪涌电流泄入大地,使被保护物免遭直击雷或感应雷等浪涌过电压、过电流的危害,所有建筑物、电气设备、线路、网络等不带电金属部分,金属护套,避雷器,以及一切水、气管道等均应与防雷接地装置作金属性连接。防雷接地装置包括避雷针、带、线、网接地引下线、接地引入线、接地汇集线、接地体等。接地应接现行国标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执行。

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直流工作接地、防雷接地等四种接地宜共用一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按其中最小值确定;若防雷接地单独设置接地装置时,其余三种接地宜共用一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不大于其中最小值。

4. 4 第三节 设计原则和设计依据

1、设计原则

为降低雷电对建筑物设施设备的危害,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建筑物供电系统、电子信息系统设备的正常运行。

2、设计标准、规范

参考(GB50057-94/2000年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参考(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参考(GB50169-200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参考(GB9361-88)《计算机站场地安全要求》 参考(GB50054-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参考(YD5098-2005)《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 参考(YDJ26-89)《通信局(站)接地设计规范》

参考(YD.T 1235.1)《通信局(站)低压配电系统用电涌保护器技术要求》 参考(GA173-1998)《计算机信息系统防雷保护器》

参考(GA267-2000)《计算机信息系统雷电电磁脉冲安全防护规范》 参考(DL/T621-1997)《交流电器装置的接地》

3、设计范围

──直击雷防护系统

──线路感应过电压的防护措施

──共用接地系统

──机房接地均压环等电位联接系统

第五篇:施工现场接地与防雷管理

5.1

一般规定

5.1.1

在施工现场专用变压器的供电的TN-S接零保护系统中,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必须与保护零线连接。保护零线应由工作接地线、配电室(总配电箱)电源侧零线或总漏电保护器电源侧零线处引出(图5.1.1)。

图5.1.1

专用变压器供电时TN-S接零保护系统示意

1--工作接地;2--PE线重复接地;3--电气设备金属外壳(正常不带电的外露可导电部分);L1、L2、L3一相线;N—工作零线;PE—保护零线;DK--总电源隔离开关;RCD---总漏电保护器(兼有短路、过载、漏电保护功能的漏电断路器);T--变压器

5.1.2

当施工现场与外电线路共用同一供电系统时,电气设备的接地、接零保护应与原系统保持一致。不得一部分设备做保护接零,另一部分设备做保护接地。

采用TN系统做保护接零时,工作零线(N线)必须通过总漏电保护器,保护零线(PIE线)必须由电源进线零线重复接地处或总漏电保护器电源侧零线处,引出形成局部TN-S接零保护系统(图5.1.2)。

图5.1.2

三相四线供电时局部TN-S接零保护系统保护零线引出示意

1--NPE线重复接地;2--PE线重复接地;L1、L2、L3--相线;N--工作零线;PE--保护零线;DK--总电源隔离开关;RCD--总漏电保护器(兼有短路、过载、漏电保护功能的漏电断路器)

5.1.3

在TN接零保护系统中,通过总漏电保护器的工作零线与保护零线之间不得再做电气连接。

5.1.4

在TN接零保护系统中,PE零线应单独敷设。重复接地线必须与PE线相连接,严禁与N线相连接。

5.1.5

使用一次侧由50V以上电压的接零保护系统供电,二次侧为50V及以下电压的安全隔离变压器时,二次侧不得接地,并应将二次线路用绝缘管保护或采用橡皮护套软线。

当采用普通隔离变压器时,其二次侧一端应接地;且变压器正常不带电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应与一次回路保护零线相连接。

以上变压器尚应采取防直接接触带电体的保护措施。

5.1.6

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电力系统严禁利用大地做相线或零线。

5.1.7

接地装置的设置应考虑土壤干燥或冻结等季节变化的影响,并应符合表5.1.7的规定,接地电阻值在四季中均应符合本规范第5.3节的要求。但防雷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值只考虑在雷雨季节中土壤干燥状态的影响。

表5.1.7接地装置的季节系数ψ值

深(m)

水平接地体

长2~3m的垂直接地体

0.5

1.4~1.8

1.2~1.4

0.8~10

1.25~1.45

1.15~1.3

2.5~3.0

1.0~1.1

1.0~1.1

注:大地比较干燥时;取表中较小值;比较潮湿时,取表中较大值。

5.1.8

PE线所用材质与相线、工作零线(N线)相同时,其最小截面应符合表5.1.8的规定。

表5.1.8

PE线截面与相线截面的关系

相线芯线截面S(mm2)

PE线最小截面(mm2)

S≤16

5

16

16

S>35

S/2

5.1.9保护零线必须采用绝缘导线。

配电装置和电动机械相连接的PE线应为截面不小于2.5mm2的绝缘多股铜线。手持式电动工具的PE线应为截面不小于1.5mm2的绝缘多股铜线。

5.1.10

PE线上严禁装设开关或熔断器,严禁通过工作电流,且严禁断线。

5.1.11

相线、N线、PE线的颜色标记必须符合以下规定:相线L1(A)、L2(B)、L3(C)相序的绝缘颜色依次为黄、绿、红色;N线的绝缘颜色为淡蓝色;PE线的绝缘颜色为绿/黄双色。任何情况下上述颜色标记严禁混用和互相代用。

5.2

保护接地

5.2.1 在TN系统中,下列电气设备不带电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应做保护接零:

1

电机、变压器、电器、照明器具、手持式电动工具的金属外壳;

2

电气设备传动装置的金属部件;

3

配电柜与控制柜的金属框架;

4

配电装置的金属箱体、框架及靠近带电部分的金属围栏和金属门;

5

电力线路的金属保护管、敷线的钢索、起重机的底座和轨道、滑升模板金属操作平台等;

6

安装在电力线路杆(塔)上的开关、电容器等电气装置的金属外壳及支架。

5.2.2

城防、人防、隧道等潮湿或条件特别恶劣施工现场的电气设备必须采用保护接零。

5.2.3

在TN系统中,下列电气设备不带电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可不做保护接零:

1

在木质、沥青等不良导电地坪的干燥房间内,交流电压

380V及以下的电气装置金属外壳(当维修人员可能同时触及电气设备金属外壳和接地金属物件时除外);

2

安装在配电柜、控制柜金属框架和配电箱的金属箱体上,且与其可靠电气连接的电气测量仪表、电流互感器、电器的金属外壳。

5.3

接地与接地电阻

5.3

单台容量超过100kVA或使用同一接地装置并联运行且总容量超过100kVA的电力变压器或发电机的工作接地电阻值不得大于4Ω。

单台容量不超过100kVA或使用同一接地装置并联运行且总容量不超过100kVA的电力变压器或发电机的工作接地电阻值不得大于10Ω。

在土壤电阻率大于1000Ω·m的地区,当达到上述接地电阻值有困难时,工作接地电阻值可提高到30Ω

5.3.2

TN系统中的保护零线除必须在配电室或总配电箱处做重复接地外,还必须在配电系统的中间处和末端处做重复接地。

在TN系统中,保护零线每气处重复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10Ω。在工作接地电阻值允许达到10gA的电力系统中,所有重复接地的等效电阻值不应大于10Ω。

5.3.3

在TN系统中,严禁将单独敷设的工作零线再做重复接地。

5.3.4

每一接地装置的接地线应采用2根及以上导体,在不同点与接地体做电气连接。

不得采用铝导体做接地体或地下接地线。垂直接地体宜采用角钢、钢管或光面圆钢,不得采用螺纹钢。

接地可利用自然接地体,但应保证其电气连接和热稳定。

5.3.5

移动式发电机供电的用电设备,其金属外壳或底座应与发电机电源的接地装置有可靠的电气连接。

5.3.6

移动式发电机系统接地应符合电力变压器系统接地的要求。下列情况可不另做保护接零:

1

移动式发电机和用电设备固定在同一金属支架上,且不供给其他设备用电时;

2

不超过2台的用电设备由专用的移动式发电机供电,供、用电设备间距不超过50m,且供、用电设备的金属外壳之间有可靠的电气连接时。

5.3.7

在有静电的施工现场内,对集聚在机械设备上的静电应采取接地泄漏措施。每组专设的静电接地体的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100Ω,高土壤电阻率地区不应大于l000Ω。

5.4

防雷

5.4.1

在土壤电阻率低于200Ω·m区域的电杆可不另设防雷接地装置,但在配电室的架空进线或出线处应将绝缘子铁脚与配电室的接地装置相连接。

5.4.2

施工现场内的起重机、井字架、龙门架等机械设备,以及钢脚手架和正在施工的在建工程等的金属结构,当在相邻建筑物、构筑物等设施的防雷装置接闪器的保护范围以外时;应按表5.4.2规定安装防雷装置。表5.4.2中地区年均雷暴日(d)应按本规范附录A执行。

当最高机械设备上避雷针(接闪器)的保护范围能覆盖其他设备,且又最后退出现场,则其他设备可不设防雷装置。

确定防雷装置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可采用本规范附录B的滚球法。

表5.4.2

施工现场内机械设备及高架设施需安装防雷装置的规定

地区年平均雷暴日(d)

机械设备高度(m)

≤15

≥50

>15,<40

≥32

>40,<90

≥20

≥90及雷害特别严重地区

≥12

5.4.3

机械设备或设施的防雷引下线可利用该设备或设施的金属结构体,但应保证电气连接。

5.4.4

机械设备上的避雷针(接闪器)长度应为1~2m。塔式起重机可不另设避雷针(接闪器)。

5.4.5

安装避雷针(接闪器)的机械设备,所有固定的动力、控制、照明、信号及通信线路,宜采用钢管敷设。钢管与该机械设备的金属结构体应做电气连接。

5.4.6

施工现场内所有防雷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值不得大于30Ω。

5.4.7

做防雷接地机械上的电气设备,所连接的PE线必须同时做重复接地,同一台机械电气设备的重复接地和机械的防雷接地可共用同一接地体,但接地电阻应符合重复接地电阻值的要求。

上一篇:房地产开发市场报告下一篇:房地产买卖委托合同